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企业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现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讨论了企业绩效评估的概念、方法、基于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评估方式,以及绩效评估工具和指标体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估、文献综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方法、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工具、指标、研究发现、问题、未来发展、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绩效评估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如何有效评估企业的绩效成为了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估主要依靠财务数据来进行,如利润、营收等指标。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求的提高,基于财务数据的企业绩效评估方法逐渐显得单一和滞后。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基于非财务数据的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指标。
这种方法更加全面地考量企业的绩效表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绩效评估工具与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指标体系不断被引入到企业绩效评估中,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评估方法。
企业绩效评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而是需要借助各种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来更好地评估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1.2 研究目的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企业如何借助评估方法和工具对其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价。
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自身的经营状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还旨在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一、前言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特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
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活跃的两个领域是企业绩效评价内容的扩展和评价方法技术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简单、静态变得更为复杂、动态,随之出现了大量有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思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化过渡为多元化,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与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评价发展。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也从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发展到经济增加值(EV A)和平衡计分卡(BSC)。
虽然上述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也表现出了局限性,针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又开始对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模型。
二、绩效评价的几种模式回顾(一)、财务模式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
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杜邦分析模型包括了六层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体系的核心,由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综合性的反应了股东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体现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共3篇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共3篇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1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绩效评价成为了一项关键的管理活动。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经营状况、发展水平、利润能力及未来潜力的科学、系统地评估。
评价结果可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全面、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模型等方面综述企业绩效评价文献。
一、评价方法常见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包括财务方法、非财务方法和综合法。
财务方法主要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如ROI、ROE、ROS等。
非财务方法注重对企业的战略和文化等非财务因素进行评价,如平衡计分卡和价值链分析等。
综合法将财务和非财务方法相结合,使用多个维度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数据包络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
二、评价对象企业绩效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部门、岗位或者某项业务。
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员工指标、客户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等。
它们可以反映企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绩效状况。
四、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是指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
评价模型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等因素。
常见的评价模型包括线性规划、主成分分析、AHP等。
五、启示与建议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充分考虑评价目标、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价指标和方法、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等问题。
在实践中,需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及评价结果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此外,还需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误差,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等。
综上所述,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
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绩效评价对于企业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摘要】:从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之后,企业业绩评价逐渐成为人们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方法。
文章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向现代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转变分析开始,分析了两者在前提、评价内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不同,并着重分析了平衡积分卡业绩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关键词】:业绩评价; 现代战略业绩评价; 平衡积分卡; 经济增加值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探索,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既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结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业绩评价从简单地用会计指标进行判断到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发展到与企业管理全过程的融合。
经历了传统方法向现代方法的转变。
一、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和现代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的区别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是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杜邦分析体系,这种业绩评价体系是由杜邦企业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建立的。
这种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分析体系是与当时的机器化大生产密切联系的,它与产业经济时期企业主要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相适应。
对于衡量当时企业组织的财务业绩及推动这些企业组织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各种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日渐成熟,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但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兴起,这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我国学者王化成(2004年)教授认为该体系在设计思路、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都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深度和远度上都过于局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只注重财务结果的评价,对业绩动因的评价不足;注重短期利益的衡量,对长期发展能力的衡量不足;注重企业自身运作因素的考查,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考查不足;注重有形资产的考核,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考核不足。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
