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经典语录
最新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精读环节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中读出几幅画来?2. 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做上标记或批注。
3.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的读书习惯。
4.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注地读书。
5. 理解后的朗读,确实能体现自己的思考。
6. 快乐的句子,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乐。
7. 静下心来,争取把句子读正确。
8. 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更要多练习。
9. 某某多高兴啊,高兴已经写在了你的脸上。
10. 听老师来读古诗,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11. 哪位同学能深情并茂地读一读。
12. 遇到含义深刻的课文,去寻自己对课文的直接感悟,去翻一翻,理一理,文章的脉络和内容自然就清晰了。
13. 我看到有不少的同学笔走如飞,说明在自读的时候,你们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还有些同学们眉头紧锁,或许是遇到了困难,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分享,把你的思考跟别人交流,别人的思考,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概括段落大意1. 如果你会读书就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
2. 千言万语一句话......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时:你还可以把薄书读成厚书,把短文读成长文,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
学生朗读后的评价1. 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画面。
2. 你读得入情入境,很有韵味,真会阅读。
3. 这些画面真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百看不厌。
4. 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5. 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
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情感。
6. 就这样,我们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在墨韵书香中,让朗读激荡心怀。
再读读课文里这段让你感怀的文字。
7. 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呢!让我们再一次把它铭记在心里吧,一起读。
(适用于引导朗读前)8. 多了不起,通过这简洁的文字看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
9. 同学们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让我们交流读书的体会。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精彩语录
王崧舟精彩语录王崧舟精彩语录1、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2、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3、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4、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5、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6、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7、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a/201504/229413.html8、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王崧舟:好课三味
王崧舟:好课三味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
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
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王崧舟语录
王崧舟语录1、“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2、“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3、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4、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5、……有个学生屡读屡错的时候,当时其他学生都笑了,你知道这对站起来的孩子多么伤害,于是我说:孩子们,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
6、一、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
(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
)二、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
(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三、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
(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四、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五、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
(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与王健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啊。
)六、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
(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7、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
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种境界
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种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
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
有人会觉得奇怪,我在上语文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觉得,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持“奇怪论”者,大多是“身在论”者,因此,对奇怪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次已经触及我所讲的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
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
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
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
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
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
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
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
“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
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
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
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
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
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
王崧舟语文教学境界
王崧舟语文教学境界
