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第五章、黄土的湿陷性讲解
![第五章、黄土的湿陷性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44a059b76eeaeaad0f33005.png)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computed collaps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根据不同深度的湿陷性黄土试样的 湿陷系数,考虑场地条件计算而得的湿陷量的累计值;
单线法压缩试验不应少于5个环刀,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
加荷,分别加至不同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各试样浸水饱
和,分家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2 现场载荷试验
测定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Psh,可采用单线法静载荷试验
或双线法静载荷试验,并满足以下要求:
承压板的底面积宜为0.5m²,试坑边长或直径应为承压板边长或
3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并满足以下要求: 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
黄土层的厚度,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m,最深不应 大于0.8m,坑底宜铺100mm厚的砂、砾石;
在坑底中部及其它部位,应对称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深标点,
下沉;
自重湿陷系数(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上覆土的饱和自 重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measured collapse under overburden
直径的3倍,安装载荷试验设备时,应注意保持试验土层的天然湿 度和原状结构,压板地面下宜用10-15mm厚粗砂、中砂找平;
每级加压增量不宜大于25kPa,试验终止压力不应小于200kPa; 每级加压后,按每隔15、15、15、15min各测读1次下沉量,以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29bedafee06eff9aef807f0.png)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因浸水后土的结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广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也有的老黄土不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和黄土状土。
具湿陷性)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造成的危害,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在未受水浸湿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地基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附加下沉,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而粉土颗粒中又以~70%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的粘土颗粒较少,.005mm,小于0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0.05~的25mm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占总重约14.28% 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土孔隙土中水分不断蒸发,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806816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5.png)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规范》
湿陷性黄土是指以湿陷性黄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含水状态土壤,它是
一种具有独特的水分特征的土壤类型。
湿陷性黄土的规范建立在对湿
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研究基础上,以适应不同项目实际使用的需要。
一、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内容
1、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传质特性,包括水力渗透系数、水力导度系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压力等。
2、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机械特性,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塑性比、抗冲击强度、内摩擦
角等。
3、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措施,包括基层振实处理、节点处理、地基改良处理等。
二、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重要性在于:
1、规范是对湿陷性黄土的性质和特性的详细描述,可以帮助项目管理
者准确识别湿陷性黄土;
2、规范可以帮助土木工程师正确设计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3、规范可以指导合理利用湿陷性黄土,提高项目建设工作效率;
4、规范可以保护湿陷性黄土资源,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三、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
湿陷性黄土规范的实施应针对不同施工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湿陷性黄土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0cb688718e9951e79b8927c9.png)
