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场的分类与规划

合集下载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养殖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领域,对于养殖场地的选择与规划至关重要。

合理的场地选择和规划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环境风险,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的关键要素,并探讨如何制定科学的方案,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

一、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

理想的场地应具备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水温、充足的水源以及适宜的土质等因素。

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健康,因此需要进行水质检测和评估。

同时,选择距离市场和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销售和物流运输。

二、生态环境考虑养殖场地的选择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养殖物种的繁殖和成长至关重要。

在选择场地时,要避免选择敏感生态环境、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有严重污染的地区。

此外,合理的场地规划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布置养殖区、农田和水体之间的距离,避免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周边水体。

三、市场需求与发展规模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规模。

通过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具体的养殖品种和生产规模。

不同品种有不同的环境需求,养殖场地要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根据发展规模规划场地面积、设施和设备的投资,确保养殖工作能够高效运作。

四、规划布局与环境控制科学的养殖场地规划布局有助于实现高效的养殖管理和环境控制。

根据养殖物种和发展规模,合理划分场地,科学安排养殖网箱或养殖池塘的布局。

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此外,场地规划还需注意环境控制,如遮阳、通风、防风等设施的建设,以减少自然环境因素对养殖产业的影响。

五、环境评估与监测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的过程中,环境评估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环境评估可以通过水质监测、土壤检测、环境影响评估等手段,评估养殖场地的适宜性和环境风险。

定期的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养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高中地理渔场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渔场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渔场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渔场的知识点总结渔业资源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高中地理中,渔场是一个基本概念,包括海洋渔场和内陆渔场。

要了解渔场,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海洋渔场海洋渔场是指海洋上的渔业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是人类获取海洋渔业资源的场所。

它的主要特征有:1.位置和范围中国沿海沿岸和岛屿周围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而全球海洋渔场主要集中在北冰洋、南冰洋、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的海域以及穿越一些大陆陆缘的海区。

2.种类和数量海域中的各种鱼类(如带鱼、鲳鱼等)、甲壳类(如龙虾、蟹等)和贝类(如扇贝、海螺等)以及海藻等都是渔业资源。

3.资源分布规律海洋渔场中的资源分布不是均匀的,在某些时期和某些地区会出现大量的某种鱼类等渔业资源,这就需要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渔业的开发和管理。

二、内陆渔场内陆渔场是指内陆水域内的渔业资源分布的地区。

它的主要特征有:1.分布范围我国的内陆水域很广阔,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

这些内陆水域中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鲤鱼、鲫鱼、草鱼、鳊鱼等。

2.环境影响内陆水域中的水质、水温、水流速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渔场中的资源分布,因此需要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

3.捕捞工具内陆渔业资源中有些是可以进行养殖的,有些则需要利用捕捞工具进行捕捞,如渔网、渔具等。

三、渔业资源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资源保护优先对于已经在野外自然保存的野生动植物,应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和破坏。

2.合理利用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要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3.科学开发在进行渔业资源开发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采取科学的管理和利用方法,从而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总之,渔场是渔业资源分布的地区,是人类获取海洋和内陆渔业资源的场所。

要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开发。

水产养殖场规划

水产养殖场规划

水产养殖场规划水产养殖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场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场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内容、规划原则以及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水产养殖场规划的重要性水产养殖场规划是为了确保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规划可以帮助确定养殖场的位置和规模,避免因选址不当或规模过大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其次,规划可以提前考虑到资源配置和产业链的完善,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最后,规划可以科学管理养殖过程,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产资源。

二、水产养殖场规划的内容水产养殖场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选址、场地布局、水源供应、养殖种类选择、设施建设、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方面。

1. 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包括水质、水流、土壤等方面,确保养殖场的正常运营和资源的可靠供应。

2. 场地布局: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布局,包括鱼塘、网箱、池塘等设施的位置和大小,以及通道和工作区域的设计,保证养殖场的高效运作和工作人员的便捷操作。

3. 水源供应:确保水源供应的稳定和充足,可以通过引水渠道、水库或井水等方式,根据养殖需求进行合理利用。

4. 养殖种类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场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包括鱼类、虾类、蟹类等,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养殖风险。

5. 设施建设:养殖场的设施建设包括饲料库、孵化室、污水处理设备等,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环境保护。

6. 养殖技术:制定科学的养殖技术方案,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监测等,提高养殖效益和规避风险。

7. 市场销售:规划合理的销售渠道,确保养殖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增加销售收入。

三、水产养殖场规划的原则水产养殖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1. 生态保护原则:确保水产养殖过程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产资源。

高三地理渔场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渔场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渔场知识点归纳在地理学科中,渔场是指处于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适宜渔业生产的区域,也是人类从水域中获取海产品的重要场所。

