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调查研究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2012年 5月 22日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总目录论文正文 (6)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一)语音方面 (18)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3.儿化音现象 (18)(二)词汇方面 (19)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1.从简原则 (20)2.从亲原则 (20)3.规范原则 (21)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附录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摘要:临潼方言属于广义的西安话范畴,归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
本文主要调查了临潼区的亲属称谓语。
以血亲亲属父系、血亲亲属母系、姻亲亲属妻系、姻亲亲属夫系四方面的亲属称谓词,按照辈份层次、称谓、称谓释义、背称和面称为顺序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其中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

( 7 )二俩娃儿 , 你妹妹 四俩娃 儿考上 大学 了没?
这种称呼通常带有 一定 的亲切的感情 色彩 , 同样 只限于 长辈对年幼 的女性 晚辈的称呼 , 通 常女 孩儿成 家 以后就 不能 再称 “ 俩娃儿” 了, 而改称 “ 俩子 ” , 如: “ 二俩子 ” “ 四俩子 ” 。
( 1 )他姐 姐又生 了个俩 娃儿。 ( 2 )那是个俩娃儿 , 不是儿娃子 。
对应 , 侧重于 区分性别 。 如:
注意的作用 , 同时也有 一定 的指 别作用。此时的“ 俩娃儿 ” 不 带有特定的感情色彩 。如 : ( 5 )那俩娃 儿, 你 买了菜还没给钱呢 1 2 . 小 +俩娃儿 。在 “ 俩娃儿” 前 加上 “ 小” , 它 的使 用对
象范 围就大 大缩 小了 , 仅 限于年 龄较 小 的女 性 , 也就 是小女 孩儿 , 当人们不知道她 的姓名 时通常 直接称 呼她 为“ 小俩 娃
另一种用于称 呼 , 作 为对 年 轻女 性或 小 女孩 儿 的 称 呼
语, 如:
( 3 )俩娃儿 , 你几岁 了? 本文重点分析“ 俩娃儿 ” 作 为称呼语的结构方式 、 组合 能
会文 明程度 的提升。 “ 姓 +俩娃儿” 这种 称呼的对象同样仅限于小女孩儿 , 对 于成年或 已婚 的女 性 就 不 能用 “ 俩 娃儿 ” 了, 而改称为“ 俩
( 一) “ 俩娃儿 ” 单 独使 用
在襄 阳方言 中, 当说 话人 不知道 对方 女性 姓名 的 时候 ,
在面对面 的交 流中通 常直接称 呼对方为“ 俩娃儿” 。如 : ( 4 )俩 娃儿 , 请 问下 中心 医院朝哪儿走 ?
语文学刊
2 0 1 5年第8 期
浅 析 襄 阳方 言 称 呼 语 “ 俩 娃儿”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作者:肖文灿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使用人口众多,古往今来出现过的亲属称谓复杂多样。
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出了复杂的亲属制度,考察亲属称谓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
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襄樊,其方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的语言特色,襄樊话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二者的不同点有利于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研究。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南官话区。
欧阳修曾在《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一词中写道襄樊话的特点是“语言轻清微带秦”,仅用七字就准确地概括出了襄樊方言的特点。
襄樊话的确音轻,略带陕西口音,因为襄樊与陕西有过特殊的渊源。
《尚书·牧誓篇》载:卢(今襄阳与南漳交界一带)等八国参与武王伐纣战争,后来秦将白起攻楚,军队来往,交流了两地语言,陕甘一带土族后又迁至襄阳并保持着原有风格、语言、习惯,所以襄樊话略带秦腔。
除了欧阳修提到的这个特点之外,襄樊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例如在语音方面,襄樊话多平舌音和儿话音;在语汇方面,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说法和特有名词。
这些特点在其亲属称谓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就以“我”的辈份为观测点,把“祖辈—父辈—我”和“我—我的后一辈—我的后两辈”的作为“两个三角”来研究,分析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的差异。
一.“我”的上两辈1、爷爷、奶奶在襄樊话中,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但读音却有所差异。
爷爷读音为[je55 je2],可以看出调值比普通话低,体现了其音轻的特点,符合襄樊话声调系统的特点,即普通话中阳平为襄樊话中阴平。
而奶奶的读音为[nai35 nai3],不仅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声母的读音也有差异。
这是由襄樊话鼻、边音混用现象造成的。
2、外公、外婆这两个称谓在襄樊话中有特殊称谓词,即外爷[wei51 je1]、婆婆[p‘o55p‘o2]。
襄北方言词语例析

襄北方言词汇例析襄阳纪委程元银本文所称的襄北指的是襄阳市的“三北”地区。
“三北”者,原襄阳、枣阳、光华三县之北之谓也。
此“三北”也是湖北的北部,全是农村地区,紧邻河南,地域文化有着浓郁的河南味儿。
特别在方言土语方面,襄北与河南简直就是一家了。
本文选择襄北方言中几个“脏”字和称呼方面的词语予以剖析,以求教于大方。
文字中所说的襄北,其实有时候也是指的整个襄阳市。
一、“脏”字词语“球”襄北方言中有个非常特殊的字——“球”,这个“球”字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文明用语,或者说就是不文明的语言。
