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理性主义

合集下载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

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

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韦伯理性化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已经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对它进行研究与探讨。

它不仅成为了社会学、政治学、组织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同时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韦伯理性化理论的研究及其作用。

一、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基本概念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存在于不同领域的社会生活中。

理性化的过程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中都有明显的表现。

理性化的本质是理智性的标准化,通过对行动目的、手段、规范、价值等方面的规划与制定,以达到对社会生活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韦伯将理性化分为四类:目的理性化、价值理性化、规范理性化和形式理性化。

目的理性化指的是以效率为第一标准来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价值理性化指的是制定优先级以及确定人们的价值观的规划。

规范理性化指的是依照规矩来行事。

形式理性化则是指透过一套程序和公式,来执行某些任务的方式。

二、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影响韦伯理性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组织学的影响组织学作为一门研究组织的学科,可谓是受到了韦伯理性化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组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面向现代社会的,而韦伯理性化理论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

在这种现实的时代背景下,组织学家们可以将韦伯理性化理论运用在组织行为、管理方法、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并通过研究组织中的理性化过程,来掌握和实践组织管理的核心理念,从而使组织达到更高效的运作。

2、对法律的影响在法律领域中,韦伯理性化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法律制定、司法实践和法律服务的诸多方面。

现代法律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有明显的理性化特色,其制定和执行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率和规范化的因素。

此外,韦伯理性化理论还为法律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前进方向,推动司法实践发展为更加公正有效的审判流程,并强调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理性的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对生活的影响韦伯理性化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韦伯“理性化”PPT课件

韦伯“理性化”PPT课件
12
(2)经济理性化
• 一、 经济理性化体现在理性的经济行动以及理性的货币和资 本计算上,它在西方社会的兴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 中宗教、政治和法律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西方城市的独特性以 及货币和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西方经济理性化产生的重 要影响因素。
• 二、经济理性化相比较传统的生产条件具有固定资本、自由 劳动、理性的劳动专门化与劳动结合、纯粹流通经济的劳务 分配以及建立在资本主义营利经济基础上的理性经营等根本 特征。
10
2、在政治和法律领域,秩序理性化与人的伦理价 值观念理性化之间的“亲和力”被解除,理性化显 示出自身解释力的限度。
• (1)现代社会科层制无法避免,科层制是提 高社会行动效率、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关联、 进而形成社会共识的一种重要的机制和社会允 许模式;
• (2)全面科层化抹煞了人的个性自由,人变 成了冷漠的、按规矩操作的螺丝钉。现代人变 成了组织人、职业人,使人固定在一定位置上 从事片面的工作,不能完全控制自己。
有充分估量行动的后果与成败,
但使用的手段却是合理的。
7
情感行动。这种社会行动取决于行动者的情感状 态,以官能的快感和冥想(与神合一)的愿望为刺 激的反应,行动者的行动不是取决于他对目标和手 段的权衡;
• 传统行动。这种行动是受传统的思维习惯引导的 社会行动,以过去的事物、习俗的神圣性为行动 的依据。
• 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为目标 • 价值合理性行动。又称实质合理
(目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 性,指立足于信仰、信念、理想
是指那些目标的确定和达到目 标的可资利用的手段都是经过 合理选择的行动。也就是在对 各种手段进行充分的理性估计 的基础上,追求一个确定的目 标并设法预测可能的后果;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

