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1. 引言1.1 介绍老舍《骆驼祥子》作品背景《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于1936年首次发表。
这部小说以描写北京城中一个出租骆驼的小商人祥子为主线,展现了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艰辛生存现状和对人生命运的挣扎。
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老舍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真实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令人触及心灵的印象。
通过对《骆驼祥子》作品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核,以及老舍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叙事技巧对作品整体氛围的塑造和读者情感共鸣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概述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描述故事情节的工具,更是展现作家思想和心情的关键方式。
通过精妙的语言叙事技巧,作家能够巧妙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从而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叙事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比如对话的设置、人物内心独白、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等等。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在小说中,语言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细腻的北京城市画卷。
2. 正文2.1 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语言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精致的语言叙事技巧,展现了祥子的人生遭遇和内心世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探讨作品中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功能。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以及言语行为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
言语行为不仅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还包括了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和沟通。
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展现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叙事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情境和故事情节。
祥子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祥子原本的名字是福子,但是在和买车的人交涉时,他说自己姓祥,名字“发祥”,以求得买车时能得到更好的运气,最终成为了祥子。
祥子的名字不仅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期盼,也暗示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改变。
这种言语行为在传达祥子的内心世界的也预示着他的人生轨迹。
老舍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京味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方言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运用京味儿的语言,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更加真实、生动、具有代表性。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当时北京社会风貌,还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比如在书中,祥子常用“咱”、“哪儿”、“儿子”等词汇,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对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代入感。
老舍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展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言语行为特征。
在小说中,祥子和大福子之间的对话有时候显得生动幽默,有时候又充满了无奈和矛盾。
这种言语行为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揭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压力。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从而对故事情节有更清晰的认识。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
首先,老舍的语言表达极具生活气息,他用简单的语言把握住了生活的真实,把握住了生活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
其次,老舍的语言表达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用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把握住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让读者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最后,老舍的语言表达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他用深刻的哲理思想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深刻。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作者:刘敬尹领巧马旭娟来源:《金色年华·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地方色彩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
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
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
《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語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
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
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
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骆驼祥子》语体及言语风格分析
《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就是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这既是一 种言语地域风格,也是他的个人言语风格。
京味儿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的语言 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 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 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 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 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 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 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 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例 如
