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感染》课件
调节酸碱平衡
根据猪只酸碱平衡状况,适当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治疗。康复猪的管理 Nhomakorabea01
02
03
隔离饲养
将康复猪只隔离饲养,避 免与易感猪接触,防止病 毒再次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猪舍清洁卫生,提高猪 只的抵抗力。
定期检测
对康复猪进行定期检测, 确保病毒不再存在。
繁殖障碍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发情期延长、配种率降低等。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出现死胎、畸形胎等问题,影响繁殖效率。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影响母猪的卵巢和子宫健康,导致母猪提前淘汰或生产能力下降 。
死亡率高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和 仔猪的死亡率上升,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疗并发症。
谢谢聆听
《猪细小病毒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场的影响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治疗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猪细小病毒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母 猪和仔猪。
特点
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 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可在猪 群中迅速传播。
案例三:某实验室感染情况
01
感染情况概述
某实验室进行猪细小病毒感染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不慎导致感染。
02
临床症状
感染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脏疾病等
并发症。
03
防控措施
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
和尿液等途径传播,引起猪群的急性传染病。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征轻重不一,从轻度发热、呼吸急促到重症肺炎、神经症状等等,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谈论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方法。
一、流行特点
1. 季节性流行:该病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冬季气温低,猪容易患上肺炎等呼吸
系统传染病,同时猪群密度大、通风不良,容易造成疫情扩散。
2. 快速传播:由于病原体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猪群内的感染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生
流行,极易造成大规模的病害爆发。
3. 易发群体:常见于幼猪和生长期的肥肉猪,育肥猪发病率较低,成年猪通常不易
感染。
4. 局部流行:该病在某些地区比较常见,容易在该地区的猪群内局部流行,造成严
重的经济损失。
二、防控方法
1. 加强疫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情监测,一旦检测出病原体存在,立即采取措施。
2.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环境的卫生水平,加强通风和消毒工作,控制猪群密度,预防各种猪腔肺炎疾病。
3. 接种疫苗:接种相关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及死
亡率。
4. 采取隔离措施:一旦疫情扩散,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原体传播,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5. 定期消毒:定期消毒猪圈、饮水器等设施,预防病原体在猪群中扩散。
在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管理,遵守卫生规定,加强科学技术指导。
只有全面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和加强管理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
生。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诊断与防治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配不上为主要特征。
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本病病原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小时,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小时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分钟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分钟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猪是唯一的已知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家猪、野猪都可感染,但发病常见于初产母猪。
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可持续多年。
感染本病的母猪、公猪及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公猪、育肥猪、母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
母猪早期怀孕感染时,其胚胎、胚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本病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29%,11~16月龄阳性率可高达80%~100%,在阳性猪群中约有30%~50%的猪带毒。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
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大部分死胎、弱仔及木乃伊胎等。
怀孕中期感染母猪的腹围减少,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
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
【病理变化】母猪流产时,肉眼可见母猪有轻度子宫内膜炎变化,胎盘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和被吸收的现象。
大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
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或萎缩发暗,个别死胎、死仔皮肤出血,弱仔生后半小时先在耳尖,后在颈、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半日内皮肤全变紫而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粪口传播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高死亡率和易在冬春季节流行。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防控措施包括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及时消毒和隔离患病动物等。
结论建议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动物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并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以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传播途径、疫情监测、预警、养殖场卫生管理、病毒病防控、意识。
1. 引言1.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或猪细小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性传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猪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猪细小病毒病的特点是病程隐匿、传播迅速,容易造成严重危害。
