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鬼怕恶人202*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鬼怕恶人苏轼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

前有一小沟。

有人行至水,不可涉①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横于沟上,履之而去。

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相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②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③之?”王曰:“然则祸当行后来者。

”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注:①涉:徒步过河。

②里人:乡里人③谴:处罚。

]1.加黑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矮小而装饰甚严严:整齐庄严。

B.顾庙中顾:回头看。

C.履之而去履:踏,踩。

D.再拜而去再:两次。

E.反祸之祸:祸患,灾难,在这里活用作动词,加祸。

F.鬼怕恶人恶:厌恶。

2.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前有一小沟B.大王居此为神C.前人以履大王D.前人已不信矣2021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纪昌学射202*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于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①。

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②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③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如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杆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附膺曰:“汝得之矣。

”[注:①承,接受。

牵挺:织布机的机件。

全句意为“用两眼直瞪着织布机的牵挺”。

②视:看的本领,眼力。

③浸:渐渐,副词。

]1.判断加黑字解释的正误,并改正错误。

A.彀弓而兽伏鸟下彀:张满弓弩。

()B.尔先学不瞬瞬:眨眼。

()C.视微如著著:。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

高考文言文实词解释第二波来袭...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

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22、非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

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

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

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

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

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

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

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

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

”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

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25、盖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

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26、故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

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

良听之,急以告。

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

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

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

如此再三,乃见。

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

古诗三镜翻译赏析文言文《三镜》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征不已。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注释】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14辞:推辞。

15已:停止。

16替:作灭、废讲。

【翻译】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送给他药品,魏征家中使臣往来不绝。

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ORg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

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规律;用别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

镜文言文的翻译

镜文言文的翻译

昔者,有镜之奇物,置于王宫之中。

此镜非同寻常,能照见人心,辨善恶,知贵贱。

镜之形,圆若满月,光可鉴人,其色碧绿,光彩夺目。

镜成,王命宫中智者观之。

智者捧镜细观,见镜中映出天下万物,无不历历在目。

又见镜中映出王之容颜,颜容和煦,威严而不失仁慈。

智者叹曰:“此镜真乃神物,能照见人心,实为国家之宝。

”自是之后,王常以镜自照,以观己之德行。

一日,王与臣子饮酒作乐,醉后失态,言语粗俗。

镜中映出王之失态,王见之,心中羞愧,遂戒酒,以正其身。

又有一次,王得病,卧床不起。

宫中群臣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王召智者至床前,问曰:“吾病缠身,不知此病能否治愈?”智者观镜,见镜中映出王之病容,曰:“王之病,非药石所能治愈,唯有王之心病,方可疗愈。

”王不解,问:“何为心病?”智者答曰:“心病者,心之不宁,欲望过重,喜怒无常也。

王若能修身养性,去除贪欲,则病自愈矣。

”王听罢,深以为然,自此修身养性,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病果愈。

又有一年,邻国侵犯我国,王率军迎战。

临战之际,王手持镜自照,见镜中映出王之勇猛,心生信心。

果不其然,王率军大败敌军,保卫了国家。

战后,王论功行赏,封赏有功之臣。

然有一臣,因私欲未遂,心生怨恨,欲谋反。

王闻之,命智者观镜,见镜中映出此臣之贪婪,心中明镜高悬。

遂下令捉拿此臣,以免生祸。

自镜置于王宫以来,王以镜为鉴,修德行善,国力日盛。

邻国闻之,皆叹服不已,纷纷遣使来朝,愿与我国结好。

岁月如梭,镜已陪伴王多年。

一日,王对智者曰:“此镜神异,吾常以镜自照,知善恶,辨忠奸。

然镜之寿命有限,恐不久将逝。

”智者闻言,泪流满面,曰:“王之德行,已超越常人,此镜之寿命,亦将与王之德行相匹配。

愿王再接再厉,使国更盛。

”王听罢,感慨万分,知镜之寿命已尽,遂命工匠铸新镜,以供后人瞻仰。

新镜铸成,王自镜中观照,见镜中映出天下万物,无不映照无遗。

王心中大悦,知新镜亦为神物,必能传承王之德行,庇佑国家。

自此,镜文言传遍天下,成为后世子孙传颂之佳话。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古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原文:古镜(宋) 沈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3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翻译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