!我刚才用骨牌打了一卦,准知道你回来,灵不 灵?” “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盅出神。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 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 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 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 揪耳朵灌你!
这段话通过对话、表情、动作活脱脱地展现了 虎妞这一有着泼辣、粗野、蛮横性格的艺术形 象。
作品分析
总体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 ,买了辆 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 二次希望 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 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 堕落”。
骆 驼 祥 子
作者简介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年2 月3日~1966年8月24日)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字“舍予”、“ 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 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 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 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 家”。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 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 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 ,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 颇近似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 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 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 作渐趋成熟,于193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赶集》、 《樱海集》等。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 表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探析
《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探析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
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二、多样、多样、柔和的心理描绘。
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祥子的个性绝望、坚毅乃至木讷,心理描绘就补足了祥子疏于言语的个性。
以动作、情状写下心理。
从语言方面写下心理。
通过作者轻易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变化。
通过别人的眼睛观测祥子的心理。
利用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去衬托心理。
三、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绘。
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绘别放在一个老舍所熟识的北平下层社会中。
虎妞筹划婚礼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绘至祥子拉车路线的详尽描述,都并使小说散发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体会,既贴近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
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扎晚儿”,所以就可以早早的空车,期望能够从清晨转回至午后三四点钟,扎出来“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太少借钱。
至瓜市,果市,菜市,回去扎货物,都就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赏析: 车夫的坎坷和悲惨生活,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同意回去拉车,就拉车回去了。
山泽之了辆好家伙,他先练腿。
第一天没扎着什么钱。
第二天营生极好,可是蹲了两天,他的脚脖子疼得象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去。
他无法忍受,不管就是怎样的疼痛。
他晓得这就是不可避免的事,这就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先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先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光余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第12期老舍先生在文学创作中,喜欢运用活生生的大白话,口语色彩十分强烈,使人在阅读时倍感亲切,百看不厌,表现了他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在《骆驼祥子》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更是全都运用口语。
例如虎妞勾引祥子逼他喝酒时说的话:“不喝,就滚出去……要不我揪耳朵灌你!”短短的几句就勾勒出了虎妞泼辣、豪爽的性格。
“滚”“揪耳朵”“灌”也都是口语常用的词语,但显然经过精心挑选,以适合虎妞的性格。
老舍先生自己曾说过:“我无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老舍先生在创作中大量地运用口语,他运用口语的特点,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口语词汇的运用老舍在创作中运用的词汇非常丰富,并大多是出自口语。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白亮亮、白花花、干巴巴……”等重叠式的词语,都是口语里的。
还有在后者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中的“精气神”,“大寿桃点着红嘴,插入八仙人,非常的大气”中的“大气”这些词,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词。
当然,在《骆驼祥子》中这类词语的运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大量使用歇后语,也是《骆驼祥子》的一个特点。
例如“一条绳拴着两蚂蚱,谁也跑不了。
”使用这些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的歇后语,使《骆驼祥子》更加口语化了。
老舍不但在描写的词语上选用口语,就是在助动词的选用上,也注意口语化的特点,从《骆驼祥子》的用语来看,凡用到助动词时,在“应当”和“应该”的选择上,都是选用“应当”,而很少用“应该”。
因为前者多用于口语,而后者常见于书面语。
二、口语句式的运用句式简短,结构简单,是老舍口语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舍吸收了口语上结构紧凑的优点,一切以通俗简洁为原则。
短小精悍的句子,明快利落,口语化的表达使《骆驼祥子》的句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描写狂风暴雨的一节:“云还没铺满了天……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骆驼祥子里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里的语言特色
1、平易质朴: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
平易、质朴。
首先平易、质朴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事雕饰。
如她(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语言再平易不过,但字里行间却能让读者体会到高妈的无奈和当时社会的无情。
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
平易、质朴还表现在多用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言谈举止。
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叫”“赶明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
