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
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阳明病篇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9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条文明确提出了吴茱萸汤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等。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而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或沉弦细,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关于吴茱萸这味药的描述,黄元御《长沙药解》有云:“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重用六两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又配伍了人参、大枣,共奏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刘渡舟胃脘疼痛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用好吴茱萸汤
用好吴茱萸汤条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李冠杰讲述)里证这一部分,我们先说一个特殊的方剂。
从以前的医案当中,你会发现这个方剂的应用率不是很高,但是我在临床当中体悟,和一些同道朋友或学生在临床当中逐渐发现这个方剂在临床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方剂。
就是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从以前的医案来看,用的机会不是很多。
但是现在看,它应用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关于吴茱萸汤的论述在《伤寒论》中有好几条。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经方的一个典型的方剂。
条文里边论述的那些症状,有些是一组一组的,要是按我们一般的理解,可能理解成这一个条文论述的两三个症状,容易一起出现。
另一个条文论述的那一组症状,比如说,吐利,厥逆,心烦,烦躁欲死,这一组确实是很容易一块出现,这人又吐又泻下,很难受。
但是把这些症状全表现出来的,你临床当中很少见。
常常是吴茱萸汤证急性发作的,几分钟以前这个人还是挺好的。
比如说晚饭以后,他只是觉得胃里稍微有点满,说不定几分钟以后,正在床上躺着看电视,一起床,哗一下就吐出来了,吐了以后,躺在哪儿,或是晕,或是头痛,躺那儿就不能动了,这是吴茱萸汤证在临床当中一种急性的发作。
常见的呢,比如说偏头痛;比如说吃了东西以后恶心想吐;比如说有的人,平时吃饭还挺好,突然就觉得胃里难受,一点东西都不想吃了;还有的人,在胃不舒服的同时,或者说有头晕的同时,他会有手足凉,出冷汗。
这都有的。
那么这么多的症状,这些症状在好多其他方证里边也会出现。
那么,我们怎么去区别?我们的病理辨证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所整理出来的。
就是说,他必须具备里虚寒的病理特征。
如果说没有里虚寒的病理特征,你就得去找是不是别的方证。
在实际临床当中,真正那种急性的吐、利,甚至剧烈的偏头痛,头痛欲裂这一类症状,一般都是急性病,一般不找中医看,都去医院了。
吴茱萸汤似治阳明中寒,实则为治厥阴病方
吴茱萸汤似治阳明中寒,实则为治厥阴病方吴茱萸汤证——肝寒而郁,犯胃生饮,痰饮郁逆一、病机要点·《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条文解读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是:肝寒而郁,胃虚停饮,肝气夹痰饮上逆。
“干呕”:肝郁气逆犯胃,致胃气上逆,临床多见干呕、嗳气或呃逆之症。
结合吐涎沫和头痛,可以定性为肝寒气逆。
“吐涎沫”:胃虚停饮,故见口水多,吐白色痰沫。
今肝寒气郁,肝气犯胃,夹胃中痰饮上逆,故临床上易见泛吐酸水或黏涎,甚至痰气上逆于鼻腔、咽喉、气道、头目,导致各种病症出现。
“头痛”:结合吐涎沫与干呕可知,此头痛应为肝寒气逆,夹胃中水饮上逆丁头脑所致。
因为是肝寒气逆,故其头痛多为阵发性,发作时头痛甚剧,但好转也快。
因为凡是阵发性加重的症状,大致都与肝有关。
肝寒气逆的头痛,可以在头的任何部位,不一定局限于颠顶,但头痛在颠顶的多,也可出现前额痛。
如果是女同志长期头痛,应重加当归,轻佐川芎等养血活血药。
干呕、头痛、吐涎沫三者并见,肯定就是肝寒而郁,挟水饮上冲,是典型的吴茱萸汤证。
(二)与同治吐涎沫、眩昏的五苓散鉴别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须与五苓散证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相鉴别。
两者都可有头眩昏、吐涎沫的症状,不同之处在于:五苓散证很少出现头痛,却多有表邪未解和小便不利之症见。