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

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课外文言文掌故类

课外文言文掌故类
--《龙兴慈记》
好尚应当慎生重
〔明〕余继登
太祖尝谓侍臣曰:“人君不能无好尚,要当慎之。盖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好术则游谈者进,好谀则巧佞者进。夫偏于所好者,鲜有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好术不如好信,好谀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其正,未有不乱,所以不可不慎也。”
--《典故纪闻》
--《太平广记》
自有史官书之
〔宋〕司马光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涑水纪闻》
--《隋唐嘉话》
富不易妻
〔唐〕刘 餗
太宗谓尉迟公曰:“朕将嫁女与卿,称意否?”敬德谢曰:“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叩头固让。帝嘉而止之。
--《隋唐嘉话》
起 居 注
〔唐〕刘肃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裁笔,君举必记。”
--《朝野佥载》
太宗察佞
〔唐〕刘 餗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隋唐嘉话》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神形兼备,忠实畅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

第27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神 形 兼 备,忠 实 畅 达——就王昌龄《诗格》“三境”谈古诗英译的忠实性王晓军(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摘要:试从王昌龄《诗格》中提出作诗的必要条件,即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的角度,提出古诗英译忠实性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关键词:古诗英译;物境;情境;意境中图分类号:H1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36-05从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现过三个不同的主导性范式: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1]作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主要对象,文本中心论强调的是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等为理解文学意义的主要依据,而读者中心论强调的是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学意义形成的主要源泉。

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遵循的都是“忠实性的原则”,它们分别把作者和原作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

无论是中国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释”,释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还是外国的卡特福德的“语篇等值”,纽马克的“文本中心论”,都是以原作为中心,追求译文和原文全方位的契合。

盛唐王昌龄首倡《诗格》,提出作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他解释三境为:“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形似。

二曰情境。

……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它阐述了物境得形似,情境得情似,亦即内容,意境得其真,亦即情景交融。

作诗如此,笔者不揣认为译诗也要有此三境,即从形式、内容以及意境入手。

唯有如此,方为忠实。

物境:押韵的方法至于译诗形式的忠实性,学界意见大致分两类。

二十五史旧唐书 太宗三镜原文及翻译

二十五史旧唐书 太宗三镜原文及翻译

二十五史旧唐书太宗三镜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太宗三镜【原文】及病笃,舆驾再幸其第,抚之流涕,问所欲言,征①曰:“嫠不恤纬②,而忧宗周③之亡。

〞后数日,太宗夜梦征假设平生,及旦而奏征薨,时年六十四。

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竟……陪葬昭陵。

及将祖载④,征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

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

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⑤九百户。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烈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那么国安,用恶人那么国乱。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

爱憎之间。

所宜详慎。

假设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⑥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

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⑦,知而必谏也。

〞?旧唐书·魏征传?【注释】①征:即魏征〔580—643年〕,唐曲城人〔后徙家相州内黄〕,字玄成,遇事敢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太宗很敬畏他。

②“嫠〔lí〕不恤纬〞句:寡妇不忧其纬之少,而怕国家灭亡。

以言忘私忧国的殷切。

语出?左传?。

嫠,寡妇。

恤,忧虑。

纬,丝织物。

③宗周:周王朝的宗庙社稷,指国家。

④祖载:将葬之际。

举枢升车上,行祖祭礼,谓之祖载。

⑤实封:唐代封公侯伯子男等爵,都无官土;其实际给予封户以食租税的,谓之加实封;按所封的户数,分由诸郡取其租调。

⑥贰:疑心,不信任。

⑦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以备遗忘。

【译文】等到魏征病重,唐太宗乘坐御车再次到魏征府上探望,抚着魏征的手潸然泪下,问他有什么话要说,魏征说:“寡妇不担忧织物少,而担忧国家灭亡。

文言文三境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三境翻译及注释

【原文】文言之三境者,曰:简、雅、奥。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境界,分别是:简练、典雅、深奥。

【注释】1.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形式,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为典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2. 三境:指文言文在表达上的三个不同层次或境界。

3. 简练:指文言文表达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词准确,结构紧凑。

4. 雅:指文言文具有文雅之美,用词文质彬彬,富有文学色彩。

5. 奥:指文言文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领悟。

【原文】简者,言约而意丰也。

其辞也约,其意也广,如《论语》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也。

【翻译】简练的文言文,言辞简约而意境丰富。

其言辞虽简约,意境却宽广,如同《论语》中的“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注释】1. 言约而意丰:言辞简约,但内涵丰富,表达深刻。

2.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表达了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

【原文】雅者,文质彬彬,如《诗经》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也。

【翻译】典雅的文言文,文采与质实相得益彰,如同《诗经》中的“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配偶。

