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各种错误观点

合集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有感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有感

《反杜林论-哲学篇》是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成就,并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认识世界的观点进入深入批判的一篇,这一章篇中,恩格斯正确的论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并阐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式的矛盾辩证法的对立,是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一篇。

一反先验主义从古至今,有许多的数学家经过自己的不断思索,得出了一些数学史上新的重大结论,因此,杜林先生在研究世界的时候,也片面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原有的观念来不断推论形成。

杜林在研究其他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从现实本身推论出现实,而是从完全的主观观念去推出现实。

他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用采用数学方法他尝试着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分解为最简单的元素,然后运用所谓的已知的公理去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得到新的结论。

他的理念用一句简单的例子来阐述就是说,今天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式推论,但是他们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存在而被发现,而是他们本身就存在于那里,比如勾股定理这种理论,是可以通过向1+1=2这种基础的观念,逐步叠加推论形成,而不是去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才去塑造这种概念。

恩格斯对他的这种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恩格斯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能脱离于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东西,即便是像纯数学这样可以脱离任何个人的特殊经验而独立存在的领域,也必须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经验。

恩格斯尖锐的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杜林的研究方法是将概念和对象的适应准则相互颠倒,用我自己的理解去说,就是杜林是依靠自己的推论去构建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概念,而不是通过这个社会原本的本质特征去形成这些概念,让本身存在的物质与自己所构想的准则去相适应,而不是从事物本身的特质去得到概念,本身就已经与杜林先生所说的“完全客观的方法"相违背了,必然得到的结果也是歪曲独断的。

所以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结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感悟思考即所谓的意识,其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遵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生活中的哲学矛盾现象例子(一)

生活中的哲学矛盾现象例子(一)

生活中的哲学矛盾现象例子(一)生活中的哲学矛盾现象引言哲学矛盾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互相矛盾、难以解释的现象。

这些现象常常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哲学矛盾现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1. 自由意志与确定性之争•例子: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选择的自由受到了各种限制,例如家庭背景、社会等级、经济状况等。

然而,科学研究也显示了许多决策行为受到了潜意识以及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所影响,这似乎表明我们的选择并非完全自由。

•讲解:自由意志与确定性之争是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自由意志指的是人类拥有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而确定性指的是一切事件都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矛盾在人类思维中一直存在。

虽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但科学研究揭示了人类决策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这个矛盾使得自由意志与确定性之争成为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2. 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冲突•例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现实与自己的观念之间的冲突。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或挑战时,我们往往会有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和理念,但现实可能与我们的观念背道而驰,导致我们感到困惑和挫败。

•讲解: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复杂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理念,它们可以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教育等方面。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和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使得我们难以实现自己的观念和理念。

这种现象在个人生活中和社会层面上都普遍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局限和生活的复杂性。

3. 知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例子: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对知识的主观与客观之争。

有时候,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对某个问题或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

•讲解:知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是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哲学易错点 1

哲学易错点 1

21、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这句话正确反 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错,是唯心主义,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 关系问题。 22、现在还有人相信神创论的观点是因为唯 心主义的合理性。 错,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2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错,物质和独立存在
24、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错,是反映包括正确和错误反映。
14、绝对理念支配世界、理生万物属于主观 唯心主义,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属于辩 证唯物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 错,绝对理念支配世界、理生万物属于客观 唯心主义,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属于唯 物主义,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物主义。 15、百家争鸣的影响表明一定的经济、政治 决定一定的文化。 错,影响强调的是反作用而不是经济政治的 决定作用,百家争鸣的影响表明真正的哲学 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错,革命性、阶级性不是其科学的原因,马 哲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的观 点,其全部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 复检验。
19、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对的,注意有个能字所以可以这么说
20、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 种特殊规律。 两种说法都错,哲学不是大杂烩,也不是 科学是学科,是概括和总结出共性的规律
10、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的,因为哲学不 是对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错,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确是错的,因为哲 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不对应前面半 句的命题,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系。 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是由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错,不构成因果关系,后半句是回答物质 是什么的问题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哲学道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哲学道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哲学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哲学道理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很难完全判断其真实性和价值。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哲学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全面考虑各种观点,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本文将通过详细的步骤思考来探讨这一哲学道理,并举例说明。