了解和掌握渔场相关知识对于研究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高三地理的渔场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渔场的概念和类型1. 渔场的定义:渔场指的是水域中适宜于渔业生产、具备丰富的渔业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

渔场包括咸水渔场和淡水渔场两类。

2. 咸水渔场的分类:根据水域类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咸水渔场可以分为沿海咸水渔场、近海咸水渔场和远洋咸水渔场。

3. 淡水渔场的分类:淡水渔场根据水域的类型和特征,可以分为河流渔场、湖泊渔场和水库渔场。

二、渔业资源和渔场分布1. 海洋渔场:海洋渔场是指位于海洋中的渔业资源集中区域。

环流和海洋生态条件是海洋渔场分布的重要因素,例如巴厘洋流对太平洋渔场的影响。

2. 淡水渔场:淡水渔场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和湖泊等淡水水域。

淡水渔场的分布受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质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我国长江、珞珈湖的淡水渔场。

3. 其他渔场:除了海洋和淡水渔场,还有一些特殊的渔场类型,如沼泽渔场、红树林渔场等。

这些渔场类型的分布受地质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渔业资源。

三、主要渔业资源类型1. 人工饲养类资源:人工饲养类资源是指渔业工作者通过人工饲养和管理而产生的渔业资源,如养殖鱼类、虾类等。

2. 自然资源类资源:自然资源类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存在的渔业资源,如野生鱼类、海参、贝类等。

自然资源类资源具有一定的野生性和自由度。

3. 综合资源类资源:综合资源类资源是指同时具备人工饲养和自然资源特点的渔业资源,如养殖渔场培育的野生鱼类。

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 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包括科学养殖、渔业管理、合理捕捞等措施。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渔场,保持渔场生态平衡,可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渔业发展。

2. 渔业资源的保护:保护渔业资源需要加强对渔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控制过度捕捞和污染等破坏性行为。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完整版)中国海洋渔场概况

一、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国家
❖ 远洋渔业一般是指远离本国基地到公海或到别国专属经 济区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以及为其产前、产中、产后配 套服务的经济活动。
❖ 从作业渔场与基地港的关系来分: ▪ 大洋性渔业:渔场离基地较远,在200n mile专属经济 区以外的公海渔业和深海渔业。那里资源潜力较大, 依目前的捕扬技术有些海域还不能有效地大量开发利 用 ▪ 过洋性渔业:是指远离本国沿海通过某种渔业协定或 合作方式,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内从事捕捞作业
南海南部的大陆架是一处较宽的大陆架,海域宽广,是在南海发展 远海作业的好渔场。
LOGO
南海
❖ 平均水深1212米 ❖ 最大水深5377米
LOGO
2.主要渔获
种类多、潜力大。 主要渔获为蓝圆鲹(俗称池鱼,巴浪)、金色小沙丁(俗称横泽、古 鱼)、圆腹鲱(俗称海河)、鲐鱼、乌鲳、蛇鲻、金线鱼、鲱鲤、刺鲳、鲐 鲹鱼类、单角鲀、二长棘鲷、青鳞、黄鳍马面鲀、白鲳、马鲛、带鱼, 大黄鱼、海鳗、海鲶、断斑石鲈、马拉巴裸胸鲹,大眼鲷,以及对虾, 褐梅鲷、金带梅鲷、扁舵鲣、白卜鲔、青干金枪鱼、康氏马鲅、飞鱼、 竹筴鱼、鹦嘴鱼、条纹胡椒鲷、鲻鱼、龙虾等。
LOGO
LOGO
5、蓝圆鱼参 蓝圆鱼参系近海暖水性,喜集群,有趋光性的中上层鱼类,有时也
栖息于近底层。它既是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又是拖网作业的重要渔 获物。我国在南海最多,东海次之,黄海很少。
目前在东海区的产量在数万吨左右,有时可达10多万吨;在南海区 的产量更高,仅广东省就达数万吨。目前资源大体处于充分开发状态。
季节性资源是构成渤海渔汛的基础。如春季的小黄鱼汛、带 鱼汛、鳓鱼汛等,但这些渔汛已因资源衰竭面不复存在,存 在的是对虾、蓝点马鲛、高的是中国毛虾,年产量 6—8万t,最高年产量曾接近13万t。三疣梭子蟹年产量约 万吨;海蜇1985年产量为2.0—3.0万t,渔期4—11月。 为保护渔业资源,除捕虾渔汛外,禁止拖网捕捞作业。

渔业养殖工作中的养殖区域与场地规划

渔业养殖工作中的养殖区域与场地规划

渔业养殖工作中的养殖区域与场地规划渔业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部分,对于提高渔业生产能力和保护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而养殖区域与场地规划则是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渔业养殖工作中的养殖区域与场地规划进行论述。

