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1、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对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诡辩,他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是绝对运动的,因此第二次踏入河流时,它已经发生变化了。而克拉底鲁认为,在踏进河流时,河水在流动,所以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离开静止谈运动最终会导致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2、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意思是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普罗泰戈拉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但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也没有承认实践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的美德主要指人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称为人的德行,并认为德行的共通本性是知识能力、理性,因为人灵魂的本性是理性。苏格拉底把道德与知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这一方向把道德行为知识化、科学化,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地作用;另一方面把道德问题归结为单纯的知识问题,忽视了构成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忽视了人的情欲和道德感性,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又把道德问题绝对化、简单化、永恒化。

4、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学习是灵魂在理性地要求或控制下对前世所学知识的提取。感觉经验不是认识的来源,只起到唤起灵魂回忆的刺激作用。追求知识就是追求死亡,哲学也就成了练习死亡之学。柏拉图的回忆说成为后世各种先验知识论的先驱,强调理性认识,追求共相、本质,对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一知识论带有过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同时过多的关注内心会使人逐渐与外界隔离,拘泥于已有的知识而无法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

5、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就是人的感觉、感知,事物无非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存在不以外部事务的存在为前提。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一命题肯定了感觉对反映事物的重要性,但它错误地把认识事物的途径和客观事物本身混为一谈。在贝克莱看来,既然事物通过感觉才能被感知,那么事物和感觉就是同一个事物。他的主观唯心论,最终必然陷入唯我论。

6、休谟“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休谟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不是客观的,都是出于人们的经验习惯或叫经验误解。休谟认为,如果没有习惯的影响,人们除了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对其他事实会一无所知,所以,“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这就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不可知论哲学体系。休谟主张排除知识中超自然的、神秘和迷信因素,从自然过程本身出发,依据自然科学原理来说明精神现象,这是十分合理的;但他坚持人的认识不超出经验和心理活动的范围,否认了知识的客观性。

7、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认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发现我在进行怀疑这件事本身是实实在在的,不可怀疑的。我在怀疑,我在思想是毋庸怀疑的,而思想必须有个思想者存在,所以他推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肯定自身的存在是思想的、精神的实体,即心灵。笛卡尔从思维活动推出思想的主体,其意义是确定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但把这一主体规定为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实体,则是唯心主义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