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概述(PPT 49张)
第三节 扩散参数的估计
上述高斯扩散中,欲计算出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其分
布,则必须知道源强Q、平均风速U,有效源高H和 大气扩散参数σy和σz。其中Q和U往往是通过测量或 由工程设计给出,于是问题归结于如何给出有效源 高和大气扩散参数。下面我们首先讨论扩散参数的 估算方法。 扩散参数(σy、σz)是下风向距离x,大气稳定度、 地面粗糙度等的函数。目前广泛使用的确定扩散参 数的方法是根据大量扩散试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 和经验公式。
的基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模式中的H是指 有效源高,有关有效源高的问题将在下面进 行专门讨论。式中平均风速是指烟云扩散范 围内的平均风速,通常可简单地取排放面高 度处的风速。
三、几个常用的大气扩散模式
1.高架连续点源: (a)地面浓度C(x、y、、o、o、H):
练习题
1、求以下污染气体的浓度单位换算关系(mg/m3ppm)在
标准状态下:CO、O3、NO2、NO。 2 大气中CO2的通量浓度为340ppm,问1Nm3空气中含CO2多 少克? 2、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质量平均为500cm3,j假若每分钟呼 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µg/m3,试计算每小时 沉积于肺胞中的颗粒屋质量。已知该颗粒物在肺胞中的 沉降 系数为0.12。 4、据估计某平原城市远郊区燃烧的垃圾以每秒3克的速度向 四周排放氢氧化物为主的的污染物。当时气象状况为:风速 7m/s,夜间、阴天。请问此垃圾堆正下风向3km处的污染物 浓度是多少?此距离上偏离X轴线200m处浓度是多少?
一个烟团在大小不同的湍涡中的扩散情况。
(c)表示尺度与烟团大 小相仿的湍流作用。这时, 烟团被湍涡拉开撕裂而变形。 这是一种比较快的扩散过程。
从应用角度研究大气污染扩散,就是找出不同气象条件下,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搬运规律,以求最大限度地减低空气污染 的程度。利用这些规律可以解决下述一些问题: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 由此可以求出下方向任一点的浓度。 • 1)地面浓度模式 • 令z=0,得
y2 H2 exp x , y ,0, H exp 2 2 2 2 令y=0、z=0,得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 • • • • • • 4.1 4.2 4.3 4.4 4.5 4.6 4.7 大气扩散 高斯扩散模式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烟囱高度设计 厂址选择
4.1 大气扩散
• 污染物进入大气后,随着大气的运动发生迁移、扩 散稀释及降解转化。
• 4.2.4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 正态分布函数
x, y, z A x e
• 式中
ay 2
e
bz 2
a
• 则
1 2
2 y
b
1
2 2 z
2 y2 Q z x, y , z exp 2 2 2 2 2 u y z y z
• 4.1.2.2 湍流扩散
• 1)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根据其成因可把湍流 分为两类:
• 热力湍流: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使空气发生垂直运动 并进一步发展形成。其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 机械湍流: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 的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H2 x ,0,0, H exp 2 u y z 2 z Q
• 3)地面最大浓度模式
max
z 2Q 2 uH e y
z
x x max
H 2
• 4.2.6 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 令H=0,得
y2 H2 exp x , y ,0, H exp 2 2 2 2 令y=0、z=0,得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 • • • • • • 4.1 4.2 4.3 4.4 4.5 4.6 4.7 大气扩散 高斯扩散模式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烟囱高度设计 厂址选择
4.1 大气扩散
• 污染物进入大气后,随着大气的运动发生迁移、扩 散稀释及降解转化。
• 4.2.4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 正态分布函数
x, y, z A x e
• 式中
ay 2
e
bz 2
a
• 则
1 2
2 y
b
1
2 2 z
2 y2 Q z x, y , z exp 2 2 2 2 2 u y z y z
• 4.1.2.2 湍流扩散
• 1)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根据其成因可把湍流 分为两类:
• 热力湍流: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使空气发生垂直运动 并进一步发展形成。其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 机械湍流: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 的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H2 x ,0,0, H exp 2 u y z 2 z Q
• 3)地面最大浓度模式
max
z 2Q 2 uH e y
z
x x max
H 2
• 4.2.6 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 令H=0,得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课件
高斯模型适用于简单地形和平稳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拟 。
拉格朗日模型适用于模拟复杂流动场和污染物迁移转化 过程。