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

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第6卷第4期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01.6No.4Dec.2004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马贵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上海200237)摘要:韦伯对于理性和理性化的分析,反映出他提出理性的基本原由是整个社会理性化的不充分和不完备.以此为视角,作者重新对韦伯的"理性化"概念的内涵和西方社会"理性化"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面临的仍是"理性化"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理性化"的进程,健全理性化的经济生活秩序,法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等,这是我们走出和避免陷入后现代理性彷徨的一条重要途径.关键词:韦伯I理性I理性化;理性化的限度中图分类号:C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4)04—0001—04自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学术界对于"理性"的讨论就从来不曾停息.在社会学领域,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到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都已觉察到西方社会所经历的全方位的理性化过程."理性","理性化"是韦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其社会发展理论的根基.深入理解韦伯的"理性","理性化"概念,有助于重新解读西方社会发展轨迹,进而把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理性"与"理性化"的概念解析韦伯虽然以理性作为分析西方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却没有清楚的界定过"理性".他深深意识到"理性"这一源自哲学思辨性概念的复杂性,因此在回应布伦塔诺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批评时指出,"如果说本篇文章还有一点真知灼见, 但愿这点真知灼见能用来说明看似简单的'理性,这一概念的复杂性."Lu韦伯认为理性是上帝赐予的,是人生来固有的."理性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手段与目的之间合乎逻辑的联系.1,"理性行为"的逻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韦伯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反思欧美中心话语和逻辑的范式,突破对韦伯的一元性理解的简单化倾向r¨,透过其彼此矛盾的命题和晦涩艰深的论述可以看到韦伯所开启的新的理论世界.在理性的述说中,韦伯一般在理性之前加上一些修饰语,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形式理性,实质理性等,与他所讨论的责任伦理,信念伦理,行动伦理相结合,表明了韦伯更重于对社会行动的分析.在他看来,理性是思考的产物,并始终与思维相一致,而理性化却是在一定的习俗,制度,规范,情感,意志和信念下产生的,理性化意义的价值与理性共同发挥着作用,而且意义的向导性或者说"行动的自我趋向性",往往作为理性化行动的一个先行存在而发挥作用,意义内在于一切行动之中,无意义则一切行动就不会发生.2,理性类型的构建.韦伯所抽象出来的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有四种理想类型,即价值理性,目的理性,感情因素和传统因素.其中前两者属于理性行为,后两者属于非理性行为.在具体分析社会生活理性化过程中,他将社会行动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理性行动包括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非理性行动则包括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由于他的研究重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目的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的分析上.他认为,支配目的合理性行动收稿日期;2004—09—13作者简介:马贵{~1E(1978--).女,安徽涡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的理性是工具理性,支配价值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价值理性,其中工具理性(目的合乎理性)"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L2]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工具理性主要指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它是可以精确计算和预先计算的.如果把"理性"理解为精打细算,系统性地采取行动——这正是我们对韦伯理性的理解,那么理性地追求利润,理性地组织自由劳动,理性地适应市场,这些就是现代社会的特性.计算是最典型的逻辑形式,韦伯根据是否引入计算和逻辑分析又提出了一对范畴"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韦伯指出,"一种形式上的合理应该称之为它在技术上可能的计算和由它真正应用的计算程度.相反,实质上的合理,应该是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为的方式,从曾经,正在或可能赖以观察的某些(不管方式如何)价值的基本要求的立场看,允许用货物供应现存的人的群体(不管其界线如何)的程度这些基本要求含义是极为模糊的.,,[.]韦伯关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界定十分明确,形式理性就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实质理性则注重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他看来,实质理性也是经济行为的一种原则,也表现为可以计算的技术形式,但是它与形式理性不同,它不仅仅以形式上的计算为依据, 还要从伦理,政治,享乐,等级,平均主义等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对经济行为提出要求.也即是说,实质理性注重的是"经济行动的结果".3,"理性","理性化"的张力.特定经济伦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社会行动的"多因果性". 社会事实并不存在完全的"客观和自然",复杂内在精神的灌注无论如何缩小,只能是折中立场的更加相对化和凝固化.[3]伦理与经济,宗教与经济,科层与社会都不是简单的"相互作用".经济伦理作为与经济理性化相对应的术语,就含有宗教,政治和经济,文化的综合影响的意思,理性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韦伯学术视野非常广阔, 涉及到不同宗教,民族,文化形态,从而从理性的入世精神和判断中建构出一个理性清晰的世界.2二,"理性化"过程及其限度总的来说,韦伯的"理性化"概念,既包括个人行动和观念的理性比,也包括经济组织,政治体系和法律制度的理性化.不过,韦伯所关注的理性化过程主要是那些与"所有实践伦理的形式"和"生活方式的理性化"有关的理性化过程.1,"理性化"过程的中介及其实现的个性化特征,显示出"理性化"的部分缺失,理性化的个性存留是理性行动的边界.与桑巴特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不同,韦伯始终认为近代西方形态的理性化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于理性化是"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有效性的发展",用韦伯自己的话说就是"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问题".韦伯在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撰写的前言中指出,西方理性化的独特性体现在诸如系统严密的史学,政治思想和法律体系,理性的和谐的音乐,以及理性化,系统化,专门化的科学职业,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等,这些都属于韦伯的"诸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理性化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各种系统化的程序技术的发展,如科学领域,国家管理中的科层制和以复式簿记制度为基础的现代资本核算等.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重要着作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人的生活方式或实践行为的伦理理性化. 因为正是人们生活行为的理性化才将"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联系起来,而随着韦伯将这一观念推及整个西方的理性化过程,这一命题就具有了普遍意义.在韦伯看来,西方社会之所以"合理",就在于其"理性化"的独特性,通过人的生活行为的伦理理性化推动社会秩序的理性化.韦伯认为正是清教徒在尘世积极为上帝工作,争取成为"上帝的选民",才能解救自己.这种"天职"观念促使教徒努力工作,抑制贪欲,崇尚节俭,形成"资本主义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因此,作为社会秩序理性化的关键,人的伦理理性化的原动力,正是来自对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加以"理性化处理",也即是说,将清教徒"荣耀上帝,解救自己"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变成一种"惯习_,,.在这里,社会秩序的理性化与人的个性发展或自由是相反相成的,其中连接的关键就是新教徒"天职"中的个性塑造的技术.而这种结合明显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自由选择的天性表达如何与显示理第4期马贵侠: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 性规则相契合.韦伯所设想的"天职式"的结合,并不能解释"当理性化为个体行动时所具有的困惑与不安",理性化在个性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又被个性化的自由所驱逐.2,在政治和法律领域,秩序理性化与人的伦理价值观念理性化之间的"亲和力"被解除,理性化显示出自身解释力的限度.