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说课稿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说课稿
一、教材理解
《背影》是部编八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背影》这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语言朴实无华,在生活琐事中但传达了无限深情。全文通过刻画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父亲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这一背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与作者一起热泪盈眶——被父亲所表现的那份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深情所打动。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年代里的孩子一个人有六个大人疼着,他们习惯了被关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况且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常常会有那种“我知道”的自以为是,因此,让独生年代的孩子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有困难的。
三、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想这是一篇散文,应该注重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入语言,从字里行间去品味来理解父爱,而不能以讲代读,上成思想品德课。“阅读”毕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从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着手,通过朗读,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这深深的父爱。
1.捕捉细节,感受父爱(初读)
《背影》一文所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些小事——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又去给儿子买橘子,就是因为这些生活细节太小,所以往往会被学生忽视,体会不到父爱。可事实上真正的爱就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应该透过这些小事看到父爱。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用一个词说说你眼中的父亲。
(2)父亲为我做了些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在文中找一找读读。
在走进文本前,以第一个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也许学生尚不能理解,会用严厉、冷漠、唠叨之类的形容词,没关系,尽可以由着他们说,这极
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有声语言带来的情感触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学生会在课文找出生活中一些极其普通的小事来读,如,父亲去送我——我与朋友去游逛;父亲嘱托茶房——我笑他迂;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觉得他说话不漂亮;父亲为我买橘子——我哭了……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不难,使学生在这两者的比较阅读中体会父亲对儿子一味的付出,使学生有所触动。
2.聚焦一点、激发真情
从以上学生的多元化回答中追问:
哪件事最令你感动?哪些细节打动了你?有感情地读一读。
以这一问题的带动深入文本。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边读边品。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词句。如,文中“送行”这一事,“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再三嘱咐茶房”“但他终于不放心,”“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本已“说定”,后来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遍数之多,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两番踌躇两个决定,终于还是亲送;可见父亲事无巨细,事事亲力亲为。“我”却劝他“不必去”,根本没理会一为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充分感受后,指导学生通过重读、改变音调等方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再深情地朗读。这样设计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尊重。
在阅读感受中学生应该会很容易把品读感受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重点,我就以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这是一个……的背影,我是从……(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最先能感受的应该是“黑色、肥胖、蹒跚”,这时的感受是肤浅的,是感性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衣帽着力描写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所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写“肥胖”与“蹒跚”是为了突出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换词法,品味“攀、缩、微倾”,体会这是一个“沉重的、艰难的、满装着爱的”背影。当“我”看到父亲这一背影时,我被父亲深深地打动了,只为了儿子能吃上橘子,竟然笨拙的去爬那月台,这是怎样的父爱啊!再指导学生带着这沉重的心疼的感情朗读描写背影的语句,学生沉浸在这深情的朗读中,实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深入语言、体会真情
从本文的语言特色看,本文语言朴实。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尤其是父亲的那几句话。因此我会这样引导:“本文的语言十分朴实,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出来读读品品。”
都读过后再来品,让学生感受与单独的一句的不同感觉,放在一起品味,也许容易品出味道来。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点拨。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句叮咛,把二十岁的儿子当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远是孩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到达北京、担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朴实的语言都充满了对儿子的体贴之情。这一环节仍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语文课“语味”的特点,继续指导朗读。
4.体验拓展
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看,尚未成熟。十几岁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就是作者本人在20岁的学生时期,也未必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父爱沉沉的分量。正如文中所写到的:父亲将我送上车又不断嘱咐并托茶房照顾“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并心里暗想“我这样的年纪的人,难道不能料理自己吗?”此时的作者并未体察到父爱,反而对父亲包办一切的行为反感,觉得父亲的为人处世方式陈旧。“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透过这种行为体察到父亲的爱心。让学生“现在想想”生活中的小事与作品比较,才真正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所以在体验拓展中我这样设计:
(1)回想生活中有关自己父母的普通小事和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说一说。
(2)你在父母面前曾经有过“聪明过分”的做法或“暗笑”父母的想法吗?
(3)用“爱在……”说说话。
第一问中要求说出一些真实的言行来,教师从中做分析,与原作做比较。第二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说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谈完后,教师可以补充《妈妈爱吃鱼头》《父亲的爱》等。这时的学生一定有很多新的认识;在以上两个问题基础上,让学生以固定的句式说句话,锻炼了学生的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可能学生会跟上课前说的自己对父母的看法截然不同了,会感受到原来生活中我们本以为那么琐碎的一些管束、唠叨……的背后竟是深深的爱。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