王崧舟教授在《爱上语文》中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1. 第一重境界是立志。
他借用晏殊的《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表达这一境界,强调在语文学习中,确立高远志向和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登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
2. 第二重境界是坚持。
他以柳永的《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这一阶段。
这一境界强调在追求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高远志向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执着和毅力,即使形容憔悴,也要不离不弃。
3. 第三重境界是成功。
借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这一境界。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后,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王崧舟语文教学方法的资料,可阅读其相关著作。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一、引言:王崧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诗意语言、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摘抄王崧舟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带你领略他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摘抄:1. 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崧舟在这句话中以古海喻人心,表达了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容纳百川,才能有大气象。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
人生如同蚕织之丝,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创造美好。
3. 生活本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必须去独自领略。
王崧舟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要主动去探索、领略世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独自踏上旅程,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妙与意义。
4.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王崧舟对人民的依恋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只有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心灵成长的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人类进步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结论: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摘抄,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力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通过文中的诗句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人生、教育的思考与理解。
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王崧舟先生的理念,不断探索、独自领略,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以书籍和语文为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王崧舟: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
王崧舟: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1我们学语文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认识了三四千个汉字、掌握了两三万个词汇量,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阅读了几百上千本书、积累了几千万字的阅读量,我们这样读,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写话、练笔、创作,少则几万字,多则百万字,我们这样写,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苏轼身上可能藏着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
苏轼,北宋大文豪,是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最爱。
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他的才华。
在六十四年的生涯中,苏轼给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120多万字。
你看,他写文章,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成为古文写作的典范;他写诗,跟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准;他写词,跟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样是北宋词坛的翘楚。
作家方方甚至这样夸他: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他还懂工程,在徐州修筑大坝;还懂园林,在西湖修建苏堤。
至于中医、建筑、哲学、律法、军事、美食等等,他几乎无一不精、无所不通。
他是全才!他是天才!但是,最令人折服的,还是他的人生境界。
苏轼一生,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还有其它数不清的挫折与磨难。
但是,他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打倒。
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
苏轼身上,有李白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有杜甫忧国忧民的忠义情,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派,有陶渊明人淡如菊的悠然情怀。
但他不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也不是他们这些人的简单叠加。
他是他自己。
他的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的融合与超越。
《望月》_王崧舟共28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望月》_王崧舟
11、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用心灵去倾听王崧舟
用心灵去倾听王崧舟我喜欢独处,我独爱于春暖花开的时候,寻得一个好去处,静静的倾听,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纷繁多变的红尘中,在世俗的枷锁中,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寻瞬间的永恒,甩掉所有的思绪,让大自然的美丽,来化解自己心灵的疲惫,从中得到那瞬间的快乐。
昙花是生命短暂的代表,她的辉煌只是匆匆一瞬,但是她却在关键的时候开花。
她告诉我生命的辉煌,虽然只是一瞬,但是却很真实。
毕竟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将化做尘埃随风而去,短暂的真实如同流星匆匆而过,却又在旅途中刻下一道道轻轻的痕迹,随即掩埋在时间的洪流中。
每一个生命,都渴盼哪怕只是瞬间的注目。
于是我知道了,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乎有意义,碌碌无为的百年,还不如辉煌的一瞬,因为这瞬间的快乐,可以影响一个人整整的一生。
在烈日下,太阳花独自一个在炽热的盛开,她似火一般地燃烧,燃烧着她心中的激情,从不因为这恶毒的环境而抱怨、气馁,而是越照越烈,她用花瓣的水滴,给这个难熬的午后带来几许清凉。
她不在乎有多少人为她驻足,她只是在独自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_为开放而快乐。
荷花,她“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她用她那粉嫩的纯洁的花瓣,告诉人们她有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她有一副高洁傲岸的情操。
她告诉人们君子就该这样,在距离中保持着美丽,在美丽中传递着快乐。
花开有情,花落亦有情,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正如倾听生命的永恒。
