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完整版本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同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包括抗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细菌。
我院监测到的MDRO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等。
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订此制度。
一、建立对MDRO的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应及时采集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
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果诊断为医院感染,应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并报告院感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MDRO,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院感科。
3、医院院感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应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如果发生可疑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院感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应做好MDRO患者的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
科主任和护士长应共同负责病区内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健康宣教工作。
1、对MDRO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制度一、定义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型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背景和意义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
多重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严重威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管理制度1. 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1)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根据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际情况,每半年或者一年组织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防控和培训工作。
(2)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
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判断并向临床反馈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2. 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1)标准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加强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2)诊断与报告。
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
(3)隔离措施。
对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实行单独隔离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床旁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的及时诊断与报告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依据细菌药敏结果,做出是否为多重耐药菌的判断,判断为多重耐药菌时在检验报告单上做好“接触隔离标识”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
2、各科室医师接到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判断该多重耐药菌是感染、定植或污染。
3、诊断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看微生物室发布的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及医师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核实诊断。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预防控制措施1、手卫生科室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
2、接触隔离措施(1)对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入住,而微生物检验样本结果未回时,科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并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若患者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则继续实施隔离措施;若间隔24小时两次培养均未检出多重耐药菌,且患者病情趋于好转,感染得到控制,方可解除隔离。
(2)科室在接到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时,医师立即开具“接触隔离”医嘱,首选单间隔离,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条件受限时,采取床旁接触隔离。
严禁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
(4)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保障医院患者、职工和访客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资源保障1. 确保医院的感染控制专业人员足够,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水平;2. 提供充足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和设备,确保医废得到安全处理;3. 提供充足的感染控制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4. 保证医院的清洁消毒设备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消毒效果良好。
第三章感染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手卫生、带口罩、戴手套等;2. 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3. 定期对医院的环境进行消毒,包括医疗设备、病房、手术室等;4. 对医院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医疗废物感染的传播;5. 加强医院员工的感染控制培训,确保他们对感染控制措施的理解和执行;第四章医院感染控制监测1. 设立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小组,定期对医院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2. 对有可能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3. 对医院的环境、设备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消毒效果;4. 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第五章突发事件应对1. 如果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事件,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措施;2. 对发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蔓延;3. 对医院的环境进行立即消毒,确保暴发事件的控制;4. 对医院的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情况;第六章法律责任1. 对违反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人员,分别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2. 对患者在医院感染中死亡的,医院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 对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受伤的,医院应负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第七章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2. 本制度解释权归本医院管理层。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我院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范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o二、报告及处置:(一)、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目标菌株时,应立即按危急值电话通知主管医师,同时报告院感办。
(二)、院感办对临床科室提供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指导。
(三)、主管医师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四)、在院感办的指导下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按照《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
并使用相应隔离标志(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六)、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流程处置。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的连续性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目标菌应立即报告临床科室和院感办,院感办给予消毒隔离指导。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临床标本,及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三)、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的适应证,并减少侵袭性设备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的应用。
(四)、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将患者隔离在单人病房、隔离病房或同种疾病的病房,隔离标识明确(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六)、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范文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范文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MDR)的管理,防止其传播和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相关从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临床检验人员等。
第三条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致病菌。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专门机构,制定并执行多重耐药菌管理计划,负责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制度,规范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技术规范和操作指南等。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各类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多重耐药菌划定和隔离的制度,对于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和携带者应及时隔离,确保传播链的切断。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学术研究,推动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第二章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报告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制度,对于各类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十条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情况、扩散情况、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实验室的设备、人员和工作流程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事故报告和信息共享的机制,对于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事件,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第三章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环境清洁、设备消毒、患者隔离等。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落实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于与多重耐药菌相关的医疗废物,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
有关管理措施如下: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需要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通知手术室做好隔离措施。
手术通知单须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
二、手术安排在单独手术间或者最后一台进行,手术间内物品设备力求简单、实
用,并挂隔离标识。
三、控制人员数量及出入手术间频次。
参加手术人员应明确分工,谢绝参观实习,
减少传播。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接触患者前后、周围环境后及摘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或
手卫生消毒。
