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的统计分析汇总

合集下载

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文

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文

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文一、调查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城市居民收入的情况,我们对10个不同城市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重点了解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分配情况以及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来自10个不同城市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居民。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调查结果1. 居民收入水平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

其中,有60%的居民月收入超过5,000元,有30%的居民月收入在5,000至10,000元之间,只有10%的居民月收入低于5,000元。

2. 收入来源调查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收入。

其中,有80%的居民通过工资获得了收入,10%的居民通过经营自己的生意获得了收入,另外10%的居民通过投资获得了收入。

3. 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总体上较为均衡。

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其中80%的居民表示满意,10%的居民表示基本满意,只有10%的居民表示不满意。

4. 收入差距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

其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最为明显。

高收入群体包括高级职业人士、企业经理人和投资者,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中低收入群体。

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还与教育程度和职业有关,高教育程度和高技能职业的居民收入较高,而低教育程度和低技能职业的居民收入较低。

四、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1. 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尽管大部分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分配公平合理,但是仍有少部分居民认为不满意。

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减少收入差距。

2. 教育水平与收入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高教育程度的居民收入较高。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一、引言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经济收入总和。

收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家庭收入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1000户家庭作为调查样本。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月收入、收入分配情况、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等。

三、家庭收入分布情况1. 主要收入来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其中,工资收入占比最高,占总收入的65%,其次是经营收入(20%)、财产性收入(10%)和转移性收入(5%)。

2. 平均月收入根据样本统计,家庭的平均月收入在5000到10000元之间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0%。

其次是10000到1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25%,15000到20000元的人数占比为20%,高于20000元的人数占比为15%,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10%。

3. 收入分配情况通过对样本调查发现,家庭收入分配普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由少数成员贡献,家庭中少数人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大部分比重。

仅有少数家庭的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符合收入公平的原则。

四、影响家庭收入的因素1. 教育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成员通常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了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

2. 职业类型不同职业类型对收入水平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调查样本中,专业人士和高技能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普遍较高,而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相对较低。

3. 地理区域家庭所处的地理区域对收入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因而家庭收入普遍较高。

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家庭收入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而其他收入项如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相对较少。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范本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提高,使得就业机会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和增加。

首先,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逐年提高。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86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单位就业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5789元,比上年增长9.7%。

这是由于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其次,城市居民的非工资性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除了工资收入以外,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收入。

例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房价的上涨,不少城市居民通过房地产投资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此外,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这些非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尽管城市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依然存在。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远高于低收入者。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长期在0.4以上,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这也意味着城市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此外,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物价上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近年来,尤其是疫情的影响导致物价飞涨,生活成本的增加也加剧了城市居民的负担。

尽管收入有所增加,但实际购买力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依然较大。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和生活压力过大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收入分配制度建设,完善税收制度,适当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其次,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社会生活中,收入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家庭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对于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家庭人均收入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案与方法1.调查对象:本调查对象为本市居民家庭。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并收集回收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4.调查样本:样本数量为500个家庭。

三、调查结果分析2.家庭人均月收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占比约70%。

其中,3000元至5000元之间占比最大,约35%;5000元至8000元之间占比次之,约30%。

高于8000元的收入占比约15%,低于3000元的收入占比约15%。

3.家庭人均年收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主要集中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占比约60%。

其中,3万元至5万元之间占比约30%;5万元至10万元之间占比约30%。

高于10万元的收入占比约20%,低于3万元的收入占比约20%。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1.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的收入集中在中等收入层级,符合我市居民平均水平。

这说明我市的经济状况总体较为稳定,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好。

3.低收入家庭占比较高,这再次凸显了我市存在的收入差距。

政府应当加大扶贫力度,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4.高收入家庭占比较低,这也表明我市的收入分配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政府应当推进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财富更加均等地分配到每个家庭。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市居民的收入状况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因此,我建议:1.政府应当加大扶贫力度,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3.推进收入分配公平化,加大对高收入家庭的税收调节力度,促进财富更加均等地分配到每个家庭。

