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为何没有成为现代体育项目_李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Vol .282002年第1期Journal o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No .1.2002
作者简介:李明(1963—),男,河南开封市人,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01—12—10
蹴鞠为何没有成为现代体育项目
李 明
(河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古代体育活动的蹴鞠从起源到衰退,及为什么没能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最悠久的项目之一的蹴鞠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现代体育;项目;蹴鞠;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01)06—0036—03
1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蹴鞠的发展
据刘向《别录》记载:“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太平清话》也说“蹴鞠始于轩后”。不过这些都是根据传说而记载下来的,不足凭信。从现有资料看,可以肯定的是,战国时期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已在齐、楚一带流行。据《史记·苏秦列传》:“临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踢鞠者。”表明齐国市民中已有不少爱好蹴鞠活动。又据《西京杂记》记载,生于战国后期的刘邦之父,年轻时常在家乡沛地(今江苏沛县)同屠贩少年斗鸡蹴鞠。足见蹴鞠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民间娱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先后共约50年,此一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便利了农业的深耕和开垦荒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各诸侯国为尽快富强起来,都不同程度的推行了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以及改革农业税制等有利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产品丰富起来,多种产品的交换也更加频繁了。
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和发展了诸如蹴鞠、弄丸、飞鸢、郊游、棋类等民间体育活动。2 西汉至三国时期,文化的昌明,军制的演变,推动了蹴鞠活动的开展
西汉中叶,国力空前强盛。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对外接连出击匈奴,弥除历年边患,并拓开丝绸之路,勾通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对内改良农耕技术,打击部分豪强;在政治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些政策与措施起到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作用。在武帝创建兴国的过程中,文化艺术昌明发达,体育也开始全面振兴。由于武帝和皇室的提倡,蹴鞠、投壶、棋类、田猎等活动也进一步得到开展。民间蹴鞠蔚然成风,所谓“康庄驰逐,穷巷踢鞠”正反映了一般庶民对这种运动的好尚。关于汉代宫苑中的蹴鞠活动,《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成帝好蹴鞠。群臣以为蹴鞠劳体,“非至尊所宣”。因此,曾劝他改行别的娱乐。东汉末年的曹操对蹴鞠也很感兴趣,他经常把一个叫孔桂的蹴鞠能手带在身边。总之,从西汉至三国时期,蹴鞠作为一种体育娱乐在社会的上、中、下层都有较多的开展,可以说是当时的热门运动之一。
战国以后,车骑兼用的战斗形式,逐渐让位于步兵为主的步骑联合作战形势。军制的变化对士兵体质和速度、耐力、灵巧等身体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汉代起,蹴鞠作为训练士兵体质和身体素质的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刘向《别录》中说:“踢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亦即寓军事训练于竞技娱乐的意思,就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三国时期,普通人家的男子几乎都要应征从军,在当兵期间,蹴鞠一类活动是经常进行的,军人返乡后,必使蹴鞠进一步深入民间,得以流传。·
36· DOI :10.15942/j .jcs u .2002.01.009
第1期李 明:蹴鞠为何没有成为现代体育项目2002年
3 唐代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带动了蹴鞠的风行
隋唐五代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阶段,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数百年分裂的动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再建了统一封建国家,隋朝虽短,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取得了“府藏皆满,人多殷富”的经济成就,唐代承袭北周、隋以来行之有效的加强统治和发展的经济的政策,在军事上进行兵制改革,在用人制度上施行了“科举制”,在农业生产上施行“均田法”。从而造成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形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繁荣的封建帝国。
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富强,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国家之列。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为文化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球戏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由于对军队训练的重视及推行武举制,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武艺的发展,也带动了击球、蹴鞠等体育活动的风行。不但活动形式多样化,而且球的构造、球场的建筑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球技的竞赛性和娱乐性大大增加,从球的构造看,唐代已有了充气的球,从球场的设施来说,把过去的“蹴鞠”和“鞠室”改进成为球门。球门一般为一个或两个,比赛时以踢进球门的次数来计算胜负。爱好球戏的人比以往任何时代广泛得多,而且也有妇女参加。由于球的构造由实心球改为充气球,大大促进了踢球技术的提高,也增加了人们玩球的兴趣。杜甫还写《清明》一诗怀念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也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都反映了唐代蹴鞠活动是相当普遍的。
4 宋代专门的组织和行业的规范,直接推动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宋元四百多年中,农业生产力不断上升,丝织、造船、冶铁等城市手工业也较前发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民间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直接推动了健身与娱乐活动的开展。
此时的球戏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由于蹴鞠的直接对抗被认为过分激烈,于是改为在球场中央竖立球门,左右两军在球门的两侧进行间接性对抗比赛。宋时蹴鞠,除设球门外,还有不设球门的活动。其方法有分班与不分班两种,除用足踢外,头、肩、臂、胸、腹、膝等部位均可代替两脚使用。
宋元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和大臣不乏其人,宋代从皇帝到大臣都有许多善踢球的,《宋太祖蹴鞠图》画的就是太祖与其余五人蹴鞠游戏的情景,北宋两位善于蹴鞠的宰相:一是以“踢尽天下球”自诩的李邦彦;一个是因球艺高超而受宠发迹的高俅。在宫廷举行宴会之际,一般都有蹴鞠比赛助兴。
宋代民间蹴鞠十分普遍,北宋时,由于统治者对蹴鞠的爱好,以致上行下效,出现“触处则蹴鞠 狂”的景象,春节期节,汴京游人集中于御街,“声乐嘈十余里,击丸、蹴鞠……”。女子也有蹴鞠活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及湖南省博物院落的宋代铜镜中,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陶枕上也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称民间球会为“齐云社”、“圆社”。齐云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号的《水浒传》还提到。南宋掌故家陈元靓曾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球社的产生,一是因为蹴鞠的技术难以掌握,需要专门学习和长期演练,二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发达,踢球人数日增,要求蹴鞠活动行业化、组织化。宋代商品经济兴旺,城市的繁荣为市民产生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蹴鞠适应了这一时代发展潮流,又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内容。
5 蹴鞠的衰退原因
5.1 宋明理学的影响
南宋以后,由于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体育活动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理学,也称道学,是适应两宋统治阶级而产生的一种官方哲学。它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发展于元、明,而终结于清代。“主静”、“主敬”的内省工夫,与体育宗旨背道而驰,使社会风尚趋于文弱,因此,从北宋以后,在体育领域象蹴鞠这样的竞技性强的体育活动逐渐消失了。
从蹴鞠踢法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