一、养殖区域规划养殖区域规划是指在特定海域或水域划定相关区域,用于进行养殖活动的决策和安排。

在进行养殖区域规划时,以下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1. 水质与养殖动物需求的匹配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对水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养殖区域的水质要与养殖动物的需求相匹配。

在选定养殖区域时应进行水质取样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要求。

2. 海洋环境养殖区域选择时需要考虑海洋环境的因素,如潮流、海流、风向等。

其中,潮流和海流的方向会对养殖动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因此,养殖区域应选择在水流相对稳定的地方,以确保养殖动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氧气和食物。

3. 养殖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养殖区域的规模。

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且不同种类养殖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需要考虑。

此外,养殖区域的规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资源合理调配。

二、养殖场地规划养殖场地规划是指对养殖区域内的具体场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养殖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进行养殖场地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场地选址选择合适的场地是养殖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场地选择时应考虑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度、水源等因素。

同时,场地所在地的政策和法规也需要符合养殖活动的需要。

2. 场地规模根据养殖动物的数量和品种确定场地的规模。

场地规模要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并考虑养殖设施的合理布局。

3. 养殖设施养殖场地规划中需要考虑养殖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养殖设施包括水池、鱼缸、温室等,其设计和布局应根据养殖动物的需要和生长周期进行合理安排。

4. 环境保护养殖场地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同时,应确保养殖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海洋牧场概念、目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发展

海洋牧场概念、目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发展

海洋牧场概念、目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发展“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海洋牧场的涵义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对海洋牧场的概念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般来说,海洋牧场是指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在特定海域设立的人工渔场。

首先,创造适合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栖息地,放生(饲养)水生生物。

然后,被吸引的生物和人工放养的生物会形成一个人工渔场。

依靠一套系统的渔业设施和管理制度,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比如在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牛羊,建立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海洋牧场建设环节与过程根据国际上已有的经验与相关研究,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可以归纳为5个主要环节与过程:1.生境建设,包括环境的整治和改造,生境的恢复和改善。

主要是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改造滩涂,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寻找饵料的环境。

二是目标生物的培育和驯化,通过人工和自然育种相结合,扩大育苗数量,通过生物工程提高种苗质量,建立种苗驯化场,实现从采卵、孵化到幼体培育的规模化繁殖、优选、习性驯化和计划放养。

三、监测能力建设,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生物资源监测。

四、管理能力建设,包括海洋牧场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

五、配套技术建设,包括工程技术、鱼类养殖技术、环境改善与修复技术和渔业资源管理技术。

分类依据海洋牧场的功能,可将海洋牧场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①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

目前最常见的海洋牧场类型,一般建在近海沿岸。

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产出多以海参、鲍鱼、海胆、梭子蟹等海珍品为主。

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属于目前海洋牧场受鼓励的发展方向。

我国北方地区往往以近海中小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为主,南方地区以外海大中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较多。

海洋渔行业分析报告

海洋渔行业分析报告

海洋渔行业分析报告海洋渔业是指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渔业捕捞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和物流等环节。

该产业具有高度的区域性和资源依赖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 定义海洋渔业是指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捕捞、养殖和相关加工销售的产业,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性产业,也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分类特点1. 捕捞类:包括海洋渔业和内陆渔业,主要用于捕捞各种水生物,如鱼类、虾类、贝类等。

2. 养殖类:主要用于养殖各种优质水产品,如牡蛎、贝类、虾类、鱼类等。

3. 加工类:主要用于对捕捞和养殖所得的水产品进行加工成各种形式的水产制品,如鱼脯、海蜇、海参等。

4. 销售类:主要用于将捕捞、养殖和加工好的产品进行销售,为后续产业提供支持。

5. 物流类:主要用于运输捕捞、养殖和加工好的产品,将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销售地,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时效性。

三. 产业链造成这个产业链大量的企业和形式多种多样的渠道的产生,不仅解决了国内市场对于商品的需求,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蓝色经济的发展。

海洋渔业产业链种类多、包容性强,加上大海量壮、风光明丽的独特优势,使得在国内外经济领域里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 发展历程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海洋渔业的探索和开发。

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海洋渔业实现了大规模发展,年产量达到500多万吨。

3. 21世纪初,中国海洋渔业面临着资源枯竭、过度捕捞等问题,行业规模开始缩小。

4. 目前,中国海洋渔业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 行业政策文件1. 《海洋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了到2020年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2. 《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

六. 经济环境1. 国内市场需求量大,海洋渔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市场广阔。

2. 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同样涌入海洋渔业行业,海洋渔业发展潜力大。

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规划

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规划

渔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规划渔业资源是指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水生生物资源。

