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科学知识

合集下载

中国农历的科学意义

中国农历的科学意义

中国农历的科学意义
中国农历的科学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在安排和使用上有着明确的科学依据:
1、以严格的朔望月定月。

农历的一个月正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合力的周期,长度为29.530588天。

它实质上发映了以月亮为主的引潮力在一个月和半个月内对大气、海洋、地壳振动等周期变化的影响。

2、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一年,每隔15º等分,确定二十四节气。

又反映了太阳辐射在不同季节对地球各地气候、农事活动的影响。

3、每隔19年安排7个闰月,以使农历年和阳历年保持一致。

而朔望月和年的公倍数恰好是19年,235个朔望月与19年的天数两者仅差0.08天。

这又反映了日月引潮力和太阳辐射在长周期上对地球的共同影响。

4、以60年为轮回周期。

而四颗巨行星地心会聚引起地球冬至时公转半径变化的周期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振幅最大的长周期均为60年。

可见,中国农历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利用自然和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很好工具。

农历中的数学小知识

农历中的数学小知识

农历中的数学小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历法之一。

在农历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小知识,如日月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时刻计算、干支相配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索农历中的数学奥秘吧!农历中最为人熟知的要属农历新年了。

农历新年并非每年的时间都相同,而是根据农历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

农历新年的计算主要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

太阳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5天,而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2日。

农历中的一个月平均为29.5天,一年平均为354天左右。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精确地确定农历每年的新年日期。

农历中还包含着二十四节气的计算。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所确定的,用来指导农民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节气、夏节气、秋节气、冬节气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6个节气,共24个。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每个节气的时刻,以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农历中还包含着干支相配的知识。

干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纪年方法,它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表示年份的。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它们组合起来共有六十个天干地支。

根据干支的相配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农历每年的干支纪年,以及人们的干支命理。

农历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小知识,如计算新年日期、二十四节气时刻、干支相配等。

通过学习农历中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对农历中的数学奥秘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篇示例: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主要分为阴历和阳历两种,其中阴历又称农历。

农历是通过观测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一个年的长度也是通过观测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

在中国,农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农历的基础上农历新年、节气、农事活动等。

阴历是什么

阴历是什么

“阴历”是什么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球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叫做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时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即27.32日,这个时间是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绕日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即
29.53天,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指的是朔望月而言,也就是大约三十天。

算法:
阴历,其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

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不设
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

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

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们以太阳直射黄经的位置划分,反映了自然界中气候、物候和农事的变化。

这些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运行、太阳高度角、气温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与生物的生长繁衍、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24节气的科学知识,从太阳、地球和自然界三个方面解析其原理与意义。

一、太阳: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每年的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上,也就是南纬23.5度。

此后,太阳逐渐北升,直到夏至时达到北纬23.5度的位置。

这两个极点分别被称为“冬至点”和“夏至点”,两者之间形成的直线称为“黄道”。

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则正好位于黄道上,分别位于南北回归线与黄道的交点上。

因此,每个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密切,昭示着太阳能量的分配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节气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天。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年。

这两种运动造就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四季交替。

由于地轴倾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受到太阳光照的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了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差异和季节分界。

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十分密切。

例如,立春是太阳直射黄经为315度的时候,此时太阳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也就是春分所在的位置。

经过立春,北半球的气温开始回升,昼长夜短,温暖的春天到来。

同理,立秋也是太阳直射黄经为225度的时候,南半球正好是春分的位置。

此时,北半球的夏天过去,渐入凉爽的秋季。

三、自然界:节气与物候、气象现象的关系每一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的物候和气象现象有关。

例如,惊蛰是描述春雷开始响起的节气。

当太阳直射黄经为345度时,地球赤道以北的地区开始进入春季,气候逐渐转暖,冻土开始解冻,昆虫苏醒,蛙声蝉鸣,春雷随之而来,预示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谷雨则暗示了降雨的重要性。

