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10.7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0.7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初始B细胞经血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若遭遇特异性抗原,则被刺激而活化、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01 02 03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需Th细胞辅助)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BCR B 细胞对TD 抗原的识别1通过BCR 可变区直接识别天然抗原B 细胞表位BCR信号1提供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B细胞可作为专职APC,提呈p-MHCⅡ给特异性Th,并获得Th细胞辅助(第二信号)。

B细胞识别Ag 处理提呈Ag与Th相互作用B细胞对TD-Ag的应答需抗原特异性Th细胞辅助。

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Th细胞分别识别同一抗原的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才能相互作用,此现象叫做“联合识别”(linked recognition)Th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即抗原识别信号)①BCR 特异识别天然抗原的B 细胞表位,启动活化的第一信号由Igα/Igβ传入B 细胞内(Igα/Igβ胞浆区有ITAM 基序,共有基序为YXXLX6-8YXXL 。

)②B 细胞共受体(CD21/CD19/CD81)参与第一信号形成B 细胞活化2B细胞共受体复合物(CD21/CD19/CD81)参与第一信号形成BCR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共受体中的CD21可结合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上的补体片段(如C3d),介导BCR/共受体交联。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效应Th细胞表面表达CD40L,结合B细胞表面CD40 CD28 B7.1/2SIGNAL 2DCTh ProcessingSIGNAL 1naiveeffectorCD28 B7.1/2b.效应Th细胞特异性识别B细胞提呈的p-MHCⅡ,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分泌IL-4协同CD40L促进B细胞增殖。

a.DC提呈的p-MHCⅡ激活初始Th 细胞分化为效应Th细胞(表达CD40L)Th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是B 细胞充分活化和增殖的必要条件如:IL-2、IL-4、IL-5促进B 细胞增殖;APC 分泌的IL-1和Th 细胞分泌的IL-4促进B 细胞活化;IL-4、IL-5、IL-6等促进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北京大学《免疫学》 免疫应答之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北京大学《免疫学》 免疫应答之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
Th
MHCII
Y
1. TCR
信号1 抗原-BCR
2. CD4 3.CD40 L
20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21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抗原特异性B和Th
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相互作用
B活化后进入B
细胞区
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2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29
第二节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征
30
第二节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征
(一)初次抗体应答的特征
抗原初次进入集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之为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产生抗体的四个阶段:
1. 潜伏期 2-3周,无抗体产生
2. 对数期 抗体水平呈指数增长
3. 平台期 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并相对稳定
4. 下降期 抗体降解,或与抗原结合而被清除
3)Ig的类别转换 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 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机制: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
27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Ig类别转换
28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分化
分泌
4
B细胞抗原受体及其识别抗原的特点 BCR可直接识别多种天然抗原物质(天然蛋白、多肽、核酸、多糖、和小 分子化合物) BCR可以识别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BCR识别抗原无需APC的提呈 BCR识别抗原不受MHC限制
5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之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I 与 TD 抗 原

10.7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0.7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初始B细胞经血循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若遭遇特异性抗原,则被刺激而活化、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01 02 03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需Th细胞辅助)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BCR B 细胞对TD 抗原的识别1通过BCR 可变区直接识别天然抗原B 细胞表位BCR信号1提供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B细胞可作为专职APC,提呈p-MHCⅡ给特异性Th,并获得Th细胞辅助(第二信号)。

B细胞识别Ag 处理提呈Ag与Th相互作用B细胞对TD-Ag的应答需抗原特异性Th细胞辅助。

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Th细胞分别识别同一抗原的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才能相互作用,此现象叫做“联合识别”(linked recognition)Th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即抗原识别信号)①BCR 特异识别天然抗原的B 细胞表位,启动活化的第一信号由Igα/Igβ传入B 细胞内(Igα/Igβ胞浆区有ITAM 基序,共有基序为YXXLX6-8YXXL 。

