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练习九 苏教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 (2)》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读懂有关小学数学加法算式的正确语言表达。
2.能够精确地朗读加法算式中的数字,以及数学符号“+”和“=”。
3.能够快速地、正确地完成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
4.能够熟练地用图解法表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
2.教学难点:用图解法表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数学加法算式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学加法算式,并询问他们知道如何读懂这个算式。
2.引导学生一起读出算式中的数字,以及数学符号“+”和“=”。
3.提醒学生注意读数时的正确方法,例如将数字“8”读作“八”,不读作“十八”或“一十八”。
2. 核心内容: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1.向学生介绍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例如“3+4=?”。
2.通过口算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在脑海中快速计算出运算结果,例如“3+4=7”。
3.引导学生将口算背景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将运算结果用数学符号写出来。
4.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符号“+”和“=”的含义,例如“+”表示两个数合在一起,而“=”表示两个数相等。
5.通过多个例子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
3. 拓展运用:用图解法表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1.向学生展示图解法表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例如将3个火柴棒表示为数字“3”,将4个火柴棒表示为数字“4”,然后将它们分别排列在两条线上,用一条竖线连接它们,表示两个数合在一起。
2.让学生尝试自己用图解法表示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作品。
3.通过示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解法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加法运算。
4. 教学总结和归纳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数学加法算式的重要性。
2.列举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例如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数学符号“+”和“=”的含义、图解法表示加法运算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课外继续巩固所学内容,并提供相关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1-3的乘法口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3 《13的乘法口诀》苏教版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即《13的乘法口诀》。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1乘以1到3的乘法口诀,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背诵13的乘法口诀。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13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游戏,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背诵并理解13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口诀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乘法口诀表、练习题和一些教具,如小卡片和贴纸,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奖励。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入今天的课程,"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叫April,第二个孩子叫May,第三个孩子叫什么?"通过这个谜语,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今天的主题。
三、互动练习:我将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口诀,并用小卡片进行口诀接龙游戏,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应用练习:我将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13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如计算购物时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13的乘法口诀,并用大字标注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
作业设计:1. 如果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2. 如果每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3辆自行车一共有几个轮子?答案:1. 3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分给6个小朋友。
2. 3辆自行车一共有6个轮子。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13的乘法口诀,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与家人和朋友一起玩口诀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解决更多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内容中,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13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九(二)-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九(二)-苏教版一、知识点复习1. 数的认识在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从0到10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一次的练习中,我们将进一步认识数的大小和位置。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数轴,将以下数填入相应的位置:•5•47•100•12•89•332. 数量的比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物品的数量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符号:•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请用正确的符号将下列物品的数量进行比较:•5个苹果 _________ 3个橘子•7枝铅笔 _________ 9片橡皮•100朵花 _________ 99朵花•8只小狗 _________ 8只小猫二、新知引入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数的结构。
1. 数的结构我们已经学习了0-100以内的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数的结构。
我们将这些数分成两类:一位数和两位数。
一位数是指只由个位组成的数字,例如0, 1, 2, 3, …, 9。
两位数是指由十位和个位组成的数字,例如10, 11, 12, 13, …, 99。
除了1个0之外,每个两位数都可以写成十位数加个位数的形式。
例如,56可以表示成50+6,33可以表示成30+3。
2. 数的顺序在学习一位数时,我们已经了解过数的顺序。
在介绍两位数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数字的排列顺序。
同学们请自行写出10-99之间所有的两位数,并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三、例题练习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例题来巩固这些知识。
例1:数的大小比较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表示出来。
47 45例2:找出数字从下列数字中找出十位数字是6的数。
64 63 61 76 26例3:补全式子完成下列式子,让它们都成立。
•46 > _________•69 < _________•9 + 2 = _________•7 + 3 = _________四、拓展练习请同学们自行思考以下问题:1.把下列数按从小到大排列:26,29,23,27,242.用数字填空:•二位数8__比二位数6__大。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练习九教学设计教案

【板块三】
1.出示练习题。
2.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板块四】
A.必做题:
提问:想一想,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这些题目都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小结: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式题,在计算时都要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
师:要求每组分得几本,你是怎么想的谁来说说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要求平均每人分得几本,首先要知道什么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师:谁来说说你从题中知道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要求要租多少条船可以怎么想谁来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
师:要求一共享多少元,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你是怎么做的
B.选做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试做。
集体交流。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练习九教学设计教案
练习九
教学内容
书本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计算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学过的算法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说说第5题的思考过程。
