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1-引言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血液滤清等。
因此,了解脾脏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变化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脾脏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及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2-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分为脾实质和脾窦两部分。
脾实质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主要参与造血功能,白髓则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脾窦则为贮血和滤清血液提供了空间。
3-脾脏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1 脾脏大小和形态正常情况下,脾脏长约12-15厘米,宽约7-8厘米,厚约3-5厘米。
形状多为椭圆形或楔形,边缘光滑,表面呈纵行褶皱。
3-2 脾脏的密度和强化特点脾脏的密度与肝脏相似,略低于肝脏。
在不同的CT或MRI扫描阶段,脾脏可有不同的强化特点,如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3-3 脾脏的血供和引流脾脏的血供主要来自脾动脉,引流则通过脾静脉和脾窦。
脾窦是脾脏内特殊的血窦结构,有助于滤清血液。
4-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4-1 脾梗死脾梗死可呈团块状或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强化环,类似于肝梗死的表现。
4-2 脾肿瘤脾脏常见的肿瘤包括脾血管瘤、脾囊肿、脾肿瘤和脾转移瘤等。
脾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壁结节。
脾囊肿呈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
脾肿瘤通常呈圆形或分叶状,可有强化。
4-3 脾创伤脾脏创伤可表现为脾脏破裂、脾出血或脾血肿等。
脾脏破裂可导致脾脏表面不规则、出血或积液等。
脾出血和脾血肿呈高密度影像,可有包膜或分层。
4-4 脾囊肿脾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占位,边缘清晰。
囊内可有液平或壁结节。
4-5 脾脓肿脾脓肿通常呈多房性或单房性囊腔,囊内可见液平或壁结节,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可显示周围壁强化。
以上仅为部分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请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附件:无注释:1-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2-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囊肿
2、MRI表现
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缘光滑信 号均匀。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是该脏器常见的良性肿瘤。尸解发 现率为0.03%-0.14%。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MRI:与脾囊肿相近。
1)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 2)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3)新鲜血的CT值高于脾脏或相等,逐渐
降低并低于脾脏。 4)对比增强,脾实质增强血肿不增强。
脾内血肿
视检查时间,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 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对比增强扫 描,脾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如果脾 包膜破裂,则形成腹腔积血征象。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以 伴有脾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 状。大约有25%的病人由于脾破裂主现 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休克。 也有病人由于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 心悸等表现。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脾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正常脾脏长10-12cm, 宽6-8cm,厚3-4cm,重 110-300g。脾分为脏面 和膈面,膈面与膈相依, 脏面与胃、肾、结肠、 胰尾相比邻。脏面的中 央为脾门,是脾脏的重 要解剖标志性结构。脾 动脉、脾静脉、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脾门,组成 脾蒂。
脾脏常见 病变
号 较大的血管瘤可见分隔及中央瘢痕,呈长T1等-短T2信号 增强呈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结节状,逐渐向中央填充
男,54岁,体检发现脾占位
男 15岁 腹痛半月余
错构瘤
少见的良性肿瘤,由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合而成 CT平扫见比脾脏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界清楚,
可见钙化、囊变 T1WI呈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
脾脏增大脾脏内密度丌均增强ct见血肿丌强化常合幵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及腹腔积血女14岁腹部外伤一天脾脓肿ct见脾内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少数脓腔内有液气平面mri圆形或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脓肿可单房或多房dwi可见脓腔弥散受限增强见脓肿壁及分隔强化男77岁发热咳嗽3天脾梗死若整个脾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丌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强化男47岁发现胃癌2月余良性肿瘤囊肿ct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2020hu有时可见囊壁钙化mri平扫见单发或多发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囊壁显示丌清增强无强化女48岁发现脾占位1天血管瘤增强呈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结节状逐渐向中央填充男54岁体检发现脾占位男15岁腹痛半月余ct平扫见比脾脏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界清楚可见钙化囊变t1wi呈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当含有脂肪时可见短t1长t2信号增强见丌规则丌均匀强化淋巴管瘤以多发性囊肿最常见ct平扫脾脏内性低密度边界清晰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见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央瘢痕强化女40岁体检发现脾肿物恶性肿瘤转移瘤淋巴瘤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脾脏原发淋巴瘤不继发淋巴瘤病理上分为弥漫的细小结节型多发肿块型单发巨大肿块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信号均匀未治疗前很少发生囊变坏死男31岁左中上腹疼痛6天脾肉瘤临床表现为脾脏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体重减轻ct表现为脾脏增大内见单发或者多发稍低密度灶可有钙化囊变坏死增强呈丌均匀轻中度强化也可呈自病灶边缘向中心扩展式强化女42岁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转移瘤ct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丌等或丌规则低密度影
