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的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测量计算坐标公式

测量计算坐标公式

测量计算坐标公式在测绘领域中,测量计算坐标公式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坐标的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基于测量仪器所采集到的各种数据,如角度、距离和高程等,通过数学运算来计算出地点的确切坐标。

1. 两点定位两点定位是最基本的测量计算坐标公式之一。

它适用于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假设有两个已知点A和B,它们的坐标分别为(x1, y1)和(x2, y2),并且我们知道了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d和角度θ。

那么根据三角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另一个点P的坐标(x, y)。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x = x1 + d * sin(θ)y = y1 + d * cos(θ)2. 三角测量三角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计算坐标公式,尤其适用于不可直接测量的地点。

该公式基于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关系来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假设已知一个已知点A的坐标(x1, y1),和与之相连的两条边长a和b,以及两个角度A和B。

我们要确定与已知点A相连的第三条边长c,以及目标点P的坐标(x, y)。

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公式:c^2 = a^2 + b^2 - 2 * a * b * cos(C)x = x1 + c * sin(A)y = y1 + c * cos(A)3. GPS测量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定位的全球导航系统。

在测量计算坐标方面,GPS是一种常用的工具。

它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GPS接收器会接收到多个卫星的信号,并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

通过知道卫星的精确位置和信号传播速度,我们可以计算出接收器和每个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至少三个卫星的测量,我们就可以利用三角测量的原理来计算接收器的坐标。

具体的计算公式比较复杂,这里不进行详细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GPS测量一般会考虑到误差修正和改正模型,以提高测量精度。

4. 高程测量除了水平坐标(x, y)之外,有时还需要测量地点的高程(z)。

以三角测量为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高度差来计算高程。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
一、长度测量公式:
1.直线长度公式:
直线长度=,x2-x1
2.曲线长度公式:
曲线长度= ∫(a,b) √(1 + (dy/dx)^2) dx 3.圆周的长度:
圆周的长度=2πr
二、面积测量公式:
1.矩形面积公式:
矩形面积=长×宽
2.圆形面积公式:
圆形面积=πr^2
3.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边长×高)/2
三、体积测量公式:
1.立方体体积公式:
立方体体积=边长^3
2.圆柱体积公式:
圆柱体积=πr^2×高
3.球体积公式:
球体积=(4/3)πr^3
四、力测量公式:
1.牛顿第二定律:
力=质量×加速度
2.压力公式:
压力=力/面积
3.弹簧力公式:
弹簧力=弹性系数×变形距离
五、速度测量公式:
1.平均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2.瞬时速度公式:
瞬时速度 = dx/dt
六、功率计算公式:
1.功率公式:
功率=功/时间
2.电功率公式:
电功率=电压×电流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测量计算公式,实际上,不同领域的测量计算公式还有很多。

它们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使用测量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各种物理量,为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测绘常用计算公式

测绘常用计算公式

测绘常用计算公式
测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测量和计算工作。

以下是一些测绘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的示例:
1.距离测量:
-直角三角形定理:a^2+b^2=c^2(勾股定理),其中a和b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c是斜边的长度。

-视差公式:d=(hxb)/H,其中d是距离,h是测量点的高度差,b是视差(即测量点到目标的水平距离),H是测量点的仰角。

2.面积测量:
-自由多边形面积计算:根据测得的各个角点坐标,使用边积法或三角形面积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圆形地块面积计算:A=πr^2,其中A是圆形地块的面积,r是圆的半径。

3.高程测量:
- 水平线测量高程变化:h = d x tan(α),其中h是高程变化,d 是水平距离,α是斜度角。

- 三角高程测量:H = D x tan(θ),其中H是高程变化,D是水平距离,θ是俯角。

4.坐标转换:
-大地平面坐标转高斯投影坐标:X=X0+N+ΔX,Y=Y0+N+ΔY,其中X 和Y是高斯投影坐标,X0和Y0是中央子午线的投影坐标,N是正算的纵向坐标增量,ΔX和ΔY是由于地球椭球体引起的坐标改正数。

