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2022版)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李磊,李欣,朱明炜北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肠外营养的静脉输注途径分为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
周围静脉是肠外营养支持首选的输注途径;高渗透浓度(> 900 mOsm /L)或需要长期接受肠外营养(>14d)建议通过中心静脉输注。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适合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途径是首选,但使用时间不建议超过30d;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有低穿刺风险和较少感染并发症,是国内指南推荐适合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首选入径;静脉输液港可增加患者日常生活自由度,不需换药,可以沐浴,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为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包括肠外营养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入径。
选择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注途径时,应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主观愿望以及肠外营养时间等因素,规范的护理导管维护技术是安全使用的保障。
通信作者:朱明炜,****************原文参见: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8;26(2):115-118.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法。
1967年美国的Dudrick和Wilmore教授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包括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素的肠外营养,是现代临床营养的开端。
中国上海的“无肠女”周绮思接受肠外营养支持30年,不但延续了她的生命,而且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生育,创造了肠外营养支持的奇迹。
2016年,中国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者超过500万例,肠外营养已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技术,拯救了无数重症患者的生命,也因此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共同成为20世纪的重要医学进展【1】。
适合的静脉通路是肠外营养支持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而中心静脉导管主要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暂时性中心静脉置管,如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经颈内静脉置管及经股静脉置管)和静脉输液港(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3种形式【2】。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 ...............….........................................……….....................…···············································……..........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
中华喔夺公路,卡肠句营养,营命令 是卑营养主带等组
第一部分
定义
I 、 推荐意见 ( Recommendation ):以牛津分类( Oxfo rdEvidence-ba s ed M edicine, OCEB M )为基础,对照 GRAD E 工作组发展的“推荐意见分级系统评价标 准” 原则, 最终确立了推荐意见的A , B, C ,D 四级分类轩准{附 表 1 )。 2 、 营养支持( nut rition s upport )是指经消化道或各种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 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 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 EN 制剂按氮源分为三 3、 肠内营养( ent eral nutrition, EN)是指通过消化道途径为机体提供 各种营养素, 大类:氨基酸型、 短肤型、 整蛋白型。根据给于EN方式的不同, 分为口服和管饲。 4 、经口营养补充剂: 口摄入的营养补充剂。 5 、 肠外营养(perenteral nu位ition , PN)是经静脉途径为无法经消化道 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 满足自身代 谢 需要的患者, 提供包括氨基酸、 脂肪、 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在内的营养素, 以期维护 器官功能 , 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 (tot alp缸enteral nutrition, TPN)。 改善患者结局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 6 、 老年患者( Geriat ric p atient )一类因急性和/或慢性疾病(多种疾病) 导致生理功能丧失,从而造成身 体、 精神,心理和/或社 会功能受 限的老茸人群。这 些人多数因此而损害、 减少或丢失了其独立生 活的能力。 7 、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因能量、 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 导致 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 不良影响。 8 、 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 )指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造成特异性的营养缺乏症状。 通常 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 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 )。 9、 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因营养因素对患者临床结局( 包括感染 有关并发症,住院日等)发生不利 影响的凤险。 10、 恶病质 (cachexia )因饥饿或疾病造成的严重的机体耗竭状态。 在临床 中常见于疾病的终末期 , 它可 能给疾病的临床结局带来不利影响。 ( O ral nut ritional s upplement, ONS )有 别于普通膳 食, 是用于特殊医疗目的的, 于静 王为忠 王新颖 王磊 白松 朱明炜 孙建琴 刘洪俊 迟强 肖i兼 张丽 吴咏东 陈怀红 周苏明 周岩冰 胡予 胡俊波 唐云 徐新建 阎庆辉 董碧蓉 楼慧玲 薛蓉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
第三部分 老年患者EN支持(管饲)
EN 可口服和管饲给予, 对于老年住院患者, 管饲是重要的EN实施方法。 EN 的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
一是无创置管技术, 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 据病情需要,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 中; 二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 内 镜下胃造口术,PEG)和外科手术下的各类造口技术