吴茱萸汤证既有胃的症状,如胃胀、反酸、吐清水等,又有肝经寒凝、肝寒而郁证,如口苦、烦躁易怒、面色晦暗等,而且多呈阵发性发作。
二、论吴茱萸的药物特性吴茱萸汤中最关键的药是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能开肝郁,性温能散肝寒,味苦烈善于燥湿化痰,又最善平降冲逆。
其降逆之力特别强,对肝寒上冲之气、肝寒水饮,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能降颅内压、降血压、降眼压,降冲逆之气。
(陈潮祖:“吴茱萸苦辛大热,既长于温肝行气,又是温胃散寒和降逆止呕要药”)吴茱萸是治疗肝寒水饮药,不是补肝阳之药,所以它是治疗肝经的实寒证,不是治疗肝经的虚寒证,故其脉多半弦紧有力。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党参30g、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老中医: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
二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吴茱萸汤治偏头痛、细菌性痢疾验案导读: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全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组成】吴茱萸 6~12g,人参 6~12g,大枣 6~12 枚,生姜 9~21 片,水煎服。
一、辨证胃脘虚寒疼痛,泛酸嘈杂,干呕或呕吐,吐涎沫或下利。
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四肢厥冷。
上腹部膨满痞塞感,有时可闻及振水音。
舌苔白滑,脉沉弦。
二、辨病1.头痛,偏头痛。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4.膈肌痉挛(呃逆)。
5.癫痫。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7.梅尼埃病。
8.小儿蛔虫病。
9.妇女妊娠呕吐。
三、辨体质体质偏弱且畏寒,体格偏瘦或中等。
属虚证、寒证者。
【慎用或禁忌】胃热较盛或肝阳上亢导致的恶心呕吐,泛酸嘈杂,头痛烦躁,肩颈部发硬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1.头痛,偏头痛:加川芎、藁本、荆芥。
2.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姜半夏、砂仁、甘草。
3.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加石榴果皮、臭椿根皮、艾叶炭。
4.膈肌痉挛(呃逆):加芍药、柿蒂、丁香。
5.癫痫:加桂枝、柴胡。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7.梅尼埃病:加桂枝、茯苓、猪苓。
8.小儿蛔虫病:加使君子、乌梅肉、花椒。
9.妊娠呕吐:加半夏、茯苓、伏龙肝。
1.偏头痛张某,女性,39岁,小学教师。
1964年7月初诊。
患者自诉平素患有左侧偏头痛,每感受风寒或恼怒时即发作。
且患有慢性胃炎,劳累或遇寒后胃部即感不适或有疼痛发作。
近来因工作繁忙,睡眠时间较少,又出现剧烈之偏头痛,呕吐不食,甚至手足厥冷。
按其心下部可见膨满感。
观其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紧。
初诊认为是太阴痰厥头痛。
采用半夏天麻白术汤 3 剂(配不到天麻),药后症状改善不显。
再诊时考虑到患者素有胃病,且伴有胃寒,此乃厥阴头痛也,因而改用吴茱萸汤:吴茱萸 9g,东北红参 6g,大枣 9 枚,生姜 12 片。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
刘渡舟老先生吴茱萸汤验案胃脘疼痛案一刘某,男,32岁。
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服药一剂。
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呕吐案周某,男,27岁。
患慢性肾炎而住院治疗,症见:恶心呕吐,犯逆酸水,至夜间则发生寒战,全身战栗如虐,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无力。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共服药五剂,呕吐与寒战皆止。
唯肾炎化验仍有蛋白。
呃逆案姜某,女,39岁。
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
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舌苔白润,脉弦无力。
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5克大枣12枚茯苓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陈皮15克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丁某,男,53岁。