-高斯投影坐标转大地平面坐标:N=Y-Y0-ΔY,E=X-X0-ΔX,其中N 和E是大地平面坐标,Y0和X0是中央子午线的投影坐标,ΔX和ΔY是由于地球椭球体引起的坐标改正数。

以上仅是一些测绘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的示例,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可能还会使用其他公式和方法。

同时,注意在使用这些公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条件和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正和适用性验证。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RS D就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 S/x(均值)×100%?标称误差=(最大的绝对误差)/量程 x 100%绝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真实值(即绝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δ—实际相对误差,一般用百分数给出,△—绝对误差,L—真值) 另外还有:系统误差:就是由量具,工具,夹具等所引起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由操作者的操作所引起的(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发生的误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坐标计算公式在工程测量中,坐标计算是一项核心任务。

通过测量仪器和先进的计算方法,可以准确测算出各点的坐标值,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1. 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

它基于三角形的几何性质,通过测量已知边长和夹角,计算出未知边长和角度,并进而确定点的坐标。

三角测量法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下几种:1.1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正弦值: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1.2 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余弦值:cosC = (a^2 + b^2 - c^2) / (2ab)1.3 正切定理正切定理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 和夹角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夹角A和B的正切值:tanA = (b * sinC) / (a - b * cosC)2. 直角坐标系转换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将已知点的直角坐标系转换到其他坐标系。

以下是常见的坐标系转换公式:2.1 极坐标系转直角坐标系对于平面上的点P,已知其极径r和极角θ,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在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x,y):x = r * cosθy = r * sinθ2.2 直角坐标系转极坐标系对于平面上的点P,已知其直角坐标(x,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在极坐标系下的坐标(r,θ):r = √(x^2 + y^2)θ = atan2(y, x)其中,atan2函数是一个带有两个参数的反正切函数,可以避免参数带来的符号问题。

3. 平面直角坐标系旋转在工程测量中,有时需要将已知点的坐标系进行旋转。

以下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绕原点逆时针旋转α度后的旋转公式:x' = x * cosα - y * sinαy' = x * sinα + y * cosα其中,(x,y)是原坐标系下的点坐标,(x’,y’)是旋转后的坐标。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

测量计算公式范文测量计算是指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温度、压力等物理量的过程。

在各行各业中,测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科学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测量计算公式,并给出相关的实例分析。

1.长度测量计算对于直线段的长度测量,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长度=常数×读数其中常数是由测量仪器的刻度决定的,读数是用刻度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直接读取的数值。

例如,一把刻度为0.1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出的长度为5.8厘米,则:长度=0.1厘米×58=5.8厘米2.面积测量计算对于矩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面积=长度×宽度其中,长度和宽度是直角边的测量值。

例如,一个矩形的长度为3.4米,宽度为2.5米,则它的面积为:面积=3.4米×2.5米=8.5平方米3.体积测量计算对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测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体积=长度×宽度×高度其中,长度、宽度和高度是测量得到的数值。

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度为2.5米,宽度为1.8米,高度为1.2米,则它的体积为:体积=2.5米×1.8米×1.2米=5.4立方米4.重量测量计算对于物体的重量测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重量=密度×体积×重力加速度其中,密度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物体的自由下落加速度。

例如,一个物体的密度为7.8克/立方厘米,体积为10立方厘米,则它的重量为:重量=7.8克/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9.8米/平方秒=764.4克(约等于0.764千克)5.温度测量计算对于温度的测量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32)/1.8其中,℃表示摄氏度,℉表示华氏度。

例如,将华氏度转换为摄氏度,如果给定的华氏度为77℉,那么摄氏度为:℃=(77-32)/1.8≈25℃总结:测量计算是物体大小、形状、重量、温度等物理量确定的过程,常见的测量计算公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和温度等的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模型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模型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模型在现代科学中,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获取精确和可重复的数据。

常用的测量计算公式和模型是基于科学定律和实验结果制定的,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测量计算公式和模型:1.长度测量:-直尺法:通过使用传统的直尺或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公式为L=厘米数。

-卷尺法:通过使用卷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公式为L=卷尺读数。

2.面积测量:-长方形面积:通过测量长和宽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公式为A=长×宽。