在政治和法律领域,韦伯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社会科层制无法避免,科层制是提高社会行动效率,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关联,进而形成社会共识的一种重要的机制和社会允许模式;另一方面,他也对科层制的弊端做了详细阐述,认为全面科层化抹杀了人的个性自由,人变成了冷漠的,按规矩操作的螺丝钉.现代人变成了组织人,职业人,使人固定在一定位置上从事片面的工作,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由此韦伯陷入了理性化的"悲观主义".在对政治秩序理性化过程的分析中,韦伯认为,政治组织的全面科层化泯灭了人的个性,社会理性化的程序技术不再与个人的伦理理性化发生关联.在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中,职业人士并不象新教企业家一样,"为政治而生",而是"以政治谋生", 从政只是作为现代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发现的社会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之间的关联——天职——在现代社会的政治中根本没有位置.为此,韦伯提出"克里斯玛"的观念,试图找出克服政治生活全面科层化对人的个性自由的侵蚀.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克里斯玛"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革命性的力量,另一种是大众动员式的领袖民主.韦伯试图从这种领袖式民主中找到摆脱僵硬的科层化的方法,但是这能否解决理性化与自由的矛盾呢?韦伯对此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思考,使得晚年的韦伯深深陷入理性化的"悲观主义".在法律的理性化方面,韦伯借助"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范畴对法律的理性化进行分析.在《经济与社会》中,韦伯主要从"神圣法的理性化"角度来考察法律的实质理性化问题.韦伯指出,神圣法的理性化条件,首先就是相应宗教的伦理原则要摆脱巫术性质或仪式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而基督教的教会法在许多方面都较为理性,在宗教改革之后, 神圣法对于推动世俗法的理性化,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而且,人的实践活动理性化的发展也更加要求法律的理性化,摆脱原有的教会法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过,韦伯更为关心的是形式理性本身的发展,他认为应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制定形式理性的法律,这样才具有真正的形式理性,具有稳定性.然而,法律的形式理性化与人的伦理理性化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韦伯也没有做出准确的解释.3,不同领域中的理性化实现过程的矛盾难以弥合,成为影响理性化普遍有效价值的关键所在.不同领域的理性化过程有何联系呢?韦伯认为各有其发展的规律,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为了证明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并不是并行的,他就以法律理性化与经济理性化之间的关系为例指出:假如我们将私法的理性化看成是对法律内容的逻辑简化和重新安排,那么这种理性化在古代后期的罗马法中就已经达到了迄今已知的最高程度.但是这种私法的理性化在一些经济理性化达到相当高程度的国家中却仍然十分落后.在英国,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那里,罗马法的复兴为各种法律公会的强大力量所挫败;与此相反,在南欧的天主教地区,罗马法的复兴一直保持着支配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韦伯研究不同领域理性化的总的基调,尽管韦伯后来在具体分析中表述不是那么明确.三,"理性","理性化"所开启的实践空间韦伯的"理性化"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多年的争论.我们认为,对韦伯的这一核心概念,应该放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加以衡量,通过社会实践来发展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理性化实现范式.对我们来说,"理性化"比"理性"更具有实践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也提醒着我们"理性化"的重要性.在经济领域,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虽然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仍然不够严格规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性经济,市场交换是一种利益相互连续组合的过程,市场秩序依赖于"理性人"的合法合理行为而得以维持.如果经济生活没有"理性化"的规则,社会就会无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让其朝着合理,合法的方向发展.在政治领域,由于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农民还不能很好的实行基层民主,同时,农民长期以来缺乏合作能力,他们在处理村级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组织能力.在3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法律领域,现代社会需要理性化的法律来保障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变性客观上也需要法律体系的健全.与此同时,人们的理性生活观念较为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行政管理领域,我们从1998年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公务员制度也逐步健全.而在一些基层政府,"官与民"的关系仍然一定程度的受到官本位的影响,在管理方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完全消除权力对行政运作的干预,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起更为理性化的经济政治秩序,法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综上所述,通过对韦伯"理性化"概念的重新解读,我们认为是"理性化"而不是"理性"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要尽早解决目前面I临的"理性化"不足的时代难题,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化发展.参考文献:[13[德]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Ezl[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德]马克斯?韦伯.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RationandthecourseofrationalizationananalysisofMaxWeber'SconceptionofrationalizationMAGui—xia(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Abstract:ThisarticleproposesthatWeber'Sanalysisofrationandrationalizationreflectsthed eficient andimmaturenationwiderationalizationonwhichhisconceptionofreasonisbased.Inviewo fthis.thepaperfurtheranalyzesbrieflytheconnotationofWeber'Srati0nalizationanditsprocessinHe sperianSO—ciety.Thepaperholdsthataftertwenty--yearreformandopeningup,thedifficultywearestillf acingistheinsufficiencyofrationality.Soweshouldsticktotherationalizationprocessandimprovetheratio—nalizedorderoftheeconomiclife,thelawsystem,andtheorganizingandmanagingsystemofr ational—ization,andSOon,whichcanserveasanimportantmethodoffreeingUSfromtheperplexityof post——modernrationality.Keywords:Weber;ration;rationalization;limitofrationalization4。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韦伯理性化思想的解读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韦伯理性化思想的解读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类型 , 恰恰 相 反 , 同 时也 是 一 种 文 化 力量 , 因 为 制 它 “
度化结构的兴衰, 阶级、 政党和统治者的交替都顺应着
世俗理 化的基本趋势 ”…通过综 合阿诺 尔德 ・ 。 艾
德在《 韦伯主义的“ 理性” 的意义与混乱》 与瑞泽尔在 《 麦当劳的社会化》 中对韦伯理性化含义的表述 , 晓 周 虹将理性化 的含义归纳 为以下几方 面 : 效率 、 可计算
韦伯 理 性 化 思 想 的解 读 及 其对 我 国现代 化 的启 示
王枫 萍
( 西北 师范大 学 政 法 学院 , 兰州 707 ) 300
摘 要: 理性化是 韦伯社会 学理论体 系的核心概念 , 韦伯将 其投射 于西 方社 会的各 个价值领 域 , 系统 、 深入地 分析 了理
性化特征 下的现代化发展及其 困境 。理性化对 西方社会 带来的影响主要 包括 组织理性化 导致的 非人 化 、 经济理 性化 导
说 明西方 理 眭主义 的独 特 性 , 在 此 范 围 内去 说 明现 并
种行动类型进行了论述 。其 中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从 属 于情 绪情 感 或 风 俗 习惯 的 支 配 , 性 化 成 分 较 低 。 理
前 者盲从 于 习惯 , 后者 则 受 行 动 者 的情 感 甚 至 冲 动 的 支 配 , 陛化 成分 最 低 。价 值 理 性行 动 旨在 对 终极 价 理
理性成分为标准对社会行动的四种分类 。以理性成分 依次递减为序 , 韦伯首先将社会行动分为 目的理性行 动、 价值理性行动 、 情感行动及传统行动。然后 , 韦伯
又 以这 四种社 会行 动 包 含 的理 性 成 分 递 进 为序 , 各 对
资 产 阶 级 的 韦 伯 的 理 性 化 概 念 及 其 类 型