中国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中国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中国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人均收入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就业,为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政府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创新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中国人均收入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的人均收入逐年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居民收入水平调查与分析

居民收入水平调查与分析

居民收入水平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收入水平作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

对居民收入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聚焦于居民收入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其现状、问题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居民收入水平的现状。

居民收入的组成包括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等多个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主要源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一些高薪行业和高技能职业的收入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和职业。

通过对居民收入水平的详细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和其背后的原因。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的问题。

在高收入的背后,仍然存在一部分居民收入问题突出的群体。

首先是低收入群体,他们面临生活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

其次是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一部分人高收入、大部分人低收入,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此外,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一些居民依赖单一收入来源,一旦遇到风险,就会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水平。

其次,加强税收制度改革,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通过适当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费负担,来支持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改善,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此外,鼓励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并为居民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和支持,以降低单一收入来源所带来的风险。

在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公平与效益的平衡。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公正的规则和机制,确保收入水平的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平均化,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给予高收入群体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家庭的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的经济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的经济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了解中国家庭经济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面对面和在线方式进行了调查。

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家庭,调查问题涵盖了家庭收入、支出、储蓄、债务等方面。

三、数据分析1.家庭收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大约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30%的受访者称他们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只有约1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收入较低。

2.家庭支出尽管家庭收入在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家庭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教育、住房和医疗是家庭支出的三大主要开销。

其中,教育经费是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约占总支出的30%。

紧随其后的是住房开销,约占总支出的25%。

另外,医疗费用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约占总支出的20%。

3.家庭储蓄尽管家庭支出不断增加,但家庭储蓄率在稳步上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个月都有一定的储蓄,其中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储蓄额在不断增加。

这可能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关。

4.家庭债务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一定的债务压力,其中大多数来自房贷和教育贷款。

尽管债务负担存在,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家庭的债务水平并不高,且在可控范围内。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家庭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2.教育、住房和医疗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需要重视投入这些方面的开支;3.尽管支出增加,但家庭储蓄率稳步上升,这是正面的信号;4.大部分家庭的债务水平在可控范围内,但仍需要关注债务压力问题。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力度,降低收入差距;2.加强对教育、住房和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3.鼓励和引导更多家庭进行储蓄,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4.合理规划债务,尽量避免过度负债的情况。

基于回归分析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研究

基于回归分析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预测研究

基于回归分析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研究China'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predic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regression analysis摘要:通过运用spss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21世纪以来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进行预测分析,以了解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了解其购买力,消费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回归分析;预测;spssAbstract:By usin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we forecast and analysis o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21st century, for understanding urban residents income level, and their purchasing power, consumption level,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growth of people's disposable income, enhance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our living standards.Key words: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regression analysis; prediction;SPSS一、研究背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个人收支情况分析报告

个人收支情况分析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支情况已成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以2023年个人收支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收入情况分析1. 收入来源2023年,我国居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达到60%;经营性收入占比为25%;财产性收入占比为10%;转移性收入占比为5%。

2. 收入水平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516元,同比增长5.8%。

从收入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最高,达到43844元;中部地区为31644元;西部地区为29205元;东北地区为31179元。

3. 收入差距2023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基尼系数为0.467,略高于国际警戒线0.4。

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6:1,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三、支出情况分析1. 支出结构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个方面。

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占比最高,达到36.6%;居住支出占比为24.7%;交通通信支出占比为10.5%。

2. 支出水平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61元,同比增长4.9%。

从支出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最高,达到25368元;中部地区为18278元;西部地区为16435元;东北地区为18414元。

3. 支出压力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我国居民支出压力逐渐加大。

特别是食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2023年,我国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支出压力持续增加。

这表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 建议(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因子分析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四结语及建议与决策根据以上分析应该收入比较高的地区应该带动收入低的地区的发展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性的前提下对中西部地区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
维普资讯
《 统代经济》 0 8年 第7卷 第4期( 第8 期 ) 0 总 6
各地 区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来源的 因子分析
王叶超 , 王远 清
( 林 工学 院数 理 系,广西桂林 桂