由于水生生物资源的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且再生能力有限,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以保护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渔业资源的分布渔业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海域,而淡水渔业资源则以湖泊和河流为主。

因此,根据地理位置和水域特征进行渔业资源的分布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1. 大陆架海域资源分布规划大陆架是指从海岸线到海岸沉积物的延伸部分。

在大陆架海域,由于水深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渔业资源分布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对海洋环境的调查研究,确定不同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专业的资源评估,制定相应的分布规划。

例如,根据渔业资源的分布,可以合理划定渔区,规定不同渔区的资源利用量和种类等。

2. 淡水湖泊与河流资源分布规划淡水湖泊和河流是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来源。

根据湖泊和河流的地理位置、水流情况、水质等因素,可以确定渔业资源的分布规律。

在资源分布规划中,可以考虑将湖泊和河流划分为不同的渔业生态功能区,例如湖心区、河口区、支流区等。

在每个功能区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定,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渔业资源的利用规划1. 合理渔业资源利用在渔业资源的利用规划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可以制定渔业资源开发和渔业捕获的限额,规定捕捞船只的规格和捕捞工具的使用标准,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

同时,还需建立科学的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资源的变化情况,确保合理利用。

2. 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需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例如,可以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限制捕捞和人类活动,并加强生态恢复与保护,维护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多样性。

海洋渔场类型及形成原理

海洋渔场类型及形成原理
因此上升流水域饵料生物丰富,从而形成良好 渔场。
上升流一般分为:
1、大陆沿岸盛行风引起的风成上升流; 2、两流交汇区和外洋海域幅散引起的一般上
升流;
3、反时针环流诱发而产生的上升流
世界重要上升流水域
1、秘鲁海流上升流海域 是世界海洋高生产力海域,上升流区的 北线在2°~3°S附近,南线在36°S附近,上升流宽度在智 利外海为50~100n mile,在秘鲁外海为150~250n mile ,流速一般较小。海域鳀鱼资源十分丰富,为世界产量最大的 渔获之一。
四、礁堆渔场
(一)天然鱼礁 海岭、海山、洲、礁等隆起的海底地形,由于
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多,往往成为良好的渔场,称为 鱼礁。
渔场成因,一是由于鱼类有趋集礁体的趋触性 本能,但根本原因在于海流通过海底凸起的地形, 在其附近产生上升流和涡流等海洋构造上的条件, 从而增大海洋生物的生产力。
鱼礁周围是中上层鱼类、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 优质渔场。除隆起地形外,海底洼地也是优良渔场 ,一般与大河口相连的海底谷是虾蟹渔场,如密西 西比河口和长江口。
4、逃避场效果:鱼类以鱼礁作为索饵行为的据点,同 时也把鱼礁作为逃避敌害的隐蔽场所。
3、复合涡流系 由力学和地形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产 生的涡流系列称为复合涡流系,如对马列岛东方的 鲐鱼渔场。
三、大陆架渔场
• 大陆架渔场是世界上开发最早、利用率最高 的优良渔场,海洋渔业的总渔获量中,捕自 大陆架渔场的约占90%左右。
大陆架渔场的成因:
1、邻近大陆,淡水中的丰富有机物质和营养 盐,由江河不断输送入海;
3、根据海洋学条件分为: • 流界渔场 在两种不同水系交汇处 • 上升流渔场 在上升流水域 • 涡流渔场 在涡流附近
4、根据鱼类生活阶段: • 产卵渔场 • 索饵渔场 • 越冬渔场

渔场策划方案

渔场策划方案

渔场策划方案背景介绍渔场是一个可以提供渔业资源和娱乐活动的场所。

渔场可以吸引渔民、游客和垂钓爱好者,提供休闲放松的机会。

为了成功运营一个渔场,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策划方案,该方案应包括场地选择、设施建设、渔业资源管理等内容。

目标与定位渔场策划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和定位。

渔场的目标可以包括:•提供高品质的渔业资源和娱乐设施;•吸引渔民和游客,增加人流量;•创造良好的渔业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渔场的定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确定。

例如,可以定位为高端渔场,提供高级渔具和专业指导;也可以定位为亲子渔场,提供适合家庭活动的设施和服务。

场地选择场地选择是渔场策划的重要一步。

合适的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如湖泊、河流或海洋;•交通便利,方便游客前往;•土地使用权明确,符合法律规定;•有足够的土地空间,适合建设渔业设施;•周边环境优美,有足够的停车场和休闲区。

在选择场地时,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并评估场地的优劣势。

设施建设渔场的设施建设包括渔池建设、码头建设和休闲设施建设。

渔池建设是渔场的核心部分。

渔池应当根据渔产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进行规划,可以建立不同大小和深度的渔池,以满足不同渔具和鱼种的需求。

