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3.培养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心理素质。

学习重难点

1.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2.文体解读。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预习任务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2.再读课文,完成课文的旁批。

三、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 突兀(wù) 嘲笑(cháo)

C.哭泣(qì) 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 犹豫(yù) 抽噎(yē)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1)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贸险。( )

(2)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紧和不可能的化身。 ( )

(3)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 )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在横线处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____________(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2)这位老人回想着自己过去的生活,神情________(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近日,两家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的价格欺诈事件让消费者变得____________(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起来。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5.阅读18-28段,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

6.填空。

文章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里的“步”不仅可以理解为爬下悬崖的脚步,还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文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一、快速默读

要求:

1.眼到、心到、快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

3.找出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二、抢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三、内容感知

1.故事发生距今多久?

明确:

2.“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

明确:

3.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明确: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山道有多高?

明确: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明确: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明确:

8.“我”是怎样脱险的?

明确:

9.“我”现在多少岁?

明确:

10.请用一句话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四、结构梳理(文中标记)

五、复述课文

要求: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来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放在“脱险”的过程。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课下相互探究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2.父亲还可以怎样救“我”从悬崖上下来?这些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引领自读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明确: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

4.“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明确: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状态:

心理: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

2.“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

启发:

3.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