-正方形面积:通过测量边长来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公式为A=边长×边长。

-圆形面积:通过测量圆的半径或直径来计算圆的面积。

公式为A=πr²或A=π(d/2)²。

3.体积测量:-长方体体积:通过测量长、宽和高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公式为V=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通过测量边长来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公式为V=边长×边长×边长。

-圆柱体积:通过测量底面半径和高度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公式为V=πr²h或V=π(d/2)²h。

4.时间测量:-秒数计算:通过将分钟数转换为秒数并加上秒数来计算总秒数。

公式为T=分钟数×60+秒数。

-年龄计算:通过当前日期和出生日期来计算年龄。

公式为年龄=当前年份-出生年份。

5.速度测量:-平均速度计算: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公式为v=位移/时间。

-距离速度时间计算: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和所用时间来计算位移。

公式为位移=速度×时间。

6.质量测量:-地心吸力计算: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来计算物体所受的地心吸力。

公式为F=m×g,其中F是地心吸力,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测量计算公式和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的测量和计算中。

这些公式和模型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据的分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测量坐标计算基本公式

测量坐标计算基本公式

测量坐标计算基本公式1.大地曲面与平面投影: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几何体,而测量中常常需要将其投影到平面上进行计算。

常用的平面投影方式有经纬度投影和高斯投影。

在大地测量学中,常常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计算,根据地球表面上其中一点的大地坐标求得其平面坐标,或者已知平面坐标求得该点的大地坐标。

2.大地测向公式:大地测向是指在测量中确定两个点之间的方位角。

方位角是指从一个点出发,在向另一个点的方向上所作的方向与北极方向的夹角。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方位角的正弦和余弦值进行计算,其中正弦值用于计算纬度角度差,余弦值用于计算经度角度差。

3.三角测量与宽度测量公式:在测量中,常常需要测量一个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并根据这些数据推导出其他的数据。

对于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个边长,可以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公式进行计算推导。

而对于已知一个角和两个边长,可以使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正切定理进行计算推导。

4.坐标转换公式:在测量中,常常需要将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转换为另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

在大地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坐标系和笛卡尔坐标系等。

根据不同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的转换公式进行计算推导。

5.高程计算公式:高程是指地球表面上其中一点与参考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高程角度和坡度角度进行计算。

高程角度是指从参考水平面向上到其中一点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而坡度角度则是指其中一点的坡度或斜度。

根据这些角度和已知的基线长,可以使用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进行高程计算。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计算细那么1、坐标计算:X 1=X+Dcosα,Y1=Y+Dsin α。

式中Y 、 X 为坐标, D 为两点之间的距离,Α 为方位角。

2、方位角计算:1〕、方位角 =tan=两坐标增量的比值,然后用计算器按出他们的反三角函数〔±号判断象限〕。

2〕、方位角: arctan〔 y2- y1)/(x2-x 1)。

加减 180〔大于 180 就减去 180〔还大于 360 就在减去 360〕、小于 180 就加 180 如果 x 轴坐标增量为负数,那么结果加 180°。

如果为正数,那么看 y 轴的坐标增量,如果 Y 轴上的结果为正,那么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点间的方位角,如果为负值,加360°。

S=√(y2- y1)+(x2-x 1),1)、当 y2- y1>0,x2-x 1>0 时;α =arctan〔 y2- y1)/(x2-x 1)。

2)、当 y2- y1<0,x2-x 1>0 时;α =360° +arctan〔y2- y1)/(x2-x 1)。

3)、当 x2-x 1<0 时;α =180° +arctan〔y2- y1)/(x2-x 1)。

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算距离(根号下两个坐标距离差的平方相加〕。

拨角: arctan〔y2- y1)/(x2-x 1)1、例如:两条巷道要互相平行掘进的话,求它们的拨角:方法〔前视边方位角减后视边方位〕在此后视边方位要加减 180°,假设拨角结果为负值为左偏“逆时针〞〔 +360°就可化为右偏,正值为右偏“顺时针〞。

