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功能成像
MRI研究三大神器:结构、功能和弥散成像
MRI研究三大神器:结构、功能和弥散成像从大家的反馈看来,很多都是还没做过MRI研究的,需求也很广泛。
这期就从MRI最常用的三大模态来说起吧。
不说原理,只谈扫描数据和分析数据时,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MRI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类数据,即结构像、BOLD功能像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上图!直观的了解下他们都长啥样。
结构像(T1像)结构像上我们能非常清楚的区别大脑的灰白质,对比度比较明显。
这类数据反映的是脑结构信息,无时间信息。
扫描时对空间分辨率要求较高,目前通常用的都是1*1*1mm的分辨率,即层厚1mm,层内分辨率也是1*1(MRI上常用的是3D的扫描序列,全脑的扫描时间在5分钟左右)。
如果要做脑结构的体积或密度分析(比如,尼古丁成瘾者的基底节核团体积是否变小?),不达到这个分辨率是不行的,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如果只是用T1来帮助功能像配准到标准空间,质量要求就会相对宽松一些。
BOLD功能像相对于T1像,功能像要模糊很多,能反映的解剖信息也要少的多。
但他可以反映大脑活动的动态信息,时间分辨率可达到毫秒级别。
当然,目前较为常用的全脑扫描,时间分辨率在2-3s左右,即每2-3s获得一次大脑的BOLD图像。
T1像,通常一次扫描只获得一幅全脑图,而功能像,则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至少要获得几百幅脑图,所以扫描时间也会相对较长(10min-1h不等)。
全脑功能像的空间分辨率一般在3-4mm范围内。
如果做细小结构的功能(比如,下丘脑),空间分辨率就要适当提高。
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通常会选择只扫描局部脑组织,从而可以在不损失时间分辨率的同时,提高空间分辨率。
弥散加权像基于BOLD的功能像主要是用来研究脑皮层的功能,而弥散加权像(DWI)则是研究脑白质的利器。
弥散加权像反映的是脑白质静态的结构特征,无时间信息。
然而,他却并不像T1一样,每次扫描只获得一幅脑图,而是获得十几幅或几十幅脑图。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通过监测大脑血流与氧合状态的变化,来观察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神经成像技术。
它利用磁共振原理,结合大脑的神经活动和血流代谢情况,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脑部功能和认知过程的强大工具。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信号。
当神经元活跃时,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和氧气供应会增加。
血红蛋白的磁场特性可以被磁共振仪器检测到,通过测量血流量和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变化,fMRI可以间接反映出神经元活动的变化。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高空间分辨率和较好的时间分辨率。
与其他脑成像技术相比,fMRI在功能定位和网络连接研究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大脑在不同任务和认知过程中的活动变化,从而深入了解脑部功能和认知机制。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可以研究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激活区域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例如,在学习和记忆任务中,fMRI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特定区域,并探索这些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方式。
通过观察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疾病研究、脑功能异常研究以及神经康复等方面。
例如,在精神疾病研究中,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患者大脑功能异常的区域,以及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脑活动的影响。
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为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手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局限性。
例如,由于大脑活动变化引起的血流和氧合状态变化很小,fMRI在时间分辨率上相对较低。
此外,fMRI也受到头动、心跳和呼吸等生理噪声的干扰。
因此,为了获取更准确的结果,科学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成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研究大脑活动。
功能性磁共振原理及临床应用
那什么又是功能性磁共振图像?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技术已广泛 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了 功能、解剖和影像三方面的因素, 为临床磁共振 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 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伤 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 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 为脑神经科 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狭义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专指BOLD 成像
功能磁共振脑成 像(FMRI)。
• fMRI优点: 较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毋需注射放: 成像时间长﹑对钙化显示不敏感
•
有禁忌症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的临床应用
图片说明: 功 能性磁共振成 像资料(黄到橘 色)叠在数人平 均而得的脑部 解剖影像(灰阶) 上方,显示出 受外界刺激时 的脑部活化区 域。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091514
纲要
• 磁共振成像原理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什么是核磁共振?