四、及时巩固内化(预设15分钟)
A.必做题: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按照题意,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练习。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九第4题。
指名上黑板,其余自练。
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思路。
B.选做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导学案

1 连加、连减项目内容1.算一算。
9+3+4= 8+6+9= 3+2+7=10-8-2= 13-2-7= 19-6-5=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90-58-30= 75-28-19= 72-6-44=温馨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2.84 62 84 62 843.18 184.左 右5.对齐 个 十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7.80 88 86 2 28 222 加减混合运算项目内 容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
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
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温馨 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提示1.79 5 19 532.4+3-5=2(支)3.70 42 42 70 42 704.左 右5.略6.70 41 93 727.53-28+42=67(条)3 使两个量一样多的实际问题项目内 容1.算一算。
25+25= 20+20= 47-25= 30+40= 50+20= 50-30= 60-20= 38+22=2.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以下三种方法。
6、7的分与合(导学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6、7的分与合(导学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在6、7的分与合(导学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这一课题中,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详细介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掌握6、7的分成两个数的方法,理解分与合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分与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6、7的分与合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6、7的分成两个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分与合的操作。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分与合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让学生掌握6、7的分成两个数的方法,理解分与合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分与合的操作。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分与合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时器、教学卡片、小黑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分糖果的游戏,引出6、7的分与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我利用教学卡片,向学生讲解6、7的分成两个数的方法,并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一些分与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用语言描述分与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板书设计中,将6、7的分成两个数的方法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同时列出了相关的练习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列出6、7的分成两个数的所有可能组合。
2. 用语言描述6、7的分与合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练习九(2)-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练习九(2)-苏教版一、知识点回顾在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数字0-10000的顺序排列和倒序排列,并通过练习一和练习二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次导学案中,我们将学习练习九(2),进一步加强数字的大小比较和数字序列的排列。
二、知识点展开本节练习的内容为:比较大小,用 <, > 或 = 连接。
给出下列数的顺序表。
634 436 346 364349 943 439 934其中,第一部分的练习要求我们通过大小比较符号来判断数字大小关系。
比较符号包括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如下图所示:>:大于<:小于=:等于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记忆口诀来帮助自己记住大小比较符号:大于号是一个“开口大的嘴巴”,表示数字较大;小于号是一个“开口小的嘴巴”,表示数字较小;而等于号则是两个嘴巴闭在一起,表示数字相等。
在应用大小比较符号时,需要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并将其连接。
比如,如果我们需要比较数字4和数字6的大小关系,我们可以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4 < 6(表示4比6小)6 > 4(表示6比4大)我们还可以使用等于号来判断数字是否相等:4 = 4(表示4和4相等)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练习:给出下列数的顺序表。
这道题目要求我们将一组数字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并填入表格中。
例如:表格为:| 2 | 6 | 8 | 9 |数字为:2, 6, 8, 9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为:2, 6, 8, 9我们可以按照数字大小的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原则,将数字进行排列。
对于任意一组数字,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字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大小,然后再根据原则来进行排序。
三、练习题解答1.475 < 7432.910 > 7913.964 < 10644.114 < 124按照题目要求,我们比较每组数字的大小关系,并在数字之间用大小比较符号连接。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到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二年级上册数学中,乘法的各部分名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节第二节《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乘法算式中的乘数、积、乘数和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算式的基本构成,掌握乘数、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中乘数、积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乘数和积进行计算,并理解它们在乘法算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乘法算式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乘法算式的构成,从而更好地掌握乘数、积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法算式的构成,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数、积的概念,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乘法,从而引发学生对乘法算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乘法算式中乘数、积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清晰地写出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乘法算式的构成。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有关乘法算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练习九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九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三维目标: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
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
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作业练习九第4、8两题课后反思:第八课时练习九(2)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三维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15÷3= 5÷5= 12÷3= 2×3=3×6= 5×5= 3×5= 12÷2=6÷3= 18÷6= 8÷4= 30÷5=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18里面有几个3?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6、综合练习(一))导学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6、综合练习(一)导学案一、听读写(略)二、数学思维训练通过下列题目,练习我们的数学思维: 1. 36的一半是多少? 2. 如果两个数相等,它们的和是多少? 3. 如果一个数加上8等于20,这个数是多少? 4. 有一个正整数,它的个位是5,十位比个位多2,这个数是多少? 5. 已知15+15+15=45,求15×3的结果。