”【注释】1. 文质彬彬:文采与质实相辅相成,相互衬托,表现出文雅的气质。

2. 《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周南·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诗歌。

【原文】奥者,深不可测,如《周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是也。

【翻译】深奥的文言文,深邃莫测,如同《周易》中的“天道刚健,君子应自强不息。

”【注释】1. 深不可测: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难以完全理解。

2. 《周易》: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占卜哲学书籍,包含着丰富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看镜文言文翻译

看镜文言文翻译

余于清晨,闲步于庭院之中,忽见一古镜置于案几之上。

其镜光洁如玉,照影清晰。

余遂驻足而观,心中颇有所感,遂赋诗以抒怀。

原文:朝日初升,闲步庭除。

镜光如玉,照影清晰。

瞻彼映像,恍若游丝。

顾影自怜,心有所思。

翻译: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在庭院中漫步。

那面镜子如同玉石般光洁,反射出的影子清晰可见。

抬头观看那倒影,仿佛飘渺的游丝。

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心中不禁有所感慨。

原文:镜中之人,若影若幻。

吾观其容,心向往之。

愿得此影,常伴吾身。

镜中之我,犹如镜外之吾。

翻译:镜中的那个人,既像影子又像幻影。

我看他那容貌,心中向往。

希望得到这个影子,永远陪伴在我身边。

镜中的我,就像镜外的我。

原文:镜中之影,随吾心移。

若喜若悲,镜影随形。

吾心所向,镜影亦至。

人生如梦,镜影何曾离。

翻译:镜中的影子,随着我的心情而变化。

或是喜悦或是悲伤,镜中的影子都会随之而动。

我心所向,镜中的影子也会来到。

人生如梦,镜中的影子何曾离我而去。

原文:镜非镜,吾心自现。

镜中之人,即吾影。

观镜知心,镜影自知。

人生如戏,镜影如戏。

翻译:这面镜子并非真正的镜子,我的心在其中显现。

镜中的人,就是我的影子。

观看镜子可以了解自己的内心,镜中的影子也可以了解自己。

人生如戏,镜中的影子也如同戏中人物。

原文:镜中之吾,如梦如幻。

镜外之吾,如影随形。

镜影相随,心影相映。

镜吾梦吾,如影随形。

翻译:镜中的我,如梦如幻。

镜外的我,如影随形。

镜中的影子与我的影子相互伴随,内心的影子与外在的影子相互映照。

镜中的我和梦中的我,如同影子般始终相随。

原文:观镜之余,心有所悟。

镜能照形,亦能照心。

吾心若镜,能照世间万物。

镜心相映,人生如镜。

翻译:在观看镜子的过程中,我有所领悟。

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外表,也可以照出人的内心。

我的内心就像镜子一样,可以映照世间万物。

镜子和内心相互映照,人生就如同镜子一般。

原文:镜非恒物,吾心亦非。

镜影无常,人生如梦。

观镜悟道,镜心相知。

镜吾镜心,如影随形。

翻译:镜子不是永恒的东西,我的内心也不是。

失镜文言文翻译

失镜文言文翻译

昔余游于四方,见一宝镜,光可鉴人,形若明月,余心悦之,遂携归。

自是之后,晨昏必照,镜中之人,亦渐与我相熟。

一日,镜忽然不见,余大惊,遍寻不得。

遂疑为小人之窃,乃严加防范,然镜终未现。

余心念之,夜不能寐。

一日,梦至一山,见一老人,须发皆白,衣褐而戴冠。

老人见余,笑曰:“汝失镜矣,吾有解。

”余急问其故,老人曰:“此镜非同寻常,乃天地间至宝也。

汝得之,幸矣。

然镜有灵,非有德者不能持。

汝平日所作所为,未免有亏德之处,是以镜去。

”余闻言,汗流浃背,自觉生平所行,实有愧于镜。

老人又曰:“若欲求镜,须行善事,以补前非。

”余谢过老人,醒后,遂发愿行善,不复懈怠。

自此,余行善事,不问大小,必竭尽全力。

一日,行至一市,见一老妪,年已古稀,贫病交加,困于市中。

余怜其苦,遂解囊相助,买药疗病。

老妪感激涕零,称余为活菩萨。

又一日,行至一山林,见一孩童,年约七岁,误入山林,迷失方向。

余见之,遂寻路带其出山。

孩童父母感激不尽,赠余金帛,余却之不受。

如此善行,日渐增多。

一日,余又行至一村庄,见一老翁,年迈体衰,行走艰难。

余遂背老翁过河,老翁感激不已,称余为恩人。

行善数月,一日,梦至老人处,老人笑曰:“善哉,善哉!汝已补过,镜可归矣。

”余醒来,心中大喜,急寻镜之所。

果见镜置于案上,光华依旧,如故人重逢。

自此,余更加珍惜此镜,晨昏必照,以警醒自己。

镜中之人,亦似更加亲近,似有灵性,与之对话,亦能感知其意。

余知,此镜非寻常之物,乃天地间至宝,有灵性,能知人心,鉴人德。

然余亦深知,镜虽宝,德为重。

若无德,得镜亦无益。

故余自此后,更加注重修身养性,行善积德,以求无愧于心,无愧于镜。

岁月如梭,镜伴余行,见证余之善行,亦见证余之成长。

镜虽失去,然德在人心,镜之灵性,亦存于余之内心。

此镜之失,实为余之幸事,使余得以修身养性,行善积德,终成完人。