常用的核磁共振设备
X光机 MRI
X-CT ECT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又称核磁共振成像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NMR), 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方法, 它不用电离 辐射而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解剖结构。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核自旋的控制和检测,能够获得体内不同组织的详细信息。
核磁共振是指具有外部磁场时,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在强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呈现出两个能级,即平行和反平行两个状态。
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转换需要吸收或放出能量,并在特定频率下发生共振。
强静态磁场通常由强大而稳定的大型电磁体产生,它在整个成像区域内产生均匀且稳定的静态磁场,使静态磁场方向沿Z轴。
梯度磁场是一个在空间上变化的磁场,用于定位信号的产生位置。
它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大小,能够对信号进行编码和定位。
射频场是通过发射线圈产生的,用于激发和接收信号。
发射线圈位于成像区域内,通过引入高频电场来扰动静态磁场,使原子核的自旋状态发生变化。
在成像过程中,首先给被检体加入静态磁场。
然后通过梯度磁场,对被检体进行空间编码,此时被检体各处的原子核将共振频率略有差异,使得它们能够被区分开来。
接下来通过向被检体施加射频场的脉冲,使部分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
当脉冲结束后,原子核将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并释放能量。
此时,被检体周围的线圈能够感应到这些能量的释放,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可以重建出被检体内的图像。
MR图像能够提供组织的对比度和解剖学细节,使医生能够诊断和评估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因其非侵入性、无辐射、造影剂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
它可以检测到早期病变、评估组织功能、跟踪疾病进展,对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检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是通过利用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在外加静态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激发和接收原子核产生的能量,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得到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和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进行成像。
人体内的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核,氢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的运动会产生磁矩。
当人体进入一个强磁场中时,水分子的氢原子核会被强磁场影响,自旋方向会在磁场方向上产生偏离,形成原子核磁矩的一个总体矢量。
当向人体施加一个特定的射频脉冲时,可以改变原子核磁矩的方向,使其与磁场方向发生差异,并且在停止脉冲后,原子核会返回原来的状态,产生一个电磁信号。
通过检测这个电磁信号,可以得到人体内的水分子分布情况。
1.人体进入强磁场:患者躺入一个大型的环形磁体中,该磁体产生一个相当强的静态磁场(通常达到1.5-3.0特斯拉)。
2.产生激射信号:通过向磁体中的人体施加一系列射频脉冲,改变氢原子核的磁矩方向,并在停止脉冲后,检测氢原子核返回原来状态产生的电磁信号。
3.数据获取:通过一系列检测电磁信号的装置,如线圈和放大器,收集和记录扫描过程中产生的信号。
4.重建图像:通过数学算法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和重建这些信号,生成人体内的断层图像。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技术,主要用于研究人脑的功能活动。
与传统的结构性MRI不同,功能MRI通过观察血液氧合水平和神经磁活动的关系,来探测和定位脑部活跃区域。
功能磁共振的原理:功能磁共振利用氧血液信号响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效应来检测脑部的功能活动。
当人脑一些区域被激活时,该区域的活动代谢水平会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也会增加。
在激活状态下,该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增多,而去氧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减少,进而改变了该区域的氧合水平。
这种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可以被功能磁共振所检测到。
功能磁共振的过程与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人体进入强磁场:患者躺入磁体中,类似于结构性MRI的过程。
mri功能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MRI功能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1. MRI的原理MRI,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系统中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医学技术。
下面将介绍MRI成像的原理。
1.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系统中的核自旋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通过施加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核自旋偏转,当停止射频脉冲后,核自旋会恢复到平衡状态,释放产生的能量。
1.2. 成像原理 MRI成像是通过探测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
具体步骤如下:1. 施加静态磁场:MRI装置会产生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使得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定向在静态磁场方向上。
2. 施加射频场:MRI装置会产生射频场,使得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转跃。
3. 探测信号:原子核自旋的变化会引起电磁信号的变化,这些信号会被接收线圈捕捉。
4. 图像重建: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图像。
2. MRI的临床应用MRI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2.1. 脑部成像 MRI可以提供很好的脑部解剖信息,对于检测脑部结构的异常情况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早期诊断脑卒中、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
