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案-螳螂捕蝉-(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中,我们迎来了寓言故事《螳螂捕蝉》。这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故事,既揭示了自然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又借此寓意了人生道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明白顾此失彼的教训。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认识到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为他们的成长道路增添智慧的光彩。
(五)作业小结
1.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螳螂捕蝉》的读后感,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2.口头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与家人分享所学的故事,并尝试用故事中的道理劝导家人改正一些不良习惯。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
五、案例亮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等。
2.汇报分享: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在倾听过程中,可进行补充和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四)总结纳
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知识点,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寓意等。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思考、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同时,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此外,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配任务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例如,让一部分学生负责朗读课文,一部分学生负责总结课文内容,一部分学生负责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等。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苏教版
一、案例背景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螳螂巧妙地捕捉蝉的故事,寓意着人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导入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螳螂和蝉的特点、生态习性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螳螂捕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2.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会注重对螳螂捕蝉的巧妙之处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螳螂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成功捕获蝉。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如描写螳螂和蝉的动作、神态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和挫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授课设计篇一一、设计理念:重视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严实结合,重视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部署身后的黄雀立刻啄食的故事,劝说吴王一心想获取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沉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理解过来,撤消了攻打楚国的念想。
三、授课思路:重视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心得人物形象,以“发言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掌握课文重点—心得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局部组成。
四、授课目的:⑴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⑵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本质,理解“逍遥自在”、“豁然开朗”的意思。
⑶依靠课文的语言文字,意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理解不能够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授课重点:有感情朗诵课文,会创立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授课难点:理解不能够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辞他人应试究方式方法。
七、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授课过程:(一)发言导入:⑴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芒绚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朝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赏析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连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
板书课习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⑵补充课习题,理解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你能将它补充完满吗?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觉文言文的语言的正确与精练。
你能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蚌相争翁得利)⑶小故事,大道理。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
(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
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
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最新10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最新10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
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露水螳螂螳螂蝉黄雀黄雀螳螂少年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教案名称:螳螂捕蝉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简要概括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寓意和道理。
2.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炼材料,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让学生简单描述这幅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寓言故事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3.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所了解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学习故事(10分钟)1.向学生朗读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讲述了什么情节?b.故事中的螳螂和蝉都有什么特征和行为?c.你觉得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或道理?三、整理寓意(15分钟)1.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逐句逐段梳理故事的寓意,并以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他们所理解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3.教师辅助学生梳理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道理,引导学生找到故事中的生活启示。
四、课文展示(15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教师提供相关的寓言故事资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职业规划、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areer planning, insight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熟悉《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内涵。
3.学习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和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广阔的生活知识。
2.难点:学习修辞手法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中的语言艺术手法。
3.进一步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合作学习: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个性化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修辞手法,让他们在实际的写作中自主选择使用,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提问学生: - 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 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故事?(3)引导学生认识寓言故事,提问: -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2. 基础知识讲解(1)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提出问题: - 你能列举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什么?(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艺术手法(比如对比、排比、夸张、反问等)。
3. 进一步学习(1)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螳螂捕蝉》,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使用的语言艺术手法,并思考这些手法为什么会被使用。
4. 合作学习(1)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手法,给予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故事《螳螂捕蝉》,培养学生对智慧和策略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智慧和策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
片所表达的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智慧?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运用策略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二、学习故事(15分钟)
1. 教师出示故事 《螳螂捕蝉》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4.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故事(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如螳螂的形象、蝉的行为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故事(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故事。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个故事。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设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
3.教师强调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对《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寓言故事的含义、特点及表达方式;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俗语,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令智昏”等;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技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仿写;培养学生运用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只螳螂和一只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一起来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
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
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
(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螳螂黄雀——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教案模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9篇