5 101 40 4
要 : 文 以全 国各 地 区城镇 居 民平 均每 人 家庭 收 入 来 源为 研 究 对 象 , 取 4项 收 入 来 源 为 指标 , 用 因子 分析 , 成 分分 析 和 本 选 应 主
Ab ta t Ba e o h a e a e n o s u c o n p r o , k n s f n o w r S lc e ,n u i g r c p l c mp n n s r c : s d n t e v r g ic me o r e f o e e s n4 id o ic me e e ee td a d sn p n i a o o e t i a ay i a d cu tr a a y i meh d ,t e p ro s mu t a a e t t t a a ay i s ma eT e r s l s o a b is d s n t e — n l ss n l se n l s to s h e s n l s l v r t s i i l n ss wa d .h e u t h w t t o vo it c x i i a sc l s h i
1 2 7 2.9
2 7 . 576

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探究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一、收入分配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收入水平整体提高,但增速不均;二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三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部分行业员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四是财产性收入差距加大,富裕阶层财富积累速度较快。

这些特点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二是政策导向,政府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三是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水平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四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也会影响收入分配。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制约了整体收入分配水平的提高;二是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引发社会不公和矛盾;三是财产性收入差距加大,可能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影响社会稳定。

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

四、对策与建议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完善税收制度: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优化税率结构等措施,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同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优秀范文5篇)

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优秀范文5篇)

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家庭人均收入与支出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2013-09-24 星期二一、问题表述1、请利用互联网获取2012年我国某省及直辖市各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支出数据。