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
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7枚桂枝6克厚朴12克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
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腹包游移案杨某,女,42岁。
所诉之证甚奇,每天将拂晓时,小腹部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从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则呕吐苦水黄涎,伴头目眩晕。
每次发作月2小时左右,然后自动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脉沉弦。
此属厥阴寒气挟饮而上冲于胃,以致胃寒气逆。
治当暖肝温胃平冲降逆。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
【吴茱萸汤】加减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验案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痛经。
笔者习惯于从肝经入手,治疗此病。
今举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例,具体如下:【验案】患者,女,35岁。
初诊时间:2017年2月28日。
患者自述经前期及经期剧烈腹痛一年余。
痛时有如大锤锤击,痛不欲生。
伴头痛,畏寒肢冷,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眼干,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
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口服镇痛药稍有缓解,但是病情反复,效果不佳。
查见舌胖大、尖红、苔腻。
脉寸浮弦,关尺沉弦有力。
【诊断】痛经(肝寒气滞)。
【方药】【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合方加减:吴茱萸10克,生姜20克,党参15克,黑附子12克,大黄10克,炮姜15克,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白芍25克,小茴香25克,升麻10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
颗粒剂,7剂。
水冲服,早晚各1次口服。
2017年3月13日二诊:服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余症状亦缓解,胃脘偏胀,腹部坠胀消失。
舌胖大、舌质暗、舌苔薄白、舌尖红已经消失。
左寸关尺脉同前,右关脉沉细。
上方去升麻,防风,炮姜,加茯苓25克,熟地15克,生大黄易酒大黄10克。
7剂。
2017年3月21日三诊:诸症缓解,腹痛基本消失。
舌胖大,淡润齿痕,脉沉无力。
邪气渐退,正虚之像已现。
调整处方为【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香附15克,当归15克,黑附子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小茴香25克,乌药20克,炮姜15克,茯苓25克。
7剂。
水冲服。
笔者认为先有肝寒,而后肝阳不能升发,郁而气滞,气滞日久,血脉不利,变生瘀血,发为痛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王波)。
吴茱萸汤善治肝胃虚寒
吴茱萸汤善治肝胃虚寒第一次出来,就跟别人结下矛盾,还好,小孩子没什么事,也得到善后。
这是我唯一觉得安慰的一点。
第二天我不好意思再在小镇再待下去,只好先回去,向师傅报告再说了!回到第一师傅的家,已经夕阳漫天,想到第一次出去游历,就灰溜溜的回来,真给师傅们丢脸,心情也像慢慢下沉的夕阳一样,很沉!很沉,倒不是怕师傅的责骂,是自己不懂世事啊!就像愣头青一样,只会热血上头。
师傅很意外的看着我,没有说什么。
让我先去休息!我条件反射的去找毛笔抄汤头歌去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几个师傅通过老关系,给我在中医院给我找了一份工作,让我先到药房去待一段时间,学会为人处世再出去游历。
面对几个师傅的挚爱之情,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回报他们,从入门开始手把手的教授我诸多的医学知识,包含了不外传的历代祖辈的行医经验和赖以成名的秘方绝技!来中医院上班一个星期了。
院长是师傅的曾经的学生,也是师傅曾经的下属。
对我很关照。
我也安心的平静的上下班。
站在药房门口,两只手插在裤口袋里,缩着脖子,有些悲凉地瞧着清冷的医院门诊部。
这些年中医不景气,平时里来医院就诊的人就少,现在年边了,就更没什么人了。
中医院也只有跟随社会的发展,开设西医诊室,引进设备,招西医生,打点滴。
已经是进入冬季寒冷的天气了,这时,从门诊部里挑门帘走出一位老妇女,有些佝偻着背,头发在寒风中有些散乱,一边用手在太阳穴上揉搓,一边弯着腰,把一张处方单凑到眼前费劲地看着,慢慢往划价处走去。
