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周宝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一览表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一览表
《望月有感》《观刈麦》

《白氏长庆集》
孟浩然
唐代田园诗人
《过故人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襄阳集》《孟浩然集校注》
韩愈
唐代散文家、诗人
《马说》

《韩愈文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周敦颐
北宋哲学家
《爱莲说》

《周元公集》
苏轼
宋朝文学家
《记承天寺夜游》
《东坡志林》
《水调歌头》《江城子》

《东坡乐府笺》

《陶渊明集》
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
《三峡》
游记
《水经注疏》
吴均
南朝文学家
《与朱元思书》
小品文
《艺术类聚》
陶弘景
南朝思想家
《答谢钟书》
小品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散文》


刘禹锡
唐代诗人
《陋室铭》

《刘禹锡集》
杜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石壕史》《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
《杜诗详注》
李白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杜荆门送别》《行路难》
诗歌
《李太白全集》
王维
唐代田园诗人
《使至塞上》
诗歌
《王右承集笺注》
杜牧
唐代诗人
《赤壁》

《樊川诗集》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
《小石潭记》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集校注》
温庭筠
晚唐花间派诗人
《望江南》

《全唐五代史》
白居易
唐代诗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解读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解读汇总

第四单元各课知识点解读汇总第13课《背影》1 生字生词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ōng )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 ān)2 本课导学走进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景知识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文章主题《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释疑解惑1、赏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七下语文知识点全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七下语文知识点全

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整理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a: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27《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

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

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

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曹刿(ɡuì)又何间(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败绩(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ǐ)五、古今异义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iàn今义:隔开,不连接iàn中间,空间或时间iān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六、一词多义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⒌属忠之属也(shǔ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⒍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⒎故问其故(原因)⒏其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⒐之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事)⒑以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必以情(按照)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⒒于战于长勺(在)⒓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七、词性活用⒈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⒉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⒊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八、文言句式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周宝成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周宝成
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 痴想——沮丧——诱惑——坚信
5.写作特色 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 再现。 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作者简介 王家新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 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 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 “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
周宝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简介。 3.能知道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方 法,进而感悟人生、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价值。 4.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 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 “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 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 所以说是“飘来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字词: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第四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

第四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四单元一、文学、文体常识(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1.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现代作家。

本文体裁是抒情散文,选自《茅盾全集》。

“礼赞”含有尊敬和赞美之意。

3.《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

4.《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英国的罗素,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5.《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

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二)文体知识1.散文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

“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2.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1)叙事性散文(《背影》《昆明的雨》)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2)抒情性散文(《白杨礼赞》)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

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3)议论性散文(《散文二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手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手册

记背手册(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派遣.(qiǎn)鄙.薄(bì)热忱.(chén)佩.服(pèi)殉.职(xùn)晋察冀.(jì)【易错字词】狭隘纯粹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词语运用◆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拈轻怕重【释义】拈:用手指拿东西。

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用法】贬义词,近义词有:挑肥拣瘦等。

【判断】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干工作时拈轻怕重,非常不负责任。

(√)2. 漠不关心【释义】漠:冷淡;冷漠。

对人对事感情冷淡,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用法】贬义词,近义词有:漠然置之等。

【判断】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只停滞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当今很多人的处世态度。

(√)名句积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题识记文章概括叙述了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记背(部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总结记背(部编版)

记背手册(第四单元)14.背影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朝》(与人合作)。

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迂.(腐)(yū)交卸.(xiè)簌.簌(sù)踌躇..(chóu chú)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举箸.(zhù)丧.事(sāng)【易错字词】赋闲狼藉蹒跚搀扶惨淡勾留妥帖触目伤怀祸不单行不能自已词语运用◆根据下列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触目伤怀【释义】怀:心。

看到(家庭败落的境况)心里感到悲伤。

【用法】中性词,近义词有:触目伤心等。

【判断】回到物是人非的故园,他每每触目伤怀。

(√)2.祸不单行【释义】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用法】贬义词,近义词有:雪上加霜、避坑落井、横遭不幸等。

【判断】你这样做,对他来说简直是祸不单行!(×)主题识记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散文。

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构思全文,追忆了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二、重点讲解课文重点句子赏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白描、动作描写:把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再现出来,真实朴素地表现了父亲爱子之深。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词语三、素养提升本文用白描记叙事实,抒情气氛浓厚。

作者追忆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刻画一位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子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苏教版(一)白杨礼赞一.重点字词。

蜿蜒(wān yán) 黄绿错综(zōng) 毡子(zhān) 锤炼(chuí) 主宰(zǎi)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dài) 倔强(juãjiàng) 婆娑(pï suō)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yān)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虬枝(qiú) 晕圈(yùn) 挺拔(bá) 秀颀(qí) 鄙视(bǐ)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课文内容1.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4.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初中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学习思想和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本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本知识梳理 人教新课标版

周村中学201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梳理一、考纲阐释(1)基础知识注音、字形、词语(2)现代文阅读现代文精读的考查应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感受领悟以及创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阅读的水平,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现代文略读的考查,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浏览能力的考查,重在考查课外必读书目。

(3)写作写作的测试应重在考查学生规范、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命题应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思想,表达真情实感,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作文命题还应注意减少学生套题的可能性。

二、复习目标及复习方略(1)基础知识从音、形、义方面全面识记课文中重难点字词,并在课文语境中掌握其用法。

(2)阅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叙事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学会叙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题。

