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作业3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_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含解析201905171167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③生物量金字塔 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
特殊情况:
浮游动物
浮游 植物
生物量金字塔
五、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设计生态农业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
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 最有益的部分
农田除杂草,灭虫、灭鼠、剪枝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二 碳 循 环
总结: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 能合成作用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CO2
4、碳在生物体间的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是: 含碳有机物
原因 影响 对策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能量流动图形3
464.6
未固 定的 太阳能
呼吸 122.6

96.3
18.8
7.5

生产者 绿色植物
初级消费者
62.8
草食动物
12.6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464.6
12.6 62.8
12.5
2.1 微量
分解者 14.6
5
未利用 327.3
能量流动图形 ①定量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 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a.自身呼吸消 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 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 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 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 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 将保留到下一年。

呢岸学校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

呢岸学校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

咐呼州鸣咏市呢岸学校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本讲信息】一.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二. 知识要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生物固氮三. 重难点解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特点:单向流动:沿食物链方向由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

逐级递减(10—20%)研究目的: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能量转换:能量流动特点:a. 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流向其他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b.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10% ~ 20%c. 能量流动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律能量流动的量分析:塞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分析,1942年,,林德曼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形成一个金字塔形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a.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的地方b.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例如:根据草场的能量流动特点,合理确载畜量,保持出产品的持续高产作物秸杆做饲料,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肥料,实现能量多级利用 (二)物质循环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特点: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生物体−−−→−呼吸作用大气 碳循环现状:化石燃料中的碳快速释放→大气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地生态系统改变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特点不同: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各营养级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能量是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循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性 1. 概念:(1)生态系统稳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的能力 (2)抵抗力稳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能力 (3)恢复力的稳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 内容: 抵抗力稳性:成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的自动调节能力 影响因素:特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总有一的限度,超过限度,稳性就会被破坏 例如:河流轻微污染→⎪⎩⎪⎨⎧微生物分解化学分解物理沉降污染消除→生物种类、数量无明显影响微生物分解生态系统稳性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性:控制污染排放→自身净化→系统恢复原状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性与恢复力稳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关系。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配餐作业(三十四)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见学生用书P3511.(2018·江西四校联考一)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错误;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过程③(捕食作用)的碳有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有一部分通过B自身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量从而加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过程⑥,D错误。

答案 B2.(2018·贵阳市监测)某农田中有如下食物链:甲→乙→丙。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种群丙的数量会增加B.丙为肉食性动物,该种群的同化量少于乙种群同化量C.丙天敌的引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甲解析分析食物链,乙是丙的食物,乙数量增多,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多,A正确;乙以生产者为食,丙以乙为食,因此丙为肉食性动物,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乙属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因此丙的同化量少于乙,B正确;若引入丙的天敌,食物链延长,则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多,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可循环,大部分细菌是分解者,甲为生产者,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D错误。

答案 D3.(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改共同体联考)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

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

2.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生物只属于一个营养级B.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同种生物C.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个营养级D.肉食性动物都归属于第三个营养级答案 C解析同一种群的生物所处的食物链不同,营养级可能不同,A错误;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可能是同种生物,也可能不是,B错误;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个营养级,C正确;肉食性动物最低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

3.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 D解析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营腐生生活,不营寄生生活,B错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D正确。

4.(2018·湖南长沙一模)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4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34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含解析)

2020高考生物复习课后作业本3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2.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

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5.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损耗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7.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pdf含解析2020091615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pdf含解析20200916151

2020-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讲解与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考纲展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核心概念及重要结论】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2.输入第一营养级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用于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动方向包括: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不包含流向下一营养级。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有效传递率只有10%~20%。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考点速览】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1)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c代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的去向d: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e: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i:流入下一营养级。

f: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j: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能量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能量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能量散失途径: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详解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详解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详解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且常考的知识点。

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咱们来聊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是太阳,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被固定在有机物中。

这就像是生态系统的“启动资金”,为整个系统的运转提供了最初的能量。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它们所固定的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传递给消费者。

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能量并不是百分百传递的,而是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一般来说,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有 10% 20%。

这意味着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所拥有的能量,只有 10% 20%能够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有很多能量被消耗掉了。

比如说,生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无法被再利用。

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

因为能量流动的递减规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通常不超过5 个营养级。

不然的话,到了后面的营养级,能量就少得可怜,难以维持生物的生存了。

再来说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物质,包括碳、氮、磷、水等。

以碳循环为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合成有机物。

然后,这些有机物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重新回到大气中。

此外,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分解者分解,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氮循环也很重要。