)②B 细胞共受体(CD21/CD19/CD81)参与第一信号形成B 细胞活化2B细胞共受体复合物(CD21/CD19/CD81)参与第一信号形成BCR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共受体中的CD21可结合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上的补体片段(如C3d),介导BCR/共受体交联。

(2)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效应Th细胞表面表达CD40L,结合B细胞表面CD40 CD28 B7.1/2SIGNAL 2DCTh ProcessingSIGNAL 1naiveeffectorCD28 B7.1/2b.效应Th细胞特异性识别B细胞提呈的p-MHCⅡ,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分泌IL-4协同CD40L促进B细胞增殖。

a.DC提呈的p-MHCⅡ激活初始Th 细胞分化为效应Th细胞(表达CD40L)Th细胞与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是B 细胞充分活化和增殖的必要条件如:IL-2、IL-4、IL-5促进B 细胞增殖;APC 分泌的IL-1和Th 细胞分泌的IL-4促进B 细胞活化;IL-4、IL-5、IL-6等促进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

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故此过程也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依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对T细胞依赖抗原(TD-Ag)的免疫应答和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的免疫应答。

在应答过程中,前者需要Th细胞的辅助,后者不需要。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

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BCR所结合的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加工,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peptide-MHCⅡcomplex,pMHC),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识别,Th活化后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抗原;②BCR能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APC的加工和提呈,亦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特异性抗原提供第一信号启动B细胞活化,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使B细胞完全活化。

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又称抗原刺激信号,由BCR-CD79a/b (BCR-Igα/β)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

1. BCR-CD79a/b信号BC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即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但由于BCR重链胞质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故需经BCR复合物中的CD79a/b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与CD3类似,CD79a/b胞质区亦存在ITAM。

免疫学问答题答案

免疫学问答题答案

免疫学问答题答案问答题1 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机制,并叙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原则。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I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机制:(⼀)机体致敏阶段1机体注射青霉素后,青霉素的降解物青霉噻唑或青霉稀酸与体内组织蛋⽩结合,刺激机体产⽣特异性IgE抗体。

IgE抗体的Fc 段与肥⼤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相应的IgE FcR 结合,使机体处于对青霉素的致敏状态。

(⼆)IgE桥联引发细胞活化)处于青霉素致敏状态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青霉噻唑铅酸或青霉稀酸可通过桥联⽅式结合靶细胞表⾯特异性IgE分⼦,刺激肥⼤细胞与嗜碱性细胞的活化后脱颗粒(含有⽣物活性物质)。

(三)⽣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和超敏反应的发⽣致敏的肥⼤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激肽、⽩三烯、组胺等活性物质。

作⽤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导致⾎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快速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

引起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伤等超敏反应。

三、防治原则应从两⽅⾯考虑(变应原,机体反应性)(⼀)检出变应原并避免接触1.详问病史2.⽪肤试验,青霉素、抗毒素,花粉提取液等3.测IgE,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特异性脱敏疗法(1)异种免疫⾎清脱敏疗法:注射脱敏:少量多次短间隔(抗毒素)--消耗IgE 仅能暂时维持疗效,⼀定时期后将恢复致敏状态。

(2)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服脱敏:少量,逐渐增量(⾷物)(三)药物治疗1.抑制Ag、Ab结合,阿斯匹林2.抑制介质释放,⾊⽢酸⼆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3.拮抗⽣物活性介质,苯海拉明、扑尔敏、息斯敏、⼄酰⽔杨酸4.改善器官反应葡萄糖酸钙、Vitc、糖⽪质激素2免疫系统有哪三⼤功能?简述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