企业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动态英国学者尼尔·M·格拉斯(2002)认为,组织不仅要注重丰富员工的生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发展做出规划,只有把对员工的事后评价制度变为发展规划,真正把事后的判断性过程变为事前的建设性过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和经济日报工商部共同编著的《新经济革命》一书指出:股票期权奖励是激励核心人才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激励目前国内外很多企业普遍采用,其特点是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核心人才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这种长期激励手段,是企业留住核心人才最常用的举措,切实有利于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斯蒂芬·P·罗宾斯(1979)认为;激励知识工作者,金钱和晋升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他们一般有着较高的报酬并且喜欢自己的工作。
对他们的奖励主要应该来自工作的本身,比如给他们提供有挑战性的、不断发展的工作;允许他们以自己认为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给他们实现自己兴趣的自主权;为了使他们了解其专业领域的发展,为其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会议、培训、专题讨论会等)。
企业核心人才与知识工作者有着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注重自身的发展,希望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挑战性,希望在工作中满足成就感。
由此可见,对核心人才的激励,不能单纯的使用物质激励,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激励。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激励企业核心人才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金钱财富(7.07% )、业务成就(28.69% )、工作自主(30.51%)和个体成长(33.74%)。
安盛咨询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对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多个行业的858名员工行调查分析,得出对核心人才的几个重要激励因素,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报酬、工作性质、提升、与同事的关系、影响决策,其中“工作性质”、“影响决策”和“与同事的关系”因素对核心人才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员工,“报酬”和“提升”两个因素差别相对不明显。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广泛重视,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投资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企业能够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企业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指导。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企业绩效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绩效进行客观、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和分析,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和指标进行评价,如市盈率、资产收益率等;非财务绩效包括市场绩效、顾客满意度、内部流程等方面的指标。
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是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绩效,提升竞争力。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1. 传统评价方法传统评价方法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通过利润、销售收入、资产利用率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绩效。
这些指标通常是单一维度的,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绩效,容易出现评价失真的情况。
2. 绩效评价的多元化趋势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传统评价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多维度的绩效评价体系。
例如,采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包括财务绩效、顾客绩效、内部业务过程绩效和学习与成长绩效四个维度,从多个角度评价企业绩效,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
三、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1. 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和股东关注的重点。
2. 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绩效的补充和扩展,包括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从用户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绩效,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形象。
3.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通过权重分配等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国外绩效考核文献
国外绩效考核文献篇一:绩效考核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摘要: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关键字: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1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分解到了各个业务单元的目标以及各个职位上的每个工作者的目标,而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业务单元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
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绩效考核在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是改善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员工主要途径之一。
绩效考核做得好,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造成无序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中心工作之一。
2.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绩效考核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外国过引进,而外国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因为在经历了200多年工业化之后,西方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化,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清晰、混沌、再清晰、再混沌的过程。
所以西方的考核注重了定性化。
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刚刚开始,管理水平较低,尚没有经历清晰的发展过程,而管理对象的素质也较低,还没有达到自发自动的程度所以采用定量化的考核制度。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优势。
然而,企业绩效的评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企业、不同企业阶段和不同行业的企业都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本文将对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企业提供有关企业绩效评估的参考依据。
一、传统企业绩效评估传统企业绩效评估是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估企业的整体绩效。
财务指标包括营收、净利润、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
其中最常使用的指标是利润率。
这种评估方法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只考虑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忽略了其他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绩效的真实情况。
二、贝尔曼计分卡贝尔曼计分卡是一种基于绩效管理的评估方法,是从传统企业绩效评估方法中发展而来的。
这种方法将企业绩效分为四个方面: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和学习与成长。
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目标,然后针对这些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改进和优化。
贝尔曼计分卡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全面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加科学地定义企业绩效目标,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绩效。
然而,该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资源去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
另外,企业需要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有效地运用该方法。
三、战略性绩效评估战略性绩效评估是一种将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绩效评估结合起来的评估方法。
企业的长期战略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策略规划。
在该方法中,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策略,包括制定绩效目标、评估绩效衡量标准、评估绩效的方法和时间等。
由于战略性绩效评估方法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在运用该方法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人力、财力和时间。
四、投资绩效评估投资绩效评估是一种将投资与企业绩效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评估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风险和投资回报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绩效。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國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在分析國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國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國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我國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企业绩效评价(Performance Valuation)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特定的评价目的,采用一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行为。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是出发点,指标、标准和方法是手段,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则构成评价的客体。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种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Mic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y,1998)。