2、善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固定语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
《高妈》一文中的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
再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通过《高妈》来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如一杯香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愈是品味便愈发觉它的馨香。
3、精于比喻:
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老舍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高妈》一文中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
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篇1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地方色彩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
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
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
《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
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
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
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骆驼祥子品析语言
骆驼祥子品析语言关于骆驼祥子的语音特色品析如下: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这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语言凝练含蓄、准确生动、幽默诙谐,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独特,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1)语言运用故意错位在正常的语言运用中,话语在语体、风格、方式上必须保持一致,才是得体的;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古语词、外语词、俗语词、专业用词等与现代常用词汇混用以及大词小用、句式变异等现象。
这是作家有时为了某种目的,在不致于被读者误解的前提下,故意造成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协调。
这种做法,常常使读者在阅读理解时发生心理转折,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对比、联想、推理,从而感受到作家这样使用语言的生动或幽默来。
这些词语、句式的变异使用形成了语体风格的不协调,也使话语产生了较明显的幽默感。
这种语用现象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俯拾即是。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
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敢破口就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
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海式”“天津口”“苏州调”,可为南腔北调不绝入耳;“雄壮”“流利”“所向无敌”“英雄”等词语,褒义词贬用、大词小用,既体现了老舍先生语言的幽默,又极生动地讽刺了杨家的蛮横和欺软怕硬,令人捧腹。
在这里,老舍先生故意造成语体风格的不协调使人随时感到幽默,同时也让人感受幽默所带来的讽刺效果。
从小说《骆驼祥子》看老舍的艺术风格
从小说《骆驼祥子》看老舍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老舍的作品素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而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立起了一块丰碑。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了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因为选择题材的角度和艺术处理方式的某些变化,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在“京味儿”、简洁、幽默之中,平添了严峻、深沉和朴实的艺术格调。
一、严峻、深沉是《骆驼祥子》在艺术格调上的新的特点。
这同老舍以前写的《老孙的哲学》《赵子曰》《离婚》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艺术格调上的差异,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有关,使作家从新的角度选取题材和处理题材。
《骆驼祥子》以一个车夫一生的沉浮的命运,写出了一个劳苦社会,这在老舍的创作中以及在新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作家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精细描绘,为新文学在表现城市劳动群众生活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正如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领域,并且取得了成功——就这方面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有些类似狄更斯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同一时期的俄国文学… … ”这种评价对老舍是相宜的。
从一个人力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他一生的悲苦生活反映出劳苦社会、贫苦市民穷困的生活全景,《骆驼祥子》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重大的开创意义。
人力车夫作为社会底层群众的一部分进入短篇小说的领域,有鲁迅的《一件小事》,有郁达夫的《薄奠》,而在长篇小说中成为主人公,唯有老舍的《骆驼祥子》。
在老舍以前的长篇小说中虽然也有人力车夫的形象,但只作为陪衬人物,而作家对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过多地嘲笑与戏弄他们的弱点,将他们说成“人形而兽面”,而作家所赞扬的那些具有“侠气”、不同凡响的车夫,也不具有典型意义。
《骆驼祥子》语体及言语风格分析
骆 驼 祥 子
作者简介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年2 月3日~1966年8月24日)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字“舍予”、“ 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 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 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 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 家”。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 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 境中长大。他在国外时,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 ,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 颇近似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 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舍来说,初期 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 作渐趋成熟,于193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赶集》、 《樱海集》等。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典型代 表作《骆驼祥子》。
骆 驼骆驼祥子》的语言当属于艺术语体 。艺术语体又叫文学语体或文艺语体。它的功能是运 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描 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感情,表现思想,使人们 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得到美的享受。文艺语体的 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随笔、诗歌 、词曲、剧本、曲艺等等。对文艺语体的作品,人们 从文学体裁上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类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 文体两类。