患病猪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发热、厌食、抖动、咳嗽、粘液性鼻涕等临床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
为了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减少疫情对养猪业的影响。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病毒病防控意识是有效控制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2. 正文2.1 病毒的传播途径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
病毒在猪体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饲料、水源、皮肤伤口等。
病毒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在猪群密集的养殖场中更容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猪细小病毒主要感染猪,但人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或病毒携带者而受到感染,因此在养殖场工作或处理猪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加强猪群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监测外,也要注意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特征是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临床症状。
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带毒猪和病猪,主要分布于猪体内的一些生长旺盛的组织。
2)传播途径①可以通过母猪排毒,感染猪所产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②子宫内感染的仔猪至少可带毒9周,有些具有免疫耐受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③公猪的精子、精索、附睾和附性腺均可分离出病毒,配种时易传给母猪。
④污染的猪舍在病猪移出空圈后4个半月,经常规方法清扫后,当再放入易感猪,仍可能被感染。
⑤本病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易感动物猪三.临床症状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①在怀孕30-60D之间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②在怀孕50-60d多出现死胎③在怀孕70d多出现流产④母猪在怀孕中后期受感染后也可发生经胎盘的感染,但此时胎儿常常能在子宫内存活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⑤在70d后,大多数胎儿能对病毒感染产生有意义的免疫耐受而存活,但常有抗体和病毒。
四、病理变化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被溶解、吸收。
感染的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机坏死等病理变化。
组织学变化:①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②感染的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
③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变化。
五.诊断如果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育异常,但是母猪无明显的临诊症状,而且是传染病时可怀疑本病,本病的确诊还需要实验室方法。
注意:大于70日龄的木乃伊化胎儿,死产仔猪和初产猪不宜送检,因为其中含有干扰检验的抗体。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猪细小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影响幼年猪和生长肥大的猪。
这种病毒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食物传播进行传播。
幼猪和生长肥大的猪是感染猪细小病毒的高发人群。
猪细小病毒会在病毒感染的猪体内大量复制,分泌到排泄物中,通过环境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猪。
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养殖管理对预防猪细小病毒病至关重要。
二、临床症状1. 肺炎症状:猪细小病毒病毒感染后,病猪会出现肺炎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2. 腹泻: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病猪会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严重影响猪的健康状况。
3. 发热:病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体温可达40℃以上。
4. 生长缓慢:感染猪细小病毒后,病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体重增长受到影响。
三、诊断对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上,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与一般肺炎和腹泻的症状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来作出准确的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猪场环境,保持猪场通风、干燥和清洁,减少猪细小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2. 严格管控动物流通:避免不合理的猪只流通,防止病毒通过猪只流通进行传播。
3. 防范外来病原输入:加强猪场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病原的输入。
4.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过度密度饲养和交叉感染,保持猪场的生物安全。
5. 接种疫苗: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病原压力。
猪细小病毒病对猪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猪场的管理和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病,可引起仔猪的严重死亡。
即便是小猪顺利生产,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死亡,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还会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细小病毒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持续的损失,所以要重视对该病的防控。
另外,该病很容易混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要注意鉴别诊断和控制。
1 病原特征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的一种。
猪肾、猪睾丸等原代细胞和PKps、ST、IBR2 等传代细胞中均可产生该病毒。
该病毒为单一的血清型,与其它微小病毒没有任何的抗原联系。
可凝集人、猴、豚鼠、鼠、鸡等动物的红血球。
该病毒对热、消毒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且对pH 值有较大的适应性。
可耐70℃2h,但80℃加热5min 后,其感染性及凝集活性均消失。
2 感染症状仔猪与母猪感染一般以亚临床表现为主,但在许多组织、特别是淋巴组织中均可检出病毒。
不同的母猪在不同的妊娠期间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妊娠30~50d 内,感染以产木乃伊胎为主;妊娠50~60d 内,感染多见死胎;感染70d 的母猪一般会有流产的表现。
妊娠中期和晚期感染后,可出现经胎盘感染,但在此期间,胎儿通常可以在没有明显的临诊情况下存活。
由于大部分胎儿在妊娠70d 后会出现有效的免疫反应,但是这些小猪往往携带了抗体和病毒。
另外,该病还会导致产仔瘦小、弱胎、发情异常、长期不育等。
对雄性母猪的生育能力和XY 无显著影响。
3 流行特点对热、酸性、碱性有很好的抗性。
消毒可用0.3%的氯酸钠溶液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猪细小病毒会感染怀孕母猪,导致胎猪的发育受到影响,会引起母猪流产、胎猪早死。
同时,由于母猪感染后会以胎盘感染为主要表现。
所以,要严格控制感染后的母猪,避免其扩大病毒的传播。
