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地方军事冲突。
发生
在春秋时期,由齐国的定公和鲁国的颛孙臾所发动的,是一场封建王
朝的斗争。
季氏将伐颛臾的始末,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历史过程:
①外因要素导致的冲突:公元前634年,定公建立的秦国瓦解了
齐国的联盟,引起齐国贵族的不满,并激发出齐国领袖定公继承王位
及勤王肃治等政治问题,引发了季氏将伐颛臾的冲突。
②各方进行斗争:双方组织军队互相进攻,颛臾部下马贤将兵来
齐攻打,但被定公兵组成的抗击部队击退,双方互相推诿,结果颛臾
受困齐国外,定公乘机攻打颛臾部下。
定公派大将郑比便带兵子伐鲁,夺取颛臾的老巢,并在领主官庄里夺取大祭器,使颛臾势力受到削弱,最终定公终于取得胜利。
③后期效果: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强了齐国定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勤王”称号的声誉,也因
此推动了《礼记·春秋》的编撰,而这也是中国经典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和我们现在的重要课文资料。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
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
(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
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
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鲁国大夫,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
”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
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拜见,谒见)于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责备)与.(同“欤”呢)?有事..(用兵)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东蒙主,且在邦域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让……担任;“以”“为”之间省“之”)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在国境伐为.?之中矣,是.(代词,这)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何以..(以何)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言曰:‘陈.(施展)力就.(担任)列.(位,职务),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去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
’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不扶,则将焉.(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用彼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矣?且尔言过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错,犯错)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代词,这)谁之过.(名词,过了,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错)与.(“与”同“欤”,“呢”)?”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动词,成为)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讨厌)夫舍.(舍弃,回避)曰欲之而(季氏)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获得它’却必为.(动词,找)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诸侯的封地)有家.(卿大夫的一定找个借口掩饰(的人)。
我听说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封地)者,不患.(忧虑,担忧)寡.(少)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注释
(原创版)
目录
一、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二、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看法
四、孔子的治国策略
正文
一、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颛臾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附属国,位于鲁国疆域之内。
季氏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当时季康子担任鲁国的宰相,他想要对颛臾发起战争。
冉有和季路是季氏的家臣,他们向孔子请教是否应该支持季康子的决定。
二、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治国应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他强调国家应该实现财富和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先修文德,以吸引其他国家前来归附。
三、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看法
孔子反对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
他认为,颛臾是先王封给的东蒙主,是鲁国的臣属,没有理由对其发动战争。
冉有表示,季康子想要攻打颛臾,但他们两个家臣都不同意。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他指出,如果季康子强行发动战争,而不顾及人民的生死,那么他们这些家臣将无法辅佐他。
四、孔子的治国策略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修文德来吸引其他国家归附。
他提倡国家应
该关爱人民,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定。
他认为,只有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稳定,才能使国家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现财富和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安定生活。
他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修文德来吸引其他国家归附。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正音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 rǎn )⑨椟( dú)2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词类活用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②“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④“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4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5相关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②分崩离析:不统一,支离破碎。
③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
山东专升本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13?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14,龟玉毁于椟(dú)中 15,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8,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9。盖均无贫 20,和无寡 21,安无倾 22。夫如是 23,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24。既来之,则安之 2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 27,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29。”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 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 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 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 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 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6.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 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 鲁国。 7.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8.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9.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季氏将伐颛臾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个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
