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遥感复习

合集下载

遥感专业考研题库

遥感专业考研题库

遥感专业考研题库遥感专业考研题库遥感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通过使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译。

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等。

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遥感技术的学生来说,考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遥感专业考研题库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 遥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从遥感的定义出发,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遥感和现代遥感的区别。

2. 遥感数据的分类和获取方式:介绍遥感数据的分类,如光学遥感数据、雷达遥感数据等,以及获取方式,如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

3.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应用:讲解如何解译遥感图像,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等方法,并介绍遥感在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4. 遥感平台和传感器:介绍不同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1. 遥感数据预处理:讲解遥感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以及常用的预处理软件和方法。

2. 遥感影像分类与识别:介绍遥感影像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等,以及常用的分类算法。

3. 遥感数据融合:讲解不同遥感数据的融合方法,如光学和雷达数据的融合,以及融合后的应用。

4. 遥感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介绍遥感数据分析的方法,如变化检测、时序分析等,以及如何建立遥感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

第三部分:遥感应用与发展趋势1.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讲解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水质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等,以及遥感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2. 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介绍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如矿产资源勘查、森林资源调查等,以及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3. 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讲解遥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以及遥感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如高分辨率遥感、多源数据融合等,以及未来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

遥感考研复习题

遥感考研复习题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复习题及作业参考答案概念题:遥感:通过仪器远距离、无接触地获取并分析目标的电磁辐射特性,借以估计目标的其他物理属性、几何属性等,或者进一步地对目标进行识别的技术。

(以上是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为“借助仪器对目标的远距离、无接触探测技术”,其中包括利用力场、机械波等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对地遥感:主要是从地球表面以外的空间对地球表层目标进行探测。

它是空间探测遥感的一种(以空间目标为探测对象,以信息获取为目的,遥感技术是其手段。

后者又可从遥感的空间范围分为对地遥感(以地球为探测目标)和宇宙遥感(以地球以外的宇宙天体为目标)。

遥感器:遥感中用于采集地物的电磁辐射能量的仪器。

其核心部分是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敏感的各种传感器(sensor)。

遥感平台:搭载遥感器的各种工具。

包括车、船、高架、热气球、飞机、卫星、飞船等等。

其中卫星和飞机是目前最主要的遥感平台(platform)。

遥感平台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和航宇平台。

主动遥感:遥感方式为遥感器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地物对该电磁波的散射回波。

被动遥感:遥感方式为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对太阳电磁辐射的反射或地物自身的电磁辐射。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的接收器与波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引起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由相对论给出。

波的干涉:两列或以上(离散)的波,因波的迭加而引起传播交迭区域内振动强度(振幅)重新分布(加强或削弱)的现象。

波的干涉必须满足相干条件:频率相同;存在相互平行的振动矢量;相位差稳定。

波的衍射:“连续”分布的相干波源引起振动强度(振幅)重新分布(加强或削弱)的现象。

波的偏振:偏振是波的振动矢量在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振动状态。

因此偏振现象是横波所特有的。

波的偏振分为线偏振:在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振动矢量的轨迹为一直线;圆偏振:振动矢量的轨迹为一圆;椭圆偏振:振动矢量的轨迹为一椭圆。

遥感技术考研试题

遥感技术考研试题

遥感A 试题一、遥感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1. 选择性辐射体2. 电磁波谱3. 漫反射4. 大气窗口5. 中心投影6. 真彩色合成7. 数字地球模型8. 静止卫星9. 瞬时视场角10. 亮度温度二、问答题:(共60分)1. 试述植被、水、岩石、雪的反射光谱具有哪些特点?(10分)2. 试述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解译标志。

(14分)3. 试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

(10分)4. 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框架,说明它的功能。

(11分)5. 试述可见光、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物理基础及其数据的主要用途。

(15分)遥感A 答案一 名词解释1. 地物的发射率在各波长处不同,即()λελf =2.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依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即为电磁波谱。

3.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

4. 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 地面上各点的反射光线通过一固定点的投影方式叫中心投影。

6.对多光谱图象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影像的颜色与地物颜色基本一致的图像合成过程。

