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14822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反复读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做过梦吗?你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2.读过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和鲁迅先生享受美好的梦境、美好的故事。
(板书:美好的故事)3.出示生字生词,指名领读、跟读,同桌互查。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同学识记生字,强调“参、差”是多音字,指导发音与组词。
5.指导写字。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书写。
如“漾”的部首为“氵”,右边上半部分“羊”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边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书写要美观。
“骤”“瞬”“陡”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窄、右边宽,而“削”是左边宽、右边窄。
“坠”在写的时候注意“队”字的捺要延伸出去,使整个字重心稳固,否则容易上面小、下面大,书写不美观。
三、精读品悟,理解课文1.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节?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并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2.小组交流探讨。
这些景象让你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你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
本篇课文的写作年代与现在间隔较远,所以语言表达与现在也不完全一样。
课文中描写的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景色,描写细致但是描写对象很多、很杂,所以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来理解、体悟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75bd0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识题跋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文言文二则》。
上次课《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这幅画,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1)指名生读课题,注意停顿:书/戴嵩画牛(2)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相机理解:“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3.介绍题跋:题跋指写在书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等的文字,写在前的叫“题”,写在后的叫“跋”。
这则文言文就是苏轼为戴嵩的画作《斗牛图》所做的题跋。
4.简要介绍戴嵩。
二、初读古文,明节奏(一)整体感知,读准读顺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
(1)相机指导:结合字义读准“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看偏旁猜“曝”的意思,介绍古人“曝晒节”曝晒习俗,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同桌相互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4.全班齐读课文。
(二)感知节奏,读出韵律1.提示:文言文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优选3篇)精选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优选3篇)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078b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
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法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
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雅、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说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二)作者介绍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22f50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一)读通课文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 -3 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
(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再读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96a3d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71c4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2.png)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本文介绍了XXX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XXX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故事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XXX的思想深邃、文字优美,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部分为“我”在昏沉的夜里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为“我”在梦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二是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三是故事的结局。
3)小组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故事的。
作者将梦中所见的景物、人物、事情等进行了有机的组合,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与意义。
事,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中的“清楚起来了”也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展现出他对眼前之景的向往和憧憬。
3.问题引领:文中出现了一些比喻和象征,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意义?4.研究提示:1)“我不在小船里了。
”这句话中的小船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作者回忆中的故事,也代表着作者的想象世界。
作者从小船中走出,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文中多次出现的“昏沉的夜”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作者的迷茫和不安,也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而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5.问题引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6.研究提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出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但是,当他从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6ae72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进而把握鲁迅的形象。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较为难懂的词语,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由“昏沉的夜”的现实——梦境——“昏沉的夜”的现实。
可是,下课后,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老师,我真不知道这篇“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了?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合作来解决大家共有的疑惑,好不好?二、品读课文教师提问:要想解决“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我们就要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的故事?请你找出相应段落,圈出词语。
预设:这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
教师引导:那这个“好的故事”出现在哪儿呢?预设:梦境中。
教师小结:对,“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梦境。