2、在图上标识方位的方法:就是导线边与Y 轴的夹角。

3、高程计算:目标高程 =测点高程 +?h〔高差〕 +仪器高—占标高。

4、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直角坐标用坐标增量表示;极坐标用方位角和边长表示〕1〕、坐标正算〔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一个点的坐标及该点至未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方位角,知A(Xa,Ya) 、Sab、αab,求 B(Xa,Ya)解: ?Xab=Sab×COSαab 那么有 Xb=Xa+?Xab ?Yab=Sab × SIN αab Yb=Ya+?Yab2)、坐标反算,两点的坐标,求两点的距离〔称反算边长〕和方位角(称反算方位角〕的方法A(Xa,Ya) 、 B(Xb,Yb), 求α ab、 Sab。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终审稿)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终审稿)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常用测量计算公式: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RS D就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 S/x(均值)×100%标称误差=(最大的绝对误差)/量程 x 100%绝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真实值(即绝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δ—实际相对误差,一般用百分数给出,△—绝对误差,L—真值)另外还有:系统误差:就是由量具,工具,夹具等所引起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由操作者的操作所引起的(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发生的误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测量和计算公式:1.长度测量:- 直线距离:通过两点坐标的勾股定理计算,公式为:d = sqrt((x2 - x1)^2 + (y2 - y1)^2);-弧长:弧长计算公式为:L=r*θ,其中r为半径,θ为弧度;-弧度和角度之间的转换:θ=π*(角度/180)。

2.面积测量:-矩形面积:矩形面积计算公式为:A=长*宽;-圆面积:圆面积计算公式为:A=π*r^2;-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A=(底边长*高)/23.体积测量:-立方体体积:立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长*宽*高;-圆柱体体积: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π*r^2*高;-球体体积:球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4/3)*π*r^34.时间测量:-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距离/时间,其中距离和时间的单位需要保持一致;-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频率=1/周期。

5.力学测量:-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压强计算:压强计算公式为:P=F/A,其中F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A为力作用的面积。

6.能量和功率计算:-功率计算:功率计算公式为:P=W/t,其中W为能量,t为时间;-动能计算:动能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电能计算:电能计算公式为:E=P*t,其中P为功率,t为时间。

7.摄氏度和华氏度之间的转换:-摄氏度转华氏度:华氏度=摄氏度*9/5+32;-华氏度转摄氏度:摄氏度=(华氏度-32)*5/98.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计算:-摩尔质量计算:摩尔质量=质量/摩尔数,其中质量单位为克,摩尔数单位为摩尔;-摩尔浓度计算:摩尔浓度=物质的摩尔数/溶液体积,其中摩尔数单位为摩尔,溶液体积单位为升。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测量和计算公式,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计算。

工程测量边长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边长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中计算边长的具体公式取决于所测量的几何形状和具体测量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测量边长的计算公式:
矩形或正方形的边长:
对于矩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矩形的两条相邻边来计算。

对于正方形,边长是四条边中的任意一条边的长度。

圆形的直径和周长:
对于圆形,直径是通过测量圆形的两个直径端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的。

直径与边长的关系为:直径= 2 ×半径。

周长是圆形的边长,可以通过测量圆形的周长来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周长= π×直径。

三角形的边长:
对于三角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来计算。

多边形的边长:
对于任意多边形,边长可以通过测量多边形的各个边的长度来计算。

具体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可能因测量设备和测量精度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在工程测量中,使用准确的测量设备(如测距仪、卷尺等)和遵循适当的测量方法是确保获得准确边长计算结果的关键。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

常用测量计算公式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常用测量计算公式: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RS D就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 S/x(均值)×100%标称误差=(最大的绝对误差)/量程 x 100%绝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 (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 = | 示值 - 标准值 |/真实值(即绝对误差所占真实值的百分比)(δ—实际相对误差,一般用百分数给出,△—绝对误差,L—真值)另外还有:系统误差:就是由量具,工具,夹具等所引起的误差。

偶然误差:就是由操作者的操作所引起的(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发生的误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测量是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物体的尺寸、质量、容积、温度等进行准确的量度和判定。

在科学、工程、建筑、制造、医学等领域,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不同的测量任务会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来得到准确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量计算公式。