氮气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固氮微生物可以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吸收利用。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2-3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必修3)
①定量不定时: a.自身呼吸消耗
能量的最终去路b.流入下一营养级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 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 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 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 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3)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了大 量 CO2;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 CO2 的吸收能力。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
[答案](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答案](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 错 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 4200)÷31 920×100%=25%,B 正确;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 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 图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 消耗的能量,C 错误;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 者,没有分解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错误。
(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W1)× 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2/D1)× 100%。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 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 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9.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课件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9.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课件
①第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和粪便量有怎样的关系? ②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为什 么?
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直接来自A、B、C中的哪一部分的能量? 提示 (1)①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②不是。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 用,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B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 摄入能量(a)-粪便中能量(c) 。
同化 的能量,也就是
②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可存在的去向:a.自身 呼吸消耗 ;b.流入 下一营养级 ;c.被 分解者 分解利用;d.未被利用的能
量。
特别提醒 (1)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 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 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 (2)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 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最终也将被分解者利用。
→鸟”
链升高逐级递减
考向二 能量流动的去向及计算 5.右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 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 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C.若图示为一个生态系统,则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 群落两大部分
D.若需对图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 法进行采集、调查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苏教版202104211108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含解析苏教版202104211108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五)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建议用时:40分钟)1.(2020·某某三校联考)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受信息者的行为。

则下列何者不属于“沟通”( )A.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B.捕食性萤火虫模拟其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并将之捕食C.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D.蚊子飞行时振动翅膀,从而发出了“嗡嗡”的声音D[根据题意可知,题中“沟通”表示某种信息传递,通过该信息传递能够使接受信息者的行为发生改变,A、B、C选项接受信息者的行为均发生了变化,D选项中仅体现了蚊子发出“嗡嗡”声,没有接受信息者。

因此,D符合题意。

]2.(2020·某某市高三模拟)在某草原上存在甲、乙和丙三种主要牧草,牛羊对牧草喜食程度甲>乙>丙,放牧强度越大,使草地上生物量越小。

牛羊对牧草的啃食造成的损伤能促进牧草产生和积累单宁,使牧草的口感变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牧草返青后能为牛羊提供物理信息B.过度放牧可能导致牧草发生群落演替C.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单向性D.牧草防御机制的形成是牛羊与牧草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但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C错误。

] 3.(2020·某某某某质量监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输入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强D.生物多样性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间接价值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输入,B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错误;生物多样性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高三生物高考生态系统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

高三生物高考生态系统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

课题: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目标: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预习案: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1、○2、○3和○4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5;②起点:从○6固定太阳能开始,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③途径:○7;④特点:○8: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9,也不能○10;○11: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12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3。

(3)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14,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1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16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的循环的过程。

(2)特点:○17、反复利用、○18;(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19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20和碳酸盐;(2)循环形式:○21(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22作用、○23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24和○25实现;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26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27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28,导致海平面○29,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5.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是指氮气、无机氮化物、有机氮化物在自然界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

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有机氮化物的合成、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

氮循环主要是通过生物,其中微生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硫循环二氧化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①二氧化硫通过降水形成硫酸,在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盐;②二氧化硫直接被生产者吸收,再传给消费者。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必修3)
答案:D
4.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 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15
答案:B
[总结提升]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的比较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数量、生物量
之间的关系,生态金字塔是定性研究生态系级固定 的总能量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每个营养级生 物个体的数量
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 有机物的总质量
模型
特点 形状
能量沿食物链流 个体数量随营养级
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升高而逐级减少
正金字塔
一般呈正金字塔, 有时呈倒金字塔
生物量沿食物 链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呈正金字塔, 偶有倒置现象
1.物质循环
2.碳循环过程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① 呼吸作用 ,② 光合作用 ,③摄食, ④ 呼吸作用 ,⑤ 燃烧 ,⑥分解作用。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c.被分 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 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 未利用,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 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利 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角度三 生态金字塔的识别和分析 5.(2016·长沙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 一层到最上面一层共四层,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 若有外来种生物戊入侵,且会与丙竞争食物,但不会被丁所 捕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高考生物一轮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的过程 2.过程(1)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⑤________(2)起点:从⑥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3)途径:以有机物形式沿⑦________向下一营养级传递;散失的是三大功能类群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3.特点(1)⑨________: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10________,也不能⑪________ (2)⑫________(传递效率为10%~20%)a .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b .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c .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⑬________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4.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⑭________,使能量得到⑮________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⑯__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⑰________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想一想:某动物同化能量为100 kJ ,其中有多少能量随粪便排出?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无机环境C 、H 、O 、N 、P 、S全球性、循环性生物群落 2.特点⑱________、反复利用、⑲________ 3.实例——碳循环(1)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⑳________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21________(主要) (3)循环过程⎩⎪⎨⎪⎧无机环境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学燃料燃烧生物群落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中以○22 形式沿○23 传递(4)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的○24 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25 的平衡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26 ,导致海平面○27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28___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议一议:就能量和物质而言生物圈可否保障“自给自足”?为什么?,能量流动过程图解(以初级消费者为例)上述图解中存在如下三种关系: (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 (2)同化量=呼吸散失量+储存量(3)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成分,通过分解者将其分解。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C.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值,D项错误。

2.(2020·海南模拟)某草原上存在“草→野兔→蛇→鹰”一条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三级消费者B.能量沿着这条食物链单向传递C.野兔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D.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0%~20%【解析】选B。

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B项正确;野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C项错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鹰获得野兔同化能量的1%~4%,D项错误。

3.(2019·吉安模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解析】选D。

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项错误;e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项错误;d中有一部分来自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C项错误;业中,圈养动物活动强度小,大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因此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D项正确。

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轮复习)