第五部分 老年患者的PN支持
3. PN 处方建议糖脂双能源, 脂肪比例可适当增加( 不超过50%)(C)。危重症患者也应将鱼油脂肪乳 作为PN处方的一部分加以考虑(B)。注重微营养素 的补充(B) 。 4. 老年患者肠外营养制剂同成人制剂使用相同: 对于 危重症或有特殊代谢需求的老年患者,建议根据个体 化的PN 处方配置“全合一”制剂(C) 5. 不超过一周的PN 首选外周静脉输注;PICC 是较长 时间PN输注途径。(C)
第一部分 营养支持团队的作用
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 包括: 识别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 制订并完成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监测及评价营养支持效果
第二部分 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
针对住院患者早期采用敏感、特异、易用的营 养筛查及评估是开展规范化营养支持的起始依 据 老年人因生理原因导致的身高下降、摄入减少 、体成分变化、肝肾功能下降等情况, 使人体 测量、实验室检查等客观指标都不能准确反映 营养状况,因此目前临床多采用综合评估方法
第六部分 肠外肠内营养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肠外营养安全输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规范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定义肠外营养安全输注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无法正常进食或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素和液体。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其基本生命活动和治疗效果。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应用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主要应用于以下情况:胃肠道梗阻、胃排空障碍、胰腺炎等胃肠道疾病所致无法进食或消化吸收不良的患者。
危重病人,如重症胰腺炎、脓毒血症等,需要禁食、胃肠减压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患者。
手术前后、创伤、烧伤等应激状态下的患者,因胃肠功能尚未恢复,需要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液体。
神经性厌食、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特殊疾病的患者,因病因所致无法正常进食或消化吸收不良。
在选择肠外营养供应商时,应优先考虑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资质的大型供应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医院也需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和管理制度,保证肠外营养产品的质量。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风险和管理措施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风险主要包括静脉炎、感染、代谢紊乱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需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制定严格的输注标准操作流程,包括输注前评估、输注中观察和输注后评价等环节,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对患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包括营养状况、血液循环、感染等情况,以确定合适的输注方案。
在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注,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对肠外营养液的储存、配制和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污染和混淆。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提高其对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规范化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2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肠外营养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营养满足机体需要的患者,如重症患者、胃肠道手术后、肠梗阻、肠瘘、严重胰腺炎等。
在应用肠外营养前,应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和口服摄入情况,优先选择肠内营养。
2、肠外营养的制剂配制与输注途径选择推荐意见2:肠外营养制剂应由专业人员配制,按照患者的个体化需要、营养支持目标和肠道功能情况进行调整。
输注途径选择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静脉通路、输注速度等因素,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处理推荐意见3: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胆系统损伤、血糖异常等。
应加强患者的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总之,肠外营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营养治疗方式,但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用药方式。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制度,加强肠外营养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获益。
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预防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B)肠外营养液不应用作非营养药物的输注载体,应避免将非营养素药物加入其中。
如果必须加入非营养药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相容性/稳定性评估。
对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不建议在全营养混合液中常规加入胰岛素,如需补充胰岛素建议使用胰岛素泵静脉单独输注。
在经外周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时,不建议超过10天;每日应检测、评估穿刺和输液部位的血管情况;营养液的渗透压宜<900 mmol/L。
对于肠外营养超过10天和/或输注高渗透浓度(≥900 mmol/L)的患者,推荐经中心静脉途径输注,置管路径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在选择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实施肠外营养时,建议中心静脉置管后常规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导管位置,并除外气胸。
必须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时,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然而其临床实践仍充满挑战。