7. 使用采样数据来表达地球表面的一系列坐标和编码的集合。

8. 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且轨道偏心率为0,因这种轨道相对地面固定点是静止的,所以称为静止轨道。

9. 摄影瞬间,一个像元或摄影缝隙所对应视场两侧光线的夹角。

10. 地物的辐射亮度大小与自身温度有关,某辐射亮度对应的温度称为该亮度下的亮度温度。

二、问答题1题. 雪在可见光波段基本上是非选择性低吸收体,即高反射体(80%),呈耀眼白色,但在近红外波段吸收强得多,变成选择性吸收体。

水在蓝光波段反射率稍高,约为10%左右,到0.75微米以后的近红外波段,变成了全吸收体。

植被在绿光波段有一个反射小峰,所以看上去它呈绿色;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很大。

岩石的波谱反射率随着波长的变化不大,灰白色大理石是反射率接近于40%的非选择性反射体。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复习整理

遥感复习整理
1.遥感的基础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遥感的基础是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性质不同。根据地物的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的不同,可以传感器成像获取图像,利用遥感图像来进行地物分类、识别、变化检测等。
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 类别的图像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2分) (2)非监督分类:按照灰度值向量或波谱样式在特征空间聚集的情况划分点群或类别,也称聚类分析 (2分) (3) 优缺点 (4分) A.监督法分类: 优点:1)可根据应用目的和区域 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有选择地决定分类类别 2)可通过检查训练样本来决定训练样本是否被精确分类,从而能避免分类中的严重错误 缺点:1)分类系统的确定及训练样本的选择,均人为主观因素较强 2)由于图像中同一类别的光谱差异,可能造成训练样本并没有很好的代表性 3)训练样本的选取和评估需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 B.非监督法分类: 优点:1)不需要预先对所要分类的区域有广泛的了解和熟悉,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 2)独特的、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被识别,而不会像监督分类那样被分析者的失误所丢失 缺点:分析者较难对产生的类别进行控制。因此其产生的类别也许并不能让分析者满意
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1.若用R代表地学的真实信息,R′代表从遥感图像上提取的信息,我们利用遥感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ΔR=R—R′=min,试分析导致ΔR的因素,如何使其min? 由于在遥感图像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几何变形和辐射变形,在图象变换、特征选择过程以及信息提取等方面也存在误差,使得ΔR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分析误差成因,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这些误差,使得ΔR=R—R′=min。 几何变形主要来源于以下: (1)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2)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的影响(3)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4)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像变形(5)大气折射所引起的图像变形(6)地球自转的影响 对于几何变形,可通过几何处理来进行误差纠正,包括粗纠正和精纠正。 辐射变形是指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磁波能量与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不一致,可通过辐射校正来校正或消除其影响。 特征变换有利于区分感兴趣的地物,而特征选择在于选择最佳的有利于分类的特征而不影响分类精度。 信息提取有目视判读和计算机分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分类结果还存在一定误差。 通过提高图像预处理的精度以及改进分类算法来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c不同的地理位置d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遥感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谱:电磁波是振荡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传播是以场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其在空间中的传播是不需要媒介的,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电磁波是横波。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短至长可依次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2.光谱曲线;在遥感系统中,光谱总是与太阳光相联系,光谱总是通过光谱曲线进行可视化表达,光谱曲线与传感器感知的波段相关,且与每个波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叫映射关系),同时光谱曲线总是在一定的参照下形成的曲线,实测光谱过程中的白版定标(测量)就是相当于把太阳辐射作为参照目标。

3.黑体:1860年,基尔霍夫就提出用黑体一词来说明能够全部吸收入射辐射能量的地物。

黑体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也是一个可以与任何地物进行比较的最佳辐射体。

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从而衰减了辐射强度。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对遥感传感器而言,只能选择透射率高的波段,才能形成质量好的遥感观测图像。

5.反射光谱曲线: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作为纵坐标,将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即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叫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二)简答题;1.辐射定律:1)普朗克辐射定律;普朗克定义了一个常数(h)给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Q)与频率(v)之间的关系:Q=h×v.(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6.626·J·s);普朗克的关系式把电磁辐射的波模式与量子模式联系起来。