收入和支出支出数据要包含下面指标:收入指标:工薪,经营,财产,转移支出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和保健,杂项和服务,社会保障,其他2、对上述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包括计算相关系数,求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典型变量的信息解释能力,典型变量得分,典型冗余分析等)。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含程序代码)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工薪经营财产转移食品衣着居住 25161.2 1191.3 696.6 10075.2 6905.5 2265.9 1923.7 18794.1 1059.3 462.3 9600.4 6663.3 1755 1763.4 11686.6 1836.5 318.4 5750.4 3927.3 1426 1372.3 家庭设备1562.6 1174.6 809.9 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13146.5 875.2 274.1 5370.3 14779.1 2320.4 513.4 4277.4 13093.9 2285.4 333.6 7167 12217.1 1860.3 235.3 4899 10235 1529.1 141.3 5213.1 28550.8 1994.1 633.1 9354.3 17761.6 3026.6 667.1 7516.8 20334.3 4383.9 1572.3 7973.9 12916 1874.5 570 5390.7 174378.8 2991.7 1752.8 5194.8 11654.4 1721.8 471.7 4808.6 17629.4 2294.9 615.7 4349.9 12039.2 2264.4 286 4937.312622.4 1906.7 357.2 5307 11550.1 2674.2 770.7 5089 21092.1 3035.3 1243 4848.4 13550.3 1699.8 844.9 4751.2 12876.9 2158.6 715.4 4343.2 13827.7 1779.4 433.7 5753.4 12687.3 1670.5 523.2 4807.1 10754.5 1614.7 356.4 4873.3 12416.2 1785.6 1274 4779.4 15855 486.9 358.1 1415.8 14051.3 771.8 214.2 5032.7 11195.3 914.3 161.7 3996.2 11404 1054.6 78.6 5257.8 12396.7 2367.5 198.5 4691.9 12653.4 1412.3 149.1 3416.4 医疗保交通通文教娱健信乐其他 1523.3 3521.2 3306.8 975.4 1415.4 2699.52116 836.8 956 1526.6 1204 387.4 851.3 1487.71419.4 415.43558 4962.4 5255 4252.9 4348.5 8906 6060.9 7066.2 5246.8 6534.9 4675.2 4827.6 4214.8 5363.7 4943.9 7471.9 5074.5 5673.7 5847.9 5571.7 4565.9 4802.3 5184.2 5040.5 4182.5 4260.3 4483.4 4537.5 1461.9 2514.1 1854.6 1769.5 1681.9 2053.8 1772.1 2139 1371 1495 1272.9 2008.8 1706.9 1677.9 1499 1404.6 1019.3 780.1 2056.8 1483.5 1209.9 1587.2 1261.3 1673.2 1470.3 1394.3 1701.7 1715.9 1327.8 1418.6 1385.6 1468.3 1186 2225.7 1187.7 1518.1 1501.4 1661.8 1114.5 1510.8 1087.1 1172.1 1292.6 2005.2 1237.9 1342.3 1205.7 1226.1 1103 827.8 781.1 1193.8 1139.9 1055.2 1247.1 888.2 832.7 1162.9 929.4 839.3 723.6 1826.2 1193.8 1109.4 690.7 1179.8 914.9 1013.8 977.5 814.8 940.8 1370.3 884.9 729.9 1079.3 1020.2 857.6 570.5 428 914.3 660.5 723.2 885.4 791.4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39.4 1208.3 1108.5 1083 1140.8 962.5 1248.9 907.6 773.3 641.2 938.9 919.8 915.7 790.8 948.2 779.1 783.3 1050.6 735.3 578.3 822.4 424.1 1100.5 874.1 854.3 978.1 913 2003.5 1899.1 1541.4 1363.6 3808.4 2262.2 3728.2 1365 2470.2 1310.22204 1573.6 1382.2 1975.5 3630.6 2000.6 1830.8 1718.7 1757.5 1395.3 1905.9 1278 1502.4 1289.8 1293.5 1637.6 1377.7 1812.1 1614.5 1468.3 1190.9 3746.4 2695.5 2816.1 1631.3 1879 1429.3 1538.4 1373.9 1489.7 1526.1 2647.9 1502.7 1141.8 1474.9 1369.5 1331.4 1350.7 514.4 1857.6 1158.3 967.9 1441.2 1122.2 765.1 643.2 562.5 476.9 1394.9 647.1 811.5 467.8 667 389.1 518.3 484.8 347.7 434.3 773.2 349.5 360.9 540.6 532.5 311.6 381.4 527.7 500.4 413.4 406.9 521.5 493.6解:在SPSS中输入数据,如下图,打开文件,新建,语法。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统计学论文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因此,分析历年来城乡收入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对2001年至2010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其次,就现在的农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动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就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2001年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一)静态分析1.总量指标图1从表1、图1可以知道在十年里面农村居民的收入仍未突破万元,且在2001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2366元,到2010年时也只是翻越了5500元大关。

城镇居民在2001年的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860元,经过短短的四年的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493元,在2010年将要达到两万元的水平。

2.比较相对指标为了了解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程度,我们需要将同一年两种收入加以对比。

其计算公式为:%100⨯=同类现象的数值某一现象的数值比较相对指数表2 历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城乡可支配收入的34.49%,但是到 2010年比值缩小到30.97%。

由此可明显的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

(二)动态分析1.发展水平图3由图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十年城乡居明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可以知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比较快。

2.平均发展水平通过表1,分别计算出2001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纯收入(a )元和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b )元。

家庭年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家庭年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方法二、调查结果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年收入分布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分布比较均衡。

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家庭占比为30%,年收入在10万-30万之间的家庭占比为40%,年收入在30万-50万之间的家庭占比为20%,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家庭占比为10%。

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0万至30万之间,整体上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3.年收入与教育程度的关系通过对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和年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教育程度与年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受访者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庭年收入普遍较高,其占比为50%;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的家庭年收入较为平均,其占比为30%;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庭年收入普遍较低,其占比为20%。

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在就业岗位选择和薪资待遇方面更具竞争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年收入。

4.年收入与家庭人口数量的关系家庭人口数量与年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家庭年收入往往较高。