文言文镜的翻译

文言文镜的翻译

原文:古镜鉴形,今镜鉴心。

鉴形者,鉴其貌也;鉴心者,鉴其德也。

貌之美恶,心之善否,皆可鉴矣。

故镜之用,非止于照形,亦在于察德。

夫镜也,不避贤愚,不掩美恶。

君子以镜自照,可以知明;小人以镜自照,可以知过。

是以君子善用镜,小人恶用镜。

镜也者,非物也,道也。

翻译:古时候的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形态,现在的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心灵。

照出形态的镜子,是照出人的外貌;照出心灵的镜子,是照出人的品德。

外貌的善恶,品德的优劣,都可以在镜子中显现。

所以镜子的用途,不仅仅是用来照出人的形态,也是用来察看人的品德。

至于镜子,它不会回避贤愚,也不会掩饰美丑。

君子用镜子来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明智;小人用镜子来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过错。

因此,君子善于利用镜子,小人则不愿意使用镜子。

镜子本身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种道理。

镜者,非镜也,道也。

此言镜之妙用,实为道德之象征。

镜,犹言“镜鉴”,意指明察秋毫,洞察人心。

镜之所以能照人心,是因为人心本无垢,镜亦无瑕。

人心与镜相映,如同水之映月,月之映水,相互映照,方能显现真容。

《文言文镜》以此比喻,告诫世人:人应如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正如古人所言:“君子日三省乎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每日反省自己,以求不断进步。

而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不愿面对自己的过错,沉溺于虚妄之中。

镜,既是实物的象征,也是道德的象征。

君子善用镜,故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人恶用镜,故难成大事。

愿世人皆能以镜为鉴,明心见性,追求道德之至善。

总之,《文言文镜》以镜为喻,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修身齐家,追求道德之完美。

此书虽以文言文写成,但其道理却历久弥新,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镜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镜》者,古之奇器也。

其形如圆月,光可鉴人。

昔者,黄帝铸之,以为宝器。

传至周公,以为法物。

后世子孙,莫不宝之,传世无穷。

译文:《镜》乃古时之奇异之物。

其形似圆月,光亮可照见人影。

往昔之时,黄帝铸此镜,视为珍宝之器。

流传至周公,作为法度之物。

后世子孙,无不珍视,世代相传,无穷无尽。

镜,古之奇器也。

形圆如月,光可照人影。

昔黄帝铸之,以为宝器。

及周公,以为法物。

后世子孙,皆宝之,传世无穷。

镜之制作,非同寻常。

铜为之质,炼火炼水,炼日炼月,炼山炼海,炼金炼石,炼木炼草,炼鸟炼兽,炼虫炼鱼,炼风云雷电,炼水火土金木,炼百炼而成。

其光可鉴万物,照人心,照天地,照古今,照一切。

镜之用,大矣哉!可照见人心,可照见世事,可照见善恶,可照见美丑。

人若心正,则镜中影亦正;人若心邪,则镜中影亦邪。

是以君子必自省,以镜自照,以正己身,以明心志。

镜之德,高矣!可明辨是非,可识破虚伪,可驱除邪念,可净化心灵。

人若有镜,则如得良师益友,可指引前行,可免误入歧途。

然镜亦有其短,非全然之善。

镜可照人,而不能自照。

人若不修其身,则镜亦不能照出其心之邪恶。

故人当自省,不可依赖他人之镜,而忘却自身之镜。

昔有智者,云:“镜可照人,人不可照镜。

”此言甚是。

人当自省,以心为镜,以行为镜,以德为镜,以法为镜,以天地为镜,以古今为镜。

如此,方能明心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镜文言文原文:《镜》者,古之奇器也。

其形如圆月,光可鉴人。

昔者,黄帝铸之,以为宝器。

传至周公,以为法物。

后世子孙,莫不宝之,传世无穷。

译文:The mirror is a peculiar ancient artifact. Its shape is like a round moon, and its light can reflect a person's image. In ancient times, the Yellow Emperor cast it as a treasured object. It was passed down to ZhouGong, who regarded it as a ritual object. Subsequent descendants all cherished it, and it wa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without end.。