6. 两条绳子一起长8米,其中一条长3米,另一条有多长? 7. 用5只相同的白球搭成一个矩形,需要用多少只白球?三、综合练习1.小明有8支铅笔,小华比小明多2支,小华有几支铅笔?2.有36只橡皮擦,小红拿了2/3,小明拿了1/4,还剩下多少只?3.甲乙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得18,甲的2倍减去1是多少?4.一支铅笔3元,买4支要多少元?5.某班有40个学生,其中1/4的学生是男生,男生比女生多几个人?6.有68个学生,其中男生占2/5,那有多少个男生?7.有一辆大客车上有32个座位,其中2/5的座位是空着的,那有多少个座位是有人坐的?四、思维拓展思维拓展题目: 1.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要经过7盏路灯,而从学校走回家要经过9盏路灯。
请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 2. 有一对小兔子,它们中一只在5天内能吃掉一个胡萝卜,而另一只在9天内才能吃掉一个胡萝卜。
请问它们两只一起吃完一个胡萝卜需要几天?五、总结反思在这一节的复习课上,我们通过一些练习题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巩固。
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我们是不是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呢?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做一个数学小达人!这就是我们第九单元总复习中的综合练习(一)导学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1)》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1)》数学教案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讲解数的加减法运算,加减法是小学数学基础的重要部分,是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因此,要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前,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掌握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列式计算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问题。
教学过程热身以简单的口算题为例,让学生复习一些加减法运算口诀,比如:加法口诀“同进一”,减法口诀“退位相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提高认识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于数的大小及加减法运算法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通过对于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的加减法运算。
老师:小明家里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8个。
老师:很好,那么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学生:用加法表示。
老师:对,我们可以用5+3=8表示。
老师:小红有8个圆圈,她把其中3个圆圈送给小李,现在小红还剩几个圆圈?学生:5个。
老师:非常好,你们学过减法吧,我们可以表示为8-3=5.通过以上例子的解答,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并熟练使用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1. 两个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横式算法:5+3=8(5和3分别放在个位和十位上,个位上的数向右进一位,列式计算)。
•竖式算法:+5 +3 +8(从右向左依次相加,个位向十位进一位)。
2. 两个一位数的减法运算•横式算法:5-3=2(5和3分别放在个位和十位上,若个位上5比3大,则它减去3,否则十位上的数减1,个位上加上10,再减去3,列式计算)。
•竖式算法:-3 +5 +2(转化为加法运算,注意3在减法时要借位,借位的值记在被减数上)。
拓展练习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在家练习一下书本上的题目,例如:1.3+2 = ()2.4+6 = ()3.8-5 = ()4.9-3 =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计课堂小组活动、微课教学、游戏教学、互动教学等可激励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2》导学案

练习九2)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本课第8课时
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课型:
重点
教具:
难点
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
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
一出示预习目标;
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二、练习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教学反思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小组总结,评价交流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8课《练习九(第2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8课《练习九(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练习九(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一些复杂一点的运算可能会感到困难。
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对数学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差等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内容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动物卡片、水果卡片等,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可爱的动物或水果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小猫有3只,小狗有2只,一共有几只动物?”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3.7乘加,乘减导学案和校本作业(苏教版,无答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3.7乘加,乘减导学案和校本作业(苏教版,无答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高兴能分享我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素材,第三章的第七节,主要内容是乘加和乘减。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乘加和乘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乘加和乘减的运算方法,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幻灯片和练习题,学生们需要准备的是他们的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引入课题,例如:“如果有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展示一个乘加的例题:“如果有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3个学生,再加上1个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解答这个问题,解释乘加的含义。
3. 随堂练习:接着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列出乘加和乘减的运算规则,以及我们刚才解答的例题。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们能够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第15题。
答案:1. 122. 103. 84. 65. 52. 设计一个自己的乘加或乘减问题,并解答。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乘加和乘减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困惑。
在课后,我会个别辅导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加和乘减的应用。
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寻找更多的实际问题,运用乘加和乘减的知识来解决,以此来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和乘减的概念至关重要。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九第二课时-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九第二课时-苏教版导学目标1.教育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
3.通过练习九第二课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加法运算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加法的概念和原理。
2.加法的要素。
3.加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加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难点:1.算术原理和过程。
2.数字与数量的联系。
3.加法进位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的概念和应用,我们需要用到以下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示范来进行加法的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
2.比较法:通过比较和对比来帮助学生建立加法概念的认知。
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法的应用。
教学步骤前期准备1.教师应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2.提供相应的教学工具和素材,如计算器、加法表、小珠子等。
3.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采取热身运动的方式,让学生放松身心,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讲解与演示1.首先,教师应简要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演示加法的操作。
2.然后,通过示范和比较,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规律和方法。
3.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纠错和解释。
练习与巩固1.针对不同难度的加法题目,让学生进行逐步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应用。