板块一:话梦境1.找两幅图教师引导:在这个梦境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非常美丽的生活图景,现在请你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并给它们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预设:第5段——(记忆中的)水乡倒影图第7段——(梦境中的)水乡浮动图2.析两幅图教师过渡:这两幅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1)析水乡倒影图教师提问:作者在这幅图中都描写了哪些美的人和美的景?预设: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簔笠,天,云,竹,小河,萍藻,游鱼。
共计19种。
教师引导:是呀,这些“美的人和美的景”,是鲁迅先生曾经坐小船经过什么地方看到的呢?预设:山阴道教师引导:那山阴道在哪儿呢?预设:浙江绍兴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
也就是说,这些记忆中的景物是鲁迅故乡的。
我们想想看,在一个人的梦境中,竟然出现了故乡的景与人。
那么,在这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预设:我读到一个眷恋故乡的鲁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e097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8.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篇一:26.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二、检查预习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学生合作交流: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eaaa1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伯牙鼓琴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译讲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师,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间弹琴,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
这时他碰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大屏幕显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译讲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过渡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进行四场比赛,请看第一场比赛。
(出示屏幕)二、第一场比赛:比正确朗读课文(一)屏幕出示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识生字、正确朗读自学指导(一)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二)听录音第一遍听,听准字音。
第二遍听,听准停顿。
(三)自己练读。
(四)指名读——齐读三、第二场比赛:比正确译讲课文过渡语:课文字音读准确,停顿正确了!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正确译讲课文。
(一)屏幕出示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
要求:先译讲红色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的意思,有不会的地方可以小声向同桌请教,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学生练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要求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1.译讲诗题“伯牙鼓琴”指名学生译讲。
鼓:弹。
“伯牙弹琴”的意思。
如有错误,引导学生更正。
2.译讲第一句: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指名学生译讲。
有错,则其他同学更正,老师补充。
之:代词,指伯牙弹奏的琴声。
句意: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2)过渡语:一个人擅长弹琴,一个人善于倾听,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接着译讲下一句。
3.译讲第二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166a2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揭示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务学而好问”的道理。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在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后,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读准“轴”“曝”“矣”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务学而好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 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 理解人物特点,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板块一:谈话激趣,解题导入一、对诗激趣,解题导入(1)孩子们,刚才大家背了好多首古诗词,现在来和老师对对诗,敢不敢呢?(《墨梅》《惠崇春江晚景》)(2)引出题跋。
大屏出示。
引出课题(3)解题。
A.读法,学生读。
B.意思,学生讲。
(3)简介作者,学生填空。
二、了解戴嵩,引发思考1.读资料2.说感受。
三、回忆学法,明确方法1.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文2.总结“四读”学习法。
过渡语:戴嵩和苏轼是两个朝代的人,相隔几百年,可历史就那么巧合,戴嵩其中有一幅《斗牛图》传至宋代时,还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c4bb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 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以曲入题1.播放《高山流水》2.上课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
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
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
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
(板书:据义定音)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出示句子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cb889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d.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能根据意思确定“巍巍”“汤汤”“少选”等词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文的基础,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背诵。
4、凭借想象,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借助“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展开想象,体会琴声之美妙,感悟知音之情深。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播放《高山流水》。
2、出示单元导语,齐读。
3、由《高山流水》古琴曲,引出课题。
4、讲解“鼓”是“弹”的意思。
板书,齐读课题。
二、体味音韵美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①教师重点指导难读易错的字词。
②指导难读的句子③自由读全文。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①借助注释,想想意思再读,试着划出停顿。
②点名反馈难读的地方。
师随机指导。
③重点指导难读句型的停顿。
④再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注释,同桌边读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点名反馈。
三、赏读语言美1、出示课文插图,师引读。
2、师介绍伯牙和子期的身份。
3、提问:从我刚才的介绍中,你有什么感受?点名反馈。
4、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子期很懂伯牙呢?点名反馈。
5、出示句子①齐读②交流:为什么从这里能看出子期懂伯牙呢?③听着伯牙的琴声,子期是怎么赞叹的?师生合作读。
④在琴声中,子期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和流水呢?点名反馈⑤现在我们带着伯牙琴声里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再读。
点名读,齐读。
⑥引出“知音”,板书。
6、出示《列子.汤问》中的句子,师带读。
7、提问:大胆想象,伯牙鼓琴,还会志在哪里呢?8、运用这些词语,仿照句式写一写。
完成学习单。
四、品读主题美1、师讲解,提问。
2、再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内心的悲伤。
3、出示关于伯牙子期和友情的诗句。
4、引出“知音文化”。
5、最后在优美的琴声中,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8e08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c2aa1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解析: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本组课文主要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情操。
