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专题1 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与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的范畴:(一)组织:动态定义:对分散的人和物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安排及组合。

静态定义:按照一定的目标和结构建立起来的群体。

(二)行为:狭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的所有外显活动。

广义定义:人受外部刺激所表现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理活动。

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影响分类:个人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组织行为:定义:社会组织为达到其目标,自行产生动机、行动和效果的过程。

评价:动机、行动和效果都很重要。

特征:1、是组织整体行为,由组织负责,非个人行为。

2、动机是组织建立的宗旨的反映。

3、组织行为效果具有二重性,即实现组织宗旨又对社会产生后果。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通过个体行为实现,又影响个体行为。

构成:1、管理行为:对全体成员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群体行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行为。

3、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础。

载体: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行为的要素:感觉、经验、学习、动机、认知、个性、社会因素等。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运行规律1、管理学的发展和分支学派:(1)早期的管理思想:圣经、孟子、孔子、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2)古典管理理论:A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3)人际关系学说:梅约的霍桑实验(4)组织行为理论(5)现代管理丛林:A社会合作系统学派B经验或案例学派C社会技术系统学派D人际关系行为学派E群体行为学派F决策理论学派G沟通信息中心学派H管理科学学派(6)管理学派的统一和发展趋势展望A系统管理理论B权变管理理论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吉尔布雷斯夫人“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3、研究内容:(1)个体行为研究(2)群体行为研究:正式和非正式群体(3)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设计、组织诊断、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zation Behavior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一、性善论二、性恶论三、尽性主义四、流水人性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一、Z理论二、Z式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定义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形成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一、气质的内涵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一、性格的内涵二、人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发展五、性格与管理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3.比赛进行三局,每局休息1分15秒。第一局胜利积 5分,第二局胜利积8分,第三局胜利积10分。
小组讨论: (数字分别是0、900、0.01 ),
1、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 善行动)循环中,在这个游戏中如何得 到体现?
2、四个循环中,哪个步骤更为重要?
二、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 侧重于组织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
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
组 织绪行论—为—组学织行为学
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一、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古典组织 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巴纳德
源 起
亚当.斯密 查尔斯.巴比奇 罗伯特.欧文 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人物和事件
3.马克斯.韦伯 著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也正是因为该书奠定了其在管理思 想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思想精要: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摆脱个人主义影响,才能长期生存。
4.霍桑实验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 与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 反而增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
”取代“工业”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 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基础

组织行为学基础

组织行为学基础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组织中管理者、工作者和组织着集合的社会系统为焦点的学科。

这门学科专注于组织内的动态关系、决策过程、组织结构、管理情境和文化等概念,力图揭示工作场所的内部运作方式,并且为组织创造出一种有效的工作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是一种以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结合、指导组织实际行为的交叉学科,以探讨组织中各个因素及其会对组织产生的影响为目标,以系统探究了解工作环境如何影响动机、行为、核心价值观和效能等主题。

组织行为学还研究了员工个体行为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发展,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研究了活动时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组织的行为的,以及组织的整体动机和成果如何受到员工的行为、属性和动机影响。

因此,组织行为学旨在提升员工个人和团体表现,以助力组织实现长远繁荣发展。

有许多研究表明,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者是非常有帮助的,所有的概念和理论都可以结合个人的需求,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维持和管理组织。

此外,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引导组织成员如何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交流,如何设计行为规范和惩罚方法,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员工表现及组织绩效。

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对不同组织行为状况产生影响的条件和因素,以便当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够更有效地调整并优化组织绩效。

因此,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以在组织的全程中为管理者及其他成员提供理论保证和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领导行为理论
研究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如何影 响员工和团队绩效,包括俄亥 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
理论等。
领导权变理论
强调领导者应根据情境灵活调 整领导风格,如费德勒的权变 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
领导理论等。
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
组织变革模型
探讨组织变革的过程和 影响因素,包括库尔特· 卢因的三阶段变革模型 、约翰·科特的组织变革 八步骤等。
马约尔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
关注员工需求、动机和激励对绩效的影响。
阿吉里斯和舍恩的组织学习理论
强调组织在变革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系统管理理论阶段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01
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组织与环境之
间的互动关系。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权变理论
02 提出组织的权变因素,包括环境、技术、规模和战略
准实验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类似实验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组 织行为来推断因果关系。
案例研究法
单案例研究
对某个特定组织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组织行为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
01
多案例研究
对多个相似或不同的组织或事件进行比 较分析,以归纳出更一般的组织行为模 式和理论。
02
03
历史案例研究
对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或事件 进行回顾分析,以理解组织行为的历 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倡导组织应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 快速变化的环境。
04
PART 03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存储、处理 和运用知识,以及这些过程如何 影响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2、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

