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实验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

实验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

1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内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内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分值优良及格不及格 1 实验态度12分 1.1 考勤4 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好。

基本上能自始至终参与实验完成实验任务。

基本上能参与实验偶有不参加实验。

常常不参加实验。

1.2 课堂纪律4 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各项纪律秩序良好。

基本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各项纪律。

扰乱课堂纪律但能听从老师的劝告及时改正。

扰乱课堂纪律屡教不改。

1.3 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4 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操作认真积极参与实验爱护实验仪器。

有团队精神实验操作基本认真能参与实验能爱护实验仪器。

团队协作精神不够实验操作不够认真不爱护实验仪器、用具等公物。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实验操作马虎常损坏实验仪器、用具等公物。

2. 实验 2.1 查阅资料10 能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能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

查阅一定数量的相关资料。

没有查阅相关资料或查阅资料很少。

2 设计35分 2.2 实验方法和技术10 能根据实验条件综合采用多种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 of Plant Nutri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和探索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1 —(二)能力目标: 研究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着重研究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技术。

(三)素质目标:课程紧跟本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植物营养学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时的重要作用;(二)理解农业生产过程有关的土壤条件和施肥管理措施,从而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三)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弄清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各个肥力要素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二、植物营养学的作用三、植物营养学的任务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一、我国古代肥料科学的发展二、西欧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建立三、我国植物营养学的发展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二、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 2 —本章小结重点: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作用和研究内容难点: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思考题:作业:植物营养学是如何一步步提出的,概述其发展历程。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5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五节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本章小结重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思考题:植物的组成、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营养期、植物营养临界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土壤反应、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合理施肥的原则。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32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后续课程:肥料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养分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精)

《植物营养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营养学课程是植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土壤与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农业生产中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农业化学实验则是为了应证有关理论知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而设置的,有助于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的理解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植物营养学的有关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内分析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对“植物—土壤—肥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测试。

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该真正理解和掌握植物营养基本理论的内涵,同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有关现象和作用过程进行定量测试。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式:考试实验成绩评分办法或标准如下优≥85;85>良≥75;75>良≥6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 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82 植物的溶液培养和缺素培养验证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3 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土壤因素分析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4 植物营养缺素的诊断与恢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5 蔬菜和水体中硝态氮的测定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6 重金属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研究综合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7 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必做植物科学、农业科学 4实验一植株粗灰分及氮、磷、钾含量的测定一、植株粗灰分的测定(直接灰化法)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植株灰化的条件和判断灰化完全的标准;(2)灼烧的温度必须控制在适宜温度;(3)样品应先炭化,以防灰化时爆燃,引起残灰飞失。

2、实验原理将样品在高温下灼烧,有机物化分解挥发,剩下的部分即为植株粗灰分。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1.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2.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3.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施肥原理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2.肥料试验和研究3.我国肥料生产概况4.我国肥料施用概况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2.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植物营养展望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肥料工艺与肥料资源利用》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掌握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掌握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肥料资源化合理利用技术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对复混肥料厂、有机肥料厂的参观、实习,了解肥料生产工艺流程、肥料的合理搭配,并按照土壤、作物的要求,通过计算能设计出不同配比的氮、磷、钾复混肥料或专用商品肥料、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

了解肥料企业标准制定的要求及肥料质量检测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肥料工业的现状第二节肥料的分类与特点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与特点。

第三节肥料工业的发展习题要点:肥料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肥料的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肥料的特点。

第一章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与处理现状第一节有机废弃物资源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

第二节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随意弃置的危害。

第三节有机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存在问题习题要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固体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肥料资源化利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种类、资源与分布,理解固体有机废弃物任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国内外主要的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第二章堆肥工艺第一节堆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习题要点:好氧堆肥、厌氧堆肥、前处理、一次发酵、二次发酵。

第二节堆肥发酵条件的控制习题要点:堆肥材料的特性,堆肥材料的水分含量与氧气供应,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堆肥温度。

第三节堆肥的腐熟习题要点:腐熟度的定义与判定方法、堆肥腐熟与有害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腐熟过程中的成份变化。

第四节堆肥原料及堆肥水分测定习题要点:水分测定与表示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发酵条件的控制、堆肥的腐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堆肥腐熟的目的和意义,堆肥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堆肥的工艺流程及堆肥过程中的条件控制,堆肥腐熟度的测定方法。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学时:32学时,2学分。

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课程编号:31258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植物营养与施肥实验指导(自编)实验学时:81 学分:4.5面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D)、农学(A)、植保(B)、园艺(C)实验室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实验独立设课。

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由原来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农化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课优化组合而成,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两大部分。

并介绍作物施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法,以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作物的施肥技术。