(3)写作学会灵和运用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记叙六要素,恰当运用记叙顺序和叙事线索,作文详略得当,写出真情实感。

三、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啜泣纳罕头晕目眩小心翼翼骚扰小憩糟蹋庸碌擎天撼地迸溅伫立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缀连倔强洗濯玷污诅咒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玲珑剔透具体而微慧心嬉戏闲适禀告厄运心旷神怡险象迭生执著鞭策奢望蹂躏猝然长逝酝酿黄晕抖擞镶水藻贮蓄澄清逝川湛蓝唱和玄奥犬吠凝神津津乐道丁丁栖息归泊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竦峙澹澹骸骨葱茏峰峦预兆一霎间狩猎喑哑静谧窸窣开膛破肚海域一叶孤舟高插青冥碧瓦飞甍直接霄汉黯然缥缈一切乌有丫杈憔悴肃杀诀别荡漾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攥逮怦怦寒颤嫩芽霎时水波粼粼罗摩衍那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至爱炫耀称职妥当头衔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缥缈笼罩疏星女娲澄澈莽莽榛榛嬉戏哞哞潺潺孪生痒酥踉踉跄跄第二课时(总第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北师大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教材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有哪一些是我们必备的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一)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 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 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 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心 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第二课时 1、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 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 地描绘景物。 3、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 另一事物。通常的说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拟: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如:(1)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 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2 ) “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
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念的思想感情。
6.重点语句理解。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是幻想,所谓 “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 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许并非确指理想, 所以说是“飘来的”。
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 坚持奋斗。
4.诗歌结构: 痴想——沮丧——诱惑——坚信
5.写作特色 语言朴实凝练。
如“诱惑”、“枯干”、“铁青”、等词语意蕴丰富。 运用多种修辞。 如设问、比喻、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人的情感得以真实 再现。 象征手法的运用
4、文章思想内容: 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
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 5、文章结构: 全文1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 第二部分(2—9),描绘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和花香 第三部分:(10--11)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5.童趣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①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②《浮生六记》: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共六卷,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 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真实的 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三、.重点词句 1、理解词义 私 素 徐 鞭 以…为 项 兴 果 林 方 驱 或
第二课时 一、生字词的积累 玲珑剔透、具体而微、不可磨灭、回味无穷 多姿多彩 二、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写两个事例书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新 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 三、写作方法 1.详略恰当安排。 2.由生活经历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重点语句理解 “第一次真好”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五、品味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
本文主旨是写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生动的描述了观蚊如 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幼年的审美情趣。 二、品味作者写作和语言风格 1.仔细观察 2.联想、想象丰富 3.充满童心童稚
第二单元
1.初步了解各种文体,如诗歌,寓言、散文等的基本常识。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断句,读出感情,培养朗读能力。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含义。 6.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爬上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父亲鼓励,顺利脱险。 第三部分23,感悟:分解困难,逐步战胜
1、人物形象塑造:
第二课时.
(1)父亲:;教“我”脱险,并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杰利:杰利去把父亲找来,说明他富有友情。
(3)我:身体孱弱,在父亲鼓励下应对危险,克服困难。 刻画方法:心理描写。
作者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
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 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 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更应该好好面对它, 创造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5.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 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 6、重点语句的含义 “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对 “获得”与“牺牲” 的理解。
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生字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雏形。
二、作家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
3.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字词: 收敛 脆弱 颤动 断续 宽恕 零落 聒聒 2、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 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 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 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 《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 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 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6.理想
第一课时: 1.字词: 蜕、倔强、洗濯、玷污、诅咒、怨恨、碌碌终生、绝处逢生
2.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诗集《流沙河诗集》 《故园别》、《游踪》等。
3.体裁:哲理诗。
4.主题思想: 作者用种种意象,阐述了理想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理想使人积极乐 观;理想使人斗志顽强;理想使人永远年青;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三、文章的思想内容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四、象征的写作手法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五、重点语句理解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 我们。”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写得非常含蓄。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 ,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 是更深沉的幸福。
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点整理
周宝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简介。 3.能知道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方 法,进而感悟人生、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价值。 4.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 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第一课时
1.字词: 痴想、隐秘、诱惑、喧腾、一瞬间、凝成、铁青
2.作者简介 王家新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3.文章体裁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 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 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文章内容: “山”和“海”两个形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
6、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7、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8、省略句 “鞭数十”应为“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为“余使目与台齐”
9、重点句子含义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见二虫斗草间。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5、 写作特点 (1)先抑后扬的手法 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 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 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 并生发感悟,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 (2)前后照应的写法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 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 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3)隐喻的表达方式: 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 直接表白;
(4)其他孩子:在“我”陷。
2.领悟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示着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 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 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3.语言特点:
全文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篇末议论点题。人物语 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尤其是心理描写的词语精当传 神,富有表现力。如:“冷汗直冒”“咚咚直跳”“头晕目 眩”“全身麻木”等,突出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 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4、景物描写: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5、通感修辞运用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 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
如::“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第二课时 1、字词: 卑微 一丝不苟 色泽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作家、画家,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 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所著有诗集《七里香》《无 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 》等。 3、文章体裁: 哲理散文。 4、文章内容及哲理:
2.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
1.字词: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文章体裁: 记叙文(六个要素)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