3 ⽐较HLAⅠ类和Ⅱ类分⼦在结构、组织分布和与抗原肽相互作⽤等⽅⾯的特点。

1、HLA的分⼦结构1)HLA-Ⅰ类分⼦糖蛋⽩,由α链和β2m结合⽽成。

分4区胞外多肽结合区:由α1和α2构成⼀个深凹槽,与抗原结合的部位。

B细胞表面分子及特异性B细胞应答

B细胞表面分子及特异性B细胞应答
B细胞表面分子及特异性B细胞应答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膜结合免疫球蛋白mIg和Igα/Igβ共同构成BCR
Ig位点的转录产物经不同剪切后分别编码膜结合型或分泌型蛋白,其中膜型Ig以单体形式表达于B细胞表 面,能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表达于未成熟B细胞表面的是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浆 细胞不再表达mIg,记忆B细胞可因Ig的类别转换而表达mIgG、mIgA、mIgE。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脂多糖等,能激活初始B细胞诱导抗体产生,无需Th细胞参与,不引起T细胞 应答。
低剂量TI-1抗原(主要是细菌壁成分,如脂多糖)——引起B细胞特异性应答
高剂量TI-1抗原——非特异性激活多克隆B细胞,引起非特异性应答
TI-2抗原(细菌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活化B1细胞
BCR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启动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由BCR-Igα/Ιgβ和CD19/CD21/CD81共同 介导。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由+Th细胞与B细胞表面多个分子对间相互作用介导。 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与CD40L,CD40表达于B细胞,CD40L表达于活化的CD4+Th细胞,结合后诱导静 止期B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是刺激B细胞活化最强的第二信号。Th1细胞分泌的IL-2、INF-γ等细胞因 子,Th2细胞分泌的IL-4、IL-5、IL-6等细胞因子有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
B细胞共受体增强BCR信号
CD19、CD21和CD81以非共价键相连,称B细胞共受体,CD19结合结合BCR所识别的抗原上沉积的补体 成分,CD19胞内区在BCR激活时发生磷酸化,磷酸化后的CD19分子能够募集多种信号分子,放大BCR 传递的信号。 共刺激分子介导T-B细胞相互作用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特点①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小分子化合物②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识别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处理,无MHC限制性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第一信号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ITAM模体中酪氨酸磷酸化,募集并活化Syk,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经PKC、MAPK、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互基因的表达2.B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成熟B细胞表面,CD19、21、81非共价键结合成共受体复合物,提高敏感性(2)第二信号主要由黏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所提供,最重要的是CD40/CD40L(3)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免疫应答一方面,B细胞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IL-4等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三、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需Th细胞的辅助,发生于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在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激活的部分B细胞进入初级淋巴小结,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分裂增殖的B细胞称为生发中心母细胞,母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的子代细胞体积小,称为生发中心细胞生发中心分为两个区域:明区、暗区,前者FDC(滤泡树突状细胞)较多,后者生发中心母细胞紧密聚集DC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 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呈串珠状,称串珠样小体生发中心四个事件(1)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生发中心母C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体细胞高频突变(2)Ig的类别转换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变化的过程称Ig的类别转换,或称同种型转换,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3)浆细胞的形成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除了少量线粒体,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分泌抗体,BCR表达少(4)记忆B细胞的产生特异性表面标志:CD27,不产生抗体,再次遇同一抗原可迅速活化大量产生特异Ig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某些抗原,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属TI抗原,能激活初始B细胞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㈠B细胞对TI-1抗原发生的应答TI-1抗原又称B细胞丝裂原,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抗原激活,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无记忆性㈡B细胞对TI-2抗原发生的应答TI-2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主要是B-1细胞TI-2抗原通过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使B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而被激活,(但过度交联使成熟B细胞产生耐受)可直接激活B-1细胞,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增强此类B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发生抗体类型转换,可产生IgM IgG第三节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㈠初次应答特点为潜伏期长,抗体水平低,亲和力低,抗体升高所需时间长,抗体主要为IgM㈡再次应答①潜伏期短②抗体浓度增加快③抗体维持时间长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⑤再次应答产生高亲和力抗体IgG再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过长或过短反应均弱。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naï veT
TCR/CD3 活化T细胞
抗原受体编辑 体细胞的高频突变
生发中心
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 记忆B细胞的产生
(一)抗原受体的修正 (receptor revision)
在骨髓中B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V (D) 和J基因节段的重排 是随机发生的,因而可能产生能与自身抗原应答的 B细胞克隆,或 产生具有不合适抗原受体的B细胞克隆。二次重排会修正编码能与 自身抗原应答的重链和轻
链蛋白质的基因,以此消
除自身应答性B细胞。借 Ig基因的二次重排而对B 细胞的抗原受体作修正, 称为抗原受体编辑 (receptor editing)。
(二)体细胞高频突变 (somatic hypermutation)
分裂中的生发中心母细胞; 每次细胞分裂时,Ig V区基因大约1000个bp中 有一对发生突变; 细胞每次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抗原受体会 有一个突变氨基酸; B细胞产生和分泌突变的Ig分子。
二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回忆应答。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潜伏期: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抗体前的时间。 对数期:所产生的抗体量呈幂次方增加。 平台期:血清中抗体浓度不发生变化。 下降期:血清中抗体浓度缓慢下降。
再次应答特点
潜伏期短; 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 抗体维持时间长; 所需抗原剂量小; 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
初次应答
Ag
B表位

