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52b623f12d2af90242e6df.png)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028aa95bc281e53a5902ff27.png)
基辛研究结论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
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 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商品。
这种解释违背了H-O理论中劳动同一
1、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 2、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3、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4、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在加多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 二、社会生产力 三、人口与生产规模 四、资本国际化因素 五、生产关系因素 六、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比较优势利益
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得到均等化
4、作用机制
要素丰裕度 要素价格 产品成本 价 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5、理论分析
(1)、各国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直接原因
(2)、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 必要条件
(3)、各国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是由生产要素 价格的相对差异决定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节省与生产无关的时间;
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增加物质财富。
4、举例说明
①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毛呢产量 所需人数 (单位) (人/年)
1
70
酒产量 (单位)
1
所需人数 (人/年)
120
劳动生产率
0.011
1
110
1
2
2
80
0.011
②分工后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17f3caa2b0717fd5360cdc14.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开 通了东西方通商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 市场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的迅速扩大.手工业 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度
1947年
出口
1951年
进口替代 出口 225680 0 173.91 12977 出口替代 230340 0 167.81 13726
资本(美 2550780 309133 9 元) 劳动(人/ 182.313 170.00 4 年) 18184 人平均年 13991 资本量
表3-3
商品 小麦(吨) 生铁(吨) 国家 法国
交换后
英国 1 3-1=2
3-1=2 1
由表3-3可知,交换后英国得到2吨生铁,1吨 小麦,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得到1吨生铁; 而法国得到2吨小麦,1吨生铁,比分工前的国 内交换多得到1吨小麦.可见,实行国际分工 后,通过国际贸易,英,法两国都可同时受惠, 利益就来自各自发挥生产中的绝对成本优势, 使生产效率提高而增加了产品量.
分工后两国所需劳动日
2单位酒 2单位毛呢 共计
英国
200天
200天
葡萄牙
160天
160天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葡萄牙应专门从事葡萄 酒生产并出口部分葡萄酒换取英国的毛呢. 而英国则应专门从事毛呢生产,并出口部分 毛呢换取葡萄牙的葡萄酒.如果两国间葡萄 酒和毛呢的交换比例为1:1,则葡萄牙获得1 个单位的酒和一个单位的毛呢要比分工前的 国内交换节省10个劳动日,而英国获得1个 单位的酒和一个单位的毛呢要比分工前的国 内交换节省20个劳动日.可见,即使一国在两 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两国 间的分工与相互贸易,双方仍可或益.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2f5f10b102020740bf1e9b28.png)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 •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区域性市场的地理领域,建立了世界
性的交易市场,并引起了商业、航海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成为统治的生产方式,因此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界市场上,英国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霸权地位,但它在 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航运市场和世界保险市场上仍然占有绝 对优势。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 (四)国际生产关系 (五)上层建筑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
•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 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
•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
•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型分工混合而成的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
2、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be132123968011ca30091f4.png)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67c36a36f12d2af90242e673.png)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b0d5d8bd4d8d15abe234e1f.png)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74c4d42fcfc789eb172dc8cf.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 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 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 11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 际分工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5-16世纪上中 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资 本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这时西欧殖民主义 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殖民 地进行掠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 初得分工形式。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 工工具的时代。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 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 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
国 家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120 80 200 170 1 1 2 2.2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合计
英国
2.125
1
170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7521b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1.png)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902566b584868762caaed59f.png)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2896c5add1f34693daef3e7a.png)
(2)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的深化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
(3)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1.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是(ABCD) 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是各种社会 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特 别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建立以后才形成的。 B.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 C.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是通过国内贸易进行的;而国际分工的商 品交换则是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的。 D.国内的商品交换受的限制比较少,比较自由;而国际分工之间的商 品交换则受种种限制。如对外贸易政策等。 2.(B)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格局 A.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B.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C.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D.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3.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指(D) A.16~18世纪中叶 第一次产业革命前 B.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 业革命前 C. 19世纪中叶~二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 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加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简单加工工业的分工 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和发展中国家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b2781d07866fb84ae45c8d1b.png)
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
• • • • • • 人口: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 1)人口的总量与市场; 2)人口的密度; 3)人口的增长速度; 4)人口的素质与文化程度; 5)年龄的结构;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 • • • 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 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 界贸易依存度
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 2 、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是发达国家 之间的横向分工。
• 3 、混合型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工 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
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 萌芽 • 形成 • 发展 • 深化
• 二战后至今
• (1)原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 (2)分工特点: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猛发展,居于国 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原因: •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细分和现代工业品的高技术要求 •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部门的分工是“脑”和“手 ”的分工。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
中国从芭比娃娃中获得贸易收益
(二)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产 品内部的国际分工
• 内部分工更加精细 • 产品的差异化导致同一类产品的内部交易
波音777飞机有132, 500个零件,由全球545家 供应商生产
8家日本厂商生产机身、机门和机翼; 1家新加坡厂商供应机头和起落架 3家意大利公司供应机翼阻力板 ………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f26c5e8856a561252d36f07.png)
