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胆囊癌相关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全文)

合集下载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彭淑牖牟一平曹利平表1欧洲73个单位724例胆囊癌调查结果分期例数%平均生存期(月中位生存期(月Tis233.1860-T1202.762324T2588.012624T323332.1886T4 39053.8723表2全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Nevin分期例数%生存率1年3年5年Ⅰ、Ⅰ期单纯胆囊切除术904.88100.098.082.0Ⅰ单纯胆囊切除术2828.4470.065.033.0单纯胆囊切除术+淋巴结清扫49884.054.247.5Ⅰ、V根治性胆囊切除术21166.686.42.80胆囊切除+肝楔形18911.35.01.3切除+淋巴结清扫姑息性切除240000转流术3681.300剖腹探查术2250.500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曹利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牟一平胆囊癌病人因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绝大多数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表1和表2〔1,2〕。

因而,多数外科医师对胆囊癌的治疗持悲观消极态度。

如1968年Siewert经调查后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胆囊癌的恶劣预后状况几乎没有改变”。

Silk等在1989年更是作出了“自从100多年前Stoll发现胆囊癌以来,在胆囊癌的治疗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结论。

1994年,法国的Cubertafond等〔1〕调查了欧洲73个医院后仍然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胆囊癌病人的预后没有得到改善”。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胆囊癌的恶劣预后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善,美国和法国的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已达25%和26%〔3,4〕。

在日本和中国,随着胆囊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的开展,结果更振奋人心〔5,6〕。

一、胆囊癌诊断方面的进展1.影像学诊断:近10多年来,B超和CT的推广应用,胆囊癌的术前诊断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上升。

如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附属一院1955~1979年间与1980~1994年间相比,术前诊断率从12%上升到85%,治愈性切除率从29%上升到62%〔7〕。

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

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

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胆囊癌(carcinoma of gallbladder)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当经临床诊断出结果时,已进入晚期阶段,且对于胆囊癌的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所以对于该疾病的诊治仍是仍需长期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胆囊癌;早期诊断;机制;研究现状1、胆囊癌的流行病学调查据相关文献报道胆囊癌具有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及种群差异的特点。

目前,该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在南美洲,10万人中约有27人发病,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在所有的胆道疾病中,胆囊癌占的比例地区差异性强,天津地区为0.4%,陕西地区为3.8%,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患病率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该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胆囊炎(cholecystitis)、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 likelesion)、异常胆胰管连接(AJPBDS)、Mirizzi综合征(Mirizzi's syndrome)等因素己被验证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此外多度肥胖、年龄超过50岁、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超过3次、女性绝经、A 型血型等是引发胆囊癌的非胆道疾病致病因素。

2、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胆囊癌分子层面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2.1胆囊癌标志物水平目前,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是诊断肿瘤的主要手段。

肿瘤标志物通过由癌变细胞或癌变细胞作用于正常细胞产生。

标志物的水平可以提示疾病发生、进展及预后,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只存在于癌变细胞及组织中肿瘤标志物。

胆囊癌的标志物主要存在于患者胆汁及血清中,虽然对胆汁检测到的标志物较在血清中的敏感度高,但由于医学技术的限制,提取胆汁有一定的困难度,所以对胆囊癌的检测只要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标志物。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摘要胆囊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

胆囊癌约占新发恶性肿瘤的0.6%,占恶性肿瘤相关致死疾病的0.9%。

目前已确定的胆囊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及肥胖等。

手术切除是早期胆囊癌的唯一治愈手段,部分中晚期胆囊癌可通过扩大性切除达到根治目的。

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是否联合胆管切除、血管重建和多器官切除仍存在一定争议。

在新辅助治疗后,高达1/3的局部晚期胆囊癌患者可从二次手术治疗中获益。

仅有少部分高复发风险的胆囊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治疗中获益。

随着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的出现及基因检测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靶向治疗及PD-1/PD-L1抑制剂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我国的胆囊癌患者具有确诊晚、分型差等特点。

早期胆囊癌通常没有症状,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效果。

晚期胆囊癌可表现为黄疸、体重减轻及腹痛等症状,并多伴有远处转移,预后不佳。

明确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需接受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可一定程度地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

对于晚期胆囊癌患者,应采用全身化疗,如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

随着对胆囊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靶向及免疫治疗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胆囊癌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进行综述,并对胆囊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和肥胖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 2]。

虽然70%~9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结石,但仅约1%的胆结石患者会发展为胆囊癌[3]。