太阳直射黄经为30度时,也就是谷雨的时间。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

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中国农历历法的推算原理是一门极有趣的学科,它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

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成果。

中国农历历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生成原则1.规则:农历基于朔望相交年以及月平均长度规律,通过平均月理论和朔望法计算月历,使得每月的朔望(新月)与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气对应。

2.天文原理:根据地球与太阳的移动路径,每年二月二历内都会出现一次新月,这称之为“节气”,如此一来,每年就有六十四个节气,由此推算出农历年的月数。

3.平均月历:通过衔接分析,可以求出每年朔日开始的太阳黄经和每月的朔日的时刻,这样才能精确推算出每月的长短。

4.朔望月历:朔望月历关系到月相的变化,月相的变化推算出下一个月的开始时刻,从而生成农历历法,它也是农历历法的核心要素。

二、动态推算1.九星推算:在农历推算中,九星是一种重要的概念,是指宇宙中九分类的星座总括,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纪年理论中使用的关键要素。

2.地支推算:在中国明古传统农历推算中,还有一个概念,即地支推算,它以"子"作为起算点,依次排列出十二干支,不仅可以推算月份,而且可以推算一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农历历法的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复杂的计算1.数算法:中国古代数学家以国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算法,用以解算农历历法的问题,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数算法”,它是古代人以及现今农历历法的推算所用的基础。

2.三元素法:三元素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数学原理,也是用于推算农历历法的基础,根据地球对月球的影响,分析出月球自转时钟、地球(太阳)时钟和天文观测,由此综合指出天体的位置及它们的运动轨迹,再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六十四卦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情况,进而推算出农历历法。

四、常见纠错1.不受八字影响:按照中国传统农历推算原理,八字与月份无直接关系,一个星期内,八字不会变化,所以不会影响推算出的农历历法。

黄历的名词解释与文化科学解读

黄历的名词解释与文化科学解读

黄历的名词解释与文化科学解读黄历,也称为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计算体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

黄历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黄道和历法两个方面,而文化科学解读则突出黄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黄历的名词解释1、黄道黄道,也称作天球上的黄道,是指太阳在地球上看到的轨道。

古代人认为,太阳在赤道两侧运行,其轨道呈东西向,形状呈现出黄道的形状,因此得名黄道。

黄道上划分出了12个星座,也是歷法上的十二名柱之一。

2、历法历法指人们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规则和体系。

黄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体系,与农历紧密相关。

农历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为基础,通过对月亮运行轨迹的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的历法。

黄历包含了一年12个月、354-355天,与阳历的365天有一定差别。

二、文化科学解读黄历1、农业文化的体现黄历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农事观念和农业知识。

黄历通过记录节气、农时、日食月食等信息,为农民提供了栽种、耕作和收获的时间安排依据,起到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黄历一直被当作重要参考工具,体现了中国人对农田、农业的重视和关心。

2、文化习俗的传承黄历在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农历的初一、十五等传统节日,人们会根据黄历的指引进行祭祀和庆祝活动。

此外,黄历中也记录了一些吉凶日子,人们在结婚、搬家、修房子等重要时刻会根据黄历的指引来选择合适的时机。

黄历所蕴含的文化习俗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民众对吉祥和瑞气的追求。

3、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通过黄历中记录的太阳、月亮、星宿等天文现象,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

黄历中蕴含了人们对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运行的思考和理解。

黄历的编制过程中涉及了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和计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价值观的体现黄历记录了很多关于吉凶、喜庆的信息,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

阴历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阴历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阴历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阴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系统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或阴阳历。

与阳历一样,阴历也是一种以太阳运行和月亮变化为基础的计时系统。

然而,与阳历以365天为一年的计算方式不同,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周期为基础的。

阴历的一个月亮周期为29.53059天,即约29天12小时44分钟。

阴历与阳历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阳历主要用于农业计时和国际交流,而阴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阴历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是根据阴历来确定的。

