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送别诗兴盛原因及意蕴分析-李文艳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成因作用
大 众 文 艺169离别,是历代文人墨客们都热衷描写的主题。
凄怨、哀凉、酸楚是自古以来送别诗的主要格调。
但是,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送别诗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清新动人、意境雄厚遒劲、思想昂扬向上特点与特征。
这些送别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广阔的胸襟,进退自如的潇洒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而这一切成因又与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
本人在下文阐述中主要从盛唐诗的语言特征、意境特征、思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特征等部份作一浅析—一、首先谈谈语言上春意盎然的特征历代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
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即给我们展现了烟花烂漫的春色。
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的比喻空灵、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一般生机勃勃的友情。
二、接着谈谈雄厚遒劲的意境特征唐诗在陈子昂、李白的倡导下,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从而创造出唐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风骨美, 1这就使唐朝的送别诗摆脱了以往文人描写离别时哀怨忧伤,浅吟低唱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感情上的豪迈奔放,意境上的雄厚遒劲。
由于盛唐文人心境乐观向上,大部分诗歌不论是否带有感伤都体现出雄浑悲壮、刚健昂扬的风骨美,展现出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诗中俯拾皆是。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送别诗》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摘要:在古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亲人、朋友之间的别离往往是经年累月的。
因此,古人对送别尤为重视。
在离别之际,古人通常会设酒饯别、折柳相送,一些文人墨客甚至会吟诗相送。
对于诗人来说,也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而形成了送别诗这种特殊的诗词文体。
一别数载难相见、一曲离歌千般味,这些送别诗当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它虽然不具备政治价值,但是展现出了人世间情感的珍贵,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的价值和鉴赏教学的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诗词;送别诗;鉴赏;教学一、古代诗歌中送别诗的鉴赏价值(一)培养人文情感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在这些诗词当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在临别之际表现出了对亲人的安慰与劝勉,这其中蕴含着送别双方深厚的情感。
部分诗人是送别亲人出行远征,部分诗人则是送别友人做官赴任,送别的原因虽然多样,但是其中的情感同样真挚感人[1]。
在对这些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送别诗鉴赏可以培养他们的友情意识,使他们更加珍惜与身边同学的感情。
(二)熏陶审美情趣与其他的诗词相比,送别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大多是伤感惆怅的,给人以悲凉凄清的感受。
在部分壮别诗和阔别诗当中,作者也会表达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情感。
在对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这些情感,这有利于他们审美情趣的熏陶,体现出了语文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
受到“以悲为美”这种传统审美特征的影响,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大多给人以“弦泉幽咽”的感受,这些诗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引人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还有部分送别诗一反常态,给人以“云雷奋发”的感受,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倾向。
在对这类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诗人的乐观精神,感受到奋发的力量。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送别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送别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
人们在离别时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古代诗
词的赏析。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这首诗共分为两个句子,以押韵的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感觉和对
归乡者的期盼。
首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通过描绘一幅山中离别的场景,
将读者带入到了送别的情境中。
这里的“山中相送罢”指的是朋友亲自
送别,而“日暮掩柴扉”则表达了时间的深夜以及返回的家门紧闭。
整
句诗款款地展现了离别的无奈和辛酸。
第二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
达了诗人对归乡者的思念与期待。
诗中描绘的“春草年年绿”是一种有
节奏感的描写方式,表达出归途中的时间流逝,也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朋友离别,不知归期,诗人充满了对归乡者的希望和忧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古代诗词的形式,表达了离别时的
感伤和对归途的期盼。
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使读者在几句寥寥数
语中,能够产生共鸣,引发共鸣的深思。
“送别”这首古代诗词,是古人创作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情感和人文关怀。
正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永远经典流传,并赋予了人们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应该学习欣赏和赏析古代诗词,体味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
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
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一、送别悼亡诗的特点: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
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
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
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定稿)
内容提要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送别的种类多,而且又都一往情深;手法多样,情谊深长,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镜抒情,有的使用比喻,有的即景抒情,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事雕琢,自有天然韵味,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进行总结,重申观点。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别情及表达特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南〈〈别赋〉〉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
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
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第一篇:浅谈唐代送别诗浅谈唐代送别诗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