土壤分析内容有: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制备;土壤水分和土壤颗粒的测定;土壤比重、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剖面性状观察;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测定;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土壤有效锌、铜的测定;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土壤和植物营养与植物生长关系分析等。

植物分析内容有: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测定;植物全钙、镁的测定;植物锌、铜的测定等。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本课程同时作为农学、植保、园艺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肥料的基本知识两大部分。

实验教学主要学习植物营养学研究主要的方法、原理,影响农产品品质的硝酸盐测定方法,了解植物营养化学诊断方法。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实验课学习,掌握土壤和植物中各种营养元素分析的原理、方法,掌握土壤、植物营养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土壤学知识和植物营养学知识对分析结果加以应用,对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科学合理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

三、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Nutri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2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营养和施肥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及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并为后续学好作物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各营养元素的诊断技术、各种肥料的科学施用技术等。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科学、献身农业,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植物营养与肥料和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二)理解植物的营养过程,以及植物对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盐碱地和重金属等逆境的适应性机理和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改良等;(三)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植物营养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各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和诊断技术、各种肥料的性质和施用特点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关系1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1学时知识点: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研究方法1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学的研究领域、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土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的适用范围本章小结重点: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三大学说难点:李比希三大学说思考题: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以及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3 —作业:教师酌情而定建议教学方法: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第二章养分的吸收6学时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0.5学时知识点:必需营养元素、有益营养元素、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1学时知识点:根的类型、数量、构型与养分吸收的关系;根际效应;根际pH和Eh环境;根系分泌物;菌根第三节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1.5学时知识点: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根自由空间养分的移动、离子的被动吸收、离子的主动吸收第四节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2学时知识点:介质中养分浓度、温度、光照、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离子理化性状与根的代谢作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苗龄与生育阶段第五节植物的根外营养0.5学时知识点:植物叶片的结构和组成、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叶片营养的特点及应用、影响根外营养元素吸收的因素第六节植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方法0.5学时知识点:植物营养的差异、现代施肥方法本章小结重点:1.植物对养分的吸收;2.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难点: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思考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如何影响?作业:教师酌情而定教学方法: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第三章养分的运输与分配3学时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0.5学时— 4 —知识点:养分的运输途径、养分的运输部位、离子释放到木质部的机理、影响因素第二节养分的长距离运输0.5学时知识点:木质部运输、韧皮部部运输第三节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和再利用2学时知识点:植物体内矿质养分循环的意义、养分利用的过程、养分再利用的重要性、养分再利用与生殖生长本章小结重点:1.植物体内养分循环 2.植物体内养分再利用对其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意义难点:1.养分的长短距离运输的异同及其各自的途径、动力、极力和影响因素;2.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再利用特点和缺素部位的关系。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营养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32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后续课程:肥料学;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养分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学习了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骨干专业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各种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元素的土壤营养规律。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根系吸收养分及养分在体内的转移与运输等机理;环境条件对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根际概念及其在植物营养上的意义;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及其利用。

教学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作物缺乏各种营养元素的外观诊断;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植物营养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肥料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营养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它是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和土壤学等课程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

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植物营养学》紧紧围绕植物营养原理讲授植物营养需求、植物营养诊断及各种化学和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基本要求不同专业根据专业要求和教学时数选作不同的实验,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的学习,掌握:1、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形态诊断、化学分析、盆栽实验);2、常用化学肥料的鉴定和养分含量的测定;3、平衡施肥方法三、学时分配实验一植物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3学时)实验二土壤营养诊断(有效养分速测)(2学时)实验三植物营养诊断(2学时)实验四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联合测定(5学时)实验五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1学时)实验六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有效磷的测定(2学时)实验七草木灰全钾量的测定(2学时)实验八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3学时)实验九复混肥料氮、磷、钾含量的测定(5学时)实验十盆栽实验(6学时)实验十一配方施肥实践(8学时)四、讲授纲要实验一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淋洗法)一、方法原理首先将根制成氢质根,即用 H + 取代吸附在根表面可交换的阳离子,然后再用中性盐取代可交换的 H + ,根据 H + 浓度的变化,计算根系阳离子交换量。

二、操作步骤三、结果计算实验二土壤营养诊断(有效养分速测)土壤养分速测是田间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土壤养分速测,可以大致摸清某个生产单位各种田块土壤养分的基本数量和供应能力,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状况,为合理施肥和采取合理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样品的采集二、土壤养分速测1. 土壤养分待测液的制备2.NO 3 -N 的测定(旱地土壤)3.NH 4 -N 的测定(水田土壤)4. 有效磷的测定5. 有效钾的测定三、结果计算实验三植物化学诊断(养分速测)植物养分速测也是田间诊断作物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手段,所用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属半定量性质。