阴历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周朝就开始采用阴历。

阴历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

除了农业和节日的确定外,阴历也被用于农民的种植和农事活动,以及天文学、风水学、命理学等领域。

阴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阴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阴历的存在和应用影响着中国人的节假日安排、婚丧嫁娶、出行等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计算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人们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千年的文化传统。

关于阴历的未来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阴历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逐渐淡化。

尽管如此,阴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传统中发挥着作用。

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的加深,阴历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而言,阴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与阳历互为补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阴历的地位正在逐渐被阳历取代,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和传统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农历常识

农历常识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农历的科学知识

农历的科学知识

都与节气有关。
传统文化中节气习俗传承
节日庆祝
民间习俗
文学作品
传承与发展
一些节气如清明、冬至等,在 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节日庆 祝活动。
在民间,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节 气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春分 竖蛋、清明扫墓、谷雨采茶等 。
二十四节气也是历代文人墨客 吟咏的重要题材之一,留下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等。
中国传统生肖文化简介
01 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源远流长,是以十二种动物为 代表,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02 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 羊、猴、鸡、狗、猪。
02 每个生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例 如龙代表皇权和吉祥,狗则代表忠诚和勇敢等。
星座、生肖与农历对应关系探讨
太阳、月亮运动对农历制定影响
太阳运动对农历影响
农历中节气的划分是基于太阳运动规律,因此太阳的运动对农历的制定有重要 影响。
月亮运动对农历影响
农历月份的长度是基于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即朔望月,因此月亮的运动也 对农历的制定有重要影响。同时,农历中朔日的确定也是基于月亮的运动。
二十四节气知识普及与意义
太阳、月亮运动规律及对农
02
历影响
太阳运动规律及节气划分依据
01
太阳运动规律
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运动,每年绕行一周,导致 地球上出现四季交替现象。
02
节气划分依据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节 气,每个节气对应特定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月亮运动周期及朔望月概念解释
月亮运动周期
月亮绕地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称为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天。
闰月对调整阴阳历差异重要性

关于农历的知识

关于农历的知识

关于农历的知识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系统,也被称为阴阳历或者旧历。

它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日期的一种方法。

与西方的阳历不同,农历的计算方式主要基于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和相对运动。

农历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

农历使用的是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结合,以确定每个月份的长度。

一个月份通常从新月开始,到下一个新月之前的一天结束,大致持续29.5天。

然而,由于月亮的运动轨迹并不规律,农历月份的长度会有所不同,因此有时候会有闰月的存在。

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或中国新年。

春节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

除了春节,农历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与农历的特定日期相关,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农历还有一个特点是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根据农历年份来决定的,每个生肖代表一个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通过十二种动物代表时间的流转和纪律,将它们用作农历年份的符号。

虽然农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中,西方的阳历已经成为主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公历来确定时间和日期。

然而,农历在一些特定场合和传统活动中仍然非常重要,比如农历节日、农历生日等。

总之,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系统,以月亮的运动为基础,计算时间和日期。

它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节日和生肖等元素,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时间和传统的认知。

尽管现代社会更多地采用公历,但农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说农历历法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

为什么说农历历法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

为什么说农历历法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科学肯定在中国历史上是发生过的,我国的农历(阴阳历法)就是一个有利的证明。

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农历,可以确定农历就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

为什么说我国的农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农历也称为阴阳历。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代表月亮的运行规律,阳代表太阳与地球运行规律,这就是农历历法的基石。

农历中的每一个月,就代表月亮运行规律,由于月亮会对地球产生作用,相应地在地球上产生了大海的潮汐现象;还有在大气环流中,也会产生大气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也会影响到大气环流。

这些都会影响天气变化,所以在有了流传下来许多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其实这些谚语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农历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代表地球公转,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这样就有了春夏秋冬,有了具体的农耕季节。

