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化学、物理学、数学和信息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应用要求预先设计改造和利用生物体(微生物、动植物)的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的学科,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其主要任务是为新兴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
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个阶段,前者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后者以重组DNA和PCR技术为基本手段。
按其应用领域现代生物技术被依次划分为: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脑科学、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前沿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环境、粮食、资源、能源等诸多难题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优先发展前沿技术,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领域,将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在生命科学与技术体系中,生物技术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专业,上接生物科学、下连生物工程,是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的枢纽和桥梁。
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是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新颖性。
交叉性不仅体现在生物学科内部的交叉,而且需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和新兴学科(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的交融;前沿性则表现为生物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品是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实践性反映出生物技术专业属于实验性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是该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新颖性就是生物技术能够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
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本质是研究生物信息从遗传信息载体到各层次生命活动的传播过程和机制以及其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解释与转化应用,利用生物学、信息科学以及统计学等来揭示海量生物大数据所蕴含的生命奥秘。
生物信息学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健康、环境、能源、生物以及食品等行业和领域。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学科。
在其发展早期,以基因组拼接、基因组注释和蛋白质序列的分析为代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为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贡献。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等各类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转化医学及精准医疗研究的兴起,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和丰富,生物信息学逐步从生物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转化医学乃至精准医学等生命科学前沿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这些学科的关键核心领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环境、粮食、资源、能源等诸多难题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物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领域,将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0710生物科学类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071003生物信息学专业3.培养目标3.1 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目标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是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科学、统计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交叉的理工复合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科学、统计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生物信息学前沿、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生物信息学相关产业领域的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生物信息学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各高校生物信息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完整版)2018年8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梁德远
( 二)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是以学业质量为依据,通过学科核心 素养能力体现学业质量要求。
基于质量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集合体,要通过教材、课程、教 学和评价来具体实现,以实现知识目标达成与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的统一。
2/8/2020
2/8/2020
(3) 一、二级水平,除解决问题的情境相对简单和解 决问题的程度相对较低外,涉及的大概念、方法等仅限于 必修课程内容,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的命题依据。
(4)三、四级水平,解决问题的情境相对复杂,解决问 题的程度要求相对较高,涉及的大概念、方法等包括必修 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全部内容,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的命题依据。
2/8/2020
(1)学业质量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 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和划分水平,结 合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重要概念、知识体系等,是相 关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学科能力要求。
(2)学业质量的每一级水平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 度,学业质量的1- 4 等级分别表述了各维度不同级水平的 能力差异(面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概念、知识、 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学和数学(STEM)综合运用 指出某一生态系统的构成要 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 素及影响其平衡的因素。 问题。 2/8/2020
(三)学业质量与内容标准
例如:模块1 分子与细胞(核心素养) 内容标准:
概念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学业要求:
●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 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 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期刊名称】《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年(卷),期】2014(004)003【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文件和教育部高教司“2014年工作计划”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起草了《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标准制订结合了生命科学教育现状、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依据“标准内容要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体现生物科学类专业具有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等多元化特点,力图保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本文件是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征求意见稿,不属于教育部正式文件,欢迎相关专业师生及时反馈意见(E-mail:****************.cn).【总页数】5页(P3-7)【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对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顺序的思考 [J], 龙中儿;付学琴;黄运红2.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类课程群改造探索 [J], 韩建刚;刘宏;吴向阳3.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J], 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4.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现状与发展 [J], 叶亚新;邵爱华;姚雪梅;陈宏伟;金萍5.解读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r推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 崔日明;李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普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4.4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情况、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25%)
依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在本专业相关课程中的使用情况,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主要依据基地层次和合作水平。
3.5图书资料(3%)
3.5.1现有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60%)
4.2教学成果奖(50%)
4.2.1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0%)
该专业教师参与完成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排名前三)。
4.2.2历年省级以上其它类教学奖(20%)
包括国家级、省级微课、多媒体课件竞赛奖。
5.教学质量保障(权重:0.10)
5.1质量保障体系(100%)
5.1.1质量监控(30%)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
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说明
1.生源情况
(权重:0.10)
1.1招生录取情况(100%)
1.1.1当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60%)
本专业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的标准分的平均值
本专业的图书资料(含学校与院、系)是指供本专业教学、科研使用的图书资料。
3.5.2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的个数(40%)
本专业的电子图书资料源(含学校与院、系)是指供本专业教学科研使用的、由资源提供方完成更新的、可全文下载的电子资源,不包括随书的资料光盘。
4.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权重:0.15)
7.专业特色(满分10分)
7.1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100%)