艺术语体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所以 它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征。与其他语体相比,艺术语体 是最富于表达的一种语体,它不仅可以包含各种书面语体的 表达方式,而且还可以包含口语语体的表达方式。语言材料 、表现手法的体验性、具体生动性是艺术语体语言形象性和 情感性的语言基础。 “喝吧,吃了这个鸡;我已早吃过了,不必让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一、北京方言的普遍使用什么是为“京味”?“京味”即北京味,它应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的环境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而“京味”的重要表现是北京方言的运用,在《骆驼祥子》当中老舍的京味特色就是采用了市民化的语言形式进行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其语言精练、浓厚、富有寓意,由此带有一种浓浓的“京味”色彩,而这也是由口语与语言来体现的,下面我陈述的观点就将具体从《骆驼祥子》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原汁原味的北京方言词汇在老舍的经典作品中有许多都运用了北京方言,其中《骆驼祥子》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地方方言使得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比如:他们的是个破车,必须要很早的出车,不敢拉晚,只盼望自己能够靠自己的能力从早上一直到午后的三四点钟,赚出车份儿与嚼谷。
“嚼谷”是在华北平原一带比较常用的地方方言,指的是自己的生活费。
“他把自己的眼神全部放在那个车夫上面,就想看看如何能够纱巾她的腰。
”而“杀进腰”就是指让自己的身材更好一些,使自己变瘦一些。
“自己的身体有些刺挠”中的“刺挠”指的是自己的身体洋洋,不舒服[1]。
类似的词语还有话匣子、洋火、年下等这些原汁原味的北京方言。
运用这些正宗的方言可以从侧面了解到传统的北京方言对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来说已经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二)运用了儿化音由于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如江浙一带的语言表现形式则是带有软软的娘娘腔;南方一带的语言表现形式则保留了大量的中古音残余;在北京地区的方言特色中,儿化音是北京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在发音时韵母因卷舌而发生的音变现象。
在老舍的主要著作当中,有大量的儿化音的运用,使得文章中的作品人物更加立体、鲜活,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如在《骆驼祥子》中高妈让祥子把钱放下时用了大量的儿化音:“祥子,我必须要告诉你,钱搁在自个儿兜儿里,一个子儿都不会少,而放出去就不一定了,钱就可以生钱,咱们瞅准了咱在放,把钱用在正地方上。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描绘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下层社会的生活。
作品中通过语言叙事,展现了骆驼祥子在都市中奔波、挣扎的一生。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不仅是作品表面上的文字表达,更蕴含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的揭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从语言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意图,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一种行为。
而在小说《骆驼祥子》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老舍先生通过骆驼祥子的语言叙事技巧,成功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生活境遇,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老舍通过骆驼祥子的语言叙事技巧,成功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环境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当时北京的街道和市井生活,其中蕴含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感悟。
比如他在描述城市的街道时写道:“市道是这般宽。
甫一发动汽车,就给地沥作圈子了。
绦子里面是一条条儿流浪者,这是买救命钱的拐杖,有的驼珠艳作麦纳凸出,进刻了一点一个脚牛奶"这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不仅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繁华与萧条的社会图景。
骆驼祥子的语言叙事技巧还呈现出了一种对命运的扭转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用他的语言行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命运的反抗。
他常常用一些直接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渴望,比如说:“我要挨饿,我爱命气,我跟我自己作对,结果呢?”这种语言的坚定和力量,不仅展现了骆驼祥子内心中强烈的意志和信念,也传递出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不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探索。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语言行为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从《骆驼祥子》品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品老舍语言特色孙朝永《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其中以描写旧社会的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来反应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该小说的语言特色非常突出,值得一品。
本文以老舍《骆驼祥子》的语言为研究内容,研究其语言特色。
一、“京味儿”浓郁老舍笔下的文章多数是在描写北京本地的底层劳动人民,因此在语言风格上显现出浓郁的北京文化特色。
包括北京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家长里短,处处体现了北京文化的魅力。
比如《骆驼祥子》中使用了很多京片子,体现了北京的文化风格,比如:隔着这个茬儿,外头见,意思就是现在不讨论,以后再说。
还有“耍骨头”“尥蹶子”等,意思就是调皮捣蛋、掉链子,这些都是北京地区专用的方言。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专用词汇,还有儿化音的运用。
很多人对北京话最大的印象就是儿化音,甚至可以说北京方言以儿化音闻名于世。
《骆驼祥子》中儿化音也是大篇幅的运用。
比如“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意思是今天是关键的一天,成败在此一举。
又比如“伙计们都得沾补点儿,你还不定分上几个子儿呢”,这些段落中儿化音的运用,使老舍的小说读起来更有人情味儿,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显得亲切通俗易懂。
在通俗的北京方言下,蕴藏的是那个年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因此,北京文化也被称为官样文化。
这点在《骆驼祥子》中也有集中体现。
比如对于刘四爷祝寿这一个场面的描写,刘四爷觉得自己有三个海碗那么大的寿面,画有长坂坡的屏风,当他听到管账先生的话之后,气得破口大骂:“简直拿我当冤大头。
我可不能赔这份窝囊钱。
”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四爷作为当时北京城一个普通市民对于排场和脸面的重视。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北京城毕竟做了几百年的“皇城”,在当时的老百姓心里也形成了高人一等的心理,觉得没什么比场面更重要。
仅此一语,老舍就把当时北京城内的小市民生活和普通大众的心理状态展现得酣畅淋漓。