这些可以说明我国农历历法为我国古代农业生存做出的贡献。

历法就是用来揭示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历法的科学性也能反映出农业的先进性。

为什么我国古代农业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古代农业,这是由我国农历历法的科学性也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其实农历历法还应该包括天干地支,天干地支可以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最有深度的历法。

天干地支是揭示地球上的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也就是说,地球上除了,一天的变化规律;一月的变化规律;一年的变化规律以为;还的的确确存在12年和60年的变化规律,引起这种大尺度变化规律的天体就是木星(这是我在思考天体引力作用对地球气候规律变化的偶然发现,由于比较深奥,这里暂时不做深入分析,请谅解)。

其中12年左右的周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12年左右的周期规律就是木星的公转周期,那么60年左右的周期又是意味着什么呢?60年左右的周期就是木星与地球的公共周期。

木星是如何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呢?这主要是木星的强大引力的作用,其表现为第一、使太阳辐射能量强度产生变化;第二、造成太阳能量辐射在空间的分布不均;第三、木星引力对地球的直接作用。

农历中的一些相关知识介绍

农历中的一些相关知识介绍

农历中的一些相关知识介绍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查看详细介绍什么是农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查看万年历
推荐阅读:农历六月的别称农历七月的别称。

有关农历不可不知的小知识

有关农历不可不知的小知识

1.什么是农历
农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做阴历。

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 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称阴历。

2.农历的起源与发展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是我国古代以来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

农历安排有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事活动,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定,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3.现行农历推算需要的天文点
因为现行农历是定历,所以农历的推算需要以下天文点的时刻和黄经:月球近地点,月球远地点,日月合朔点,地球近日点,地球远日点,二十四节气各点,上弦月点,望月点,下弦月点,还有地球公转到某特定点的时刻等。

现行农历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现今最精确的农历数据算出和排出的,他们使用的是现代先进轨道计算方法。

最科学的历法——中国农历(阴阳合历)

最科学的历法——中国农历(阴阳合历)

最科学的历法——中国农历(阴阳合历)世界不同的文明,曾经孕育出不同的时间系统,这个系统就称为历法。

何为历法?历法是为计时之需,按一定法则将年、月、日等计算计时单位进行组合并形成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有古埃及历、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犹太历、儒略历、格里历、伊斯兰历、印度历和中国历朝颁布的多种历法。

一般可分为三类:①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阳历,②以月亮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阴历,③兼顾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阴阳历。

公历(阳历)目前运行的公元历,简称公历,又称“阳历”、“西历”。

公历也称格雷果里历,简称格里历,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

今日世界的历法正统称做公历,就是采用最标准的阳历。

我国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但是多少年来,公历在我国从来没有独立运行过,我们使用的所有日历基本都是公历和农历结合的。

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为一年。

共4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的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润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公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同时又规定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倍时,须被400除尽时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也就是400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历规定每年都有12个月,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则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则为29天。

阴历(纯阴历)顾名思义,所谓阴历就是根据月相(月亮)朔望变化周期来制订的。

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

在古代,人类需要一个确定的周期来记录时间。

而最直观的,准确的周期就是月亮的盈亏,所以,世界各国的古历法,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阴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算作1个月,12个月为一年,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月是大月为30天,逢双月属小月为29天,一年共计354天。

农历知识点总结

农历知识点总结

农历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起源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农历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世纪商朝晚期,中国人民就已开始使用夏历。

在夏朝时期,农历是较为简单的,将一年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按照月圆月缺来划分。

到了商朝和周朝,逐渐形成了阴阳历和农历。

二、农历特点1. 以阴阳日月变化为依据。

中国古代的人们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变化来推算时间的。

所以农历有时候也称为阴历或夏历。

2. 以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季节为依据。

中国古代人们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所以他们的时间制度也是以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季节为依据。