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言:“凡是存在的就都是合理的。
”“球”字虽然“丑陋”,但它既然存在着,那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们也有必要对“球”字有较多的了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球”字及下文提到的几个“脏”字不是什么文化遗产,而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糟粕。
“球”字有时候也写作“毬”,其实它就应该写作“毬”。
因为“毬”字更“丑陋”,所以用“球”字替代。
说“球”是个字,然而它更是一个词,是个单音词,有比较完整的意义。
“球”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人使用,特别是在北方。
在贾平凹的《秦腔》里,人物的对白夹杂着大量的“毬”字,大抵都是人们在不高兴时候的用语。
这种用语在许多方言区里也都存在。
在襄北方言中,“球”字共有六个义项。
一是指的男性生殖器,这个字有时候直接写作“毬”。
这应该是它的本义。
这个义项,一般的字典词典都有收录。
在不少方言里都把“毬”字挂在嘴边上,动辄脱口而出,这可能是源于古老的“生殖崇拜”习俗。
二是骂人的话,襄北人称其为“带把子”。
如混球蛋、滚球蛋等等,都是方言里的詈词。
小孩子们听到带有“球”字的话,会认为说话的那个人在“耍流氓”(文雅的说法是“爆粗口”)。
三是开玩笑的话,并且作为污言秽语使用。
襄北有些人“流氓成性”,开起玩笑来句句离不开“球”字。
特别是一些荤段子,简直就是“球”字的集合。
四是指一些低档次的人、事、物,并且含有贬义,如没球啥事儿、小混球、胡球轮……喝酒时用的酒杯,要是太小的话,就被称为三“球”杯,即斟(酒)一下满“球”了,晃一下洒“球”了,喝一下完“球”了。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

2016.01一、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句法语义分析(一)年轻女性称呼语:俩娃儿[liA55uar2]1.“俩娃儿”一词的字形探究“俩娃儿”是襄阳方言称呼语,指称未婚的年轻女性,其中“俩”字的偏旁在襄阳很多人考究过:第一,认为其偏旁是“女”字旁。
“俩”只有“两个”的意思,用来称呼女性不恰当,而用“女”字旁则能形象地说明其称呼女性的特点。
吕小艳在《襄阳城区方言的多维研究》中就持这一观点。
第二,认为其偏旁是单人旁。
熊万里在《襄音无改》中认为“俩”字不但有“两个”的意思,还有“不多、不大”的意思,例如:“他们就那俩人”;“我就这俩钱儿”。
因此,将未婚的年轻女孩称为“俩娃儿”,即年龄不大的女孩,用“俩”字是顺理成章的。
[1]由于自创新字不一定能被大众所接受,且用“俩”字符合“俩娃儿”一词的语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襄阳“俩娃儿”的“俩”字为单人旁更合理且更易使大众接受。
“俩娃儿”一词成为现在最具有襄阳特色的女性称呼语。
2.“俩娃儿”一词的语义表达“俩娃儿”一词有两种语义表达。
一种指年轻未婚女性,而小姑娘则称呼为“小俩娃儿”。
例如:(1)这小俩娃儿长的真好看。
(2)俩娃儿,还有啥菜卖?第二种是专门指称年轻的女性服务员。
例如:(3)俩娃儿,拿菜单来,点菜。
3.“俩娃儿”一词的句法特点“俩娃儿”一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加修饰语,如:前加形容词(漂亮俩娃儿)、前加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俩娃儿)、前加数量短语(两个俩娃儿)、前加名字(小红俩娃儿)。
其也可后加词缀“们”(俩娃儿们)。
此外,“俩子”是“俩娃儿”的变体,用于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谦称。
前加修饰语时带有个人责备、心情不畅的主观情绪(如:憨俩子)。
(二)年长女性称呼语:嬷嬷、老嬷嬷儿与(老)念儿1.“嬷嬷”[mA51ma1]与“老嬷嬷儿”[lau21mA35m?r3]的语义表达“嬷嬷”用于指称自己大伯、二伯等的妻子。
如大伯、二伯的妻子分别为“大嬷嬷”、“二嬷嬷”。
例如:(4)大嬷嬷来了,我要去给她倒杯茶。
襄阳方言特色女性称呼语的构形理据探究——以“俩娃儿、孃儿和嫲嫲”为例

襄阳方言特色女性称呼语的构形理据探究——以“俩娃儿、孃儿和嫲嫲”为例马婷婷【摘要】具有襄阳方言地域特色的女性称呼语主要有俩娃儿[niA313uAr]、孃儿[ni r34]、嫲嫲[mAmA53]三个.[niA313uAr]是在西南官话“女娃儿”的基础上形成,用“俩”记录[niA313]只能表近似音,无法表意,但其在襄阳当地已有一定的群众使用基础;[ni r34]是在“娘”的方言儿化的基础上形成,[mAmA53]在“妈妈”的方言变调的基础上形成,可分别用“娘”和“妈”的异体字“孃、嫲”记录.【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12【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襄阳;女性称呼语;构形理据;俩娃儿;孃儿;嫲嫲【作者】马婷婷【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3襄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女性称呼语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具有地域特色的称呼主要有三个:俩娃儿[niA313uAr]、孃儿[ni r34]、嫲嫲[mAmA53]。
“俩娃儿”主要用于称呼年轻女性;“孃儿”和“嫲嫲”是亲属称谓词,“孃儿”用于称呼与父母同辈的外戚亲属,包括姑妈、小姑、姨妈、小姨,泛化后可以用作社会称呼语,用来称呼与父母同辈的非亲属女性;“嫲嫲”作为亲属称谓词用于称呼“伯母”,泛化后也可以用来称呼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其变体“老嫲嫲儿”可以用来指称年老女性。
词汇的外在形式包括文字书写形式与口头语音形式两种。
本文拟从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分布、词汇学等角度分别探讨以上三个具有地域方言特色称呼语的构形理据,进而给[niA313uAr]、[ni r34]、[mAmA53]三个方言词的书写形式定位。
