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视觉和听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视觉和听觉在日常生活中学到了什么?”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验证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4.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视觉和听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视觉和听觉保护的意识。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是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且符合教学实际的拓展资源及建议。
1.拓展资源:
(1)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识别: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盲人如何通过其他感官,如触觉、嗅觉等来感知外部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感官来生活的。
(2)视觉和听觉的科学研究: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视觉和听觉科学研究案例,如赫尔曼·恩斯特·马赫的视觉和听觉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视觉和听觉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眼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眼和耳是人体感知外界的关键器官,它们分别负责视觉和听觉的产生。视觉是通过光线经过眼球各部位的折射和感光细胞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传达到大脑形成图像。听觉则是通过声波经过耳廓、中耳和内耳的传导,最终刺激听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眼和视觉
一眼球结构
(一)眼球壁
1外膜:角膜、巩膜
2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3内膜:视网膜
(二)内容物: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
二视觉形成
大脑(形成视觉)
↑
视神经
↑
物体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
三近视及其预防
(2)探究实验:近视成因及矫正
2预防பைடு நூலகம்视及卫生保健
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
明白近视原因及矫正措施,知道如何预防。
五、课堂小结
(5分钟)
1眼球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视觉的形成
3近视成因及预防
自己总结、归纳
梳理本节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六、情感升华,结束语
(2分钟)
全国爱眼日大家知道是什么时间吗?近几年主题都和近视青少年儿童有关。今天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自由回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3.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和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懂得爱护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要”、“四不要”。
重难点
重点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视觉的形成及其近视的成因
教学策略设计说明
利用教具、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科学方法为主,注重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和问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互动式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表达能力。
1.学生对眼睛的日常保护意识较弱,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眼睛健康,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2.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方面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效果。
4.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通过设问、引导、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4.通过学习眼睛和视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睛的结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2.强调眼睛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眼睛结构、功能及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示意图、模型,进一步提高观察的能力。
2.通过学习视觉、听觉产生的过程,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
2.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眼球模型、耳朵模型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
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认识到眼睛对于人体对外界信息感知的重要作用,首先开始眼和视觉的学习。
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这节课我们先来探讨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讲授新课一、眼和视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9眼和视觉内容,展示眼球结构示意图,据图4-47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
播放眼和视觉视频及相关课件,展示猫的瞳孔变化图,引导学生了解眼睛能看到外界事物的原理,提问:1.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2.视网膜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为什么呢?3.有一个人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4.根据猫的瞳孔大小调节,你能发现哪些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学生阅读课本,观看图片及视频,了解眼球的基本结构,能描述眼睛看到外界事物的原理,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41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一、眼球的结构(教师板图)二、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三、近视的成因四、近视的预防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2-人教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神经调节》的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涉及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也涉及其他的感觉器官,其中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是重点。
由于眼是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贡献,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
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本节内容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视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了解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而且相关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需要着力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学情分析】鉴于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结合教材,并通过自己动手拆装眼球模型,可完成对眼球结构的学习。
学生观察“视觉的形成”的动画过程,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视觉的形成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此外,将本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让学生增强保护视觉、关爱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的过程。
(2)解释近视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已有材料和模型,学习眼球的结构,从而提高获取信息和模型解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眼睛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概述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的过程。
(2)说出近视的原因及近视的预防。
2.教学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和近视的原因。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眼球模型自主学习眼球的结构及各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谈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法:展示眼球模型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教学动画、眼球模型。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讨论、实验、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通过讲解一些视力受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视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视力保护的关注。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周围有视力问题的同学,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意识。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思考眼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和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你们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近视的出现?”或者“你们认为如何预防和改善近视?”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和借鉴。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实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眼球的模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个部分的特点和功能;我会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视觉的形成过程;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眼睛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同时,通过介绍我国视力状况和视力保护政策,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讲解:详细讲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眼睛的保护和视力保健知识。