我知道她很快会来拿药,便转身进了药房,站在窗口后面,轻轻跺着有些冷的脚,把手拿出来哈了口气,相互搓着。
药房里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暖气,放在墙角的,发出嗡嗡的声音,不仅没把屋里温度升高什么,让人听着有些心烦。
过了一会,脚步声近了,小窗户露出了那妇人的脸,满是细细的褶皱皱纹。
她活动了一下冻僵的脸,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麻烦取个药,谢谢!”我接过处方单,先仔细看了一遍,是:。
然后将处方放在桌子上,用镇纸压住,抽出几张牛皮纸在桌上摊好,拿着小药秤像平时在师傅家那样开始抓药。
吴茱萸汤统阳阴
视 疲劳 症 、 角膜溃 疡 、 急性 结膜 炎 、 急 性 充 血 型
反剧 者 , 属 上焦 也 。” 二为“ 少 阴病 , 吐利 , 手 足 逆冷 , 烦躁 欲 死 者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 j为“ 干 呕 , 吐涎 沫 , 头 痛者 , 吴茱 萸汤 主之 。 ” 历 代 医家 皆认 为 吴 茱 萸 汤 可 统 治 阳 明 、 少阴、 厥 阴之证 。
痛 、 呕 吐吞酸 、 口疮 。
胃中痞 痛 、 嗳 气 频频 等 , 还 可 与 旋 覆 代 赭 汤 合
方 使用 。 治 疗头 痛头 晕 、 胃部 胀 满 , 可 与 苓 桂 术 甘 汤 合 方 应 用 。本 方 中 吴 茱 萸 为 主 药 。根 据 前
人 的经 验 , 生 姜量 应 倍 于 吴茱 萸 , 人参 量 应 等 于吴茱 萸 , 这时疗 效 最佳 。
辫
吴茱萸 汤 在《 伤 寒杂 病论 》 中证 治 有 三 : 一
为“ 食 谷欲 呕 , 属 阳 明也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得 汤
孳
经性 头痛 、 习惯性 头痛 、 颅 内血 肿 、 顽 同 性 头 痛
等 。此 外 以 眩 晕 为 特 征 表 现 的 高 血 压 病 、 美 尼 尔 综 合 征 也 可 参 照 使 用 。3 . 眼 科 一 些 疾 病 。如
现代 临 床应 用 吴茱 萸 汤善 治 的 主 汪有 : 1 .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吴茱萸汤神奇疗效验证
患者,女孩,7岁
主诉:干呕腹痛两天。
现病史:二天前食生冷后出现“腹痛呕吐低热头痛”,在镇医院输液治疗两天效差来诊!刻见:2天不敢食,一吃即干呕腹痛,患儿头手汗出,呈低头状趴卧,囗内不停吐涎水,大便略稀,舌淡苔白,脉浮稍数。
分析:中焦虚寒,病邪上逆,太阳少阴合病。
治宜:温胃降逆止呕,伤寒“食谷欲吐,干呕吐涎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桂枝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桂枝10 g,白芍10g,炙甘草5g ,生姜 10g,大枣6 g,党参10g,吴茱萸 6 g,姜半夏10g
用法:儿童均用颗粒剂一袋,剪开加开水100毫升化开当场温服。
初服几口仍呕,但再服己不呕甚,服下后休息二十分钟,患已明显不呕不吐涎!随访一剂即愈,家长说中药效甚好,效一点也不慢!。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
吴茱萸汤治大病,而且特别好辨证编者按:郭老对吴茱萸汤证做过不少论述,他说:吴茱萸汤症病因在胃。
这个方子治的是什么?这个头疼的病在哪里?不是在头上,在胃里,看见了没有?吐涎沫。
胃里分泌出来的一些液体,这个液体是有毒的,再吸收到血液里去自家中毒。
听明白了自家中毒不,自己吸收了自己的分泌物,到循环里去,到这个神经中枢,发生的头疼,所以他疼啊包括眼,他这个部位是前额跟眉棱、眼睛,这一块,不是侧面,也不是后面,听明白了吗?有一定部位,有一定的疼的类型,又有一定的其他的联属原因,你治上一例,你就明白了,往往要是找你来,一定是经过多个大夫治不了,才找到你的,绝不会第一次找你。
就这个药,吃了十几付就好了。
治这个病,这样的头疼,我在北京治的不是一百二百,多了,都治不了,多少年的都是。
新发生的,他一时转不到我这来。
吴茱萸汤郭老化裁方:辨证:头疼吐涎沫,前额眉棱骨部位疼,疼时睁不开眼,疼时吐涎沫。
处方:吴茱萸25克、生姜25克、党参45克、半夏25克、茯苓40克、甘草15克、大枣10个(破开),成人两次分服。
禅意人生:各位师兄:打扰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吃了吴茱萸汤后,身感无力、口渴,应如何应对呢?一亨耳:需要做全面问诊。
禅意人生:@一亨耳教授好!病人不在我身边,明天见了再问具体情况。
谢谢!一副药分两天四次服的。
上善若水:吴茱萸每日量5克,我自己服用过5克、 6克、9克、15克,效果差不多。
吴茱萸先用开水烫两遍再用,60克也没事,要对症了。
唐斌:我有幸在郭教授、子皿的指导下,帮助过患病15年的吴茱萸汤症患者,全程用郭老原方、药量,吴茱萸25克,清半夏25克。
1.正如郭老所言,离开病说药,一钱不值。
2.吴茱萸症病人忍受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的,发病时患者用头撞墙,头骨不会觉得痛,只觉得脑内神经疼痛。
多年遍寻名医,接受了西医各种治疗、各种手术,人都变型了,从忍受痛苦,到绝望。
3.患者:男,48岁,左侧头部、前额疼痛、左眼胀疼(高压),头部疼痛15年,每周疼痛一次,持续疼痛时间24小时。