“俩[niA313]娃儿”这一方言词是襄阳方言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称呼语,很多外地人以是否会说“俩娃儿”一词作为判断襄阳人的标志。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杨琳(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摘 要] 论文分析了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的结构方式、组合能力、语用特点,并比较了“俩娃儿”与另一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子”的异同。
[关键词] 俩娃儿; 结构方式;组合能力; 语用特点[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8-0014-02 在襄阳方言中,“俩娃儿”[liA214uAr]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称呼语,由于“俩”没有对应的汉字,因此借近音字“俩”来记方言读音。
“俩娃儿”在襄阳方言中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于指别,表示“女孩儿”,与表示男孩儿的“儿娃子”相对应,侧重于区分性别,如:(1)他姐姐又生了个俩娃儿。
(2)那是个俩娃儿,不是儿娃子。
另一种用于称呼,作为对年轻女性或小女孩儿的称呼语,如:(3)俩娃儿,你几岁了?本文重点分析“俩娃儿”作为称呼语的结构方式、组合能力和语用特点。
一、“俩娃儿”的结构方式“俩娃儿”是附加式合成词,是“词根+词缀”形式,由词根“俩”与后缀“娃儿”组合而成,其中词根“俩”表示女性。
在襄阳方言中,“娃儿”是很常见的词缀,由词根语素“娃”意义虚化而来,因此含有“小的,可爱的”附加意义。
襄阳人在很多常见小动物的名称后也都会加上词缀“娃儿”,如:狗娃儿、猫娃儿、猪娃儿、羊娃儿、鸡娃儿等等,给人一种可爱而又亲切之感。
二、“俩娃儿”的组合能力及语用特点(一)“俩娃儿”单独使用在襄阳方言中,当说话人不知道对方女性姓名的时候,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常直接称呼对方为“俩娃儿”。
如:(4)俩娃儿,请问下中心医院朝哪儿走?此时的“俩娃儿”含有“小的、年轻的”附加意义,带有一定的亲切的感情色彩。
但是这一称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仅限于年长者对年幼于己的女性的称呼,通常用于年轻的未婚女性或小女孩儿。
年幼者对年长于己的女性是不能使用的,否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不符合长幼有序,尊重长辈的礼貌原则。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使用人口众多,古往今来出现过的亲属称谓复杂多样。
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出了复杂的亲属制度,考察亲属称谓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
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襄樊,其方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的语言特色,襄樊话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二者的不同点有利于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研究。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南官话区。
欧阳修曾在《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一词中写道襄樊话的特点是“语言轻清微带秦”,仅用七字就准确地概括出了襄樊方言的特点。
襄樊话的确音轻,略带陕西口音,因为襄樊与陕西有过特殊的渊源。
《尚书?牧誓篇》载:卢(今襄阳与南漳交界一带)等八国参与武王伐纣战争,后来秦将白起攻楚,军队来往,交流了两地语言,陕甘一带土族后又迁至襄阳并保持着原有风格、语言、习惯,所以襄樊话略带秦腔。
除了欧阳修提到的这个特点之外,襄樊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例如在语音方面,襄樊话多平舌音和儿话音;在语汇方面,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说法和特有名词。
这些特点在其亲属称谓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就以“我”的辈份为观测点,把“祖辈―父辈―我”和“我―我的后一辈―我的后两辈”的作为“两个三角”来研究,分析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的差异。
一.“我”的上两辈1、爷爷、奶奶在襄樊话中,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但读音却有所差异。
爷爷读音为[je55 je2],可以看出调值比普通话低,体现了其音轻的特点,符合襄樊话声调系统的特点,即普通话中阳平为襄樊话中阴平。
而奶奶的读音为[nai35 nai3],不仅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声母的读音也有差异。
这是由襄樊话鼻、边音混用现象造成的。
2、外公、外婆这两个称谓在襄樊话中有特殊称谓词,即外爷[wei51 je1]、婆婆[p‘o55p‘o2]。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近来出现的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姐”这⼀一⾃自称产⽣生的语⽤用效果,使⽤用状况,如使⽤用场合、对象、原因等等,以及其中暗含的客观原因。
关键词:亲属称谓;姐;⾃自称⼀一.语⾔言现象的提出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以“姐”⾃自称语⾔言现象,和其他⽹网络语⾔言⼀一样,这⼀一语⾔言现象逐步扩散,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已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姐”作为⾃自称的这⼀一语⾔言现象特别之处。
1.“姐”作为⾃自称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根据《当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姐,⼀一般指同⽗父母⽽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二姐、姐妹等;或指有亲戚或其他某种关系的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表姐、师姐等;或⽤用来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女⼦子(含亲热意),如江姐、蔡⼤大姐等。
