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
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
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这对我国的能源形势形成很大压力。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最大,尽管我国目前的煤炭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上百年,但是,煤炭的高污染引起的过高的环境成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导致对环境压力要求必须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煤炭使用的技术创新。石油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仅次于煤炭,但是我国相对不足的石油储备和快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形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这种矛盾引起的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度加大,不仅增加了中国经济受国际石
油价格影响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
过高的能源消耗引起的高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忍受环境质量差的限度不断降低。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也越来越难被人们接受。因此,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日益彰显的背景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很难为继。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粗放式经济增长提出巨大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表面上是通过外贸的渠道影响了我国与进出口相关的实体经济。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种冲击主要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冲击。
粗放式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一条产品便宜路线。而产品便宜是由于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环境便宜决定的。因此,这种路线走起来很被动,一方面劳动力便宜、资源便宜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资源的价格都会提高,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拐点;另一方面会有劳动力、资源更便宜的国家会与我们竞争,而且我们在这种竞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是在下降。(2)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另一条产业链低端的路线,即附加值很低,没有核心的生产、核心的技术,没有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创意,没有后面的售后服务等等,挣的中间的加工层面的,仅仅是加工层面很少的利
3
润。(3)这种增长方式所走的还有一条路线是过度依赖外需。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冲突,特别是我国不断强大的背景下,这种局面会使我们陷入日益突出的矛盾中。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挑战集中于这几个特点上。产品便宜引起的外贸摩擦越来越多;产业链的低端使面临着制造业大国带来的冲突,如现在世界市场上的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中国制造实现的利润却很低;过度依赖外需随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需求的调整变成对我国的制约。
总之,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经济发展经历中,加快经济增长始终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期间虽然有些政治路线斗争的干扰,但是,中国人近百年因落后而挨打的记忆,成为赶超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因此,谋求经济增长几乎贯穿了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然,各个阶段选择的经济增长
方式有些不同。
(一)1949—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从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基本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选择一是受技术约束而不得不作出的。中国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仅是中国丧失了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特别是因此拉开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100年间受尽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欺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具有的现代工业的比重只有7.9%,许多工业品都冠以一个“洋”字。这样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走粗放之路。二是从增长的难易程度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发展的起点也非常低。在这样的形势下,最容易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因为相对于技术来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自然资源也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因此,所选择的只能是以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三是受产业结构影响作出的。建国之初,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产业占70%,因此,还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第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更是落后。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实现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的。
30年的粗放的经济增长,虽然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的较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