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优质PPT】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 的影响。(4分)
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
不合时宜„„他们把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
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D
C.墨家
D.法家
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 白相用,干湿 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 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 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C
继承——仁政、民本 发展——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神化皇权,维护专制集权
(2014江苏)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
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形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 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 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2012山东)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 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史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史料二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 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 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 史料三韩非曰:“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 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 国安而暴乱不起。”
[思维启迪]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 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 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 让学生自我觉悟。” 请回答: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分别是诸子百家中哪家的 思想? 提示:甲——儒家思想,乙——法家思想,丙——__道__家___思 想。
提出“__仁__政___”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 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 念
主张_人__性__本__善__说,是“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气节修 养
倡导“养浩然之气”,主张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唐代以后,《__孟__子___》一书被当做经典。 ③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 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 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探究问题] 依据史料信息,说明司马迁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提示:(1)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即 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 (2)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3)法家不别亲疏贵贱(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主张严刑峻法(一 断于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 (4)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 麓 版 历 史
________”的主张。
必修③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②性善说: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赋道德意识。
③义利观:倡导“__________”。
B.著作及地位:南宋________将其著作 《__________》列为“四书”(《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一。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
4.比较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相同点及政治主张上的 不同。
(1)同:①产生背景:都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岳
士大夫崛起等背景下产生的。 ②代表阶段: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③世界观:都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向前发展的。 ④治国方略:都主张改良旧制度。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及这种思想的地位和影响,虽然每一派别对后世影响不同, 但在当时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课在最后还指出了百 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这是本课的重点。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 麓 版 历 史
必修③
第一单元

2020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0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 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材料反映了孟子( ) A.为统治阶级进行辩护 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C.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 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意愿,故 A 项错误;“无恒产 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 产,因无恒心”体现了孟子主张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从而 维护统治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关于赋税的主 张,故 C 项错误;孟子主张通过百姓稳固而统治稳固的思想, 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故 D 项错误。 答案:B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
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
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解析: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
同,故 A 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故 B 项
主题(二) 百家争鸣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材料二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材料三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 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 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主题(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 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 民之从之也轻。”

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

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与第1课相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制作名片、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探讨案例,从互动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成武文亭山名称的来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传说春秋时,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与“ 三冉” (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成武文亭山,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 会文亭” ,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

反映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讲授新课:学习过程一:自我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学习过程二:【角色扮演】归纳:由于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兼并战争又使百姓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部编版)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9

(部编版)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夯实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 项正确。

2.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他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朱元璋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 )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不妄为,以“无事取天下”,D项错误。

3.“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下列对荀子所说的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B.主张通过行法治,重刑罚,使人向善去恶C.主张反省内心,去掉人欲,恢复固有善性D.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故A项正确。

B项为法家思想,排除。

荀子主张性恶论,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排除D项。

4.《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钜子”(墨家领袖)的领导,他们纪律严明,根据“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习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习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习题精选七第1题【单选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B、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D、他的行为方式特立独行遭人忌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

”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下,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位史学家评论中国战国时期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最可能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第5题【单选题】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有(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先秦经典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严刑峻法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第7题【单选题】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统治秩序自相矛盾的是A、有教无类B、知之为知之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成“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高中历史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材1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材1 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材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荀子与儒家战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孟子是鲁国没落贵族的后裔。

孟子成为著名学者后,与学生一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X。

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X。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X人性本善说。

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对“性善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

这说明,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唐代以后,《 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曾在齐国都城稷下学宫讲学。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版必修3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岳麓版必修3
试答:孟子将孔子“仁”的观点发展为仁政,并提出了民 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并主张礼法并施。
[讨论交流 2] 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反 映了什么?
试答:反映了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在竞争中出现相互融合的 特点。
[讨论交流 3]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说为何会一度成为显学?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二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 事之变,足以乱矣。……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 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思考 (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据史料二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并指出其与孔子、孟子 政治思想的异同。
题组一 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
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 B ) A.民贵君轻 B.人性本善 C.重义轻利 D.浩然之气
解析: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人性本善,这是孟子主张仁政的 人性依据。A、C、D 三项虽然是孟子的主张,但与题意不符。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及 各种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政治派别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 见解,在辩论中彼此融合、共同进步。
[讨论交流 1] 孟子和荀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分别体现在哪 些方面?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 提示:(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 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 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 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 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 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目标导航①“________”:也称“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别。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________。

③“尚力”:强调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④“节用”、“________”: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2)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的利益。

②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3.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1)主张①哲学观:“________”,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

②人生观:“________”,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命观:天与人“________”,人必须顺应自然。

(2)地位: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是战国时期________集大成者。

4.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1)思想①政治观:主张________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历史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________。

(2)影响①适应了建立统一的________体制的需要。

②与________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地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为秦治国的指导思想。

5.兵家(1)代表:孙膑,其思想主要受《________》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主张①强调要懂得________。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③重视________。

三、影响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1)________孕育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________。

(3)________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________的基本精神。

答案:一、1.铁器牛耕 2.(1)礼法秩序(2)士人二、1.儒家集大成者仁政君为轻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教唐代亚圣2.(1)①兼爱②和平相处③生产劳动④节葬(2)①手工业者 3.(1)①齐物②逍遥③不相胜(2)道家思想 4.(1)①法、术、势②变法革新(2)①中央集权政治②儒家思想5.(1)孙子兵法(2)①战争的规律③人的作用三、1.(1)儒家思想(2)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2.传统文化课堂作业知识点一知识点二庄子的主张。

故B正确。

5.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A.墨家主张节俭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

墨家思想的根源应该从墨家本身来考虑,排除C、D。

知识点三庄子与道家6.战国时期的庄子( )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③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④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家所反对的。

故③不可能是庄子的所为,只要包含③的选项均不正确。

7.“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之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反映出庄子( )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④走上了不可知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庄子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从而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陷入了不可知论。

知识点四韩非与法家8.《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张(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实际上主张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

故C正确。

9.右面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D.“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答案:D解析: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知识点五孙膑与兵家10.孙膑的主要军事思想不包括( )A.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B.注重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C.重视人的作用D.“不战而屈人之兵”答案:B解析:“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思想,答案为D。

11.位于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见下图)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150多年。

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齐鲁大地富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发展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稷下学宫成为各国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A、B题意体现不出来,D本身错误。

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为政本也。

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用“仁”“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

因为有利于增强诸侯国的实力,确保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

或材料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 )A.社会的大变革 B.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C.战国七雄的混乱 D.科学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当时经济政治背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大变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 )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②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③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④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①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①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A正确。

3.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调节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政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仁”的思想与具体统治策略的结合。

其目的都是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这反映了荀子(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

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荀子主张“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也认为人有恶的一面,必须通过法律才能有效约束人的恶性。

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最突出的共同点是( )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B.反对掠夺战争C.主张实行“法治”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社会变革的主张。

7.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思想是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的反映,孔子和墨子不同的阶级属性决定各自思想主张的差异。

同时“根源”即本质、根本原因,故排除A、C、D。

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与庄子的观点( )A.完全一致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C.基本上相矛盾 D.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荀子认为人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则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只能顺应自然。

9.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