3、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一次跨学科讨论会,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正式定名行为科学。

4、理论基础: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5、美国约·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结合型、能力型、熟练型以及专家型6、组织的特点:(1)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2)组织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7、组织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8、组织行为学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运用规律,对组织中出现的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

9、群体动力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10、勒温把人的行为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函数:B=f(P×E)11、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这些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意义的活动和行为的方式。

12、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13、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有较大的可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

胆汁质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快,情绪兴奋性高而不均衡。

粘液质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而稳定,有明显的内倾性。

抑郁质是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速度缓慢而不灵活,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具有鲜明的内倾性。

1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

15、态度的转变的影响因素:首先来自态度本身的特征。

其次是来自个体的个性特征。

最后是来自个体的群体观念。

16、激励重要的原因:(1)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经济、技术的外在压力,都迫使管理方面在方法和技巧上有所创新,以不断保证企业效率和效能的高水平,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

第二讲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

第二讲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

Lieberman曾提出测定人性的六个基 本维度(或基本宗旨)
(1)信赖—不可信赖 (2)利他—利己 (3)独立—依从 (4)理性—非理性 (5)价值观相同—价值观相异 (6)简单—复杂
(二)人性假定与管理
1.X理论的人性假定
X理论包括如下人性假定: (1)人天生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都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厌恶工作,故对大多数人必须给予强制、 督导和惩罚,才能促使他朝向组织的目标; (3)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 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 基于这种假设,所谓激励即是“红萝卜加大 棒”——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严密的控制和监督。
4.归因理论(B.Weiner) 归因(attribution)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的原因和意图进行推断的过程。
Weiner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分析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三维度: *内—外归因(一级维度) *稳定性—非稳定性归因(二级维度) *可控制—不可控制归因(三级维度)
行为成败的原因四要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 的需要
地位、名分、权力、责任、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与他人薪水之相对高低 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 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
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环 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 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
2.ERG理论(C.P.Alderfer) 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成长的需要(growth)

4.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 超Y理论
一种权变的人性观,它认为人是很复杂的, 人的需要和潜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不断发展 和变化的。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

《组织行为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统设必修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入门必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共4学分,72学时。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在学习与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并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当中。

三、教学媒体本课程有四种学习媒体供学员自主学习之用。

1.文字教材:约51万多字,《组织行为学》,孙成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2.音像教材:15学时,其中录像教材6学时,录音教材9学时;3.网上IP课件:9学时;4.网上视频或文本答疑辅导。