家庭人口数量在3人以下的家庭占比为20%,平均年收入为20万;家庭人口数量在3人至5人之间的家庭占比为50%,平均年收入为30万;家庭人口数量在5人以上的家庭占比为30%,平均年收入为40万。

可以看出,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家庭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活费用和教育支出,因此其年收入普遍较高。

三、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家庭年收入的整体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注重提高教育水平,以提高家庭年收入水平,并针对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数据分析报告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分析

数据分析报告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分析

数据分析报告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分析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为决策者提供有关当前情况的详细信息。

通过对可靠和详尽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将揭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模式和趋势。

2. 收入分析2.1 平均收入根据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2019年的平均收入为XXXX元。

这一数据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总体水平较高。

2.2 收入差距然而,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大。

最富有的百分之二十的居民收入约为整体收入总额的百分之六十,而最贫困的百分之二十的居民仅占整体收入的百分之三。

2.3 行业收入差异我们对不同行业的收入进行了比较,并发现某些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以金融和科技行业为例,其员工的平均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

3. 消费水平分析3.1 人均消费水平根据我们的数据,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较高。

2019年,平均每个人每月的消费支出约为XXXX元。

3.2 消费结构我们对不同消费类别的支出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住房、交通和教育是居民主要的消费领域。

这三个领域占据了消费总支出的大部分份额。

4. 收入与消费关系分析4.1 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正相关性通过对收入和消费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收入增加时,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升。

4.2 收入增长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还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增加高档次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低收入群体则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

5. 建议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5.1 促进收入平等应采取措施来减少收入差距,确保更多居民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5.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和加强教育培训,可以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消费水平,并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5.3 优化消费结构政府应当鼓励居民在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增加消费投入,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收入数据分析调研报告(3篇)

收入数据分析调研报告(3篇)

第1篇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居民收入现状,分析收入分布特点,以及收入增长对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影响,本报告通过对大量收入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政策等。

2.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组分析、回归分析等。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行业,深入分析其收入分配特点。

三、调研结果(一)居民收入水平1.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528元,同比增长5.2%。

2.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6。

(二)收入分布1. 收入分组:将居民收入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五个组别。

2. 收入占比:高收入组占比为10%,中等收入组占比为40%,低收入组占比为10%。

3. 收入增长:高收入组收入增长最快,中等收入组收入增长较慢,低收入组收入增长最慢。

(三)收入来源1. 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60%。

2. 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约为20%。

3. 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约为10%。

4.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约为10%。

四、收入增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 消费:收入增长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

2. 投资:收入增长提高了居民的储蓄能力,为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3. 就业:收入增长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五、存在问题1. 收入分配不均: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依然存在,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

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例文(2篇)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例文(2篇)

2024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例文一、调查背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为了了解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的相关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我们的调查对象是2023年在中国城市居住的居民,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

我们通过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00个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并在2023年5月到6月期间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结果1.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去年,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都有所增加,约有60%的人表示收入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2. 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一线城市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其次是一些发达的二线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相对较低。

3. 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也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薪行业的收入较高,而一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收入较低。

4. 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影响较大。

具有高学历的人群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则收入较低。

5. 性别差距有所缩小。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平均收入仍然高于女性,但与以往相比,性别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这可能与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和女性参与职场的增多有关。

6. 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城市居民的收入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而一部分人群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四、调查结论通过对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的相关情况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城市居民的收入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2. 教育水平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高学历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3. 性别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男性的平均收入仍然高于女性。

4. 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收入调查报告家庭收入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状况,我们对某城市的家庭收入进行了调查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选择了500个家庭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这些样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劳动者、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和工作所得。

其中,工人和劳动者的家庭收入平均为每月5000元至10000元之间,约占总调查样本的40%。

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平均在每月10000元至20000元之间,约占总调查样本的35%。

而富裕阶层的家庭收入平均在每月20000元以上,约占总调查样本的25%。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家庭的其他收入来源包括股票投资、房屋出租和独立创业。