Bm
BCR
B
活化,增殖,分化
浆细胞
CD40
IL-4,IL-5 MHCII/T表位 TCR CD80 CD28
② ① ②

免疫学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

免疫学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

Th 细胞活
Th
化、增殖
二次应答
B7 MHC-II
CD28
CD4
TCR Th
APC
ICAM LFA-1
Th
分泌细胞因子
浆细胞
Th
CD40L CD40
BCR
抗原
B 细胞扩增
Immune response is Two-Edged Sword ! Immunity is not always what we want!
21
9/19/2019
22
(三)浆细胞的形成
• 抗体形成细胞( Antibody Forming Cell , AFC ); • 能分泌大量抗体,不再表达BCR和MHCⅡ类分子,因此不
能再与抗原起反应,也失去与Th相互作用的能力。
B细胞
9/19/2019
浆细胞
抗体
23
(四)记忆性B细胞(Memory B cell,Bm)的产生
9/19/2019
29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 TD-Ag: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和 血清蛋白等。
• TI-Ag:细菌细胞壁、荚膜多糖、鞭毛、脂多糖 等;
– TI抗原活化B细胞不需要Th细胞的帮助。
9/19/2019
30
TI-1 抗原 LPS
TI-2 抗原
多效价抗原
BCR LPS 受体
9/19/2019
35
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意义
• 在抗胞外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此类应答 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以迅速发生。
• 具有荚膜多糖的细菌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 用,逃避MΦ的破坏,还可阻止MΦ对抗原的加 工。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使得机体能够对这一 类病原体产生迅速的特异性应答。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_真题-无答案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_真题-无答案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总分37,考试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哪种免疫作用不需抗体参加:A.免疫调理作用B.补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C.对毒素的中和作用D.NK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E.ADCC作用2. 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NK细胞C.T和B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3. TD-Ag引起的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可诱导T、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B.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C.可诱导免疫记忆细胞形成D.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为B-1细胞E.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4. 关于B细胞,正确的说法是A.可直接分泌产生免疫球蛋白B.在体液免疫应答中,既是抗原提呈细胞,也是免疫应答细胞C.介导细胞免疫应答D.参与细胞免疫应答E.在胸腺内发育、分化、成熟5. 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介导细胞主要是:A.T淋巴细胞B.巨噬细胞C.B淋巴细胞D.郎罕细胞E.Th1细胞6. 抗TD抗原抗体产生过程中需要参与的细胞有:A.T细胞、B细胞共同参与B.红细胞与B细胞C.中性粒细胞与T细胞D.以上都不是E.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7. 下列哪些细胞间作用时不受MHC限制:A.Th细胞与B细胞B.NK细胞与肿瘤细胞C.郎罕细胞与Th细胞D.巨噬细胞与Th细胞E.Tc细胞与肿瘤细胞8. B细胞活化信号主要是由传递到细胞浆中A.CD4B.CD19C.CD21D.BCRE.CD799. 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ThO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A.MHC-Ⅰ类分子与CD8分子间相互作用B.IL-2与IL-2受体间相互作用C.MHC-Ⅱ类分子与CD8分子间相互作用D.MHC-Ⅱ类分子-抗原肽与TCR间相互作用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10. 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的是A.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B.仅限于B细胞C.已接受抗原刺激D.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E.可自下而上数月致数年11. 体液免疫初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A.抗体含量比再次应答高B.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较长C.IgG出现较晚D.抗体为高亲和力抗体E.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12. 抗体抗病毒感染可通过:A.中和作用B.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并活化补体C.诱导非感染T细胞释放抗病毒物质D.直接溶解病毒E.防止病毒脱落13. 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是:A.血液B.骨髓C.腔上囊D.淋巴结E.胸腺14. 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不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产生的:A.IL-5 B.TNF-β细胞C.IL-2D.IL-4E.IL-615.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A.SmIgB.抗原识别受体C.SRBC受体D.促有丝分裂原受体E.MHC编码的产物二、X型题以下每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过程TI-Ag和TD-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初次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过程TI-Ag和TD-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初次