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
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论证方法:①演绎法、②类比法。
①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绎法。
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出自《左传》的文言文,讲述了季孙将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下面将为您提供原文和译文,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介绍其背景、内容和价值。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冬,十月,有一日而三旬。
军于曲沃之中。
曲沃,季氏之子也。
使揖子强将伐颛臾。
季孙谓孙书曰:“夫子必敢犯季氏。
”孙书曰:“然。
”亦曰:“乱之国,多横矣。
以慎事乎?”曰:“然。
犹将有捷。
”曰:“然。
是无罪也。
用民而已矣。
”既曰:“犹为也。
”季孙既与子强女与杞子盟于姑。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冬天,十月,持续了30天的一天。
军队驻扎在曲沃之中。
曲沃是季氏的子弟之一。
季孙派遣孙书将军去攻打颛臾。
季孙对孙书说:“夫子一定敢于侵犯季氏。
”孙书回答说:“是的。
”他又说:“混乱的国家,权谋繁多。
你要谨慎行事吗?”他回答:“是的。
还是可能会取得胜利的。
”孙书说:“是的。
这是没有罪过的。
只要维护民众就可以了。
”最后他说:“我还是会去的。
”季孙和子强女与杞子在姑地进行了联姻。
背景:《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春秋时期,是战乱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颛臾则是其中一个分裂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季孙作为季氏的当政者,决定发动对颛臾的进攻。
内容:文章以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季孙和孙书之间的对话与思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孙深知颛臾国的势力强大,但他依然勇敢决定出兵。
他对孙书说:“夫子必敢犯季氏。
”他相信孙书一定会敢于进攻颛臾。
而孙书也表示了他的决心,他说:“然。
”接着孙书又问季孙是否考虑到了乱之国多权谋的情况,是否谨慎行事,而季孙则说:“然。
犹将有捷。
”他相信自己依然希望能够获得胜利。
最后,季孙和孙书进行了联姻,这也是为了加强季氏与杞子的关系,为进攻颛臾做准备。
价值: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
首先,文章表现了季孙的决心和勇气。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谋!并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南征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谋!周任存有言曰:‘陈力就列,无法者终了。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二者(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自身利益柙(xiá),龟玉焚毁椟(dú)中,就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谋!君子疾夫比涅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言存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失衡,不患贫而患恐惧。
砌均并无散,和无寡,安无复以。
夫如是,故远人破口大骂,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谋也,二者夫子,离人破口大骂,而无法去也;邦分崩离析,而无法死守也;而求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无此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掌控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就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有说道季氏奸颛臾土地而攻打之。
依文意实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并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抨击了季氏并购颛臾的企图,并阐释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拜和战争称作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非常大。
他忧虑颛臾可以协助鲁哀公弱化自己的实力,所以火速攻取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2019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第二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第三课秋水(节选)《庄子》第四课大同*第五课谏逐客书第六课陈情表*第七课五代史伶官传序第八课答司马谏议书*第九课论毅力-梁启超*第十课灯下漫笔第十一课谈时间*第十二课论快乐第十三课选择与安排第十四课论学问*第十五课郑伯克段于鄢第十六课冯谖客孟尝君*第十七课李将军列传*第十八课张中丞传后叙*第十九课种树郭橐驼传第二十课报刘一丈书第二十一课马伶传第二十二课往事(一之十四)第二十三课背影第二十四课故都的秋*第二十五课香市*第二十六课爱尔克的灯光第二十七课箱子岩*第二十八氓第二十九课国殇*第三十课陌上桑*第三十一课短歌行(其一)*第三十二课饮酒(其五)第三十三课从军行(其四)*第三十四课山居秋暝*第三十五课行路难*第三十六课蜀相第三十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三十八课杜陵叟第三十九课无题*第四十课关山月*第四十一课炉中煤*第四十二课发现第四十三课再别康桥*第四十四课我爱这土地第四十五课门槛*第四十六课虞美人第四十七课八声甘州*第四十八课水调歌头第四十九课声声慢*第五十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五十一课天净沙·秋思*第五十二课前赤壁赋*第五十三课宝玉挨打*第五十四课风波*第五十五课断魂枪*第五十六课米龙老爹第五十七课苦恼*第五十八课麦琪的礼物第五十九课长亭送别第六十课日出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一)《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④?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⑥,是社稷之臣也⑦,何以伐为⑧?”冉有曰:“夫子欲之⑨,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⑩:‘陈力就列,不能者止1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3,龟玉毁于椟中14,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15,固而近于费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7。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9。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1。
夫如是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2;既来之,则安之23。
①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
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颛臾(zhuān yú):春秋小国名,附属于鲁国,现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冉有、季路:均为孔子学生,当时为季康子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③有事:指军事行动。
④无乃:岂不,恐怕。
是:复指前置宾语“尔”。
过:名词用作动词,责备之意。
与:语助词,通“欤”。
⑤先王:指已故的国君。
东蒙:蒙山,因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称东蒙。
主:主持祭祀的人。
⑥邦域之中:国境之内。
⑦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后来代指国家,这里指鲁国。
⑧何以:为什么,凭什么。
即介宾结构“以何”的倒序,是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一种习惯用法。
为:语助词,可译为“呢”。
⑨夫子:指季康子。
古代对老师、长辈都可尊称“夫子”。
⑩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1“陈力”二句:如果能施展自己才力,就接受职位;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陈:陈列,施展。
就:居,担任。
列:职位。
12相(xiàng):这里指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及知识点讲解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