1.长度测量公式-直尺测量:直尺距离的测量公式为d=√((x2-x1)^2+(y2-y1)^2),其中(x1,y1)和(x2,y2)分别为直线上的两个点的坐标。

-弹簧测量:弹簧长度的测量公式为l=(F/k)-l0,其中F为施加在弹簧上的力,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l0为弹簧的原始长度。

2.面积测量公式-正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a^2,其中a为正方形的边长。

-矩形面积:矩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l*w,其中l为矩形的长度,w为矩形的宽度。

-圆形面积: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A=π*r^2,其中π为圆周率,r为圆的半径。

3.体积测量公式-正方体体积: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a^3,其中a为正方体的边长。

-长方体体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l*w*h,其中l为长方体的长度,w为长方体的宽度,h为长方体的高度。

-圆柱体体积: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π*r^2*h,其中π为圆周率,r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体的高度。

4.质量测量公式- 总质量:如果要计算一些系统的总质量,可以使用公式M = Σmi,其中mi为系统中每个物体的质量。

-均质物体质量:均质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其体积和密度来计算,即m=ρV,其中ρ为物体的密度,V为物体的体积。

5.温度测量公式-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华氏度F和摄氏度C之间的转换公式为F=(9/5)*C+32,C=(5/9)*(F-32)。

-摄氏度和开尔文的转换:开尔文K和摄氏度C之间的转换公式为K=C+273.15,C=K-273.15这些是一些常见的测量计算公式,可以在不同的测量任务中使用。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的测量计算公式,具体的公式会根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要测量的对象而有所差异。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常用计算公式工程测量是指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工程项目的相关数据,以便进行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工作。

在工程测量中,常常需要用到一些计算公式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工程测量计算公式:1.距离测量相关公式:- 直线距离计算公式:d=sqrt((x2-x1)^2+(y2-y1)^2),其中(x1,y1)和(x2,y2)分别为直线两个点的坐标。

- 准线距离计算公式:d=(s/n)*sqrt((m1)^2+(m2)^2+...+(mn)^2),其中s为总长度,n为总测次数,m1、m2、..、mn分别为各测次的测量值。

- 斜距计算公式:d=sqrt((HC+ΔH)^2-(n1-n2)^2),其中HC为水平视距,ΔH为高差,n1和n2分别为测站的高程。

2.角度测量相关公式:- 三角测量公式:tanA=(a/b),其中A为角度,a为A边长,b为B边长。

-方位角计算公式:Az=At+Δ,其中Az为目标点的方位角,At为测站的方位角,Δ为目标点相对测站的方位角修正数。

- 高程角计算公式:V=(100/π)*atan((n2-n1)/d),其中V为高程角,n1和n2分别为测站和目标点的高程,d为水平距离。

3.面积和体积测量相关公式:- 面积计算公式:S=(1/2)*(x1y2+x2y3+...+xn-1yn+xny1-x2y1-x3y2-...-xn-yn-1-x1yn),其中(x1,y1)到(xn,yn)为多边形边界点的坐标。

-体积计算公式:V=S*H,其中V为体积,S为横截面面积,H为高度。

4.坐标转换公式:- 平面坐标转换公式:X=x0+R*sin(A),Y=y0+R*cos(A),其中(x0,y0)为原点坐标,R为距离,A为方位角。

-大地坐标转换公式:B=B0+ΔB,L=L0+ΔL,其中(B0,L0)为基准点的大地坐标,ΔB和ΔL分别为相对于基准点的纬度和经度差值。

这些计算公式只是工程测量中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测量需求进行更多的计算和推导。

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1、坐标X值=坐标X增量+前一点坐标X值(及测站点坐标X值)2、坐标X增量=HD*COS前视方位角3、坐标Y值=坐标Y增量+前一点坐标Y值(及测站点坐标Y值)4、坐标Y增量=HD*SIN前视方位角(及测站点到测点的方位)前视方位角=后视方位角+水平角-180°(水平角由仪器观测得到,因一般所测水平角度为左角则减去180°,正负180°的情况为若是左角则是加水平角减去180°,右角则是减去水平角加180°)。