此外,胆道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胆道感染亦为胆囊癌的危险因素[4]。

解剖变异如胆胰汇合部异常,其特征是胰胆汇合部位于十二指肠壁外,通过蛋白水解酶产生的胰液回流损伤黏膜,进一步促进胆囊癌的发生[5]。

基因突变同样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定基因的突变频率在特定的胆囊癌患者亚群间有所不同,TP53、SMAD4、SHH、ARID1A、EGFR、ERBB2、KRAS等基因突变在胆囊癌患者中较为常见[6]。

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胆囊癌的病理分级与分期
胆囊癌的病理分级
胆囊癌的病理分级是依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进行的,分为高分化 、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种类型。
胆囊癌的分期
胆囊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进 行的,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04
胆囊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
血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检查等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胆囊良性疾病
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病 情发展与治疗方式不同。
其他恶性肿瘤
如肝癌、肝门部胆管癌等,需通过病理学检查和其他检查结 果进行鉴别。
05
胆囊癌的治疗与预后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对于早期胆囊癌患者,胆囊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开腹胆囊切除和腹腔镜胆囊切除 。
胆囊癌的发病现状
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 胆囊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 断上升•Biblioteka 胆囊癌主要发生在50岁及以上的 成年人
•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 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
病(FAP)患者易发生胆囊癌 • 饮食中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
分摄入增加患病风险
胆囊癌的预防措施
需要进一步研究胆囊癌的分子生物学 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 治疗靶点,以提高胆囊癌的预后。
临床实践建议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胆囊癌的认识 和警惕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有胆囊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加强遗传咨询和 筛查,以及预防性胆囊切除等措施。
对于确诊为胆囊癌的患者,应根据病理学特 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改 善预后。

胆囊癌临床诊疗的新进展

胆囊癌临床诊疗的新进展

胆囊癌临床诊疗的新进展中华外科杂志普外空间 2022-08-10 10:00 发表于北京作者:杨自逸,刘诗蕾,蔡晨,吴自友,熊逸晨,李茂岚,吴向嵩,全志伟,龚伟文章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2022, 60(8)摘要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极高,尚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手段,亟需高质量研究突破诊疗瓶颈。

本文回顾了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胆囊癌研究相关文献,对临床诊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胆囊癌最新流行病学数据及危险因素、新兴的外周血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方法、病理学类型新分类、外科治疗的热点与争议及系统性综合治疗动态。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更有效的胆囊癌诊治方法,为改善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带来希望。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症状隐匿、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极差的特点。

我国是胆囊癌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目前仍缺乏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好的胆囊癌早期诊断手段,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为中晚期。

尽管医学科技不断发展,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手段,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治疗方法依然在不断探索中。

本文展示了2021年胆囊癌临床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探索更好的胆囊癌诊疗方法。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发病率与死亡率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胆囊癌新发115 949例(男性41 062例,女性74 887例),死亡84 695例(男性30 265例,女性54 430例)[1],均居消化系统肿瘤第6位。

胆囊癌全球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平均为2.3/10万人,以东亚、南美最高,西欧、北美则发病率较低[2];且近年来男性和年轻群体的胆囊癌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国内胆囊癌发病率为3.95/10万人(男性3.70/10万人,女性4.21/10万人),死亡率为2.95/10万人(男性1.9/10万人,女性2.1/10万人)[3]。

2022胆囊癌治疗的进展(全文)

2022胆囊癌治疗的进展(全文)

2022胆囊癌治疗的进展(全文)摘要外科手术仍为治愈早期胆囊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而手术策略则依据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准确的术前分期、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外科疗效。

然而,大多数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或发生转移,即使接受胆囊癌根治术,其术后复发率和5年总生存率仍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更多治疗策略参与胆囊癌患者的全程治疗管理,如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局部进展期和转移胆囊癌的一线、二线治疗。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应用,为胆囊癌治疗带来更大的希望和更广阔的前景,但其对改善患者预后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结果解决诸多问题。

笔者结合国内外胆囊癌研究最新进展,系统梳理胆囊癌治疗动态,期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幅宏观系统但又不失必要细节的治疗简图,怀抛砖引玉之心,求按图索骥之功。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胆道恶性肿瘤的2/3。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且发病率和院年均收治量呈逐年升高趋势[1‑3]。

由于胆囊癌的特殊解剖位置和胆囊癌症状的隐匿性及非特异性,多数患者通常在初次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导致胆囊癌预后不良,5年总生存率仅约为5%。