Schneider(1986)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衡量和标准、达成契约、规划、监督、帮助。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以完整的系统为前提,与诸多要素相互联系。
因此,给绩效下个定义,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集中反映。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The act of performingor the state of being performed”,即执行的行为或进展。
目前普遍对公司绩效(Corporate Performance)的理解是:企业绩效指的是企业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的量,或单位投入的净产出。
绩效评价:长期以来,企业绩效评价被认为是对企业投入产出业绩的评价,是一种历史评价行为。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绩效评估作为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企业管理的日益复杂,企业绩效评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还关系到员工的发展和福祉。
对企业绩效评估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评估企业的绩效,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估涉及多方面的指标和因素,如员工绩效、组织绩效、财务绩效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
本文旨在对企业绩效评估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分析企业绩效评估的定义、指标体系、方法和模型,探讨影响企业绩效评估的因素,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推动企业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2 研究目的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二是为企业提供量化的评估工具,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三是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四是为企业提供与竞争对手比较的基准,帮助企业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监控和评估工具,帮助企业制定精准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企业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持续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绩效评估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企业绩效评估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制定战略和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率。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绩效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中国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状况,以期对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标签:企业绩效评价评价指标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企业绩效评价(Performance Valuation)主要是指评价主体按照特定的评价目的,采用一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行为。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是出发点,指标、标准和方法是手段,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情况则构成评价的客体。
Bates和Holton指出:“绩效是一种多维建构,测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Michael Armstrong、Angela Barony,1998)。
Schneider(1986)认为绩效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衡量和标准、达成契约、规划、监督、帮助。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以完整的系统为前提,与诸多要素相互联系。
因此,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
经营业绩是指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贡献;管理效率是指企业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集中反映。
根据Longman辞典的解释,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The act of performing or the state of being performed”,即执行的行为或进展。
目前普遍对公司绩效(Corporate Performance)的理解是:企业绩效指的是企业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的量,或单位投入的净产出。
绩效评价:长期以来,企业绩效评价被认为是对企业投入产出业绩的评价,是一种历史评价行为。
《基于EVA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2100字》
基于EV A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对EV A 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国外的主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EV A 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其中,Stephen O’Byrne(1996)认为,EV A 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解释力,远远大于NOPAT 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解释力;S R Rajan(1999)对美国1998 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EV A 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最强;Maja Llic(2010)通过对几家成功运用EV A 的企业进行相关性分析,对EV A 实施现状进行了概述。
(2)应用研究国外的研究集中在EV A 评价业绩可行性研究和价值管理应用性研究两个方面。
Desai(2006)利用了一个完整的公司案例,比较了会计调整前和调整后的EV A,并且介绍了公司可以采用的一些基于EV A 的奖金计划。
虽然大部分研究显示,基于EV A 的管理薪酬体系对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是积极的,但EV A也并非完美无缺。
Lokanandha(2006)的研究显示,它不能使管理者和股东达成利益同盟,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利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调和。
我国对EV A 的研究与国外类似,也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有实际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关于EV A 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刘会敏(2009)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张采用EV A 指标,认为这个指标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等,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应用EV A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王晓丽和冒乔玲(2011)从资本市场、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分析并肯定了中国企业实施EV A 的可行性,认为EV A 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诊治中国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侵犯投资人利益的痼疾,同时,他们也提出,中国企业推行EV A 管理体系既要考虑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又要适应企业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的若干举措,从而实现EV A 的本土化。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 )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近十多年来,绩效考核更是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具体来讲,国外对于绩效考核的研究如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者开始对绩效考核进行大量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对绩效考核量表的制定以及绩效考核者的观察技能等方面,旨在减少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Landy 和Farr(1980)在研究中发表了绩效评定相关文献,在这个文献中他们指出在绩效考核之中,绩效考核者对于绩效信息的加工过程对绩效评定的效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评定误差的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绩效考核的精度与准确度1。
之后在对绩效考核的研究中开始转向于实验性的研究,针对绩效考核效果指标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具体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绩效考核的效果受到了绩效考核体系本身结构的影响,对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以及绩效考核者的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绩效考核的精度。
到了上个世纪的90年代,学者针对绩效考核的研究更加深入,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绩效本身的分类以及对绩效的科学界定。
第二个方面是对各种认知因素以及人格性因素对于绩效考核的影响,同时在这个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绩效评估的因果模型。
在具体的研究中,针对绩效的内涵,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观点。
Bernardin (1984)等在研究中认为所谓的绩效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在进行特定的工作职能活动或者是在特定的行为之中产生的产出记录2。
这种对绩效的界定从本质上来说是将绩效与任务的完成等同起来。
但是在对绩效内涵的研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于绩效的界定更倾向于行为。