3. 以月相变化为标志。

农历是以月相变化来划分月份和年份的。

一个月是以月亮转圈一周作为一个月的时间。

而一年则是以十三个朔望月为一个年份。

三、农历的组成1. 干支历干支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纪年方法,是在中国古代的占卜和命理学中概念,每一年都有天干地支的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 生肖十二地支在干支历中,地支代表十二生肖,每一年都有一个生肖。

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个时节,主要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这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生活方式。

四、农历与太阳历的关系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来计算的。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时间都是以太阳历来计算的。

而农历是以月亮的运行时间来计算的。

所以农历和太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

不过由于受到农业生产需要,中国古代人通过一些辨别天文现象、推算季节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时间体系。

五、农历与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来确定日期的。

比如中国新年就是在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研究报告农历的由来

研究报告农历的由来

研究报告农历的由来农历,又称阴历或老黄历,是一种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准的历法。

它与阳历不同,以月相和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日期。

农历在中国等东亚国家广泛使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是关于农历的由来的研究报告。

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商朝。

当时,人们根据天文观察,发现月亮运行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有一定的关联。

月亮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天左右,相当于一次月亮相位的循环。

人们将一个月分为了四个阶段: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这种月相的观测对于农业的种植和收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农历作为农业和社会活动的历法。

农历以太阳周期和月相周期为基础,每个月都开始于新月的第一天,结束于下个新月前的最后一天。

由于月相周期不是整数天,农历的一年通常会比阳历的一年长。

为了与太阳历法同步,人们对农历进行了修正,增加了"闰月"。

"闰月"是在某些年份中插入的额外一个月,使得农历与太阳历法的对齐更加准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渗透,成为中国重要的历法方式。

人们以农历来安排庆祝节日、进行祭祀、进行婚丧嫁娶等仪式。

例如,农历的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它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决定的。

农历还与星座、天文学、农耕等众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农历的发展和演变也与外界的影响密切相关。

例如,公元前5世纪,皇帝晋文公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以太阳的位置来划分一年的季节。

这一制度成为农历中的重要部分,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农历还受到其他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影响,如藏传佛教、儒家思想等。

总的来说,农历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商朝的时期。

它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准,以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变化为依据,为中国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其他重要活动提供了准确的时间观念和指导。

农历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计算方式。

农历国学常识

农历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我国农历月份四季的别称转自国学吧“口莫浮生如萝”一、我国农历给月份和四季所取的名称与生活息息相关,如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的《尔雅》中就写道【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病,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同时往往月份的名称还用到了古代称谓的排行【伯(孟)、仲、叔、季】来表示。

二、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所以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1、【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2、【阳历】是指主要按太阳的周年运动(即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

我国的阳历有四种:干支历、十二气历、天历和彝族太阳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 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3、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又因为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 根据太阳进行,所以我国农历中又加设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 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农历中又有阳历的成分,而且被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也就是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纯阳历,而丝毫不是按阴历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的示意图与太阳周年运动关系的示意图以及二十四节气歌如下: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K 雪二十四节气的示意图:二十四朴气在黄道二的位度芒种夏至处屠 “小书时降雨水 惊阴一月的别称:寅月、正月、征月、元月、孟月、初月、端月、新月、隅月、陬月、嘉月、泰月、王月、杨月、柳月、瑾月、初春月、孟春月、霞初月、王正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新正、夏正、太簇、建寅、寅孟、孟陬、新春、初春、元春、始春、孟春、端春、上春、献春、肇春、春王、春阳、元阳、正阳、初阳、首阳、孟阳、新阳、青阳、三阳、春孟阳、初岁、开岁、岁岁、岁始、发岁、献岁、芳岁、华岁、肇岁二月的别称:卯月、丽月、杏月、花月、令月、如月、梅月、梅见月、酣月、跳月、婚月、媒月、四阳月、四之月、中和月、小草生月、仲春、酣春、艳春、早春、春中、仲阳、竹秋、中和、花朝、夹钟、大壮、四之日。