03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方法
估算方法分类
直接测量法
通过在目标区域设置监测站点,直接测量大气中 的污染物浓度。
模型模拟法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大气中污 染物的扩散和浓度分布。
经验估算法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ppt课件
• 大气扩散基本概念 • 大气扩散模型 •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方法 •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案例分析
•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的挑战与展望 •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的实际应用
01 大气扩散基本概念
大气扩散的定义
总结词
大气扩散是指污染物在大气中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自然传播、分散的过程。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的展望
01 02 0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利用这些技 术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和 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气扩散模型 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
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应用
未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源,如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监 测数据等,对大气扩散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评估。通 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应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气扩散的 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大气扩散的影响因素
总结词
大气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排放源特征等。
详细描述
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对大气扩散有重要影响,风速决定了污染物的扩散速度,温度层结影响污染 物的垂直扩散;地形地貌如山丘、河流等也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排放源特征如排放高度、排放强度等也会对大 气扩散产生影响。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z
u
ΔH
x
(x,-y,z) (x,0,0)
y
H
(x,-y,0)
Hs
o
图4-1 浓度正态分布的高斯烟云扩散输送图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由正态分布假定,得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
c( x, y, z) A( x)e
ay 2
e
bz 2
方差的表达式
cdz 由假定d->源强积分式 q ucdydz (单位时间污染物守恒) 未知数:浓度 c,待定函数 A( x), a,b,积分可以 解出四个未知数,得到高斯模式 q y2 z2 c( x, y, z ) exp[( 2 )] 2 2 y 2 z 2 u y z
locations, for any time period, with total confidence in our prediction.
What is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Models?
The purpose of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models is to predict the concentrations . All models are simplifications of reality , a lot of assumptions are presented .
All of the models is derived according to materials
balances.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坐标系——右手坐标系,x为风向,y为垂直于x轴,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2. 扩散参数的确定
(1)P-G曲线法
P-G曲线由.根据常规气象资料估算 再由Gifford制成方便的图表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P-G曲线的应用
根据常规资料确定稳定度级别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利用扩散曲线确定 y和 z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H =0.362QH x u
1/3 2/3 1/3 2/3
1 1
H =1.55QH H s u
H =0.332QH 3/5 H s 2/5
3/5 3/5 6 / 5
x*=0.33QH H s u
§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3)我国国家标准(GB/T13201-91)中规定的公式
0
源强积分式
(单位时间物料守恒)
q
ucdydz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q y2 z2 c( x, y , z ) exp[ ( )] 2 2 2 y 2 z 2πu y z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烟流中心线上的浓度分布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3.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熏烟型的污染示意图