Sager(1993)等在对绩效的研究中认为绩效并不是活动的结果,而应该是活动的过程,是可以进行观察的行动或者是行为,同时这些行为是能够通过个体的控制实现3。
对绩效本身结构的探讨之中,针对工作绩效Katz(1978)提出了三维分类方法。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2)1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因素分析 (2)2不同行业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4)3 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4)3.1绩效管理的内涵 (5)3.2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5)参考文献 (6)1 国外研究综述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主要有平衡计分法和关键业绩指标法。
关键业绩指标法是一项发展较早的绩效管理理论,平衡计分法的广泛应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绩效管理由于历史积淀的存在和不同的环境变化,其实就理论而言,绩效管理不存在地域界限,仅仅是所表现出的特征不一样。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对国外绩效管理方面做着研究,朱磊、朱峰等在《国外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实践与我国企业绩效测评》(2003)一文中从绩效与绩效评估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基于不同理念的国外绩效管理经验,并对我国企业的绩效测评进行探讨。
张志国在《从绩效管理体系看日本企业成败》(2010)一文中,认为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方面,日本企业存在天然的缺陷,作者还认为如果从绩效目标的设定来看,日本企业存在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不清的问题,这两点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
陈园在《国外工作分享制理念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2010)一文中对国外的工作分享制度进行了分析,期望在我国企业中运用,去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
权圣容、吴贵生等人在《不确定环境下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韩国企业集团为例》(2012)一文中,使用韩国30 家大型企业集团关联公司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作者认为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因素的正相关关系显著,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企业对于危机管理的态度,也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因素。
盛明科等在《国外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2)一文中对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外城市的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这些国家城市政府绩效管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特点分析了国外政府绩效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企业绩效考核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企业绩效考核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较早,Armstrong、Stephens(2005)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的应用及其应用效果,分析了企业采用不同方法产生的不同结果,并相信绩效考核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跟Armstrong、Stephens观点类似,Adam、Corbett、(2014)对比了三百多家企业绩效管理应用效果,事实证明,引入绩效管理有助于大幅提高质量和关注客户,因此得出结论,需要一个以客户为中心、针对文化的质量改进模型,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质量。
可见学者们认为绩效考核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Kozica(2015)研究了一个公共部门组织的绩效评估系统的变化案例,并分析了当需要新的评估标准时,该组织是如何同时确保问责制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逻辑的。
管理人员根据他们的工作角色分配员工,同时注重团结,因为管理人员对整个组织负责这一原则使他们认识到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逻辑,同时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这也说明了绩效考核是如何按照不同的绩效考核管理逻辑来运作的。
Sarrico(2016)认为,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需要与企业文化、激励、发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事项有关。
突出绩效考核的全面性,以提高公司的监督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司的进步和深入发展。
Flores(2017)则制定了具体的绩效考核方面,认为建议绩效考核应遵循四个标准:明确绩效目标;明确绩效考核标准;设定的目标必须进行动态调整和变化;考核管理员应帮助员工实现设定的绩效目标。
Mohammad Humam(2019)认为,决策者很难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类,在使用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未经完善的绩效考核时,最佳属性权值的选择与优化过程的准确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
这项研究丰富了绩效评估的内容。
2 国内研究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也开始注重绩效管理考核。
关于绩效考核管理的问题,马彦伟(2013)认为,许多公司没有形成双向绩效沟通,只有单向沟通,缺乏对绩效沟通、反馈和培训流程的重视,不关注员工的真实情况,导致绩效沟通和咨询无法顺畅进行,绩效反馈实施障碍,整体绩效难以实现。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述评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述评本文旨在对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性述评。
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旨在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本文将重点梳理和评价财务指标、市场表现、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市场表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评价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帮助股东或投资者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第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关于经营绩效的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第三,为债权人提供债务风险评估的依据;第四,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企业运营信息,协助政策制定。
企业业绩评价的方法繁多,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1、财务指标评价法:通过选取一系列财务指标,如利润率、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该方法具有易量化、可比较性强的优点,但难以反映企业整体绩效。
2、市场表现评价法:以股票价格、市盈率、市值等市场指标为依据,评价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
该方法企业的市场价值,但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
3、可持续性评价法:通过考查企业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方法有助于引导企业长远发展,但数据获取和评估难度较大。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指标和市场表现的评价方法上,对可持续性的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财务指标、市场表现、可持续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
具体而言,首先对各种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优缺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对不同评价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各方法的实证研究进行对比与评价,揭示了各种方法的潜在限制与未来改进方向。
财务指标评价法虽然应用广泛,但仅通过财务数据来评价企业业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财务指标过于注重历史业绩,无法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其次,财务指标容易被操纵和粉饰,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绩效,尤其是非财务方面的表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
”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一、引言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
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
(王化成,2004)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
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
”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一、引言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
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
(王化成,2004)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
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因此,当前应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现状的业绩评价体系,实施和制定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业绩评价体系。
二、国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西方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大约建立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哈瑞(1911)设计了标准成本制度,这是美国最早出现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
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达到了对成本进行管理的目的。
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 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财务业绩评价时期1、纯财务分析考核体系杜邦(1915)公司首创“杜邦分析体系”。
