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研究现状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叙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口头讲述,而是开始跨越不同媒介界限,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
这种趋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聚集在一起,参加了一场题为“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探讨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研讨会以一场主旨演讲拉开了序幕。
演讲者首先回顾了传统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传统叙事有其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媒介生态的变化。
随后,他介绍了跨媒介叙事的概念和特点,指出这种新形态的叙事在多媒介交互、跨文化交流、叙事策略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中,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一些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探究了跨媒介叙事在新闻报道、影视制作和社交媒体传播等实际应用领域中的表现和影响。
他们发现,跨媒介叙事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担增加的问题。
因此,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如何在跨媒介叙事中找到平衡点,既能吸引受众,又能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另外一些学者选择从理论层面对跨媒介叙事进行探讨。
其中,有一位学者提出了“参与式叙事”这一概念。
他指出,跨媒介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众的参与度更高。
通过社交媒体和互动式媒介,受众可以参与故事的创作和演绎过程,从而增强了叙事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这种参与式叙事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还能够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和集体记忆的构建。
此外,还有一些与会学者关注跨媒介叙事对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的影响。
他们认为,跨媒介叙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通过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这场学术研讨会,我们深入了解了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一、本文概述空间叙事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叙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回顾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代表性论文、专著和研究项目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全面梳理和反思,本文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推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空间叙事研究的关注,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繁荣。
二、空间叙事理论概述空间叙事理论是近年来在文学批评和叙事学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个理论框架,它强调在叙事作品中空间元素的重要性,并将空间视为与时间并行的叙事维度。
在传统的叙事理论中,时间往往被视为叙事结构的主导因素,而空间则常常被视作是背景或场景,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
空间叙事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舞台,更是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人物性格、构建主题意义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动态性和建构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静态的容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叙事,与时间一起共同构建故事的深度和广度。
在空间叙事理论中,空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功能。
空间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
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进而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空间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变迁,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
本文探讨了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的现状。
同时探讨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对中国叙事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学者通过对叙事的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Todorov,1969)。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Prince:1987:P3)。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
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
索绪尔(1857~913)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
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
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
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认知叙事学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卷
第四期
认 知叙事 学国 内研 究现状
蓬勃
( 电子科技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四川成都
【 摘
605 ) 10 4
要 】 本文通过对认 知叙 事学的简要介 绍, 的相 关关系、 故事世界 结 。 的理念 与研 究方法 、 当代 叙事理论 的
以及叙事理论教学等重要论题。 叙事语篇 中视 角 。 合近几年 来认知叙事学国 内研 究的趋势 ,勾画出了国内 特征与走 向。 探讨 认知叙 事学研究的现状 ,以期对 国内认知叙 事学研究有 交汇的认知解析 ” 了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把人的认知操
一
个整 体 的把 握 。
【 关键词 】 叙事学; 事 学
认知叙事 学是后经典 叙事学 中一个跨学科 派别 .兴起于 2 世纪 9 年代 中期 . 目前发 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后经典叙事 0 0 是 学分 支之一。认 知叙事学是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 . 以其独 有的方式研 究叙 事 , 强调叙事语境 。 突出读者与文本的互动 . 为 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18 4