2018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概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2012年调整为普通本科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食品中各种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的风险不同程度地存在或增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同时,各种与食物有关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多,人们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专业担负着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重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涵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标准、监督、管理等内容,多学科交叉,科技与管理并重,但鉴于它归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因此,专业范围重点涵盖食品(含食品原料)保鲜、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关内容,对食品原料的农业生产作一般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食品科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分析化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微生物学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动植物食品检疫等;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主要涵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以及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学术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较强等特点。
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植物生产类专业隶属于农学学科门类,涵盖11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6个,特设专业5个(专业代码后加“T”)。
植物生产类下设专业之间关联密切,同时差异明显。
各专业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同层次、不同区域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表述。
因此,本标准仅对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提出办学的基本要求,为各高校创办或发展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2适用专业范围专业类代码植物生产类(0901)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农学(090101)园艺(090102)植物保护(090103)植物科学与技术(090104)种子科学与工程(090105)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90106)茶学(090107T)烟草(090108T)应用生物科学(090109T)农艺教育(090110T)园艺教育(090111T)3培养目标本专业类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分别掌握现代作物学、园艺学或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区域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可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培养规格学制、学位与学分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
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例要求的毕业生,授予农学或工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或理学(应用生物科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160学分左右。
??培养规格和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植物生产类相应本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与实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一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
2018年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电子版]
2017各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电子版)、刚刚,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为(2017年版)各科课程标准最全版(扫码直接进入)↓↓↓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政治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物理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小编也已为各位整理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答记者问:1.社会各界对修订普通高中课程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答: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二是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三是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2.为确保课程修订达到预期目标,修订工作遵循了哪些基本原则?答: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央有关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安全关。
二是坚持科学论证。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
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不同领域人员的意见,重大问题向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生物科学专业评级
生物科学专业评级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到生物进化、生物分类、生物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在当前的学术界中,生物科学被广泛认可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且在国际上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对生物科学专业进行评级。
一、学术声誉生物科学专业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誉。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物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学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在学术界中具有很高的声誉,被广泛认可。
二、研究水平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水平也是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水平的高低体现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
生物科学专业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基因编辑、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等,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著名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在这些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水平是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教学质量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是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方面。
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科学前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师资力量应该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只有教学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生物科学人才。
因此,教学质量是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就业前景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就业前景的好坏体现在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上。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科研机构、医药公司、生物工程公司等单位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由于生物科学专业的特殊性,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率较高。
生物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山东大学生命科学
生物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1. 概述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体系,应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从而经济、有效、大规模地制造人类所需各种产品,是以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借助于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为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
生物工程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农业、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领域,是一门涉及化学、化工、生物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程学科。
其上游学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为生物工程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基础。
当前,人类面临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健康、资源、环境、粮食、能源等,这些均有赖于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与支撑,而生物工程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既生产包括年产万吨级大规模生物产品,也包括合成百克级的蛋白质等大分子药物。
生物工程专业涉及内容即有生物工程设备,生物生产工艺,工厂设计,自动化控制等宏观工程内容,也涵盖基因、酶,细胞,代谢途径与代谢调控等分子水平微观工程内容。
生物工程涉及研究对象有微生物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以及生化物质等。
生物工程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学科的核心。
近年来,生命基础学科发展推动了诸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基因工程蛋白质、抗体疫苗、生物制品、名贵天然植物活性成份等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上述相关产业的形成催生了新兴生物工程产业,其特点表现为高附加值,小规模,低市场容量。
而以抗生素、酶制剂、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天然药物、大宗生化产品等产品为基础的传统生物工程产业,其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张,对技术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生物工程产业的新发展动向为我国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应充分认识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也要体现上述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工程学基础理论和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受到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与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适应未来生物工程产业发展。
浅谈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机制与建议
基层医学论坛2021年2月第25卷第4期实验动物是是生命科学和医学、药学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及支撑条件,对医学类高校的提高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尊重实验动物,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对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顺应国家对实验动物科学规范管理的发展趋势[1]。
皖南医学院通过建成SPF 动物实验室、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委员会等措施,加强对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意识和监督力度,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体系,切实维护实验动物福利,使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规范化处理的必要性实验动物在饲养、实验操作等过程中会生成大量固态、液态及气态废弃物,其中有些对人和动物有微生物性、化学性或放射性的危害,如不妥善处理,不但会影响动物实验的准确性,也极易污染环境[2]。
有些实验动物因来源不明或处理不当等问题而携带各种病毒,对医学生、科研人员、相关工作人员及其他实验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使用完的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应进行规范化处理,使其合理化和无害化。