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策略,以及各种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最终制订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目前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危重症病人入住ICU 24~48 h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1, 2]。
肠内营养有助于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有益于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
早期肠内营养与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有关[1, 2, 3, 4 ]。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ICU病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因此,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以1~10分计分,其中1~4分为不推荐,5~7分为弱推荐,8~10分为推荐。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一)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胃肠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等,其中消化功能包括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
临床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与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危重症病人常见的两大主要障碍[5]。
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人体代谢提供所需营养素的营养支持疗法。
肠外营养的规范应用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肠外营养采用“全合一”模式,包括院内配制和多腔袋两种形式。
前者是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由专职配制人员按照肠外营养配制规范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及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注射液混合入一个肠外营养输液袋中;后者是将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等营养素分组封装于由2个或3个腔组成的非聚氯乙烯软袋中,腔室间设置撕裂强度为4~8 N/m2的虚焊分隔带,使用时以适度的压力挤压袋体使分隔带打开,使多种营养素混合的注射用复合制剂。
由于我国临床上使用肠外营养多腔袋存在不规范现象,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国内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消化科、老年医学、营养科、临床药学和循证医学等领域的专家,遵循指南和专家共识,结合最新临床证据,形成本共识。
每条推荐意见均标明证据级别、推荐强度和赞成率。
以“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协作网的指南分级标准区分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
证据级别A: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证据级别B: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可能接近真实的效应值,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证据级别C: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有限,估计值与真实的效应值可能大不相同,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证据级别D:对估计的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值与真实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综合关键临床问题的证据,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效应后给出推荐强度。
强推荐:干预措施的益处超过其风险且经济上可负担;弱推荐:获益减弱或风险增加;不推荐:风险大于益处或获益甚少而经济上负担甚大。
问题:肠外营养的作用?【共识1】肠外营养能够为患者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代谢底物、维护器官功能、减少体重丢失、促进创伤愈合,以及维持需要营养支持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证据级别A,强推荐,98.2%)。
2024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4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专家共识重点内容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老年人数众多。
根据联合国标准,年龄≥65 岁人口比例>14% 为老龄社会。
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已达2.8亿,占总人口19.8%,≥65岁老年人占14.9%。
衰老涉及生理、病理、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其中营养是老年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老年人营养不良非常常见,可导致器官功能下降、肌肉功能降低、骨质减少、免疫功能减弱、认知功能下降。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外科患者,营养不良会导致切口愈合和术后恢复减慢,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增加。
当前我国外科手术患者中年龄≥65 岁患者比例25%~33%,并有每年增加的趋势。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外科患者营养支持需求,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老年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围绕老年外科患者临床营养的关键问题,撰写本共识。
一、营养评估1、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是指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
术前存在营养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花费增多相关,需要继续进行营养不良诊断,制定营养支持治疗计划。
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使用简便、易推广,被国内外多个临床营养学会推荐为成人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NRS2002 针对老年人设置了年龄参数,即≥70 岁加1 分。
NRS2002 内容包括营养状态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营养需求量)和年龄三个部分,每部分评分相加,<3分时不存在营养风险,应1周后复评,≥3 分时存在营养风险。
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assessment,MNA)或MNA 简表(MNA-SF)主要应用于社区老年群体,MNA 高度依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因此有>20% 的老年人无法获得MNA 参数,从而使MNA 应用受限。