”孔子曰:“求(4)! 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13)。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4)?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15),龟玉毁于椟中(16),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8)。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9)。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0),则修文德以来之(21);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3)! ”〔注释〕(1)季氏:即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世为大夫,专擅国政,权势极重。
此指季康子,名肥,亦称季孙肥。
颛臾(zhuan yu):小国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平邑县东。
相传为伏羲氏之后,风姓,为鲁国附庸。
(2)冉有、季路:孔子弟子。
冉有名求,季路即子路,姓仲名由。
当时二人都是季氏家臣。
见:谒见。
(3)事:指攻伐颛臾的军事行动。
(4)求:指冉求,他曾为季氏聚敛民财,孔子对他十分不满,曾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无乃:岂不是,恐怕是。
尔:你,指冉求。
与:同“欤”。
(6)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即东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平邑县之东(即颛臾之东)。
主:指周之先王封东蒙之地与颛臾,使其主持祭祀。
(7)在邦域之中:犹言在国境之内。
(8)社稷之臣:犹言国家之臣。
颛臾已臣属鲁国,故有此说。
(9)何以伐为:攻伐它干什么?为(wei):表疑问语气词。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之一——季氏将伐颛臾

论:纂辑,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 春秋 时期思想家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 20
篇,为 儒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孔子晚年整理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 书,合称“ 五经 ”。北宋时,朱熹将《大 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 在一起,称为“ 四书 ”。
《论语》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 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 慧。”
孔子,名 丘,字 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他是 我国 春秋末期著名的 思想家和 教育家,也是 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55岁 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 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 苦,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 回到鲁国。于是他从事教育,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 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希望他的学 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 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 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 尊为圣人。。
译文: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 ,而且离 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 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 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 辩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 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 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 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 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 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 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 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 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 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季氏将伐颛臾考点讲解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季氏将伐颛臾考点讲解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的简称成人,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季氏将伐颛臾考点讲解。
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
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
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
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
“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
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
无,不。
乃,是。
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他呢?“何……为?”是疑问句式。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季氏将伐颛臾》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季札带领军队进攻颛臾(即今天的越南北部),但由于季札的傲慢和懈怠,导致最后失败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分析季札的傲慢态度。
季札是齐国的将领,他有着强大的军队和充足的资源。
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无坚不摧,能够轻而易举地攻占颛臾。
因此,他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研究颛臾的地形和敌人的情况,只顾着自己的骄傲和自负。
其次,我们来看季札的懈怠态度。
在进攻颛臾之初,季札的军队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但是,他却没有继续巩固自己的优势,反而放松了对颛臾的围困。
他认为敌人已经溃败,自己已经胜利,因此安排军队休整,自己开始享乐。
而事实上,颛臾的国君越王句践也没有被季札的这些小胜冲昏头脑,他积极准备抵御季札的进攻。
最后,我们来看季札最终失败的原因。
正是因为季札的傲慢和懈怠,让句践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句践巧妙地利用了季札的虚张声势,集结了颛臾的军队,并秘密派遣人员以巧计破坏季札的军队。
当季札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已经来不及挽救局面了。
最终,季札被句践俘虏,颛臾也成功保卫了下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傲慢和懈怠是导致季札失败的主要原因。
季札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是由于他的自负和轻敌,导致最终的失败。
而颛臾方面,尽管军力不如齐国,但句践却善于隐藏实力,聪明地运用战略,在不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可傲慢自满。
无论自己的实力有多强,都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挑战。
其次,我们要保持警惕和努力,不可懈怠。
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在关键时刻掌握主动。
最后,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巧妙地应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结来说,《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非常精彩和深刻。
通过分析季札的傲慢和懈怠,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态度是多么危险和可怕。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句践的智慧和机智中学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1.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着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