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方框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一、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
1、结构图的组成 由四种基本图形符号组成
(1)函数方块
R(s) r(t) G(s)
C(s) c(t)
(2)信号线
R(s) r(t)
(3)分支点(引出点)
R(s) r(t)
R(s) r(t) R(s) r(t)
(4)综合点(比较点或相加点)
R(s)
U1(s)+
- U3(s)
I2(s) 1 I1(s) -
R1 +
1 U3(s) C1s + -
1
1 U2(s)
R2 I2(s) C2 s
U2(s)
引出点移动
G1
H2 G2
G1G2G3G4
H1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比例环节:G(s) K
惯性环节:G(s) K Ts 1
积分环节:G(s) 1 s
微分环节:G(s) s
一阶微分:G(s) s 1
二阶微分:G(s) T 2 s 2 2Ts 1
振荡环节:G(s)
1
2 n
T 2 s 2 2Ts 1
s2
2 n s
2 n
纯滞后环节:G(s) es
考虑移动某些信号的相加点和分支点
(二)信号相加点和分支点的移动和互换: 将信号引出点和汇合点前后移动的规则:
• 变换前和变换后前向通道中的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 变换前和变换后回路中的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①信号相加点的移动: 把相加点从环节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
X1(s) X2(s)
G(s) Y (s)
I 2 (s)C
I (s)
U r (s)
I1(s) R1 R2
U c (s)
U r (s) I
U c (s) I
1
I
2
(s)
sC
1 (s)R1 U (s)R2
I1 (s)R1
c
(s)
整理次序
I I I
1 (s)
1 R1
[U r
(s)
2 (s) I1 (s)R1Cs
(s) I1(s) I 2 (s)
R
R1Cs
2I
2
(s)
UI (cs)(s)
R2
R1
Uc (s)
U c (s)
I1 (s)
Uc (s)
几点说明:
(1)在结构图中,每一个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应是考虑了负 载效应后的传递函数。
(2)描述一个系统的结构图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同的中间变 量得到不同的结构图;
(3)结构图中的方框与实际系统的元部件并非一定是一一对 应的;
X1(s)
G(s) Y (s)
X2(s) N(s)
N(s) ? Y (s) X1(s)G(s) X 2(s), Y (s) X1(s)G(s) X 2(s)N(s)G(s), N(s) 1
G(s)
②信号分支点的移动: 分支点从环节的输入端移到输出端
X1(s) G(s) Y (s)
X1(wk.baidu.com)
X (s) 1 G(s)H (s)
R(s) G1(S)
G2(S) G3(S)
C(s) G4(S)
R(s)
C(s)
G1(S)
G2(S)
G3(S)
G4(S)
U1(s)+
- U3(s)
I2(s) 1 I1(s) -
R1 +
1 U3(s) C1s + -
1
1 U2(s)
R2 I2(s) C2 s
U2(s)
G(s)
Y (s) X (s)
n i 1
Gi (s)
环节的并联:

G1 ( s )
X (s)
Gn (s)
Y (s)
Y (s) n
G(s) X (s) i1 Gi (s)
反馈联接:
X (s) E(s) G(s) Y (s)
B(s)
H (s)
Y (s) E(s)G(s) E(s) X (s) H (s)Y (s), G(s) Y(s) G(s)
X 3 (s)
X (s)
G(s)
X (s)
X 2 (s)
X 3 (s)
G(s)
X 2 (s)
故:一般情况下,相加点向相加点移动,分支点向分支点移动
注: (1) 结构图简化的关键是解除环路与环路的交叉,使之分开或 形成大环套小环的形式。 (2)解除交叉连接的有效方法是移动相加点或分支点。 (3)当分支点与综合点相邻时,它们的位置就不能作简单的交 换。
[注意]:
相临的信号相加点位置可以互换;见下例
X1(s)
X2(s)
X3(s)
Y (s)
X1(s)
X3(s)
X 2 (s)
Y (s)
同一信号的分支点位置可以互换:见下例
X1(s)
X (s) G(s) Y (s)
X 2 (s)
X (s) G(s) Y (s)
X 2 (s)
X1(s)
相加点和分支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互换。
X1(s) G(s) X2(s) N(s)
Y (s)
N(s) ? Y (s) [X1(s) X 2 (s)]G(s), 又 : Y (s) X (s)1G(s) X 2 (s)N(s), N(s) G(s)
把相加点从环节的输出端移到输入端:
X1(s) G(s) X 2 (s)
Y (s)
U
c
(s)]
I1 (s) I 2 (s) I (s)
U c (s) I (s)R2
U r (s)
1 I1(s)
U c (s)
R1
I 2 (s)C
I1 (s) R1Cs I 2 (s)
I (s)
I 2 (s)
I (s)
R2
I (s)
I1(s) R1
I1 (s)
U r (s)
U r (s)
1
I1 (s)
X1(s) G(s)
Y (s)
N(s) X1(s)
N(s) ?
X1(s)G(s)N
(s)
X1(s),
N
(s)
1 G(s)
分支点从环节的输出端移到输入端:
X1(s) G(s) Y (s) Y (s)
X1(s) G(s) Y (s) N(s) Y (s)
N(s) ? X1(s)G(s) Y(s), X1(s)N(s) Y(s),N(s) G(s)
(4)用系统的结构图经过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系统的传递 函数。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常用的结构图变换方法有二: 环节的合并 分支点或相加点的移动
原则是:变换前、后的数学关系(输入量、输出量)保持不变。
(一)环节的合并:有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形式。
环节的串联:

X (s) G1(s)

Y (s) Gn (s)
R(s)±B(s)
r(t) ± r(t)±b(t)
B(s) b(t)
二、建立结构图的方法
步骤:
(1)建立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 (2)对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出各元件的结构图; (3)按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
来;置系统的输入变量于左端,输出变量于右端,得到系统的结 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