谢谢指导,再见!
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 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 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呼吸
呼吸
呼吸
呼吸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者 呼吸
B
除了能量金字塔,还有哪些类型 金字塔?
总结
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
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
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 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 能量流动的数量 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不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 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研究的目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
引言:
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 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 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
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大气中的 N2
尿素及动 植物遗体 土壤中的微生物
N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H3
氮素化肥
总结(以碳循环为例)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碳元素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

2020版高考生物北师大版一轮温习训练必修3第2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020版高考生物北师大版一轮温习训练必修3第2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4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右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必然的能量值。

以下相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B2.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别离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份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E1表示的能量主若是通过光合作用所输入的能量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

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B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答案C3.如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形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固性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的总能量是285×1010D.动物的存在加速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解析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衍的能量,A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固应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分解者取得的能量中还有动物流向其的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速物质的循环,D正确。

答案D4.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取得的总能量越少。

以下说明错误的选项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份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份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份能量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解析D项应该是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的营养级高,因此取得的能量最少,不能知足太多个体所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2018·江西四校联考一)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①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③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⑦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A错误;过程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增强过程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经过程③(捕食作用)的碳有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有一部分通过B自身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C错误;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量从而加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过程⑥,D错误。

答案 B2.(2018·贵阳市监测)某农田中有如下食物链:甲→乙→丙。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种群丙的数量会增加B.丙为肉食性动物,该种群的同化量少于乙种群同化量C.丙天敌的引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甲解析分析食物链,乙是丙的食物,乙数量增多,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多,A正确;乙以生产者为食,丙以乙为食,因此丙为肉食性动物,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乙属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因此丙的同化量少于乙,B正确;若引入丙的天敌,食物链延长,则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多,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可循环,大部分细菌是分解者,甲为生产者,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D错误。

答案 D3.(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改共同体联考)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

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存在地理隔离B.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C.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D.甲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解析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由于存在于同一条河流中,因此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物种丙是肉食性鱼,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肉食性鱼所处营养级高,所含能量也较少,B正确;植食性小鱼的数量突增,故肉食性鱼的食物增加,则短时间内物种丙(肉食性鱼)的数量会增加,C正确;物种甲为绿藻,生活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

答案 D4.(2018·湖南六校联考)如图代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均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正确的是( )解析能固定太阳能的是生产者,因此,甲为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结合碳循环,可知在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箭头,再根据食物链甲→乙→丙,可知A正确。

答案 A5.(2018·洛阳市统考一)如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20 J/(cm2·a)B.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储存的能量是30 J/(cm2·a)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D.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至少为 500 J/(cm2·a)解析第二营养级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只是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的一部分,A错误;第二营养级储存的能量是其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C,为30 J/(cm2·a),B正确;从图中不能确定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多少,因此不能计算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至少为(100-20)÷20%=400 J/(cm2·a),D错误。

答案 B6.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A错误;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B过程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C错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可完成该循环,D错误。

答案 B7.(2018·广东珠海摸底考)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 C8.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损耗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提倡素食即人直接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从生产者到人类只有两个营养级,因此,缩短了食物链,可以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B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 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错误。

答案 C10.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下列选项中,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的是( )A.E增多、D增多、A减少B.D减少、B减少、A减少C.E减少、D减少、A减少D.A减少、D增多、E减少解析该食物网如图:,D增多使系统总能量增多,而A减少导致最终流向C的能量增加;E减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C。

所以A减少、D增多、E减少时,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

答案 D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甲、丙、丁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B.从捕食关系分析,能量最少的是图中丙所处的营养级C.甲→丁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D.甲→乙和乙→甲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相同,但对应的生理反应不同解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消费者,乙是大气中的CO2库,三大功能类群指的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故A正确;分解者丙不参与构成食物链,故B错误;甲为第一营养级,丁为第二营养级,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故C正确;甲→乙和乙→甲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均为CO2,但在甲→乙的过程中生理反应为呼吸作用,而在乙→甲的过程中,生理反应主要为光合作用,故D正确。

答案 B12.(2018·贵阳监测)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相关过程,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的动物对应图1中的________(用图1中字母表示)。

在①③过程中碳的循环形式为________,②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

(2)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

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5,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________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3)植食性动物能根据植株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因素判断是否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的功能。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中D是生产者,A是无机环境,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图2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对应图1中的B。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流动,②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2)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R+N。

杂食性动物增重30 kg,则消耗草的量为30×1/5÷10%+30×4/5÷10%÷10%=2 460(kg)。

(3)植物的形状、颜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植食性动物据此判断是否进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4)发生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答案(1)B CO2含碳有机物(2)N+R 2 460(3)信息传递(4)次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组分的多少13.(2018·湖南六校联考)下图中a、b、c、d代表四种类型生态系统金字塔,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些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b型B.c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C.森林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也可能为d型D.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也可能为倒金字塔形解析某些水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可能大于浮游植物,其生物量金字塔为b型,A正确;c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8/596×100%≈8.1%,小于10%,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等植物(第一营养级)的数量可能比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动物(第二营养级)的数量少,捕食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动物的第三营养级的数量可能比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少,其数量金字塔为d型,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