电磁波的关系式为c=v·入。

遥感科学与技术学学科总复习提纲(广西考研)

遥感科学与技术学学科总复习提纲(广西考研)

遥感科学与技术学学科总复习提纲(广西考研)一、遥感概述1.1 遥感定义与基本原理1.1.1 遥感定义及发展历程1.1.2 遥感数据获取方式与分类1.1.3 遥感基本原理:辐射传输、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与解译 1.2 遥感数据与卫星平台1.2.1 遥感数据源及特点1.2.2 卫星平台与传感器1.2.3 国内外典型遥感卫星及其应用二、遥感数据预处理与校正2.1 遥感影像质量评价与辐射校正2.1.1 遥感数据质量评价指标2.1.2 遥感影像辐射校正原理与方法2.1.3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方法2.2 遥感影像配准与融合2.2.1 遥感影像配准原理与方法2.2.2 遥感影像融合方法与应用2.2.3 遥感影像时序融合技术三、遥感图像解译与分类3.1 遥感图像解译基础3.1.1 遥感图像解译概述3.1.2 遥感图像解译分类与流程3.1.3 遥感图像解译要素与技术手段 3.2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与应用3.2.1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概述3.2.2 基于像元的分类算法3.2.3 基于对象的分类算法3.2.4 遥感图像分类精度评价与检验四、遥感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4.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4.1.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概述 4.1.2 土地利用数据源与数据处理方法4.1.3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遥感技术与应用案例 4.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4.2.1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概述4.2.2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与指标体系4.2.3 生态环境监测遥感技术与应用案例4.3 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4.3.1 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概述4.3.2 自然灾害监测数据与处理方法4.3.3 自然灾害监测遥感技术与应用案例五、遥感科学发展趋势与展望5.1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5.1.1 遥感技术研究进展5.1.2 遥感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情况5.1.3 遥感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2 遥感科学发展趋势5.2.1 遥感技术创新与突破5.2.2 遥感数据开放与共享5.2.3 遥感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总结:本提纲对遥感科学与技术学学科内容进行了系统概述,包括遥感概述、遥感数据预处理与校正、遥感图像解译与分类、遥感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以及遥感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基础第一、二章概念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所 专业课 考研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复习心得

遥感所 专业课 考研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复习心得

这个是我去年备考的时候,我师兄帮我找个考高分的师姐弄的:(1)复习的时候主要照考题的题型去复习,比如哪些地方可能出填空、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和最后的综述,这样过一遍,那本书也就可以了(2)出综述的地方不多,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样子(3)13页的名词解释几乎都会出一个(4)21页的那个散射和吸收自己整理一下(5)出题会很简单,不过答的语言官方一点总是很好的(6)BRDF有一个计算题吧,就是相差pai的比较简单(7)遥感数据的特征,整理归类一下(8)假设它是一道大题,给你开卷,你会怎么答才完美(9)50~51是重点(10)53页的土壤的光谱特性我和植物的一起记的(11)54页的影响因素也要整理一下(12)这本书考起来,有个宏观的感觉,就是考几何的比较少,考辐射方面的很多,所以公式不用记。