韦伯理性化的意义及其对工具性理性的批判

韦伯理性化的意义及其对工具性理性的批判

BA090116陳靜音【心得】本文論述了韋伯對西方社會之所以發展成今日西方社會的理性化過程,及由此理性化過程導致的禁制現象。

韋伯本身所講的理性概念是一個解釋性的工具,他把理性概念擺到整個歷史脈絡中來講。

韋伯將理性分為二種,一是實質理性,一是工具理性,並認為西方理性化的過程就是實質理性和工具理性辯證的過程。

韋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是針對西方資本主義造成社會問題而提出,這對於我們社會所給予的啟示,並不在於實質上的運用,而在於觀念上的啟發。

社會上的任何行動均有其所要訴求的意義,一個行動是否合理,除了看行動的結果是否合乎要求之外,還須視其過程有無妥當。

時代不斷在進步,人們的觀念、想法也不斷在前進,故每一時期皆有其訴求的重點,前一時期是合理的行動,可能到後一時期就成為有礙進步的不合理行動。

就台灣社會來說,國民政府剛遷移至台灣來時,為防止彼案共產黨的入侵,實施戒嚴,整個社會草木皆兵,人民的權利遭到不合理的剝奪,但這對當時的人民來說並無不妥。

甚至認為這是政府為保護台灣居民,維持社會安定的德政。

三十幾年過去,時代邁動,自由的潮流自世界各地不斷地湧進台灣,人民的自主權利意識抬頭,加上台灣的國力已非昔日阿蒙,過去的種種限制已遭人民所反抗、唾棄,戒嚴的措施必定被推翻,解嚴是勢在必行的。

因此政府須針對人民的訴求進行改革,例如集會遊行法的解禁、政黨成立合法化、言論上的鬆綁等。

合理化的發生,多半源自於一種轉化的歷程,透過漸進性、改革性或革命性的轉化歷程,將原本行之有年的卻漸趨不合理的觀念、制度或生活方式,轉化成為新的、合理的。

由此可知韋伯的合理化辯證理論是適用於解釋各種社會、各種行動變遷的。

韋伯區分理性為二,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

二者就定義來說看似相互衝突,但韋伯從二者的辯證理性化過程來看,實質理性卻是開展工具理性的主要動力。

以教育發展過程為例,教育的本質在培育良好之國民,開展學生潛能與增進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之歷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普遍持有一種信念:教育是促進國家進步的原動力,這些可視為教育的實質理性。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论解析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论解析
同 。“ 理 性 主义 ’ rt n l mu ) ‘ (ai ai s 一词 意 涵殊 多 。 o s
若 就体 系思想 家 之 于 世 界 图像 的理 性 观点 而 言 ,
理性 主义 是指 : 以越来越 精 确 的抽 象概 念为 手段 ,
现代 理性 资本 主义 的批判 被 我们有 意无 意地 忽视 了 ; 时我 们又 过 于 注 重其 对 资 本 主 义起 源 的关 有 注和 剖析 而忽视 了他 对资 本 主义未 来命 运 的忧虑 和展望 。韦伯对 理性 资本 主义 的诊 断有着 与 马克
第 2 4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 u a i e st fTe h o o y ( o i l ce c iin h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a in e Ed t ) S o
Vo . 4 No 4 I2 .
此 , 对 韦伯 的研 究 中 对其 研 究 的 中心 主题 的确 在 定就 显得 尤为 重要 。大 多学者 认 为理性 和理性 化
是贯 穿韦 伯学术 研 究及 其 作 品 的 主题[5 。韦 伯 1一 J
所要探 讨 的主要 是 资 本 主 义 起 源 问题 , 就 是 在 也
新 教伦 理与 资本 主 义 精 神 ; 是 韦 伯有 关 中 国宗 二 教及 其 伦理 的研究 ; 三是 官 僚和科 层 制 ; 四是关 于 韦伯 的 方法论 和 类 型 学 的探 讨 ; 五是 理 性 化 和 合 理性 概念 。而对 韦 伯 的 资本 主 义 学 说 , 要 关 注 主
通过否认理性 资本主义 , 而是企 图以责任伦 理和魅力型人格来消解理性资本主义的后果 。