方位角定义:从坐标方向线的北端起,顺时针量至某一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由0°到360°组成。

在普通施工测量范畴内一般采用直角平面坐标系,因此,一般都用坐标北及坐标方位角来确定直线方向,另外还有磁北、真北两种表示方法。

直线距离的计算公式:HD=SD*COS倾角,VD=HD*TAN倾角(设计)若在实测中则:VD=HD*TAN倾角(视点高差)+仪器高-视线高=测点高差),前视点标高=测点高差+测站标高,VD(高差)=测站标高-前视标高。

方位角反算:A B 及B到A的方位(yB-yA/xB-xA)antan+180°,若是A到B的方位则不+180°第一象限不加180°,第二、三象限加180°,第四象限加360°象限看两者差值的正负决定。

一、++,二、+-,三、--,四、-+,其中所有均是Y在前。

平距反算:[(yB-yA)²+(xB-xA)²]=HD倾角:大于90°(270°)-90°(270°)小于90°(270°)用90°(270°)-小于90°(270°)的,然后用四值三次平均得最终倾角(注意正负)。

或者用所测的倒镜倾角-正镜倾角,两次测值再平均也得最终倾角,此方法可以直接显示倾角的正负值。

测量坐标计算公式表

测量坐标计算公式表

测量坐标计算公式表1. 一维坐标计算公式一维坐标计算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位置坐标。

假设物体初始位置为x₀,物体运动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位置坐标x为:x = x₀ + v * t2. 二维坐标计算公式二维坐标计算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在二维平面内的位置坐标。

假设物体初始位置为(x₀, y₀),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运动速度分别为vₓ和vᵧ,运动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位置坐标为:x = x₀ + vₓ * ty = y₀ + vᵧ * t3. 三维坐标计算公式三维坐标计算公式用于计算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坐标。

假设物体初始位置为(x₀, y₀, z₀),物体在x轴、y轴和z轴上的运动速度分别为vₓ、vᵧ和v_z,运动时间为t,则物体在时间t后的位置坐标为:x = x₀ + vₓ * ty = y₀ + vᵧ * tz = z₀ + v_z * t4. 极坐标转换公式极坐标转换公式用于将一个点的极坐标表示转换为直角坐标表示,或者将一个点的直角坐标表示转换为极坐标表示。

•极坐标转直角坐标:假设极坐标为(r, θ),则对应的直角坐标为:x = r * c os(θ)y = r * sin(θ)•直角坐标转极坐标:假设直角坐标为(x, y),则对应的极坐标为:r = sqrt(x² + y²)θ = arctan(y / x)5. 坐标轴旋转公式坐标轴旋转公式用于将一个坐标轴上的坐标转换为另一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假设在原始坐标系下,某个点的坐标为(x, y),要将这个点的坐标从以x轴为正方向的坐标系旋转θ角度后的坐标系表示,旋转后的坐标为(x’, y’),则旋转公式为:x' = x * cos(θ) - y * sin(θ)y' = x * s in(θ) + y * cos(θ)6. 坐标系转换公式坐标系转换公式用于将一个坐标点从一个坐标系下的表示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下的表示。

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

测量计算公式测量基本计算公式一、方位角与象限角的转换二、直线坐标计算X 坐标增量(m ): △Xab=△Xb -△Xa 或 △Xab=S ·cosRab Y 坐标增量(m ): △Yab=△Yb -△Ya 或△Yab=S ·sinRab 切线方位角(度):Rab=arctg(△Yab/△Xab) 距 离(m ): S (m )=()()222ab ab ∆Y +∆X△YYa :方位角(度)R :象限角(度)X(一) a=R (+X +Y)(二) a=180°(四) a=360°-R (+X -Y) (三)三、圆曲线1、圆曲线要素的计算曲线半经(m ):R转向角(度): a切线长(m ): T=R ·tg(a/2)曲线长(m ): L=(∏/180)·R ·a 外矢矩(m ): E=R ·〔sec (a/2)-1〕切曲差(m ): q=2·T -L ∏:圆周率3.1415926542、圆曲线主要点的里程计算ZY=JD -T QZ=ZY+L/2 YZ=QZ+ L/2= ZY+L 校核:YZ=JD+T -q 3、圆曲线偏角法放样 δi=90·Li/(∏·R )δi (度):圆曲线上任意点到ZY (YZ )点的连线与经ZY (YZ )点切线的夹角。