公猪对猪细小病毒病也易感,很可能会通过配种将病毒传染给母猪,从而波及整个猪群。
公猪、母猪、育肥猪等都易感。
该病多见于春、夏季节,所以,春夏季节应注意防控该病。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它是由猪细小病毒引发的疾病。
猪细小病毒最大的受害者是繁殖母猪,如果患有此病,将会引发繁殖母猪滑胎、流产、不孕、生产弱胎或者是畸形胎等状况,毫无疑问,这肯定也会极大地影响生猪养殖的整体效益,同时对于整个养猪行业也会造成相对较大的危害。
分析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发现,其在猪繁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最为明显,如果猪只患了此病症,将会让生猪品质越来越低,生猪总数量越来越少,最终会影响到猪肉的市场供应状况。
猪细小病毒病,会借助于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比如胎盘、空气等都是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路径,患有此病的母猪,生下的小猪仔,体内也会长期携带病毒,这肯定也不利于小猪仔的生长,所以,猪只养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相关工作。
一、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特征猪细小病毒就是该病的病原体,猪细小病毒具体包括弱毒株、强毒株两种,就弱毒株而言,它会感染健康的猪,同时还会在猪只体内发生免疫,但是,它不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强毒株不但能导致猪只发生毒血症,同时也会对猪只胎盘造成感染,最终将会导致死胎。
猪细小病毒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它可以在超过50℃的高温环境中存活长达数天,但是,在80℃的环境中,它只能存活5分钟,pH值的变化也不易对其产生影响,且不易被一般性质的消毒液消灭,需要长时间使用乙醚、甲醛等消毒剂才能起到一定的消毒效果。
再就是,如果使用1%~5%的NaOH溶液,在5分钟之内就能够将其消灭干净。
二、猪细小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1、流行病学特征猪细小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有种公猪、患病母猪,通常来讲,和后备母猪相比,经产母猪患得该病的几率要小很多,死胎、新生猪仔、子宫分泌物等等都携带病毒,这会大大增加病毒扩散范围。
就猪细小病毒而言,它的传染和猪的年龄、种类都没关系,不管是自然交配,还是人工授精,都很有可能引发病毒感染,水、饲料等也都很容易被污染,它们被污染后,也成了该病的传播路径,甚至有时还可通过口鼻传播,感染猪细小病毒之后的母猪,它的所有排泄物中均携带猪细小病毒,所以,病猪猪舍,成了病原体的主要扩散地点,有的时候,甚至是过去了好几个月以后,仍然有猪细小病毒存活,就算是严格的消毒措施,也不能保证100%将猪细小病毒消灭。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猪细小病毒(PRRSV)是一种引起猪产业严重经济损失的病毒,它是猪病毒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是猪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进行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猪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涕等。
后期表现为发热、厌食、消瘦等全身性症状。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粪-口途径和空气传播途径传播,主要易感动物为生长发育中的猪。
而且,猪细小病毒感染后,猪会产生抗体,但因为病毒存在变异性,导致抗体的保护作用较弱。
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通常会根据猪的年龄、免疫状况和病毒毒株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症状、高热、消瘦、精神差等。
具体表现如下:1. 呼吸道症状:感染后的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鼻涕增多。
2. 发热:感染后的猪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41°C。
3. 消瘦:感染后的猪会明显消瘦,特别是生长发育期的猪更容易出现明显的消瘦。
4. 精神差:感染后的猪会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差,严重的话会出现食欲不振、行动迟缓的情况。
诊断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方面进行。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高热、消瘦等,通过观察猪的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理改变包括发现肺部病变,具体表现为肺部病变、淋巴组织的肿大等。
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病毒分离主要是将患猪的组织或血液接种到对应的细胞或动物进行培养,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病毒。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猪的抗体水平,对感染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方法检测病毒的基因片段,来进行病毒的检测与诊断。
咋预防猪细小病毒病
采集病猪的血液、组织等样品,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 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鉴别诊断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进行鉴别,如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免疫血清等进行治疗。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对病毒无效的药物,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要防 止病毒的传播,对病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途径。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研究结果与贡献
本次研究通过对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 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 控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该病的 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 该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防控方法和技 术,如通过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措施 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为养猪业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确防疫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疫苗接种
02
选用质量可靠的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确保猪
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消毒措施
03
定期对猪舍、饲料、饮水等场所进行全面消毒,消灭病毒传播
途径。
加强疫情监测与预警
定期检测
对猪只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预警系统
建立疫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特点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可导 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 障碍,以及仔猪生长受阻和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 可通过空气、污染物等间接传播
。
易感动物
猪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各种年 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
严防猪细小病毒传染病
的水 样腹 泻 , 便呈 黄 色 、 粪 白色 、 绿色 、 射状 , 灰 喷 可持 续
57, ~ d 若补液 、 防继发感染不及 时, 即很快死亡 。
2 预 防 措 施
31 注射抗生素 .