韦伯的名词解释

韦伯的名词解释

韦伯的名词解释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对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理论和概念在学术界广为流传。

本文将解释韦伯的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学说。

主要的名词解释包括理性化、社会行动、等级制度和权威。

首先,我们来探讨韦伯对理性化的理解。

韦伯将理性分为两种类型: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

目的理性是指个体根据目标和利益来决策和行动,追求最大效益的计算和计划。

价值理性则是建立在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决策和行动,追求道德和伦理原则。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逐渐趋向于以目的理性为基础,而传统社会则更倾向于价值理性。

韦伯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行动。

他将社会行动定义为个体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意义而进行的行为。

社会行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传统行动、情感行动、价值理性行动和目的理性行动。

在传统行动中,个体按照习俗和传统进行行动,不考虑目标的理性计算。

情感行动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的行为。

价值理性行动是建立在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行动,追求道德和伦理原则。

目的理性行动则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和利益而进行的行动。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都会存在,个体也可能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动类型。

等级制度是韦伯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将等级制度定义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个体的地位和权力通过各种社会规范和制度进行排列和分配。

等级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分布。

韦伯认为,等级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的、合法的和魔力的。

传统等级制度是基于习俗和传统的地位分配方式,如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

合法等级制度是根据法律和规范进行的地位分配,如现代社会的法律和法规。

魔力等级制度是以个人魅力、个人魅力和影响力进行的地位分配,如明星和领袖。

最后,韦伯对权威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将权威定义为一个人或团体在特定领域内拥有影响力和支持的能力。

权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魔力权威。

试析韦伯的_理性化_逻辑及其局限性_评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_

试析韦伯的_理性化_逻辑及其局限性_评_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_

一、理性化———韦伯学说的核心概念韦伯社会学的主旨是从个体的主观意义出发去把握社会行动,从而把握社会结构。

“理性”(又译合理性),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

而“理性化”(又译为合理化)这个概念则强调相应的过程,在韦伯眼里,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可称之为理性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逐渐讲求效率和可计算性,不断驱逐神秘性和去除人性化的过程。

从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出发,韦伯建构起其社会变迁模式:理性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内在趋势,一种发展方向,而在变迁的每个阶段,更为理性的形式通过合法性论证取代次理性的形式,进而实现社会的变革。

近代西方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理性化运动,现代西方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理性化的结果:只有在理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才会产生出经过推理证明的数学和通过理性实验的实证自然科学,才会相应地产生出理性的法律、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以及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资本主义。

[1]于是,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就是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由非理性走向理性。

那资本主义理性化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韦伯通过论述,认为“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2]而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却孕育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后所形成的新教伦理之中。

于是乎,宗教改革似乎就成为西方理性主义发展的一个契机,西方社会也就在宗教的理性化过程之后完成了现实生活的理性化发展。

在韦伯那里,这一理性化过程就表现为:宗教的理性化(新教伦理)→文化的理性化(资本主义精神)→经济的理性化(现代资本主义)。

正是西方的宗教改革使得人们的信仰落到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生活意义中,世界得以去魅化,理性化的思维因素得以形成,在意识形态上“可计算”的理性主义取得合法性地位,这又为资本主义的理性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于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资本主义大行其道,得以迅速发展。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韦伯通过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本文将探讨韦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概念,并解析其在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韦伯将人类的理性行动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通过运用技术和工具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

换言之,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目标的实现,其核心思想在于选择出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这种理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工业化和科技革命的进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工具理性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然而,工具理性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类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等。

与工具理性相对应的是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指个体或集体在行动中受道德、宗教、或个人信仰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追求某种被视为正确或合理的目标。

价值理性关注的是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强调对于人类行为的伦理思考和道德判断。

在其思想中,韦伯认为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们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有时候会追求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更关注道义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例如,在慈善事业、环保运动以及人权活动等社会运动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得到了体现。

韦伯深入思考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趋势,工具理性正日益主导人类行动。

工具理性的进步给予人类以巨大的实际利益,而这种实际利益的追求又进一步强化了工具理性。

然而,韦伯也指出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隐忧,即对于价值理性的忽视。

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产出最大化,导致人们对于纯粹的功利主义进行追求,而忽视了个体内心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

这种单一追求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成员对于道义和伦理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

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理性化”逻辑,并探讨其局限性。

韦伯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通过详尽的历史研究和深入的逻辑分析,展示了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职业伦理和天职观念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尽管韦伯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其“理性化”逻辑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对韦伯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韦伯的“理性化”逻辑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逻辑构成了他社会学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理性化过程包含两个层面:文化-世界观的理性化和社会-制度的理性化。

这两种理性化逻辑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面貌。

文化-世界观的理性化主要关注的是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总体理性与片面理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层面上,理性不再是单一的、普遍的概念,而是多元的、相对化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追求更为客观、全面的理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和片面的困境。