农历编排规则

农历编排规则

农历编排规则1. 什么是农历农历,又称阴阳历或旧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日历系统。

它基于月亮的运行周期,相对于阳历(太阳历)而言更符合农业生产的需要。

2. 农历编排规则的起源农历编排规则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天文观测和节气变化的观察。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月亮、太阳和星辰的运行,发现了一些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日历制定中。

3. 农历编排规则的基本原理农历编排规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理:3.1 阴阳五行农历编排规则中使用了阴阳五行的概念。

阴阳是指自然界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阴阳等。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基本元素。

3.2 日月运行周期农历编排规则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

一个月亮周期约为29.5天,所以每个月份有时长不等的29或30天。

由于一个年份约为365.25天,所以农历年份通常比阳历年份少10到12天。

3.3 节气变化农历编排规则中还考虑了节气变化。

节气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地球上某一经度上的太阳直射点经过该经度时的时刻。

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4. 农历编排规则的具体内容4.1 年份编排规则农历年份按照60年一个周期进行编排,每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

每个甲子由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分别用于表示年份的天干和地支。

4.2 月份编排规则农历月份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进行编排。

每个月亮周期约为29.5天,所以每个月份有时长不等的29或30天。

由于一年有约12.37个月亮周期,所以农历年份中通常会有13个月份。

4.3 日子编排规则农历日子按照阴阳五行进行编排。

每日都有对应的阴阳五行属性,并且与当日的星座、节气等相关联。

这些属性被用于指导人们在特定日子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

5. 农历编排规则的应用农历编排规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5.1 农事活动农历编排规则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根据农历编排规则,人们可以确定适宜种植、施肥、收割等农事活动的时间,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历计年的常识农历是我国的一种历法,又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

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

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农历平年、闰年的月数、天数一览表年月数大月天数小月天数全年天数闰月设置方法平年123029354大约19年中7个闰月闰年133029383(或384)无中气月份为闰月二十四节气中四季“节气”和“中气”一览表四季春夏秋冬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家事活动,所以农历实为阴阳历。

解读老黄历--节气年神每年包含内容①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②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

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③几龙治水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

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

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

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④几牛耕田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

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⑤年神方位图及说明文字以1990年庚午为例,其文字说明有:太岁压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时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黄占离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岁姓王名清,天干属金,地支属火,纳音属土。

岁德在庚,岁德合在乙……年方位图的中央及向外第一圈的内容即是“九星配年方阵图”,上例文字说明中的的“五黄占离”“丁午丙”忌用就是来自这个“年九星方阵图”的应用。

第二圈是二十四山(参见《二十四山》一文)第三、第四圈是年神随岁支游四方诸位神煞,上例“是年三煞在北”指的是北方亥位劫煞、壬位坐煞、癸位灾煞等三煞。

解读老黄历--月日时令每月包含内容:月历内容包括:月之大小;月建(1989年己巳十二月为例,月建丁丑);交节日时及本月起止;当月所值月宿(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宿为轸);月煞方位(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煞方位为东方);月星(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星为九紫)……每日包含内容:日历内容最多最杂,真正的“大杂烩”就体现于此,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历日期;星期;当日时令(如上下弦、二十四节气、朔望、各种节日等);当日吉、凶神煞;农历初几;干支;纳音五行;八卦;每日卦运;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当日宜忌;当日冲煞;当日胎神;当日吉、凶时等。

现就某版本黄历的编排顺序将其所列内容简述如下:①当日吉凶:凡遇岁破、月破、上朔、四离、四绝等大凶之诸煞值日者,无论其他所临神煞如何均为凶日,其余诸日根据所临十二建星(黄道黑道十二神)、二十八星宿和各类神煞情况判定为平或吉。