【吴茱萸汤:一方治三经病证】:药...
【吴茱萸汤:一方治三经病证】:药...2.关于一方治三经病证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所治包括阳明、少阴、厥阴三. 经病证。
即“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的阳明病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少阴病证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生之”的厥阴病证、虽病在三经有别,症状亦有差异,但其见症均有呕吐,皆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
且君药吴茱萸味辛性热,入肝、肾、脾、胃经,既能温胃止呕,又可温肝降逆,更可温肾以止吐利,一药而三病皆宜,故可用吴茱萸汤一方以治三经病.5方论选录许宏:“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寒不受食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8)方有执:“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届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
吴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
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
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寒论条辨》卷4柯琴:“少阴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
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甚微之别矣。
…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故烦躁;肝血不于四未,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相生之机,故欲死。
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猛者,不足以当绝处逢生之任也。
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邪,则上不扰。
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
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
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
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生,培植下焦之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
吴茱萸汤治病三则
吴茱萸汤治病三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所说的茱萸究竟为何物?为何要在重阳这一天“遍插茱萸”?重阳佩戴茱萸主要是为了避邪。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代人们的观念中,‘阳九’是灾数,‘重九’则意味着凶上加凶,需要辟邪消灾。
另外在古人看来,疾病与邪气密不可分,茱萸因为浓烈的气味和驱寒祛湿的药用价值,被认为具有辟邪祛疾的特殊功效,下面来见证它的神奇疗效。
案一:脑炎症状:8岁女童,呕吐,食则吐,头疼,头晕,体温38.6,汗出,手脚冷。
方药:吴茱萸10 党参9 生姜18(切)大枣二枚(劈),三剂治愈。
按: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该女童所患不正是此条文的典型临床表现么,张仲景当年的临证方法论,以条文的形式写出,明示人以辩病证而论治之道。
每一条大论都是来源于临床实际,很朴实,很实用。
不像后世那些医论,只不过是华丽辞藻的堆积,脱离临床实际,试问这样的文学中医如何能守护家人的健康?吴茱萸汤是一个治疗厥阴肝寒厥逆的方子。
《黄帝内经》云:”肝气逆则头痛。
”但她同时又是一个治疗阳明中寒的方子。
仲景云: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案二:老人口水多症状:男,70岁,尿多、怕冷,口水多,咽痒咳嗽,烦躁睡不着。
方药:吴茱萸10 党参9 生姜18(切)大枣二枚(劈),5剂改善明显。
按:患者出现过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
患者自述躁的睡不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翻来翻去睡不着治疗少阴寒化证,附子用的比较多,其实一个人身体里面如果有陈年积冷,吴茱萸在破阴方面的效果,是胜于附子的,比如治疗少阴五更泻的四神丸就是以吴茱萸为主。
伤寒论有: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使用体会