目前,胆囊癌仍采取以外科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模式[4]。

笔者在胆囊癌治疗领域开展大量工作并积累丰富经验,以胆囊癌病情分期为导向,结合国内外胆囊癌研究的最新进展,从胆囊癌外科治疗、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胆囊癌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5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梳理。

一、胆囊癌的外科治疗手术治疗是早期胆囊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根治性切除术是胆囊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手段,而术前明确胆囊癌临床分期是施行规范性胆囊癌根治术的重要前提。

目前胆囊癌临床分期主要使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TNM分期系统[5]。

AJCC第8版TNM分期系统根据原发肿瘤浸润胆囊壁和肝组织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进行评估,其中T分期决定胆囊癌的肝切除范围,即采取标准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6]。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胆囊癌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进行的优势。

超声能够准确描绘胆囊癌的特征表现,对初筛和诊断起到关键作用。

超声还可以帮助定位和分期肿瘤,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

未来,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例如结合新的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将有望提高胆囊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表明超声在胆囊癌诊断领域将持续发展,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 胆囊癌, 超声, 诊断, 特征, 初筛, 优势, 定位, 分期, 局限性, 潜在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胆囊癌的危害性胆囊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虽不及其他常见癌症,但由于其隐匿性较高,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导致治疗难度增大,预后不佳。

胆囊癌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胆囊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

多数患者在发现症状时已处于中晚期,肿瘤已发展到较大范围,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2. 胆囊癌的生长速度较快,容易转移。

一旦癌细胞转移到其他部位,治疗效果明显降低,生存率大幅下降。

3. 胆囊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而不同类型的胆囊癌对治疗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

4. 胆囊癌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

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以降低其危害性,提高治疗效果。

1.2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重要性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筛查工作。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快速了解病灶的形态特征,对胆囊癌患者进行早期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病变,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治疗。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于病变的定位和分期有着重要作用,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胆囊癌的临床进展

胆囊癌的临床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侯纯升写在课前的话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病变,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有所提高,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其预后仍不乐观。

因此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胆囊癌概述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6位,首次切除率低,生存期短,预后恶劣,在1994年有一篇代表性的文章,认为胆囊癌的中位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一年生存率14%,5年生存率5%。

大多数外科大夫对胆囊癌态度非常悲观。

但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了一定的改观,尽管结果还不是非常满意,但是已经有所改善。

二、胆囊癌的高危因素1. 胆囊结石 >3cm有研究表明胆囊癌的患者大概有70%~90%合并胆囊结石;有的研究表明在没有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中,在20年之内,发生胆囊癌的发生率大概是0.2-0.4%;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结果,2.0-2.9cm结石相对危险度是2.4,>3.0cm结石相对危险度是10.1。

因此在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胆囊结石的手术指标,就是胆囊结石大于3cm,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做手术。

2.胆囊腺瘤样息肉 >1cm3.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4.胆囊壁局限不规则增厚5.胆囊腺肌症6.胰胆管汇合异常(APBDJ) --- 胆胰共同通道过长(>15mm)胰胆管汇合异常,由于原癌基因的突变增加,因而它是导致癌变的一个很大因素。

对于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大于15 mm的患者,即使胆囊没有结石,没原则上我们也要建议做胆囊切除。

三、胆囊癌的Nevin分期Ⅰ期:胆囊癌只侵犯到黏膜层Ⅱ期:侵犯到肌层Ⅲ期:侵犯到全层Ⅳ期:淋巴结转移Ⅴ期:侵及临近器官或有远处转移分级:Ⅰ级:高分化;Ⅱ级:中分化;Ⅲ级:低分化。

胆囊癌的Nevin分期中Ⅳ期是指()?A侵及临近器官或有远处转移13%B侵犯到肌层 3.5%C侵犯到全层 4.6%D淋巴结转移78.9%T3:侵透浆膜,和/或侵及肝,和/或一个临近肝外器官或组织T4:浸润门静脉主干,和/或侵及肝动脉,和/或两个以上肝外器官或组织T3:T4:累及到门静脉的主干,或肝动脉的主干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肝外血管N0:无淋巴结转移N1:区域淋巴结转移:胆囊管周围(12c);胆总管周围(12b);肝固有动脉周围(12a);肝门部(12h)N2:门静脉周围(12p);胰十二指肠后上(13a);肝总动脉周围(8);腹腔干周围(9);肠系膜上动脉周围(14)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从上表可以看出,肿瘤的浸润深度T跟分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比较早期的0、ⅠA、ⅠB、ⅡA没有淋巴结转移,然后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分期在增加。