还有几何特征什么的都不重要(13)74~75页也是重点,貌似去年考了的,不过不乏翻来覆去的考(14)天然彩色和彩虹外的对比,那几个层,在书上一看就重要(15)关于75呈什么颜色变化的我觉得都要记(16)再比如76上的那些书上已经归纳出的优缺点啊,肯定还是要记的,可能考简答或是综述的一问(17)TM的数据特点我整理记忆了,有其他的适当(18)104页的复杂性,这是书上都有标出的,我觉得重要吧(19)112~113这个地方不容易注意到,波段选择的,理解了不成之为盲点,觉得重要吧(20)大气校正那块我不是很懂,所以不会归纳,反正考题都是写文字(21)125热红外图像的特点(22)127几个物理名词(23)129的热特征我也整理过(24)微波的优缺点当时我们班的人、帮我整理了两页纸,不过没考啊,我觉得还蛮有特色的(25)雷达成像原理,以前在微波原理上会考的哦,要会描述吧(26)139~开始的一些我都整理了(27)154~156的对物体的识别能力,感觉和植物啊,热特性,土壤特性,都是一类的题型,也比较具有可考性(28)156~159当然是重点了,解译是重点啊(29)161的两个概念连续考了两年,具有再考性(30)第六章都是小的考点,好像考的不多吧,自己整理一下(31)分类方法监督和非监督的整理,优缺点,直接背就可以了(32)误差评定我觉得相当的不重要(33)第七章以前没涉及过,看起来比较痛苦(34)不过基本上我后来发现每一章几乎都会出一道题(35)好像有的时候第六章却啥都没有(36)后面的看一点记一点,这本书几乎没有重点,全看(37)311的定量的基本问题我猜今年考大题哦,去年还是前年只考了填空题,连续都考了两年,很重要(38)前向模型什么的我看了,但没考(39)325的名词解释,别忽视了(40)定量遥感考的不多(41)后面几章是应用了,都是实例,没有要记的(42)当时选了几个案例看一下,因为最后综述会有一道是实际的案例吧,所以至少还有些废话说看起来又比较地道(43)370有一个冠层反射是对前面植物叶片散射特性的补充,看怎么问怎么答(44)371红边位移(45)372植被指数我当时整理了背了,貌似只考虑填空题,我总是怕不保险(46)植被指数与什么的关系也没有考过(47)415水体的光谱特征(48)426一些应用我也看了一些(49)431的名词解释啊,一些小案例,还有就是最后一章考了一个小题,我不会,现在也没有找到地点……(50)好像这本书没有啥重点哦,前半部比较紧。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造资源。

其中,遥感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而应用则是遥感技术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的复习要点。

一、遥感原理1. 电磁波与遥感电磁波是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

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物质中传播的物质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等。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地物的反射或辐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遥感技术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2. 光谱与遥感光谱是指一个连续的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通常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地物与光谱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因此,光谱分析是遥感技术的核心。

3. 传感器与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数字数据的装置。

传感器的特性决定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特点。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4. 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校正和地理空间校准等。

解译是指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二、遥感应用1. 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有广泛应用。

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形和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资源,确定潜在的矿产藏区和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2. 大气与海洋遥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和海洋的的动态变化。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气象、海洋温度、叶绿素含量和海洋流速等。

这些信息对于天气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和绿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特别是在城市拓展、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4. 农业生产管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考研遥感复习

考研遥感复习

第一章:遥感概述1、遥感的定义:即遥远的感知。

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传感器定义:获取地面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它是遥感技术系统中数据获取的关键设备。

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类型:摄像雷达成像扫描成像非图像。

3、遥感平台: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载体,如地面三脚架、遥感车、气球、航天飞机、人造地球卫星等。

遥感平台按高度分:近地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4、遥感探测的特点: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5、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工作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数据获取方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按波段宽度和光谱连续性分:宽波段遥感(常规遥感)、高光谱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考古遥感、遥感测绘……6、遥感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7、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主要目标:3W(What、Where、When…)主要性能:3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发展趋势:3高(搞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综合观测趋势:三个结合(大-小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1、什么是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旋涡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旋涡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反射、折射)粒子性(光的发射、吸收、散射)3、电磁波辐射源:电磁辐射产生于各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磁能、核能;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6oC)的物体都发射电磁波,波长由物质内部状态的变化决定自然辐射源:太阳辐射、地球的电磁辐射人工辐射源: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遥感,简单来说,就是不与目标物体直接接触,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这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资源调查到环境监测,从城市规划到农业生产,都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持。

遥感系统主要由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接收与处理、分析应用这几个部分组成。

传感器就像是遥感系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有光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

不同的传感器能够获取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信息,从而为我们提供多维度的地表信息。

遥感平台则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比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等优点,但分辨率相对较低;飞机遥感的分辨率较高,但覆盖范围和观测周期有限;无人机遥感则更加灵活,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高精度的观测。

信息接收与处理环节是将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增强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数学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比如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