3.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4.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我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眼睛保护和视力保健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学研究,关注视觉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互动、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视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说课稿
3.视觉的重要性和保护视力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学会保护视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眼睛的构造和功能,分享学习心得;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视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形成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视觉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与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如海报、漫画等;
4.视力检测:组织学生进行视力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2.用大号字体标注关键词,增强视觉效果;
3.采用流程图、表格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更加直观;
4.在适当位置留白,方便实时添加课堂生成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眼睛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2.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或理解困难的情况;
2.组织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收获和困惑;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练习;
4.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与同事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如人体感官系统、健康生活等。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眼睛和视觉的了解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层面,对于眼睛的精细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认识相对模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眼睛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眼睛的生物学特点。
3.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眼睛的美丽和视觉的奇妙,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介绍眼球壁和内容物的组成,讲解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通过模型、实物和图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睛的构造,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视觉形成过程
-演示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的过程,讲解光觉、色觉和视觉的概念。
6.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眼睛的趣味知识,如眼睛的颜色、眼神的奥秘等。在下节课前分享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7.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何帮助视力障碍者改善生活?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化解难点知识。
-以生活中的视觉现象为切入点,如彩虹、夜视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视觉原理。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成因,鼓励他们提出预防措施和矫正方法。
3.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简单的视觉实验,如光线的传播、视力的检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视觉原理。
-分析视觉形成过程中,各结构如何协同工作,使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3.近视、远视和散光
-讲解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成因,分析它们对视觉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彼此的进步。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进行改进,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眼睛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眼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情境模拟:模拟眼睛的功能,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让学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3.情境体验:设计眼保健操,让学生亲身体验眼睛的疲劳和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眼球模型和图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利用显微镜观察眼球切片,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分组讨论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眼保健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能,强调眼睛在视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强调光线、眼球和大脑之间的协同作用。
3.总结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强调色觉、暗适应和立体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观察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眼和视觉的知识,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视觉现象的产生原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作业设计
完成本节练习册。
结束语: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他们与黑暗相伴,看不见明媚的阳光,看不清这纷繁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关爱盲人,奉献爱心。希望同学们以后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眼睛,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生命!
(三)光线经过眼球的途径(视觉的形成)
(1)一个小女孩的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可能是身体的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2)有些同学上课时看不清黑板都带了眼镜,而爷爷奶奶在看书时却要把书放得远远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出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由展示小组的代表口述完成该图(结构、功能)。
总结眼球的基本结构:一孔(瞳孔)二体(玻璃体、晶状体)三层膜(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脉络膜;内膜-视网膜)。
2、播放《眼睛成像原理》,展示小组代表概述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形成一个物像)→视觉神经→大脑特定区域。
视觉形成的区域: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形状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5、下列说法与近视眼特征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过凸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6、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可这个人的眼球完好无损,是什么部位丧失了视觉呢?
二、自学活动
(一)参照教材P79图,学习眼球结构,完成名校课堂P45的知识管理1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①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措施。
②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③尝试利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三、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耳和听觉的网络资料。
四、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引入:游戏《闭眼穿衣谁快谁?》正课:眼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9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从穿衣戴帽,从学习生活,调节我们的生命活动。
它和我们的生活的一样物品很相识,都可以留住美的一刹那(相机)人的眼睛和相机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找出来吗?请同学们观察与思考,通过小组讨论4分钟,学生自由答(以同组补充为原则)。
照相机的结构和眼球的结构很相似那么眼的成相原理是否跟照相机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先研究眼球的结构。
眼球很神秘我们一起来看看(模型)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先来介绍眼球壁,它包括外中内膜,其中外膜包括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光)和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中膜包括脉络膜,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收缩),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内膜是视网膜(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刺激);内容物包括有弹性的相当于双凸透镜能折光的晶状体、透明胶状的玻璃体和房水。
游戏(点点兵)巩固结构。
为何刚才我的动作马上可以形成你的视觉?(模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通过什么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上面有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通过图象信息通过视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产生视觉。
强光与弱光途径一样,人的眼睛对待可不一样,哪一部分会发生变化?(瞳孔)用什么方法可以探究瞳孔大小的变化?(回去自己完成实验报告)第二课时下面讲个笑话,人人都希望有双明亮健康的眼睛,JOHN也有,还是5.3。
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内容上,眼睛作为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是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