胆囊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胆囊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 H - 201604)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8FE001 - (232) ]
作者单位:650021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邹 浩,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电 子 信 箱: newzouhao @ 163. com
4.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细胞周期运转需要多种因 子和蛋白参 与,主 要 调 控 因 子 包 括 细 胞 周 期 素 ( cyclin) 、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 CDK) 和细胞周期依 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 CDKI) ,这 3 种蛋白相互作用 使细胞周期运转能够正常进行,确保细胞可以正常增 殖、分化及凋亡。 cyclin、CDK 蛋白过度表达,CDKI 缺 失,都会引起细胞 周 期 运 转 发 生 异 常, 导 致 细 胞 增 殖 不受控制,最终引起肿瘤的形成。 目前已经有多篇文 献报 道 胆 囊 癌 组 织 细 胞 中 存 在 cyclin D1、 cyclin E、 P16、P21、P27 等多种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异常或突变, 但是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胆囊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
对于 Her - 2 基因过表达,且早期复 发 并 伴 有 皮 肤和腹膜转移的胆囊癌患者,在接受帕妥珠单抗和曲 妥珠单抗双靶向 Her - 2 抗体联合紫杉醇的治疗时, 患者持续缓解时间超过 1 年[9] 。 另一项研究中,纳入 了 9 例晚期胆囊癌患者,其中有 8 例患者发现 Her 2 过表达,通过 靶 向 Her - 2 治 疗 后,患 者 完 全 缓 解、 部分缓解以及出现疾 病 稳 定 的 比 例 分 别 占 12. 5% 、 50. 0% 和 37. 5% ,提示靶向 Her - 2 基因治疗晚期胆 囊癌有一定疗效[10] 。

胆囊癌外科治疗现状

胆囊癌外科治疗现状
生堡蓬道处叠盘壶!Q盟玺!旦筮丝鲞筮!朗垡b也』鱼!!!垡:丛!翌!!Q塑:Y!!:丝:№:!
.综述.
胆囊癌外科治疗现状
张志平 王勇 刘颖斌
为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因此许多专家推荐在随后行根治手术 时切除戳孔以改善预后。有些专家则认为虽然戳孔复发的 现象鲜有报道,但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并不足影响根治术后患 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悼1。如果腹腔镜手术中诊断为胆囊 癌,应转为开腹手术,如果术前怀疑艄囊癌的可能,应该避免 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 二、进展期月H囊癌(12/NO-2) 大多数月H囊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肿瘤的进展期,大约 有60%的患者已经失去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口1,他/1r3 和/或N1及部分N2(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周围、胰 十二指肠后淋巴结)患者应该行胆囊癌根治术,手术应包括 胆囊切除、Ⅳb、V肝段楔形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包括肝 十二指肠韧带、肝总动脉及胰后淋巴结,根据情况一并切除 相邻的脏器(胃、结肠、十二指肠、胰腺)。尽管对有经验的 外科医生而言,行胆囊癌根治术是安全的,但是胆囊癌根治 术并不能够明显改善月q囊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主动脉周 围淋巴结转移患者被视为远处转移pJ,进展期胆囊癌的发生 率约为19%~38%,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约为5.8个 月,此类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不能改善预后¨…。因此行根 治性手术前建议行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的术中快速冰冻病理 学检查,如果发现转移,避免行根治性手术。 12患者约50%发牛.淋巴结转移。1“12J。曾有学者认为T 分级及手术是否达到R0的要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 因素,且T2/.13期单纯胆囊切除达到RO切除标准的患者与 胆囊癌根治术后患者比较,长期生存率无差异口1。有学者认 为对于腔镜下意外发现的12期胆囊癌,如果术后标本的病 理学检查切缘阴性,行第二次胆囊癌根治术并不能改善患者 预后。但是胆囊癌极易发生淋巴结的转移和隐匿的肝转移, 当,12期肿瘤无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无肝浸润,无围 血管、神经、淋巴管转移时,行胆囊癌的根治术有治愈叮能, 因此仍然推荐对此类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1。 耶期淋巴结转移约为62%,T4期约为69%,胰头后及 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常见,且胆囊癌极易发生淋巴结的转 移和隐匿的肝转移。1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胆囊癌的基本信息入手,讨论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一、胆囊癌的基本信息胆囊癌是指在胆囊壁上形成的癌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