其改良版MNA-SF 对≥65岁老人有特殊推荐,其内容包括进食量改变、体重减少、BMI、活动能力、急性病症或心理应激、神经精神状态六个方面。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患者(≥60岁)占重症医学科住院人数的比例已高达42%~52%。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代偿及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发生重症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及衰弱。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转归的影响更加突出,包括感染和压疮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病死率增高。
因此,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环节。
现有国内外营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范围一般是成人或者非重症患者,而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则尚未予以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我国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及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进行总结,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工作组由17名老年重症医学专家组成,每2~3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完成相关专题文献的查找和阅读、专家意见的收集,以及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
2020年11月起,经过3轮的共识会议集中讨论,初步形成了30条基本条目,所有参会专家再针对每个共识条目进行讨论。
参考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过程符合GRADE系统的推荐原则,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组织所有专家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最终形成了19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重症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进食吞咽能力评估和胃肠道功能评估。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老年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在对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前,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017年发表在Nutrients 上的一篇Meta分析总结了文献及研究中常用的老年患者营养筛查的相关指标和量表,发现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当前最常用的评估量表。
2022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肠外营养安全性筐理申国专家共识(全文)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 PN )是通过静脉途径为机体提供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治疗方式,分为完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 , TPN)和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 SPN 1肠外营养制剂属于静脉用药,涉及患者群体广泛,处方组分多样,配比复杂等问题,使用不当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死亡,是冈险最大的用药方式之一。
因此,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 , ISMP)将全肠外营养列入高警示药晶名单。
肠外营养是临床所有科室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改善患者营养摄入和营养状况,改善患者||伍床结局。
为提高中国||伍床医生使用肠外营养制剂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肠外言养应用的临床获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根据我国营养诊疗现状、国内外发袤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领域的专家经验和意见,围绕肠外营养的适应证、配制、输注途径选择、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制定本专家共识。
1、肠外营养的适应证推荐意见1计划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先进行三级营养诊断,即言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阴介。
可根据患者病情、疾病种类,选择使用验证台恪有效的筛查及评估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 , NRS2002 上微型营养评价(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 MNA L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 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screeningtool , MST L主观整体评估( subjective globalassessment , SGA )、患者主观整体评估( p 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 PG-SGA L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obal leadershi 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 GLIM)等。
《中国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 4、对肾功能的影响 营养不良会引起肾血流速度和肾小球率过滤降低, 浓缩尿和酸排泄负荷能力下降,同时排泄多余盐和 水的负荷能力降低,细胞外液在身体成分中比例增 高,导致“饥饿性水肿”。 • 5、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机体蛋白消耗超过20%就会影响到呼吸肌肉的结 构和功能。肺换气不足、不能有效地咳嗽以及对入 侵细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导致呼吸道感染增加。 • 6、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食物存在于肠腔是肠细胞更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急性和慢性食物缺乏对小肠最明显的影响是吸收面 积减少。重度衰竭患者对脂肪、双糖和葡萄糖的吸 收发生障碍,同时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减少, 这些也与吸收不良有关。营养不良还损害肠道屏障 功能。
五、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