四、课程主要内容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第一节组织的类型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二、组织的要素三、组织的一般性质(特征)四、组织的分类五、组织的功能(基本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三、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四、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模型三、行为变量的测量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理论或组织思想发展史二、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四、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第二章个体行为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第二节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二、关于人性的假设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四、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第三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三、知觉错误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第四节个性理论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三、个性理论四、个性理论的应用第五节气质、能力和性格一、气质差异与应用二、能力差异与应用(注意IQ和开发培养创造力)三、性格差异与应用第六节价值观与态度为一、价值观二、态度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第七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二、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EQ)三、情绪与情感的管理实践第三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二、激励机制三、激励的作用四、激励理论的发展五、激励的基本模式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论二、双因素论三、ERG理论四、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性激励理论一、期望理论(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理论)二、公平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一、强化理论二、归因理论与轨迹控制三、挫折理论(包括压力)第五节综合激励模式一、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二、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第六节如何提高激励水平一、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一)奖励组织所需要的行为(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三)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四)激励时要因人制宜(五)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二、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一)思想工作(二)奖惩(三)工作设计(四)参与管理(五)培训(六)榜样第四章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三、群体的发展阶段四、群体的规模五、群体的结构六、群体规范第二节群体互动一、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二、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三、群体的内聚力四、群体冲突第三节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内容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四、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五、人际交往的原则第四节沟通一、信息沟通二、谈判第五节工作团队一、工作团队的类型和作用二、工作团队的管理第六节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一、弱势群体的概念与成因二、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的意义三、弱势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四、弱势群体的保护与人本管理思想五、弱势群体保护与管理的措施第五章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的概述一、领导的概念二、领导的实质与作用三、构成领导的要素(权力与政治行为)第三节领导理论的研究一、领导特性论1.对伟人论的否定2.国外对领导者特性的研究3.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二、领导行为论(一)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二)领导连续流(三)管理系统理论(四)四分图理论(五)管理方格图理论三、领导权变论(一)菲德勒模式(二)“途径-目标”理论(三)领导规范模式(四)生命周期理论(五)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四、领导理论新发展第三节领导决策一、领导决策心理特征二、领导决策的误区三、领导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包括群体决策)第四节领导效能一、领导者的标准与自身素质二、领导者选聘三、领导班子结构四、领导者的责权利五、领导艺术第五节领导行为的评估一、领导行为的监控(问责制、弹劾制)二、领导行为的评估方法(奖惩)第六章组织行为第一节组织理论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第二节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概述(一)组织设计的概念和作用(二)组织设计的要素(三)组织设计的原则(四)组织设计的程序二、组织结构设计(一)组织结构的概念(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与形式(三)组织结构设计的理论(四)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三、工作设计(一)工作设计的概念(二)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三)工作设计的原则(四)工作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作用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功能四、组织文化建设五、跨文化研究取向与作用第四节组织环境一、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二、组织环境的特征三、组织内部环境四、组织外部环境五、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环境第五节组织变革与对策一、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二、组织变革的内容三、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四、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五、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环节的选择和措施第六节组织发展一、组织发展的概念二、组织发展的趋势(分立化、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三、科学发展观1.可持续发展2.工作生活质量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4.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四、组织发展战略措施第七节组织行为的评估一、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二、组织运行要素的有效性三、组织气氛的和谐性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它既要以一定前期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任务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管理、人力资源、组织设计和变革、领导力等。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一、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

社会学为组织提供了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描述组织的工具。

心理学则关注个人对组织的反应和行为,以及个人间的互动和决策行为。

管理学的研究焦点则在于如何设计和管理组织。

1.社会学理论:组织结构和文化组织结构是由组织内部的职位、权力、工作流程等要素组成的,它可以影响到组织的表现和效率。

社会学家们通常将组织结构分为两个角度:机构和社会文化。

机构指组织内部的层级结构和规范,而社会文化则指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背景。

对于机构来说,最古老的理论有银行家亨利·福特的传统组织方式,并向间接控制范例上演变。

这个模式通常被称为“建造模式”,工人们被划分为专业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收入不平衡的规模企业。

近几年来的趋势是转向“创新模式”,它关注员工的多样性与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这种模式下,员工不再像乘客一样进入组织,而是选择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流动地加入组织,这有利于形成一种革新氛围。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针对的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组织发展而来的文化背景。

这个讨论领域中的有名的理论包括保罗波茨的“强制力量”,他认为一客观的组织文化,是一种控制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强制力量和影响因素。