§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 例题4-6: • 某电厂烟囱有效高度150m,SO2排放量151g/s。 夜间和上午地面风速为4m/s,夜间云量3/10。 若清晨烟流全部发生熏烟现象,确定下风向 16km处的地面轴线浓度。
例题4-6
• 解:夜间u=4m/s、云量=3/10时,由表4-3查 得稳定度为E级。由E级和x=16km查表4-4得 σy=544m,σz=100m。则求得: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大气扩散浓度估计模式
x<10Hs △H=0.362 QH1/3x2/3u-1
x>10Hs △H =1.55 QH1/3 Hs 2/3 u-1 当QH<21000 kW时,
x<3x* △H =0.362 QH1/3x1/3 u-1 x>3x* △H =0.332 QH3/5Hs 2/5
x* = 0.33 QH2/5 Hs 5/3 u -6/5 x*:大气湍流特征距离 x>x* 时, 大气湍流对烟 气抬升起主要作用。
2
Q
2 u y z
exp[( y2
2
2 y
(z H)2
2
2 z
)]
P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应为实源和像源作用之和,即
ρ =ρ 1+ρ 2
(x, y, z, H)
Q
y2
(z H)2
(z H)2
exp[( ){exp[
] exp[
]}
2 u y z
2
2 y
H2
2
2 z
)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地面浓度是以x轴为对称的,轴线x上具有最大值、 向两侧(如y方向)逐渐减小,由式 (4—8)在y=0 时得到地面轴线浓度。
(x,0,0, H )
Q
u y z
exp(
H2
2
2 z
)
(3)地面最大浓度(地面轴线最大浓度)模式
σy和σz是(x距,0离,0x,的H函) 数,u而Q且y随z exx的p增(大2H而2z2增) 大。
高斯公式要求u≥1m/s, 当u<1m/s时就不用高斯模 式而用其它模式处理。
变量 实际计算时风速如何取 ? 烟流抬升相对稳定后 整个烟云垂直范围内的平均风速。
六、高斯模式使用条件
x>10Hs △H =1.55 QH1/3 Hs 2/3 u-1 当QH<21000 kW时,
x<3x* △H =0.362 QH1/3x1/3 u-1 x>3x* △H =0.332 QH3/5Hs 2/5
x* = 0.33 QH2/5 Hs 5/3 u -6/5 x*:大气湍流特征距离 x>x* 时, 大气湍流对烟 气抬升起主要作用。
2
Q
2 u y z
exp[( y2
2
2 y
(z H)2
2
2 z
)]
P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应为实源和像源作用之和,即
ρ =ρ 1+ρ 2
(x, y, z, H)
Q
y2
(z H)2
(z H)2
exp[( ){exp[
] exp[
]}
2 u y z
2
2 y
H2
2
2 z
)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地面浓度是以x轴为对称的,轴线x上具有最大值、 向两侧(如y方向)逐渐减小,由式 (4—8)在y=0 时得到地面轴线浓度。
(x,0,0, H )
Q
u y z
exp(
H2
2
2 z
)
(3)地面最大浓度(地面轴线最大浓度)模式
σy和σz是(x距,0离,0x,的H函) 数,u而Q且y随z exx的p增(大2H而2z2增) 大。
高斯公式要求u≥1m/s, 当u<1m/s时就不用高斯模 式而用其它模式处理。
变量 实际计算时风速如何取 ? 烟流抬升相对稳定后 整个烟云垂直范围内的平均风速。
六、高斯模式使用条件
气体扩散浓度计算模型介绍ppt课件
24
模型验证情况
ⅡT Heavy Gas Models瞬时泄漏扩散模 型对Thorney Island Tests系列试验下风 向不同距离的泄漏物质最大浓度进行了模 拟验证,ⅡT Heavy Gas Models连续泄 漏扩散模型对Maplin Sands Tests系列试 验下风向不同距离的泄漏物质最大浓度进 行了模拟验证,两个试验的模拟结果都是 较好的,基本上反映了重气的扩散情形。
的密度差,导致重气塌陷,沿地表面拓展,引起云团厚度的降低和径向尺寸的增大,而在大气湍流的
作用下外界空气进入云团,即空气卷吸,云团被稀释,同时由于初始泄漏云团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异
而进行热量交换;
★非重气扩散转变:随着云团的稀释冲淡,重气效应逐渐消失,重气扩散转变为非重气扩散;
★大气湍流扩散阶段(被动扩散):即大气湍流对云团的扩散起支配作用。
4
常见的泄露形式: 管道破损后的连续喷射——烟羽
5
常见的泄露源: 爆炸形成瞬时泄露——烟团
6
扩散过程研究
不同性质气体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
观察者对过程特征的选取
7
重气扩散过程
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物质从容器泄漏出,形成气云后在本身的惯性力和外界风速的作用下,上升变形;
★重力沉降阶段和空气卷吸阶段:当气云初始动量消失后,重力占主导地位。由于云团与周围空气间
11
气体泄漏扩散研究方法
试验法
风洞实验法
试验法
模型法
试验数据
问题特点
比例
验证
模型
特征提取与模化
风洞实验
12
气体扩散浓度计算模型分类
重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各自的 建模原理以及复杂程度可分为五类 :
模型验证情况
ⅡT Heavy Gas Models瞬时泄漏扩散模 型对Thorney Island Tests系列试验下风 向不同距离的泄漏物质最大浓度进行了模 拟验证,ⅡT Heavy Gas Models连续泄 漏扩散模型对Maplin Sands Tests系列试 验下风向不同距离的泄漏物质最大浓度进 行了模拟验证,两个试验的模拟结果都是 较好的,基本上反映了重气的扩散情形。
的密度差,导致重气塌陷,沿地表面拓展,引起云团厚度的降低和径向尺寸的增大,而在大气湍流的
作用下外界空气进入云团,即空气卷吸,云团被稀释,同时由于初始泄漏云团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异
而进行热量交换;
★非重气扩散转变:随着云团的稀释冲淡,重气效应逐渐消失,重气扩散转变为非重气扩散;
★大气湍流扩散阶段(被动扩散):即大气湍流对云团的扩散起支配作用。
4
常见的泄露形式: 管道破损后的连续喷射——烟羽
5
常见的泄露源: 爆炸形成瞬时泄露——烟团
6
扩散过程研究
不同性质气体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