• 1、老年患者应定期接受营养筛查/评估。 • 2、推荐老年患者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主要 为MNA-SF;住院患者可采用NRS2002。 • 3、有营养不良相关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应 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并依此制定营养干预 计划。 • 4、结合临床客观数据,进行营养综合评估, 可了解老年患者治疗获益程度。
六、老年患者EN支持(管饲)
• ENS 是通过消化通道途径为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的方法,EN制剂按氮源分为三大类:氨基酸型、 短肽型、整蛋白型。EN可口服和管饲给予,EN 的管饲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无创置管技术, 主要指经鼻胃途径放置导管,根据病情需要, 导管远端可放置在胃、十二指肠或空肠中;二 是有创置管技术,根据创伤大小,再分为微创 (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外科手术下的各 种造口技术。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 点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 6、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指能量或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造成特异性 的营养缺乏症状。通常为蛋白质-能量营养 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 • 7、营养风险(nutrition risk)因营养因 素对患者临床结局(包括感染有并发症,住 院日等)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 8、恶病质(cachexia)因饥饿或疾病造成 的严重的机体耗竭状态。在临床中常见于疾 病的终末期,它可能给疾病的临床结局带来 不利影响。
肠外营养中电解质补充专家共识(完整版)
ICU常用药物剂量总结(完整版)1.胺碘酮一般为150mg一支。
胺碘酮需要给予负荷剂量,一般为5-10mg/kg,在5分钟内给药;随后持续泵入,维持浓度为5ug/kg.min。
胺碘酮能够加重哮喘及房室传导阻滞,使用肾上腺素可逆转其对有效不应期的作用。
胺碘酮能够增强华法令抗凝作用,诱导地高辛毒性。
2.多巴酚丁胺具有很强的β1受体激动作用和较弱的β2受体激动作用,并且具有潜在的α1受体激动作用。
多巴酚丁胺的主要作用是激动β1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多巴酚丁胺也具有改善心室顺应性作用。
多巴酚丁胺刺激β2受体可以使外周血管舒张。
整体来讲,使用多巴酚丁胺可以引起SV、HR、CO增加,尤其适用于慢心室率的心源性休克,其配置同多巴胺,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
一般为20mg一支,该药物持续泵入,剂量在2-40ug/kg.min,能够起到正性心机作用,半衰期2-3min,但因为可扩张外周血管,从而诱导低血压,同时可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急性心梗患者慎重使用。
3.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激动多巴胺(DA)、α-1、β-1受体,呈现出剂量依赖性,低剂量的时候通过激动DA受体,引起血管舒张,主要表现在肾脏、内脏、大脑、冠状动脉。
剂量再次增加后,可激动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增加血管阻力。
多巴胺还能够激动β1受体,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一般20mg一支,该药物持续泵入,剂量在2-50ug/kg.min,当剂量超过20ug/kg.min,能够起到激动α作用。
临床上,多巴胺的效果,可取决于其维持剂量。
4.肾上腺素肾上腺也是剂量依赖性药物,能够强力激动β-1受体和中等程度的激动β-2受体、α-1受体。
低剂量的肾上腺素激动β-1受体,能够增加CO、降低血管张力,对MAP的起到一定的影响。
剂量进一步增加,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
肾上腺素也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减少内脏血流。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2022年,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的25位专家从9家医院共同制定了《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和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提高重症病人的预后。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
然而,由于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了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在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方面,专家们给出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紧张、肠蠕动减弱、肠道充血、肠道水肿和肠壁水肿等。
根据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专家们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轻度减弱或肠道水肿,中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明显减弱或肠道水肿,重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完全停止或出现肠梗阻。
胃肠功能包括消化吸收、黏膜屏障、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
消化功能主要由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组成。
在危重病人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主要障碍。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率高达60%,其临床表现包括胃食管反流、肠鸣音消失或改变、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胃排空延迟、肠内喂养不耐受、肠梗阻等,其中胃排空延迟与肠内喂养不耐受是最具代表性的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输注氨基酸、葡萄糖、脂类、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治疗方式。
由于肠外营养组成成分复杂、稳定性较差,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
配置不当可导致液体发生沉淀或污染,输注不当则会导致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糖异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安全。
一、多学科协作模式
1.建立由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剂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肠外营养管理。
2.制订团队成员的岗位准入制度及职责,并定期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定期对营养管理质量进行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二、肠外营养安全输注评估与实施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实施流程图,见图1。
图1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实施流程图