ZAP-70
GEFs激活的小G蛋白
RasRac
Ras
细胞特异转录因子
BSAP
NFAT
在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T细胞给抗原特异应答B细胞予服装 毛细血管高内皮静脉
CD L

40
化 的
Th
B

辅2
助细
细 胞 活 化
胞 分 泌 细 胞





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抗体形成细胞 (antibody forming cell, AFC)
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B细胞对TI-Ag的识别机制
• TI抗原可分成TI-1和TI-2两类。 • TI-1与丝裂原受体结合,多克隆激活B细胞;低浓 度时可单克隆激活。 • TI-2高度重复决定簇与B细胞高亲和力BCR形成广 泛交联而直接活化B细胞
B细胞对TI-Ag免疫应答的特点
• TI-Ag刺激B发生免疫应答不依赖T细胞 • TI-Ag只能刺激B细胞产生IgM • B细胞对TI-Ag不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免疫损伤机制
• 导致I、II、III型超敏反应 • 引起超急移植排斥反应 •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调节作用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response)
概念——机体第一次接触某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特点—— 潜伏期长
主要是IgM,含量较低,持续的时间短 高浓度的抗原(TD-Ag 、TI-Ag )
(一)B 细胞对TD-Ag 的识别阶段:双信号
①抗原与BCR的交联 ②TH2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抗原与BCR的交联
初级信号转导分子Igα/Igβ把第一活化 信号转导入胞内

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等调节B细胞的活化。
(二)B2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B2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 B2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IgG为主的抗体,部分B2细胞分化为记 忆性B细胞,在再次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1. B2细胞的活化

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 BCR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表位),产生抗原识别 信号,Igα/Igβ将抗原识别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共受 体复合物
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Th细胞的激活 外源性抗原由APC捕获,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 段,以MHC-II—抗原肽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并提供第二信号,使其活化,分化为Th细胞。 (细胞免疫应答)
Th细胞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h细胞识别B细胞表面特异性p-MHC,诱导 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结合产生B细 胞活化所需第二活化信号。
Igα/Igβ将B细胞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
到B细胞内
B cell receptors (BCR)
---BCR即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 蛋白
---成熟B 细胞表达两种BCR
Ig: IgM 、IgD.两种
---BCR的胞内区非常短,仅
有三个氨基酸残基
BCR can recognize epitopes directl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浓度TI-1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剂
TI-2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特点

TI-2抗原多属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成分,具 有高度重复的结构。使成熟的抗原特异性B 细胞的BCR发生广泛交联。且不易被降解, 使抗原信号延长和持续。,但过度交联可产 生耐受。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四)BCR交联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BCR 交联 激活酪氨酸激酶 Lyn、Fyn、Blk CD79ITAM磷酸化
Syk被招募并活化 经过磷脂酶C途径和MAP激酶途径
转录因子(如BSAP)激活,细胞增殖和分化
T、B细胞第一信号的转导
T细胞
抗原受体
TCR
转导信号分子
CD3
ITAM 的磷酸化