而《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通过对我和少年好友闰土之间的故事展现出“我”和闰土之间简单而深厚的友情、我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以及对他年少时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目标:正确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少年闰土作为一个农村少年的质朴、聪明活泼、能干的品质,理解作者对闰土这个年少好友的特殊感情;学会尊重、平等地和身份不同的人和平相处。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感悟质朴的语言对于感情的表达作用。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文章中“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强上的四角天空”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的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龄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他是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年,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
(二)新课讲解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带着问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么认识的又写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哪些稀奇有趣的事(少年时,我的家境很好,闰土的父亲是我家的忙月,过年时家里忙不过来,闰土的父亲便叫他来帮忙,我与闰土因此相识。
文中写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四件有趣的事,分别是:雪天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而且我和闰土之间的事情说明虽然身份不同,但是我们的感情却非常好。
)(3)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去表现闰土的事有什么好处(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闰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10270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本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人文主题,本文是第二篇。
《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黑暗现实之中,仍然保有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2.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3.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测读词。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石油鞭爆乌桕蒙胧伽蓝皱蹙虹霓萍藻参差追问词语意思:煤油鞭炮蒙眬寺庙皱缩彩虹浮萍长短不一的意思出示短语: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点拨:“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形容水的动态,这个短语要读的紧凑一些。
2.从课文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回顾内容,引入作者“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先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二、精读梦境。
(一)感受美。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文章第3—9自然段,师读第3、4、6、8、9自然段,学生读第5、7自然段。
师;这就是鲁迅笔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读后你觉得美吗?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美呢?(二)品读美。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f93ff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失声痛哭、囫囵吞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4.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团聚、情节、记性、保存、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初识鲁迅,导入新课1.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鲁迅。
2.教师讲述心中的鲁迅。
3.读题入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番介绍,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但是,鲁迅在世的时候,他的侄女周晔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
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视角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题,教师引导读出小侄女对伯父深深的爱。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1.认读会认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2.学习会写的生词。
(1)音:开始朗读,找出重点字音,连读两遍。
(课件出示)(2)形:(课件出示)①形近字组词:详——祥挽——换咳——该搞——稿恍——晃②同部首字归类:囫囵咳嗽(3)义: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浏览课文,了解隔行分段的方法。
2.指名分别读课文的五段,想想讲的是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段:伯父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第二段: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伯父笑谈鼻子被墙壁碰扁的趣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58dd3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实录一、引入。
(没听到具体环节,略过。
有些可惜)二、上下文,理解词语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理解要求:遇到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跳过去。
2、第一次读的时候,哪些词是跳过去的?3、这些词语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语。
你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是什么时候?提示:借助课文去思考。
(1925年),距今大约100年。
出示词语齐读。
古今对照字形,发现规律。
猜一猜朦胧为什么换成“目”字旁?为什么作者不把过去的词语换成现在的词语?(具有年代感,对作品的尊重)出示课后习题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思考,教学时需要理清:哪些是难懂词语、如何联系上下文,学生真的会联系了吗?如何检测?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教学的思路就清晰了。
1、出示句子,指名读,圈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澄碧、荡漾。
理解荡漾,说说你联系了什么来理解?提示:前面的重要情景。
2、小结:原来好的故事和“水”有关。
3、朗读感悟。
4、方法引领: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过的词语,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句话中,可以把目光打开,放到一段话、甚至一篇文中来理解。
5、理解“错综”。
出示应该联系的段落,指名读。
捕捉可以联系的关键词。
(交错、织)。
落实联系上下文的具体方法:抓关键词6、这些都写的一种事物,你觉得写的什么?7、出示云锦资料,看和资料,说说云锦给你的印象。
(鲜艳、色彩斑斓等)8、师生合作读云锦资料,老师读云锦,学生读相关信息。
思考:不是为了用资料而用资料,每一次的资料用来干什么,老师有明晰的认识。
资料用得充分、用得有效。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蜻蜓点水”般的使用资料。
三、感知内容。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指名读: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思考:对课后习题的的理解很重要。
我们平时对课后题的没有这样进行拆解,所有不能很好地找到教学的落脚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16de1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30859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意图:《小花猫找汗》是一节听读游戏识字课,有一次组内教研过程中,一位年轻老师提出:“现在上听读游戏课太难了,尤其是长篇的科学故事性的文章,真不知怎么教给孩子?”。
其实对于小朋友而言,听读课本上的文章诗歌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增强识字的能力,每一篇诗歌有讲述一个知识点,在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听读游戏识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花猫找汗》是一篇很适合低龄小朋友的科学童话,孩子们通过阅读能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语言生动有趣,课文的画面形象可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鉴于以上几点,我有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复习学过的生字:猫猪狗牛马。