渔池周边可以布置一定数量的钓台,便于渔民垂钓。

此外,应当设置饵料供应设施,提供渔民所需的饵料。

码头建设是提供船只靠岸和停泊的地方。

码头应具备良好的结构和材料,以确保船只的安全。

同时,码头周边可以设立休息区、卫生间和其他配套设施,给游客提供便利。

休闲设施建设包括休息区、观景台、餐饮区等。

这些设施可以提供给游客一个舒适的环境,在垂钓之余休息和享受美食。

渔业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管理是渔场运营的关键。

良好的渔业资源管理可以确保渔产的质量和数量。

以下是一些渔业资源管理的措施:•控制渔业资源的捕捞量,避免过度捕捞;•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如设立捕捞禁区;•加强对渔产的监测和检测,确保渔产的安全和质量;•提供渔业培训和指导,增加渔民的专业素养。

海水养殖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

海水养殖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

海水养殖中的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养殖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的视角,探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之路。

养殖场地选择养殖场地的选择是海水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水质清澈、无污染源的区域。

海水养殖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只有水质达到养殖要求,才能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对当地的水质、潮汐、水流、透明度等水文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其次,养殖场地应考虑交通便利、便于饲料和产品的运输。

养殖场地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条件,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以便于饲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

此外,养殖场地还应考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保证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

再次,养殖场地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实现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养殖规划设计在确定养殖场地后,接下来就是养殖规划设计的环节。

养殖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养殖模式的选择、养殖设施的布局和养殖规模的确定。

首先,养殖模式的选择。

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养殖模式,如浮筏养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等。

各种养殖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养殖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

其次,养殖设施的布局。

养殖设施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养殖模式的特点和养殖场地的条件,合理规划养殖设施的布局,以实现养殖生产的高效进行。

在布局养殖设施时,还应考虑养殖设施的维修和保养,以及养殖生产的安全性。

最后,养殖规模的确定。

养殖规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养殖对象的生长特性、市场需求、养殖技术等因素。

养殖规模不宜过大,以免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养殖规模也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航区及渔区划分

航区及渔区划分

海洋捕捞作业场所分为以下四类:
(一)A类渔区: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及北部湾等海域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向陆地一侧海域。

(二)B类渔区: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渔区、南沙海域、黄岩岛海域及其他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三)C类渔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其他我国管辖海域中除A
类、B类渔区之外的海域。

其中,黄渤海区为C1、东海区为C2、南海区为C3。

(四)D类渔区:公海。

中国关于航海航区的划分:
一、针对渔业船舶
管理权在农业部,其下属的渔业船舶检验局制定的《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年颁布,2003年部分修订)规定:
Ⅰ类——远海航区:系指超过II类航区以外的海域。

Ⅱ类——近海航区:系指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距岸或庇护地不超过
200nmile、台湾海峡以及南海距岸不超过120n mile(台湾岛东海岸、海南岛的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50n mile)的III类航区以外的海域。

Ⅲ类——沿海航区:系指台湾岛东海岸、台湾海峡的东海岸及西海岸、海南岛
的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10n mile的海域和除上述海域外距岸或庇护地不超过20n mile的海域。

1/ 1。

不同海洋开发类型选址的分析思路

不同海洋开发类型选址的分析思路

不同海洋开发类型选址的分析思路
一、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1、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
2、世界主要大范围渔场与洋流的关系
二、海洋空间及其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利用形式
①交通运输:港口、航道、海上机场等。

②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洋牧场等。

③通信和电力空间:海底电缆。

④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等。

⑤文化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等。

2、海上咽喉要道
三、海洋环境的保护
1、海洋污染
①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少部分来源于海
岸活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河口或海中时,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最终汇入海洋。

④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造成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①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②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③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海洋渔业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渔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在海洋渔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空间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旨在合理分配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划,海洋空间可以被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渔业保护区、渔业开发区等。

这些规划可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首先,海洋空间规划可以帮助保护渔业资源。

通过划分渔业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限制非法捕鱼活动和不合理的渔业开发,从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海洋空间规划可以促进渔业的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可以提高渔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可以划定渔业开发区,为渔民提供良好的捕捞条件和配套设施,从而促进渔业的发展。

另外,海洋空间规划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海洋空间,可以减少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污染。

同时,还可以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海洋空间规划可以提高海洋渔业管理的效率。

通过规范渔业活动和监测系统,可以更好地开展渔业资源的巡查和管理工作。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渔业市场的监管,避免不合理的捕捞和鱼类交易活动。

综上所述,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在海洋渔业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海洋空间,可以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提高渔业管理的效率。