第一个被募集的PTK ZAP-70
(一)B细胞经 由BCR识别抗原
结合 内化
(二)Igα/Igβ把第一活化信号转入胞内
Ag + BCR
Src家族激酶磷酸化
Igα/β的胞浆区ITAM磷酸化
B细胞被激活
激活PKC Ca++释放
DAG IP3
活化磷脂酶Cγ 裂解
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三) 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
B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CD19/CD21/CD81/CD225可使 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明显增高
T细胞
T细胞辅助的B细胞所识别的与T细胞识别的为同一抗原
三、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终末分化
1)Th细 胞的作用 2)BAFF 促进B细 胞成熟和 B细胞性 免疫应答
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B细胞在生发中心发生的事件
抗原受体的修正 体细胞高频突变 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 记忆B细胞的产生
作用
作用
MHC的多态性
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多态性 (polymorphism)
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allele)。是一个群体概 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多基因性 (polygenic)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ppt课件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ppt课件
在抗原的诱导下,分裂中的生发中心母 细胞的突变频率增大,主要是点突变,常 发生在编码 IgV 区中 CDR 的核苷酸序列易 发生突变。
高频突变的结果产生多种不同亲和力的 BCR,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 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被抗原选择出来, 在Th细胞的辅助下分化增殖,产生高亲和 力的Ig,称之抗体亲和力成熟★ 。
(一)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
1 、活化Th向B细胞提供第二 活化信号: ★ 主要: CD40L(CD154) —CD40 其次: LFA-2(CD2) —LFA-3(CD58) LFA-1 —ICAM-1(CD54)
籍细胞接触传递活化信号
Th与B细胞相互作用
2、 活化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信号)
Th对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辅助作用
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一)抗原受体的修正:
在生发中心中发生藉 V(D)J基因二次 重排而对 B 细胞的抗原受体修正称为受 体修正(receptor revision)。

受体修正发生于体细胞高频突变后。
Ig抗原受体重链基因的受体编辑
(二)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
Th2→ IL-4、5、6、(10、13)→B细胞
Th1→ IL-2、IFN-γ→ CTL、B细胞

TH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




(二)T细胞的辅助作用发生于外周淋巴 组织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 Ag 专职APC加工 T细胞区 Ag 初始T流经该区的APC旁被捕捉被激 活 血循环B细胞 HEV T细胞区 该抗原特 异性BCR的B细胞被捕捉与相应Th相遇, 被激活,进入淋巴滤泡。再形成生发中 心。Th也能进入生发中心。

免疫突触的形成: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 高浓度的TI-1抗原, ------可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殖和分化; 低浓度的TI-1抗原 ------只能激活抗原特异性B细胞。
3. 特点:应答发生早,无Ig 类别转换亲和力成熟 无免疫记忆。
4. 意义:在抗胞外病原体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TI-2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
1. 多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具有多个重复排列的表位。
(二) B细胞活化需要的双信号
第一信号: BCR - Ag
▽BCR直接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 由Igα /Igβ 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
▽辅助受体CD19/CD21/CD81→增强B细胞对抗 原刺激的敏感性,降低B细胞的活化阈值。
第二信号: 协同剌激信号 CD40 - CD40L
B7 CD28
2. 只能激活成熟B细胞, 主要是B1。婴幼儿易感染含TI-2 抗原的病原体。
3. 可直接激活B1细胞,但在Th分泌的CK作用下,可发 生Ig的类别转换,产生IgM及IgG。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分为 四个时期,即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和下降期。 这几个时期所呈现的特征与机体是初次或再次接 触抗原而有所区别。
BCR直接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
Vesicles and Present Peptide Fragments from Proteins B细胞in内化M处H理C-提I呈I 递抗原
*B细胞特异性结合抗原,向B细胞传递抗原刺激信号; *通过BCR摄取抗原,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 物,供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
浆细胞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TI-Ag的特点
1. TI-Ag有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 抗原的递呈、识别及Th、B细胞的活化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以其表面抗原受体识别抗原,与TCR/CD3复合体一样BCR也是由SmIg与Igα和Igβ异二聚体藉共键价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B细胞,其SmIg的类别各异,未成熟B细胞可为SmIgM;成熟B细胞为SmIgM及 SmIgD;记忆B细胞可为SmIgG、SmIgM、SmIgA或SmIgE。