作与语言 形式结合起 来对叙事语篇 中视 角的本质及 其与语言 形式之间 的构建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引导、 培养读者阅读视 角 频繁转换 的现 代作品如意识流语篇 时有效 的阅读范式. 建立连 贯 的心理表征 . 最终领悟这类语篇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 叙 。 述聚焦研究的嬗 变与态势”讨论了认知叙事学的叙述聚焦 。 以 雅恩 的“ 口聚焦 ” 窗 和戴维 ・ 赫尔曼 的。 假定聚 焦 为例 进行 阐 述 . 明后经典叙事学家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填补 了经典叙 表 事学家在 研究叙述聚焦 时对社会语境 、 意识形态 、 者反应等 读 重视不足 的问题 。 “ 赫尔曼社会叙事学 与翻译 研究” 简要论述 了赫尔曼 的社会叙事学的认知方法 , 即要设计 和阐释被视为社 会互动方式的故事. 即就必须将叙事代码和信息置于分立而互 补的认知领域和语言学领域。 以看作是对国 内认知叙事学研 可 究的一个补充。 外, 此 熊沐清教授 的“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 的新接 面: 两本认 知诗学著作述评 ” 为认知叙事 学运用于具体 实践提 供 了考证 。蒋勇军的“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 、 状与前景 现 进一步阐述 了认知诗学与认知叙事学的关系 。 为认知叙事学运 用于语言研究实践给 出了依据。 三、 总结 在 国内 , 有关认知叙 事学的探讨 , 以说是 中国叙事学研 可 究新的转 -。在认知叙事学的研究方面 , 司 _ 国内尚处于一个起步 阶段。目前在 国内尚未有关于认知叙事学的专著。相对于 国际 的叙事学研 究 , 中国的学 者仍主要采 用传统的范式 。 缺乏与 国 外研究的有效呼应 .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很大的限制 。从论 文发表 的时间来看 . 有关认知叙事学 的论 文均是在 2 O 0 o年 以 后发表的 , 而且数量相 当有限。国内的数篇论 文都是经历 了从 理论上探 讨认知叙事学 到实例研究认知 叙事学于 文本分析 的 过程 , 没有进行认知叙事学在语言学和其它非文学领域 的实例 研究 , 在这一点上是较欠缺 的。 综上所述 . 国内的认知叙事学要 紧密结合 国际上对认知叙事学研究的步伐 . 多开拓认知叙事学 的研究领域 , 期待迎来认知叙事学在中国的春暖花开。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关注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象征和时间等方面。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下:在国内,叙事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学、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一些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国外,叙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探讨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叙事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发了用于分析叙事作品的软件和工具,使得叙事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叙事学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
其次,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但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最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叙事学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丰富理论内涵的跨学科领域。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涌现研究成果的特点。
未来,随着叙事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该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崛起,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界举办了一场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旨在对该研讨会进行综述,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会议背景与目的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会议聚焦于跨媒介叙事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不同媒介中的表现,以及跨媒介叙事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三、会议内容概述1. 理论探讨: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传统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跨媒介叙事在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叙事体验方面的潜力。
2. 实践案例分析:会议邀请了来自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跨媒介叙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案例包括《权力的游戏》、《黑镜》等影视作品,以及《阴阳师》、《原神》等游戏和动漫作品。
3. 跨学科交流: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就跨媒介叙事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交流。
探讨了如何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4. 未来展望: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跨媒介叙事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四、研究现状与发现1. 研究现状:目前,跨媒介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尝试将跨媒介叙事应用于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
2. 发现:研究发现,跨媒介叙事具有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的优势,能够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之本土化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之本土化现状分析作者:方萍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透过近年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揭示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本土化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叙事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微观角度总结叙事研究的基本路径,以求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实现对西方教育叙事研究理论的扬弃和超越,探究出一条适合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的叙事研究之路。
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深度描述20世纪80年代,克利福德·格尔茨(1980)在Blurred Genres-The Re guration of Social Thought中指出,社会科学的解释已经转向人类科学语境下的叙事(natrritive),这引发了全球叙事研究潮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应用叙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和实践上都进行了诸多尝试,相应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但叙事研究这种舶来的理论方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叙事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并借鉴国外的叙事研究成果,以求完善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建构以及研究框架。
一、我国叙事教育研究之现状反思1.教育叙事不是“一味的教师叙事”通过近十年教育叙事研究的论文题材分析,笔者发现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视角大部分集中在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包括教师角色/身份认同、教师信念、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策略,教育叙事研究几乎等同于教师叙事研究。
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例如学生叙事、师生关系的研究,但早已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教师叙事研究中。
教师叙事研究确实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教学改革、个人成长、价值认同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但教育语境下的教学主体不只包括教师。
作为研究者应当能够看到复杂的、动态的、变化的中国教育语境下“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各种实践”。
在笔者阅读的日本相关的教育叙事研究中,除教师相关之外,题材涉及日语学习者研究动机的叙事研究、外语学习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研究、外语学习者的个人生活史、雙语习得者的学习经历的叙事研究、留学生第二职业观的叙事研究、国际化人才的叙事研究等等。
叙事学概念及其历史与现状透视
叙事学概念及其历史与现状透视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叙事学的定义、理论来源,列举了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并简述了他们的主要思想、贡狱和代表作品,录后指出当前叙事学正与其他学科景密结合,对丈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叙事学/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法国人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他的著作《十日谈语法》中命名的。