防止 继 发 感 染 。
注射新霉素 ,庆大霉素等抗生 素类药物 ,
严重脱水 的患猪需 静脉 5 %葡萄糖生理 盐
病 情 况 简介 如 下 :
1 流 行病 学
殖障碍性疾病。本病于 16 9 7年
活, 但这些仔猪 常带有抗体和病毒。 此外 , 本病还可引起产仔 瘦小 、 弱仔 , 母猪发情不正常 , 久配不孕等症状。对公 猪的受
精率或性欲没有明显的影 响。 化, 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 、 吸收的现象 。 组织学检查可见母 猪
4 防 治
德
病猪 和带 毒猪是 本病 主要 的传染源。 病毒可通过胎盘传 给 胎儿 , 感染 本病 毒的母猪所产死 胎 、 胎、 活 仔猪及 子宫分 泌物 中 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 本病除可 经胎盘感染和交配 、 人工授精 感 染外, 母猪 、 育肥 猪 和公 猪 主要 是通过被污染 的食物 、 环境经呼 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2 .
进行输液
21 消毒 灭源 .
对栏舍 、 动场可用含氯消毒剂 , 运 按说 明喷
水 ,%碳 酸氢钠和维生素 C, 5 防止酸中毒 。
2 1 年 第 3期 02
・ a罄鍪蟊圜 ・
・ 簟
子宫 上 皮 组 织 和 固有 层 有 局 灶 性 或 弥 散 性 单 核 细 胞 浸 润 , 在
一 辽宁省绥 中县动 物 卫生 监督检 验所 ,
0o = 03道 。 上 海 ∽Z.和 江 苏 等 也 . .∞. _∞ 9J 1 、 京1 . ① 地 _0I 0 0 ∞ s 0 ● 报 /. 北 . I 0 2 眼观病变为母猪 子宫 内膜有轻 微炎症 ,胎盘有部分 钙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
5、抵抗力 抵抗力弱; 对脂溶剂、强酸、强碱敏感, 2%氢氧化钠、2%漂白粉是最适宜的消毒剂,消毒效
果良好。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缺乏母源抗体的仔猪最易感。
2、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分布于全身组织器
而不管猪的年龄或体况如何。 (2)中等毒力的毒株 ➢ 诱发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3)低毒力毒株: ➢ 胚胎感染或新生仔猪感染后,导致免疫失败和死亡; ➢ 妊娠母猪感染,造成死产、弱仔及新生仔猪先天感染、
免疫耐受和终身带毒、排毒等状况。 (4)无毒力毒株
引起持续性感染,但无症状。 HCV毒力不稳定,通过猪体一代或多代后毒力增强。
血管稍高出于周围表面,呈紫黑色,以周围多见。
➢ 心脏、肺脏、膀胱、胆囊、胃肠粘膜会有大小不 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 喉头、咽部粘膜、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 ➢ 扁桃体发生梗死; ➢ 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出血和坏死; ➢ 大多有脑炎病理变化。
2、慢性型:
➢ 主要为坏死性肠炎,特征性病变为肠管的扣状溃疡。 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黏膜出现伪膜性坏死和溃疡,
HCV对血管上皮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在血管上 皮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肿胀、坏死,进而导致组 织器官充血、出血、坏死、梗死。
HCV损害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系统,破坏淋巴结、 引起胸腺和骨髓萎缩,引起外周血液中T、B淋巴 细胞大量减少。
五、症状
1、急性型:由强毒引起 ➢ 病初:精神沉郁、行动缓慢,食欲减少,体温升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 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 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 传染病。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
健康养殖·防控2020.16 畜牧业环境67摘 要:猪细小病毒病(PPI)是一种广泛发生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猪细小病毒(PPV)。
该病毒具有高度稳定性,可引起持久感染,一旦传入猪场,难以净化,且易与其它病毒引发混合感染,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害较大。
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PPI的诊断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限制此病的发生和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预防1 病原学特征PPV是一种DNA病毒,病毒基因为单链DNA,约含有5200个碱基对。
PPV耐高温能力较强,对消毒剂、酶和pH值具备较强的耐受力。
56℃加热48h,70℃加热2h 仍具备感染力。
80℃加热8min丧失感染力,4℃时,可长期保持活力。
消毒剂乙醚、三氯甲烷不能减低其毒力,甲醛蒸汽、紫外线须长时间作用才可灭杀该病毒,通常使用0.5%漂白粉液、2%烧碱液灭杀该病毒。
该病毒血清型单一,可在细胞核内繁殖,出现核内包涵体。
PPV具备血凝性,能凝聚多种红细胞,且豚鼠红细胞敏感度最高。
能在PK15细胞内生长,并使细胞产生病变,出现固缩、圆化和裂解。
2 流行病学特征1966年Mary和Mahne使用猪肾原代细胞培养猪瘟病毒(HCV)时,发现该病毒,并被确定为DNA病毒。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众多国家发现该病毒传播,分离到该病毒,或检测到其抗体。
1982年潘雪珠等在上海首次分离到PPV,为国内首次发现该病毒,随后全国各省分离到此病毒。
PPI在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分布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母猪交配、产仔季节多发。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猪及被污染的圈舍。
PPV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猪的粪便、尿液及分泌物等排泄物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由怀孕母猪传染胎猪,可损伤胎盘及胎儿组织器官,造成死胎、木乃伊胎。
患病猪可长期排毒,该病毒耐受力强,可在污染的圈舍保持传染性4个月以上。
本病毒对青年猪、青年母猪,尤其对初次妊娠母猪感染性强。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
猪细小病毒的症状和治疗防控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传染病,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的障碍,这个猪病在后期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很多篇养猪户朋友都吃过大亏。