【医学课件】脾脏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强化
脾脏正常MRI表现
信号:T1WI低于肝、 T2WI高于肝
脾囊肿(splenic cyst)
•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分真性、假性。 • 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
脾囊肿(splenic cyst)
• 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的水样低密度灶,无强化。单 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现象。
• 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也可为邻近脏器侵犯。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脾大+脓肿(环征),发现气泡或液平有特
征性。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 引起脾梗死的疾病常为二尖瓣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脾动脉瘤、动脉硬化等疾病。当有门静脉高压 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医源性现多见。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脓肿(abscess of spleen)
脾脏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脾脏正常CT表现
• 位于左上腹,膈面及胸壁侧光滑,脏面不平。 • 有关韧带:起固定作用,也为炎症、肿瘤扩展的桥梁。
脾肾、脾膈、脾胃韧带。 • 脾个体差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
CT肋单元法—不超过5个肋单元,下缘不低于肝下缘。 •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匀。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详细版.ppt
脾密度低于肝,均匀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 匀。
优选
8
优选
9
脾脏正常强化
优选
10
优选
11
脾脏异常CT表现
脾大小的异常: 脾密度异常:
副脾
优选
12
优选
13
脾脏大小异常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优选
32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 张。又称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 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
病因分类:外伤、自发性、医源性
优选
22
优选
23
临床表现
左下胸壁的挫伤 左下肋骨折表现 左上腹疼痛和肌紧张 左肩胛区疼痛 血腹(包膜下出血无血腹) 出血性休克
优选
24
影像学表现
腹部平片 -B超-首选 -CT
优选
25
优选
26
脾囊肿(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分真性、假性。 假性囊肿常见,与外伤、胰腺炎有关。 CT表现典型,圆形,界清的水样低密度灶,无
强化。单发或多发,个别可见壁钙化。 脾包虫囊肿有一定特征性(囊壁囊内钙化、母肿。 需与囊性肿瘤鉴别,后者可见不规则壁厚、壁强
化、壁结节等。
优选
27
脾囊肿
优选
28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优选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 性),根据影像 表现可分为均匀 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发结节 型、巨块型。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性) 影像表现多表现 为弥漫结节或巨 大肿块,增强扫 描多为轻度强化, 缺乏血供的表现。
12 脾淋巴瘤
• 脾脏非何杰金淋 巴瘤MRI扫描:脾 脏增大,内见多 发结节状略高信 号病灶,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容易合并囊 变,中心区域 看见更高信号 或更低密度的 区域。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也容易合并 出血、血栓、 纤维化及含铁 血黄素沉着。
3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分为囊 性淋巴管瘤、毛细 淋巴管瘤和海绵淋 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 瘤 CT 表 现 为 单 发/多发囊性低密 度灶,常有分叶内 多见分隔。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平扫及各期 强化信号与正常脾脏 接近。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CT增 强扫描病灶强化。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MR扫描 T2W1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6 脾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
• 脾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SANT)是罕 见的脾脏良性血 管性占位,影像 与血管瘤很相似。 典型影像可见 “轮辐征”。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功能,相对于肝脏,脾脏 病变相对较少,脾脏病变包括肿瘤 性、非肿瘤性病变和创伤。
脾脏的功能
1 免疫 2 造血 3 储血 4 滤血/毁血
1 脾囊肿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讲解
被膜下破裂 中央破裂 完全性破裂
症状:剧烈患部疼痛,严重者多以失血性 休克、腹部膨隆为首发症状
平片和透视
较肝挫裂伤更为常见,出血首先聚积在脾的周围使 其肿大
X线透视或照片会见到脾影增大,密度增加,脾周 缘模糊 邻近的脏器因脾的肿大受推压移位 左隔上 升尤其是外侧的上升 胃膈间距的增宽及胃气泡下 内移 脾曲结肠受推压下移 相应的肋腹壁的软组织 挫伤肿胀 相应的肋骨骨折,是脾破裂的合并 症 如若合并有左侧气胸或胸积液又或左下肺 病变时,则会影 响对脾挫伤的判断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 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 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 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 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CT