二、幽默色彩老舍作品当中,语言的幽默特征也是非常明显,老舍的语言幽默自成一派,并不是架在戏剧上的幽默,而是巧妙地运用在悲剧上的幽默色彩,使得老舍的作品风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中具体语言的运用,着重从俗白而深刻、浓浓的京味、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三大方面论述了老舍的语言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其中,结合《骆驼祥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五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这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三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比喻用词三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的特点。
然后,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观、“白话万能”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谦诚的人品论述了他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论部分:一、俗白而深刻老舍先生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把用白话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而且老舍在运用白话文写作时,能把大众口语和文学语言区分开,他认为:“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须比生活语言高出一头。
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
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百花之间,酿成香蜜。
”(1)他的以“俗白”、“清浅”、“深刻”为特色的文学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他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国外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肤浅。
正像曹禺说的:“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通过《骆驼祥子》,我们来分析老舍确实“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用电脑统计,只用了常用字二千四百一十一个,因而具有小学水平的人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阅读。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_陈秋露
摘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才于市民生活,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京味”。
本文以《骆驼祥子》为着手点,主要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中的浓厚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语言;京味;《骆驼祥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1-0004-03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这不仅体现在其取材于北京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更体现在其对北京语言技巧的驾驭上,“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①《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京味小说的代表。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②本文主要围绕语言的京味展开,以《骆驼祥子》为研究对象,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探讨老舍对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的运用。
1.儿化词的大量使用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一般来说,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个别量词可以儿化。
《骆驼祥子》中儿化词语词例共有772例,其中名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数量最多,共417例;量词、动词其次,分别为134例、97例;代词、形容词分别为76例、38例;数词4例。
适当地运用儿化词语,不但可以帮助突出作品人物语言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烘托语境气氛,还有不可忽视的语法和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改变理性意义儿化改变理性意义主要表现在区别词性和区别词义两方面,其中2例区别词性,6例区别词义,116例同时改变词性和词义,占16%。
1.1.1区别词性儿化区别词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很多动词和形容词儿化以后变成名词,也有的名词和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儿化致使词性产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中具体语言的运用,着重从俗白而深刻、浓浓的京味、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三大方面论述了老舍的语言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其中,结合《骆驼祥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五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这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三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比喻用词三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的特点。
然后,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观、“白话万能”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谦诚的人品论述了他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论部分:一、俗白而深刻老舍先生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把用白话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而且老舍在运用白话文写作时,能把大众口语和文学语言区分开,他认为:“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须比生活语言高出一头。
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
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百花之间,酿成香蜜。
”(1)他的以“俗白”、“清浅”、“深刻”为特色的文学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他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国外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肤浅。
正像曹禺说的:“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通过《骆驼祥子》,我们来分析老舍确实“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用电脑统计,只用了常用字二千四百一十一个,因而具有小学水平的人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阅读。
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儿一个也没有,就连人们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因为单说一个“时”字显得文绉绉的,不合乎普通人到口语。
《骆驼祥子》用北京口语,主要通过叙述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显示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1、叙述语言小说开头这样写道“我们所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的那点儿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这个以平时口语语汇为材料的说话口气的开头,决定了《骆驼祥子》的整体语言风格。