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在进行有产生飞沫的操作或接触创面、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等时,巡回护士及麻醉医生应穿隔离衣、带手套。
器械护士、手术医生应穿防水手术衣,必要时加戴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六、手术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毕医疗废物放置于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密闭运送。
锐器置于锐器盒里。
七、直接接触病人的非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八、手术标本用防渗漏的密闭容器,加入10%的甲醛固定后送检,防止污染周围
环境。
九、手术结束后物体表面、仪器设备、手术间地面以及运送病人的推车表面用
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十、术毕手术间自净30分钟后方可再次使用。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三、多重耐药菌监测范围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4.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或CRABA)5.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或CRPAE)6. 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7.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四、监测报告、职责1. 临床科室职责(1)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主动筛查耐药菌,及时下达微生物送检医嘱,护士正确采集病原学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提高阳性率。
(2)医师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2. 微生物实验室职责(1)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
(2)判断并向临床反馈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3)定期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1)制定和完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和指导。
(2)督促临床科室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
(3)收集、分析、反馈多重耐药菌感染信息,提出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
(4)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质量。
2. 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通风换气。
3. 对患者及携带者进行严格筛查,及时发现和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4. 对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实行单独隔离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防控措施一、制度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定义本制度所称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者3类以上抗菌药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第三条:组织架构医院成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医务科、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检验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第四条:管理措施1. 临床科室应当提高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的送检率,对新入院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和疑似感染患者应当及时进行病原学标本送检。
2. 检验科应当及时报告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应当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上。
3. 感染管理科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的跟踪管理,指导临床科室进行接触隔离措施。
4. 医务科、临床科室、检验科等相关部门应当共同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定期评估和调整多重耐药菌管理措施。
第五条: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二、防控措施1. 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接触隔离:对确诊或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实行接触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专用物品: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提供专用医疗设备和物品,避免共用。
4. 消毒灭菌:加强对医疗设备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特别是高频率接触的物品表面。
5. 环境卫生:保持医院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诊疗区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6.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7. 感染监测: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8. 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认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范例)可修改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范例)第一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
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
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指南规章制度
多重耐药菌指南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防控工作,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及相关单位,对于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的人员和场所,应按照本指南的规定加以管理和处理。
第三条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CRE)等。
第四条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等多种途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关情况,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第六条公众应加强自身卫生意识,勤洗手、避免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等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工作,不得隐瞒或拖延报告相关情况。
第二章管理和防控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专业的感染控制团队,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质控体系,定期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和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第十条公共场所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对于密闭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易造成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场所,应加强监管和控制风险。
第十一条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定期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确保师生及家长的健康安全。
第十二条对于高危群体,如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卧床等人员,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工作,包括加强个人卫生、定期体检等。
第十三条对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携带者,应进行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开展相关调查工作,追踪并控制传播源,防止疫情蔓延。
第三章处罚和奖励第十四条对于违反本指南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对于积极配合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奖励,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来。
第十六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不得随意使用抗生素,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管理制度范文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管理制度范文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机构对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其流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共同推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工作。
第二章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措施第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防控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科室,负责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防控工作;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药师制度,负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3. 建立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诊疗管理制度,包括感染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流程;4. 建立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的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5. 建立卫生消毒制度,保证医疗器械、环境的清洁和消毒;6. 加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7. 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病例和流行趋势。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针对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培训和教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流行病学特征;2. 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监测;4. 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和正确操作方法;5.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监测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采集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相应的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2. 结合临床和实验室的结果,分析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3. 及时上报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病例和流行情况,协助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4. 定期进行感染流行性病原体监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及时更新多重耐药细菌的相关信息。
多重耐药菌管理规章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防止其传播和扩散,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对治疗产生严重障碍,易导致感染的传播。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相关机构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第四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委员会,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完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第五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形成有效的防控机制。
第六条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七条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研究和应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第八条本规章制度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章多重耐药菌的分类和检测第九条根据耐药性的种类和范围,多重耐药菌可分为重要菌种和非重要菌种。
第十条重要菌种包括肺炎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和危害性。
第十一条非重要菌种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副溶血性链球菌等,对治疗有一定影响但不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二条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应当有序进行,采取严格的实验操作和质量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多重耐药菌检测实验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