在文学理论中,叙事学属于结构主义的分枝,它将语言中的模式使用到叙事作品当中,并提出地点和心灵并不重要,只有形式起作用。
它提倡的三个主张是:符号(故事)和所指(语境)以某些任意的方式分离:内容反映叙事形式:叙事者使用某些框架结构来分析叙事作品。
叙事学试图建立一种结构或语法来分析叙事中的语码、常规和系统,这种理论在20世纪中期得到很大发展。
莫定叙事学理论基础的主要作品有:普洛普(Propp)的《民间故事的形态》(MorphologyoftheFollct-Tale,1928),它创造了一种分析民间故事的模式,分为7个行为层面和31个功能:斯特劳斯(Stmum)的借构人类学》(StructuralAnthorpology,1958),它勾勒出了描述神话故事结构的大纲;格雷马斯(Graimas)的《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1966),它提出了由6个结构单位(actants)组成的一个系统:托多洛夫(Todorov)的(十日谈语法》(TherGammarOftheDecameorn,1969),书中介绍了叙事学这个概念;热内特(Genete)的《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1972)和《新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Revisited,1983),书中作者编制了一套分析系统,对故事和内容以外的叙事行为实行分析。
其他在叙事学有影响的理论家包括巴特斯(Barthes)、布里蒙得(Bremond)、弗赖伊((Frye)等。
子结构被分成能分解的成分:词素。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近年来,“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本次“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本次研讨会进行综述,以期为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会议概述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为主题,围绕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实践案例、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展开讨论。
会议吸引了来自文学、影视、游戏、动漫、传媒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三、理论探讨在理论探讨环节,学者们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有学者指出,跨媒介叙事是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故事叙述的方式,其特点包括多元性、互动性、共享性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是推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关键。
四、技术手段在技术手段方面,会议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应用。
有专家指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跨媒介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故事情节的自动生成和智能推荐,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等。
同时,学者们还就如何将传统媒介与新技术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以实现更好的故事叙述效果。
五、实践案例在实践案例环节,会议介绍了多个跨媒介叙事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团队将小说与影视、游戏等多种媒介相结合,通过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故事叙述,实现了跨媒介的互动与共享。
此外,还有团队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案例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挑战与机遇在讨论挑战与机遇环节,学者们指出,尽管跨媒介叙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叙事学研究已经逐渐跨越了传统的文学、电影和电视等单一媒介的局限,进入了跨媒介叙事的新时代。
为深入探讨这一学术领域的最新发展,“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于近期在京举行。
本文旨在为读者呈现这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及成果。
二、会议概述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的叙事学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会议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围绕跨媒介叙事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发展、产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理论研讨在理论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们普遍认为,跨媒介叙事是指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故事叙述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实现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此外,专家们还就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四、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环节,来自影视、游戏、动漫等行业的从业者分享了他们在跨媒介叙事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
其中,许多案例涉及到了如何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故事的巧妙衔接,如何运用新技术手段实现跨媒介叙事的创新等。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研究,也为未来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五、技术发展在技术发展环节,专家们探讨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跨媒介叙事中的应用前景。
专家们认为,这些新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更高级别的跨媒介叙事,使得故事叙述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与会专家还就如何培养具有跨媒介叙事能力的技术人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跨媒介叙事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六、产业应用在产业应用环节,与会者围绕跨媒介叙事在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专家们认为,跨媒介叙事将有助于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延长作品的生命周期,并为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此外,与会者还就如何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基于叙事学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叙事学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小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研究的日趋深入,相关小说研究也从着力三要素向叙事学转变,随之出现的基于叙事学的小说阅读教学研究新成果也为高中小说阅
读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法。
但大多数教师仍满足于传统小说理论,基于传统小说理论的阅读教学仍未能很好地借鉴新理论,一些教师自身知识更新和学业水平不足,小说教学仍然存在模式化、低效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仍无法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
以天水市一中为例,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虽然对小说阅读教学比较重视,但因叙事学理论储备不足,导致小说教学
千篇一律,学生虽有小说阅读的兴趣,但因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观
念作为引导,不能很好地关注小说中的行动元素及结构模式、时间视点及空间视点、叙述时间及叙述声音,严重影响了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叙事学相关理论,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运用叙事结构理论,辨析行动元素,归纳结构模式,运用叙述策略理论,找准时间、空间视点,运用叙述话语理论,掌握叙述时间,寻找叙述声音,并从每一个理论层面分别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来具体化阐述如何将叙事学理论与小说阅读教学实践有效结合。