2.2. 骨骼成像MRI在骨骼成像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关节软组织损伤,MRI可以准确检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和位置,对于筋膜炎、滑膜囊肿、韧带撕裂等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2.3. 肝脏成像 MRI在肝脏成像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MRI可以对肝脏的大小、形状、结构进行全面的观察,对于肝脏病变的检测和定位有很高的准确性。
例如,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定位,MRI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2.4. 心脏成像 MRI在心脏成像方面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观察心脏的大小、形状、功能和血流情况。
对于心脏肌肉病变、心功能异常、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非常有帮助。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功能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升级。
脑功能成像技术是通过扫描脑部活动图像和神经递质水平,评估脑部功能,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脑神经机制。
本文主要介绍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磁共振扫描技术磁共振扫描(MRI)技术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作全身图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近年来,磁共振扫描技术在脑功能成像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RI技术不仅可以以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较高信噪比来非侵入性地观察大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还可以在同一扫描过程中同时检测脑内的低序列和高序列——体素-脑萎缩、白质和灰质、简单和复杂激活等信息。
同时,MRI还可以检测脑血流灌注、脑血流量和血氧水平等信息,这些都为对脑功能的建模和理解提供了巨大价值。
二、脑电图技术脑电图(EEG)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头皮电位变化来记录脑电信号的设备。
近些年,EEG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方面,在研究不同神经网络和功能区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任务执行时脑电波幅度和频率变化等方面,EEG已经成为前沿研究中的常见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在脑机接口技术中,EEG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技术。
EEG技术对人类运动控制和想象能力的研究可以帮助感知到脑区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通过理解脑电数据、研究认知过程、状态识别等技术,实现人机直接交互。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是一种检测组织和器官中代谢过程和化学反应的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分子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近年来,PET 技术已经将生物分子影像任务引入了分子分部分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生物机能和药理学、肿瘤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PET技术对研究神经元的代谢生理特征、神经系统对药物的代谢特征以及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代谢变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工具。
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可以检测人或动物的脑部活动,并生成相应的图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部成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MRI)机器产生的强大磁场和射频脉冲,检测大脑活动时局部血流变化,从而推断大脑功能活动的情况。
以下是关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详细介绍。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在于,当大脑进行某种活动时,例如思考、感觉或运动,该区域的神经元会更加活跃,需要更多的能量。
这种额外的能量需求导致该区域的血流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fMRI就是通过检测这种血流变化来间接测量大脑的活动。
在fMRI扫描中,首先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全面的MRI扫描,以建立一个初始的脑图像。
然后,受试者需要进行某种特定的认知任务,例如解决一个问题或执行一项动作,这会引发大脑的特定区域活动增加。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重复进行MRI 扫描,利用特殊的软件处理后,可以显示出哪些区域的血流增加了,从而识别出大脑活动的情况。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科学研究: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大脑的功能分区,理解不同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语言、情感等的大脑活动机制。
2.临床诊断:在精神健康领域,fMRI可以帮助诊断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此外,对于脑部病变如肿瘤、中风等,fMRI也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定位和评估。
3.脑机接口:通过解析fMRI数据,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大脑的意图和动作,从而开发出新型的脑机接口,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与外界沟通。
4.教育和训练:fMRI可以用于评估学习效果和训练进展。
例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fMRI可以显示与词汇理解和语法处理相关的脑区活动模式。
5.预测疾病风险:通过对健康人的大脑进行fMRI扫描,可以预测他们未来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
6.药物研发:fMRI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理解药物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筛选和优化新药候选。