为监测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落实情况,制订相应的查检表进行核查,见图2。
图2 肠外营养安全输注查验表
1.营养评估
①成人患者可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②患者入院24h内行营养风险筛查,每周评估1次。
如病情发生变化,随时评估。
③医生、护士、营养师均可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④成人使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或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ST)评估;其中老年人使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评估,危重患者使用重症营养风险评分量表(NUTRIC)评估。
2.血管通路评估
①血管评估:穿刺前评估患者偏好、生理状况(年龄、诊断、合并症)和血管条件(静脉选择、血管穿刺史、穿刺部位、相关静脉血流量、近端血管和皮肤情况);穿刺后评估血管通路的功能。
②输注液体评估:穿刺前评估输注方式、输液量、输液持续时间、液体渗透压、液体酸碱度、给药频率、输液通路数量。
③输注装置评估:定期评估血管通路系统(输液器、过滤器、给药装置及附加装置)的完整性和通畅性。
三、操作规范
1.配置环境要求
①肠外营养液应集中调配与供应。
②各功能室洁净度应满足配液需求并定期评估。
③肠外营养液的配制操作应在B级(ISO 5级)环境中完成,需保持静脉用药调配室温度为18~26℃,相对湿度为35%~75%。
④推荐采用尘埃粒子计数器测定悬浮粒子,各功能室微生物限度应满足配液需求,推荐采用测定沉降菌监测微生物限度,在测定沉降菌基础上,有条件的可定期测定浮游菌。
2.血管通路选择
①建议葡萄糖浓度≤10%、蛋白质浓度<5%或全营养混合液渗透压摩尔浓度不超过900mOsm/L,预期使用肠外营养≤14d,应选择上肢外周静脉(留置针、中长导管)输注。
②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可用于所有类型输液治疗的给药。
③需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化疗患者宜使用静脉输液港输注肠外营养。
3.输注装置的选择
①推荐不含脂肪乳的肠外营养使用0.2㎛终端过滤器。
②含脂肪乳的TNA使用1.2~5.0㎛终端过滤器。
③当脂肪乳与葡萄糖/氨基酸分开输注时,对葡萄糖/氨基酸溶液使用0.2㎛的过滤器,并在过滤器下输注脂肪乳剂(如“背驮式”)。
④单独输注脂肪乳剂可能不需要过滤,可遵照使用说明书,如需要,建议使用1.2㎛过滤器。
⑤不推荐在输注TNA的过程中使用避光输液装置。
4.输注方式
①重症患者推荐连续输注。
②使用外周静脉患者推荐间歇输注。
③需肠外营养超过2周的患者,考虑周期性输注,而非连续性输注。
5.输注速度
①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治疗情况确定输注速度,持续输注速度应保持在
40~150ml/h,间歇输注速度可高达200~300ml/h,含有葡萄糖的肠外营养输注速度为5~7mg/(kg•min)。
②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输注速度应<4mg/(kg•min)。
③背驮式脂肪乳的输注速度应由输液泵控制,长期肠外营养且伴脂肪乳输注时,应将每日剂量控制在2.5g/(kg•d)以下,输注速度不超过
0.11g/(kg•h)。
6.输注装置更换
①外周静脉留置针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宜随静脉留置针一同更换。
②更换无针输液接头的频率不应过于频繁,一般5~7d更换1次,PICC、CVC、PORT附加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d更换1次。
③三通接头应与输液装置一起更换。
④当附加装置的完整性受损或怀疑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⑤肠外营养输液装置至少每24h更换1次,或每次使用新肠外营养容器时更换。
⑥单独输注静脉脂肪乳剂时,每隔12h或根据产品说明更换输液装置和输液袋。
⑦过滤器应每24 h更换1次;每12h更换1次脂肪乳剂过滤器(背驮式)。
⑧至少每24h更换肠外营养溶液给药装置;也有建议给药装置和肠外营养容器一起更换。
7.营养液配置
①已配置的营养液需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总容量、成分、建议输注时间和有效期等。
②在装配和更换药品时,推荐使用条码技术验证药品,且需双人核对。
8.肠外营养液储存
①营养液宜现配现用,避免阳光直射,如需存放,应置于4℃冰箱内避光冷藏,并应复温后再输注。
②不含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全营养混合液在室温下可保存30h,2~8℃下可保存7d。
9.营养液输注有效期
①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间不超过24h。
②单独输注脂肪乳剂时间不应超过12h或遵照药物说明书。
四、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静脉炎
①密切观察血管通路部位有无疼痛/压痛、红斑、肿胀、脓肿或可触
及的静脉条索等静脉炎症状。
②发生静脉炎后,应拔除外周静脉导管,可暂时保留PICC,并通知
医生给予对症处理,抬高患肢,避免受压,根据需要提供止痛、消炎等药物干预,必要时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同时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
③应向患者或照护者提供有关静脉炎体征和症状的书面宣教以及发生
静脉炎时应联系的相关人员。
2.导管堵塞
②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②输注前回抽并用无防腐剂生理盐水冲管以评估静脉导管装置的通畅
性。
③导管堵塞时,分析导管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外周静脉导管应立即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3.感染
①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斑、水肿、疼痛、压痛、渗液、硬结、皮肤破损和(或)体温升高等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迹象和症状。
②除核心体温升高外,无其他与导管相关感染症状时,不建议拔除功能状态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
③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外周静脉导管,暂时保留PICC、CVC、PORT,在抗菌治疗前,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样本等处理。
4.血糖异常
①评估血糖异常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危险因素(高龄、C反应蛋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感染性并发症、碳水化合物输注量及其他升糖药物的使用)和低血糖危险因素(较低的BMI、高血糖变异性、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和静脉注射胰岛素的使用)。
②行肠外营养患者每4~6h床旁测量并记录血糖水平。
③血糖正常患者至少24~48 h行床旁血糖检测,检测时机依据临床状况而定。
④无糖尿病病史患者,若血糖值低于7.8mmol/L ,在达到预期热量摄入后24~48 h内未接受胰岛素治疗,可停止床旁血糖检测。
⑤当血糖>7.8mmol/L,且持续需要(12~24 h)胰岛素校正的患者应开始胰岛素治疗。
5.脂肪乳过敏
①输液过程中应评估患者有无瘙痒、体温轻微升高、寒战、食欲
不振和恶心/呕吐、皮肤潮热、疼痛等不良反应。
②过敏反应轻微则暂停肠外营养输注,去除脂肪乳后重新开始输
注,以确认无其他反应发生;过敏反应严重则停止肠外营养输
注,并进行过敏反应检测,以确定过敏成分。
③若患者需行含脂肪乳的长期肠外营养治疗,可考虑替换另一种
脂肪乳产品。
④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当甘油三酯>2g/L时慎用
脂肪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