观察者对过程特征的选取
7
重气扩散过程
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物质从容器泄漏出,形成气云后在本身的惯性力和外界风速的作用下,上升变形;
★重力沉降阶段和空气卷吸阶段:当气云初始动量消失后,重力占主导地位。由于云团与周围空气间
11
气体泄漏扩散研究方法
试验法
风洞实验法
试验法
模型法
试验数据
问题特点
比例
验证
模型
特征提取与模化
风洞实验
12
气体扩散浓度计算模型分类
重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各自的 建模原理以及复杂程度可分为五类 :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ppt课件
高斯分散方式
高斯分散方式的坐标系
二、无界空间延续点源分散方式
c(x,y,z)2πu qyzexp[(2y 2y 22z2z2)]
ū — 平均风速,m/s; q—源强, g/s; σy—侧向分散参数,污染物在y方向分布的规范偏向,m; σz—竖向分散参数,污染物在z方向分布的规范偏向,m;
三、高架延续点源分散方式 高架源须思索到地面对分散的影
丘陵山区的乡村或城市,同工业区
取样时间大于0.5h, 不变,
例:某冶炼厂烟囱高150m,烟气抬升高度75m, SO2排放量1000g/s 。估算风速3m/s,大气稳定度 C级时地面最大浓度是多少?发生在什么位置? 〔分别用P-G法和国家规范方法计算〕 第一步:确定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Z向分散参数。
第二步:确定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下风向间隔。
我国在修订P-T法根底上产生了国家规范法(GB/T 13201-91)。
该方法的技术道路是:根据时间、地理位置确定日倾角、 太阳高度角,利用天气条件确定辐射等级,然后利用辐射 等级和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最后查分散参数幂函数表, 确定分散参数。
太阳高度角 云量
〔式4-29,地理纬度,倾角〕
辐射等级
稳定度
分散参数确实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运用 利用分散曲线确定 和y z
分散参数确实定-P-G曲线法
P-G曲线的运用
地面最大浓度估算
由H
和 H
| 2 z xxcmax
z
由z ~x 曲线(图4-5)反查出xcmax
由y ~x 曲线(图4-4)查y
由式(4-10)求出Cmax
分散参数确实定-中国国家规范规定的方法
kW
➢Holland公式比较保守,特别在烟囱高、热释放率比较强的情况下。 在实践计算中,不稳定条件(A、B稳定度),ΔH 需添加10%~20%; 稳定条件(D、E、F稳定度), ΔH 需减少10%~20%。
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课件
排污许可证管理
03
依据核定的排放总量,发放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许可
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空气质量预报与预警
气象资料分析
收集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扩散的关系,建立气 象条件数据库。
模式预测
利用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结合实时的气象数据,对未来一定 时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
THANKS
感谢观看
模型建立
结合工业园区内的生产工艺、排放源强、地形地貌等信息,构建污染物扩散模型,考虑 气象条件、地形和局地小气候等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结果分析
分析不同排放情景下,园区周边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评估园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影响程度,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模拟案例
案例概述
应用
用于模拟和分析湍流状态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污染物的扩散机制。
污染物扩散模型
定义
污染物扩散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数学模型。
原理
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方 程,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应用
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为决 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扩散和传输过程。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 的提高,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 将继续发展,考虑更多的影响因 素和复杂条件,提高模拟精度和
实用性。
02
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的理论基 础
大气对流扩散理论
定义
应用
大气对流扩散理论是研究在大气流动 过程中,污染物如何在大气中传播、 扩散和稀释的理论。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4.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6.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点源扩散高斯模式中参数的选取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特殊情况下大气污染物预测模式
(5-20)
3.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1)连续线源扩散模式 : (P113)
在高斯模式中,连续线源等于连续点源在线源长度上的 积分。直线型线源等简单情形,可求出连续线源浓度的解
析公式(线源与风向垂直、平行、成一定角度)。
(2)连续面源扩散模式: (P114)
积分法 虚点源法(后退点源)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x—— 距排气筒下风向水平距离,m;