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神经影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神经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神经影像(fMRI)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
fMRI则是一种利用MRI来分析人脑活动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和临床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介绍MRI和fMRI技术在医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MRI技术是通过感知组织中的水分子来生成图像的。
当人体放置在强磁场中时,水分子的原子核会被磁化。
接着,一种称为“无线电波脉冲”的短脉冲将被引入到人体中,这会导致大量的原子核跳跃并释放掉能量。
一些电子设备会记录这些信号,并将它们转化成图像。
MRI技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成像工具,可以用来检测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如骨骼、肌肉、软骨、脑组织等。
MRI技术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检测出微小的异常组织和细小的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fMRI技术使得神经学家可以使用MRI来研究大脑的活动情况。
fMRI技术利用血液中的氧气来检测脑活动。
当大脑的某个区域活动时,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该区域周围的血流量会增加。
fMRI技术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测脑区的活动情况。
通过比较在某种任务或刺激下,不同时间点的fMRI图像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哪些大脑区域在该任务或刺激下发生了变化。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fMRI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神经学家们明确哪些大脑区域参与了特定的思维和行为任务中,这对于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以及如何转化为行为至关重要。
例如,fMRI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记忆、注意力、情感感知、运动控制和空间认知等方面。
另外,fMRI还可以用来研究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与部分大脑区域的活动方式有关。
在临床医学中,MR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检查人体各个部位的器官和组织。
例如,在检查疑似肿瘤的病人时,MRI扫描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简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采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之血液动力的转变。
由于fMRI的非侵入性、没有辐射暴露问题与其较为广泛的应用,从1990年月开头就在脑部功能定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主要是运用在讨论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
相关技术进展自从1890年月开头,人们就知道血流与血氧的转变(两者合称为血液动力学)与神经元的活化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
神经细胞活化时会消耗氧气,而氧气要借由神经细胞四周的微血管以红血球中的血红素运送过来。
因此,当脑神经活化时,其四周的血流会增加来补充消耗掉的氧气。
从神经活化到引发血液动力学的转变,通常会有一5秒的延迟,然后在4-5秒达到的高峰,再回到基线(通常伴随着些微的下冲)。
这使得不仅神经活化区域的脑血流会转变,局部血液中的去氧与带氧血红素的浓度,以及脑血容积都会随之转变。
血氧浓度相依对比(Blood oxygen-level dependent, BOLD) 首先由贝尔试验室小川诚二等人于1990年所提出⑵,小川博士与其同事很早就了解BOLD对于应用MRI于脑部功能性造影的重要性,但是第一个胜利的fMRI讨论则是由John W. Belliveau 与其同事于1991年透过静脉内造影剂(Gd)所提出。
接着由邙健民等人于1992年发表在人身上的应用。
同年,小川博士于 4 月底提出了他的结果且于7月发表于PNAS。
在接下来的几年,小川博士发表了BOLD的生物物理学模型于生物物理学期刊。
Bandettini博士也于1993年发表论文示范功能性活化地图的量化测量。
由于神经元本身并没有储存所需的葡萄糖与氧气,神经活化所消耗的能量必需快速地补充。
经由血液动力反应的过程,血液释出葡萄糖与氧气的比率相较于未活化神经元区域大幅提升。
这导致了过多的带氧血红素布满于活化神经元处,而明显的带氧/缺氧血红素比例变化使得BOLD可作为MRI的测量指标之一。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一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作为成像的信号源,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和分析来得到人体内部的高质量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
人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氢原子核,它们具有自旋(旋转)的特性。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会同向或反向翻转,这种翻转是有规律的。
当外加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如果其频率与翻转的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对应,那么氢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并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就是磁共振信号。
通过控制外部的磁场强度和不同方向上的磁场梯度,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氢原子核所在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通过改变不同位置上的磁场梯度,并根据不同位置上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逐层扫描患者的人体结构。
利用计算机对扫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人体的影像。
磁共振成像有很多功能。
首先,磁共振成像可以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多种结构进行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成像。