SmIg 主要的功能是识别外源性抗原,Igα和Igβ主要作为信号转导分子传递外界抗原刺激信号以及参与SmIg的表达及其转运.。

BCR对抗原识别具有与TCR不同的特点,即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肽、核酸、多聚糖、脂类和小分子化学物质;BCR可特异性识别完整蛋白抗原的天然空间构象,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出来的决定簇的空间构象,故无需APC对抗原进行加工和处理,亦无MHC限制性。

细胞的激活:一般情况下,当大量抗原进入未经免疫的机体诱发初次免疫应答时,多由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DC)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以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将抗原递呈给CD4+ Th细胞。

使CD4+ Th细胞激活(参见本章细胞免疫)。

与此同时,MΦ作
IL-12等细胞因子,为APC在与CD4+ Th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IL-1、
其中IL-1可促进T、B细胞活化,活化的CD4+ Th细胞可表达IL-2、IL-4、IL-6和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活性介质。

当再次免疫应答发生时,抗原递呈细胞则主要由已扩增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克隆承担。

B 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与其它抗原递呈细胞有所不同。

B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BCR)与TD抗原分子上相应的半抗原决定簇(即B细胞决定簇)特异性结合而将抗原摄入胞内,然后通过与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类似的加工处理方式,使抗原降解成具有免疫原性能被T细胞识别的小分子多肽。

该种暴露出T细胞决定簇的多肽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

后者表达于B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CD4+ Th细胞识别,CD4+ Th细胞通过和其他抗原递呈细胞类似的相互作用方式(参见本章细胞免疫)与B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被激活。

活化的CD4+ Th细胞可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40L(CD40 ligand, CD40配体,又称gp39)和分泌IL-2、IL-4、IL-5、IL-6及IFN-γ等细胞因子。

细胞的激活:B细胞是抗原递呈细胞,同时也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

当B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结合摄入抗原时,即可获得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进而通过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40和LFA-1等分子与活化的CD4+ Th细胞表面相应配体即协同刺激分子CD40L(gp39)和ICAM-1结合,并相互作用,产生协调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而被激活。

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IL-2、IL-4、IL-5、IL-6等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

细胞激活过程中BCR介导的信号传导:由B细胞抗原受体(BCR)所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和T细胞激活的磷脂酰肌醇途径十分相似。

当BC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获得B 细胞活化第一信号,从而启动BCR介导的信号传导,其包括一系列的生化和细胞反应:?磷脂酰肌醇被磷脂酶C(PLC)水解,胞内Ca2+浓度增高,PKC激活;?原癌基因c-fos和c-myc开始转
录;?B细胞的体积增大,RNA含量增多,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作好增殖的准备;?B细胞表
面因子受体及MHC-?类分子表达增强,具备和Th及其分泌的介质起反应的条件。

2( 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CD4+ Th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活化的CD4+ Th细胞(主要是 Th2)产生大量以IL-4、IL-5、IL-6 、IL-10为主的细胞因子,为活化B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影响抗体的分泌、Ig类别转换、亲和力成熟和记忆B细胞的
产生等。

活化B细胞通过表面IL-2、IL-4、IL-5、IL-6等细胞因子受体与活化CD4+ Th细胞产生的IL-2、IL-4、IL-5、IL-6等细胞因子作用后,可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是B细胞的终末细胞,具有合成Ig的功能。

活化的B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下,可激发形成不同种类的浆细胞,如IL-4及IL-5共同作用可激发IgM型浆细胞;IL-4、IL-5和IL-6共同作用
可激发IgG型浆细胞;IL-5可激发IgA型浆细胞;IL-4激发形成IgE型浆细胞,从而合成分泌不同类型的Ig。