由此见得,“姐”的本意属于亲属称谓,同时有泛化的使⽤用功能。
⽽而作为亲属称谓也好,作为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好,“姐”的指称对象(⽆无论是指称对⽅方还是指称⾃自⼰己)都应该是⽐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笔者观察到,近年随着⽹网络新语的流⾏行,亲属称谓“姐”也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纪稍长的⼥女性,⽽而有了新的⽤用法。
下⾯面的例⼦子是笔者从微博上找到的:①A:XX,姐来播给你看这⾥里的景⾊色哦,和你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吧?B:哇,蛮好看的嘛,姐也给你发发阳朔的春天啊!②今晚遇到两朵奇葩,乐死姐了!③姐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第⼀一个例⼦子中的对话双⽅方互相称“姐”,这说明⼆二者在⽤用“姐”作为⾃自称的时候,并⽆无所谓年纪谁⼤大谁⼩小;第⼆二个例⼦子中也是,说话的对象并不确定,所以也不是局限于指称年纪较⼤大者;如果说第⼆二个例⼦子中的“姐”还有指称“⾃自⼰己姐姐”的歧义的可能性,那么第三个例⼦子中“姐”的⾃自称⽤用法就再明显不过了,句中直接⽤用“姐+我”明确了以姐⾃自称的⽤用法。
10襄阳方言800词释义

一千条襄阳方言语词例析(分类语词按首字的音序排列)襄阳纪委程元银一、称呼类百父亲或者父亲的哥哥。
名词。
例句一:我百他们亲弟兄三个。
例句二:他家里有个大百,还有个二百。
伯(bo)对父亲的哥哥的称呼。
名词。
例句一:他大伯今年72岁了。
例句二:他们家一共有6个伯伯,包括近亲的和远房的。
大布衫姨姐子。
名词。
例句一:他经常去他大布衫家里做客。
例句二:老王的大布衫是个肥胖的女人。
带肚儿女人改嫁后所生的遗腹子。
名词。
例句一:他是他妈妈从河北带肚儿过来的。
例句二:他后老对带肚儿的他另眼看待。
爹对父亲的弟弟的称呼。
名词。
例句一:他父亲有三个弟弟,所以他有三个爹。
例句二:李天的三爹在学校里当老师。
儿娃子男孩。
名词。
例句一:她女儿刚刚生了一个儿娃子。
例句二:儿娃子要比女娃子脾气暴躁些。
儿袖儿袖是厂里的劳动模范。
例句二:老赵家的儿袖贤惠得很。
寡汉条无妻的男人。
名词。
例句一:那个年代,村子里有很多寡汉条。
例句二:他当寡汉条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姑娘女儿。
名词。
例句一:她真有福气,生了3个姑娘,例句二:她姑娘的姑娘称她为外婆。
光棍儿做事灵活圆滑的人。
名词。
例句一:他是当地的光棍儿,能说会道会处事。
例句二:俗语云‚光棍不吃眼前亏‛。
和屎棍子喜欢捣乱的人。
名词。
例句一:他就是个和屎棍子,有他在,这个地方不得安宁。
例句二:他就喜欢和屎,把局面搞乱。
坏蛋毛儿调皮的娃子,爱捣蛋的孩子。
名词。
例句一:那个坏蛋毛儿昨天晚上没有上自习课。
例句二:上午几个坏蛋毛儿把花坛弄坏了。
红爷男性媒人。
名词。
例句一:新婚大喜,应该好好酬谢红爷。
例句二:他的亲叔叔给他做的红爷。
(某)货某人。
这个某只是指的一二三四等数目字,货则专指自己的儿子。
名词。
例句一:大货(大儿子)刚刚出门,二货就回来了。
结巴渴口吃、口吃的人。
也叫结子。
名词。
例句一:他自小就是个结巴(某)街岳父岳母以及其他长辈称呼女婿用语,就是在姓氏后面加一‚街‛字,如‚张街‛、‚李街‛等,这‚街‛字就是‚相公‛的意思。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作者:陈诗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1期内容摘要:襄阳市方言女性称呼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文章将对襄阳市的方言女性称呼语及社会通用女性称呼语进行研究,并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它们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逐渐消退的结论。
关键词:襄阳市称呼语女性一、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句法语义分析(一)年轻女性称呼语:俩娃儿[liA55uar2]1.“俩娃儿”一词的字形探究“俩娃儿”是襄阳方言称呼语,指称未婚的年轻女性,其中“俩”字的偏旁在襄阳很多人考究过:第一,认为其偏旁是“女”字旁。
“俩”只有“两个”的意思,用来称呼女性不恰当,而用“女”字旁则能形象地说明其称呼女性的特点。
吕小艳在《襄阳城区方言的多维研究》中就持这一观点。
第二,认为其偏旁是单人旁。
熊万里在《襄音无改》中认为“俩”字不但有“两个”的意思,还有“不多、不大”的意思,例如:“他们就那俩人”;“我就这俩钱儿”。
因此,将未婚的年轻女孩称为“俩娃儿”,即年龄不大的女孩,用“俩”字是顺理成章的。
[1]由于自创新字不一定能被大众所接受,且用“俩”字符合“俩娃儿”一词的语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襄阳“俩娃儿”的“俩”字为单人旁更合理且更易使大众接受。
“俩娃儿”一词成为现在最具有襄阳特色的女性称呼语。
2.“俩娃儿”一词的语义表达“俩娃儿”一词有两种语义表达。
一种指年轻未婚女性,而小姑娘则称呼为“小俩娃儿”。
例如:(1)这小俩娃儿长的真好看。
(2)俩娃儿,还有啥菜卖?第二种是专门指称年轻的女性服务员。
例如:(3)俩娃儿,拿菜单来,点菜。
3.“俩娃儿”一词的句法特点“俩娃儿”一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加修饰语,如:前加形容词(漂亮俩娃儿)、前加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俩娃儿)、前加数量短语(两个俩娃儿)、前加名字(小红俩娃儿)。
其也可后加词缀“们”(俩娃儿们)。
此外,“俩子”是“俩娃儿”的变体,用于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谦称。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3、性别差异:汉语中,许多亲属称谓语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叔 叔和舅舅,姑姑和姨姨等。而韩语中,类似的区分并不明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场景来分析汉韩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在中国的家庭聚 会中,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使用正式的称谓语,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对于平辈或晚辈,我们可能使用更亲昵的称谓,如老弟、老姐、小侄子、小侄女 等。在韩国家庭聚会上,对于长辈,他们会使用类似于汉语的正式称谓语,如아 버님(父亲)、어머님(母亲)、할아버님(爷爷)、할머님(奶奶)等。