胆囊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没有疼痛感,只有一些不适感,因此很难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胆囊癌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胆囊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而超声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超声检查在胆囊癌筛查中的应用:超声检查是胆囊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之一,可以对胆囊病变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对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2. 超声检查在胆囊癌分期中的应用:超声检查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和内容物,同时也可以发现胆囊壁的变化及胆囊周围淋巴结的增大情况,对胆囊癌的发现率和分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3. 超声检查在胆囊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胆囊穿刺活检可以获得更精确的组织学诊断结果,提高了胆囊癌的诊断准确度,尤其在胆囊癌早期病变中更为有效。

虽然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广泛,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诊断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研究者探索了一些新的超声技术,以提高对胆囊癌的诊断准确性和分析性,如:1. 弹性成像:可以通过探头挤压胆囊来生成不同颜色的图像来评估胆囊壁的弹性。

研究发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区分胆囊癌和胆囊炎的不同组织特征,提高了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

2. 超声造影:在超声检查中注入超声造影剂可以更好地显示胆囊的局部灌注状态及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

研究表明,在超声造影检查中通过比较胆囊癌和良性结石的灌注情况可以提高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

四、结论超声检查在胆囊癌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

一些新的超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然而,对于一些较小的胆囊病变,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未来的诊断中需进一步研究、发展更高精度的超声技术。

胆囊癌的外科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分析

胆囊癌的外科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分析
Fong Y, Malhot ra S. Gallbladder cancer: recent advancesand curr ent gu idelin es f or su rgical th erapy [ J ] . Adv Surg,2001; 35: 1-20.
Farrar DA. Carcinoma of the cystic duct[J]. Br J Surg, 1951,39(154):183-185.
学术条件
2
我院多年来已完成 数百例胆囊癌的切 除与根治,并且密 切关注病人的术后 并发症及生存率, 随访率达到90%, 且病例资料保存长 ,方便查找及调取
病例资料
3
经费已经落实
经费问题
编辑版ppt
xx LOGO 14
经费预算
支出项目 科研业务费
资料收集 协作费 研究组织实施费
合计
金额(万)
计算理由
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及Cox多因素分析
编辑版ppt
xx LOGO 12
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不同胆囊癌分期所
首选的手术治疗,达到最大限度的根治与预 后,延长生存期
编辑版ppt
xx LOGO 13
研究基础
1
导师刘建生教授一 直从事肝胆疾病的 基础与临床的研究 ,在国内外杂志上 发表过数篇与课题 相关论文,有高深 的理论水平和丰富 的实践经验
Dixon E, Vollmer CM Jr, S ah ajpal A, et al . An agg ress ives urgical approach leads t o improved su rvi val in pati ent s w ithgallb ladder cancer: a 12-year s tu dy at a North American Center [ J] . Ann Su rg, 2005; 241( 3) : 385- 394.

胆囊癌病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胆囊癌病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p a p e r r e v i e ws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nd a p r o re g s s o f t h e e t i o l o y g a n d is r k f a c t o r s o f g ll a b l a d d e r c a r c i o n ma .
李 东迂 苏继 荣
【 摘要】 原发性胆囊癌 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临床表现 , 肿瘤 恶性程度高 , 致使早期诊 断率低 , 发现 时 多处 于进 展期 , 预后差 , 防治效果 不理想 。对胆囊癌 的病 因及危 险因素 的研究有 助于对人 群 , 尤 其是 胆 囊癌高危人群进行合理有效的预 防及 监控 , 同时 , 对于 胆囊癌 的早期诊 断及 治疗意义 重大 。本 文对
i f e s t a t i o n s , a d d i n g t u mo r ma li g n a n t d e g r e e i s h i g h , mo s t p a t i e n t a r e i n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a g e wh e n f 0 u n d, p r o no g s i s ,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i s n o t i d e 1. S a t u d y f o e t i o l o g y 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o f g ll a b l a d d e r c a r c i o n ma c o u l d b e u s e f u l t o c a r r y o n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p r e v e n t i o n f o r c r o w d,e s p e c i a l l y or f t h e g a l l b l a d d e r h i g h - r i s k

胆囊癌疾病研究报告

胆囊癌疾病研究报告

胆囊癌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胆囊癌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肿瘤科,外科,肝胆外科病症体征:发热,黄疸,消化不良,右上腹痛疾病介绍:胆囊癌是怎么回事?胆囊癌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症状体征:胆囊癌的症状有哪些: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