这种困境在现代社会尤为明显,表现为人们对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和分歧。

社会-制度的理性化则体现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制度、组织和技术都越来越趋于形式理性化,即追求效率、精确和可计算性。

但这种形式理性化往往忽视了实质理性,即制度的目的和价值。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尤为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的异化等。

韦伯的“理性化”逻辑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然而,这一逻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韦伯过于强调了理性化的负面后果,忽视了理性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摘要:马克斯·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的“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命题。

在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中,韦伯从各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理性化是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

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分析现代性理论来说,有着经典价值和启示意义,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理性化;现代性;意义在社会学百年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学者对韦伯的理性化思想进行了阐述,但他们主要把韦伯的理性化思想表述为社会理性化不断扩大、不断分化的过程。

不仅被用于对西方现代性的解释,而且也被应用于对中国现代性的解释。

一、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性学说德国伟大的社会理论家,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与马克思、迪尔凯姆并列为社会理论的三大传统之一。

韦伯主要从文化层面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为什么在当时资本主义只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出现在中国或印度等其他非西方国家。

他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发生的特殊辩证关系的研究和对世界几大文明体系的分析,提出了现代性问题中的“理性化”概念。

这样一来,韦伯就把“现代性”问题转化成了理性的问题,现代性批判在他那里则变成了理性批判。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理性化导致社会理性化因素不断的增长,引起社会的不断分化;另一方面理性主义日益增长的社会各领域、各理性行为者、甚至是理性化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的互动、交融与整合,从而促进整个系统、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更加合理性。

本文试图对韦伯的理性化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并阐述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二、“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多意重义韦伯的“理性化”的现代性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是宽广和深远的,而且,他的学说与思想并未因时代变迁而有所褪色.相反地,在此时此刻,韦伯于上世纪初提出的许多问题仍然有着莫大的“现实性”,他的以理性的态度思考社会发展的现代性思想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加以设释,他的针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社会哲学观,认为经济不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相反经济活动的形式取决于首先是宗教伦理因素的观点,引起了诸多研究学者对韦伯的经久不衰的论争。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科学视为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和解释,而韦伯则不同,他追求一种更全面的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

基于这种理念,韦伯提出了两种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这两种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运用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工具理性在韦伯的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指的是根据可观测的规律和目标来选择和实施手段的方式。

工具理性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追求最大化的效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过理性选择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利润。

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然而,工具理性并不能解释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尤其是涉及价值观和信念的行为。

韦伯认为,人们的行为通常是基于一种基本的信仰系统,这种信仰系统构成了人们的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指的是人们根据一系列的信念和价值观来选择行为方式。

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可能是宗教、道德、道德、传统等文化影响的结果。

价值理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家可能在经营过程中使用工具理性,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制定营销策略,以追求最大利润。

然而,同时他可能也受到个人的价值理性的影响,在商业决策中考虑自己的道德底线,并追求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样,在政治领域,政治家的决策可能既受到工具理性,如选举结果和民意调查结果的影响,又受到价值理性,如他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框架,还对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等。

理性与民族主义韦伯与尼采的学原理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应用

理性与民族主义韦伯与尼采的学原理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应用

理性与民族主义韦伯与尼采的学原理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应用理性与民族主义:韦伯与尼采的学说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应用引言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运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断兴起。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理性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学说如何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应用,并分析他们对于理性和民族主义的不同看法。

一、韦伯的理性与民族主义观韦伯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对于理性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理性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强调了民族主义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韦伯强调了理性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认为,理性的推动使得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他也警告称,过度的理性主义可能导致个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从而削弱了集体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在民族主义运动中,韦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集体认同和凝聚力的表现。

他将民族主义视为一个基于共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集体认同,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能够带来社会秩序和相对稳定。

然而,韦伯同时也指出,盲目的民族主义可能导致排外和歧视,对于集体和他者的权益构成威胁。

二、尼采的理性与民族主义观与韦伯不同,尼采对于理性和民族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作为哲学家,尼采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和超越传统的重要性,而对于理性的评价则更为批判。

尼采认为,理性是一种约束和标准化的力量,抑制了个体的创造力和激情。

他认为,理性使人们陷入了传统和常规之中,剥夺了个体的自由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之下,尼采更加看重个体的天才和创造力,他认为个体的超越能力才是民族主义运动所需要的。

在尼采看来,民族主义是一种激发个体激情和创造力的表现。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超越和独立思考,才能够真正激发民族的力量与活力。

尼采对民族主义运动持有积极态度,认为这是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力量释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韦伯的理性主义

韦伯的理性主义

马克斯·韦伯为什么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何爱国摘要: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

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

现代西方科学无疑是这场理性化运动的产物。

科学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知识,在前现代就已经存在。

而现代西方科学则是现代西方式理性化的科学。

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

理性主义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

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就与不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

西方理性主义或者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

而儒教理性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它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地适应”。

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其建设指向是两种不同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道路。

在现代化困境重重的今天,韦伯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理性主义进行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现代化;理性化;西方理性主义;新教理性主义;儒教理性主义;科学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

其实韦伯基本上把现代化等同于一种西方方式的理性化。

16世纪以来日益向全球推进的现代化运动,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

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不是全球都可能走的道路,而是一条独特的西方道路,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

理性主义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

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就与不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