其中,股票投资是比较常见的收入来源,约有30%的样本家庭参与股票投资。

房屋出租是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收入来源,约有20%的样本家庭有房屋出租收入。

相对而言,独立创业的家庭比例较低,只约占总调查样本的10%。

调查还发现,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大部分低收入家庭依赖社会福利来维持基本生活。

而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家庭的社会福利意义不大,因为他们的收入已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此外,调查还发现家庭收入与家庭成员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通常更容易找到较好的工作,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而工作类型也影响家庭收入水平,一些高薪职业如律师、医生等,家庭收入普遍较高。

综上所述,家庭收入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工作所得,而其他收入来源包括股票投资、房屋出租和独立创业。

社会福利对低收入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发现家庭收入与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这些调查结果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的统计分析摘要本文采用2012年中国省会城市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各收入来源对家庭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分析,然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性关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城市进行分类;最后利用因子分析对各地区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综合得分,获得各地区综合排名,关键词可支配收入;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

1、研究背景及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虽然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衰亡,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各行业各业都在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下缓解了过来,从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方式已经变得丰富起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等多种收入方式,因此,分析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变得犹为重要。

本研究目的如下:通过对我国各省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分析,一方面了解我国各省的主要经济结构,另一方面确定各省的收入形式,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为了研究我国各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的构成,我们采用了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六大指标。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分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11-14。

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基恩思路是:首先利用饼图和条形图得出全国的平均收入构成分布比例及各省的品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然后运用聚类分析对各省的收入构成情况进行分类;然后运用回归分析研究各收入来源对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性;最后运用因子分析对各个城市提取公因子,根据提取出的公因子对各个城市进行排名。

3、实证分析由于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下载的数据为EXCEL格式,可以将数据导入成SPSS数据,共设置了6个变量,分别是“可支配收入”、“总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样本是中国2012年分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的统计数据。

见附表3.1简单的统计图形图1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转移性收入次之,说明我国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就业工资,但是国家的补贴仍然处于重要地位,说明我国居民仍有部分处于失业、待就业状态,国家的扶持让他们能继续维持生计。

图2是我国城镇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出在各个城市的对比中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说明上海地区在我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3.2回归分析以“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采用逐步回归法。

得到的图3至图5所示图3模型汇总e模型R R 方调整 R 方标准估计的误差Durbin-Watson1 .951a.904 .901 1809.7323043653507002 .980b.961 .958 1177.1601029639965003 .998c.996 .995 388.4602003600063004 .999d.997 .997 335.1407269520137001.853a. 预测变量: (常量), 工资性收入。

b. 预测变量: (常量), 工资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c. 预测变量: (常量), 工资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d. 预测变量: (常量), 工资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e. 因变量: 可支配收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1)最终模型表达式为:可支配收入=724.066+0.852*工资性收入+0.91*转移性收入+1.056*经营净收入+0.826*财产性收入(2)最终模型拟合度较好,R²=0.997比较接近于1。

(3)模型中自变量的系数的显著性p都小于0.05,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

(4)通过逐步回归也间接的表明收入的来源重要性排名上,“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转移性收入”次之,“财产性收入”最少,与饼图的分析结果相同。

(5)分析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可支配收入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有显著关系。

残差-582.714599609375000 494.252380371093750-.000000000006718312.77227030748760032标准残差-1.739 1.475 .000 .933 32a. 因变量: 可支配收入图6为残差统计表,可以看出预测值及标准化的预测值、残差及残差预测值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和样本数。

这些数据中无离群值,可以认为模型是健康的。

除了分析残差统计外,还可以直接做出标准残差的直方图和正态P-P图来观察其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通过图7和图8可以看出残差具有正态分布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回归模型是恰当的。

