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
20-21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创新设计)
域开发的新成就。 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4
读教材 自主学习
提能力 合作探究
讲方法 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全局来看,分裂孕育着统一
(1)220年,__曹__丕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注意:曹操并非三国时期人物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_蜀__汉___。 (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 吴 。
25
读教材 自主学习
提能力 合作探究
讲方法 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 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 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
26
29
读教材 自主学习
提能力 合作探究
讲方法 题型对接
读史 ① ②③ ④ ⑤ ⑥⑦
30
@《创新设计》
南朝鼎盛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扃:上门闩;稔:庄稼成熟 泛指钱塘江下游平原 泛指关中地区 分别指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读教材 自主学习
提能力 合作探究
讲方法 题型对接
@《创新设计》
思考 史料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怎样的发展成就?有何影响? 提示 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打下基础。
31
读教材 自主学习
提能力 合作探究
讲方法 题型对接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课件31张PPT
六、教学设计——总体设计
1.首先围绕主旨设置问题,构建教学思路。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基本史实基础 上,结合史实逻辑,设置问题,层层推进,实施教学,构建历史线索。
2.其次,聚焦方法,阅读材料,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对材料进行释读, 示范研究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七、板书设计
分
政 权
裂
更 迭
西晋短命而亡
政权更迭及其特点分析
东晋统治长久
西晋统治问题 少数民族内迁
动荡与发展的关系再识 门阀政治
江南开发
北朝奠定统一基础
动荡与融合的辩证理解
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
民
族 统一
交 融
目 录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标分析
理论依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 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它是确定课 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 基础。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朝 前期分和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制度创新以及 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 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 就。”
高中教科书
差异表现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中教科书以文学作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品《三国演义》引入,
分立与民族交融)
辅以三顾茅庐、闻鸡
第16课 三足鼎立
三国与西晋
起舞等成语故事,以
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文本叙述:高中教科 书则以纲要的形式勾 勒起了三国两晋南北
过程强化学生由材料到结论的能力,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六、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变态”中的回归
3.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化”: 经济形态上: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确立封建土地所 有制 政治文化上: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上层建筑
背景
①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②北方民族融合加强;③统治危机:吏治混乱、政府财 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④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 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高考链接
视角
史料证史——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 特点,并指出九品中正制的新变化。
评价
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强调德行,以孝廉为 标准(重视乡里的舆论评价);重视儒学。 新变化:选拔标准新增家世;选官权收归中央;选官 程序日益严密。
拓展资料:九品中正制
①门阀士族势力的增强;②察 史料证史——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及评价
原因 举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九品中正之制,各州郡皆置中正①,品
③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要求
评其本地的人物……九品中正最大的弊病 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于是所选举的,
家世、道德、才能(初期)→ 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
标准
九
家世(后期)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的局面。……这
品 中
弊端
选拔程序不规范;选拔对象重
高考链接
(2023·衡水二模·2)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 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 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规定(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 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2.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30页第一段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说汉语
壹穿汉服
三国与西晋
孝文帝出行图
改汉姓贰
东晋与南朝
1
迁汉都
十六
叁
国与北
朝通汉婚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三、北方民族交融(十六国、北朝)
2.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 (2)时间:5世纪中 (3)内容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重点改 三长制 新制
均田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 役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
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国史大纲》
一、政权更迭 东 汉
东汉末年社会
材料一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卷七十五》
材料二 光和末,黄巾起。拜(曹操)骑都尉,讨颍川(地名)贼。
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
海傍湖,良畴亦数壹十万顷,膏腴上地,贰亩直一金。
叁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宋书》
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灌警钢法,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
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初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③曹魏
钟繇和胡昭兼采汉末众家书 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 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⑤东晋
王羲之将书法提到 新的高度
②东汉以后
书法已经成为 专门的艺术供 人们欣赏了
④西晋
设置书博士,教学 生书法,规定用钟、 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⑥北魏
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 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
三 灿烂的文化
北魏星象图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
的科技与文化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 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 继承与创新。
新课标新教材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CONTENTS
教学目标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二.科学家祖冲之 三.灿烂的文化
(1)代表 东晋顾恺之
(2)特点
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作品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 灿烂的文化
3.雕塑艺术:
(1)背景: 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开凿石窟。 (2)代表: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②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特点: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 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B
D.地理风土和世俗生活有机融合
课后活动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
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
C. 《水经注》
B
D.《洛神赋图》
课后活动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2】
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场景,有“人”的课堂“核心素养”观念指导下的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
在试教新版《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笔者收获与困惑并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就是一个典型课例。
一、备课的困惑此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第一课。
阅读试教版教科书之后,笔者感觉教学需要面对三大难题:(一)时间跨度大,政权更迭内容繁杂本课试叙述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与灭亡、东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政权更迭(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建立与统一南北等内容,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内容繁杂。
(二)教科书叙述多用概要式语言,缺乏细节试教版教科书用语概要,少见历史逻辑关系,缺失历史细节,如“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为何战火连绵,形势怎样动荡),“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蜀、吴控制之下,南方地区是否得到开发,怎样得到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为何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少,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何为民族隔阂),“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民族交往、交融何以成大势),等等。
如果完全依照教材讲解,缺乏人物和历史场景、环节,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有兴趣。
(三)内容与初中重合较多,史实叙述更简本课相关内容在现行部编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安排有“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四课。
在史实叙述上,笔者认为初中更为详细。
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初中安排了一个条目、约600字的篇幅,试教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只有约170字的一段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叙述,初中安排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整课的内容,试教版教科书只有约260字的一段话。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为基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导向,选择“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为核心问题,以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为两条主要线索展开教学活动。