西方理性主义或者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

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马克西米利安·卡尔·艾米尔·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 1864.4.21-1920.6.14),小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设计。

[图源:wikipedia]译者按本文译自Max Weber,“Vorbemerkung”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onssoziologie(Tübingen,1978)7th ed., pp. 1-12。

这篇文章实乃韦伯为其宗教社会学论著所写的一篇总序,英文最先由Talcott Parsons译为“Author's Introduction”列于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1958)一书之前,极易使人误解为韦伯专为此论文所写的前言,特此说明。

中文原有张汉裕译《著者补论》,收于氏译《基督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一书(台北,1960),pp. 89—98;译文稍有删节。

今由康乐参照张译本、Parsons英译本及以下版本予以重译:W. G. Runciman ed.,E. Matthews tr.,“The Origin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in Europe,” Weber: Selec​t ions in translation(New York,1978),pp. 331—340;大冢久雄、生松敬三编译,《マックス・ウェーバー,宗教社会学论选》(东京,1972)之一、《宗教社会学论集·序言》(pp.5—23)。

韦伯对理性的分类

韦伯对理性的分类

韦伯对理性的分类韦伯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被公认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套关于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理论,并对理性进行了分类。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理性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理性的定义在开始讨论韦伯的理性分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理性的定义。

简而言之,理性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明确目标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在社会科学中,理性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韦伯认为理性是社会行动的核心动力。

韦伯的理性分类韦伯将理性分为四种类型:目标理性、价值理性、情感理性和传统理性。

1. 目标理性目标理性指的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计划和目标导向的行为来达成目标的理性类型。

在这种理性下,个体的行为是基于有效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

个体经过理性的辩论和思考,权衡利弊之后,有意识地选择行动方案。

目标理性的代表性例子是理性经济人,在经济学中,人们通常被假设为具有目标理性。

2. 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强调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和个人信念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理性下,个体的行为受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指导。

他们的决策是基于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而不仅仅是基于经济或目标导向。

价值理性的代表性例子是基于宗教或道德信仰的行为。

3. 情感理性情感理性强调个体行为受情感和情绪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理性思考。

在这种理性下,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他们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体验。

个体可能因为激情或感情而采取行动,而不是基于清晰的思维过程。

情感理性的代表性例子是个体受到爱情或怒火驱动的行为。

4. 传统理性传统理性是指个体根据传统、惯例、规范或社会规则来决定行为的一种理性类型。

个体在传统理性下行动时,可能受到社会价值观、习俗和传统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文化中,个体的行为是根据长辈的指导和社会规范来决定的。

传统理性的代表性例子是古老的习俗和仪式。

理性类型的相互作用韦伯提出的理性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以体现不同理性类型的特征。

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韦伯理性化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韦伯理性化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韦伯理性化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韦伯被誉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理性化思想在社会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主要探讨韦伯理性化思想在人类生存境况方面的应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解读和对于理性化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的探讨。

本文希望通过对韦伯理性化思想的研究,能够对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韦伯、理性化、人类生存境况、社会学、人类学1.研究背景韦伯理性化思想作为社会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已经成为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的重点。

韦伯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理性化的生活方式,而这一趋势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主要研究韦伯理性化思想在人类生存境况方面的应用,旨在通过对韦伯理性化思想的分析和探讨,深入理解理性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研究的意义是:(1)为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趋势提供理论支撑。

(2)为研究人类生存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为理性化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深入的洞察。

3.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韦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解读。

韦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解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另一个是对于理性化现象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我们将详细探讨韦伯的这些观点,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和变革。

(2)理性化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韦伯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同时这一趋势也在逐渐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本文将通过分析韦伯对生存环境中理性化现象的看法,探讨理性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剖析现代社会中理性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对韦伯理性化思想的思考。

通过对韦伯理性化思想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将反思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探索一种更加人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韦伯为什么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何爱国摘要: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

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

现代西方科学无疑是这场理性化运动的产物。

科学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知识,在前现代就已经存在。

而现代西方科学则是现代西方式理性化的科学。

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

理性主义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

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就与不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

西方理性主义或者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

而儒教理性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它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地适应”。

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其建设指向是两种不同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道路。

在现代化困境重重的今天,韦伯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理性主义进行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现代化;理性化;西方理性主义;新教理性主义;儒教理性主义;科学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韦伯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

其实韦伯基本上把现代化等同于一种西方方式的理性化。

16世纪以来日益向全球推进的现代化运动,是一场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运动。

韦伯认为这场理性化运动不是全球都可能走的道路,而是一条独特的西方道路,与西方独有的理性主义思潮有内在关联。

理性主义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不同的理性主义有不同的建设指向。

中西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就与不同的理性主义思潮及其建设指向有深切的相互制约和连锁的关系。

西方理性主义或者说新教理性主义是以“入世而不属世”为救赎特征的,因此它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和征服型的关系,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的征服”。

而儒教理性主义是“入世而属世”的,以实现现实世界的和谐发展为特征的,它对现实世界是一种“理性地适应”。

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导向中西方不同的科学和社会发展道路。

一、理性主义的文化规制韦伯认为“理性主义”此一名词是有许多不同意涵的,一种从其他生活领域的观点看来特别非理性的行为方式也有其“理性”,正如经济、技术、科学、教育、战争、法律和行政的“理性化”一样。