一、植株化学诊断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取样的代表性•取样部位•样品的处理二、植株汁液和浸提液的制备三、作物组织中氮、磷、钾速效养分的测定• NO 3 -N 的测定(硝酸试粉法)•磷的测定(钼蓝比色法)•钾的测定实验四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联合测定 (N- 蒸馏法, P —钒钼黄比色法, K —火焰光度计法 )测定植物全氮、磷、钾的含量对于研究植物营养和指导施肥等技术措施的制定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鉴定收获物质的品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氮、磷、钾联合测定的主要优点是:只须一次处理样品,就能同时得到测定全氮、全磷、全钾等项目的待测液,从而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省了人力、时间和试剂等。

一、消化液的制备方法原理:植物体内的氮、磷大多数以有机态存在,钾为游离的无机态。

测定植物样品中的全氮、全磷、全钾首先要将其氮、磷、钾无完全损地转化为水溶性化合物。

此过程称样品的消化,消化定容后称之为待测液。

消化的方法较多,但适宜于联合测定的主要有硫酸——高氯酸法和硫酸过氧化氢法。

本实验选用浓硫酸——过氧化氢法,其消煮液不仅可用于测定 N、P、K,亦可用于Ca、Mg、Fe、Mn、Zn、Cu的测定。

其消化原理大致如下:(1)有机物在浓硫酸的作用下脱水碳化和游离,进一步被浓硫酸和过氧化氢氧化为CO 2 :(2)蛋白质————→氨基酸————→NH 3 ————→(NH 4 ) 2 SO 4(3)磷的转化:核蛋白核酸有机磷磷脂————→ 磷酸甘油————→ H 3 PO 4籽酸盐籽酸(4)钾仍呈离子态,留在溶液中。

(二)操作步骤(一)方法原理:(1)蒸馏法:消化液加浓碱蒸留,逸出的氨用硼酸吸收,以标准酸滴定到氮混合剂由绿色变微红色为终点,根据酸标准用量计算样品含氮量。

此法较准确,且适合各种样品,特别是含氮量较高的样品。

(2)扩散吸收法:若无蒸馏法设备,此法是较好的方法,吸取一定体积的消化液于扩散皿(又名康维皿)外室,加浓碱后逸出的氨被内室的硼酸液完全吸收,然后用标准酸滴定内室的酸液至指示剂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各步反应式同蒸馏法。

(二)操作步骤:(1)蒸馏法(2)扩散法三、全磷的测定(钼锑抗比色法):(一)方法原理:待测液中的磷酸与钼锑抗显色剂作用,在一定酸度和三价锑离子存在下,磷酸与钼酸铵形成黄色锑磷钼混合杂多酸,在常温下易为抗坏血酸还原为磷钼兰,其兰色的深度与磷的含水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二)操作步骤(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四)结果计算四、全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一)方法原理:同实验七(草木灰中全钾量的测定)。

(二)操作步骤(三)标准曲线的绘制(四)结果计算实验五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碳酸氢铵是我国主要氮肥品种之一。

在包装破损及湿热气候条件下贮存,极易吸湿潮解并分解挥发出氨,从而使肥料含水量增大,含氮量降低。

因此,测定碳酸氢铵的含氮量,对于鉴定其品质和计算施用量均有重要意义。

一、方法原理用硼酸的过饱和溶液吸收碳酸氢铵水解释放出的氨,然后用标准酸滴定,换算成碳酸氢铵的百分数。

NH 4 HCO 3 +H 2 O → NH 3 +CO 2 +2H 2 ONH 3 +H 3 BO 3 → NH 3 . H 3 BO 3NH 3 . H 3 BO 3 +HCl → NH 4 Cl+H 3 BO 3二、操作步骤三、结果计算实验六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有效磷的测定实验六(柠檬酸——钒钼黄比色法)过磷酸钙主要含水溶性磷,也含少量弱酸溶性磷,二者均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合称为有效磷。

由于许多原因,过磷酸钙的有效磷量变化较大。

钙镁磷肥中 90% 以上的磷均能溶于弱酸。

测定其有效磷含量有助于鉴定品质(品级)和确定施用量等。

一、方法原理用 2% 柠檬酸浸提出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样品中的有效磷,在一定酸度条件下与钒钼酸铵试剂生成一种黄色络合物。

所显颜色深度与磷含量成正相关,适于比色定量。

主要反应式为: H 3 PO 4 + 16(NH 4 ) 2 MoO 4 + NH 4 VO 3 + 29HNO 3 ——→(NH 4 ) 3 PO 4 · NH 4 VO 3 · 16MoO 3 + 29 NH 4 NO 3 +16 H 2 O( 黄色络合物 )二、操作步骤( 1 )有效磷的浸提( 2 )浸出液中磷的测定三、结果计算实验七草木灰中全钾量的测定实验六七(HCl浸提——火焰光度计法)草木灰是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农家肥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的主要钾肥资源之一。