但如果为了节约成本而随意丢弃或当作生活垃圾处理,既会污染校园及周围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又会对全校师生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摘要】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是顺应国家对实验动物科学规范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动物科学实验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本文结合皖南医学院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和经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水平,切实保障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广大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关键词】实验动物废弃物管理机制建议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uggestio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eir wastesTao Yukun ,Zhao Jian ,Miao Huachun ,et al.The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Abstract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eir wastes is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for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animal science experiments.Based on the management status and experience summary of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eir wastes in our university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eir wastes in our university and effectively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the health and life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Key Words 】Laboratory animals Wastes Management mechanism Suggestions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4-0470-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04.012浅谈实验动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机制与建议陶玉坤赵健*缪化春刘德玲董文青(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究发现该药物对多种受体(如多巴胺、组胺等)无抑制作用,安全性较高[7]。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81要融洽,优质课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身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能够凸显出“灵活”。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坚持学习方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3.“充实”——方法和成效的一致性方法和成效的一致性,就是优质课堂的标准之一。
一堂效果显著的好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工作热情、业务能力的综合展示。
好的课堂效果势必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启发式教育。
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成效是一样的。
评价教学课堂的优劣,离不开以上三点,这些方面的实现,需要教师、学生双方的配合和自我认知的突破。
总之,在研究小学计算课堂评价标准过程中,重点关注了老师、学生和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全方面的评价教学活动带来显著的改革成效,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确定最终得分的评价标准。
通过对学生数学活动的计算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革新。
随着今后课程的深入,必将在每个指标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范改荣;关于构建中小学学生评价标准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2]赵冬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质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3]刘正才;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过程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4]孙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5]石迎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维度与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6]张爱霞.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M].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21-22.[7]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M],2013.218-220.[8]崔丁今.小学数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M].延边大学,2014.38-46.作者简介:李秀谅,女,汉族,出生年月:1972年7月11日,工作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中心小学。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一、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生的教育及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作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是提高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前提。
教育者需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独特价值,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亟待探索,以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原理,为将来从教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实验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关键。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教育水平和实验技能,有助于为实验教学提供更为专业的支持。
教育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为实验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必要引入更多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实验教学和在线辅导,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教学受益范围。
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提升实验教师师资水平、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教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0-02-25[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审核评估背景下高师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项目:“省属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及过程优化研究”(项目标号〔19G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思超(1980-),男,四川旺苍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以西华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工作为例,对本科专业内涵发展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期望给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启示或借鉴。
[关键词]内涵发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4-0001-03University Education进入2l 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的传统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
专业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建制,专业的办学质量直接反映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业建设将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一、学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合理规划专业建设合理规划专业建设,,落实学校办学定位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专业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改革专业设置,确保传统基础学科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特色专业优势更加明显,新办专业逐步发展,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生物技术是 全 球发 展最 快 的高新 技 术 之一 ,也 是
2 1 世纪 的主导技术 之一 。生 物技 术 的发展经 历 了传统
生物技术 和现代 生 物技术 两 个 阶段 ,前者 以微 生 物发 酵技术为核 心 ,后者 以重组 D N A和 P C R技术 为基本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段 。按其应用 领域 现 代生 物技 术被 依 次划 分为 :医药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教 学质量 ,国家标准
Na t i o n a l S t a n d a r d Dr a f t f o r T a l e n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Ma j o r i n g i n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发展 的高新技术领域 ,在解 决人类 面临 的人 口、健康 、
1 概 述
生物技术 (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是 以现代生命 科学 理论 为基础 ,应用生命科学研究 成果 ,结 合化 学 、物 理学 、 数学和信息 学等 学科 的科 学原 理 ,采 用先 进 的科学 技 术 手段 ,按 照 应 用 要 求 预 先 设 计 改 造 和 利 用 生 物 体 ( 微 生物 、动植 物 ) 的技术 。生物技 术是 一 门综 合 的、 交叉性 的学科 ,侧重 于应 用基础研 究和 应用技术 开发 , 其主要任 务 是 为 新 兴生 物 技 术 产业 提供 人 才 、技 术 、
河南省青少年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答案
欢迎阅读1. (2分) 科技创新就是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
正确错误标准答案:正确考生答案:正确2. (2分) 常用的创新思维方式包括综合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
正确错误标准答案:正确考生答案:正确3. (2分) 成就动机是创新的动力因素,它激励和推动人们发动并维持创新活动()。
正确错误4. (2分)正确错误5. (2分)正确错误6. (2分)A.B.C.D.7. (2分)A.B.C.D.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8. (2分)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
A.创新思维能力B.艰苦奋斗的毅力C.掌握足够的知识D.思维创新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9. (2分) 创新思维的驱动力量是()。