吴茱萸汤使用体会第4节吴茱萸汤使用体会另外11.30条上礼拜上过了嘛。
吴茱萸汤啊,我今天还带着在喝的,我最近这个礼拜在挑战吴茱萸汤的极限啊,想说喝到到底下到多重的吴茱萸的时候我的肝会爆炸啊,那这个溶解肝脾的吴茱萸。
那么我现在已经可以喝到一天一碗吴茱萸了,就是一升。
就是在药局买的话买二两半,二两半装200cc的那个小饭碗啦,刚好可以装满。
二两半我已经撑过来了,没事。
所以基本上你的体质还算对证的话,我体质对证,是因为我住在这个身体里面已经很久了,知道它是有厥阴调调的体质,所以就用了啊。
至少我今天确实用到一升了啊,如同张仲景的量,那没有事。
没有事是指负面的地方没有事。
那正面的地方我觉得,我从前吃科中的时候啊,吴茱萸汤就那么几口对不对,我吃科中时不曾体验到吴茱萸通大便,阳明大便不通有一条是吴茱萸,就是阳明风冷谷气不行那种啊,就是吴茱萸。
那么真的吃到那么重的吴茱萸你才发现,原来人大便可以这么通的。
那个通不是拉肚子,而是,我这样讲是非常恶心,就是当你坐在马桶上,你就会觉得你身体里面有个投手把大便投出来,就是,扑通,就丢下来了,整条路就是顺到不行。
可能也是因为吴茱萸打出一些痰了,所以大便被痰包住了。
就是顺到不行,就是坐上去大便就那么哗拉滑下来,就是太爽块了。
就是吴茱萸那个通大便的力道,那另外就是说,吃下去之后,下体有什么不对劲的,当然要吴茱萸这个体质啊,不是在医各种病哦,就是一下子就舒服了。
然后喉咙本来在痛,你知道喉咙痛有时候是痰塞住在痛,像少阴治喉咙痛的桔梗汤,那就在治喉咙被痰塞住的喉咙痛。
那吃下去痰下去了,马上喉咙就松了。
然后再加一个感觉是什么呢?是整个头空掉了,脑子中整个胀的感觉都没有了,就好像整个头被掏空一样。
昨天陈助教在那里说,你吃吴茱萸肝是没溶了,那脑溶了。
但我就是说当你用到仲景用的那个剂量的时候啊,所有的效果都是非常戏剧化的,吃科学中药我想不太有那种感觉啊。
我当然不是要鼓励同学吴茱萸都开那么重,大家把肝都溶掉啊,当然不是这样。
吴茱萸汤医案一则
吴茱萸汤医案一则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
吴茱萸汤临证治验3则吴茱萸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伤寒论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皆出现此方。
细察其方证病机,乃厥阴肝寒,浊阳上逆所致。
笔者临床但凡见到以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所致的疾病,用吴茱萸汤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选取验案3则,供同道参考。
1 厥阴头痛证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13年6月7日初诊。
人气最佳(最多人评他):周俊似、蓝邹月、李梓谦、覃楷纹、郑静、杨佳幸、杨杰雄、洪康宁、李素洁、黄慧玲、高绍埕。
头痛欲裂2年余,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及利血生片等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红蛋白60g/L,但头痛症状丝毫未减,伴恶心、干呕,且夫妻同房时即出现恶心、呕吐加剧,诊为神经官能症,转精神科治疗,效果仍然不佳,症状依旧。
刻诊:头痛欲裂,几欲撞墙方能止,面唇苍白如纸,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而弱。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
中医诊断:头痛病,辨证属厥阴肝寒、胃气上逆。
治以温肝暖脾、和胃降逆,予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
处方:吴茱萸6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15g,姜半夏12g,陈皮6g。
7剂。
水煎,早晚分服。
6月14日二诊:头痛稍减,觉精神亦好转,面唇稍有血色,舌质淡伴齿痕、苔薄白,脉沉弦弱。
前方既效,厥阴肝寒既破,可乘胜而加补气补血之味。
前方党参增至30g,大枣增至20g,生姜增至20g,陈皮增至10g,7剂。
6月21日三诊:头痛大为好转,平日恶心亦未作,面唇色稍华,舌质淡齿痕减苔薄白,脉沉弦较前有力。
前方既效,守方继进7剂。
环偶极子是环形多极子家族最基本的成员,环偶极子是由电流j沿着圆环体的径向方向流动,在圆环体的子午面上形成等效的磁偶极子m,多个磁偶极子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轴向的环偶极子T,因此环偶极子可以理解为由磁偶极子首尾相连组成闭合环的一个大的磁偶极子[8-10]。
环偶极子具有与传统电极子与磁极子不同的独特电磁响应特性,如具有较高的品质因数Q、谐振透明、非线性旋光性、模式转换特性、光学特性各向异性、负折射率等特性[23-32],环偶极子除具有独特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外,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制备传感器、调节器、切伦科夫计数器等器件[33-37]。
吴茱萸汤治愈每年长冻疮,每月发一次口腔溃疡。
吴茱萸汤治愈每年长冻疮,每月发一次口腔溃疡。