所有的领域均可按照完全不同的终极价值和目的来加以理性化,“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根本不同的基本观点并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使生活理性化”,也就是说,理性化是有不同的选择坐标的,不同的理性主义坐标完全可能导致不同的理性化路向。

因而,从某一观点来看是理性的东西,换一观点来看完全有可能是非理性的。

譬如说新教的“宰制型理性主义”或“入世的禁欲理性主义”,儒教的“适应型理性主义”或“入世的人文理性主义”,道教的“巫术理性主义”,犹太教的“律法理性主义”和佛教的“出世理性主义”等。

因而,各式各样的理性化早已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部门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了;要想从文化史的观点来说明其差异的特征,就必须明了哪个部门被理性化了,以及是朝着哪个方向理性化的。

韦伯强调说:“这一简单的论点常常被人们所遗忘,现在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每一篇试图讨论理性主义的论文的开头。

”理性是人类的一种自觉性和自主的创造性,“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发展路向。

韦伯惊奇地发现,我们愈往上溯,愈能发现中国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的种种相似之处。

古代的民间信仰、古代的隐逸者、最古老的诗歌《诗经》、古代的战斗君主、哲学派别的对立、封建制度、战国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所有这些被认为具有特色的,都比儒教中国的各种特质,要来得贴近西方的现象。

因此,我们该考虑一下,许多原先被认为是中国基本的特质,有多大的可能性或者纯粹只是历史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余秋雨●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经济发展中作出这种奇怪判断的,但在文化上我敢肯定:不会●要直率地告诉国内,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少而又少,……国际间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兵法、武打、变脸、权谋或唐装●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展示出应有的魅力我曾听一位对华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

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文化孤立”的说法显然是过头了。

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人否认中华文化的悠久辉煌,也很少有人拒绝中国的器物文化和餐饮文化,现在“中文热”也在逐渐兴起。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主流文化的外部沟通上,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进,放弃了一系列极“左”的、自以为是的单向灌输习惯,但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

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

但问题出在哪呢?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

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显然是做了努力,但在理念上还是没有多大改观。

当时,世博会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几乎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

而中国馆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待。

两次世博会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一、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二、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了“爱国老华侨”;三、连那些最发达的国家也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而我们显然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四、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展馆的主体内容———满壁浮雕、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珠算和出土文物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

与德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智慧的巧思。

与法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自嘲的幽默。

与日本馆相比,中国馆缺少面对未来的创新。

与韩国馆相比,中国馆缺少通俗的亲切和美丽……加在一起,中国馆严重地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想像,欠缺亲切,欠缺互动。

不能过度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

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

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

中国文化确实伟大,但并不具有全人类终极意义上的特殊性。

许多人都在说,中国文化独创了许多东西,比如,“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等等,其实,这些原则在人类别的文明中也提出过,并不是我们的独创。

另外,像“和平”、“科学”、“和谐”、“平衡”、“与时俱进”这些概念,也一直是全人类的智者所共同坚持的,我们常常会赋予它们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但不宜在文化意义上说成是中国文化的独创独有。

反过来,我们又常常有一个误会,把许多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说西方文化又立即产生民族主义的防范心理。

结果,明明置身在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之中,却偏说民族主义的话语,硬把自己降低了,又被别人陌生化了。

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

比如,前不久,一些加拿大华裔学者成功地把南京大屠杀写进了教科书,他们说,以前我们中国人往往在申诉中国的苦难。

外国学生会觉得在过去的战争中世界上受苦受难的民族很多啊,不会太在意,我们把这件事提升为现代世界公民必须遵守的人道底线,那就可以被广泛接受了。

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德国伟人的未完成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

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

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

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文化的差异未必导致冲突第二、既然文化在至高精神价值上承认人类共通,那么,在具体呈现形态上则要承认差异互赏。

在这两方面,我们常常搞颠倒了,一方面对可以共通的精神价值心存疑虑,另一方面又对不可能趋同的文化形态进行着趋同式的误导。

例如,常见这样的报道和评论:“京剧征服了世界!”、“美国好莱坞和日本动漫争夺中国青年”,等等,把文化形态的问题上升为国家化、民族化的统一思维,幻想着文化形态上你死我活的冲突。

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

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但是如果他们因为友情而产生了写作上的趋同,则是唐代文化的悲剧,幸好没有发生。

这还只是在说一个民族的一个朝代,如果把事情扩大到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化之间,差异就更重要了。

我们在外交上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叫“求同存异”,但在文化形态上不能随便地搬用此概念,因为在那里最怕“求同”。

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发行量并不是“征服”的证据。

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他们没有自己的电影业,看的全是好莱坞,连当时的伊拉克都是这样,但说到底,他们根本没有成为美国文化的俘虏。

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难道吃牛羊肉就会变成牛羊?同样的道理,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红楼梦》也不会征服世界。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经济发展中作出这种奇怪判断的,但在文化上我敢肯定:不会。

如果哪一天,南非、冰岛、拉丁美洲的学校中都被迫响起了背诵楚辞和唐诗的琅琅书声,那么,屈原和李白在天之灵也会痛哭失声。

因为这对中国文化来说,也绝非吉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征服亚洲而半途夭折,反而造成希腊文明衰落的教训,便是例证。

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