一、概念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陆相疏松堆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其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征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 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区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粘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区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划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I 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 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缘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定通过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p p o h h h δ=-δs ≧0.15 湿陷性黄土δs<0.15 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类型判别1)自重湿陷性判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δzs ≧0.015 自重湿陷性黄土δzs<0.015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地湿陷类型(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o i z z h βδ∆=∑Δzs ≧7cm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Δzs <7cm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3.湿陷等级判别(总湿陷量s ∆、自重湿陷量Δzs )s si i h βδ∆=∑通常:s ∆≧50,Δzs ≧30可判定为Ⅲ级,30<s ∆<50,7<Δzs <30可判定为Ⅱ级二、工程特性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部荷载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很快破坏,发生剧烈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b45f4c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6.png)
黄土高原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黄土层厚度较大,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氧化铁等成分。
这种土地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黄土的特殊性质,其土壤结构稳定性比一般土壤较弱,容易出现坍塌、滑坡等问题,给基础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
为此,对于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土地基特点黄土地基具有深厚湿陷性特点,土层在潮湿环境中会出现流动,引发土壤液化等问题。
这种地基的土壤结构松散,含水量丰富,土层稳定性差,其中的抗扰度低,容易发生塌陷、沉降等问题。
同时,黄土地基中的含水量和土壤特性易受透水层、下雨、河流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利于基础施工。
二、黄土地基处理主要方法1.灰浆注浆法:该方法利用高强度灰浆注入土壤中,填充土孔隙,提升土壤的压实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承载力。
灰浆注浆法的优点在于其施工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基的处理。
2.钻孔桩法:钻孔桩法常用于工程需要高于地面、土壤体积较大的情况。
钻孔桩经过地下深孔钻探,将钢筋混凝土灌注入孔洞中,使基础固定于钢筋成型桩内,并与周边土层完美结合,形成高稳定性的基础。
3.加筋土坯法:该技术将压实的黄土制成自重较大的基坯,并在转运过程中,布置钢筋,钢筋与基坯同浇混凝土,从而形成具有加筋结构的基础体系。
三、处理方法的选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对于较浅的地基,可以选用灰浆注浆法;对于较深的地基,则需要使用更为稳定的钻孔桩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黄土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黄土高原的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不仅对于黄土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我国工程施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黄土地区治理工程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7b6430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d.png)
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硅化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化学过程,一方面基于浓度不大的、 粘滞度很小的硅酸钠溶液顺利地渗入黄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与土的相互凝结,土起着凝结剂的作用。
谢谢观看
黄土简介
地基施工中黄土属于最常见的土质之一。而黄土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被水浸润后结构改变而引发的显著 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湿陷性黄土其特点为空隙比较大,湿陷性强;天然含水量高,湿陷性低。湿陷性黄土受 水浸湿后会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对于建筑在其上的工程具有特殊的危害作用,因此客观评价黄土的湿陷性是湿 陷性黄土区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自重湿陷性黄土下限深度是确定黄土区桩基正负摩阻力中性点的依据, 对桩基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对黄土地基进行评价时,不但要评价其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还必须对自重湿陷 性黄土层的下限深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受水浸湿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 土。划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按室内或现场浸水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 陷系数判定。当自重湿陷系数小于0.015时,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系数大于等于0.015时,应定为自 重湿陷性黄土。
常用处理措施
1
垫层法
2
夯实法
3
挤密桩法
4
桩基础
5
化学加固法
垫层法
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 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当仅要求 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 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基础工程课题之湿陷性黄土