学习新授生字:说问汗吐2、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创作表演童话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诗歌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杆字卡若干钓竿小鱼池教具小动物头饰若干个《小花猫找汗》动画片律动音乐《小动物》表演用背景幕布录像机。
活动过程:律动《小动物模仿操》教师领幼儿入座。
一、导入:播放动画片《小花猫找汗》。
二、听读游戏诗歌教学:动画片看完了,我要考考小朋友,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什么?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让幼儿发言,教师并依次贴出各种所说出的小动物的)(随后教师依次出示词卡:身上、舌头、脚掌、鼻子。
)教师引导幼儿玩“连连看”的游戏(请小朋友上前连线,把小动物和相对应出汗的位置的词卡廉洁,以此巩固关于小动物出汗部位的知识教育。
)三、复习学过的生字这些小动物还带来几个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
(把刚才的小动物翻过来,后面是相对应的小动物的名称字卡:猫、狗、猪、牛、马。
)四、认读认读识字游戏“听声音认生字”游戏(老师或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叫声,另一名小朋友找出相对应的字卡)四学习新授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读准课题。
2.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才能让我们对课文的了解更深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吧!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时间和时代背景,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再结合当时写作背景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同学们,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交流反馈:①第一组:石油、四近、膝髁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查看课下注释理解词意。
②第二组:云头、皱蹙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第三组:乌桕、伽蓝、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指名读、正音。
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
④第四组:泼剌奔迸指名读、正音。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也可以网上查找词意。
2.学习生字:过渡:课文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利用查看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解决了难懂的词语,那么课文中的会写字对我们就小菜一碟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写字吧!(1)认读生字(开火车)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重点指导生字“综、藻”为平舌音;“瞬、掷”为翘舌音;后鼻音“萍、漾”等。
)(2)指导书写①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教师引导:指名让学生对生字进行归类预设1:“搁、综、澄、漾、焰、削、瞬、凝、骤、掷、陡”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预设2:“萍、藻、坠”为上下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生字“瞬、凝、骤、藻、萍”,学生练写。
瞬:要注意“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六笔是撇折。
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
骤: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藻、萍: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注意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词意理解的难点,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章1、教师引导:再读课文,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预设:一个梦境2、引导学生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思考:哪部分是“好的故事”?现实梦境现实()—()()—()()—()预设:现实1~2段,梦境3~10段,现实11~12段。
(1)交流反馈,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借助多媒体相机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
预设:“骤然”“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
“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
交流反馈:“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词语“蒙胧”与“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的呼应,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
(4)总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四、研读“现实”1、过渡: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鞭爆”,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2、小结存疑: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设计意图:由梦境到现实,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感悟鲁迅的内心的孤独苦闷。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
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能结合“阅读链接”,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走进梦境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读第4~8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学生边读边想象梦境里的情景。
3.交流反馈(1)指名说出描写梦境的词语。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相机板书:这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2)引导学生辨析词语:作者形容梦境的“幽雅”,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预设:“幽雅”与“优雅”是近义词,“幽雅”多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围幽静而雅致;“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正确运用“幽雅”与“优雅”。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概括出梦境的特点。
)二、研读想象1.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梦境的美好吧!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预设:“美丽”体现在☆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引导学生观察云锦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换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预设:“幽雅”体现在☆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预设:“有趣”体现在:☆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教师引导:作者笔下的景物是孤立存在的吗?交流反馈: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1)学生齐读句子,引导质疑。
(2)交流解惑。
预设1: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教师引导: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教师引导: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的倒影?教师引导: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想象说话①师生合作读句子。
②想象说话:请你用“()织入()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他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设计意图: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三、升华主题1.学生再读第5、7自然段。
2.过渡: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合作探究,引导质疑预设1: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做“好的故事”?教师引导: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