一、了解哲学道理的含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种哲学思想,意味着在面对信息和观点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声音,并通过分析和比较来寻求真相。

偏信某种观点或信息则可能让我们陷入固定的思维方式,导致对事物的理解片面,无法看到更全面的图景。

二、明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实际意义1. 兼听则明的意义: 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事物或问题。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为全面准确的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2. 偏信则暗的意义: 过度追信某种观点或信息可能导致我们失去理性思考能力,过于片面地看待事物,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这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发展,并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

三、实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步骤1. 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面对不同观点和信息时,我们应该摒除先入之见,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因为某种观点的先入印象而排斥其他声音,而是允许不同的声音进入我们的视野。

2. 接受多元观点: 主动获取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包括通过阅读书籍、访谈专家、参与讨论等方式。

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拓宽视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3. 分析和比较: 在接受不同观点和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分析不同观点的依据、论点和证据,我们可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4. 主动思考: 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主动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通过整合各种观点和信息,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全面而准确的判断。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一)唯物论(7个)(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误区警示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误区警示

《生活与哲学》误区警示第一课误区警示1、有人说:哲学很高深,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这种观点对吗?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端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因此,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当然,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获得更多哲学知识。

2、深刻、全面地把握哲学概念,必须明析如下三个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和世界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第二课误区警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派别(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三课误区警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区别:①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哲学易错点(第一单元)

哲学易错点(第一单元)

辨析判断(第一单元易错点)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是主观的,源于人的主观世界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4、哲学就是智慧5、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7、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也是哲学8、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问题,这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9、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10、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1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1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案15、哲学是科学之科学16、哲学是科学之母17、具体科学可以没有世界观的指导,但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1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0、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他们是哲学的两大阵营21、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能否相分离的问题22、对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3、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半截子的唯物主义27、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28、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源29、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30、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1、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3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33、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34、马哲的诞生要求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35、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细胞学说、万有引力定律和生物进化论36、马哲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结合37、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统一38、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9、马哲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基于马哲的实践观点4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邓、三、科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4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4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

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第一单元易错易混: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观点错误。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人们主观思想的产物。

(观点错误。

注意: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智慧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观点错误。

注意: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观点错误。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观点错误。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科学的。

)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观点错误。

注意:应改为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把它改造为中国哲学。

(观点错误。

注意:现阶段的“中国哲学”,不仅包括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包括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他们并不都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另外一些海外华人的宗教哲学家也并不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观点错误。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唯物论》易错易混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观点错误。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观点错误。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观点错误。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观点错误。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观点错误。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6.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观点错误。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世界十大哲学难题的解答

世界十大哲学难题的解答

世界⼗⼤哲学难题的解答世界⼗⼤哲学难题的最终解答(2012-03-15 10:40:35)(⼀)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其内容⼤致是:⼀个疯⼦把五个⽆辜的⼈绑在电车轨道上。

⼀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个问题,那个疯⼦在那另⼀条轨道上也绑了⼀个⼈。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提供最⼤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只杀死⼀个⼈。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个不道德⾏为的同谋——你要为另⼀条轨道上单独的⼀个⼈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其他⼈认为,你⾝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电车难题作为例⼦来表⽰现实⽣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个⼈违背他⾃⼰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完毕。

Das⽈: ⼈,应当为⾃⼰的⾏为负责,这⾥的“⾏为”是什么意思?⼈为⾃⼰的⾏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具有⾃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

不承认⾃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

如果⼀个⼈杀⼈放⽕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进⾏惩罚。

他杀⼈放⽕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补、毫⽆⽤处。

⼈具有⾃由意识,可以做出⾃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的选择负责任——这是⼀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你怎么看哲学无用论?