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 织,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多同时有多脏器的异位症,如右位心、异 位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 症 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 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副脾
脾外伤(trauma of spleen)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 间,长轴与第10肋平 行,凸面为膈面,凹 面为脏面。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后肋部位,其长 轴与第10后肋一致。 边缘完整、新月形, 密度均匀。
脾脏影像诊断学
2021/3/29 星期一
19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2021/3/29 星期一
24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021/3/29 星期一
4
2021/3/29 星期一
5
2021/3/29 星期一
6
2021/3/29 星期一
7
2021/3/29 星期一
8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2021/3/29 星期一
9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spleen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sarconra
2021/3/29 星期一
10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 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囊壁 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 感染、栓塞有关。男女发病比例为2:1, 40岁以下。多无临床症状。
2021/3/29 星期一
16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实验四脾脏的病变病理
实验四脾脏的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脾脏的充血、萎缩、变性、坏死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标本:脾梗死、脾出血、脾坏死。
(二)组织切片
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在部位,也为脾白髓区。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脾脏淀粉样变的病理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瘤内钙化和向心性强化,提示血管瘤。
即使我们说影像上脾脏血管瘤类似肝脏血管瘤,但是相比于肝血管瘤,脾脏血管瘤多不典型,比如:T2WI上信号不够高,增强时也未必能见到类似肝血管瘤的动脉期结节状强化并逐渐向内填充的典型影像表现。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可见到4种脾脏血管瘤的强化方式:1、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后逐渐减退,但始终保持相对高密度/高信号;2、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填充均匀;3、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随时间延迟逐渐填充,后完全或不完全填充;4、动脉期边缘强化,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扫描仍未完全填充。
脾脏较小的血管瘤,T2WI高信号,DWI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动脉期即完全填充。
脾脏血管瘤,动脉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最后均匀强化。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但是始终未均匀填充,只能看到强化后期低密度/低信号区较前稍缩小。
血管瘤伴血栓形成,边缘隐约可见不均匀强化,始终未向内填充,但是平扫时边缘的高密度钙化对于血管瘤的诊断具有强烈的提示意义。
脾脏的血管瘤很容易伴有出血、血栓形成。
点击图片可放大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这样的脾血管瘤属于比较典型的了,容易诊断。
较大的血管瘤中心区域常常可见更高信号或者CT上更低密度的区域,这是由于较大的血管瘤容易合并囊变。
较大的血管瘤也容易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信号可不均匀。
上图脾脏血管瘤,T1WI及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
小结:脾血管瘤,影像表现类似于肝血管瘤,但影像多无后者典型,T2WI没有后者那么高,强化也可以不典型。
渐进性强化、较大病灶CT上中心更低密度或MR上中心更高信号、看到瘤内钙化等倾向本病。
3、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是起源于脾脏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分为囊性淋巴管瘤、毛细淋巴管瘤、海绵性淋巴管瘤。
CT上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脾脏内实质内或被膜下单发或多发囊性低密度灶,为水样或略高于水样密度,边界清楚,但外形不规则,常有分叶,其内多见分隔,囊壁及分隔较少钙化。
增强扫描边缘及分隔强化。
也可表现为薄壁单发囊性低密度灶,没有明确分隔,囊壁轻度强化。
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CT 表现平扫多为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模糊均可,伴有分叶,病灶边缘及分隔有强化,持续至延迟期,而内容物没有明显强化。
在极少情况下,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状淋巴管瘤可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实性或囊实性病变,需要鉴别其他实性占位。
组织学上淋巴管瘤明显强化的区域并没有真正的实性成份,而是对应红髓大量纤维基质中的扩张血窦,其内对比剂潴留,导致淋巴管瘤呈现强化。
其强化特点为持续性、渐进性高强化。
脾脏占位的延迟期高强化也提示病变为良性,可鉴别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淋巴管瘤在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如果囊内合并有出血或较多蛋白成分聚集,可以为高信号。
在T2WI 呈高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
囊状淋巴管瘤边界清晰,T2WI 为极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可有轻度强化。
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边界常常欠清晰,T2WI 呈不均匀较高信号影,中央信号高于边缘。
增强后动脉及门脉期均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呈等信号,病灶中央不强化。
脾脏多发囊性占位,边缘分叶状,增强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
分叶状囊性占位,类似花瓣样的改变,很典型的脾淋巴管瘤。