目前,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不同地区和方言之间的称谓词存在差异,这需要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和 研究。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变迁,汉语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 地演变和更新,这需要研究者们及时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总之,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 反映着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人的社交意图。称谓词可细 分为亲属称谓、朋友称谓、职务称谓等,这些称谓词在《水浒传》中都有广泛的 使用。
在《水浒传》中,许多有特色的称谓词被用来称呼小说中的人物。例如, “山大王”通常用来称呼山寨的头领,表现了他们对山寨的统治地位和对朝廷的 反抗态度。“老师傅”则用来尊称有技能或有经验的人,代表了说话人对对方的 尊重和敬仰。而“道儿”这个称谓词,则多用于市井百姓之间,显得通俗易懂, 富有生活气息。
1、直系亲属: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 女等。
2、旁系亲属: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表 兄弟姐妹、叔伯姑婶等。
3、姻亲关系:指通过婚姻建立的亲属关系,如岳父母、公婆、继父母继子 女等。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经过我对襄阳当地居民的采访和调查,我发现襄阳方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原方言,它具有较强的音韵特征以及独特的语法结构。
一、襄阳方言的词汇特征
襄阳方言很多词汇来源于普通话,但是也有很多词汇来自于古汉语和方言。
例如,“雨”(鱼)、“拖拉机”(摊牌)、“背”(代
替金)等一些词汇都非常典型。
此外襄阳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
词汇,比如“恬”(安静)、“腻煳”(笨拙)、“痔疾”(弱智)等。
二、襄阳方言的音韵特征
襄阳方言的音韵特征也较为典型,声音较给力大、气息较短,有着明显的地方口音。
而且襄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非常明显,如“鱼” (普通话yú,襄阳方言“雨”)、“火车”(普通话
huǒchē,襄阳方言“火車”)等,发音十分清晰明了,如果不加
注意就会说成普通话。
三、襄阳方言的语法结构
在语法方面,襄阳方言也有其独特的结构。
比如,主语往往放在句子的后面,而宾语则出现在句子的前面。
举例说明,普通话说“我要买一本书”,而襄阳方言则说“要我去买一本书”。
此外,襄阳方言也有很多口头禅和独特的模式,如“这不听话
的小样子!”、“他家连狗都有!”等等,这些都是襄阳方言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总的来说,襄阳方言虽然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主流语言,但是它确实记录了一段历史和文化,在襄阳地区仍然有着广泛的交流和使用。
对于我来说,调查襄阳方言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和爱护自己的语言文化。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

襄阳方言的调查报告本文借助方言调查字表,调查了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襄阳方言。
在与普通话对比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析了襄阳方言的特点。
一、襄阳简介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河南省的西南面,长江支流的汉江中游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是汉江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
襄阳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襄阳方言是北方方言中一个重要的方言点,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襄阳方言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汉水以北语言受“中原官话”影响较大,“语言清轻略带秦”。
襄阳(北部)、枣阳(北部)、老河口等与河南交界地方的语音豫音较重,汉水以南语言受“西南官话”影响较大。
襄阳辖区其他地方方言声调基本一致。
所以,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各方言区比较复杂的局面。
二、襄阳方言的声调襄阳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一样,也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襄阳方言声调调类有四种基本调值,可以归并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在襄阳方言中没有入声调类,它与普通话的调类一致,只是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不尽相同。
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阳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
其大概的对应的规律是: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南方言,全都归如方言的阳平。
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中的入声字,汉水以北方言区全都归如方言的阴平,都读中升调。