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
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
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分类意象名家名作送别诗的分类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
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
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
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
“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
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
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
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
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
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
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由唐代离别诗解读唐文化唐代诗人漫游天下,离别诗因之空前繁荣。
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送别诗。
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本人在对唐代离别诗研究、探索中发现了唐人的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
一、独特的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在唐人的离别诗中出现了大量折柳送别的咏叹。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以上引诗,生动的展现了诗人们面对青青杨柳黯然销魂的伤别场景,反映出唐时折柳送别的风俗盛行一时。
不仅如此,离人在没有见到杨柳时,只要一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便会勾起无限离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并且“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柳枝又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我想,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总之,“柳”在唐人的眼里,已远远超过了它作为植物的本性,而演化成一种别离的象征物,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深的文化内涵。
2、饮酒饯别唐代出现了“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元·杨载《诗法家数》),潇洒浪漫的唐诗人把酒与诗与别离融合到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饯别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出便传遍了大唐南北江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中国唐代是一段民族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宝藏。
其中,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便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文就以《初盛唐送别诗研究》为题,梳理初盛唐代送别诗的研究状况,概述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时代背景、创作特点及其文学价值。
一、时代背景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创作时期是唐朝的开元盛世,也就是窦武宗李治至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大约从公元701756年之间。
这一时期,唐朝几乎在中国史上取得了不可逾越的高度,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社会状况也较之前得到改善。
无论是统治者权力的稳定,还是民族意识的形成,都为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时代背景。
在此期间,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王维、卢纶、柳宗元、陆龟蒙等纷纷涌现,他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送别诗则是他们最佳的反映。
二、创作特点初盛唐代的送别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诗中多有凄凉气氛;二是题材多以家乡、山水、和景、寄情等题材为主;三是多用比兴;四是叙事手法多以述叙为主;五是表达多以哀思和感慨为主。
三、文学价值初盛唐代的送别诗的文学价值极高,它不仅体现了那个时期诗歌独特的审美观念,而且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通过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我们也能够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会以自己的诗句去表达激情和衷情,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审美上的享受。
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于初盛唐代送别诗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现代文化。
综上所述,《初盛唐送别诗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研究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心态和环境;其次,关注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初盛唐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最后,充分认识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唐朝文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初唐送别诗的诗史意义
初唐送别诗的诗史意义
《初唐送别诗》是唐代梁冀《文人曲》所收入的诗,全文七言格律。
以其风格西风清新,内容持续不断,表达了伤别之情的深刻哀怨,描
绘出“落花春满道,芳草宿雪村”的景象,引发全文的意境。
《初唐送别诗》让人体会到人们面对伤别的宿命悲凉,以及思念之情
的百感交集,表达了抒发的心中困惑和无奈,是唐五代诗歌创作的一
大奇迹。
在此景物之中,诗人形象生动、主题深情,在芳草宿雪村这
样一个美丽而芬芳的背景下表达出满目春色的伤感思念。
此诗歌的史
意义在于,它试图展示了一种“抒情”的文化环境,在其中表达了被时
间“冰封”的思念之情,且不再滋生无奈的悲凉,反而带有几分淡然贵
族式的恬静安宁,这也就是史书上记载关于唐诗人伤别情感的心灵意蕴。
盛唐送别诗的豪迈浪漫之风及其成因
盛唐送别诗的豪迈浪漫之风及其成因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
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
《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中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晚唐时的李商隐也一度发出了“人世死前唯有别”(《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的感慨,由此可见,凄怨、哀凉、酸楚是自古以来送别诗的主要格调。
但是,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送别诗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清新动人、意境雄厚遒劲、思想昂扬向上。
这些送别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广阔的胸襟,进退自如的潇洒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而这一切又与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
一、盛唐送别诗豪迈浪漫之表现1、语言上春意盎然如果从语言上比较唐诗和宋词不难发现:宋朝犹如一个多愁的秋天,而唐朝则是一个浪漫的春季。
这一点在唐宋人对于离别场景的描写上体现最为明显。
比如宋代的柳永在漂泊异乡时抒发了这样的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纵观整个文学史中的送别诗不难发现,大部分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
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