因此,对于胆囊区不适或疼痛的病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有胆囊结石、炎症、息肉者,应进行定期B超检查,以求早日明确诊断。

一、症状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

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4.发热25.9%的病人出现发热。

5.右上腹肿块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4.5%。

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二、体征1.黄疸表现在粘膜、皮肤黄染,黄染较重,多为阻塞性,一旦黄疸出现,病变多已到了晚期。

2.右上腹包块右上腹可触及较为光滑肿大的胆囊,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时,移动性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时,可触及到几个肿块,有时触到肿大的肝脏、十二指肠梗阻的包块等。

化验检查:胆囊癌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胆囊癌要做的检查:1.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胆囊癌的诊断意义胆囊癌是一种少见但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

由于其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往往在晚期才被发现,使得治疗难度增加,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2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胆囊内的结构和肿块,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胆囊癌病变;二是超声可以进行胆囊癌的分期和评估,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超声在胆囊癌手术前后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术后疗效,并及时发现并发症。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帮助医生对胆囊癌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2. 正文2.1 超声技术原理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利用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获取影像信息。

其原理是通过超声探测器发射高频声波,当声波遇到组织界面时会部分反射回探测器,并根据反射的时间和强度来生成图像。

超声技术有多种模式,包括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等。

B超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式,通过单向扫描来获取组织的二维横切面影像,可以清晰显示器官的结构和形态。

彩色多普勒超声则能够显示血流方向和速度,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在超声检查中,医生通过调节探头和探测器的位置和角度,可以获取不同视角的影像,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

超声还可以实现实时观察,对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疗效起到关键作用。

超声技术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诊断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精准。

2.2 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胆囊癌临床研究进展

胆囊癌临床研究进展
� � 1 0 胆囊切除的患者 � � � � � � � � � � � � � � 5 年生存率仅为 � � � � � � � � � � � 0 � � 4� 0% � � � � � � a c a a a ba ca c J . CA
� 3. 3 � � � 关于淋巴结清扫 � � � � � � 胆囊癌非常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 众 Ca c J C 200 1 5 1(6 349 -3 6 4. � � � � 多 � 学者研究 � � � � � 后发现 � � 胆囊癌 � � � � 一旦侵犯到 � � � � � � � 肌层 � � � � 即有 � � 25 � � � %� � 6 2% 3 A aba aX R aL a. Ga ba ca c a a a
� � 7
� 囊腺瘤引发的胆囊癌已经引起了众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 有 断敏感度分别提高到100 % 和 92%
� � 研究发现 ,直径 > 1 的腺瘤恶变几率明显增大 3
一般认为 ,
2.4
肿瘤标记物和基因 检查
C E A 和C A 19 -9 对 诊断胆囊 癌
单 发 ,无 蒂 , 直径 > 1 有明显的癌变趋向
� 的有无来鉴别胆囊癌与胆囊内淤积团 , 在对息肉样肿块的鉴 孔 别和病变的临床分期上显示出较高的价值 内镜超声对胆囊 3 .2 关于肝 段切除 对于 T 2期 以上的患者 , 许多研究认为 应
壁增厚的胆囊癌诊断和对胆囊癌浸润深度的判断方面更有优 该持积极的态度 , 进行 肝脏Ⅳ 和V 段切除以及淋巴 结清扫 , �
胆囊癌的诊断方法� 本 , 对疑似组织行冰冻检查 ( 3 ) 操作要轻柔 ,避免胆囊穿孔或
� 胆 2.1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是胆囊癌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 � � 胆汁外漏导致肿瘤细胞 污染 (4 )LC术中 , 术后发现的 T ,T 1 囊癌在超声上的典型表现为息肉样肿块 , 突入胆囊腔的实性 肿块和弥漫性胆囊壁增厚 彩色 D 超声可根据血流信号 期胆囊癌无需再次手术 , 其余分期的胆囊癌病人必须转为 开 腹手术或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 , 并切除腹壁上的腹腔镜操 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胆曩癌相关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全文)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放化疗等现有综合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极差。

因此,加强胆囊癌相关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在胆囊癌领域的多中心合作,进一步完善生物样本、临床病理学、预后及生物信息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结合数据分析手段,以期实现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精准评估与治疗。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 , GBC )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70%-80%的病人发现时已为晩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5%~ 15%[ 1 ]。

因此,加强胆囊癌的基础研究,以期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是改善胆囊癌病人预后的关键。