在襄阳方言中,其基本的调值情况和代表字如下:阴平:调值24;代表字:天多香方阳平:调值35;代表字:麻羊国童上声:调值33;代表字:马好懂导去声:调值21;代表字:大会到动三、襄阳方言的声母:1、尖团不分:其中“精”组字和“见”组字读音相同,例如:精=经2、鼻浊音n和l合流,多数情况下都发l[l]的音,例如:年=脸,男=蓝3、有z声母的读音念成c声母,例如龇牙咧嘴=呲牙咧嘴四、襄阳方言的韵母在襄阳方言中,韵母共有35个,跟普通话的四十个韵母相比较,少了ie,y,e,o,iai,uai,yan,ua,iu,m几个韵母,而不同的是,多出了这些韵母e,,io,ian,ua,g,y?n,y?。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

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作者:陈诗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1期内容摘要:襄阳市方言女性称呼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文章将对襄阳市的方言女性称呼语及社会通用女性称呼语进行研究,并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它们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逐渐消退的结论。
关键词:襄阳市称呼语女性一、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句法语义分析(一)年轻女性称呼语:俩娃儿[liA55uar2]1.“俩娃儿”一词的字形探究“俩娃儿”是襄阳方言称呼语,指称未婚的年轻女性,其中“俩”字的偏旁在襄阳很多人考究过:第一,认为其偏旁是“女”字旁。
“俩”只有“两个”的意思,用来称呼女性不恰当,而用“女”字旁则能形象地说明其称呼女性的特点。
吕小艳在《襄阳城区方言的多维研究》中就持这一观点。
第二,认为其偏旁是单人旁。
熊万里在《襄音无改》中认为“俩”字不但有“两个”的意思,还有“不多、不大”的意思,例如:“他们就那俩人”;“我就这俩钱儿”。
因此,将未婚的年轻女孩称为“俩娃儿”,即年龄不大的女孩,用“俩”字是顺理成章的。
[1]由于自创新字不一定能被大众所接受,且用“俩”字符合“俩娃儿”一词的语义,因此笔者认为,在襄阳“俩娃儿”的“俩”字为单人旁更合理且更易使大众接受。
“俩娃儿”一词成为现在最具有襄阳特色的女性称呼语。
2.“俩娃儿”一词的语义表达“俩娃儿”一词有两种语义表达。
一种指年轻未婚女性,而小姑娘则称呼为“小俩娃儿”。
例如:(1)这小俩娃儿长的真好看。
(2)俩娃儿,还有啥菜卖?第二种是专门指称年轻的女性服务员。
例如:(3)俩娃儿,拿菜单来,点菜。
3.“俩娃儿”一词的句法特点“俩娃儿”一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加修饰语,如:前加形容词(漂亮俩娃儿)、前加指示代词(这个/那个俩娃儿)、前加数量短语(两个俩娃儿)、前加名字(小红俩娃儿)。
其也可后加词缀“们”(俩娃儿们)。
此外,“俩子”是“俩娃儿”的变体,用于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谦称。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作者:杨琳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8期杨琳(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 论文分析了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的结构方式、组合能力、语用特点,并比较了“俩娃儿”与另一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子”的异同。
[关键词] 俩娃儿;结构方式;组合能力;语用特点[中图分类号] 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5) 08 - 0014 - 02[作者简介]杨琳,湖北文理学院讲师。
在襄阳方言中,“俩娃儿”[ liA214 uAr]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称呼语,由于“俩”没有对应的汉字,因此借近音字“俩”来记方言读音。
“俩娃儿”在襄阳方言中有两种用法,一种用于指别,表示“女孩儿”,与表示男孩儿的“儿娃子”相对应,侧重于区分性别,如:(1)他姐姐又生了个俩娃儿。
(2)那是个俩娃儿,不是儿娃子。
另一种用于称呼,作为对年轻女性或小女孩儿的称呼语,如:(3)俩娃儿,你几岁了?本文重点分析“俩娃儿”作为称呼语的结构方式、组合能力和语用特点。
一、“俩娃儿”的结构方式“俩娃儿”是附加式合成词,是“词根+词缀”形式,由词根“俩”与后缀“娃儿”组合而成,其中词根“俩”表示女性。
在襄阳方言中,“娃儿”是很常见的词缀,由词根语素“娃”意义虚化而来,因此含有“小的,可爱的”附加意义。
襄阳人在很多常见小动物的名称后也都会加上词缀“娃儿”,如:狗娃儿、猫娃儿、猪娃儿、羊娃儿、鸡娃儿等等,给人一种可爱而又亲切之感。
二、“俩娃儿”的组合能力及语用特点(一)“俩娃儿”单独使用在襄阳方言中,当说话人不知道对方女性姓名的时候,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常直接称呼对方为“俩娃儿”。
如:(4)俩娃儿,请问下中心医院朝哪儿走?此时的“俩娃儿”含有“小的、年轻的”附加意义,带有一定的亲切的感情色彩。
但是这一称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仅限于年长者对年幼于己的女性的称呼,通常用于年轻的未婚女性或小女孩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调查研究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语音和词汇系统,与普通话有差别,也有别于西南官话。
其最显著的方言特征是不区分父母的姐妹,面称时统称为“孃儿[nir34]”;伯母、叔母分别称呼为“嫲嫲[mAmA53]”“婶或娘”;姻亲亲属面称和背称时不一致。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
标签: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属西南官话,但有别于成都话。
前人时贤已有关于襄阳亲属称谓词的调查,如黄赛勤[1]在《襄阳方言记略》中关于襄阳方言词汇的调查涉及到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调查;王琢玺[2]简述了襄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