其含钾量因植物材料、燃烧温度、贮存条件及时间长短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测定其全钾含量对鉴定其品质、确定其施用量、研究其提高质量和肥效的途径等均有重要意义。

一、方法原理含钾的待测液被吸入火焰光度计后,呈雾状与燃气混合燃烧。

在火焰高温激发下,辐射出钾元素的特征光谱(火焰呈紫红色)。

通过钾滤光片,经光电池或光电倍增管,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放大后用微电流表(检流计)指示其强度。

由钾标准液浓度和检流计读数作出工作曲线(或回归方程亦可)查出(或算出)待测液的钾浓度( ppm ),然后计算样品的钾含量。

二、操作步骤1 、待测液的制备2 、待测液中钾的测定:三、结果计算实验八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系统鉴定法)化肥在运输、贮存过程中,有时因包装不好,管理不当,造成标记脱落,肥料混杂,以致从外观上难于识别。

为此,在施用前必须加以鉴定。

一、方法原理本实验采用系统鉴定法(淘汰法)。

各种化学肥料各具有一定的特性,可据其颜色、气味、结晶形状、溶解度等物理性质和典型的定性反应,一一鉴别。

本实验根据肥料的结晶和水溶性将 10种常见的氮、磷、钾未知肥料样品区分为两大类。

结晶的溶解度大的为氮、钾肥,非晶质的难溶于水的为磷肥。

再根据典型的定性反应,进行系统鉴定。

二、鉴定程序及步骤1、溶解性试验2、NH 4 鉴定3、阴离子鉴定(1)HCO 3 - 的鉴定(2)SO 4 2- 的鉴定(3)Cl - 的鉴定(4)NO 3 - 的鉴定4、K + 的鉴定:5、尿素的化学鉴定:6、磷酸根的鉴定:7、三类磷肥的鉴定:(1)酸碱性试验( 2 )外观鉴定三、实验结果实验九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测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合肥料的需要量及其在化学肥料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

复合肥料中氮、磷、钾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其品质的重要指标。

因此,在合理施肥确定适宜的施肥量时必须了解复合肥料中的氮、磷、钾含量。

一、复合肥料中氮的测定复合肥料中的氮有铵态氮和硝态氮之分,有一些复合肥料兼有这两种形态,因此应根据复合肥料的性质和成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 一 ) 含硝态氮的复合肥料中氮的测定•方法原理样品加达氏合金 (铝-铜-锌)在碱性条件下还原NO3-为NH3,并用蒸馏法测定。

2. 操作步骤3. 结果计算( 二 ) 含铵态氮的复合肥料中氮的测定1. 方法原理样品在碱性溶液中蒸馏出来的 NH 3 吸收在 H 3 B0 3 溶液中,用标准酸滴定之。

2. 操作步骤3. 结果计算二、复合肥料中磷的测定(一)方法原理用中性柠檬酸铵浸提复合肥料中的有效磷,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与钒钼酸铵在酸性条件下形成黄色三元杂多酸(P 2 0 5 · V 2 0 5 · 22MoO 3 · nH 2 0)。

黄色的深度与溶液中磷的含量成正比,可以在400~490nm波长处进行比色。

1.有效磷的浸提2.浸出液中磷的测定3.工作曲线的绘制(三)结果计算三、复合肥料中钾的测定( 一 ) 方法原理复合肥料中所含的钾为 KCI 、 K 2 SO 4 等中性钾盐,易溶于水,制成溶液,即可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待测液在火焰高温激发下,辐射出钾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钾滤光片,经光电池或光电倍增管,把光能转换为电能,放大后用微电流表(检流计)指示其强度;从钾标准溶液浓度和检流计读数作的工作曲线,即可查出待测液的钾浓度,然后计算出样品中的钾含量。

( 二 ) 操作步骤1.待测液制备2.测定3. 工作曲线的绘制(三)结果计算实验十盆栽试验培养试验是将生长介质置于特制容器中在温室、网室或人工气候箱等设施中在人工模拟、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的植物栽培试验。

由于能严格控制水分、养分、甚至温度、光照等条件,因而有利于精密测定试验因素的效应。

培养试验种类很多,有盆栽试验、框栽试验、幼苗试验和耗竭试验等。

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还可采用分根培养试验、流动培养试验、无菌培养试验、渗滤水研究法等技术。

培养试验中最常用的盆栽试验是利用各种特制的盆钵进行的植物栽培试验,根据盆钵的生长介质又可分为土培、砂培和水培等多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