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理解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积极创设情景,使学生由境入词,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并学习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⒈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⒉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学法指导】
⒈充分阅读,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并了解全词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⒉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以及他的思想和写作背景。

⒊领略词中描绘的豪壮宏伟景物,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
1.读词
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淘垒瑾纶樯橹酹
【课内研习】
一、上阕作者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1.上阕哪一句描绘了赤壁的美景?哪些字用得生动、传神?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练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二、下阕具体描写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3.对联:提示: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再贬广东惠州,后又贬至海南儋州。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途中,病逝常州,年六十六。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上联:
周瑜: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下联:
苏轼:
【拓展延伸】
探讨作者人生态度:“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课后作业】
⒈尝试写作《念奴娇·青春抒怀》
⒉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词的特色。

【学后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