本文阐述胆囊癌的基础研究现状和进展,为胆囊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思路。

1 流行病学概述胆囊癌是一类起源于胆囊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全世界总体发病率约2/10 万左右[2 ]。

其中南美的玻利维亚、智利、ED度北部、东欧,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发病率较高[3 ]。

我国的总体发病率约为3.82/10万[4 ],其中上海市发病率可至7.8/10万,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5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病死率占所有癌症导致死亡的1.7%。

研究表明,性别、种族、肝胆管结石、细菌感染、饮食以及环境暴露等均为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2 ]。

我们回顾了我国10个省、15家医院的3528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发现我国胆囊癌5年总体生存率为23%,确诊时多半为晩期,且在可切除的病人中,40.2%病人为术中确诊,同时胆囊癌对现有的放化疗及靶向冶疗不敏感,缺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1-2 ]。

因此,深入开展胆囊癌基础硏究,系统研究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新技术的应用、类器官模型建立、肿瘤免疫等,将对胆囊癌的诊治大有裨益。

2 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的发生被认为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学术界对胆囊的认识从解剖、组织胚胎、病理学等宏观层面深入至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层面,更加深入的阐明其发生发展机制,为临床转化提供硏究基础。

本课题组通过对57对胆囊癌及癌旁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及靶基因深度测序,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胆囊癌突变谱,发现了TP53 (47.1% )、KRAS ( 7.8% )、ERBB3 ( 11.8% )等基因呈现显著的非沉默突变;首次发现胆囊癌ErbB信号通路发生高频突变(36.8% ), 且与病人的不良预后呈显著正相关。

另外也有报道胆囊癌中存在KRAS、CDKN2A/B. TP53、p16、MUC1、VEGF、COX-2、HMGA2 等基因突变,且与胆囊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2,6-8]。

由此可见,体细胞基因突变造成的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舂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胆囊癌体细胞突变筛查有助于发掘其发病的驱动基因。

我们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现已开展一项胆囊癌靶向ERBB2相关临床试验,有望改善胆囊癌目前尚无有效靶向药物的困境。

表观遗传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舂重要作用。

其中, 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时常出现,从而导致基因组功能的丢失[9 ]。

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的抑癌基因甲基化异常増高,并且与病人生存密切相关[10 ]。

笔者团队研究发现,NOP2/SunRNA甲基转移酶2 可通过相互作用伴侣RPL6促进胆囊癌的进展[11 ]。

另外,非编码RNA对胆囊癌发生发展的作用近来也受到了关注。

我们的硏究结果表明,miR-122通过干扰PKM2的表达抑制胆囊癌的増殖,MALAT1 通过激活ERK/MAPK 通路促进胆囊癌的增殖和转移JncRNA-HGBC 通过激活miR-502-3p-SET-AKT级联反应促进胆囊癌的转移[2 , 12]o因此,在研究基因本身改变的基础上,关注基因的修饰(包括甲基化等)、转录过程的调节(包括转录因子、microRNA、IncRNA、cirRNA. piRNA等)、蛋白质翻译(包括蛋白质的棕搁酰化等),为胆囊癌的分子机制硏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新技术的应用随舂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工程等基础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医学领域近年来兴起了一批新的技术,给胆囊癌的基础与转化硏究带来了一些新的方向。

3.1 测序技术测序技术发展至今,包括以Sanger法[13 ]为代表的一代测序技术,因其精确度极高,目前仍视为全标准,但其通量较低、成本较高,尚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第二代测序技术[14 ]以高通量为主要优势,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

我们利用二代测序在国际上率先描绘了胆囊癌突变谱,并发现ErbB 信号通路在胆囊癌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8 ]。

Chiu等[15 ]通过对多伦多和中国香港两个中心的胆囊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二代测序,发现胆囊癌常见的突变TP53 , SMAD4等,与笔者的前期报道基本吻合,相关硏究结果为胆囊癌的精准诊断与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实验基础。

Tsuchiya等[16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探究了胆囊癌和胆石症病人胆囊中的微生物菌群变化,在病人的胆汁样本中均检出了大肠杆菌。

我们也通过对7对配对的人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两组间胆汁微生物组成和基因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产气链球菌和粪肠球菌可能在胆囊癌发生进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胆囊癌的菌群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17 ]。

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目前,基于二代测序的液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液体活检),个体化药物筛选与靶向治疗等临床转化硏究正成为热点,并且多项相关临床试验已经提示了较好的诊断与治疗效果。