A.心理因素B.知识因素C.智力因素D.社会因素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10. (2分) 思维的深度主要由()代表A.主动性B.独创性C.探索性D.灵活性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11. (2分) 批判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观点、理论提出问题,也就是从()提出怀疑并进一步加以分析A.经验B.观点C.D.12. (2分A.B.C.D.13. (2分A.感性B.理性C.激情D.平淡14. (2分A.B.C.D.15. (2分A.3B.5C.6人参加,每人在3分钟内提出5个设想D.6人参加,每人在5分钟内提出3个设想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16. (2分) 提出创新思维“三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沃勒斯B.沃拉斯C.赫尔姆霍慈D.肖夫斯唐姆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C17. (2分) 弗里曼在()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18. (2分)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着增强,()A.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显着增强B.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C.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D.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19. (2分A.B.C.D.20. (2分A.B.C.D.21. (2分正确错误22. (2分正确错误标准答案:正确考生答案:正确23. (2分)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并缔造了电商帝国的中国企业家马云透露:阿里巴巴以及自己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梦想、学习和创新。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本科培养方案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指导思想1.全面表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使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标准性。
2.适应社会开展需要,结合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开展现状、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坚持"强化根底,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开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表达学校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根本规格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立需要,素质较高、根底扎实、具有扎实的生物技术根本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以及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根本规格〔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自由和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精神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2〕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生学习能力。
有根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3〕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展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具有扎实的学科根底知识和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
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开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开展状况;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平安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养成文明安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安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1.根本学制为4年。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word版)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
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
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
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
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
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
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
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
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
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
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
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
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
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
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
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0710 生物科学类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071001 生物科学3. 培养目标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在充分调研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按照国家战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追踪,建立定期评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机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定位和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4. 培养规格4.1 学制四年4.2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毕业总学分要求:一般为140-180 学分(含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由教育部统一规定。
4.4.2 业务方面①掌握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
②具有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③掌握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知识,同时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④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各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行业发展和地域特点,在以上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特色。
4.4.3 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师资队伍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14。
对于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25 名教师;在120 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 2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8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
每门实验课程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
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 人。
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一般不超过5 人。
每1 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 名实验技术人员。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保持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以学科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教师能够基本适应本学科的外语需求。
5.3 教师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机构。
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实施教师上岗培训、资格认定制度。
建立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推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 教学条件6.1 教学设施要求6.1.1 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 号文件的要求执行。
6.1.2 生物学教学实验室本专业办学点必须设有能够承担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或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等专业内容实验的实验室。
其空间布局和实验设备能保障各科实验有序进行。
实验室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
实验台要根据实验内容和所用设备、试剂等采用符合相关要求的材料。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使用符合国务院1988 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针对开设的相关动物实验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和动物福利教育的制度。
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应配备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理预案。
具备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
6.1.3 生物科学教学实验室仪器实验室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
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1000 万元以上。
常规仪器设备应满足基础实验单人操作。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每年提供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设备费和实验消耗费。
6.1.4 实践基地具有满足人才培养所需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其中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办学点要有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障野外实习的基本经费并制定野外实习的相关安全保障措施。
各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6.2 信息资源要求6.2.1 基本信息资源通过教学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选用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
计划选择使用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质量中、英文教材。
鉴于生物科学学科知识更新较快,鼓励使用近五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使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专业选修课若无正式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
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6.2.3 图书信息资源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图书资料应包括纸质、光盘、声像、数据库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期刊和图书资料。
6.3 教学经费要求6.3.1 基本要求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较好满足生物学理论及实践教学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6.3.2 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新开办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1000 万元,且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5000 元。
6.3.3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
7. 质量保障体系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专业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专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附录1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1. 专业类知识体系1.1 知识体系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教育三个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