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利津县陈庄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利津县陈庄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利津县陈庄镇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2020年河北易县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河北易县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河北易县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当下中国诗坛,不少作品过于炫耀“技巧”,喜欢设置“阅读陷阱”,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没有美。

一些作者写诗,一天写一首,甚至好几首,不断成批量、重复地生产文化“快餐”。

诗歌丧失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丧失了应有的典雅、庄重和高贵,失去了风度。

那么,诗歌的风度是什么?诗歌的风度是人们精神的筋脉,是渺远的苦难意识的复活,是生命的旗帜和光明的导向。

那么应从哪些方面重振诗歌的风度呢?第一,要重振诗歌的思想深度,将诗歌推向历史的纵深。

诗歌应当具有“高格”境界,诗歌是人的灵魂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灵魂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和诗人品格。

诗人的心是赤诚的,他试图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温暖人类受伤的心灵,使诗歌的魅力与创作者的人格魅力合二为一,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只有活着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只有思考的人才会感受到时间的重量。

因此,时间的观念在优秀诗人的文本中不仅表现出对家园深切的春恋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更象征着一段记忆,一种情愫,有着铭文般的质感,让人看着炊烟从贫瘠的大地上升起,想起古老的歌谣消失在时间尽头的河流里。

这样的生命体验,既是诗人个人的,更是人民大众的。

第二,要重振诗歌的精神广度,诗人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人有两种本能:即生存本能和艺术本能。

生存本能是物质上的,浅层次的,吃饱了喝足了,即可满足;艺术本能是精神上的、深层次的,因为精神的空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创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本能不仅可以见证生命的意义,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精神的抚慰和振奋,失去这个本能,人就沦为行尸走肉。

因此,作为以艺术本能存在的诗歌不仅要有思想的深度,更要有精神的广度。

第三,要重振诗歌的艺术密度,彰显人民视角的叙事张力。

诗歌不是空洞的喊叫而是充满矛盾与对质、紧张与平衡,充满丰沛的意蕴,其诗意的密度主要通过人民视角叙事的张力来彰显。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

吾衰竞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

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

现代文I篇:韩愈“以文为诗”主题阅读与答案(2022河北名校联盟一模)

现代文I篇:韩愈“以文为诗”主题阅读与答案(2022河北名校联盟一模)

现代文I篇:韩愈“以文为诗”主题阅读与答案(2022河北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莫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满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

2020年长春市十七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长春市十七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长春市十七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系列16——宗白华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训练系列16——宗白华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届中考语文阅读训练系列16——宗白华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9分,每小题3分)艺术与模仿自然宗白华一个艺术品里形式的结构,如点、线之神秘的组织,色彩或音韵之奇妙的和谐,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合成一个“境界”。

每一座巍峨崇高的建筑里是表现一个“境界”,每一曲悠扬清妙的音乐里也启示一个“境界”。

虽然建筑与音乐是抽象的形或音的组合,不含有自然真景的描绘。

但图画雕刻,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境界”则往往寄托在景物的幻现里面。

模仿人体的雕刻,写景如画的荷马史诗是希腊最伟大最中心的艺术创造,所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位希腊哲学家都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

但两位对“自然模仿”的解释并不全同,因此对艺术的价值与地位的意见也两样。

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乃是“观念世界”的幻影。

艺术又是描摹这幻影世界的幻影。

所以在求真理的哲学立场上看来是毫无价值、徒乱人意、刺激肉感。

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则不同。

他看这自然界现象不是幻影,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形体。

所以模仿它、表现它,是种有价值的事,可以增进知识而表示技能。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确是有他当时经验的基础。

希腊的雕刻、绘画,如中国古代的艺术原本是写实的作品。

它们生动如真的表现,流传下许多神话传说。

米龙(Myron)雕刻的牛,引动了一个活狮子向它跃搏,一只小牛要向它吸乳,一个牛群要随着它走,一位牧童遥望掷石击之,想叫它走开,一个偷儿想顺手牵去。

啊,米龙自己也几乎误认它是自己牛群里的一头!这种写幻如真的技术是当时艺术所推重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这种事实说艺术是模仿自然,也不足怪了。