郭某男16岁主诉:9岁开始每年长冻疮,一年比一年严重,冬天特别怕冷,胃口极差,舌苔白厚腻,有时还缺一块苔。
鼻塞不通气。
嗜睡,没精神。
便秘,一星期上一次厕所,或者肚子一痛就要拉肚子。
每月犯一次口腔溃疡,痛的不能吃饭。
屁股爱长疮。
肚脐周围痛。
时头痛,烦躁。
冬天吃油腻食物一受凉会上吐下泻。
第一次就诊时脸色黑青。
手指关节皮肤发黑。
额头,脸颊爱长痘。
吴茱萸汤原方原量服用大概有半年时间,就每次不舒服就喝吴茱萸汤,因为去年冬天感冒坚持服用吴茱萸汤之后,身体状况好转了很多,所以今年一生病就找我开药。
排邪反应症状:去年冬天感冒开始服用吴茱萸汤,第一次大感冒反应最严重,在床上躺了一星期,家长感觉娃快不行了的感觉。
气色非常差。
后来每次感冒反应逐渐减轻,流鼻涕,鼻塞流鼻血,鼻涕带血,咳嗽咳痰,发烧,半夜呕吐,身上出疹,肚脐周围剧痛,心慌,嗜睡,身痒,脚剧烈瘙痒,口腔溃疡。
以上每个反应症状都反复多次,一次比一次轻。
今年新冠爆发的时候出现剧烈头痛,发烧,异常怕冷,没胃口,坚持服用吴茱萸汤诸症皆愈。
目前爱长冻疮的情况已痊愈,自述今年特别抗冻,以前到冬天特别怕冷,双手耳朵都长冻疮,一年比一年严重。
到春天才能好。
而且精神也非常好,以前嗜睡。
现在都没有这个情况了。
胃口也大大好转,以前就吃饭特别难,感觉吃饭是件特别痛苦的事。
现在好了。
口腔溃疡已痊愈,便秘痊愈。
上述症状皆愈。
脸色已转为正常。
辩证: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嗜睡(少阴病)冬天一吃油腻受冻就上吐下泻(吐利)手脚冰凉晚上睡一晚上脚都暖不了(手足逆冷)人很烦躁。
嗜睡并非少阴病独有,吴茱萸汤证亦有嗜睡怕冷的情况。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基础上加吐利或手足逆冷或烦躁欲死之中任一症状皆为吴茱萸汤证。
这位患者从小发烧就喝布洛芬,一感冒就喝西药打吊瓶,家长回忆一年比一年胃口差,精神也越来越差,越来越怕冷,不想动弹就没有以前孩子的精气神。
实践“吴茱萸汤”——治疗“睡觉口苦、流口水”_第1页_中医学堂_文艺_西祠胡同
实践“吴茱萸汤”——治疗“睡觉口苦、流口水”_第1页_中医学堂_文艺_西祠胡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了,睡觉醒后嘴里苦苦的、含一些口水,很不舒服,还影响睡眠。
可是,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病)造成的。
原来向医生咨询过,也没说出所以然,以不是什么大毛病搪塞。
自己稍懂中医后,也在想这个问题,认为是脾虚寒的原因,可是,现在脾胃已经好了很多,但睡觉有口水的现象没有一点改变,所以,由于辨证存有疑问,一直没有针对此吃过什么药,近来看了JT叔叔之《伤寒论慢慢教》阳明篇讲记.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后,才清楚了这一病因。
虽然我的毛病没文中说的那么厉害(口水没多到流出来),但现象一致,再加上自己刷牙时常干呕,原来也有吐酸水的现象,便确定,这是吴茱萸汤证,开方:吴茱萸20克洋(人)参10克党参20克生姜60克大枣8枚(劈)本来用30克洋参,但感觉好浪费,再加上自己精神还好,就改用了20克党参。
《伤寒论》原方为: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汉制一两约为现在的15克,由于自己对药性不是很熟悉,保险起见,一般将一两换算为10克开方,即原重的约3分之2。
待了解药性后再根据病情的变化加减重量。
熬好药后,睡觉前喝了半碗。
由于是第一次喝这药,不敢一下子多喝。
药好难喝,苦味较浓。
喝后没有反应,睡觉起来还是老样子。
之后,由于忙其他事去了,喝药不是很正常,大概记录一下:12月22日晚:喝半碗药。
无任何反应和效果。
12月23日晚:喝一碗药。
无任何反应,醒来感觉口水少了一点。
半夜起夜一次,尿在痰盂里待观察。
因早上忙着其他事去了,没及时查看,到晚上来清理时,发现痰盂壁上结了很明显的垢,照正常的,也不知要多少泡尿才能成这样,而且颜色比平常的深了好多(土黄色),用清洁液泡了好久才洗掉。
这不禁想到了结石,想到了肝硬化......不知其他人喝吴茱萸汤有没有这一现象。
吴茱萸破阴实真是名副其实啊!12月24日:没喝药,第二天醒来口水没了,口还苦。
可能这是偶然,因原来已有过这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
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
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
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
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
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
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
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
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
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