![基础工程课题之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916a3f0a76c66137ee06199b.png)
黄土湿陷性评价
黄土的变形特性
压缩变形
浸水前黄土在压力作用下的竖向 变形 黄土在压力和浸水共同作用下, 黄土在压力和浸水共同作用下, 由于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由于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一般变形量大而且产生迅速 黄土在压力和渗透水长期作用下, 黄土在压力和渗透水长期作用下, 主要由于盐类溶滤和湿陷后剩余 孔隙继续压密而产生的湿陷变形
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 或灰土) 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 多年的应用历史, 传统方法,我国已有 多年的应用历史 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 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 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 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 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 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 湿陷量减少为1~ 湿陷量减少为 ~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 , 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 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 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 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 ~ , 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 灰土垫层, 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n
-----第i层土在规定压力200KPa或300KPa 层土在规定压力200KPa或 200KPa WPi----时的湿陷系数; 时的湿陷系数; ----第 层土的厚度。 hi----第i层土的厚度。 计算总湿陷量时,土层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 计算总湿陷量时,土层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 对于非自重湿陷地区,则累计到基底下5m 5m或 对于非自重湿陷地区,则累计到基底下5m或 压缩层为止;对于自重湿陷地区, 压缩层为止;对于自重湿陷地区,应算到非 湿陷性土层为止。 湿陷性土层为止。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b06f3bd43186bceb19e8bba8.png)
湿陷性黄土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导致建筑物破坏,具有特性的黄土,称湿陷性黄土。
1、分布与特征作为湿陷性土的典型代表——黄土,在全世界的分布比较广泛的,据某些学者估计,黄土的覆盖面积在整个欧洲约占10%,亚洲约占30%;以前苏联的黄土分布最广,约占其国土面积的15%;我国黄土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湿陷性的约为43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甘肃、陕西、晋、宁、河南、青海等省区。
地理位置属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地带。
其物质主要来源于沙漠与戈壁。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固有特征有:1)黄色、褐黄色、灰黄色;2)粒度成分以粉土颗粒(0.05~0.005mm)为主,约占60%;3)孔隙比e一般在1.0左右,或更大;4)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例如: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5)具垂直节理;6)一般具肉眼可见的大孔。
其工程特征:1)塑性较弱;2)含水较少;3)压实程度很差,孔隙较大;4)抗水性弱,遇水强烈崩解,膨胀量较小,但失水收缩交明显;5)透水性较强;6)强度较高,因为压缩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2、成因我国黄土的粒度成分具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规律,并可大致分三个弧形带。
从物质的主导来源而言,应认为绝大部分黄土是风成的。
3、地质年代黄土在整个第四纪的各个世中均有堆积,而各世中黄土由于堆积年代长短不一,上覆土层厚度不一,其工程性质不一。
一般湿陷性黄土(全新世早期~晚更新期)与新近堆积黄土(全新世近期)具有湿陷性。
而比上两者堆积时代更老的黄土,通常不具湿陷性。
4、湿陷性评价在黄土地区勘察中,湿陷性评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设计措施的采取。
黄土的湿陷性计算与评价,按一般的工作次序,其内容主要有:(1)判别湿陷性与非湿陷性黄土;(2)判别自重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3)判别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4)判别湿陷等级;(5)确定湿陷起始压力等。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ef09f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b.png)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黄土,具有强烈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属于软土,由于其内部含水量高,当外力作用于湿陷性黄土时,会导致结构变形,从而引起沉降沉降和变形。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经常导致工程问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此类土。
处理湿陷性黄土有多种方法,如改变土体状态,增加土体稳定性,提高土体的强度等。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处理方法,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进行浅析。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性湿陷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韧性较高,强度较大,但一旦遇水或受到外力,就会产生塑性流变和体积收缩等现象,易出现流变沉降和塌陷现象。
这是湿陷性黄土的最大特点。