你怎么看哲学无用论?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认为哲学没有实际用处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抽象的思考和探讨,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作为一种思考和探讨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哲学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如人的本性、道德、自由意志等等。

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问题,并且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虽然哲学问题本身可能是抽象的,但是它们涉及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例如,哲学中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道德和问题。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哲学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哲学不仅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我们应该重视哲学的研究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哲学不仅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

我们应该重视哲学的研究和学习,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一、培根“四假相说”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2.具体内容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3.“四假相说”的意义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二、笛卡尔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5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二、“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的结论1逻辑思路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思考活动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2分析首先,这里的“我”是精神性的实体即思想着、怀疑着的“我”而非物质性的实体,“思”与“我”没有区别,思想一停止,“我”就不存在了其次,这一原理是建立在“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的因果假定之上,因而由作为结果的“思”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3“我”的本性①作为“思”的我:是怀疑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自身,因而必定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也就是说,“我”的本性是精神,是精神自身;②作为“在”的我:是真实可靠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无时不在的东西,是永恒存在着的东西,因而它必定是实体;③结论:所以,“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心灵实体或者精神实体;4作为心灵实体的“我”的特点①不依赖于身体,不需要任何地点、场所、原因便可以存在,它不依赖任何物质性既定的客观事物的东西;②具有普遍性,它概括的是一切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5作为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实质“我思”和“我在”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思”还是“我在”,都是精神实体;6“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意义笛卡尔以其“我思”而开了近代哲学之先河的创始人的地位;笛卡尔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定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在笛卡尔看来,这还有赖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三、论证上帝存在1论证上帝存在A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其一,凡是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观念必为真即天赋观念其二,在我心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无限完满的存在的概念,我将之称为“上帝”其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的原因,即“上帝”观念必然只能由上帝那里而来;B笛卡尔用另一种方式补充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上帝”这一概念是无限的、全知全能的、单一不可分的、永恒的、完美无缺的;“不存在”代表了一种不完美,这是和“上帝”这一完美无缺的概念相矛盾的,因而在“上帝”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实体性的存在;2上帝存在的特征:A是处在我的心灵之外的实体,无可置疑;B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永恒性;C是一切不完满性存在的终极原因;从上帝的完满性和“我”的不完满性的关系表明:上帝是“我”存在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我”是由上帝创造的结果;所以上帝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体; 3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保证了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保证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即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也保证了观念世界的可靠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从“我”到“世界”之间的跳板和中介,使笛卡尔摆脱了怀疑论和唯我论的困境,在其建立了二元论的世界观之后即可退场;四、身心交感说1、心身关系基本问题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的“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存在;①肉体受到外物刺激——心灵作出反应②心灵中产生想法——肉体按此作出行动即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会发生交感作用1心身的界定①心:指作为个体的“我”的灵魂或心灵;②身:指作为个体的“我”的身躯或肉体;2心身之间的关系①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是处于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状态之中;②在理论上,由于二元论的立场,二者应该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活动的;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应该是心身二元论;③结论:心身的和谐统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在本质上二者是互相独立的; 