引导与反思1.在学习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持续提高。
教学评估1.在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测验或口头问答等方式进行检测。
2.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并逐步提高数学素养和运算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可以更加灵活和自如地运用加法和其他数学技能,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册)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连加、连减(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2、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准备:算一算23+18= 66-27= 33+24=51-25= 81+9= 47-38=学习导航:一、小明折了19只纸鹤,小英折了27只,小丽折了26只。
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达标检测:A、竖式计算。
35+24+17= 93-58-23=B、我们班栽杨树36棵,松树28棵。
其中男生栽了31棵。
(1)、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2)、女生栽树多少棵?我的感悟:加减混合(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算一算23+16+34= 17+25+38=72-11-25= 96-18-21=学习导航:同学们折飞机,男生折了38只,女生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达标检测:A、竖式计算。
26+14-28= 95-27+16=B、公交车上原来有25人,下车16人,上车18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我的感悟:同样多(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将两个事物的数量变成同样多的三种方法。
2、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学习准备:算一算26-17= 55+16= 47-18+26=25+38= 90-45= 45-7+27=学习导航: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达标检测:A、丁丁收集了43张邮票,当当收集了35张邮票,要让两人的邮票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B、二一班有22人参加大扫除,二二班有34人参加大扫除。
二二班分给二一班几人,两班参加大扫除的人数就同样多了?我的感悟:比一个数多与少(第1课时)学习目标:1、会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已知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算一算37+46-58= 80-46+19=学习导航: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根据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问题1、问题2、达标检测:A、女生植树32棵,男生比女生多植树11棵,男生植树多少棵?B、同学们跳绳,小丽跳了78下,小刚再跳15下就和小丽一样多,小刚跳了多少下?我的感悟:第二单元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分辨出这些图形。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九》教学设计

第4单元练习九课题:练习九教材分析:本节课继续进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综合练习,教材第9题以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除数分别是4、5、6的除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设计理念:通过乘法和除法的对比练习,有利于学生体会两种运算的特点,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同时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以突出乘法计算在思考方法上的不同。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求两步计算的基础,所以先求和,再求商的连续问的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分析数量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作准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育人目标: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收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游戏:一位小朋友说一句口诀,同桌说相关的除法算式。
(可以老师和一位学生先练一下)在这个游戏中,你们发现了哪些不同的情况?(有的可以算两道,有的只能算一道)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列举出只能算一道除法算式的口诀。
(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上一节练习课。
(出示课题)二、基本练习。
1.第1题。
集体订正,说说一般根据口诀可以计算几道除法算式。
你能说一个特殊的吗?2.第2题。
提问:你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出:叶子上的两个数相乘,得花朵上的数;根据花朵上的数和其中一片叶子上的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出得数。
3.第3题。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4.第4题。
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句口诀算的。
三、综合练习。
出示图,想一想:图中画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左图每棵树上有3只鸟,有2棵树,一共有6只鸟;右图有3串枇杷,每串4个,一共有12个。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练习九 教学设计

【板块三】
1.出示练习题。
2.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板块四】
A.必做题:
提问:想一想,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这些题目都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小结:计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式题,在计算时都要按从左向右的顺序来计算。
师:要求每组分得几本,你是怎么想的?谁说说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使用乘法口诀,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一、交流预习成果。(预设3分钟)
拿出预习作业,全班交流,错的订正。
二、预习拓展引新。(预设2分钟)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自主尝试解答。(预设10分钟)
自主学习菜单:
1.试做书本练习九第1~5题。
2.思考第4题的运算顺序。
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思路。
B.选做题:
(1)把40本故事书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几本?
(2)每个小组有4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本?
【板块一】
出示预习作业,交流预习成果1。
【板块二】
1.引入: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题目,我们都是按什么顺序来计算的?
谈话:今天我们要用到以上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
3.说说第5题的思考过程。
四、及时巩固内化(预设15分钟)
A.必做题: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按照题意,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练习。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练习九第4题。
指名上黑板,其余自练。
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练习九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
一、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⒈请先将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⒉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⒊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反而越小。
二、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⒋12÷3= 8÷4= 25÷5= 12÷2= 9÷3= 12÷4= 15÷5= 24÷4= 6÷3=
20÷4=
5÷5=
36÷6=
我发现:第四组的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⒌ 20 + 4 = 20 + 5 = 12 + 6 = 20÷ 4 =
20÷ 5 =
12÷ 6 =
20 —4 = 20 —5 = 12 —6 = 4 × 4 =
5 × 5 =
6 × 6 =
三、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⒍在 里填上“>”“<”或“=” 16÷4 4 4 × 5 30
6 - 3 6÷2 30÷5 5
12÷2 12-2
24÷4 20÷5
⒎一件衣服需要5粒扣子, ⑴15粒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⑵4件衣服需要多少粒扣子
□○□=□( ) □○□=□( )
⒏
6元 ?元 3元 4元
⑴能大买了4盒薯片,一共要付多少钱? □○□=□( )
⑵能二的钱正好买4块蛋糕,她带了多少钱? □○□=□( ) 熊二带的钱如果用来买饼干,能买多少包? □○□=□( ) ⑶光头强用20元买4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元□○□=□( )
四、挑战爱迪生——“悠”进一步!
⒐⑴明明用20元买了6本书,找回2元,每本书 元; ⑵明明用20元要买6本书,还差4元,每本书 元。
⒏14 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
⑴至少再补上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⑵至少要去掉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薯
片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 6 =
× = 2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