稳定度等级 A B B~C C C~D D D~E E F
α
1
γ
1
下风距离,m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推导得到地面浓度模式:
He2 y2 C ( x, y,0) exp( 2 ) exp( 2 ) u y z 2 y 2 z Q
掌握
地面轴线浓度扩散模式
地面浓度以X轴为对称,X轴上具有最大值,向两侧(Y 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地面轴线浓度是我们所关心的。
当y=0,z=0时,由
高斯扩散模式中σy、σz的确定P117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3.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4.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6.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管理
5.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预测模式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点源扩散高斯模式中参数的选取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特殊情况下大气污染物预测模式
(5-20)
3.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
(1)连续线源扩散模式 : (P113)
在高斯模式中,连续线源等于连续点源在线源长度上的 积分。直线型线源等简单情形,可求出连续线源浓度的解
析公式(线源与风向垂直、平行、成一定角度)。
(2)连续面源扩散模式: (P114)
积分法 虚点源法(后退点源)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x—— 距排气筒下风向水平距离,m;
稳定度等级 A B B~C C C~D D D~E E F
α
1
γ
1
下风距离,m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0~1000 >1000
推导得到地面浓度模式:
He2 y2 C ( x, y,0) exp( 2 ) exp( 2 ) u y z 2 y 2 z Q
掌握
地面轴线浓度扩散模式
地面浓度以X轴为对称,X轴上具有最大值,向两侧(Y 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地面轴线浓度是我们所关心的。
当y=0,z=0时,由
高斯扩散模式中σy、σz的确定P117
第9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2、 城市线源扩散模式
(1)无限长线源的大气扩散模式
C ( x,0,0, H )
1 H 2QL exp ( ) 2 2 Z u sin 2 z
(2)有限长线源的大气扩散模式
1 H 2 P2 1 2QL P2 C ( x,0,0, H ) exp ( ) exp( )dP P 1 2 2 Z u 2 2 z P1 y1 / y , P2 y2 / y ,
锅炉房 装机总 容量 烟囱最 低允许 高度
MW <0.7 t/h m <1 20
0.7~<1.4 1~<2 25
1.4~<2.8 2~<4 30
2.8~<7 4~<10 35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10~<20 40
14~<28 20~≤40 45
z
第五节 烟囱高度的设计 由此求得
一、烟囱高度计算
1、按最大地面浓度计算烟囱高度
P—G法: 太阳辐射(云量、云状和日照)、距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u10) P—T法: 太阳高度角、云高、云量
中国国家标准法
太阳高度角、云量 → 太阳辐射等级+距地面10m高处平均风速(u10) 扩散参数利用幂函数计算(取样时间0.5h)
y 1xa
1
z 2 xa
y2 H2 c( x, y ,0, H ) exp( 2 ) exp( 2 ) 2 y 2 z πu y z q
地面最大浓度模式(续):
设
y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地面轴线浓度模式:再取y=0代入上式
dc( x,0,0, H ) 0 d z 3、地面最大浓度(地面轴线最大浓度)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_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2
z
X XC max
H 2
则风速不变时,可导出c max
Q euH 2
17
5、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令 H=0 的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y2 z2 Q C exp 2 exp 2 2 2 u y z y z
4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1.梯度输送理论 2.湍流统计理论
5
3.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
目前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半经验理论方法,它是通过解运动方程等来研 究边界层大气运动; 是模仿气体分子运动与气体宏观运动的理论处理方法, 结合经验事实,采用适当的参数。 虽然这个理论本身还很粗糙,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如物体在流体中运行的阻力),所以许多应用科学 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此比较感兴趣 另一种是湍流统计理论方法,即物理上把湍流视为大 大小小不同尺度湍涡的迭加,用数学来描述则是把湍 流看成无穷多个频率各异的波迭加而成,采用数理统 计途径,来分析研究湍流内部结构。 将流体的不规则运动视为随机运动的集合,以数理统 计学的方法来研究湍流内部的结构,许多基础理论科 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y 2 z H 2 C2 exp 2 2 2 2 u y z 2 y z Q
(3)P 点的实际浓度为两源作用之和:
C C1 C 2 y2 Q exp 2 2 2 u y z y z H 2 z H 2 exp exp 2 2 2 2 z z
2