教材在编排上从学生最熟悉的吃饭情境引入,以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思考感觉器官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接着以一句“据科学家统计,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顺利进入“眼和视觉”的学习。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教材首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名词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的场景(黄蜂朝你迎面飞来)来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关于视觉的形成,教材阐述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通过视觉神经将图像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处理之后再形成视觉。
由于还没学习到脑的结构和功能,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只能获得一个“视觉最终在大脑特定区域形成”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服务于生活”:由于我国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教材紧接着安排了“近视及其预防”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让学生养成科学卫生的用眼习惯,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本节设计的问题如下:想一想,议一议中有两个问题:说出以上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有什么意义?由于不可能真正把饭菜带到课室让学生品尝,靠想象不如亲身体验,所以这里改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体验导入,将第二个问题改造成;哪种感觉获取信息最多?由此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本节聚焦的两个问题“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高度归纳的作用;教材正文里有6个问题,其中“假如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是如何看到它的呢?”问题过于笼统简单,将它改造为更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汽车司机看见红灯就会停车,‘红灯’的光线进入眼球的先后顺序是?”及“为什么美丽的阳老师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的图像,同学们最终看到的阳老师却是正立的?”顺利完成从眼球到视觉的过渡,并将“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图像”和“形成视觉”区分开来。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3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体现新课改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有效性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抽象为生动形象,降低难度,缩短时间,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教材分析:(一)所教内容在课标及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眼与视觉”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既是课标中的重、难点,也是全书中的重、难点。
这节课是遵循先进的课程理念、把握课改的深层内涵、领会课改给生物学科带来的新变化的典型课例。
它能在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设置探究实验注重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而且,本节课为后面学习近视打下基础,在整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课标和整本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在确定教材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视觉的形成。
(3)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不要求全,避免过难过深,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
特别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关怀盲人、帮助盲人的意识。
(2)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重难点的依据: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并以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为依据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1、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小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4.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总结能力。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 尝试利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认同互联网络也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眼球和视觉的了解,培养对生物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
3.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难点,有些现象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原理、近视的原因及矫正等,由于初一学生未学过物理学,对这些原理难以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把这抽象的原理直观化,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不断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加强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教师活动:用一个“我们来找茬”的小游戏引入眼和视觉。
学生活动:认真仔细观察,寻找不同
信息化资源使用及意图: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片,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引出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活动2【讲授】
教师活动: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
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学生活动: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活动3【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结合79页图4-47,自主学习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要求:
1. 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能标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名称(按照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也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进行学习);
2. 利用模型在组内进行展讲;
分钟,最快的小组派代表在白板上标出结构名称,并准备在全班展讲。
)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眼球
睫状体
壁
内膜
内
容
物
晶状体
玻璃体
”
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曲度。
含有许多对光敏感的细胞,接受光的刺激。
能折射光线。
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
—视网膜
(2)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活动5【师生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1)播放眼与视觉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图片展示双凸镜成像的原理与眼睛结构的联系(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当手电筒(强光)照射时,瞳孔(变小);
当手电筒移开(弱光)时,瞳孔(变大);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设计意图: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活动7【课堂实践】
教师活动:请患近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
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演示动画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
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学生活动: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近视成因的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
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爱护盲人的情感。
活动8【小结】
教师活动: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
【板书】第一课时眼与视觉
一、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三、近视的形成
活动9【练习】
1、不同人种的眼珠的颜色不同,如白种人有蓝色的,黄种人有黑色的,这颜色来自眼的
哪一结构?( )
A 角膜
B 巩膜
C 虹膜
D 脉络膜
2、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
膜上。
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曲度可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D.眼球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3.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是()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4、有人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球的( ),
装入的底片相当于( )。
A 角膜
B 脉络膜
C 视网膜
D 晶状体
5、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前依次经过了、、、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恰当地设定了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教具,利用多种教学策略达成目标。
关于眼的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和现象,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有关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在借助教具演示眼的成像原理、近视的成因和矫正等学习环节的设置方面,也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性教育。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2.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太得当,开始时时间有些宽松,后来时间比较紧张,综合性练习提升未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教学过程、内容、环节还可再进一步精简和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