②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为十二建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为二十八星宿(参阅《黄道吉日》和《二十八星宿》文);甲子、乙丑、丙寅等为当日的干支纪日(有的还在其下注有“金”、“火”或“海中金”、“炉中火”字样,这些均为当日干支的纳音五行)。

③“天官辰时”、“喜神午时”、“日禄申时”、“天乙酉时”、“福星未时”等,这些均是日干时神内容,是以当日日干而起的时辰贵神,由于“黄历”篇幅所限一般仅列其中之一。

④吉神“王日”、“要安”、“驿马”、“天后”等和凶神“月破”、“天火”等,均属月令系统的神煞。

⑤宜“结婚、祭祀、出行、动土”和忌“治病、词讼”等,为当日宜、忌内容,由当日所临的十二建、二十八星宿和诸位神煞推论得出。

⑥每日冲煞:如“冲猴,岁煞北”、“冲鸡,岁煞西”等。

“冲”即地支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再把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于是,凡子日,与午相冲,即为“冲马”;寅日,与申相冲,即为“冲猴”。

黄历设立此款,是告诉人们,不要选用那些与自己属相相冲的日子。

岁煞,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能游行天上,所理之地不可穿凿、修营和移徙。

不慎而冲犯这,家中子孙六畜将受伤害。

然岁煞巡行的方位却极易寻觅。

子日起正南,向东逆行,一日一位,四日一周,循环往复。

⑦当日“紫白九星方阵图”(有的还有太阴、太阳、孛星、罗睺、水星、金星、土星、木星、计都九方阵图)。

⑧“五不遇午时”、“五不遇辰时”等,为从日干而起时神,参阅《良辰吉时》一文。

⑨最后是当日的吉时、凶时这些“子平、丑吉、寅凶”的字样,均是依据当日日干时神(日禄、喜神、五不遇等)、日支时神(日建、日合、日马、日破、日害、日刑以及青龙、明堂、天刑、朱雀等黄道黑道十二神)和其他时神(旬空等)推论得出。

端午节别称知多少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历法、民俗说“盲年”历史上使用过的历法,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盲年”是阴阳合历某种“置正”安排的结果。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

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

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

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

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

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

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

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不会出现“双春”和“盲年”现象。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

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

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

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

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

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

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

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

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

现在从商代的甲骨中还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记载,就是设闰的明证。

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

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

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但置闰月,未必就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

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

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

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闳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

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

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不变。

在各种“置正”中,以十月、十一月、甚至十二月为岁首的都不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双春”或“盲年”,只有以现在的正月,即“建寅”时,才会这样。

由此可见,“盲年”无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什么历法都有的,它是人为安排的结果,与天无关,与运无涉。

但民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盲年忌婚”的习俗,此俗何来?此俗何时起源已不可考,至于忌讳的原因,则与农业和生育有关: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重要的节日,皇帝和地方官都举行“劝耕”仪式,民间至今还遗留“舞春牛”之俗。

这一天的天气如何,关系到一年吉昌。

河南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

又说“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

不少地方还有立春的种种忌讳,可见重视程度。

试想,一年中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没有了,那不是让人忐忑不安吗?更直接的是古人将“立春”与生育联系起来。

春天是生殖的季节,春不立,则生殖不旺。

但这种忌讳更可能起源于岭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曰‘鹅春’,曰‘鸡春’,‘鸭春’。

”岭南的“蛋”叫“春”。

古代北方人叫“鸡子”,岭南人叫“鸡春”。

“卵”、“春”与“子”在这里是同义的,而“卵”向来是生殖繁衍的像征。

“无春”,等于“无子”、“无后”,这是婚姻最大的忌讳。

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往往决定宗族的生存,因此,人口增殖有最高的价值。

传统婚礼上充满了生殖的像征,如花生(喻男女间生)、红枣(早子)、莲子(连子)、姜(喻孖生)、芋头(多子),榄子(揽子)、饺子(姣子)等等,都表现了对人丁兴旺的祈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