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猪细小病毒的症状以及防控治疗。
一、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异常或者失去繁殖能力。
患病母猪常发生不孕、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者弱胎。
部分妊娠母猪在染病初期会有体温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屡配不孕、发情异常等。
未妊娠母猪和公猪感染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的精液带毒,不影响受精率。
二、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和治疗1.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有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种公猪和母猪要在6月龄和配种前半个月进行接种。
成年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要接种1次,但是此疫苗不适合妊娠母猪。
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妊娠前几周接种,可以保证妊娠期都有抗体。
初产母猪在6月龄时母源抗体会消失,应在这时接种疫苗。
如果不打算马上配种,可以先不免疫,在7月龄后再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的猪场,每年要进行2次抗体检测,对抗体浓度低的猪要及时补接疫苗。
2.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按时清扫卫生,定期对猪舍和饲喂用具消毒。
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如果必须引种的话,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而且种猪需要有检疫证明。
新引进来的种猪需要先隔离一段时间,观察无问题后进行合群。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率高、发病广泛,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养猪业效益。
此病暂无特效药,所以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养殖人员应提高防病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病,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和免疫计划,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细小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导致繁殖障碍。
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浮现发病。
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细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
猪细小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者六角形,衣壳由 32 个壳粒构成,核心存在单股负链 DNA,大约在整个病毒粒子中占到 26.5%。
该病毒能够在猪细胞中无限繁殖,通常原代猪肾细胞比较常见。
只要细胞发生感染就会浮现病变,如裂变、固缩或者变圆等。
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反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其在56℃温度下经过 30 min 热处理依旧无法对其红细胞的凝结能力以及传染性造成明显影响,在70℃温度下也需要经过 2 h 才干够使其感染力降低,在80℃温度下加热 5 min 才干够使其死亡,且其还具有较轻的反抗氯仿和乙醚等溶剂的能力。
流行特点。
目前,已知猪细小病毒的惟一宿主是猪,且任何阶段的家猪和野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初产母猪最容易感染。
普通母猪在交配后容易感染病毒,并对胚胎以及新生仔猪造成较大的伤害。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反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在被污染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因此猪场只要发生该病,就很难彻底清除病原,从而导致多年连续浮现发病。
2、临床症状在临床上,主要是初产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而经产母猪、育肥猪、公猪则不会表现出症状。
患病母猪在精神、食欲等方面表现正常,且能够正常发情,但部份尽管能够浮现发情但较难受孕。
在妊娠中期发生感染,有些病猪会表现出腹围缩小,部份发生彻底流产或者足月后产出体型较小的仔猪;部份在产出活仔的同时还会产出不同数量的木乃伊胎;妊娠后期感染该病,部份病猪会产出畸形胎、死胎,往往导致其发生难产而造成死亡或者被淘汰。
(动物传染病学)猪细小病毒病
实验室诊断
➢ 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培养鉴定、PCR、荧光 抗体染色检查等。
➢ 血 清 学 诊 断 : 血 凝 和 血 凝 抑 制 试 验 、 SN、 ELISA、琼扩、补体结合试验等。
➢ 鉴别诊断:注意与PRV、乙脑、蓝耳病、布病 等鉴别。
猪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 母猪症状 胎儿年龄 胎儿及胎盘病象 诊断
感染途径:除了胎盘感染和交配感染外,还可通 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易感动物: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 别的猪都可感染。
猪细小病毒流行特点
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大多数猪都感 染,其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8~29%, 11~16月龄阳性率80~100%,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可连续几 年内持续发病。
隔2~3周。 ➢ 经产猪通常抗体水平高,不必要接种,但在清
主要发生于春、夏或母猪产仔交配后一段时间。
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达80~100%。妊 娠期55天前感染可产生免疫耐受,感染胎儿出生后无抗体, 终生带毒排毒。
4.症状与病变
仔猪和母猪自身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形 式,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 胎和流产等不同症状。