人生是美丽的花朵,荡漾视线上的美丽亦是倾听的美丽,绽放美丽有时无须太多言语的修饰。
花开,无语;花落,无语。
那份炫目的美丽,从未有谁忽略过,那份悲壮的快乐,从未被人遗忘过。
花开无语,不变的逻辑,而内中真正的美丽却鲜为人知。
当我们注视街头的橱窗,我们看到的是麻木、苍白与残酷的脸,在金钱与权力的角逐中,我们失去了伫立倾听的美丽,也在迷乱中放弃了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实际上是放弃了追求快乐的幸福。
学会倾听,在花开花落之声中得到快乐!叶,飘零至大地,无痕的涂抹了灰色的世界,为它,为我都添了一份幽怨。
王崧舟: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王崧舟: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王崧舟: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我来自上虞,语文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对我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我的故乡有许多教育界名人。
搞语文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个人叫夏丏尊,夏丏尊先生,《文心》的作者,“我的语感教学思想”就是夏丏尊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他是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陈鹤琴先生,搞学前教育,搞幼儿教育的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典型,搞“活的教育”理论和实验。
这是第二个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第三个教育家经亨颐先生,他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后来回到上虞创办了春晖中学,解放以前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南有春晖,北有南开”。
春晖中学和南开中学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中学。
这是第三位教育家,是我们上虞人。
第四教育家是竺可桢先生,他是原来我们浙江大学的校长,是中国人文生物史观理论的创始人,第四位教育家也是我们上虞人。
如果往小里说,还有很多小的教育家,我就不再展开说。
因为有那么多的教育家都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跟我们相距的时间也并不会太远,前后也不过100年时间,所以这个文化的熏染和文化的血脉自然能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家园的人们。
中,有些人练功时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
”这是第一句话,什么叫误入歧途,一味勤练剑法,忽略了气功。
第二句话,他说:“殊不知天下上乘武功,无不以气功为根基,倘若气功练不到家,剑法再精,终究不能登峰造极。
”很明显看出他是偏向于“剑宗”还是偏向于“气宗”。
华山派把岳不群作为“气宗”的代表,风清扬是“剑宗”的代表。
“独孤九剑”是“剑宗”的登峰造极之作。
但是很显然,岳不群是看不起“剑宗”的。
第三句话:“可叹这些前辈们执迷不悟,自行其是,居然自成一宗,称为华山剑宗,而指我正宗功夫为华山气宗”。
这句话的后面,他并不主张把华山派分为“剑宗”和“气宗”,真正意义上就是气宗。
(岳不群的这个看法就好比王尚文认为语文就应该是人文性的。
)最后一句话,他说:“气宗和剑宗之争,迁延数十年,大大阻挠了我派的发扬光大,实堪浩叹。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时代在飞速发展,更新的不应该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师者的教育方式。
在书中,我读懂了王崧舟老师解读教学内容的观点,他提出语文教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他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圈”,由核心圈、辐射圈、外围圈三个圈共同组成,但这三个层次的圈子并不是横向并列,而是有着区分的,其中,主体则是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圈起着对语文教学内容和信息的选择与加工。
作为教学内容的最初发现者、最终加工者、最高组织者的我们,更加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平衡,身为课改大潮中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应该要更新观念、努力把教育事业做得更加细致、更加踏实,并且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读书摘抄:1.如果是精读类,教读类课文,第一课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巩固。
第二课时,注重局部品读,注重整体回归与提升,注重读的拓展和写的迁移。
2.做学问有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境界。
以古松为例,人们对古松有三种态度:第一种实用的,第二种科学的,第三种审美的。
课堂教学的境界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去概括,实用的境界、科学的境界、审美的境界。
3.语文教学说白了由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由言到意,是理解、倾听的过程;第二件事情是由意到言,是倾诉、表达的过程。
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还原成印象,还原成意象,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从而使这些画面、这些场景能够深入学生的生命世界当中去。
4.创生语文的生命境域需要造境,“造”就是营造,“境”就是环境,就是情境,就是意境。
造境所造之境,一定是连续呈现的景象,并且已经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这就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而当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意境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的生命就会有在场的感觉。
5.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析感受,学生将读到的痛苦之情、紧张之情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品读过程中教师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生命之间就像水乳一样融合在一起。
王崧舟: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在枝头已十分2018-04-03139个美是永恒的,它从未离开我们。
窗外正下小雨,淅淅沥沥,时断时续,雨点落在瓦沿上微微颤动,散发出一股奇妙的韵味,世界映照在水晶般的雨滴上。
沈姑娘买了新鲜的菱角回来,是我最爱吃的。
菱角像极了元宝,一半牙黄、一半米白,清香淡淡地漾开来,漂浮在宁静的空中。
我刚刚沏了一壶白茶,芽尖一枚一枚地在壶中舒展着,时而沉下去,时而又浮上来,除此之外并没有任何事发生。
……我们是否曾经运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凝望过一朵花?那一刻,你凝望的不再是某种具体的事物,雨滴、菱角、白茶……而仅仅是凝望本身,“凝望”凝望着“凝望”,美就在此处。
面朝自性,春暖花开。
当我们试图追寻最美的人生时,美就在我们心中消逝了。
通常,“最美”意味着某种美的标准,而标准是一种限制,但美是自由的,于是“最美”终将杀死“美”。
有一次,和沈姑娘一起去绍兴看外婆。
老人家已经95岁高龄,身体褶皱如山,四肢枯萎如树,只有丝丝银发还在闪耀着生命之光。
沈姑娘拉着外婆的手,泪流满面。
我知道,在这样的时刻,不要讲话,不要思考,只要完全融入这个暮春的黄昏,让世界和我们一起飙泪。
我被外婆感动着,被沈姑娘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
人生之美,在那一刻是如此肃穆又如此神秘。
美在那一刻自然发生,自由的心灵映照着人生的一切,生生不息又如如不动,痛苦和快乐是平等的,最好的和最糟的是平等的。
正如肯·威尔伯在致休斯顿·史密斯的信中所言的那样:“落日和朝阳带来的是相同的喜悦,在这遍布的光华中,一切的事物都如实存在着”。
还有什么比存在更美的呢?去年寒假,因为备《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整个人成了“沸腾的泡沫”。
一方面,思路和创意汩汩溢出;一方面,新的思路和创意总是迅速地否定着旧的思路和创意。
沸腾的泡沫,一个一个地幻灭着。
那天吃晚饭,我对沈姑娘说:“王郎才尽矣!”沈姑娘说:“你呀,就欠个丫头给你焚香研墨。
”我俩大笑不止,笑声将我俩吞没。
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经典语录
王崧舟经典语录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
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
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王崧舟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