但是襄阳方言亲属称谓具体有哪些,这些亲属称谓有哪些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尚不明确。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襄阳城区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全面考察,整理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特点。
一、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调查记录(一)调查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一、从词汇学角度调查收集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呼语使用的具体词汇,探寻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谓语的静态分布;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二)调查方法本文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中涉及的女性亲属称谓为调查词表。
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进行,对被调查者提问、调查对象回答和调查者记录的方式收集语料。
(三)本文的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在襄城、樊城、襄州区生活的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为调查对象,共计30人,不限制年龄。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况“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
”[3](袁庭栋,1994)。
中国法律规定的“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本文的亲属称谓主要指血缘亲属称谓和婚姻亲属称谓两种类型。
根据称呼语使用场合的不同,一般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和叙称两种,也叫面称和背称。
我们调查了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面称和背称的两种情况。
表1: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表长辈面称背称平辈面称背称晚辈面称背称曾祖母老太太太太嫂子嫂子/大嫂儿媳名字儿媳妇儿祖母奶奶弟媳名字弟媳妇儿女儿姑娘伯母嫲嫲姐姐姐姐孙媳妇名字孙媳妇叔母婶\娘妹妹妹妹重孙女名字重孙女姑妈孃儿[niar34] 姑孃儿堂姊妹名字堂姊妹伙儿的外孙女名字外孙女小姑小孃儿堂姐姐姐外甥女名字外甥女姑奶奶姑奶奶堂妹妹妹/名字侄女名字侄女外祖母婆婆表嫂嫂子内侄女名字内侄女母亲妈表姊妹名字表姊妹伙儿的舅母舅母表姐姐姐姨妈孃儿姨孃儿表妹妹妹/名字小姨小孃儿亲家母亲家亲家母舅奶奶舅奶奶大姑子姐姐/姐姑子姐姨奶奶姨奶奶小姑子妹妹/名字小姑子婆婆妈老婆子妯娌嫂子/妹妹/名字妯娌伙儿的继母妈后妈妻媳妇儿岳母妈丈母娘大姨子姐姐/姐大姨姐小姨子妹妹/名字小姨子二、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的语音特点襄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普通话语音、成渝方言语音有明显差别,语音接近中原官话,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体到女性亲属称谓语方面的语音特点为:(一)在以后鼻音[]或舌位靠后的元音[u][o]结尾的词后加“儿化音”襄阳方言中的儿化韵使用频繁,大部分名词后都可以添加儿化音使用,如“鞋子儿、桌子儿、本儿、后座儿”等。
在我们收集的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中,加儿化音的只有“孃、妇、伙”几个字。
“孃、妇、伙”用于亲属称谓的词后加“儿化音”是强制性的。
词缀“子”后一般不加儿化音。
但这并不固定,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人“子”后加“儿化音”的频率要高一些。
值得说明的是,襄阳方言并不仅限于[][u][o]三个音素后可以加儿化音,其他音素也可以加儿化音,例如:娃儿[uAr]、毛驴儿[lyr]、白菜叶儿[i]。
但襄阳方言中哪些音素可以儿化,哪些不能,其发音规律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襄阳方言音整个调域狭窄,声调高低变化幅度不大普通话声调的调域偏高,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三种声调的上域在5,一种在4,声调变化幅度较大,如阳平调是由“中”升至“高”,调值是35。
普通话去声的变化幅度更大,是全降调,由最高降至最低。
襄阳方言的四种声调分别为:“阴平”自“中”升至“半高”,调值为34;”阳平”自“高”降至“半低”,调值为52;“上声”是高平调,调值为55;“去声”自“半低”降至“低”再升至“中”,调值为213[5](赵元任等,1948)。
从襄阳方言的实际调值中,我们发现其声调的变化幅度要小于普通话,并且整体调域也明显低于普通话。
普通话:婆婆[po35po] 襄阳话:婆婆[po53]姐姐[] 姐姐[]妹妹[mei51] 妹妹[mei313]三、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词汇使用特点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系统整体上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差别不大,但在词汇系统构成上也有自身的特点。
(一)整个女性亲属称谓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具有方言特色的称呼语不多,主要有“婆婆[po52po]、嫲嫲[mA53mA]、娘[nia]、孃[nir34]、老婆子、姑娘”等几个词,占女性亲属称谓词的24.4%。
襄阳方言的整个词汇系统接近于普通话词汇系统。
襄阳方言称呼外祖母为“婆婆”,普通话为“姥姥”。
“婆婆”在普通话及鄂东方言中都可以泛称年纪大的女性,襄阳方言中“婆婆”无此用法,泛指年龄大的女性面称时一般用“奶奶”,背称时用“老妈妈儿”。
襄阳方言区分伯母和叔母,但伯母一般称作“嫲嫲”,叔母称作“婶儿”或“娘”,根据排行的不同分别称为“大嫲嫲,二嫲嫲”等。
北方方言称呼女儿为“闺女”,襄阳方言则用“姑娘”,面称和背称相同。
“姑娘”除了可以用来称呼女儿外,还可以泛化用于称呼年轻女子或与说话人子女年纪差不多的女性。