它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解剖信息,并且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非常好,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其次,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功能性信息。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推断大脑中的神经活动。
在fMRI研究中,会让被试执行特定的任务,通过观察其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的认知、感知和运动功能。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系统的情况,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这对于检测血管狭窄、异常和血管瘤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在神经科学研究、精神疾病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普通人眼中,fMRI似乎是一项神秘的科技,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该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现有的局限性。
一、如何实现f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最初的应用目的是图像诊断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它与传统X光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少的辐射危害。
而fMRI则是MRI的一种功能性应用,它通过对人脑的血氧水平变化进行监测,揭示人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情况。
具体来说,fMRI利用了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等婴儿血,它们对磁场的受到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一种磁异常,fMRI技术就是基于这种磁异常的不同来进行成像的。
当脑区域活跃时,血流量和血氧水平都会增加,至此就形成了fMRI成像所需要的信号。
二、fMRI的应用fMRI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精神疾病治疗等领域,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神经科学研究:fMRI技术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人脑在各种认知任务下的工作方式,这对于揭示脑功能机制、破解认知和感觉的奥秘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fMRI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寻找神经可塑性的机制,这对于治疗多种脑部损伤和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2. 精神疾病治疗:fMRI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识别精神疾病患者的大脑活动异常,比如,fMRI技术可以测量基底皮质区域的活动情况,这是治疗强迫症和抑郁症时非常重要的脑区,这有助于为患者开发更个性化的精神治疗方案。
三、fMRI存在的局限性虽然f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的应用还受到了一些限制。
1. 空间分辨率限制:由于fMRI测量的是大脑血氧含量的变化,因此它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地观察到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
2. 时间分辨率限制:fMRI测量血流变化的速度较慢,数据采集点之间要相隔几秒钟甚至几分钟,这又限制了fMRI在观察大脑响应时的时间分辨率。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以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自旋,而自旋又带有磁矩,因此会在磁场中方向上受到影响。
当外加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照射到体内的原子核上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处于激发态,随后再释放出信号。
通过探测并记录这些信号,就可以形成图像。
二、核磁共振成像的步骤及过程核磁共振成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磁化、激发、回波和数据采集。
1. 磁化:在核磁共振成像之前,需要将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常磁场的强度为1.5-3.0特斯拉。
通过这个磁场,原子核的自旋会聚集在一个方向上,形成整体的磁化矢量。
2. 激发:在磁化完成后,医生或技术人员会向人体发送一些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会使得磁化的原子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进而处于激发态。
3. 回波:当无线电波停止时,原子核会由高能级回到低能级,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返回检测设备。
4. 数据采集:最后,检测设备会收集并分析这些返回的无线电波信号。
通过探测和处理这些信号的强度、频率和时序等信息,就可以生成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图像。
三、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1. 无辐射:相比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和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辐射,因此对患者是相对安全的。
2.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细节,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3. 多参数评估:核磁共振成像不仅可以提供静态的解剖结构图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获取到组织的功能信息,如血流、代谢活性等,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脑功能成像技术综述
脑功能成像技术综述脑功能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观察并记录人类大脑活动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脑部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人类身体自我调节和情感体验中的作用。
这些成像技术都非常先进,利用了不同的原理来记录人类脑活动。
本文将综述几种最为流行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它们的原理、应用和限制。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最流行的一种。
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其原理是通过测量人们脑区不同的磁场强度和方向来显示人们的脑图像。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它所生成的图像清晰,并能够提供有力的结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但是,MRI不能直接观察到大脑神经元的表现,并且不能直接显示活动状态,因此它不能直接用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脑功能成像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