3实质:是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人之上的反映;2、心身交感说1基本观点①我们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的联合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密切联系,能够协调一致;②心灵和肉体协调一致的深层原因并非是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上帝的直接作用,而只在于人体自身内部,这就是人体大脑中的松果腺的腺体,它是心灵和肉体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松果腺——身心发生交感作用的场所看一下即可: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当感官受到外物的刺激时,一种叫做“生精”旧医学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某种活动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3、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的矛盾心物二元论——心物之间凭借上帝的权威来保证心物各行其道并协调一致——先验身心交感说——身心之间通过松果腺相互作用——经验两种说法互相矛盾四、斯宾诺莎可能会出的名词解释: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实体的方式;样式:实体的分殊,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是实体一种模式或影响,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或被认识;样式无论是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概念上都不是独立的;样式有两种:一是无限而永恒的样式,直接由实体的属性决定,如广延属性下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思维属性下的无限的理智;二是有限而暂存的样式,由实体的分殊决定的个别事物,如广延属性下的个别物体与思维属性下的个别观念;个别样式在时间上由在其之前的个别样式所决定,在层级上由在其之上的无限的样式所决定并最终决定于神的某种属性;神: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无限永恒的本质;神是一个无限的实体,即神具有无限的属性并且没有神不具有的属性,但人类能够认识到的属性是有限的只有思维和广延;观念“观念”是指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即经验,在心灵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和基本元素;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一、实体一元论1.定义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内”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2.关于实体的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惟一的;3.实体一元论泛神式的一元论基本观点是:实体即神或自然;(1)实体是神 :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性;论证过程:神必然存在且具有所有属性,因此任何其他实体如果存在,则将会与神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又因为不能有两个具有同样属性的实体所以除神以外别无实体;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2)实体是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是与神分离的神的造物,而是与神同一的神圣力量;自然与神的关系即为样式与实体的关系,样式是实体的分殊,所以这里的自然是神的本性内在的必然流出;4.实体一元论的意义1否定了人格神和超自然神的存在,反对古典神创论;2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3坚持了一元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五、洛克一、批判天赋观念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对当时一种普遍思潮的批判,不是具体针对某一种天赋观念理论2洛克批驳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一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二是,即使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天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形成普遍同意的观念;3批判天赋的实践性原则;洛克认为人类的实践性道德原则都是历史习俗的产物,因时因地而异且与功利性相关4批判天赋观念说的意义: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扫除障碍,成为经验主义反对先验论的经典批判,为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白板说1.“白板说”是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2.经验,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内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内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内在经验;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的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3.简单观念特性:1强入性;我们无法拒绝和改变它们;2单纯的、不可再分的;3实在的;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有客观的根据;4.复杂观念;复杂观念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形成的;它是由心灵主动制造出来的,在感性世界中不一定有对应物;复杂观念有三类:1样式:把若干个简单观念组合起来形成的2关系: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而形成的观念3实体:支撑着使简单观念成为整体的“实在性基质”;三、实体学说1、实体观念1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感知到实体,实体是我们对一个个可感性状进行组合、抽象的结果;2我们对实体不具有任何确定性的知识,但我们必须假定实体的真实存在,否则事物的可感性状就无从附着;虽然无法认识实体,但洛克相信实体是存在的;3实体脱离经验存在,即是一种形上存在;实体有两种;物质实体:感觉观念所附着的基质;精神实体:反省观念所附着的基质;4实体有两种本质;实在本质: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即语言的抽象;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四、物体的性质1、性质定义:对象或物体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就是其所具有的性质;2、两种性质1第一性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如:事物的广袤、形状、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与物体共存亡,感知的对象;2第二性质;事物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香、味等观念的能力;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感觉的一种结果;3作用原理:微粒论洛克认为,无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形成的观念,其原理都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中发射出的某些不可觉察的物体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3、评价1.沿袭了实体理论上的怀疑主义态度;洛克对物体本身性质和其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阐述比较含糊;他的物体性质学说只是一种“假设”而非自认为事实上必定如此;2.认识论上具有机械性;六、莱布尼茨一、“单子论”——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他相信有无数个实体,即单子,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单子是精神性的点,即无限个单子就是无限的灵魂;承认单子论只是一个假说,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单子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单子论的意义不止是哲学的,并且具有数学与物理学的意义;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类似,可以把单子论看做属于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模型;形式的原子——单子,单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真正不可分的点;单子具有能动性,是一个能动的实体,它的精神能力是其能动的根源;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整个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2复多性3永恒性4独立性5质的区别, 质的差别就是精神上的不同规定性6单子是自因 ;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1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2连续律:“自然界不作飞跃”,任何两个相近的单子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两条规律保证了每一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序列却具有从不间断的连续性“有纹路的大理石”1对天赋观念学说与经验论的综合,我们的心灵既不是白板,也不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纹路,但却需要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型2先天的东西不是观念而是一些潜在的禀赋、倾向和习性,需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使这些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变成清楚明白的观念3根据单子的性质,作为一种天然的禀赋,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潜藏在心中,需要通过经验的加工才能从潜能成为现实,内心中某些精细的体验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是难以察觉的——无意识观点的提出,不过对莱布尼茨来说,这些不可察觉的混沌朦胧状态其实就是“预定的和谐”在心灵中原本的样子4经验的刺激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先天的东西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对洛克“白板说”的反驳1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知识是特殊的和个别的,无法通过感觉经验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必然真理的证明不需要个例即不依赖感觉2对“反省”观念来源的反驳,“反省”关注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不是外来的经验3认识论问题是一个理性提升的问题,观念从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是理性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启蒙的过程贝克莱七、贝克莱一、“物是观念的集合”1两种观念:①想象的观念,是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它是不清晰的,是任意产生和消灭的,是不稳定的和随意的;它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虚幻或错觉,认为感觉观念是客观的存在;②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来的观念;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说一种稳定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事物”;两种观念的关系:①感觉观念是基础,想象观念是对感觉观念的主观组合和分解,并在心灵延续它的存在;②感觉观念和想象观念共同构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就说观念构成了事物;所以,事物是观念的固定集合,即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只有被心灵感知才存在,如果它不被心灵所感知,它就不存在,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内;贝克莱把事物看做是可感性质的观念的集合,就取消了可感事物的实体,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等于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又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心灵,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八、费希特自我非我正反合费希特取消了自在之物的本体地位;自在之物化为从“自我”中产生的“非我;通过正题、费希特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1、正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作为唯一的本体或原始项,首先要设定和确立自己①“自我”是自由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②“自我”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不再需要别的原因,“自我”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本原,相当于上帝,它构成了世界的原始项2、反题:“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不仅要设定自身,还要设定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即“非我”①“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立的存在②“自我”必须设定一个东西来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自我”,此时“自我”并不知道“非我”就是自己设定的,反而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自我”在“非我”面前是被动的,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特点的体现——思维产生存在,主体产生客体,自我产生自在之物3、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自我”意识到了它不仅设定了自身而且也设定了“非我”①“自我”和“非我”都是被“自我”所设定,因此在设定过程中就有一种相互限制的作用②“自我”限制“非我”就是实践活动③“非我”限制“自我”则是认识活动④“自我”和“非我”相互限制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超越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绝对自我”是全人类的自我,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都达到了同一;合题阶段是费希特哲学完成的终点;4、总结:①“自我”构成了费希特哲学的起点和终点②“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对象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③“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对象和自身的认识,发展为“绝对自我”;这一知识构造的过程分为三步:感性、知性和理性八、休谟一、怀疑论1.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张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2.作为经验主义结局的怀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他们的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铲除怀疑主义;但在休谟看来,他们的观点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休谟认为,如果我们彻底的依靠经验,把知识严格限制在经验范围内,那么我们只能赞成怀疑主义;3.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他认为可以合适地解释感觉经验;休谟的怀疑论不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而是温和的怀疑论;二、因果观念试论述“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因果知识的形成:1形成的前提:因果关系;①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②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③经验归纳的特点:第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跳跃;第二,是感觉经验之间先后关系的恒常和固定;④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a、问题的提出:归纳推理如何从部分过渡到全体、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过去过得到未来,这就是归纳推理如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问题,也就是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b、解决问题的立场:存疑;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只能以知觉为活动的对象,而知觉必定是已经进入到心灵中的单一的意识活动,所以对于还没有进入心灵的知觉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也必定不能理解一般和全体;这样,经验归纳出来的事实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承认它们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但这种或然性和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经验归纳的合理性;⑤结论二: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2形成的中介:因果观念①含义:因果观念是指经验事实之间的先后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在人的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

