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2ca0f72eee06eff9aef8077a.png)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世界近现代史学习的主要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学习的主要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ca87d352f5335a8102d220d9.png)
世界近现代史学习的主要线索从《世界史课程内容标准解读》中了解到,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调整,使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如新课标规定“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增加这一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近代历史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世界近代历史总的理解。
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也是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
因此,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发展线索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国家发展的历史;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腥的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整体,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竞争,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和现代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现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史。
世界历史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
我觉得关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可以根据以下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
纵观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我们把它分为几个时期: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18世纪);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知识网络: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14----16世纪)1、阶段特征14——16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围绕这一主题在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大洲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3e364f4ce518964bcf847cd0.png)
【基本线索】
1、经济方面:
(1) 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点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但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了反抗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其中,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把一这一风暴推向了顶点。而这时期斗争大都采取以往农民运动的方式,缺乏近代的新内容(即农民阶级的旧式的武装斗争,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
(2) 资产阶级革命放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19世纪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企图恢复欧洲封建主的反动统治,但只是一股难以持久的逆流。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已经兴起。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翻了复辟的波帝王朝。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希腊、比利时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独立。1848年欧洲革命更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其根本任务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5d329e533c1ec5da50e2703b.png)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e42a9a31a5e9856a56126029.png)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做主。
(注: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bb99f0390b4c2e3f57276390.png)
1861—1895
主持洋务运动
1895-1898
主持戊戌变法
1894兴中会 辛亥革命
1901-1911
参与清末新政 1840-1912 长期存在
立宪派
顽固派
地主阶级 倭仁、慈禧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内容或过程
性质
影响
洋务运动
挽救清朝 次保中国
挽救中国 次保大清
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 封建地主 局、京师同文馆,派遣 阶级自救 留学生
新文化 运动
思想救国
《新青年》、民主、科 资产阶级 学、文学革命、马克思 思想解放 主义传播
打击封建旧思想, 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和五四爆发奠 定基础
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救亡的阶段
历 程 器 物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 命—商品输出 两次鸦片战争 事 件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辛 亥 核心内容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 长生(代表企 业、双重性)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手段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A、政治侵略:从单国发动战争到各国配合瓜分狂潮 B、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C、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治经济政策,共管中国)。 19世纪40到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急需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用两轮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推行商品倾销。 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政治上 掀起瓜分狂潮,经济上推行资本输出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西方入侵
不平等 条约体系 对华影响C
民族危亡 四轮战争 六个条约 半殖民化 西学东渐 对华影响C
不同阶级 探索救亡 三阶段 五事件
中国社会 现代化转型C
西方入侵的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下)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下)](https://img.taocdn.com/s3/m/9486f002763231126edb1156.png)
19 8 4年至 1 1 9 2年 。以孙 中 山 为代 表 的 资产 阶 级 革 命 为 推 翻封建 帝制 , 建立 资产 阶级 共 和 国进 行 斗争 。 lo 9 5年 . 国 同盟 会 成 立 . 出 “ 民 主 义 ” 革命 中 提 为 的指 导纲领 . 形成 了统 一 的革命 政 党 。在 同盟 会 领 导下 , 革命 派传 播 民 主革命 思 想 .发 动 了一 系 列 武装 起 义 . 推 动 了 革命形 势 的 发展 。与 此 同时 , 朝 “ 政 ” “ 备立 清 新 和 预
一
颁 布 了一 系列法 令 , 除 旧制 。 展 资本 主 义 。由于维新 破 发 派 力量 软弱 和 封 建 顽 固派 的 阻 挠 、 坏 . 新 变 法 运 动 破 维
最 终 失败 但 这次 运 动传 播 了西 方 的 近代 思 想 . 到 了 起
社 会启 蒙作 用 , 为后 来 中 国先 进 分 子探 索 民主 政 治 的道 路提 供 了基 础
国 召开 了 由全 国各 阶层广 泛参 加 的人 民政 治 协商 会议 。
会议 充 分 采纳 各 阶层 代表 的意 见, 过 了 《 同 纲领 》 通 共 ,
立后 , 布 了《 时约 法 》根 据 三权 分 立 的 原 则确 立 了 颁 临 ,
规定 了新 中国 的基本 政 治制 度 , 为新 中国 的成立 准 备 了 条件。
革命 。
1 9世纪 6 、 O7 O年代 . 洋 务派 中分 化 出来 的 知识 分 从
子 倡 导 全 面学 西 方 , 出进 行 政治 体 制 改 革 . 立 君 提 建 主立 宪制 的设 想 , 成 早期维 新思 想 。 形 l 纪9 9世 O年 代 。 以康 有 为 、 启超 为 代表 的 维新 派 梁 领 导 了维新 变法 运 动 。维 新 派积 极 寅传 维 新 思 想 。 出 提 了全 面改 革 内政 , 立 君 主 立 宪 制 的方 案 . 光 绪 帝 支 建 在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62d364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4.png)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两者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封建反外来侵略。
5、两个革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旧民主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这一期间的革命斗争主要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为主,其间也包含了其他阶级寻求改革、抵御侵略而引发的事件。
(2)最典型的事件:辛亥革命(3)三条线索: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条线:五次侵华史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第二条线: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第三条线:民资发展史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4—1918短暂春天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①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c3359de35ef7ba0d4a733bb7.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线索“中国近现代史”顾名思义分为两大部分,即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从时间上看,讲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的历史。
其中,1840-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部分,这段历史是列强侵华、中国人民反抗内外压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又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指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历史,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它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
结合我们的课本来看,1至3章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4至7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8至10章为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历史就像一把大大的香蕉,大家感觉历史难以记忆,是因为没有抓住这把香蕉的关键部位,即历史线索。
下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历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哭声、眼泪、鲜血、汗水共同交织而成的历史。
有屈辱的岁月,也有奋斗的征程,奋斗的征程实际上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史。
进入半殖民地半殖民社会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地出新招,一浪高过一浪,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首先出现的就是钦差大臣林则徐。
林则徐在销烟的过程当中,看到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些新的信息。
所以,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写了一本《海国图志》,他们俩,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但是,并没有能够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
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这样,历史任务落到了农民阶级的肩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了《资政新篇》,但是这两个文件各有各的“硬伤”。
更重要的是,农民阶级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也不可能救中国。