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记录人们脑区的血液流动情况,推断出神经元的活动情况,从而生成图像。
当神经元受到激发时,血液量会增加,从而导致脑区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发生变化,fMRI能够检测到这些变化,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记录大脑活动的各种指标,如脑区的血液流量、脑区的代谢水平等。
fMRI可以用于许多领域,如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药物研究等。
但是,fMRI的局限性在于其灵敏度较低,且不能像其他方法那样提供灵敏的时域分辨率。
电脑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另一种类型的脑成像技术。
它利用X射线来生成图像,其原理是将人体部位分层成较薄的切片,计算机将这些切片合成成三维影像。
CT技术可以检测到脑部肿瘤、出血、血凝块等。
CT在医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它不能检测脑区的代谢水平,因此无法判断神经元是否活动。
脑电图(EEG)EEG是一种用来测量脑电活动的技术。
它将电触头放在头皮表面,使用放大器把信号放大,从而得到不同的波形图。
该方法可以检测到脑区的电化学变化,用来记录脑电波的频率、幅度、时距等。
EEG通常被用于观察脑疾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功能成像
1 目前最常用的脉冲序列是:单次激发GRE-EP (FID-EPI)T2﹡WI序列。
2 EPI 是目前最快的MR信号采集方式,单次激发 EPI可1秒采集数十幅图像。
3 EPI技术采集到的MR信号属于梯度回波。但梯 度回波是一次射频脉冲激发后,利用读出梯度 场的一次正反向切换产生一个梯度回波;EPI是 一次射频脉冲激发后,利用读出梯度场连续正 反向切换,每次切换产生一个回波,将产生多 个梯度回波组成的梯度回波链,可以理解为 “一次射频脉冲激发采集多个梯度回波”的采 集模式。
用音乐刺 激(听钢 琴曲): 显示用音 乐和语言 刺激均引 起非对称 性颞叶听 觉中枢激 活。
2021/3/10
讲解:XX
11
视皮层功能成像:3.0T比1.5T敏感,枕叶距状 裂两侧皮层视觉中枢激活明显
2021/3/10
讲解:XX
12
fMRI用于手 术计划: fMRI及白质 束成像:左 侧额顶叶胶 质瘤将功能 区推压向后 移位,白质 纤维束完整, 提示手术入 口应从前方 进入,后缘 应注意保护 功能区
2021/3/10
讲解:XX
13
不同场强 的MRI系 统,采用 同样的视 觉刺激显 示V5区域 的结果差 异。
2021/3/10
讲解:XX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3.0T MRI在静息状态下的脑
功能联结
2021/3/10
讲解:XX
15
正常志愿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联结
(3.0T MRI)
2021/3/10
2021/3/10
讲解:XX
6
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
5 EPI临床应用: (1)单次激发GRE-EPI T2﹡WI 主要用于灌注成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神经网络连接性研究进展分析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神经网络连接性研究进展分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成像技术,通过测量脑血氧水平变化,可以间接地揭示脑活动和神经网络连接的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网络连接性研究方面的进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该技术利用磁场梯度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定量测量,可以获取从头颅到脚底的体积图像。
相比于结构性成像技术,如CT和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具备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可以观察到脑血流的变化,从而研究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在神经网络连接性研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揭示脑的静息态网络连接(resting-state networks, RSNs)和任务活动相关网络(task-related networks)。
静息态网络连接是指在没有特定任务的情况下,大脑区域之间存在的自发耦合网络。
这些网络包括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视觉、感知和运动等功能网络。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可以揭示这些静息态网络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变化和与疾病相关的改变。
除了静息态网络连接的研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任务活动相关网络的探索。
通过让被试在执行不同任务时进行扫描,我们可以得到与该任务相关的激活脑区,以及这些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任务执行时大脑区域的协同性和功能特异性。
近年来,随着神经网络连接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分析方法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种子相关分析(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该方法基于设定种子区域,在整个大脑中计算种子区域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程度。
另一种方法是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通过对数据进行降维和无监督聚类,可以将大脑活动分解为不同的独立成分,从而揭示不同脑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该技术利用电磁波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探测原子核的信号产生影像,从而得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状态的详细解剖和功能信息。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对该磁场的方向产生定向排列,形成一个磁矩,这种过程称为磁化。
然后,通过向人体施加一组与磁矩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的磁矩产生翻转。