§1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湍流概念简介 扩散的要素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1、什么是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 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 有点 象分子的热运动) 或者说湍流是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 2、湍流与扩散的关系 把湍流想象成是由许多湍涡形成的,湍涡的不规则运 动而形成它与分子运动极为相似。 3.湍流起因有两种形式 :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 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图8.3b表示烟团受到大尺度湍涡的作用。这时 烟团主要被湍涡所挟带,本身增长不大。
u 图8.3c表示烟团受到大小尺度相当的湍涡扯动 变形,这是一种最强的扩散过程。
u 在实际大气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大小的湍涡 ,扩散过程是上述几种过程共同完成的。
4.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
u 目前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u 图4-1表示从污染源释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 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的情况。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 稳定的。从原点释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 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如果从原点放出很 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 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图4-1由湍流引起的扩散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u 2.湍流统计理论:
u 泰勒(G.I.TaYler)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 问题,并于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湍流统计 理论假定:流体中的微粒与连续流体一样,呈连续运 动,微粒在进行传输和扩散时,不发生化学和生物学 反应;微粒的大小和质量不计,并将微粒运动看作是 相对于一定空间发生的。
把湍流想象成是由许多湍涡形成的,湍涡的不规则运 动而形成它与分子运动极为相似。 3.湍流起因有两种形式 : u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 u 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
4.湍流运动的判据——雷诺数
u 雷诺还找到了由层流运动转换到湍流运动的判据——雷诺数(Re)
u 临界雷诺数
LU
u 利用这些理论进行研究时,常采用数值分析法、现场 研究法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法三种方法。理论和方法的 运用不可分割,应该将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得出 与实际大气污染扩散相符合的计算模式。
大气湍流与污染物的扩散
u 图a表示烟团在比它尺度小的湍涡作用下,一 边随风迁移,一边受到湍涡的搅扰,边缘不断 与周围空气混合,体积缓慢地膨胀,烟团内部 的浓度也不断地降低。
u 将流体的不规则运动视为随机运动的集合,以数理统 计学的方法来研究湍流内部的结构,许多基础理论科 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5.三种理论的比较
u 这三个理论分别: u 考虑不同的物理机制, u 采用不同参数, u 利用不同的气象资料, u 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u 它们具有不同的有缺点,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1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u 一、湍流概念简介 u 扩散的要素
u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u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1、什么是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
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有点 象分子的热运动)
或者说湍流是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 2、湍流与扩散的关系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u 主要阐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u 1.梯度输送理论 u 德国科学家菲克,在185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扩散”的著
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提出了梯度扩散理论。他把 这个理论表述为:“假定食盐在其溶剂中的扩散定律与在导 体中发生的热扩散相同,是十分自然的。” u 通过泰勒(G.I.Tayler)与菲克(A. Fick)扩散理论的类比建 立起来的。菲克认为分子扩散的规律与傅立叶提出的固体中 的热传导的规律类似,皆可用相同的数学方程式描述。 u 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 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 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 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然而由 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在特 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