1、减少湿陷性黄土含水量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流变性的变化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因此,减少含水量是处理该土的基本原则之一。
采取排水、降雨防渗等措施,将含水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减小土体的流变变形和塑性变形。
对于难以排除水分的情况,如大型土方开挖,可以采取集水及降水等方法,控制含水量来解决问题。
2、改变湿陷性黄土物理状态采用物理改性技术,如振动加固、压路加固、预压预固等,可以改变土壤物理状态,增加土体密度和强度,提高土体的抗压、抗剪力能力。
振动加固技术可使土体内部细粒互相振动,产生反向作用力,进而增加土体密度;而预压预固技术则是利用预制构件挤压土体,以达到加固土体的效果。
3、添加外加剂添加外加剂不仅可以改变土体物理性质,还可以改变土体的化学组成,增强土体抗压和抗剪强度。
添加剂一般包括胶凝材料、纤维材料等。
胶凝材料能够与黄土中存在的水泥胶凝作用,将土颗粒固结在一起,从而提高黄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材料能够将黄土内部结构形成桥梁效应,进而形成干缩捆扎效应,增加黄土的内聚力和抗剪强度。
4、填筑加固层填筑加固层是一种常见的治理湿陷性黄土的方法。
在湿陷性黄土表层加厚填筑加固层,既能改变黄土物理性质,又能增加黄土的自重,提高向下承载能力,从而达到加固黄土的目的。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简介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5f4249151e79b896802268f.png)
二、人工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
通过对以上的试验结果分析,可以对人工压实黄 土的强度特性得出以下结论: 人工压实黄土在压实度小的情况下,强度很低, 具有较强的水敏感性。但随着压实度的提高,人 工压实黄土的强度随压实度呈指数关系而增大, 并且其水敏感性变弱,即水稳定性增强。因此在 具体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路基填料的压实度 ,以满足强度要求,保证其稳定性 。
一、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1、黄土与其它粘土的区别在于黄土对含水量的变化极 为敏感,含水量低时,土的湿陷性强烈,但承载力很高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的湿陷性逐渐减弱,承载力随
之急剧下降,而压缩性得以提高。根据大量土样的试验
资料统计结果表明,黄土的湿陷性与其饱和程度成直线 反比关系,即饱和度愈低,土的湿陷性愈强,土的湿陷 性随着饱和度的增大而降低。
中的强度最低,也即地基在湿陷变形过程中的稳定 性最小。
二、人工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
黄土既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地基,也是一种便于就地取材的 天然建筑材料。用黄土修筑路堤,为了保证路基具有足够 的强度,在施工时必须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压实(夯实)。 经验证明,黄土经压实,干容重达到16.0~16.5kN/m3时, 强度高,渗透性、压缩性小,一般不具有湿陷性。 填土压实的控制标准是土的干容重γd,而压实的效果与土 的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在填土前进行土料的室 内击实实验或现场碾压实验,以求出黄土在一定压实功能 下的最大干容重γdmax 及其相应的最优含水量wopt ,作为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和设计建筑物的干容重的选定标准。
三、人工压实黄土的压缩特性
压 缩 参 数 表
压实系数 体积压缩系 数 0.81 0.84 0.89 0.1649 0.1673 0.0710 0.095 0.100 0.045 10.5 10.0 22.2 压缩模量
黄土的特性
![黄土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c6b7254a9b6648d7c1c74690.png)
1、黄土湿陷性判别
式中:hp-保持天然的湿度和 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 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 度;
s
hp hp h0
•
hp‵-上述加压稳定后的 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 沉稳定后的高度; h0土样的原始高度;
δ s-黄土湿陷系数.
•
•
相对湿陷性因数δ
• • • • δ s<0.02 0.02≤δ s≤0.03 0.03<δ s≤0.07 δ s>0.07
s
非湿陷性黄土
轻微湿陷性黄土 中等湿陷性黄土
强湿陷性黄土
2、湿陷性的类型
• 自重湿陷量的判别 公 式:
式中: hz-保持天然的湿度和 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 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 度; hz’-上述加压稳定后 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 下沉稳定后的高度; H0-土样的原始高度; δ zs-自重湿陷系数.
hz h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湿陷量的计算 值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等因素,按表4.4.7判定
10
黄土湿陷性的不同决定了黄土本身的特 性也不同,因此,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科学研究,对于黄土湿陷性的研究和评价 具有有更大的地学价值。
谢谢观看!
二、黄土的一般特性:
• (1) 黄土一般为褐黄色或灰黄色;
• (2) 结构比较疏松,孔隙多;
• (3) 粒度成分以粉粒为主; • (4) 黄土的矿物成分,粗粒以石英,长石 为 主,还有方解石,白云石;细粒组的主要矿物成 分为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对黄土湿陷性有显著影 响。
5
三、黄土湿陷性
是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 黄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湿 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下沉的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3da3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b.png)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
![黄土湿陷性指标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ce790516b9f3f90f77c61b39.png)
试验方法的选择:单线法较双线法更符合地基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单线 法比双线法好。但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对普通工程勘察来说,取土量大, 试验繁琐,且有时很难满足试验要求。
