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30年代文学思潮
新月派的理论家。主要观点:学是天才的产
物,强调文学的贵族性.
3.
文学“要有道德描写,然后才
有力量”
朱光潜(1897-1986)
《“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1935)
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平静穆。
六、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朱光潜、沈从文等京派文学家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1881-1936)
《白莽作〈孩儿塔〉序》,提倡战斗的力的美,对京派的 文学观予以反击。称赞白莽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 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三、“左联”的成立及发展
1、左联:全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鲁迅作《对于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左联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 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人文主义文艺观 理论上代表人物梁实秋、朱光潜、沈 从文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评价 标准。
梁实秋
中国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
《太阳》《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突 变”。 代表人物:蒋光慈、钱杏邨 、李初梨、 冯乃超、彭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代表人物: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 林语堂等。 主要观点:反对文学为政治斗争服务, 注重文学的本体建设。
中国现当代文学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概述
3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潮多元,文艺创作蓬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创作。
在30年代,中国文学面临着民族危机和现实考验,许多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通过文学来探索国家的未来方向。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20年代以及经济危机爆发的30年代,社会风气混乱,思潮鼎盛,各种文化思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在30年代,新感性主义流派是当时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倡导者认为,文学要回归自然,要用直觉去触摸生命。
这种思潮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中以胡风的小说创作最为代表。
胡风是新感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注重形象的直观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将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新感性主义流派相对应的是现实主义流派,这也是30年代文学思潮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现实主义思潮主张反对抽象的、夸张的艺术形式,强调以讽刺笔调表达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是巴金,他擅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巴金的作品以重情节、重思想、重社会性而著称,他的小说作品《家》和《春》等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30年代还出现了意识流小说,这是一种以意识流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形式,力图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思维的流动。
代表性的作家是沈从文,他以《边城》等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先河。
他的作品富有诗意,以微妙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激荡和复杂心态。
此外,30年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性质的小说创作,如社会写实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等。
这些小说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面貌。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剧变,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方向。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决定第二个十年文学基本面貌的 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 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 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 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 兴的。
一、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通过《新青 年》等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们强调 文学的阶级性。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 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广大文艺青年都 不同程度地接受革命的影响,一些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 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一、概述1、基本特征:(1)、政治化(1928年北伐战争<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结束,1927至1937,土地革命/十年内战/国内革命战争,与此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东北沦陷。
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决定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倾向的文学(近现代通俗文学)共同存在、发展《朱版教材》基本风貌:一是上承五四人的文学的文艺、美学思潮及文学创作中的多彩艺术成就;二是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与话语:三种“人”的观念的对话、冲突——一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即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2、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两大文艺思潮各自发展演变、相互竞争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论争——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受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等左倾文艺思潮影响)的基本主张:把文学作为政治传声筒,否认五四文学革命。
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及新社会的预图”,“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这是革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它的根本任务”;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的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2)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成员和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主要缘于其对五四文学的否定,把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当做革命的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都当做“社会变革期的落伍者”。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大河小说”
“大河小说” (法文romance-fleave), 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 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 会生活全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是大河小说。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
一、丁玲 (一)作家生平 (二)早期作品:承袭“五四”精神的苦闷 1、《梦珂》 2、《莎菲女士的日记》及“莎菲”的形象 (三)左联时期 1、知识分子题材:《韦护》 2、工农题材:《阿毛姑娘》、《田家冲》、 《水》
艾芜(1904—1992)
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代表作《南行记》(包括《人生哲学的一课》、《山
峡中》等八篇)、《丰饶的原野》等。
吴组缃(1908—1994年)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代表作《樊家铺》、《一千八百担》、《箓竹山 房》等。
李劼人(1891-1962)
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3、出色的艺术才能
①散文化的小说结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却韵味深长。 ②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里说,“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那是一个初春,正月的早晨,乡村的土 场上,孩子们群集着,天空里飘起颜色鲜 明风筝,三个五个,近处飘着大的风筝, 远处飘着小的风筝,孩子们在拍手,在笑。 老人——刘成的父亲也在土场上依着拐杖 同孩子们看风筝。就是这个时候消息来了! ——《看风筝的人》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以 193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有《生死场》、《手》、 《牛车上》、《商市街》等小说和散文。后期作品有《鲁迅先 生散记》、《小城三月》、《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呼兰河 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第四讲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
共和国以后,茅盾曾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主 席、作协主席等职务,《人民文学》主编,致力 于撰写文学评论,奖掖扶持文学新人。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遗嘱中要求恢复党籍,捐出25万元,设立“茅盾 文学基金会”,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学奖”,
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 由于茅盾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二十世 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 的坛主。
局限: 把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实践作为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
与内容,政治宣传作用取代了文学自身价值,文艺成为 政治传声筒,口号化,标语化。
3、革命文艺内部的论争
1928革命文学派对鲁迅和茅盾展开批判 冯乃超:全面否定五四文学,批判叶圣陶、郁达夫、鲁
茅盾:《蚀》三部曲,《从牯岭到东京》 《文学周报》出版“批判茅盾”专辑 成仿吾、王独清:二元对立思维,不允许有中间派,一
茅盾文学奖 :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
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 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 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颁发到 第七届(2008)。
茅盾的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