第二节 国际分工学说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分工理论 •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 五、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 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七、偏好相似原理 • 八、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 九、协议性国际分工 • 十、国家竞争优势论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 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 主导地位,尤其是产业内分工得到发展。 •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是:
13
• (一) 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 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产业内分工得到迅速发 展。 • 这种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 •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般工业的 分工,即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化工,机器设备、机电 工程设备,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计算机工业等)和 劳动、技能密集型工业的分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和农 矿产品的初级加工业等)。
第二章 国际分工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国际分工学说 • 第三节 国际分工成因的综合分析
1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 一、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 二、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 世纪60年代) • 三、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次 世界大战) •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https://img.taocdn.com/s3/m/b2293774f46527d3240ce0c2.png)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体制与政策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 础 (四)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进当代国际分工发展 的一大动力 (五)国际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 用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一、含义 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 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 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 服务和要素的交换。 服务和要素的交换。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次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大战) 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竞争, 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竞争,资本输 出成为主要经济特征之一。 出成为主要经济特征之一。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垂直式”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垂直式”分工继续发展 各国依赖关系加强 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 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
二、产生
社会生产力 社会分工扩大 国际分工形成
世界市场
国际贸易
三、发展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地理大发现”之后, “地理大发现”之后,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 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 世纪60年代 世纪60年代) 60年代 世纪60年代) 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 第一次产业革命, 民地之间的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知识点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社会分工、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的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
在这个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
他们开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保证了宗主国对热带产品的输入,并为其成长中的工场手工业产品增加出口,防止了金银的外流,还为宗主国的船只提供了货运。
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
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之所以使国际分工得以形成,是因为: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
而大机器工业生产物的低廉价格和在大机器工业推动下变革了的运输方式则成了资产阶级政府国外市场的武器,也是破坏外国的手工业生产,从而迫使外国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的武器。
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步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使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力大大提高,因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
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下,殖民地、附属国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销售市场和食品、原料的来源地。
例如,当时的印度已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及蓝靛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这个阶段,国际分工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体系的最终形成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的全部过程所准备好了的。
①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为国际分工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1870——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4倍,同期,国际贸易额亦增长了3.2倍。
②在这一阶段各种交通工具空前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铁路网的建设,使广大内地与沿海港口联合起来,便利了物资的出口和国外产品的进口,从而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海洋航线的开辟,电报以及美制、亚洲和非洲铁路的建设把各国的国内市场汇合成为全世界市场,使国际分工的扩大成为可能。
③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的移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去,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日益加深。
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因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这一阶段国际分工的特征表现为:①前一阶段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少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城市,大多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农村,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美国家,前一时期已经开始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了。
②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即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例如,英国侧重于材料工业的钢铁生产,德国侧重于发展化学工业,挪威着重开展铝的专业化生产,芬兰则主要生产木材加工产品。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使战后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生产力迅猛地发展,生产和生产力进一步国际化,产品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依赖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从而使国际分工,尤其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国家之间部门内部的分工得到空前的发展。
②战后无线电通讯、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加快了运输速度,并降低了运费,使许多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生产布局,促进国际分工形式向纵深方向和广阔领域发展。
③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生产过程分散到世界各地,把社会劳动不仅在地区范围内或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分工,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使国际分工迅速扩大。
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把资本投放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部门,使水平型分工迅速发展。
④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相继取得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它们在国际分工的地位随之有了较大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
⑤战后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等,也有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战后初期,在世界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当代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①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后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得到迅速发展,使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模式。
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加强。
②国际分工的形式有了很大改变。
战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分工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
③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当代国际分工是由各种经济制度不同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参加的综合性的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
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包括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和社会主义国际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工业分工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中,工业分工得到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分工逐渐削弱,发展中国家之间也逐渐开展了广泛的分工与合作。
在当代综合性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占有大部分世界生产力和拥有先进技术而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随着它们的力量的日益增长而逐步得到改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
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
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
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
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
英国有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
战争开始前,协约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
反映在战争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
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