这可能是更新传统小说教学观念、提高师生小说阅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关爱情名园叙事学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爱情名园叙事学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叙事性设计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词汇,然而对于以讲故事为线索的叙事性思维却早已有之。
以中国古典园林而言,不论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的空间序列,或是江南园林的“润、雅、幽”的园林意境美,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叙事的特质,即人在环境空间的移动过程中,感官体验可以赋予其更多的环境意义。
由此空间和场地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继而上升到“叙事化”的境界。
此外,这种叙事思维在古代诗书绘画、民居建筑的楹联题刻、古典园林的铺装图案等方面均常常见到,例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如图1-1)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如图1-1)中就通过故事情节帮助画家组织空间结构,同时后人又通过叙事线索来体验画家的创作历程[9]。
无论是诗词绘画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叙述,还是古典园林中渗透出动态空间的连续和穿插,都蕴含着叙事思维的种子。
但直到2000年后少数人开始从事图1-1韩熙载夜宴图图1-2洛神赋景观叙事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隐喻的叙事陈雨(2007)认为“景观叙事的出发点是场所隐喻,通过场所设计对历史事件进行隐喻。
”当场所的参与者遇到某个有着丰富意境的场所时,自己会本能地构成直觉画面。
试图利用历史事件在人们观念中已经形成的积累,通过场所的塑造,试图唤醒人们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体验和记忆,从而构成空间中奇妙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张振(2002)、张云(2006)等认为叙事设计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文学上的手法来完成的,如运用象征、比喻、暗喻等文学上的手法来完成对历史的追忆和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挖掘,从心理和视觉两方面达到共鸣,景观因此具有“叙事”性。
俞孔坚(2005)在其《田一人民景观叙事南北案例》中认为,在景观设计中采用隐喻手法,并且成为很强的符号,这种方式是用语言传达视觉,将形象视觉化,人们一读就能感知到[28]。
2、宣言的叙事孔祥伟(2007)认为“景观叙事的终极表达方式是一宣言”,所谓宣言就是指一种特别的叙事话语。
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叙事护理的发展,叙事护理临床实践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成为临床实践中护理新模式。
本文针对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探讨,从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意义、特点、作用、技术特点、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一、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意义叙事护理临床实践,也称为护理叙事,是将护理叙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满足护理、社会服务、社会教育等多领域需求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叙事护理临床实践是基于社会叙事理论,它关注人们在精神调节和治疗过程中“叙述”自己的经历,充分利用护理叙事的技术帮助患者自我调节,从而改变患者的病情和行为,达到实现治疗目标的目的。
二、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特点1、护士要充分投入和理解病人的叙述。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背景,建立并维持与病人的共情关系,以建立信任和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2、护士应该采取积极的叙述技巧。
护士应善用语言,发掘患者内心理解,采取积极的沟通技巧,帮助患者不断深入地叙述,发现和拆开患者过去的记忆,从而提高护理叙事实践的效率。
3、重视患者的叙述结果。
护士应促进患者叙述技巧的发展,接受病人,激发他们记忆、理解、释放自我力量,内化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护理叙述实践的成效。
三、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作用1、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叙事护理的实践能够帮助患者解决病情和情绪问题,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生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改善护理质量。
护理叙事实践能够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护理服务效率,帮助护士更好地实现临床护理的目的。
3、提高护理服务的针对性。
叙事护理的实践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帮助护士更好地客观理解病人的状况,更好地分析病人的问题,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四、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技术特点1、叙事评估。
护士应采用叙述性方法,从患者叙述经历中剖析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患者行为,分析其叙述中的隐含信息,以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以此来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
基于叙事学的中国四大名著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
基于叙事学的中国四大名著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研究中国四大名著作为文学瑰宝,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伴随着对经典名著阅读意识的增强,对四大名著的教学也成为了小说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或是读本,都将四大名著放入到了学生的视野内,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增强文学修养。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标在“附录”部分建议学生对四大名著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2016年9月13日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具备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的素养。
同时,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才能帮助学生更高地提升自身素养。
因此,如何提高四大名著的教学质量,解决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明确中国四大名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层面上存在阅读意愿不很强烈、阅读行为不很规范、阅读效果不很理想的问题,教师层面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很明显、课外指导不十分系统的问题。
叙事学作为揭示叙事作品内部规律的理论,将其运用于四大名著教学中,优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四大名著。
以叙事学为立足点,为中国四大名著教学问题提供解决对策。
教师运用叙述视角理论,引导学生透彻赏析人物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叙事时间理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写法,进而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运用叙述声音理论,引导学生准确揭示作者情感,进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意图;运用叙事结构理论,引导学生清晰诠释深层意蕴,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通过将叙事学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
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为四大名著的教学探索出新的道路。