在遥感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

图像解译就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出不同的地物类型和特征。

这需要解译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图像中的各种信息。

信息提取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从遥感数据中定量地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比如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等。

遥感技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照电磁波的波段,可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按照遥感平台的高度,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可见光遥感利用的是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它能够提供清晰、直观的图像,常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调查等领域。

红外遥感则可以探测物体的热辐射,对于监测火灾、寻找地下热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遥感具有穿透云雾、雨雪的能力,在全天候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x,y)=f1(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获取和分析地面上的影像和数据来了解和监测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气象、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重点:
1. 遥感基础知识
- 遥感的定义和分类
- 遥感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类型和特点
- 遥感图像的特征和解译方法
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遥感图像的增强和特征提取方法
- 遥感数据的分类和变化检测方法
-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
3. 遥感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植被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4. 遥感在农业和气象领域的应用
- 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壤质量评估和农田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遥感在极端天气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
和理解相关知识。

请自行查阅教材和资料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准备。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1、 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的讲: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技术特点:a) 宏观性、综合性b)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c) 周期性、时效性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或者:(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2)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3)遥感信息处理:几何和辐射处理、影像分类等。

(4)遥感信息应用:生成4D 产品、各种专题图等。

4、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5、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成为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5)与GIS 结合,使得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2、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重点复习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章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指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和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遥感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按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既是研究对象):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研究内容: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遥感信息及地学规律应用领域:资源调查方面、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全球性宏观研究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4-0.76um,热红外波段:8~14µm微波:1mm~1m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它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影响因素(3点):波长(μ),入射角(θ),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ε)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值比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掌握定义):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遥感影像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色调和灰度跟地物的波谱反射特性有关。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2)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水、植被、土壤三种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的绘制及其描述.❤植被的波谱特征可见光有个小的反射峰值位置在0.55um,两侧0.45um,0.67um有两个吸收带。

这是由于叶绿素对蓝光红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的反射作用强。

近红外0.7-0.8um有一个反射“陡坡”,峰值在1.1um左右。

影响植被波谱特征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土壤的波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谷,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遥感: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来说,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去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伙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以划分为r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4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5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有时习惯称作太阳光,太阳光通过地球大气照射到地面,,经过地面物体反射又返回,再经过大气进入传感器。

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通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7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在地球上,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时,大面积同步观测所得到的数据是最宝贵的。

时效性: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段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遥感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取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

此外,已经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应。

8遥感分类:p4第二章1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

不同物体的反射率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和入射角度,反射率的范围总是小于等于1,利用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2地物的波谱特征:由于地面上各种物体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和结构规模不同,因而各种地物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发射及透射本领也有差异,导致无物体反射,吸收,发射,及透射的电磁波的本领随入射波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

3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4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公式见p16),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5地物的反射类别: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

入射波与反射波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漫反射:是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与镜面反射一样,但是反射方向却是四面八方。

实际物体反射:多数处于两种理想模型之间,即介于镜面和漫反射之间。

一般来说,实际物体反射在入射波时各个方向都有反射能量,但是大小不同。

6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 1.植物:a.在可见光的0.55μm(绿)附近有一个小反射峰,在0.45μm(蓝)和0.67μm(红)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

b.在0.7~0.8μ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形成反射峰。

c.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

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

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

4. 岩石: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

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受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影响.7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三章1.扫描成像的概念: 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象。

2传感器的分类: 按照数据记录方式可分为成像方式传感器和非成像方式传感器两类.非成像的传感器记录的是地物的一些物理参数;在成像系统中,按成像原理又分为摄影成像,扫描成像等类型.按传感器工作的波段可以分为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传感器和被动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接收目标自身的热辐射或反射太阳辐射.主动式传感器能向目标发射强大的电磁波然后接收目标反射的回波.3微波遥感的特点:能全天候,白天时工作.可见光遥感只能在白天工作,红外遥感虽可克服夜障,但是不能穿云透雾.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普特征.许多地物间,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因而可以较容易地分辨出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不能区别的某些目标物的特性.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该特性可以用来探测隐蔽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长波很适合于海面下动态情况的观测. 分辨率低,但是特征明显.微波传感器的分辨率一般都比较低,这是因为其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显著的缘故.4扫描成像类传感器的特点.???第四章1图像的表现形式:??2遥感图像处理的硬件与软件系统: 计算机:一般来说,从微处理器,通用或专用的小型机,工作站到具有各种功能的大型计算机都能用于图像处理。