因此,在海洋渔业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并努力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10章 海洋渔场类型及形成原理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10章 海洋渔场类型及形成原理

四、礁堆渔场
• (一)天然鱼礁

海岭、海山、洲、礁等隆起的海底地形,由于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多,往往
成为良好的渔场,称为鱼礁。

渔场成因,一是由于鱼类有趋集礁体的趋触性本能,但根本原因在于海流
通过海底凸起的地形,在其附近产生上升流和涡流等海洋构造上的条件,从而增
大海洋生物的生产力。

鱼礁周围是中上层鱼类、同时也是底栖鱼类的优质渔场。除隆起地形外,
• 在上升流区,下层冷水上升,水温下降,盐度增加, 营养盐不断补充丰富,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海水 透明度降低;下层水含氧量较少,上升到表层时,由 于大气中的氧气在低温水面能大量溶入而得到补充。
• 因此上升流水域饵料生物丰富,从而形成良好 渔场。
上升流一般分为: 1、大陆沿岸盛行风引起的风成上升流; 2、两流交汇区和外洋海域幅散引起的一般上升流; 3、反时针环流诱发而产生的上升流
2、水域较浅,在风浪、潮汐、涡流和对流等的海洋力学因素 作用下,上下层海水充分混合,把积蓄在底层营养盐补充到 上层;
3、大部分水层光线充足,光合作用旺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4、是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产卵的好场所,也是其仔、稚个体
生长的优良环境;
5、水域深度适宜,地形平坦,适于拖网、围网、刺网等渔具 作业。
3、复合涡流系 由力学和地形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 的涡流系列称为复合涡流系,如对马列岛东方的鲐鱼 渔场。
三、大陆架渔场
• 大陆架渔场是世界上开发最早、利用率最高的优良渔场,海洋渔 业的总渔获量中,捕自大陆架渔场的约占90%左右。
大陆架渔场的成因:
1、邻近大陆,淡水中的丰富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由江河不断 输送入海;
2、辐合和顺时针涡流使表层海水辐聚下沉,处于流界 附近的生物在此汇集;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水产品生产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了原料和材料,例如,轻工、医药、化工、饲料等部门。水产品经过加工和 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鲨鱼皮可以制革,碘可以用药,还是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珍珠既是珍贵的装饰 品,又是名贵的药材。随着综合利用程度的提高,水产品的使用价值也越来越大。
谢谢观看
食品在畜牧业尚不发达时期,动物性蛋白质的供给大部分依靠水产品。根据fao的统计,人类从鱼类获得比 其他类动物更多的蛋白质。例如,一般鲜鱼每100g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18-20g左右,相当于牛肉的蛋白质, 比蛋类的蛋白质高得多。而且在鱼类的蛋白质中包含了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相当丰富,加上渔业投资少、产出大 等优点,正是开发动物蛋白质来源的优势产业。
对于海洋环境的改善,国家首先考虑消除陆源污染、水质管理政策优先等综合因素,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管理 体制。渔场净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水产品疾病控制体系的确立,需要开发高效能的预防和治疗药剂;为防治养殖 场的自身污染,要加大复合饲料的供给;建立高效的赤潮应对措施,普及赤潮防治设施。
为恢复和保持渔业的竞争力,需要对近海渔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各鱼种的数量配置相应的渔船,调整各 鱼种的许可渔获量限额;调整养殖渔业的结构,对已开发的渔场规模进行缩减,限制生产养殖过剩品种,限制灾 害频发海域的渔场开发;加强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渔业作业的管理,为解决国内渔场面积缩减的问题,积极开发海 外渔场和发展相关支持产业。
随着各国加强对沿海渔业资源的控制,韩国远洋渔业遇到了不少困难。开辟新渔场是韩国发展海洋渔业的一个 思路。建立“海洋牧场”是韩国海洋渔业摆脱困境的一个尝试。2005年韩国远洋水产品捕获量从1992年创纪录的 102.4万吨下降到55.2万吨,在水产品生产总量中所占比例为20%。为此,韩国政府2007年制定了一项以加强国际 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远洋渔业发展方案。

渔场学基本理论

渔场学基本理论

渔场学基本理论一、渔场、渔期及其分类(一)渔场学基本概念研究渔业生物资源的行动状态(集群、分布和洄游移动等)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渔况变动规律和渔场形成原理的科学。

(二)渔场的划分根据离基地的远近和水深渔场可分:沿岸渔场:是离大陆比较近,水深比较浅的海岸,水深30m以浅。

近海渔场:在大陆或岛屿沿岸的外侧,水深30-100m的海域。

外海渔场:在近海渔场的外侧,一般离岸较远,水深在100-200m之间的海域。

深海渔场:在外海渔场以外,一般水深200-1000m以深海域,在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上。