Kumari等[18 ]发现循环游离的DNA( cfDNA )在诊断胆囊癌时具有很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用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我们根据前期的研究基础,开展了—项基于液体活检的胆囊癌靶向治疗临床试验,前期部分结果显示经过血浆及穿刺组织测序后发现特定基因突变的晩期胆囊癌病人经靶向联合化疗治疗,部分病人取得了完全缓解并实现了转化,但是总体试验结果报道需待全部临床试验完成后进一步分析。

由于二代测序的读长较短,序列拼装时可能会引起扩增偏倚,对大片段的变异不敏感,三代测序应运而生。

三代测序技术具有读长较长,避免扩增偏倚,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等优点,在基因组,转录组等研究中均有应用。

我们目前开展了一项胆囊癌相关三代测序的硏究,希望能够发现胆囊癌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进一步了解肿瘤表观修饰的变化,以及RNA 修饰的改变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另外近年来Hi-C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等在肿瘤的硏究中兴起,通过进一步探索染色质互作的空间结构,肿瘤组织中细胞类群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并将空间信息与形态学结果结合绘制基因表达发生的位置,有望解决肿瘤的空间与时间异质性,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肿瘤微环境的硏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笔者认为,通过结合上述新兴技术在胆囊癌中开展应用研究,有望进一步深入硏究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与侵袭转移的机制,为后期临床转化硏究提供选择。

3.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硏究尺寸大小在1 ~ 1 50 nm之间材料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近年来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具有缓释、靶向、生物可降解等特性。

纳米材料在胆囊癌相关的应用主要包括诊断方面纳米级造影剂的应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纳米级药物以及药物传输系统的设计。

Acevedo等[19]设计了载没食子酸的纳米材料可改善胆囊癌的化疗耐药性,增强治疗作用。

阿霉素和自噬抑制剂氯嗟可増强纳米材料对胆囊癌细胞的光热治疗作用。

笔者团队研究发现,CLIC1抗体修饰的纳米级造影剂可提高胆囊癌影像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20 ],通过含硒的纳米载药系统可靶向胆囊癌发挥治疗作用[21 ]。

上述结果为胆囊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的验证。

3.3 生物信息学技术得益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目前在肿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Tsilimigras等[22 ]基于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胆囊癌病人术后需要检查的淋巴结最小数量和最佳范围,硏究发现与现有指南推荐的6枚淋巴结相比,至少4枚淋巴结的评估可能是更合适的临界值,与病人的最佳结局和分期相关。

Kalra等[23 ]通过检索TCGA数据库,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门000例泛癌病人的病理学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可帮助病理学家判读病理切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笔者团队联合全国数十家三级医院,建立胆囊癌的单病种数据库,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诊治经过、手术记录、病理学资料、检验检查结果,随访资料等,为进一步研究胆囊癌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治方式的选择等提供较好的硏究平台[1 ]。

同时在进一步建设过程中,配套建立了生物样本库,保留了病人对应的测序等生物信息数据。

相信随舂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基于大数据基础上,如通过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实现胆囊的早期诊断,精准分子分型等,为胆囊癌的诊治带来新的指导。

4 类器官模型类器官(organoids )是一种新型的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体外三维细胞培养的复合体,其与来源器官有相似的空间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而且能够在体外稳定扩増。

在肿瘤硏究中,将组织在体外培养形成类器官,可较好的保留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形态学、基因组学等信息,更加有效反映原代肿瘤的组织病理,异质性等特征。

类器官在肿瘤的组织分化、细胞间关系、组织空间结构、药物筛选等基础硏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肝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类器官已建立,Saito等[24 ]建立了人肝内胆管癌、胆囊癌和壶腹部肿瘤的类器官,并应用于药物的筛选实验。

Erlangga等[25 ]建立了鼠源性的胆囊癌类器官模型并用于伊立替康脂质体的疗效评价。

笔者团队目前也在开展人胆囊癌类器官的建立工作,将对胆囊癌的组织空间结构研究,以及药物筛选等提供新的手段,也是胆囊癌基础硏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5 肿瘤免疫肿瘤免疫治疗(tumor immunotherpy )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认为有望与放化疗等一起列为新的有效综合治疗手段。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疫苗等手段。

免疫检查点指肿瘤细胞和(或)免疫细胞上的表达的蛋白分子,阻断免疫检查点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激活,重建抗肿瘤免疫。

目前硏究较多的免疫检查点有PD-1. PD-L1. CTLA-4等[2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