纳德森·布朗(Donaldson)将投资报酬率分解为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这两个指标共同为企业整体及部门的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大大扩大了投资报酬率的使用,标志着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基本形成,被认为是财务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亚历山大·沃尔(1928)提出了沃尔比重法,他选择了流动比率、自由资本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七个财务指标,采用行业标准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引导企业向行业先进看齐。
沃尔比重法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虽然都在财务领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体系只重视经营的管理活动、完全忽视市场外部的纯财务分析的考核体系,但是,这两种体系在企业业绩评价的道路上开拓了新的思路。
2、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杰克逊•马丁德尔(1950)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公司管理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社会贡献、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
其绩效评价思想在当时来讲最为全面,形成了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在50年代后期被许多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普遍采用。
美国会计学会(AAA)(1973)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海外经营的子公司的利润受转移价格影响很大,而转移价格并非子公司的经营者所能控制的,因此提出在进行预算比较时应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并开始使用附加的非财务指标。
Persen和Lezzing(1979)对美国400多家跨国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对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杜邦体系的分析指标,强调了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相关的财务指标。
米勒(1982)出版的《责任会计与业绩评价》一书中,对业绩评价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的讨论和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应运用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的观点。
3、创新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经济增加价值(EVA)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不断迅速的变化,过去那些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如投资收益率等、每股收益等,已有了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衡量企业市场价值方面,受到各方企业的广泛批评。
那么,这些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这些财务指标有很多限制,尤其是对外披露的限制,企业的实际资本和成本没有考虑进去,这就造成了管理层的短期化,有了很多盈余操作的空间。
在这个时候,EVA这个指标就由此产生了,解决了上述的缺陷。
Stern Stewart(1991)公司在《应用公司理财》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
Stern Stewart认为在该评价体系中,业绩评价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而非投资收益率等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从而消除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它克服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综合业绩评价阶段Robert Kaplan(1992,哈佛商学院教授)和David Vorton带领的研究小组在“衡量未来组织的业绩”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一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平衡记分,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的四个内容。
综合平衡记分卡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目标和衡量方法。
综合平衡记分卡使企业经营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来审视自己的绩效,促使企业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
三、绩效评价系统中的财务指标(一)盈利能力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经营利润,同样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得前提,它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债权人、企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
由于利润的大小不仅与生产经营的成绩有关,也和生产经营规模大小、经济资源的占用量有关,所以,利润的高低不可以直接衡量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的大小与资产获利能力和企业产品的综合盈利能力有关,其大小可以用投入产出的比值来衡量总资产报酬率=税息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额( 销售收入)(二)偿债能力耿莉萍(2008)说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 企业才有条件和基础实现快速平稳发展。
一般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项指标来分别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主要反映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付担保。
这一比率越高, 债权人的安全程度越高, 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但对于企业来说, 流动比率过高会使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白白丧失了再投资的价值。
一般认为, 生产企业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 左右。
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约占1/2,余下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
长期债务是企业的主要债务。
资产负债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程度上是通过借款筹来的, 体现了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 借款越多获利越多, 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而举债比率过小, 则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按通行标准, 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 过高或过低都对企业发展不利。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三)经营效率衡量一个企业资产运营的好坏要看企业资产运用的经营结果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
由于企业经营所得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 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的指标也就不同, 通常可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产销平衡率两项指标来进行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越快, 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越少, 可以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
这一指标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
产销平衡率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成果为社会所承认的程度, 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若产销平衡率过低, 则说明产品销路较差。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四)发展潜力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之一,在市场环境中,销售收入是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是企业的总量成果,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断增长显示了企业规模的扩大,销售额的增长也预示了企业的良好的发展前景。
故选择以下两项指标来分析: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四、财务指标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系统中的地位季卫(2010)认为,虽然平衡计分卡的主体思想是在学习和成长、内部流程、客户及财务四个方面取得平衡,但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而且,它们都是企业战略因果关系链中的一部分,并最终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与财务结果相关联。
从学习和成长维度到财务维度,它们之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企业内部,企业长期盈利水平的提高、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股东价值的增长将更多来源于客户的满意程度,而企业只有提高和改善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以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得顾客的满意度上升,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而企业内部运作效率的提升则要以学习与成长为基础。
上述关系如下图所示。
可见,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系统中,财务维度处于统领地位。
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总裁(2010)把财务指标作为BSC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这样理解:“我们从最终目标开始,我们要追求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BSC的逻辑关系,所有的箭头最后指向财务维度”;“财务目标和指标确定了实施公司战略必须达到的财务业绩,同时成为BSC其它三个维度所有指标的最终目标和指标。
”由此可见,作为“最终目标”,财务维度的各种指标为另外三个维度指标的选择奠定基础。
当设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成长维度的指标时,必须保持这些纳入的指标有助于改善财务成果和实施战略。
如上所述,季卫(2010)认为,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三个维度都会影响财务维度,但其影响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并且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