马克思主义06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错误观念剖析辛晓宁(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陕西铜川 7270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当前存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和行为,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无用论;老生常谈作者简介:辛晓宁(1989-)女,陕西富平人,中共铜川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思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的重要方法论依据。

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解当前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掌握大政方针制定的来龙去脉和正确性的前提,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比较清醒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要求看待今天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才能更加自觉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思潮无孔不入的侵蚀,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疑问,甚至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不信马列信鬼神”的心理,这种思想非常危险,会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的错误会导致行动的错误,因此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

人是社会动物,不可避免的受社会历史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会产生一些错误思想认识,这些错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困惑着很多人。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误区1]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误区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误区3]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误区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误区5]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误区4]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误区6]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误区7]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误区8]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误区9]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误区10]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误区3]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误区1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误区12]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误区13] 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误区14]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马哲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

马哲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

马哲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马哲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

在唯心主义哲学问题上,马哲持有一种有科学精神的态度,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他的观点。

一、马哲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

唯心主义是一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或者将物质世界看作是意识世界的附属的哲学思想。

马哲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基础。

二、马哲批判了唯心主义对实践的否定。

唯心主义往往对实践持有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的认识只能从理性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和基础,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

三、马哲倡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

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哲学思想。

马哲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哲学观点。

而且,马哲还倡导辩证思维,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矛盾和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从而推动人类的认识进程。

四、马哲强调思想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马哲认为哲学思想必须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实际。

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

五、马哲在哲学思想上树立了科学精神。

马哲的哲学思想是以科学精神作为支撑的,他倡导思想上的严谨性和批判性,反对简单化和抽象化的哲学思想。

他强调哲学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实际,对世界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探究。

综上所述,马哲是一个有科学精神的哲学家,他以严谨的理性和批判的精神贯穿于其哲学思想的始终,对唯心主义提出了明确的批判,并以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思维为基础,强调哲学思想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倡实事求是的哲学态度。

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哲学中的各种错误观点

哲学中的各种错误观点

1、(P2)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历史观上: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2、(P10)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P10)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4、(P11)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5、(P16)否认意识客观内容:唯心主义;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6、(P18)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7、(P2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8、(P23)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质的区别,是诡辩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形而上学和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9、(P24)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哲学史上最著名的10个悖论

哲学史上最著名的10个悖论

哲学史上最著名的10个悖论1.电车难题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2.缸中之脑缸中之脑假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这个人可能就是你),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

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

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

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那么问题来了: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缸中之脑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当前价值理论的四大哲学错误

当前价值理论的四大哲学错误

当前价值理论的四大哲学错误当前的价值理论存在着四大哲学错误,严重制约着价值理论的健康发展。

由于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运动是一切人类运动的核心内涵,价值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关系,价值理论是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微小偏差将会以不断放大和强化的方式,向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进行传染,使整个社会科学弥散着更加荒谬的哲学错误,因此价值理论所存在的哲学错误又将严重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地予以肃清:一、唯心主义的错误。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决定物质,意识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在价值理论中的表现,就是主观价值论,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纯主观价值论和类主观价值论,其中“纯主观价值论”认为事物的价值大小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态度、欲望、需求、主观判断、情感、意志和理念等;“类主观价值论”认为事物的价值大小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它认为“价值只针对人类而存在”,“离开了人类,就不存在任何价值”,而且对于价值的定义、价值的度量以及对于价值的判断,完全取决于“理性标准”、“绝对概念”和“类存在的内在规定性”,这种价值论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客观价值论范畴,但其内在核心仍然属于主观价值论的范畴,并且具有较强的欺骗性。

唯物主义在价值理论中的表现,就是客观价值论,它认为: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主观事物完全是由客观事物来决定;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必然会被人的特殊意识所反映,并形成特定的价值评价;所有的价值概念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公理基础之上;对于价值的判断标准,完全取决于客观尺度,虽然这种客观尺度与主体的品质因素有关系;对于价值的度量尺度,完全取决于事物的客观参量,虽然这种客观参量与主体的品质因素有关系。

统一价值论属于典型的客观价值论,它认为事物的价值特性主要包括三个参量:价值量、价值率(即事物在单位时间内产出价值与投入价值之比值)与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之差值),它们分别对应的主观性事物(即价值评价方式)就是需要、价值观、情感。

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第一卷哲学《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分类。

先验主义1、中心问题:是从“原则”出发还是事实出发,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还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2、内容结构: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1-9段)(1)杜林的“原则在前”论的基本内容(1段)A.把普遍的“原则”形式看作哲学的对象。

B.原则是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意志”的简单的成分。

原则一旦被发现,就能获得一切知识,得到了最后的终极真理。

C.人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原则走在前面”,而对象领域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依次跟在后面。

(2)恩格斯对“原则在前”论的批判(2—9段):A.原则永远不能从思维自身中产生,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吸取和引出来。

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3段)B.“原则在前”的观点来源于黑格尔。

(3-—4段)C.意识和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杜林用自然主义的观点去看待意识和思维,把意识和思维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和思维是某种现成的东西,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使意识和思维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这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3)批判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阐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P2)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历史观上: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
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
2、(P10)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P10)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4、(P11)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5、(P16)否认意识客观内容:唯心主义;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6、(P18)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7、(P2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

8、(P23)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质的区别,是诡辩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是形而上学和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激变论
9、(P24)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
10、(P27)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转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1、(P35)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

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经验主义
12、(P38)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13、(P39)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

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