教案模板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9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 1《螳螂捕蝉》第二教时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9篇螳螂捕蝉 1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
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
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六班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北师大版六班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逍遥自在"、"茅塞顿开"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鱼目混珠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拔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那么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可思议乘虚而入侍奉固执茅塞顿开逍遥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可思议: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解并描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3、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4、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5、(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板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板书设计三亚市吉阳区南新小学曾分一、教学目标:一、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明白得课文内容,学习青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知道“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白得“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取得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
一、同窗们,咱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要紧写了什么?二、这位青年是在如何的情形下,劝说吴王的?请同窗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可是这位侍奉吴王的青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珠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怀。
就如此,连续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诵。
(2)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青年想引发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怀”、“连续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青年必然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青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青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明白得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青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青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二、讲读第4-11自然段。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青年超级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成心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那个故事。
……)(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青年的对话。
要求:注意读好吴王、青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
指名分角色朗诵。
(3)青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依照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①用“”划出故事,并练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二:一是运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少年在吴王下了“死命令”后冒死劝谏,采用对话形式突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的查问,少年的巧答,仿佛煞有介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无不活灵活现,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意境,令读者不知不觉沉入其中,豁然开朗,进而妙悟道理,真有水到渠成之效。
二是前因后果,交代照应,脉络分明。
注意前后照应,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显得脉络分明,有迹可寻:例如少年述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后点明“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既与开头所写的大臣们反对攻打楚国,正是从眼前利益和不堪设想的后果考虑的,自然地一脉相承,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又成为后面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所在,亦即“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学生分析:作为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学生比较喜欢读,也有学习寓言故事的经验。
作为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时能自主搜集一些有关春秋时期吴国等一些诸侯国的资料,让他们对吴国如果攻打楚国的危险之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能深刻理解少年讲的故事而打好基础。
作为小学生都喜欢讲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少年对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为作业设计中的“复述”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针对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教学一开始以检查学生预习为主,针对学生喜欢讲故事的特点,故事部分的教学以讲述为主,一则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内容,二则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跟初中教学接轨,引进了文言版故事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区别“侯、喉、猴、候”,理解文中“不堪设想、恍然大悟”及两个“死”的不同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及结果,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讲述和对比阅读“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难点:通过讲述和对比阅读“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预习要求: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了解有关春秋时期吴国等一些诸侯国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师:今天这堂语文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生齐读题)。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是一种昆虫,所以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螳左右结构,螂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靠拢,并且注意高低错落,捕是什么意思?所以是提手旁,蝉也是一种昆虫,所以也是虫字旁。
)1.生字词语(1)诸侯国禀报时候咽喉猴子(读第四声时,有短竖;读第二声时,没有短竖。
)威风凛凛(“禀”后鼻音,“凛”前鼻音。
)(2)多音字:乘虚而入处死大王前爪转来转去打着鸟战车千乘趁机大王:dàwáng古代对国君、诸侯王的尊称。
dài wɑng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爪”在一般情况下都读zhǎo,如:鹰爪、虎爪、前爪、爪牙、魔爪、张牙舞爪等。
在口语中读作zhuǎ,如:鸡爪、猫爪、狗爪、爪子。
2.请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在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吴王一心想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他们认为,()出兵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那后果将。
()大臣们怎么劝说,吴王()不听。
后来,()一位少年向他讲了“”的故事,()他才,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一心想出兵攻打楚国,(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他们认为,(如果)出兵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无论)大臣们怎么劝说,吴王(都)不听。
后来,(因为)一位少年向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所以)他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理清脉络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少年向吴王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经过?其它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2——11故事经过)(1故事起因)(12故事结果)三、学习故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3.自由读读故事,圈出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表现?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并指导朗读。
)蝉叫着喝着螳螂拱着举起黄雀伸长啄食少年拿着瞄准4.讲述故事(提供图片,结合板书)。
5.理解寓言。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1)分别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又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不要……而要……”“既要……又要……”来分别说一说。
)(2)联系生活说说你明白的道理。
四、比较阅读1.阅读文言版《螳螂捕蝉》,并完成填空。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这是一则。
(体裁)(1分)(2)忆课文中相关的内容,解释:(3分)委身——曲附——欲——(3)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句子的意思。
(2分)(4)这个故事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除此之外,我们还接触过这类成语,如:八仙过海,;养兵千日,;君子一言,等。
(4分)2.交流,订正。
五、学习开头、结尾师:少年给吴王讲述了这个故事,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春秋时期,诸侯群雄纷争,吴国和楚国是其中两个诸侯国。
当时,楚国比较强大。
楚庄王打败晋军后,做了中原霸主。
春秋末年,江南一带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国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晋国为了打败楚国,便采取“联吴制楚”的策略。
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很快强大起来,并多次对楚国发动进攻。
4. 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
故事开头说,吴王一心想出兵攻打楚国,不听大臣们的劝说,并且还固执地说——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5.师引入下课学习:那这个少年到底有没有劝说吴王?没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劝了?为什么没有被吴王处死呢?板书设计:寓言故事螳螂捕蝉bǐng 蝉:叫着喝着lǐn 螳螂:拱着举起眼前的利益chéng shèng 黄雀:伸长啄食身后的祸患趁chèn 少年:拿着瞄准教后反思:一直追求真实、本真的课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在不做任何所谓铺垫的基础上,进行预习的交流,引入故事的学习,“划出故事”“圈出表现”“体会心情”“读好句子”“讲好故事”“体会寓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尤其是没有学生积极配合的语文课堂真的很难推进,也可能是设计没有贴近班级学生的特点。
其实学生做的预习作业还可以,但很多学生不能把预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唯有字词学习部分还算比较自主。
还有短短的3个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毕业生,还需好好努力。
阅读文言版《螳螂捕蝉》,并完成填空。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这是一则。
(体裁)(1分)2.回忆课文中相关的内容,解释:(3分)委身——曲附——欲——3.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句子的意思。
(2分)4.这个故事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除此之外,我们还接触过这类成语,如:八仙过海,;养兵千日,;君子一言,等。
(4分)阅读文言版《螳螂捕蝉》,并完成填空。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这是一则。
(体裁)(1分)2.回忆课文中相关的内容,解释:(3分)委身——曲附——欲——拓展阅读文言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拓展阅读文言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