在B细胞的分化阶段,有部分B细胞停止增殖分化,成为记忆性B细胞(Bm),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由于记忆性B细胞带有高亲和性受体,对抗原亲和力大,故能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机体对TD抗原的再次抗体应答(或回忆应答)则取决于体内记忆性T细胞(Tm)和记忆性B细胞(Bm)的存在,记忆性T细胞保留了对抗原分子载体决定簇的记忆,在再次应答中,记忆性T细胞可被诱导很快增殖分化成Th细胞,对B细胞的增殖和产生抗体起辅助作用;记忆性B细胞为长寿的,可以再循环,具有对抗原分子半原决定簇的记忆,可分为IgG记忆细胞、IgM记忆细胞、IgA记忆细胞等。

机体与抗原再次接触时,各类抗体记忆细胞均可被活化,然后增殖分化成产生IgG、IgM等的浆细胞。

其中IgM记忆细胞寿命较短,所以再次应答的间隔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只产生IgG,而不产生IgM。

抗原物质经消化道等粘膜途径进入机体可诱导产生分泌型IgA。

3(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机体在初次和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体内的抗体应答,在质和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区别。

因此,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应答可分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两种不同的情况,具体见图。

[TS()[HT5”SS]图初次和再次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机体初次接受适量的抗原刺激后,引起体内抗体产生的过程称为初次应答,主要特点为:?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需经一定的潜伏期血清中才能出现抗体,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抗原的性质、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所用的佐剂类型、受体情况等,潜伏期之后为抗体的对数上升期,抗体含量直线上升,然后为持续期,抗体产生和排出相对平衡,最后为下降期;?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IgG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比IgM长,如果抗原剂量少,可能仅产生IgM,IgA产生最迟,而且含量少;?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短,通常以IgM为主,且抗体的平均亲和力较低。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体内产生抗体的过程称为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anamnestic response),主要特点为:?潜伏期显著缩短,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抗体含量大幅度上升,比初次应答多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时间长;?诱发再次应答所需的抗原剂量极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IgM很少,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

如果再次应答间隔的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于只产生IgG。

抗原物
质如经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粘膜途径进入机体,可诱导产生分泌型IgA,在粘膜表面发挥免疫效应。

初次和再次抗体应答在几方面存在着质和量的区别。

首先,再次应答比初次应答更快,产生的抗体量更大,这是因为免疫记忆的作用;其次,初次应答时分泌的抗体类型通常为IgM,
而在再次应答中IgG、IgA和IgE等类别的抗体则相对增加,这种改变是由于Ig重链类别转换的结果;第三,在再次应答中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应答,这种现象称为亲和力的成熟,这是由于Ig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和抗原对带高亲和性Ig分子B细胞选择性激活的结果。

记忆细胞的产生,Ig重链类别的转换和亲和力成熟是体液免疫对TD抗原(蛋白质)的典型应答,这些现象一般不发生于TI抗原的免疫。

因此可进一步说明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是由辅助性T细胞及其分泌产物诱导的。

4( 抗体的免疫效应抗体是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在体内可发挥多种免疫功能,由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有时也会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抗体的免疫效应可归纳为:中和作用:体内针对细菌毒素的抗体与相应毒素结合后,可改变毒素分子的构型而使其失去毒性作用,而毒素与抗体复合物也易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针对病毒的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可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结合,从而发挥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

调理作用:抗体以其Fab段与病原菌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

形成细菌-抗体复合物,或激活补体形成细菌-抗体-补体复合物,并以其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

激活补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使病原体溶解死亡,即免疫溶解作用。

局部粘膜免疫作用:由粘补体激活所产生的活化片段也可发挥调理作用。

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对粘膜上皮的吸附,是抵抗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防御力量。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和IgM与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等)结合后,其Fc片段可以与效应细胞(巨噬细胞、K细胞等)的Fc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


疫损伤作用:抗体在体内引起的免疫损伤主要是介导?型(IgE)和?型(IgG 、IgM)超敏反应,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