何况人类本有模仿冲动,而难能可贵的写实技术也是使人惊奇爱慕的呢。

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以此篇为满足。

他不仅是研究“怎样的模仿”,他还要研究模仿的对象。

艺术可就三方面来观察: (一)艺术品制作的材料,如木、石、音、字等;(二)艺术表现的方式,即如何描写模仿;(三)艺术描写的对象。

但艺术的理想当然是用最适当的材料,在最适当的方式中,描摹最美的对象。

2020年石家庄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0年石家庄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020年石家庄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体有一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

晩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中00高三语文下学期月一轮复习结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中00高三语文下学期月一轮复习结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5. 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B。 《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 《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B项,说法绝对,材料一中“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可见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
C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材料二中“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体现这一点.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材料三中“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面.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石家庄市2019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9年3月3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2019年王艮,字敬止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5页)

2019年王艮,字敬止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艮,字敬止阅读答案篇一:湖北省荆门市201X-201X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荆门市201X~201X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如艾青所言,“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作为人类最久远的语言艺术形式,诗歌早就从人类先民的生活中开始。

《淮南子》日:“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来看,诗歌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和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步入现代社会,这一传统得到了新的发扬。

诗歌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生活日益审美化、哲理化、寓言化、亲切化,并在现实中扮演愈来愈多的角色。

上个世纪初,田汉曾对西方的“Poetry”进行过语源学分析,得出“诗”即“创造”,诗人即。

创造者”。

这是现代人对于诗歌艺术特质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朱自清),还应该发现高于生活的诗意,进而审视、省思生活的内涵。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承认“诗歌的功效等于零”,随之又中肯地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确然,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

此种得失的造成,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

因为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

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业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年8月27日《扬子晚报》)材料二: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2017年7月应邀出访拉美。

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李成恩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历经百年,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

这;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年8月29日凤凰网,有改动)材料三:2017年8月2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五含解析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五含解析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综合测试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共享交通、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数据公开透明,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

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

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

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

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当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场景也有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完善有效的“共识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共识机制能够同时解决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在现有区块链技术下,当用户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无法向任何机构进行申诉。

同时,区块链被设计成环环相扣,能够从任何一点追溯至初始区块,查询到链上所有信息。

2020年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北师大贵阳附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诗论范畴的“诗心”,从传统文化看,可以概括为一种融会了中国儒、道、禅的“道德心”、“智慧心”的,以审美情感为特质,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审美胸怀。

“诗心”在诗歌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优秀诗歌创作的心理条件,是创构艺术意境所必备的心灵境界。

可以说,没有“诗心”就没有艺术意境。

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艺术境界主于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意境,而“诗心”是发现和产生美感的心灵境界,因为美的发现和容纳必须凭借于艺术家禀赋的“审美胸怀”,所以有“诗心”才能创构艺术意境。

当艺术家带着某种欲望及功利态度去看世界时,他们就既看不到美、不能判断美,也不能产生美感,如桑塔耶纳所说:“一旦失掉审美的真诚而代之以势利的野心,坏趣味也就出现了。

”而当艺术家“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一种无私的、不旁及实用功利和欲望的心态,如同“童心”般的“诗心”去看待世界时,他就不仅能看到美,而且能把握住美、容纳美,进而才能创造出超越平庸的艺术境界。

第二,艺术意境须凭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创构出一个虚实相生的想象世界。

而“诗心”,能下究万物之情状,上推天人之理,达到情与景、物与理、实与虚的统一,从而完成艺术意境的生成。

诗不囿于“写实”,要超越现实,表达理想追求,就是既要合乎自然的“写境”,又要有超越现实的“造境”,有实有虚,虚实统一。

就是说,艺术对于自然的描写,只有通过“诗心”的映射才能构成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即艺术意境来。

如陶潜《饮酒诗》第五首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那菊花、山气、飞鸟,都成了诗人淡泊人生、远离俗尘的心灵映射的对象,此中真意,不复在客观的自然景象本身,而是在凭胸臆创构的虛境中。

2020年连江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连江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连江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

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

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

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

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

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冰心、冯至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

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田间、李季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邵燕祥、闻捷、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

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百年新诗历史中,对于与时代与民族紧密联系的诗人,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单子,写一部厚厚的专著。

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2019-2020学年合肥四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合肥四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合肥四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沼泽地(日)芥川龙之介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2021届西安市艺术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西安市艺术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西安市艺术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

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

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

“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

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

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

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p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

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

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

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

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

“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手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手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

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材料二:“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

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

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试题答案:1.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
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
3.A(“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的应该是“好诗”,“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