并且通过情境创设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从课标要求的行为动词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属于识记层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属于理解层面,但后者的理解建立在前者的整体认知上,提醒教师在授课时重点关注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关系。
本课内容相对庞杂,涉及到的朝代较多,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意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体系。
(二)教材分析《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一课。
上承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属于统一秩序崩溃后的重整时期,下启第二单元第6、7课隋唐时期的内容,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
其中本课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革新》存在着联系,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贰 科学家祖冲之
2.祖冲之的成就
阅读课文说一说祖冲之的成就有哪些?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割圆术”来计算
成就①:数学
圆周率,把圆周率精确3.1415926到 3.1415927之间。后人将“这个精确推
算值”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
割圆术
通过了解祖冲之率的”成,就简称和“经祖历率,”你。认为他有何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启示: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肆 课堂练习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
B 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
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立足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成就,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农学、数学成就 难点:取得成就的原因
贾思勰与《亲民要术》
北朝著名的农学家是谁?他的代 表作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壹 贾思勰与《亲民要术》
1.贾思勰
根据教材P113,自主填写贾思勰档案信息
名人档案
时代: 北朝
2024年版统编新教材
欢迎进入初中历史课堂
新教材 新课标 新中考
2024版新教材
课堂导入
☞ 这是绘在北魏贵族墓室顶部的星象图 直径约7米,有300余颗星,用连线标 明星座,是已知我国年代较早、较详 细的星图,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
水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科学与文化还有哪
些成就?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特点: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 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 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 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东晋与南朝的统治(317--589)
3、南朝历史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南方 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20—589)定都南京
3、江南经济的开发
(1) 原因
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方社会安定; 2、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北方人民充实劳动资源;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5、统治者的支持。
2、士族政治
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 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 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乌衣巷的传奇:乌衣巷是王、谢 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元帝司马
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睿的能共重治建东,晋是政一权种,在系特得力定于条王件 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导的谋划。元帝登基时甚至要把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 程。 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 政 强大,改 治 革阻力重
重。
远离鲜卑贵 族,改革阻 力较小。
经 济
地 产 供粮处 应有偏 困限僻 难,。,地农处业中发原达。,
②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
完成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共36张PPT)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本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
胡床、方凳、 圆凳成为汉 族喜爱的家 具
今天璀璨 的中华文 明是中国 各个民族 共同创造 的结果。
6、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杰出政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内迁中原)
西部与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
内地迁徙,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 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
相互影响
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 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__年结束5。89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和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特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点是民族大融合。
三顾茅庐
孔明出山
刘备在群雄逐鹿中,没有 地盘,到处流浪,最后得 到高人的指点,三次到隆 中,请出大贤诸葛亮。
影 响
原 (1)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
因 人南迁 。
和 (2)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
条 件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
社会环境 。
成 (1)江南地区开发;
就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影
响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教用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1)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
(2)学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措 施
(3)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5)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改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史记》
东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经 济
客 观
重
心
开
始 南 移
主 观
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向南方迁移(人口南迁) 2、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北方人民充实劳动资源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5、南方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 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鲜 卑族,他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五胡内迁(匈奴﹑鲜 卑﹑羯﹑氐﹑羌)
灭 西晋 (316)
“十六国”(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司马睿)
淝
(383)
水 之
战
“十六国” (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 前秦统一北方
(383)
淝 水
之
战
东晋
(司马睿)
东魏 北齐
{ 北魏(439,
统一北方)
西魏
北周
北朝
581
隋
南朝
宋--齐-梁--陈
(589)
灭
灭
统一
与吴﹑东晋都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故称“六朝”
西魏 北周
东 汉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知识拓展:“五胡乱华”
●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 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 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 后改用汉姓。
●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 中。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 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历时七年。在这两 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 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 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 马模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姓,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通婚。 ●这些措施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
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 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六朝。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江南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的民族交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PPT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从三国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二.新课讲授:(一)三国与两晋【师】三国时期,处于一个动荡的历史坏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都由谁建立了哪儿些政权?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国号魏;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为“蜀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
【师】利用 PPT展示三足鼎立的形势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师】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在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在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但是西晋的统治非常短暂,那么是为什么呢?西晋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西晋的门阀政治制度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是下层人民路有冻死骨,所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还有其他哪儿些原因导致西晋统治如此短暂?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在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迁徙又导致了内地汉人的大规模的迁移,加上晋朝统治阶级的盘剥敲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消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北魏内部的分裂。
交融——汉化与胡化
材料:高欢(胡化汉人)凭借六镇鲜卑人建立起政权,他和他的继位诸子,预防被 汉族融化,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齐文宣帝(高洋)的太子 高殷,温和好学。齐文宣帝嫌高殷懦弱,得汉家(鲜卑人称汉族人为汉家)性质, 不像是自己的儿子。高殷曾奉命去亲手杀人,割了几刀,还没有割下头来。齐文宣 帝大怒,拿马鞭打高殷,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不堪继承自己的帝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
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
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可材料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这个观点吗?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
——《春秋》
看图说史
观察两幅地图,你能从中 发现哪些变化?