(二)面称时不区分与父母的姐妹,统一用“孃儿”及其变体称呼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区分父母的姐妹,“姑妈、姨妈、小姑、小姨”统称为“孃[nir34]或孃孃”,只是在背称时前面加上“姑,姨”等语素加以区别。
(三)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姻亲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不一致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大多数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规律主要表现为:对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但姻亲亲属却不一样。
例如:称呼“婆婆、继母、岳母”面称时出于尊敬,一般都称呼为“妈”,但是背称时,一是为了能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区别,常常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如“老婆子、后妈、丈母娘”。
平辈姻亲亲属“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面称时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也称为“姐姐、妹妹”,但背称时就根据与说话人配偶年龄的关系分别叫作“姑子姐、小姑子、姨姐子、姨妹子”。
(四)晚辈亲属或小于自己的同辈亲属面称时常常直呼其名或使用昵称襄阳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体现了中国的家庭等级制度和权威关系。
一般情况下,称呼小于自己的同辈女性亲属,常常用“妹妹”,但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而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同辈女性,用“姐姐”的频率高于用“名字”。
而当面称呼晚辈亲属时一律使用名字或昵称,背称称呼与普通话一致,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
(五)表复数形式或表亲属称谓关系时一般在亲属词后加上“伙儿的”襄阳方言在表示复数形式时,一般在复数亲属称谓后加“伙儿的”,读作[huorli],如“姊妹伙儿的、堂姊妹伙儿的、表姊妹伙儿的、妯娌伙儿的”等。
上述词也可以用于向别人介绍表示上述关系的亲属或表示单数。
这种称呼法将说话人与被介绍人视为一类人,以拉近与被介绍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如:(1)A:陈姐,这个是哪个啊?B:我们妯娌伙儿的。
(2)A:你们妯娌伙儿的到哪儿去啊?B:我们去菜场买菜。
例(1)中“妯娌伙儿的”表示单数或妯娌关系,例(2)表复数。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历时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襄阳方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将收集到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与1992年黄赛勤收集的女性亲属称谓语对比发现了如下变化:(一)平辈旁系血亲的称呼简化由于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襄阳市198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家庭亲属关系简化。
所以在当面称呼堂姊妹、表姊妹时,也直呼“姐姐”或“妹妹”或在前加名字以示区别。
背称时才会使用“堂”“表”等前缀加以区分。
(二)“伯母”“叔母”的称呼发生变化并趋向同一黄赛勤(1992)收集的襄阳方言亲属称谓中,伯母和叔母的称谓是有区别的,分别称呼为“嫲嫲”“婶”“娘”。
但这种区别主要存在于40岁以上的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年青人。
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普通话推广的影响,方言称呼语的特色逐渐消失。
“70后”,尤其是“80后”“90后”的下一代就不再区分伯母和叔母,统一称呼为“妈”,如“大妈”“二妈”“三妈”等等。
(三)部分人不区分“祖母”和“外祖母”,统一称为“奶奶”受独生子女政策及中国古代父系亲属与后代关系更亲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有女儿的家庭往往让外孙称呼外祖母为“奶奶”,以表示外祖母与祖母的地位相当,从而拉近与后代的关系。
一般在“奶奶”之前加上姓,以区别祖母和外祖母。
这种现象有增多的倾向,但并不普遍。
(四)襄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主要体现在“孃儿”及其变体这一称谓所发生的变化,并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小。
同“伯母”“叔母”的统一相反,“姑妈”“姨妈”的称谓发生了分化,不再统一称呼为“孃儿”,而是与普通话一样,分别称为“姑姑”“姨(妈)”,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存在于“80后”“90后”的子女当中。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1]黄赛勤.襄阳方言记略[A].刘海章.荆楚方言研究[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9-212.[2]王琢玺.论襄樊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J].今日湖北,2011,(1):74.[3]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A].段渝.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六卷)[C].成都:巴蜀书社,2011.[4]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5]赵元任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二册)[R].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马婷婷湖北襄阳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441053;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