1864年,太平天国倒在血泊当中,救国救民的任务落到了下一个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身上。
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本体,将西学为我所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8d1c50da38376bae1fae8f.png)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线索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主要侵华方式(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主要侵华方式①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④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
⑤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⑦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及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线索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1)革命道路探索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f08ca05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8.png)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充满了变革、冲突与进步。
从 15 世纪末的新航路开辟开始,一直到 21 世纪的今天,这数百年的历史波澜壮阔,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开端。
15 世纪末到16 世纪初,欧洲人在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勇敢地踏上了探索新航线的征程。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这些伟大的航海成就不仅扩大了人类的视野,还将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逐渐连接起来。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加入殖民竞争的行列。
殖民扩张带来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当地原住民的苦难,但同时也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这些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法国大革命则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18 世纪 60 年代,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和北美。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它推动了工厂制的建立和机器生产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同时也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使得欧洲国家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它们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ff6210976c66137ee06190e.png)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 、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 、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近现代史: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
![近现代史: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24de2e99fe4733687f21aa9d.png)
——1987年十三大
7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
8
专题七 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
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 议上的讲话》)
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纲领
•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 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 共和国。
•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 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 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
的文化。
3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1953年
4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错误)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
5
五、社会主义历史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98437efef90f76c661371aa6.png)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当然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d6bf1d3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06.png)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
从16 世纪开始,一直到21 世纪的今天,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历史的线索纷繁复杂,但大致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
在政治方面,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16 世纪的西欧,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政治变革的序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此后,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更是将资产阶级民主的理念广泛传播。
19 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同时也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巴黎公社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进入 20 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的旧秩序,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冷战期间,世界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但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经济方面的线索同样引人注目。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19 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出现了垄断组织。
20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多次起伏。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也促使各国加强经济干预和国际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崛起。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资料]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线索
![[资料]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13de7b373169a4517723a398.png)
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十年内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抗战) 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
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1937-1945) 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 国 近 代 史
探索史
只有共产党才 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抗日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1919-1949) (1937-1945)
侵华史
鸦片 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争 甲午中 日战争 八国联 军侵华 战争
《辛丑条约》 民族危机 全面加深
(1840-1842)(1856-1860 ) 《南京条约》 民族危机开始 《瑷珲条约》
(1894-1895) (1900-1901) 《马关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5)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近代史
认识1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 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认识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 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 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 斗的信念。
(完整版)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线索
![(完整版)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3868948976c66137ef061924.png)
世界经济的 “全球化”
(发达国家主 导)
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成为发展 中的新兴国家,在第三次科技 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下,这些 国家迅速发展,如中国、韩国、 印度等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 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 出重要贡献。
苏联的改革
亚洲:中国抗日
(赫鲁晓夫改革、 战争(1937-1945)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与解体(1991年)
印度的独立与振兴 (1947年 尼赫鲁) 新中国的建立
东欧社会主义 (1949年)
国家的改革(匈 非洲:埃及独立
牙利改革)与剧 变(1989年)
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对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
(1952年 纳赛尔) 并收回苏伊士运河 (1956年)
列宁(1921年新 经济政策和苏联建立) 和斯大林(苏联工农 业建设和斯大林模式 的形成)对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时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 亚非拉民族解
史
放运动
二战 后的 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的发展变化 (美国、西欧、日 本)
④冷战中的对峙 (两极格局的形成 及美苏争霸)
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
19c世纪60-70 年代
(巩固与扩大)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巴黎公社1871年
19世纪末20世 纪初(进入帝 国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 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拉美民族独立解放运 动(18世纪末19世纪 初 玻利瓦尔)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章西女王) 中国太平天国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依据: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其次,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原因和条件。
2.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路线: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道路: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以前,主要发展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下半年,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主要形式也是合作化。
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第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在前两个阶段,企业利润的分配是所谓“四马分肥”,即将企业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即把资本家的利润统一规定年息为5%,共付10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纲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