镜文言文翻译

镜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镜悬于室,其光如日月,照人无不照。

人见其影,莫不欣然,以为己之貌美。

日积月累,镜之辉光益盛,人皆慕之,竞相观瞻。

镜之旁,有一老者,见人皆慕镜,心生羡慕,遂日以镜自照,欲观己之容。

然镜虽光鲜,终不能映出老者之真颜。

老者愈观愈失望,终日郁郁不乐。

一日,老者遇一智者,诉其心事。

智者闻言,微笑曰:“君不见镜中影,非君之真容乎?君慕镜之光,不知镜之光,亦非镜之真也。

镜之真,在于映照人心,使人知己之不足,而能自强不息。

”老者闻言,若有所悟,乃释然。

自是之后,每观镜,不复以己之貌美为乐,而以镜之能映照己心为喜。

镜之光辉,亦随之而淡。

岁月如梭,老者年迈,镜亦旧矣。

一日,老者因病卧床,思念镜之旧影,遂命仆人取镜至床前。

老者以手抚镜,泪眼朦胧,似有所感。

镜中影,如故人般,依旧清晰。

老者望着镜中影,心中感慨万分,遂吟诗一首:昔镜悬室中,光辉如日月。

映照人无遗,人皆慕其美。

老者慕其光,日以镜自照。

镜光虽光鲜,不能映其真。

智者告之理,镜光非镜真。

镜真映人心,使人知己不足。

老者悟其理,释然心自得。

每观镜中影,不以貌美为乐。

岁月如梭逝,镜亦旧矣。

老者卧病床,思念镜中影。

抚镜泪眼朦胧,似有所感。

镜中影依旧,如故人般清晰。

老者吟诗一首,感慨万分:昔镜悬室中,光辉如日月。

映照人无遗,人皆慕其美。

今镜旧矣,老者卧病床。

抚镜泪眼朦胧,似有所感。

镜中影依旧,如故人般清晰。

老者感慨万分,诗成泪满巾。

译文:从前,有一面镜子悬挂在屋内,它的光芒如同日月,照耀人的影子无一处不被照亮。

人们看到镜中的自己,无不感到喜悦,以为自己的容貌美丽。

日复一日,镜子的光辉愈发灿烂,人们都为之倾倒,争相观赏。

镜子旁边,有一位老人,看到大家都羡慕镜子,心中也生出了羡慕之情,于是每天都用镜子来照自己,想要看看自己的真实面貌。

然而,尽管镜子光彩照人,却始终无法映出老人的真实容颜。

老人越是观看,越是失望,整日郁郁寡欢。

有一天,老人遇到了一位智者,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心事。

镜的文言文翻译

镜的文言文翻译

夫镜者,形影之具也。

自古以来,镜乃为人类所钟爱,以其能映照人之容貌,察其善恶,故有“镜心”之谓。

然镜之来历,亦颇为神奇,今吾试以文言述之。

昔者,黄帝有臣名曰神荼,神荼善于铸铜。

一日,神荼铸铜为鼎,忽有一道神光从鼎中迸出,直冲云霄。

黄帝见之大惊,遂命神荼继续铸铜。

神荼铸铜时,铜汁沸腾,蒸汽弥漫,竟化为一面镜子。

此镜能映照人心,故黄帝赐名为“神镜”。

神镜问世,世间为之惊叹。

然镜之奥秘,非同小可。

镜中之人,既有善者,亦有恶者。

善者,其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恶者,其心阴暗狡诈,言行不一。

镜能明辨善恶,故世人称之为“镜心”。

镜心者,实为人心之映射。

人心善恶,镜自能鉴。

故镜有“照心镜”之称。

镜心之妙,在于能映照人心之真实面目,使人正视自己,反省己过。

镜心之用,亦在于警醒世人,使善者益善,恶者改过。

镜之种类繁多,有铜镜、铜镜、银镜、玻璃镜等。

铜镜,古时最为常见,因其铸制工艺较为简单,且易于保存。

铜镜之上,常有铭文,以示警示。

银镜,色泽光亮,质地纯净,乃为富贵之家所喜爱。

玻璃镜,始于唐代,因其透明度高,成像清晰,逐渐取代了铜镜,成为主流。

镜之寓意,亦颇丰富。

镜能映照人心,故有“以镜自照”之语。

镜能映照世间万物,故有“镜花水月”之词。

镜能映照时光,故有“镜中花,水中月”之句。

镜之寓意,既含警示,亦含哲理。

然镜之使用,亦需谨慎。

镜能映照人心,亦能映照人之邪恶。

若心术不正之人,面对镜中自己,未必能心生敬畏,反而可能心生邪念。

故镜虽为良器,但用之不当,亦有害处。

总之,镜为形影之具,亦为人心之映射。

镜能映照人心,使人正视自己,反省己过。

镜之寓意丰富,既含警示,亦含哲理。

然镜之使用,需谨慎,以免心生邪念。

愿世间之人,皆能以镜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辈今日,虽无需铸铜为镜,然心中自有一面镜子,即“良心”。

良心者,亦为镜心之延续。

吾辈当以良心为镜,审视自己,不断修身齐家,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言文镜古文翻译

文言文镜古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见老聃,老聃示之以玄虚之道,孔子再拜而受教。

曰:“吾闻至德之人,其声如洪钟,其色如秋菊,其行如流水,其志如高山。

请问夫子,此何道也?”老聃笑而答曰:“子欲知至德之道,须先识玄虚之源。

玄虚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也。