1927年-1937年是文学创造取得重要成就的十年。 大革命失败后的孤独、苦闷、彷徨、寂寞下开始写小说。 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虹》(1929年)、《野蔷薇》、《子夜》(1933年)、 《路》、《三人行》、《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三)论语派的“性灵文学”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线的影响,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列文艺理论,反映在文学上便是 否定五四新文学。(2)过分夸大文学的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宣 传作用。(3)把作家的世界观转变看得过分容易。“不怕他昨 天还是资产阶级,只要他今天受了无产者的精神洗礼,他的作品 就是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化。”
◆成就:(1)推动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 、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家均取 得优秀成绩。 2 、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令人瞩 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 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 、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 30 年代的一些作品 都是耳熟能详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二、革命文学论争(1)
1、后期创造社:1927年,创造社重建,以冯乃超、李初黎、彭康、 朱镜我等为骨干,都是留日学生,在深受日本福本主义路线的影 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刊物有《文化批判》《创造月刊》 2、太阳社:1927年,由蒋光慈、钱邨杏、洪灵菲、李一氓、阳翰 笙等在上海创办的革命文学团体。以《太阳月刊》为论坛,提倡 革命文学,宣传马列文艺思想,为革顿后的创造社与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 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 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 4、郭沫若发表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 Q时代》 等。鲁迅等写文章予以反驳,论争进入白热化。
2、“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左联 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 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 一重大的问题”。 ◆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 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 的理想主义。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兴的。
传承与发展了“五四”人文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 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流思潮。
二、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三种“人”的声音 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 一种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声音还在 发展―――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 •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 “阶级的人” 的声音 ―― 革命 文学理论按照阶级来划分人。 这是由发现 人的社会性 进而发现 人的阶级性 ,这一嬗 变是由人的社会性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丁易、张毕来、刘绶松诸家现代 文学史著就开始强化关于左翼文学的叙述。
• 尤其是1957年反右,揪出“丁陈(冯雪峰)反党集 团”,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做为历 史与现实的总结。
• 紧接着,先是在1958、1959年先后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北 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 等编选出版了成套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参考资料》。
• 还有第三种人的观念,那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
“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通俗 文学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这种观念承续着中国文化传统又有新质,主要是渗 透在较通俗的表现社会日常生活的小说作品中。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左翼革命文学 • 以现代大工业中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 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 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京派 • 一批学者型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追求文学的独 立与自由,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是维护文学 的理想主义者。 3、海派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 的产物,他们依附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 “都市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
30年代文学创作
(二)赵伯韬——买办资产 阶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头 ◆如果说,吴荪甫的性格是在动态的发 展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话,那么,赵伯韬 的性格则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作者对赵伯韬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刻划 得却相当成功,茅盾根据这个人物的身 份、地位和他的言谈举止,突出地表现 了他的强悍、蛮横、狂傲、粗鄙的性格 特点和赤裸裸的兽性。
五、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在20年代、30年代持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是新月 派理论家梁实秋,另外还有朱光潜和沈从文。他们共同 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更了解世界文 艺的真相。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 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 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 主义思想相似,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代表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是 善于“选择”该写的材料。
◆在借鉴外国文学与继承民族化的思考中,构 建现代小说的格局,同样是30年代小说发展的 重要课题。 ◆在多维的小说理论探求中,这时期的小说创 作得到了深广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都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 ◇小说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 的新开掘。 ◇历史的题材也获得了新的机运。 ◇风格的形成,是创作成熟的标志。30年代, 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艺术特征。
1928年至1930年,“左联”与新月派展开 了文艺思想论战。
(二)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1930年至1931年,“左联”对“民族主义 文学”展开斗争。
(三)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 的论争
1931 年 至 1932 年 , “ 左 联 ” 与 “ 自 由 人”“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 《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 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 治的关系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社会剖析派:茅盾、吴组缃等(原本就 参加左翼文学活动)。
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
二、30年代小说重要作家及作品
1、老舍:《二马》、《猫城记》《离 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惶惑》、《偷生》、《饥荒》等 作品奠定了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和市 民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 位。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决定第二个十年文学基本面貌的 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 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 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 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 兴的。
一、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通过《新青 年》等刊物宣传革命文学主张。他们强调 文学的阶级性。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 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广大文艺青年都 不同程度地接受革命的影响,一些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 迅)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总的说来,第二个十年文
艺思想领域是左翼革命文学理 论与人文主义美学主张两大文 艺思潮的对话、碰撞、交流。
这些坚持人文传统的理论家们的 文学贡献,与左翼的革命文艺理论的 宣传和建树,在那个时代,应该说都 是重要的。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主张:(1)文学要反映社会实际生 活表现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民族 民主革命,要能反映伟大时代、表现 民众反抗精神的革命文学。(2)创造革 命文学,作家必须有革命的实际生活 和思想感情,必须到劳动中去,要从 事革命实际活动。
2、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 起。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
理论主张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 社成员首先提出的。(参看教 材147页)(1)革命文学的倡 导(2)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5、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追求》);《子夜》是文学 革命后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是 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成熟标志”。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总之,“左联”从1930年成立 到1936年自动解散,几年中积极提 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于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起了推 动作用。但也存在着缺点和错误。
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提倡健康
与尊严的文学原则。其文艺思想特 征,援据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 学术背景,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 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人性核心 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主 义的“节制”为美学追求。(梁实 秋的人性论,是以理智欲的人性论)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