Re
u 试验(圆管)表明:
u 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 湍流
u 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层流
u 数值Re=2000叫临界雷诺数
u 大气湍流——临界雷诺数
u 对于大气:
u V=1.5×10-5m2/s
u 若取L=1m
u 只要U>0.1m/s
u 则Re>6000
u 所以通常认为大气运动都是湍流运动
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
第4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u 1、教学要求 u 要求了解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高
斯扩散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和厂址的选择。 2、教学重点 u 掌握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的有关条件; 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 方法。 u 3、教学难点 u 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 斯模式。
u 一种是半经验理论方法,它是通过解运动方程等来研 究边界层大气运动;
u 是模仿气体分子运动与气体宏观运动的理论处理方法 ,结合经验事实,采用适当的参数。
u 虽然这个理论本身还很粗糙,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如物体在流体中运行的阻力),所以许多应用科学家 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此比较感兴趣
u 另一种是湍流统计理论方法,即物理上把湍流视为大 大小小不同尺度湍涡的迭加,用数学来描述则是把湍 流看成无穷多个频率各异的波迭加而成,采用数理统 计途径,来分析研究湍流内部结构。
3.相似理论
u 湍流相似扩散理论,最早始于英国科学家里查森和泰 勒。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俄国科学家 的贡献,使湍流扩散相似理论得到很大发展。
u 湍流扩散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湍流由许多大小不 同的湍涡所构成,大湍涡失去稳定分裂成小湍涡,同 时发生了能量转移,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小的湍涡 转化为热能为止。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利用量纲分 析的理论,建立起某种统计物理量的普适函数,再找 出普适函数的具体表达式,从而解决湍流扩散问题。 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相似扩散理论。
u 湍流的概念(运动流场的各种特性量是时间和空间的 随机变量 )
u 大气运动的湍流性(雷诺数远大于下临界数) u 雷诺数(特征尺度、流动速度、分子动力学粘性系数
) u 湍流的基本特征: (1)随机性,(2)非线性,
(3)扩散性, (4)涡旋性,(5)耗散性
u 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不稳定、风切变) u 大气湍流与污染物的扩散(快、各种湍涡) u 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一种是半经验理论方法,
u 图8.3c表示烟团受到大小尺度相当的湍涡扯动 变形,这是一种最强的扩散过程。
u 在实际大气中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大小的湍涡 ,扩散过程是上述几种过程共同完成的。
4.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
u 目前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u 图4-1表示从污染源释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 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的情况。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 稳定的。从原点释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 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如果从原点放出很 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 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图4-1由湍流引起的扩散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u 2.湍流统计理论:
u 泰勒(G.I.TaYler)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 问题,并于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湍流统计 理论假定:流体中的微粒与连续流体一样,呈连续运 动,微粒在进行传输和扩散时,不发生化学和生物学 反应;微粒的大小和质量不计,并将微粒运动看作是 相对于一定空间发生的。
把湍流想象成是由许多湍涡形成的,湍涡的不规则运 动而形成它与分子运动极为相似。 3.湍流起因有两种形式 : u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 u 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
4.湍流运动的判据——雷诺数
u 雷诺还找到了由层流运动转换到湍流运动的判据——雷诺数(Re)
u 临界雷诺数
LU
u 利用这些理论进行研究时,常采用数值分析法、现场 研究法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法三种方法。理论和方法的 运用不可分割,应该将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得出 与实际大气污染扩散相符合的计算模式。