PRRSV
发热、不吃, 任何年龄,通 皮肤发红发绀 常是相同年龄
脐带动脉坏死炎症、 水肿
病毒分离
细小病毒 感染
无
胎儿常在不同 发育阶段死亡
胎儿被再吸收,木 乃伊胎常见,死胎, 胎盘紧裹胎儿
病毒分离
伪狂犬
轻度到严重打
胎儿炎性坏死区,
喷嚏,咳嗽, 胎儿常在不同 木乃伊胎,死产。
不吃,呕吐, 发育阶段死亡 胎儿被吸收,坏死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死胎和木乃伊胎
神经症状和脑炎
睾丸炎
(八)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ous diease) 是由猪细小病毒(PPV)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病,
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
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偶有流产,母猪本
身无明显症状。
病原
死胎和木乃伊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一)猪瘟 (二)猪繁殖障碍综合症 (三)猪圆环病毒感染
一、猪病毒性传染病
(四)猪伪狂犬病 (五)猪口蹄疫 (六)猪传染性胃肠炎 (七)猪日本乙型脑炎
猪 常 见 传 染 病
(八)猪细小病毒病 (一)猪丹毒 (二)猪肺疫
(三)猪链球菌病
二、猪细菌性传染病
(四)仔猪副伤寒 (五)仔猪黄痢 (六)仔猪白痢 (七)猪水肿病 (八)仔猪红痢
病原为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rovirus, PCV)。 该病毒由Tischer等(1974)在PK-15细胞中发现,当时 认为它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后来被证实为一种单股、 环状的DNA病毒。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该 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约17nm,含有单 股负链环状DNA。PCV以滚环复制方式进行复制。 PCV 有两种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基因组全长 1.759kb,PCV-2为1.768或1.767kb,两者的核苷酸序 列同源性低于80%,而同一血清型中各毒株之间的核 苷酸同源性在96%以上。
猪是PCV的主要宿主。猪对PCV有较强易感性,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其仔猪感染后发病严重。
胚胎期或出生后早期感染的猪,往往在断奶后才发
病,多集中在5-8周龄,尤其在6-12周龄最多见。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与防控措施【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
病原学特征包括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特征指出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易感人群。
临床特征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
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生猪免疫程序、加强生猪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生猪交易管控等。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疫情发生和传播,保障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通过加强病原学特征的研究,掌握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和人畜传播风险。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预防控制措施、病原学、防控措施、重要性1. 引言1.1 猪细小病毒病简介猪细小病毒病(PRRS)是一种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该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出现,随后迅速传播至其他国家。
猪细小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科罗纳病毒家族,能够感染猪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引起猪的免疫抑制和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病对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厌食、厌水、流涎、流产等临床症状。
猪细小病毒还可导致猪群的生产力下降、成活率降低、疾病复发率高等问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苗接种、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合理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措施等。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疫病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
2. 正文2.1 病原学特征猪细小病毒是一种病原体,属于病毒科。
其病原体为非包膜的正义RNA病毒,属于牛病毒病毒科。
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约27-30nm,具有双层结构。
病毒具有单一的抗原型,但存在不同的亚型,主要包括亚型Ⅰ和亚型Ⅱ。
猪细小病毒病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较差,易受热、酸、碱等因素的影响而失活。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
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猪细小病毒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引起猪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
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和传染性,且在猪只群体中易于传播,对养猪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病原学特点和病毒学特征:猪细小病毒的病原是一种小的非包膜正链RNA病毒,属于科瑞纳病毒科。
该病毒具有强烈的抗原变异性,由于其基因总长度较短,导致宿主机体免疫应答的含量很少,从而也就相对地减弱了病毒的免疫原性。
流行病学表现和病因:该病多见于秋季至冬春季,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发病、较难治疗和易于复发的疾病。
该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