远洋渔场:超出大陆架范围的大洋水域,也有人将离本地甚远或穿过大洋到另一大陆架或岛屿近海进行捕捞作业的渔场称为远洋渔场。

(三)渔区的划分(1)联合国FAO渔区划分方法:内陆水域:01渔区为非洲内陆水域;02渔区为北美洲内陆水域;03渔区为南美洲内陆水域;04渔区为亚洲内陆水域;05渔区为欧洲内陆水域;06渔区为大洋洲内陆水域;北冰洋海域:18渔区大西洋海域:21渔区为西北大西洋海域;27渔区为东北大西洋海域;31渔区为中西大西洋海域;34渔区为中东大西洋海域;41渔区为西南大西洋海域;47渔区为东南大西洋海域;48渔区为大西洋的南极海域;印度洋海域:51渔区为印度洋西部海域;57渔区为印度洋东部海域;58渔区为印度洋的南极海域;太平洋海域:61渔区为西北太平洋海域;67渔区为东北太平洋海域;71渔区为中西太平洋海域;77渔区为中东太平洋海域;81渔区为西南太平洋海域;87渔区为东南太平洋海域;88渔区为太平洋的南极海域。

其它海域:37渔区为地中海和黑海海域;(2)我国渔区的划定方法以经纬度各30分的范围为一个渔区单元,每个渔区又按经纬度各10分细分成9个小区。

每个渔区单元进行编号数,我国采用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按顺序编号(四)渔区面积的计算:(五)渔汛海洋渔业中指某种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在某一水域高度密集,有利于大量捕捞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渔场的分类与规划
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是鱼类、虾蟹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和生活阶段,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

由经济鱼、虾、蟹和海兽类在一定季节、一定水域范围,因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聚集成群,而形成的渔业生产上相对集中的场所。

分别称为产卵渔场、索饵渔场和越冬渔场。

不同种类的捕捞对象因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渔场,如鲱渔场、鳕渔场、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等。

同一种类的捕捞对象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也因其适应性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渔场和渔期,如产卵渔场、索饵渔场和越冬渔场。

在水深200 米以内的浅海范围内,一般拥有丰富的大陆冲积物和营养物质(饵料),大都能形成优良的渔场。

深海中,如拥有自下而上的上升水流区域或对流旺盛的水域也可成为良好的渔场。

在水温跃层明显处、水流静稳或水文稳定处、两种不同水流交汇处、水下浅滩、水底有植物丛生成或动物聚集的水域、及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都能形成渔场。

中国习惯上根据水域位置、捕捞对象和作业方式区分渔场,如舟山渔场、吕泗渔场;大黄鱼渔场、带鱼渔场;拖网作业渔场、围网作业渔场等。

世界著称的三大渔场是:①西北太平洋渔场。

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黄海以及堪察加、千岛群岛、日本东海岸等水域、盛产太平洋鲱、沙丁鱼、大麻哈鱼、秋刀鱼、狭鳕、鲐、带鱼、蟹类、贝类等。

②东北大西洋渔场。

包括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冰岛周围水域,盛产大西洋鲱、鲽类、鳕类、毛鳞鱼、玉筋鱼、鲭等。

③西北大西洋渔场。

主要在纽芬兰岛邻近海区,盛产大西洋鲱、鳕、鲽类、鲈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产的秘鲁、智利外海渔场得到开发。

此外,非洲西岸、美国东南、南美洲近海、印度洋等处海域,也具有一定价值的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其中前三者都是寒、暖流相遇后,海底的丰富物质翻滚上来而形成的,只有最后一个是只因寒流而形成的,比较特殊。

渔场大多分布在营养盐类多的海域,这里浮游生物丰富,鱼类的饵料来源充足,故集中了大量的鱼类资源。

一般在水深200米以内的浅海范围内,特别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大都可成为优良的索饵渔场。

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有利于形成产卵渔场。

外海高盐水与沿岸低盐水交汇处的混合海水区,及冷、暖流交汇的海域和深海中有自下而上的上升水流涌升海域等,也可成为良好的渔场。

如日本的本州东北部到苏联堪察加半岛的西北太平洋渔场,欧洲的北海到挪威海岸及冰岛沿岸的大西洋东北部渔场,北美的纽芬兰岛、加拿大近海海域的大西洋西北部渔场以及秘鲁近海渔场,为世界四大渔场。

渔场按水生动物洄游性质分为产卵渔场,索饵渔场、越冬渔场;按水域空间位置分为海湾渔场、近海渔场、外海渔场和远洋渔场等;按捕捞对象分为带鱼渔场、大黄鱼渔场、鳕鱼渔场、金枪鱼渔场等;按作方式分为拖网作业渔场和围网作业渔场等。