图7图8图9通过图9的序列图还可以看出,标化残差均在0上下波动,且波动范围没有超过±2,没有发现明显方差不齐或者比较异常的点。

说明模型拟合比较合理。

3.3聚类分析图10图113 河北 3 1318.6934 山西 3 1270.9645 内蒙古 3 2864.1986 辽宁 3 2633.0827 吉林 3 744.2718 黑龙江 3 2557.8049 上海 1 1632.79110 江苏 2 1646.03111 浙江 2 2956.69112 安徽 3 865.85913 福建 2 2064.32214 江西 3 870.52115 山东 2 2858.50216 河南 3 797.84517 湖北 3 684.35918 湖南 3 1501.63219 广东 2 3101.05320 广西 3 669.98621 海南 3 785.20422 重庆 3 1754.07723 四川 3 188.75124 贵州 3 1903.60925 云南 3 775.33126 西藏 3 5369.43627 陕西 3 1805.79328 甘肃 3 2076.16829 青海 3 1865.08930 宁夏 3 685.89831 新疆 3 1523.997通过图10和图11可以把全国分成三类,北京和上海为第一类,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为第二类,其余的为第三类。

通过聚类,把全国的各省份分成三类,有利于中央做决策,避免对每个省分别作决策,把相似的省份放在一起进行经济分析、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不同的省份放在一个类中进行比较,避免经济较弱的城市与较强的城市比较,做无用功。

3.4因子分析我们已经通过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影响可支配收入的收入来源方式进行了回归分析获知各种影响指标,以及影响程度和方向,又运用了聚类分析对各个城市进行了分类,但是由于各种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太利于具体经济意义解释,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构成收入来源的各个变量提取公因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

首先利用主菜单分析中的降维工具条进行因子分析。

在处理过程中,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选入变量列表中。

接着在相应的按钮中选中输出相关系数矩阵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复选框,并且设置特征根大于1为提取公因子的要求,利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最后保存因子得分变量,并显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输出结果见图12至图17。

(1)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如图12所示,KMO的取值为0.557,表明变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说明数据来自正态总体,适合进一步分析。

图12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557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46.283 df 6 Sig. .000(2)变量共同度,指的是按照所选标准提取相应数量主成分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提取的比例。

如图13所示,所有变量共同度都在80%以上,所以提取这几个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力还可以。

图13公因子方差初始提取工资性收入 1.000 .836经营净收入 1.000 .842财产性收入 1.000 .864转移性收入 1.000 .846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3)解释的总方差,由图14中可以看出,“初始特征值”一栏显示前两个特征值大于1,所以只选取了前两个公因子;“提取平方和载入”一栏显示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是56.905%,前两个公因子的方差总和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87.711%,可见选取前两个因子已足够替代原来的变量。

图14(4)碎石图,是按照特征根大小排列的主成分散点图。

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成分的特征值超过1。

(4)碎石图,是按照特征根大小排列的主成分散点图。

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成分的特征值超过1。

图15(4)碎石图,是按照特征根大小排列的主成分散点图。

如图15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成分的特征值超过1。

(5)成分矩阵,如图16可见,在所有变量中的因子得分并不高,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旋转。

我们利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的旋转成分矩阵如图16所示。

图16旋转成份矩阵a成份1 2经营净收入.912 .102财产性收入.904 .216转移性收入.067 .917工资性收入.264 .875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这样每个因子就很明确了。

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归为第一类,可命名为不确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归为第二类,命名为确定收入。

图17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成份1 2工资性收入-.027 .535经营净收入.576 -.140财产性收入.545 -.060转移性收入-.167 .609提取方法 :主成份。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通过图17,可以得出F1=-0.027*工资性收入+0.576*经营净收入+0.545*财产性收入+-0.167*转移性收入。

同时F2计算方法同样如此。

图18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成份 1 23.5因子分析后续分析当我们得到个城市的因子得分后就可以对各个城市分类排序。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变量和排序来进行各城市的经济综合得分计算和排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打开数据文件,依次单击“转换”→“计算变量”命令,弹出如图4所示的对话框。

图19在“目标变量”一栏中输入“综合得分”,这一变量将最终代表各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