夫天地未形,虚空而已;万物未生,虚无而已。

虚空虚无,道之所居,故玄虚为道之本。

”孔子曰:“请问虚空虚无,道之所在?”老聃曰:“虚空虚无,道之所在,无所在也。

无所在,故能无所不在。

天地间,无处非道,无处非玄虚。

子若能识此,则与道合矣。

”孔子曰:“请问玄虚之道,如何修行?”老聃曰:“玄虚之道,非行非止,非静非动。

行止动静,皆非道之真。

道之真,唯虚而已。

虚则无物,无物则无我,无我则无欲,无欲则无累,无累则无苦,无苦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终始,无终始则与道合。

”孔子曰:“吾闻至德之人,不立乎是非,不居乎得失,不困乎名利,不溺乎声色。

夫子之言,吾闻之矣。

请问夫子,至德之人,其心如何?”老聃曰:“至德之人,其心虚静。

虚静者,心之至也。

心至虚静,则无欲无求,无喜无怒,无哀无乐。

无欲无求,则不役于物;无喜无怒,则不伤于己;无哀无乐,则不困于心。

心不困,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孔子再拜而问曰:“夫子之道,广大悉备,吾虽愚钝,愿得闻其要领。

”老聃曰:“吾道如日月,照临四方,无私无偏。

吾言如风行草上,自然而成。

子若欲求道,但自虚心,勿求勿争,道自至矣。

”译文:昔日,孔子游览太山,遇见了老聃,老聃向他传授了玄虚之道,孔子再次拜谢,接受教诲。

孔子说:“我听说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他们的声音如同洪钟,他们的面色如同秋菊,他们的行为如同流水,他们的志向如同高山。

请问夫子,这是怎样的道理呢?”老聃笑着回答道:“你想知道至德之道,必须先了解玄虚的源头。

玄虚,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天地尚未形成时,只有虚空;万物尚未生成时,只有虚无。

虚空虚无,是道所居之处,所以玄虚是道的基础。

”孔子说:“请问虚空虚无,道在哪里?”老聃说:“虚空虚无,道所居之处,无处不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镜
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③。

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⑤,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⑥其子叔玉。

戊辰⑦,征薨⑧,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⑨,陪葬昭陵⑩,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⑪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⑫。

”悉⑬辞⑭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⑮。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今葬以一品羽仪()
2.悉辞不受()
3.上思徵不已()
4.非亡者之志()
二,翻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参考答案
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
注释
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14.辞:推辞。

15.已:停止。

16.替:作灭、废讲。

参考译文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全都推掉不
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

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
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
了一面镜子!”

1、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定语后置
2、今葬以一品羽仪介词后置
3、非亡者之志否定判断句
4、上思征不已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1、可以:古意,可以用来。

今意:可以做。

2、亡:古意:丢失。

今意:死亡。

词类活用:1、正:使……端正。

2、自:名词作状语,亲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