Li (m ):圆曲线上任意点到ZY (YZ )点的距离。

R (m ):圆曲线半径(m ) ∏:圆周率3.141592654 转向角(度):ai =2δi 放样步骤:①将仪器安置在ZY (YZ )点;ZYO②后视JD 点或直线上的点; ③将水平度盘归零;④拨δi 角,沿照准方向量Li ; ⑤定出圆曲线上任意点;4、切线支距法X 坐标增量(m )△X=R ·Sinai Y 坐标增量(m )△Y=R ·(1-Cosai) 弧长所对应圆心角ai=180°·Li/(∏·R) R (m ):圆曲线半径(m )∏:圆周率3.141592654 四、缓和曲线1、缓和曲线常数的计算内移距(m ):P=Li 2/(24·R ) 切线距(m ):m=Li/2-Li 3/(240·R 2) 切线长(m ):T=(R+P )·tg(a/2)+m 外矢矩(m ):E=(R+P )·Sec(a/2) -曲线长(m ):L=(∏·R ·a )/180 切曲差(m ):q=2·T -L偏角(度): δ=90°·Li/(∏·缓和曲线半径(m ):R 转向角(度): a 圆曲线长L 02、主要点的里程计算 ZH=JD -THY=ZH+L 1 QZ=YH+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基本计算公式
一、方位角与象限角的转换
二、直线坐标计算
X坐标增量(m):△Xab=△Xb-△Xa或△Xab=S·cosRab
Y坐标增量(m):△Yab=△Yb-△Ya或△Yab=S·sinRab
切线方位角(度):Rab=arctg(△Yab/△Xab)
距离(m): S(m)=
()()
22
2ab
ab∆Y
+
∆X
Y
a:方位角(度)
R:象限角(度)
X
(一)
a=R
(+X +Y)
(二)
a=180°-R
(-X +Y)
(四)
a=360°-R (+X -Y)
(三)
a=180°+R
(-X -Y)
三、圆曲线
1、圆曲线要素的计算
曲线半经(m ):R
转向角(度): a
切线长(m ): T=R ·tg(a/2)
曲线长(m ): L=(∏/180)·R ·a 外矢矩(m ): E=R ·〔sec (a/2)-1〕
切曲差(m ): q=2·T -L ∏:圆周率3.141592654
2、圆曲线主要点的里程计算
ZY=JD -T QZ=ZY+L/2 YZ=QZ+ L/2= ZY+L 校核:YZ=JD+T -q 3、圆曲线偏角法放样
△Y
ZY
δi=90·Li/(∏·R )
δi (度):圆曲线上任意点到ZY (YZ )点的连线与经ZY (YZ )点切线的夹角。

Li (m ):圆曲线上任意点到ZY (YZ )点的距离。

R (m ):圆曲线半径(m ) ∏:圆周率3.141592654 转向角(度):ai =2δi 放样步骤:
①将仪器安置在ZY (YZ )点;
②后视JD 点或直线上的点;
③将水平度盘归零;
④拨δi 角,沿照准方向量Li ; ⑤定出圆曲线上任意点;
4、切线支距法
X 坐标增量(m )△X=R ·Sinai
Y 坐标增量(m )△Y=R ·(1-Cosai) 弧长所对应圆心角ai=180°·Li/(∏·R) R (m ):圆曲线半径(m )
∏:圆周率3.141592654 四、缓和曲线
1、缓和曲线常数的计算
内移距(m ):P=Li 2/(24·R ) 切线距(m ):m=Li/2-Li 3/(240·R 2) 切线长(m ):T=(R+P )·tg(a/2)+m 外矢矩(m ):E=(R+P )·Sec(a/2) -曲线长(m ):L=(∏·R ·a )/180
O
O 2
切曲差(m):q=2·T-L
偏角(度):δ=90°·Li/(∏·R) 缓和曲线半径(m):R
转向角(度): a
圆曲线长L
2、主要点的里程计算
ZH=JD-T
HY=ZH+L
1
QZ=YH+L。