MR上呈T1WI低、T2WI高信号,内见多发分隔。
典型的脾淋巴管瘤常容易诊断,有时需要与脾脏包虫囊肿、囊性转移瘤、脓肿、结核等鉴别。
脾包虫病的特征表现为大囊内可见子囊,囊壁多伴有钙化,且囊内间隔及囊壁没有强化或轻度强化。
此外,囊内出现破碎的膜样结构是较特异的征象(“水上浮莲” 征)。
患者一般多合并肝包虫病,且临床上有流行病接触史。
脾结核的表现为较低密度病变,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较液体 CT 值为高,少数病变可有环形强化,存在既往结核感染则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多发点状钙化,且多伴有其他腹腔脏器的结核浸润。
脾脓肿一般为多发,少数为单发,病变大小不一,壁比较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周围组织水肿,密度及强化减低;临床上,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特征。
脾转移瘤多有原发病史,环形强化,部分可有牛眼征。
当脾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同时合并发生时称为血管淋巴管瘤,此时影像上不容易与血管瘤区分,我们可以统称其为“脉管瘤”。
肝脾同时发生的血管淋巴管瘤,T1WI序列示肝脏内巨大囊性混杂信号影,病变下半部分呈高信号,脾脏内病变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序列示肝脏内病变呈均匀高信号,脾脏内病变呈混杂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周边及囊内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病变周边及囊内分隔持续强化;延迟期肝脏囊性部分未见强化,脾内病变强化程度增加;冠状位延迟扫描可见肝内病变外突,部分位于腹腔内。
影像上与脾脏血管瘤难以鉴别,都有填充式强化。
小结:典型的脾脏淋巴管瘤呈分叶状,CT低密度,多伴有分隔,增强边缘及分隔强化,MR上T1WI低信号,有出血及蛋白时可呈高信号,T2WI高信号、见低信号纤维间隔,增强扫描类似CT。
4、脾血管肉瘤脾脏血管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为恶性血管内皮瘤或内皮肉瘤,多见于成人。
影像上,脾脏增大,可见多发或单发的占位,边缘不清,CT为稍低密度,MR为T1WI稍低、T2WI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有慢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时T2WI也可为低信号,DWI表现为弥散受限,呈DWI高信号、ADC等低信号。
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度或明显不均匀环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渐进性强化,影像表现类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的强化多较血管瘤明显。
部分可见合并肝及其他远处转移。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上图,脾脏增大,其内不规则占位,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更高信号坏死灶,病灶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延迟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类似血管瘤。
但是血管瘤弥散不受限,T2WI也比这个更高。
脾脏血管肉瘤合并瘤内多发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小结:脾脏血管肉瘤为脾脏恶性肿瘤,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比如弥散受限。
影像表现与血管瘤有类似之处,比如都可以填充式强化,但血管肉瘤边界多不清楚,信号多不均匀,瘤内更易见到出血,也没有血管瘤的亮灯征,强化多不规则。
有时可见到合并肝转移。
5、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样病变,由正常的脾髓组织异常构建而成。
根据成分不同分为四型:红髓型、白髓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以红髓型多见。
红髓型主要由失调的脾窦构成,白髓型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混合型中红、白髓成分比例较为接近,另外脾脏错构瘤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当病灶内的纤维组织超过其它成分时则属于纤维型。
脾脏错构瘤CT平扫示肿块呈等或稍低密度,位于脾内或包膜下,当病灶密度接近正常脾实质时不容易发现。
病灶位于脾包膜下者有时仅表现为脾脏轮廓的改变,少数伴有钙化和或脂肪组织,含钙化和或脂肪组织的肿块为脾脏错构瘤的特征性CT表现,钙化形态多样,典型者可为爆米花样钙化。
动态增强扫描,脾脏错构瘤的强化方式由于组织类型和病理基础的不同有多种类型:动脉期大多数表现为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及病灶边缘斑片状强化,少数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上述三种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病灶密度趋于均匀;延迟期,大多数密度接近或稍高于正常脾实质,仅少数低于正常脾实质。
极少数以囊性或钙化为主的病灶可无明显强化。
极个别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均可呈等密度,容易漏诊。
MRI扫描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信号或不均匀低或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或早期均匀/不均匀强化、延迟持续强化,延迟期密度(或信号)接近或稍高于正常脾实质,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假包膜,尤其是MRI扫描T2WI表现低信号,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的诊断。
典型的错构瘤钙化。
平扫信号以及各期强化与正常脾脏接近,这是比较典型的脾脏错构瘤。
T1WI、T2WI示不均匀T1WI等低、T2WI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呈渐进性强化.尽管强化方式与血管瘤有相似,但是T2WI低信号具有特征性。
图1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较清,周围有假包膜(箭)图2多发病例,CT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期示病灶轻度强化呈低密度(箭)图3~5为同一病例图3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边缘斑点状轻度强化(箭)图4CT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示病灶不均匀强化,呈等低密度,中心见斑片状低强化区(箭)图5病理图片由排列紊乱的裂隙状的血窦样腔隙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基质内分布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纤维组织HE×100图6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呈低信号(箭),信号稍不均匀,边界清图7,8为同一病例图7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箭)图8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信号较为均匀并稍高于周围脾实质(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