此外,称为渔场的还有鱼类的增殖、养殖生产单位等。

海洋渔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①必须是有密集的经济水生生物栖息回游的地方。

②在该处能经营符合经济原则的渔业。

海洋渔场按照鱼类习性分,有产卵渔场、索饵(育肥)渔场、越冬渔场。

如果按照地理环境分,有大陆架(陆棚)上浅海渔场、寒暖两流潮境渔场、上升流域渔场、堆礁海岭渔场、感潮线(干满潮线)渔场。

世界海洋渔场大部分集中于仅占海洋总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其次是外海的海底高地、水下山脉和群岛或珊瑚礁附近海域。

良好渔场既是经济水生物密集的地方,也是饵料生物大量繁殖之处,饵料生物对海洋渔场的形成
最为重要。

全世界有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中西部、太平洋东南部、大西洋东南部等五大渔场。

传统上北半球有开发较早的世界三大渔场:①欧洲西北渔场。

指北海及其北部的北大西洋渔场,包括挪威、冰岛大陆架等,主要鱼类有鳕类、鲱、沙丁鱼、鲆、鲽类等。

②美洲大西洋北部渔场,包括纽芬兰到新英格兰一带的海域。

主要生产鳕类、鲽、鲱、沙丁鱼、鲐等。

③太平洋北部渔场。

自中国沿岸经朝鲜、日本、堪察加周围海域,阿留申南北海域到加拿大、美国西岸海域。

主要渔获物有带鱼、鳓鱼、大黄鱼、小黄鱼、竹荚鱼、鲐、鳕、狭鳕、银鳕、大马哈鱼、鳟、鲆、鲽等。

这三大渔场资源已充分开发利用,有的资源已下降,国际间已为保护渔业资源采取计划渔业政策。

各渔业国已逐步转向开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渔场、新西兰渔场、阿根廷外海渔场和南极渔场。

1.伏季休渔伏季休渔是目前我国在渔业资源管理方面所采取的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大、涉及渔船和渔民最多、管理任务最重的一项保护管理措施。

为贯彻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大渔民群众也给予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实践证明,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水产资源养护措施,是一项群众拥护、效果明显、实施成功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已经产生了积极效果和良好的国际影响。

要进一步完善伏季休渔管理制度。

本着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有利于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呢原则,进一步完善伏季休渔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完善的重点是限额捕捞和进一步限制及取缔严格破坏资源、严格破坏海洋渔业地质环境的作业网具。

要逐步实行生产渔船作业单一化,控制一船多具及多种作业。

要逐步创造条件,在伏休后积极实施海洋捕捞“负增长”计划,尽快实施限额捕捞制度,巩固伏季休渔成果。

2.加快渔船民转产转业,促进经济鱼类资源恢复要认真贯彻落实捕捞“零增长”方针,切实采取“减、转、治”等方式和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渔船民转产转业。

一是“减”,要把小的、老旧的、作业落后的木质渔船减掉,把渔船数量减下来。

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在渔民自愿的基础上,把渔船拆解淘汰;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到龄渔船报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强制到龄渔船报废,压缩船只数量。

二是“转”,即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在加强渔船民转产转业的进程中,要严格区别和对待沿海“传统渔民”和内陆到沿海的“临时渔民”从事渔业捕捞的问题,制定必要的政策调控在转产转业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相关扶植政策,对船只拆解报废的渔民,依靠全社会力量帮助其再就业。

三是“治”,即通过强化渔业行政执法严格船网工具指标,杜绝建造新的近岸拖网渔船,特别是小型渔船,严格控制陈旧渔船异地买卖,彻底整治“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

3.加强海域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海洋与渔业法规宣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海洋国土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使珍惜海洋、保护海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要加强海域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沿岸工业、旅游与渔业发展关系,建立海域环境监测新机制,全面加强辖区海域特别是涉海重点工程海域环境监测。

要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模式养殖,降低养殖业自身污染,加强海洋执法监察。

坚持海陆检查并举,依法查处破坏海域资源、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行为,从陆海两方面堵住污染“源头”,切实保护和改善海域环境。

4.完善渔业发展政策,保障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规划,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按科学化开发、规范化实用和持续化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海域使用宏观指导与调控,合理调整海域使用布局,逐步实现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渔业发展体系,制定鼓励和扶植外部深水海域开发的相关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进生产作业方式,发展深水海域养殖业,切实推进外部深水海域开发,有效缓解内湾海域供求矛盾,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要进一步探索渔业管理新路
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海域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逐步建立起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适应渔业发展要求的海域管理和渔业发展新机制和新模式,保障和推动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