送别诗意象分析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摘要: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
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
本文就以送别诗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
在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这里我们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杨柳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诗经《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人所称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景中含情,以柔美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感伤之情。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2]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心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
”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送别诗有以下几个原因和特点:1、中国古代写诗的多为士人,士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朋友相交也是如此,这是一种风骨,所以在朋友远行或离开时,作为士人往往习惯于咏诗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友情。
2、士人大多都是做官的,做官的话就会存在朝廷派遣出京,所以当官员放外任(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常常会有朋友给予送别的诗。
比如韩愈、苏轼被贬谪时就有大量的送别诗。
又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3、古代士人都有种浪漫主义情怀,喜欢远行,所以在出游时,也会有朋友给予送别,并赠诗。
4、古代士人有种比较讲究义,往往几杯酒几句话,或者共同朋友的关系,就成为过命交情,比如李白和汪伦等,所以就算是偶然见面,在离开时也会赠诗。
总而言之,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士人之间沟通的工具,送别诗往往充满了情谊和关爱,也是老百姓喜欢的体裁,所以就可能流传的更广些,其实在所有的古诗里,送别诗并不是最多的,边塞诗,怀古诗,怀乡诗等等并不比送别诗少。
离别本就是一件伤心事,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利,好友离别自然依依不舍,若是身处乱世,离别之后更是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加之古人喜爱作诗写词来抒发心中所感,如此伤感之时,加之对好友的临行嘱托和对未来的期盼,自然要写下诗篇赠予好友,也当作一种纪念。
说说为什么我国古诗中存在大量的送别诗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三,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絃,"送别"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诗中的送别诗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代离别诗主题意象分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众所周知,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如果说唐诗是我国诗歌殿堂中一顶美丽的皇冠那么,唐代离别诗就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独具风采。
唐代离别诗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在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中就有提到夫妇之间的离别之情,例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
满了感伤情调,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诗歌体裁。
在唐代,当时人们拜师求学,或求得功名,或为仕途所奔走,亦或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地。
唐朝的一些制度,如:科举制,军功授官职,荐引制等制度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在政治上,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这就增强了离别诗歌的社会功能;唐朝国力强大,政治开明,文化繁荣,造成了较为开放的文化风气,也为离别诗的产生提供了文化环境;再加上唐朝时期,交通工具落后,通讯技术不发达,然而路途艰险,很多人们一旦分离,再会无期,因此,人们更加重视离别,也因此离别诗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断的离别更是丰富了离别诗歌的题材,又奠定了唐代离别诗歌的基础。
在后来,北宋时期大量的离别诗歌涌现出来,都是在唐代离别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以后的离别诗更加添加风采,直至现代诗坛上,有关离别的诗歌也不计其数。
[2]例如:徐志摩离开多年学习的剑桥学校而创作的《再别康桥》,全诗全部以剑桥学校的景象展开,极其细腻的表达了对母校的不舍之情,将一个学子对母校的全部感情都写了出来,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1 唐代离别诗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离不开意象,只有通过一定的意象才能更好的表达诗歌的主要感情,离别诗中多饱含了友人,亲人,恋人等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在表达感情时也就需要诗人们寓情于景,通过一些物象和意象来传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也因此通过特定的地点或者固定的时间多用这些物象和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意,抒发离别之情,下面我从不同几点来论述唐代离别诗主要的意象:1.1 地点意象现代人较古代礼节上有所淡化,早已没有了古代送君千里的习俗,而古代,对于离别,人们是相当重视的,既然是送别,送君千里,终究一别,相送的再远,也要有分别的时候,既然相送,就会有送别的地点,在送别地点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可以休息的地方,例如:长亭,客舍,谢亭,西亭等。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送别文化元素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送别文化元素
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送别文化元素表现得极为细腻,常常是一种
精神上的牵绊。
它既表达了当事人分离之后仍保持情谊的精神力量,
又充分体现了思念的深沉内涵,有时甚至还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深厚感慨。
以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本诗中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描绘了流离之后思乡归乡的心情,给人以深深的惆怅和思念之意。
其次,以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代表,本诗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人不禁浮现出当事人的孤
独心境,突出了送别的恋恋不舍意味。
此外,陆游的《劝学》、崔峒的《发昔江南杜鹃》、李商隐的《无题·其三》等诗歌,也都蕴含着丰富的送别文化元素。
如陆游的《劝学》中的“岁月易老人难登仙,唯将晚年作梦见。
”,表达了当事人
送别遗憾不舍之情,勉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崔峒的《发昔江南
杜鹃》中“梦里不知讵处去,别后茫茫江水来”,则充分表现出当事
人失落而又深沉的分离之情;李商隐的《无题·其三》中的“但见汀
洲上春潮,空忆往事催薄暮”,又把新旧时空穿插,表现了送别之情
更加深刻而动人。
总之,中国古代文人有着对于送别文化的独特敏感,他们利用句式细腻、语言深情、情思悠远的句子,来描绘抽象而细腻的送别之情。
通
过他们诗歌作品中描绘着的这些伤感情思,我们得以体验到古人分离
时所感受到的思念和惋惜,把古代文化的乐府尽收眼底。
唐代送别诗的繁兴
二、唐代送别诗的情感特征
唐代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
而异、因地而异,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 也有很大的差异。
1、哀婉凄伤之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离别牵动人的情怀,引发人的别恨,自然也 为送别诗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情调。