1.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 短暂统一 2.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内迁 3.北方流民南迁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隔阂——华夏与蛮夷
这种心理隔阂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请用史实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 地图和材料的对比从一 开始考考抓住学生的兴 趣。辨析概念,提升学 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符 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 知规律。
教学 线索
教学 环节
三、教学要目与过程
主题立意:“从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看三国两晋南北朝” 明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更迭过程 暗线:在这一时期不断的汉化、胡化,最终民族交融促成全新中华 的蜕变,使北方成为了乱世局面的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包含哪些措施?
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23、
• 问题一:北魏孝文帝 • 问题二: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 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 伐。 • 问题三: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 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 问题四: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 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内迁中原)
西部与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 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同汉 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
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 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 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 展,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
西晋的短期统一
263 魏国灭蜀国,266年西晋建立 ,280 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317年司马睿 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北方则陷入了大规模的分裂,史称“十六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 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
今天璀璨 的中华文 明是中国 各个民族 共同创造 的结果。
胡床、方凳、 圆凳成为汉 族喜爱的家 具
6、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杰出 政治家、改革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 • • 考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对峙; 2、赤壁之战; 3、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纪年表
25
220
北朝
266 304 386
北
魏
十六国
东 北 魏 齐
581
魏
534
东汉
221
蜀
222
西 晋
西 北 魏 周
502
439 317 420
隋
陈
吴
东 晋
宋
479
齐
梁
557 589
蜀 吴 221年 刘备 成都
四川一 带 长江中 下游
222年 孙权 建业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 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 不利的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从东汉末期,国家实际上已是一个群雄割据的 分裂国家而魏、蜀、吴的局部统一,是大一统的基 础,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
B
C
B
C
C
19、
• 问题二:今天的新疆归魏国管辖, 广东省归吴国管辖。 • 问题三:长江中游 • 问题四:魏国,吴国,蜀国。
20、
• • • • (1)B (2)A (3)C (4)D
21、
• • • • • • (1)G (2)F (3)A (4)C (5)D (6)E
22、
魏
蜀 吴
西晋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完成统一北方
孙权——在江东的政权更加稳固
刘备——占据荆州一部分,后又取得益州
220年,曹丕自称帝, 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
5、三国形成填表(P88)
时 建立 都城 统治范 间 者 围 魏 220年曹丕 洛阳 黄河中 下游
影 响
原 因 和 条 件 成 就 影 响
(1)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 人南迁 。 (2)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 社会环境 。
(1)江南地区开发;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 了基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 南北朝的对 峙
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中心南移
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改革)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A
A
B
C
C
C
B
C
D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23 A
• 2、公元9年,西汉灭亡,公元25年,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是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时期,社会 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 3、三国两晋南北朝(见课本P127中 国历史纪年表),从 220 ____年开始, 589 到 __ 年结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 大分裂和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族大融合。
内容 1、政治制度:采用汉的官制、律令
2、社会生活: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与汉人通婚; 3、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的礼法。
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 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7、汉、魏晋时期的文化
• (1)《史记》,黄帝,汉武帝,纪传 体,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王羲之,书圣,飘若浮云,矫若 惊龙,女史箴图。
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 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 供了劳动力; • 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 的技术; •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经济重心南移
原 因 和 条 件 成 就
三顾茅庐
孔明出山
刘备在群雄逐鹿中,没有 地盘,到处流浪,最后得 到高人的指点,三次到隆 中,请出大贤诸葛亮。
隆中对
4、赤壁之战填表 (P88) 时间 208年 地点 赤壁
双方
结果
曹操
孙刘联军
曹操军队被打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影响
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 荡平袁绍,拥有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之后,即将兵锋 转向南方,企图一鼓作气,攻占长江流域,进而统 一全国,208年曹操大军南下…… 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 于赤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北民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Hale Waihona Puke 躲避战乱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
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域 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 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 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 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大丰 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三 国
两 晋
南朝
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的建立
西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公元9年, 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 阳,史称东汉,在刘秀统治时 期,减轻赋役负担,任用清廉 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 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朝 政日益黑暗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东汉末年,天 下大乱。在黄 巾大起义的沉 重打击下,东 汉政权名存实 亡。各地豪强 地主、官吏趁 机扩大军事力 量,形成了大 大小小的军阀 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