三 试验目的及标准
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黄土变形和压力的关系,以计算压缩变形系数、 湿陷变形系数,渗透溶滤变形系数、自重湿陷系数等黄土压缩性指标。 测定项目根据未处理的和预先浸水处理过的场地工程实际情况,选定 试验程序来确定。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以及湿陷机理分析, 对湿陷类别和等级的判别,提出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及质量 检测与控制施工中的建议。分析不同深度黄土的湿陷系数、湿陷起始 压应力、湿陷峰值压应力,从而为当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提供了重要 依据。
单线法:单线法需取五个环刀试样,要求含水量均匀一致,环刀试样间 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荷,分别加至不同 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为止。最后绘制δs~P 曲线, 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双线法:双线法需取两个环刀,环刀试样间密度差值小于等于0.03g/cm3, 分别在天然湿度下和浸水饱和后做压缩试验,利用两条压缩曲线的变形差绘 制δs ~P 曲线,在曲线上求得湿陷起始压力。
3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在现场采用试坑浸水试验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0m, 最深不应大工业于0.80m。坑底宜铺 100mm厚的砂、砾石。 (2)在坑底中部及其他部位,应对称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深标点,设置深度 及数量宜按各湿陷性黄土层顶面深度及分层数确定。在试坑底部,由中心向坑边 以不少于3个方向,均匀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浅标点;在试坑外沿浅标点方向10~ 20m范围内设置地面观测标点,观测精度为±0.10mm。 (3)试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在浸水过程中,应观测湿陷量、耗 水量、浸湿范围和地面裂缝。湿陷稳定可停止浸水,其稳定标准为最后到的平均 湿陷量小于1mm/d。 (4)设置观测标点前,可在坑底面打一定数量及深度的渗水孔,孔内应填满 砂砾。 (5)试坑内停止浸水后,应继续观测不少于10d,且连续到的平均下沉量不 大于1mm/d,试验终止。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https://img.taocdn.com/s3/m/c2f76cd5192e45361166f5cd.png)
一、观点黄土是在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别的陆相松散聚积物,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富含碳酸钙,多孔隙,颜色一般呈棕黄、黄色或黄褐色。
土中含易溶盐类,此中以碳酸盐含量最多,遇水易冲蚀、崩解、湿陷。
黄土按其湿陷特色可分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拥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润时,土的强度明显降低,在附带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惹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 ~ 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 05~ O. 01ram 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小于0. 005ram 的黏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大于0. 1rnm 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之内,基本上无大于 0.25mm 的中砂颗粒。
西宁地域的湿陷性黄土是粉质土,且低阶地一般为粉质亚黏土为主,高阶地以粉质亚砂土为主。
西宁市里内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湿陷种类、湿陷等级区分,河谷低阶地的湿陷性黄一般为 I一Ⅱ级非自重湿陷,高阶地多为Ⅱ级非自重湿陷,洪积裙多为I一Ⅱ级自重湿陷,黄土丘陵边沿地带多为Ⅲ级自重湿陷。
1.黄土湿陷性判断经过室内压缩试验在必定压力下的湿陷程度。
湿陷性系数s (h p h'p ) / h oδ s≧湿陷性黄土δ s<非湿陷性黄土2.湿陷种类鉴别1)自重湿陷性鉴别(在饱和自重压力下的湿陷程度)自重湿陷性系数δ zsδ zs≧自重湿陷性黄土δ zs<非自重湿陷性黄土2)场所湿陷种类(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zs)zs o zsih izs≧7cm自重湿陷性黄土场所zs <7cm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所3.湿陷等级鉴别(总湿陷量s、自重湿陷量zs)s sih i湿陷种类非自重湿陷场所自重湿陷场所自重湿陷量zs( cm)zs≦ 7 7< zs≦35 zs>35s≦ 30 Ⅰ(稍微)Ⅱ(中等)——总湿陷量s 30< s≦ 60 Ⅱ(中等)Ⅱ或ⅢⅢ(严重)( cm)s>60 ——Ⅲ(严重)Ⅳ(很严重)往常:s ≧50,zs≧ 30 可判断为Ⅲ级, 30< s <50,7< zs<30可判断为Ⅱ级二、工程特征1.湿陷性:在天然含水量时常常拥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在浸水后,在土的自重或外面荷载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其构造很快损坏,发生激烈变形,强度也随之快速降低,亦即黄土的湿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一、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四、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m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增加而增加,有的地区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为此较薄的湿陷性土层往往不具自重湿陷或自重湿陷不明显。
五、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预浸水法等。
各类地基的处理方法都应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比较后合理选用。
对于Ⅱ级以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垫层、土桩或灰土桩、桩基础预浸水法,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费劳力多、施工现场占地大、工期长、造价高等缺点。
近几年来,强夯法以其处理地基施工简便、速度快、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在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