图像输入输出设备:主要包括磁带机,平台式图像数字化器,滚筒式数字化器,CCD阵列数字化器,飞点扫描仪,摄像机,地图数字化桌等。

专用处理设备:是指能与主机实现并行处理或脱机工作的设备。

外存设备:主要是磁带,磁盘,光盘等,其功能是保存图像数据和处理过程中的有关数据。

显示器:显示设备作为输出设备的一种,它是能将原始的或处理后的数字图像变换成光学模拟图像显示出来,也可以显示数据统计图供操作人员观察影像的特征和处理效果用。

软件部分:图像处理系统的软件部分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五章1.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几何校正的步骤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答:几何畸变: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物大小对应不正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称几何畸变,即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系统中的坐标之间的差异。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③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星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

④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⑤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

几何校正的一般过程:图像几何校正是从具有几何变形的图像中消除变形的过程。

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校正方法:根据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性质和可用于校正的数据确定校正方法。

(2)确定校正公式:确定原始图像上的像点和几何校正后图像上的像点之间的变换公式,并根据控制点等数据确定变换公式中的位置参数。

(3)验证校正方法、校正公式的有效性。

(4)对原始输入图像进行重采样,得到修熬出几何畸变的图像。

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图像则有在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

有时根据遥感平台的各种参数已做过一次校正,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作遥感影响相对于地面坐标、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的配准校正,以及不同类型或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响之间的几何配准复合分析,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第六章1辐射纠正:进入传感器的辐射强度反映在图像上就是亮度值。

辐射强度越大,亮度就越大。

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

但是,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个改变部分就是需要矫正的部分,故称为辐射畸变。

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一是传感器本身产生误差;二是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2数字图像增强:当一幅图像的目视效果不太好,或者有用的信息突出不够时,就需要做出图像增强处理。

主要方法有对比度扩展,空间过滤,图像运算和多光谱变换等,共同目的都是增强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有利于分析判读或作出进一步处理。

3图像增强的办法?对比度变换: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因为亮度值是辐射值是辐射强度的反映,所以也称为辐射增强。

空间过滤:对比度扩展的辐射增强是通过单个像元的运算从整体上改善图像的质量。

而空间过滤则是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如突出边缘或纹理等,因此通过像元与其它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也叫做空间滤波。

彩色变换:亮度值的变化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但就人眼对图像的观察能力而言,一般正常人眼只能分辨20级左右的亮度级,而对彩色的分辨能力则可达100多种,远远大于对黑白亮度值的分辨能力。

图像运算:两幅或者多幅单波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多光谱变换:遥感多光谱影像,特别是陆地卫星的TM等传感器,波段多,信息量大,对图像解译很有价值。

4图像融合:多种信息源的复合就是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技术。

5图像融合的基本步骤:配准——为了使两幅图像所对应的地物吻合,分辨率一致,必须先完场配准。

方法是采用几何校正,分别在不同数据源的影响上选取控制点,用双线性内插或者三次卷积内插运算等分辨率较小的图像进行重采样,完成配准。

复合——诸多复合方案中,彩色合成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

所以尽可能生成三幅新图像,分别赋予红绿蓝进行假彩色合成。

第七章1图像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它是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的信息.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它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遥感图像的解译.2目视解译: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验,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和技巧.3目视解译的标志:直接判读标志:形状:形状描述了一个目标物地物的外形和结构。

大小:是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地物尺寸或者面积的测量。

色调和颜色:是地物波普在像片上的表现。

阴影:是像片上阳光被地物遮挡产生的影子。

阴影在相片上表现为地物背光形成的深色或者黑色的色调。

纹理:是通过色调或者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

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规律重复出现。

图形:是目标地物以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像结构。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间接解读标志:目标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地物及其环境的关系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4目视解译的方法: 直接判读法;是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标志,直接确定目标物属性与范围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