这是一种标准的叙述方式,由于是叙述,所以句子不能长,否则讲的人吃力,听的人也不容易明白;叙述的词语不能艰深,否则便难以达意。
像这段文字“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有过一次生日。
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这里用的也是又俗又白的叙述语言,然而作者的叙述与人物的内心语言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到既是人物内心活动,又是叙述人的具体描述,真正达到了叙述人像钻进人物内心去说话的境地。
这种叙述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使读者能够及时得到叙述人的提示,很快“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分担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老舍正是以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赢得了读者。
他不像多数传统小说那样旁观者似的讲故事,而是充满感情,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在这里读者会明显地感觉到,作者虽然以第三人称写祥子,是在“叙述”,但是却将祥子的心理活动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五个字组成的短句和几个感叹号、破折号,使祥子心头斩钉截铁的话语响亮地回荡在读者耳旁。
所以小说既保留了第三人称叙述的俗白,又同时兼有第一人称自述的真实与亲切感。
2、人物语言《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更是纯正的北京口语。
比如刘四爷在寿宴上嫌进来的寿礼太少,便拿虎妞杀出一肚子的怒气。
他将祥子和虎妞的隐情挑明后,有这样一段话:…虎妞反倒痛快了:“我不要脸?别叫我往外说你的事儿,你什么屎没拉过?…”“我?”刘四爷的脸由红而白,把当年光棍儿的劲全拿出来:“我放把火把棚烧了也不能给你用!”…祥子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没有一句话可说。
这段个性化色彩极强的对白,用的是典型的北京口语。
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虎妞泼辣,粗野,心直口快,厉害能干;刘四爷自私,冷酷,狠毒,蛮不讲理。
祥子虽然一言未发,但那口拙语笨的憨态却跃然纸上。
3、肖像描写许多作家在写人物对话时运用口语,但在肖像描写时却不用。
这是因为,书面语在许多人眼里更雅致、丰富、也更具有文学性;而口语则因为它的俗白,较少被运用在描写中。
老舍却是个例外。
他的描写,不论是肖像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用一色的口语。
“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象个老虎。
”老舍抓住刘四爷身上的本质特征,运用口语,如实描绘,形象逼真,让人一读之下,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刘四爷顿时站到了眼前。
这完全避免了古典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的程式化套语,显得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景物描写以方言口语进行场景描写更是老舍的拿手好戏。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写景,历来为人称道。
老舍在此用通俗的北京口语,写出了酷暑灼人的热气,夏日滂沱的暴雨,文字之精妙,无以伦比,却全无生僻、晦涩、刻意琢磨的书面语言,使本来十分平常的字在巧妙的组合中成为句眼,使文章洋溢着一股灵气。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
”一个“狂”字,一个“下”字,都是非常通俗的字,却把本来容易写成静态的天气一下子写活了,本来只是时感觉的热,现在变成了一个浩大的着了火的场面。
感受与现实都被推到了极致。
5、心理描写用俗白的口语描写人物心理、动作,在《骆驼祥子》中比比皆是。
如祥子买车时的兴奋激动,对车时的绝望挣扎,拉扯跌了曹先生时的愧疚,婚后对虎妞的厌恶,虎妞死后对小福子的希望,都是用口语叙述的,非常真切,竟有人怀疑老舍年轻时是否拉过洋车,这不正是对作家描写成功的肯定吗?老舍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物心理也十分精妙。
祥子成了“刺头”以后,从一个温顺、耐苦有理想的人,变成一个易怒的、要反抗的人。
心里的变化,行动也变化了,他不再对“座儿”毕恭毕敬,“说翻了,过去就是一把,抓住他们五六十块钱一身的洋服绸子,至少给他们印个大黑手印!”这里通过俗白的口语“大黑手印”,写出了他对那些“强横吝啬”座儿的憎恶心理。
二、浓浓的京味我们所说的“京味”,是指用北京话写出来的北京的地方味、乡土味。
老舍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所以他能把握住北京人独有的质和独有的味儿,被公认为“京味小说“的宗师。
《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主要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得以体现。
1、地理环境、景物描写老舍作品中所提到的北京市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等等都是相当真实的。
比如《骆驼祥子》中最能体现京味儿特色的有关线路的描写。
第一次,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
第二次,祥子牵着骆驼逃出磨石口,过海淀进西直门。
第三次,祥子由东城拉曹先生会曹宅,路过天安门,到南长街,摔了车,伤了人。
第四次,虎妞找祥子谈话,有南长山街,经中山公园往北走,虎妞指着肚子告诉祥子“有了”,一直走到北长街北头。
第五次,祥子拉曹先生有西城会曹宅,被特务跟踪,奔景山背后的黄化门左宅。
以上几次线路的描写,北京好像突然站立在我们眼前,变成了立体的。
这里透露出作者对北京的熟悉,对北京的热爱,以及浓浓的京味儿。
《骆驼祥子》在描写景物时,不仅体现了老舍“白,俗”的特点,而且也透露出浓浓的京味儿。
比如这一段有关北京雨天的描写“北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这里,老舍用的是北京白话,没有一个冷僻难深的字眼。
这是一段富有光彩,有表现力和韵味儿很足的文字。
也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不仅有形象美,而且带有泥土味儿的词语,更使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2、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老舍先生作品中,用北京话描绘北京风俗画的地方,也是最富有“地方特色、民族色彩和时代特色”的部分。
他所描绘的风俗画,也是描写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物的思想风貌。
《骆驼祥子》中有一段用北京话描写北京祭节的风俗画。
“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街上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又不敢放开不走…”这里,用的是北京白话,描绘出在北京街头上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的观念,使这部作品含有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京味儿。
3、人物语言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明确地写道:“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给平易的文字加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
因此,《祥子》可以朗诵。
它的语言是活的。
”(2)所以,《骆驼祥子》中运用北京口语描写人物语言,也体现了京味儿。
比如,“那才透着邪行呢!”“透着”一词是典型的北京口语动词,类似的小说中还有“鼓逗”(反复摆弄)、“抠搜”(吝啬)、“哗啦了”(失败之意)、“挤兑”(让人过不去,欺侮人)、“咂摸”(仔细辨别)、“扫搭”(匆匆地看一看)等词,都是既准确又传神,并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与动词关系密切的是副词,北京的口语副词很有表现力,例如虎妞到曹先生家里去找祥子,虎妞怨恨祥子老不回车厂去,她认为这里说不定有什么女人把祥子迷住了。
所以虎妞把祥子从曹宅里叫出来时便说:“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精的小老妈儿。
”“敢情”的“情”字读轻声,北京味十足。
这里这个“敢情”表示发现原来没有的情况,含有“这下儿,我猜对了吧!是不是?”这里既有猜测,也有肯定,能准确传达出人物说话时的心态,传达出虎妞对祥子不满意的心态。
类似的副词还有“紧自”(老那样)、“横是”(大概)、“一晃儿”(表示时间过得快),都充满北京口语特色。
另外,在方言中,名词时最具有地方色彩的。
北京口语中“心思”叫“心程”,“累赘”叫“吃累”,下午晚些时候叫“晚半天”等等,这些地方色彩比较浓郁的名词,用在小说中,更增加了小说的地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