第十四条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第十五条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数据应当及时汇总和分析,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章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委员会,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十七条对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确保不传播给其他患者。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环境的消毒工作。
第十九条定期对医疗机构的环境、设施和人员进行消毒监测,确保无菌状态。
第二十条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和管理制度,对具有传染性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医院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范围内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第四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和监督,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药剂科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当成立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由院长或者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第六条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监督和评估实施情况,及时处理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当设立多重耐药菌监测小组,负责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第三章监测与评估第八条医院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监测体系,对临床感染标本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第九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和趋势,为制定和调整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预警机制,对高风险病例和高风险科室进行重点监测和评估。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第十一条医院应当根据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数据和感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第五节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MRSA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一)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避免联合用药或频繁更换抗生素,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株。
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应依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尽量选用窄谱抗菌药物。
(二)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对于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管插管(切开)、深静脉插管等患者;住院时间长以及接受过长时间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均要高度关注,及时送检标本,保证早期检测和恰当的预防措施得以实施。
(三)加强消毒制度:医护人员检查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或快速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二、MRSA等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措施(一)隔离措施1、将感染或带定植菌的病人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一个较大的病房。
若无条件的科室可床边隔离。
同时在床边或病历卡首页粘贴MRSA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护理人员采取接触性隔离措施。
当感染病人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减少与感染或携带MRSA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的数量。
必要时可设置专门小组负责MRSA患者的照顾和治疗,医疗工作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病人标本的采集。
3、减少病人病房的转换。
尽量限制探视人员。
(二)手部卫生1、工作人员接触感染或定植病人后要加强洗手,严格按照标准洗手六步法进行认真洗手(或用手快速消剂)。
2、脱手套、脱隔离衣后必须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剂)。
(三)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1、处置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或其他污物时要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2、帽子/口罩,在如下情况应该戴帽子/口罩:(1)病人疑似或者确诊具有鼻咽部的感染;(2)确认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3)开放性气管抽吸;(4)大面积皮肤和伤口感染的情况下,更换绷带;(5)脓肿并有分泌物排出;(6)调整和更换床单。
3、一次性手套:在接触带有病原体的材料或者受污染的物体时必须使用。
(四)消毒措施1、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多重耐药菌医院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科室、部门和工作人员。
三、多重耐药菌定义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4. 其他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四、监测范围1. 住院患者、门诊患者、陪护人员、医务人员等2. 医院环境、医疗设备和器械等五、职责1.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测、指导、培训和考核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 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
3. 医务人员负责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六、预防和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括洗手、手消毒等。
2. 对疑似或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隔离区域有明显标识。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感染患者的生活环境、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定期消毒。
4. 对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
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6. 定期对医院环境、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消毒要求。
7. 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感染情况。
七、诊断与报告1. 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细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株,及时报告临床科室与感染管理科。
2. 各科室医师或护士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八、考核与奖惩1. 定期对各部门和科室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导致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解释。
多重耐药管理制度模板
多重耐药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及部门,包括但不限于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等。
三、定义多重耐药菌(MDRO):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四、组织机构1. 成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小组,由医院感染控制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部门组成。
2.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更新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监督实施情况,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五、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2. 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3. 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4. 对患者进行主动筛查,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群体。
六、诊断与报告1. 对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报告感染控制科。
2. 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后,应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七、隔离措施1. 对确诊或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2. 隔离病房应有明确的标识,并配备必要的隔离设施。
八、治疗与管理1.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九、教育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2. 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十、监督与评估1. 定期对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十一、记录与文档管理1. 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治疗过程。
2. 所有记录和文档应按照医院规定进行保存和管理。
十二、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解释。
2. 对于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应经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完整版本
1.目的
2.责任和职责
(1)医疗机构管理层应明确MDR细菌管理的责任,并委派负责人负
责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2)负责人应负责监督MDR细菌的监测、报告、处理和培训等工作,并向管理层提供相关报告和建议。
(3)医疗机构的全体员工都应接受相关的MDR细菌管理培训,并严
格按照相关政策和程序执行工作。
3.监测和报告
(1)医疗机构应建立MDR细菌的监测体系,包括定期对环境、患者
和医务人员的监测。
(2)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负责人,并向地方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3)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报告机制,及时向患者、家属和医务人
员通报MDR细菌感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预防和控制
(1)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实施感染预防和控制政策和程序,包括严格
的手卫生和消毒措施,以减少MDR细菌的传播。
(2)医疗机构应设立隔离区,对MDR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其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
(3)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5.教育和培训
(1)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MDR细菌管理的培训,包括对手卫生、感染控制和使用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2)医疗机构应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向他们提供MDR细菌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和指导。
6.监督和评估
(1)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对MDR细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相关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
(2)地方卫生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MDR细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7.处罚和奖励
(1)医疗机构应对违反MDR细菌管理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医疗机构应对在MDR细菌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其在防控MDR细菌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为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的完整版本,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MDR细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性和质量,也对公共卫生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