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 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 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 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 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
起句“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 诗晬语》卷上) 议论滔滔,慷慨激昂,塑造出一个胸怀大志、气宇轩昂的大 丈夫形象,仗剑壮别的场面充满了英雄豪气。
佳节送别: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送别落第士子:
送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乍逢又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 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别薛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汉将功。”此诗写与友人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
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 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
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 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
上的豪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政治原因
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 原因 唐代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是送别诗兴盛的主要 原因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第二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两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最后两句在送别感伤之 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 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六)积极奋发的。如陈 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 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学 时
生: 李文艳 间:2014.11.10
目录
1
2 3 4 5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分析
总结
1.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在唐代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诗歌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 人、不可忽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简称送别 诗。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 》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 诗近300首。另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称:送 别诗“不计其数。仅《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就有三十首, 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名家诸多:不仅有岑参、温庭筠等名家,还有王维、李白、 杜甫等大家。
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四)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
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 艰险前途的担忧。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五)坦陈心志的告白
句“风烟望无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 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 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以《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 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 朋友,这次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 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
5.总结
综上所述,离别是唐代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 这为离别诗的兴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统治阶级的重视和 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直接促使了送别诗的繁荣,加之大 唐旅游风潮的盛行及诗歌本身的功能也使送别诗成为当时
知识分子乐于创作的诗歌类型。此外,送别诗既可创造生
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在满载亲情、友情的诗句 中,表达惜别之意,哀伤之情也可以在其中表达远大的政 治理想与抱负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七)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 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
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 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还有高适的《别董大》中名句“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尽寄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 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 之意,只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
4.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分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 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其中有 些意象最常见于送别诗中,随着 诗人群体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约 定俗成成为表达与离别有关的专 门物象。
(一)习俗类意象:
柳(折柳送别) 酒(饮酒饯别) (二)时间意象: 日暮
月亮
(三)空间意象: 长亭 南浦
诸于笔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郁结的忧伤。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社会原因
唐代文人旅游风潮的流行是送别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可从 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 社会经济、文化、法制等的高度发达,这个朝代最善于吸收 和最富有创新精神。
唐代国家统一,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安史之乱后仍保持着
一种富足升平的大国景象。 另外唐代去边塞一睹祖国边疆之辽阔也是知识分子崇尚的一 种生活方式。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地理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即使向唐代这样的盛世,也因为生产力水 平而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今天我们有火车、飞机等特快交 通工具,几千里路途可以朝发夕至、早出晚归。所以他们出游
访友、入幕从军、应试赴举等都要长途跋涉,一旦出发,少则
十天半个月,多则一年半载才能返回,甚至有时亲友间的一别 将是今生今世的永别。这样当他们分别时必定会想到别后种种 不可预料的状况,别时容易见时难,此种情况下,别离主题更 为人们所看重诗人们只有将离别聚散,别易聚难的沧凉感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