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
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
萸汤证无疑。
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
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 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 克干地黄9 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
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
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 克防风细
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 克【用法】水煎服。
【功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
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加生姜3 片,用水400 毫升,煎至320 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
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来源】《宜明论方》卷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 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 克【用法】上药为末。
每服
9 克,用水300 毫升,生姜3 片,同煎至240 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主治】阴盛生
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名称】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
浸,焙炒)1 两,白术2 两,赤茯苓去黑皮)2 两,陈橘
皮(汤浸,去白,焙)1 两半,荜茇 1 两,厚朴(去粗皮,
生姜汁炙)2 两,槟榔(锉)2 两半,人参1 两半,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呕吐
酸水,气结心下。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 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千金》六【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
甘草1 两,人参1 两,桂心1 两,大枣10 个,生姜8 两。
来源】《千金》卷六。
【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
以酒5 升、水3 升,煮取3 升,分
3 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组成】吴茱萸(炒)1 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
陈皮。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妇人脏气本虚,
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
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生姜
圣惠》二【组成】吴茱萸1 分(汤浸7 遍,焙干微炒),大枣5 个,甘草1 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
源】《圣惠》卷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
绝。
【用法】上锉细。
以水2 大盏半,煎至1 盏半,去滓,
分3 次温服,不拘时候。
方出《肘后方》卷药物组成】吴茱萸5 合,桂1 两。
【处
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方剂主治】卒心痛。
【用法用量】用酒2 升半,煎取1 升,分2 次服。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当归(切,焙)3 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 钱匕,水1 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炒)3 分,桂(去粗皮)1 两,细辛(去苗叶) 1 两1 分,吴茱萸汤-用药禁忌1 .本方辛苦甘温,对热性呕吐、头痛、胃腹痛不宜使用。
2 .服本方汤剂后,常觉胸中难受,头痛增剧或眩晕,但半小时左右反应即消失,故妥药后可稍事休息,以减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