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和口鼻、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携带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或者在家禽和野生鸟类等宿主身上持续存在传播。
病毒可以在感染后1至2天内,在人体上具有病毒性,这种病毒性持续时间为2至3周或更长。
疾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早期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急促。
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喉炎、鼻炎、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膜炎等,可造成死亡。
此外,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泻,可能出现血便,病程中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共济失调、转鸣和头颈强直等。
病理诊断可通过组织学和免疫学检测,实验室细菌学检测中,RT-PCR技术为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
防控措施:要防止该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饲养环境卫生、卫生消毒、隔离、免疫等方面。
由于该病尚没有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的关键是进行疫苗接种。
绝大多数的现有猪细小病毒疫苗都是沙门氏菌贝氏不动杆菌疫苗的基础上,加入了猪细小病毒抗原的一种冻干疫苗。
此外,饲养管理可以加强猪只体免系统的免疫力,降低病毒的侵袭能力,为预防和控制猪细小病毒病起到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病毒性传染病:猪细小病毒病
病原
本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其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左右。
能凝集猴、豚鼠、小鼠、鸡、狗、猫、猪等动物和人O型红细胞,但不能凝集牛和绵羊红细胞。
猪细小病毒通常在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肝、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
用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查出组织细胞浆和胞核内的病毒包涵体。
猪感染后3-7天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
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种公种的精液中都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天,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经感染前后
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即可发现猪群的感染状况。
猪细小病毒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70℃2h、胰酶及pH3-9时
都不能破坏其感染力。
2%NaOH热溶液能杀灭该病毒。
流行特点
1.猪是已知的惟一的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尤以
初产母猪为典型。
2.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种公猪和母猪。
带毒猪经粪、尿、鼻涕、唾液、
精液以及死胎、弱胎、胎衣、胎水向环境排毒,污染水源、饲料、土壤、猪舍等。
病毒一般可在猪舍存活数月。
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于3个月内全场所有的猪只都会被感染,后呈地主流行或散发,并持续多年。
3.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
一般经口鼻为主传播。
带毒种公猪也可
通过交配传染母猪,怀孕母猪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猪。
鼠类也可机械性带毒散毒。
4.本病可见于一年四季(尤其是规模化猪场),但农村散养为主的地区,仍为春、秋两季产仔时多见。
临床症状仔猪和母猪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主要症状为病猪母源性繁
殖障碍。
妊娠初期(10-30天)的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屡配不孕,或窝产仔
数明显减少。
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分娩时大部分胎儿为木乃伊。
回顾性分
析可知,怀孕过程中怀孕母猪腹围逐渐缩小。
妊娠中期(50-60天)感染时,大部分
胎儿为死胎。
妊娠70天时感染,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
妊娠70天后感染,此时的胎儿已具备产分免疫应答能力,能产生抗体,因此不宜送检以分离病毒。
病猪除了流产、死产、木乃伊、弱仔、不孕等症状外,个别母猪体温升高,后
躯不灵活。
仔猪有腹泻、皮炎等表现。
而对种公猪的性欲和精子活力无明显影响。
剖检病变剖检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
胎盘不完全钙化,子宫内有大
小及死亡时间不一致的胎儿,有的被溶解、吸收。
感染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干尸化、坏死。
诊断要点如果分娩死胎、未见流产或胎儿发育异常等症状的同时,母猪没有明
显的临床症状,以初产母猪为多,且有传染性证据时,即可怀疑本病。
但最后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化验。
常需送检的病料包括木乃伊(体长<16厘米=、母猪血液等。
大于70日胎龄的胎儿或初生仔猪不宜送检。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注意与伪狂犬病、日本乙型脑炎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坚持自繁自养,以防引入带毒猪。
引进新种猪时,应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进猪。
血凝抑制试验效价低于1:256或呈阴性时方可进猪。
2.免疫接种应用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
在疫区,初产母猪配种
前2个月进行猪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保证其产生足够的抗体,以保护胎儿不被侵害。
也可采取自然感染初产母猪,可把多次经产的老母猪放入后备猪群中混养,或用散毒猪的粪便饲别致后备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