同时,保罗波茨指出在有时候,员工不会适应该文化,而这也导致一种不和谐的关系。

适应性是保罗波茨之说理论的基础,它是一个组织需要重视的点。

组织需要将员工在拥有可自适性文化时引导向自适性县文化这一级别,而不是在非文化跨越的重要文化领域内寻求个体创新。

2.心理学理论:个体差异与沟通组织行为学中,心理学理论着眼于组织内部的个体因素和人际互动。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一、组织
(一)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 定的正式关系的集合体。
(二)组织的要素
1.有形要素。 ①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②确定工作的人员;
③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④确定的权责结构。
第三页,共18页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2.无形要素。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建设银 行的看法。
第十七页,共18页
THANK YOU
END
第十八页,共18页
可预测性 复杂性 竞争性
管理实践
战略 报酬 控制 信息沟通 领导 决策第五页,共18页
组织 有效性
组织因素 结构 技术 规模 年限
员工 目标 技能 动机 态度 价值观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二、组织行为 (一)行为
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一 定的动机和目的驱使下产生的。
(二)组织行为
①共同的目标; ②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③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制度; ④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有效配合与通力协作。
巴纳德和社会系统理论的组织要素:包括组织 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 体和管理客体五个基本要素。
第四页,共18页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环境因素
(三)组织 的有效性
第十一页,共18页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理论 (一)“社会人”假设基本观点 (二)“社会人”假设基本内容
第十二页,共18页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三、“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理论 (一)“自我实现人” (二)Y理论 (三)管理特点
第十三页,共18页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组织行为学》二之-专题一---《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二之-专题一---《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专题一“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第一节组织行为的范畴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范畴:是指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重要概念的集合。

主要包括:组织、行为、人的行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组织: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3.“组织行为学”范畴:指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重要概念的集合。

4.行为: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5.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6.行为主体分为三类:(1)个体行为(2)群体行为(3)7.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创立时的宗旨,自行产.生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

它是动机、行动和效果的统一。

8.组织的最基层单位:是个体。

9.组织的基层单位:是群体。

10.组织行为的特征:(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

(2)组织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

(3)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4)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

(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

11.组织行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

12.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社交和友谊)1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14.组织结构是组织行为的载体。

15.1958年莱维特教授用管理心理学取代工业心理学。

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16.对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1)组织设计(2)组织诊断(3)组织变革(4)组织发展17.组织行为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层次):A对个体行为的研究B对群体行为的研究C对组织行为的研究D对社会环境的研究18.组织中的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概览:包括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练习题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BCDEF)。

A多学科交叉性B情景性C系统性D多层次性E实用性F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BCE)。

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1.第二章社会认知与行为练习题1、归因是指的是(C)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

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2、在观察一个人时,对方先出现的特点,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影响对此人看法。

这属于(B)A。

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晕轮效应3、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4、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形成判断他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心理活动.5、社会认知的特征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显著性、防御性。

6、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7、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

8、认知者的因素包括兴趣、动机和任务;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个性特征。

9、常见的认知偏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

10、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印象整饰。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11、案例分析:一个经常见面但从未与之交谈过的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他衣着极为整洁,裤子笔挺,没有一丝绉折,凭此印象你认为他一定是个做事细心周到,非常认真的人。

试分析:①这种推断是否一定正确?②这种推断属于认知中的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对认知有什么影响?答案要点:不一定;属于认知偏见中的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以偏盖全,造成对人的认知不全面,影响对人的正确判断。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二、了解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3)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而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还要在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

2.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①多学科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

②多层次性。

多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2)两重性反映(2)实地考察法该方法指研究者确定想调查的群体,并通过问其成员一系列的问题来收集数据。

这一研究设计可能向销售经理寄调查表、打电话给秘书或去公司采访团队成员。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Page 9 of 34
1.人性假设理论
复杂人假设 (现代观点) 自动人假设 (行为学派观点的发展)
社会人假设 (人群关系学派观点)
经济人假设 (古典观点)
2019/8/9
20世纪60-70 年代
20世纪50年 代
20世纪20-50 年代
19世纪末-20 世纪初
Page 10 of 34
2019/8/9
•奖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奖励,包括工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奖励,指人们在工作中获 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的奖励 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人的积 极性
•要求管理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保证劳动者充分地展露自己的 才能,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我国现代的人性理论
Page 26 of 34
1.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
2.荀子的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把人性看 作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软性管理——激励
2019/8/9
管理因人、因 时、因地而变 化社会关系总 和决定的本质 特征和社会需 要 :聚群性、 合作性、阶级 性
Page 7 of 34
人性管理的方法
控制 激励 目标动力
2019/8/9
Page 8 of 34
2
第二节
西方的人性理论
1 2
2019/8/9
人性假设理论 Z理论与Z型组织管理
•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权变的管理观点,在具体的管理实 践中具有较大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