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能力与素养,并能够将其调动到课外进行四大名著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终生受益。
国内外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Studies and Prospects of Cognitive Narrat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 宋杰[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认知叙事学;戴维·赫尔曼;莫妮卡·弗卢德尼克;玛丽—劳尔·瑞安;玛丽莎·博托卢西;彼得·狄克逊
摘要:认知叙事学是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重点关注叙事作品的接受过程,旨在挖掘读者在叙事理解时的认知或心理.国外的认知叙事学研究已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理论思想包括戴维·赫尔曼对"故事世界"的建构、莫妮卡·弗卢德尼克的自然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的"可能世界"与"认知地图"理念、玛丽莎·博托卢西和彼得·狄克逊的心理叙事学.国内学者也积极投身于认知叙事学研究的浪潮中,不仅开启对国外相关论著的引介和翻译,还深入研究了国外该领域内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思想;同时,也将认知叙事学的理论服务于对叙事文本的解读上.通过梳理国内外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可以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展望认知叙事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文学与叙事学
叙事模式中的意境模式、象征模式研究 第二人称叙事 视角越界 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女性叙事学之间关系的 研究 叙事伦理与叙事策略、叙事媒介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 等批评流派发展势头凶猛,不能不对叙事学研究造成激 烈的冲击。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于前期叙事学研究的“后 经典叙事学”理论,这批新的叙事学研究者“强调叙事 文本的读者及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注重叙事学的跨学 科研究”。
“后经典叙事学”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极大的吸附、
涵括功能,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社会叙事学 等叙事分支理论的产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二、叙事学理论的特征 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 民族化 交叉性特征。
三、文学与叙事学关系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1、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 2、文学作品的叙述母题 3、文学作品的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客观性视角 视角越界
文学与其他文化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
文学叙事学
一、叙事学的渊源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产生了叙事学,1969年,托多罗 夫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出现。 叙事学理论源自于结构主义,后者注重对文本内部 各类的特点、组合规律的共时性分析。 早期的叙事学理论家有:普洛普、热奈特、查特 曼、罗兰·巴特、格雷马斯、布雷蒙等。 20世纪90年代是叙事学研究转型的时期。一方面, 根植于形式主义的叙事学研究将文本当做一个封闭的 整体,完全跟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相隔离, 势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研究缺憾。
她将话语策略主要分为三类: 一、作者型叙事话语策略。 二、个人型叙事话语策略。 三、集体型叙事话语。
而根据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话语策 略主要分为三类:概述、停顿、省略。
三、文学与叙事学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经典叙事学研究在形式主义的大潮中一度构成了研 究的主潮。但是随着形式主义的衰弱,叙事学研究理论 的种种缺陷也开始为研究者所诟病,但是随着后经典叙 事学理论的兴起,叙事学研究又开始迅速复苏。
当代电影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现状
作者: 陈岩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艺术探索
页码: 81-8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空间;叙事;空间叙事;研究现状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但是在早期叙事研究中,研究者重视的是时间而非空间。
20世纪下半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空间转向",这一理论转向导致了文学、叙事学、电影学研究中空间问题的浮现。
当代电影理论逐渐开始将电影的空间表现力、空间的叙事功能作为研究的对象。
空间是电影叙事区别于书写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当代电影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对电影结构方式的更新、主题涵义的表达、叙事方法的拓展,以及对提升电影的审美、观赏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Levels and Paradigms of Narratological Study--With A Brief Comment on Narratological Study in China
作者: 唐伟胜
作者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6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
页码: 60-66页
主题词: 经典叙事学;故事层面;话语层面;叙事语境;叙事结构
摘要:经典叙事学(Classical Narratology)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囿于叙事的故事(story)层面
或话语(discourse)层面,力图为叙事找到普遍的结构法则,从而将叙事学确立为一门'科学'.但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各种语言哲学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叙事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移:不仅
全面转向叙事语境和阐释语境,更将叙事学与其他相关新兴学科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使之进入了一
个崭新的多元时代,从而大大拓展了叙事学的生存空间.而国内目前仍主要采用经典叙事研究范式,这使对国外最新理论的引进、消化和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研究现状
国外叙事学研究主要涉及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阅读层面等。
故事层面主要研究故事世界的构建,包括人物、事件、情节等;叙述层面则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视角、声音等问题;阅读层面则强调读者在故事理解中的作用,以及故事对读者的影响。
在理论范式方面,国外叙事学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过度强调故事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可能会导致对故事情感的忽视;
-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对故事文本的多元解读虽有创新之处,但有时也显得过于随意和主观;
- 修辞性叙事学对故事叙述者的修辞技巧的研究可能会限制对故事本身的研究。
国内叙事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原创性和独立思考,同时拓宽研究领域,加强对不同领域中的叙事学研究。
未来,对故事情感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叙事学研究将从单纯的故事结构分析向更加复杂的人物情感和心理分析转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叙事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媒介、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对读者反应的研究也将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之,国内外叙事学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学者们不断努力和探索,以推动叙事学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