大气湍流与污染物的扩散
u 图a表示烟团在比它尺度小的湍涡作用下,一 边随风迁移,一边受到湍涡的搅扰,边缘不断 与周围空气混合,体积缓慢地膨胀,烟团内部 的浓度也不断地降低。
u 将流体的不规则运动视为随机运动的集合,以数理统 计学的方法来研究湍流内部的结构,许多基础理论科 学家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5.三种理论的比较
u 这三个理论分别: u 考虑不同的物理机制, u 采用不同参数, u 利用不同的气象资料, u 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u 它们具有不同的有缺点,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1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u 一、湍流概念简介 u 扩散的要素
u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u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1、什么是湍流? 除在水平方向运动外,还会由上、下、左、右方向的
乱运动,风的这种特性和摆动称为大气湍流。(有点 象分子的热运动)
或者说湍流是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 2、湍流与扩散的关系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u 主要阐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u 1.梯度输送理论 u 德国科学家菲克,在1855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扩散”的著
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先提出了梯度扩散理论。他把 这个理论表述为:“假定食盐在其溶剂中的扩散定律与在导 体中发生的热扩散相同,是十分自然的。” u 通过泰勒(G.I.Tayler)与菲克(A. Fick)扩散理论的类比建 立起来的。菲克认为分子扩散的规律与傅立叶提出的固体中 的热传导的规律类似,皆可用相同的数学方程式描述。 u 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 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 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 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然而由 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在特 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
Re
u 试验(圆管)表明:
u 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 湍流
u 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层流
u 数值Re=2000叫临界雷诺数
u 大气湍流——临界雷诺数
u 对于大气:
u V=1.5×10-5m2/s
u 若取L=1m
u 只要U>0.1m/s
u 则Re>6000
u 所以通常认为大气运动都是湍流运动
大气浓度扩散估算模式
第4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u 1、教学要求 u 要求了解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高
斯扩散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和厂址的选择。 2、教学重点 u 掌握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的有关条件; 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 方法。 u 3、教学难点 u 污染物稀释扩散法控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 斯模式。
u 一种是半经验理论方法,它是通过解运动方程等来研 究边界层大气运动;
u 是模仿气体分子运动与气体宏观运动的理论处理方法 ,结合经验事实,采用适当的参数。
u 虽然这个理论本身还很粗糙,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如物体在流体中运行的阻力),所以许多应用科学家 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此比较感兴趣
u 另一种是湍流统计理论方法,即物理上把湍流视为大 大小小不同尺度湍涡的迭加,用数学来描述则是把湍 流看成无穷多个频率各异的波迭加而成,采用数理统 计途径,来分析研究湍流内部结构。
3.相似理论
u 湍流相似扩散理论,最早始于英国科学家里查森和泰 勒。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俄国科学家 的贡献,使湍流扩散相似理论得到很大发展。
u 湍流扩散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湍流由许多大小不 同的湍涡所构成,大湍涡失去稳定分裂成小湍涡,同 时发生了能量转移,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小的湍涡 转化为热能为止。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利用量纲分 析的理论,建立起某种统计物理量的普适函数,再找 出普适函数的具体表达式,从而解决湍流扩散问题。 我们把这种理论称为相似扩散理论。
u 湍流的概念(运动流场的各种特性量是时间和空间的 随机变量 )
u 大气运动的湍流性(雷诺数远大于下临界数) u 雷诺数(特征尺度、流动速度、分子动力学粘性系数
) u 湍流的基本特征: (1)随机性,(2)非线性,
(3)扩散性, (4)涡旋性,(5)耗散性
u 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不稳定、风切变) u 大气湍流与污染物的扩散(快、各种湍涡) u 研究湍流的主要方法:一种是半经验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