/2
YH= QZ +L。

/2
HZ=ZH+L
2
T(m):缓和曲线切线长
(m):ZH点至HY点的缓和曲线长
L
1
L
(m):YH点至HZ点的缓和曲线长
2
(m):圆曲线长
L
3、加缓和曲线后的曲线测设
①缓和曲线切线支距法
X坐标增量(m)△Xi=Li-Li5/(40C2)+ Li9/(3456C4)
Y坐标增量(m)△Yi= Li3/(6C)-Li7/(336C3)+ Li11/(42240C5)
曲线变更率 C=RL0
βi=180°·Li2/(6·∏·R·L0)
R(m):圆曲线半径
(m):缓和曲线任意一点至ZH或HZ点的曲线长
L
i
L
(m):ZH点至HY点的缓和曲线长或YH点至HZ点的缓和曲线长
②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切线支距法
X坐标增量(m)△Xi=R·Sinai+m
Y坐标增量(m)△Yi=R·(1-Cosai)+P
-Li)/(∏·R)+ β
弧长所对应圆心角ai=180°(L
β=90°·L i /(∏·R)
内移距(m ):P= L i 2/(24·R ) 切线距(m ):m= L i /2-L i 3/(240·R 2) R (m ):圆曲线半径(m )
∏:圆周率3.141592654 五、余弦定律
a 2=
b 2+
c 2-2bcCosA
a
b
c
B
A
C
高速公路的一些线路坐标、高程计算公式(缓和曲线、竖曲线、圆...
一、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 Z,y 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
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计算第二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时,则: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时相反
x Z,y Z为点HZ的坐标
切线角计算公式:
二、圆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
已知:①圆曲线上任一点离ZH点的长度:l
②圆曲线的半径:R
③缓和曲线的长度:l0
④转向角系数:K(1或-1)
⑤过ZH点的切线方位角:α
⑥点ZH的坐标:x Z,y Z
计算过程:
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K=1,为右转向时,K=-1,公式中n的取值如下:
当只知道HZ点的坐标时,则:
l为到点HZ的长度
α为过点HZ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180°
K值与知道ZH点坐标时相反
x Z,y Z为点HZ的坐标
三、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符号说明:
l——任意点到起点的曲线长度(或缓曲上任意点到缓曲起点的长度)l1——第一缓和曲线长度
l2——第二缓和曲线长度
l0——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
R——圆曲线半径
R1——曲线起点处的半径
R2——曲线终点处的半径
P1——曲线起点处的曲率
P2——曲线终点处的曲率
α——曲线转角值
四、竖曲线上高程计算
已知:①第一坡度:i1(上坡为“+”,下坡为“-”)
②第二坡度:i2(上坡为“+”,下坡为“-”)
③变坡点桩号:S Z
④变坡点高程:H Z
⑤竖曲线的切线长度:T
⑥待求点桩号:S
计算过程:
五、超高缓和过渡段的横坡计算
已知:如图,
第一横坡:i1
第二横坡:i2
过渡段长度:L
待求处离第二横坡点(过渡段终点)的距离:x
求:待求处的横坡:i
解:d=x/L
i=(i2-i1)(1-3d2+2d3)+i1
六、匝道坐标计算
已知:①待求点桩号:K
②曲线起点桩号:K0
③曲线终点桩号:K1
④曲线起点坐标:x0,y0
⑤曲线起点切线方位角:α0
⑥曲线起点处曲率:P0(左转为“-”,右转为“+”)
⑦曲线终点处曲率:P1(左转为“-”,右转为“+”)求:①线路匝道上点的坐标:x,y
②待求点的切线方位角:αT
计算过程:
注:sgn(x)函数是取符号函数,当x<0时sgn(x)=-1,当x>0时sgn(x)=1,当x=0时sgn(x)=0。

在计算器中若无此函数可编一个小子程序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