当停止射频激发后,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的排列状况,发出一系列的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后,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和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MRI不使用X射线,避免了放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其次,MRI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分层扫描,可得到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信息,精细度高于CT扫描。
此外,MRI对软组织和液体的对比度较好,能更好地显示脑部、脊柱和盆腔等关键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后,MRI还可以通过改变扫描参数,获得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MR血管图像等,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
例如,通过MRI可以检测和评估脑卒中、脑出血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MRI还可用于诊断和观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此外,MRI在骨科、妇产科、神经科和肿瘤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虽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MRI设备庞大且昂贵,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
其次,由于术前准备工作的复杂性,MRI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清空肠胃、取出金属物品等。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对脑部进行成像,来获取其功能活动的一种技术。
这个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研究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通过测量脑血流量和血氧水平的变化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这一过程是通过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来实现的。
其中MRI是一种通过使用外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高分辨率图像的技术。
它利用氢原子等在强磁场中的自旋和放松行为来生成图像。
PET则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同位素标记物质,来追踪和测量体内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技术。
而fMRI则是一种结合MRI和动态扫描的技术,通过观测动态图像来探测局部脑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并将它们与特定的功能任务进行关联。
二、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
在神经科学领域,这种技术可以用来探测人类和动物的脑部神经功能,在理解认知、感知和行为过程等方面提供新的视角。
在医学领域,脑功能成像技术可以用来帮助医生检测、诊断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和疾病,如脑瘤、癫痫、帕金森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
在心理学领域,这种技术可以用来研究情感、行为和认知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精神障碍、倦怠、情境焦虑或压力等问题。
三、未来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发展,但是它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拓展的空间。
其中一个趋势是不断完善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诊断神经系统和疾病。
另一个趋势是将这种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如基因组学和药物研究等,来发现新的医学或心理学手段。
最后,人们可能还会开发出一种新的脑实时监测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脑部功能变化发生的早期进行监测和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有轻微差别
通过傅里叶转换可得到不同物质谱的信息
用谱线表示
其横坐标表示不同物质中质子的进动频率,通常用 PPM表示(以标准物的质子进动频率为基准,其他 代谢物中质子进动频率与标准物中质子进动频率的 差别,以PPM来表示)
进行化学位移序列数据采集时,必须要 保持高场强的均匀性
在测量较大体积时,由于磁场的不均匀 性,分辨率降低
MRS数据后处理
MRS应用
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代谢性疾病的脑改变 颞叶癫痫 脑肿瘤治疗后复发与肉芽组织、放疗后
损伤的鉴别 脑缺血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弥漫性肝病
脑1H MRS分析的主要代谢产物有:(1)NAA(N-乙酰门冬 氨酸),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其轴突,可作为神经元的内标物, 其含量可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其化学位移在2.02PPM。 NAA含量降低表示神经元受损;(2)肌酸(creatine,Cr), 为能量代谢产物,在脑组织中其浓度比较稳定,可作为脑组织 1H MRS的内参物,常用其他代谢产物与Cr的比值反映其他代 谢产物的变化。Cr的化学位移在3.03PPM(3)胆碱 (Choline,Cho),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其含量变化反映细 胞膜代谢变化,在细胞膜降解或合成旺盛时其含量增加。在脑 肿瘤时,常有Cho升高和NAA降低,因此Cho/NAA升高,尤 以恶性肿瘤更为明显。多发硬化等脱髓鞘病变如果Cho升高, 往往提示病变活动。Cho化学位移在3.22PPM。(4)乳酸 (Lac),为糖酵解的终产物,一般情况下1H MRS无明显的 Lac峰,但在脑缺血或恶性肿瘤时,糖无氧酵解过程加强,Lac 含量增高。Lac的化学位移在1.32PPM,有时与脂质(Lipid) 重叠,可采用改变TE的方法加以区别,在TE=144ms的1H MRS上,Lac波峰向下,在TE=288ms的1H MRS上,Lac波 峰向上。(5)脂质(Lipids,Lip),由于脂质TE很短,因此 一般1H MRS检测不到,如果出现明显的Lip的波峰,往往是感 兴趣区接近于脂肪组织而受后者污染所致。在TE很短的1H MRS可以检测Lip。Lip可以在高级胶质瘤、淋巴瘤及转移瘤中 升高,肿瘤坏死区也可出现Lip。
梯度场,多的现在达256个方向 对每个体素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作出较为
准确的检测 这种反应组织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的技术称
为扩散张量成像(DTI)
DTI 与DWI比较
都是反应组织水分子弥散 DWI只用ADC一个参数描述,扩散程度
的测量限于一个平面内 DTI用多个参数(FA、AI、RA、VR)描述,
脑梗塞、脑缺血 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的诊断、鉴别诊断;
如脑脓肿、脑炎与弥漫性胶质留鉴别;瘤 周水肿与胶质留浸润鉴别 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鉴别 弥漫性轴索损伤 肝脏肿瘤、肝硬化、乳腺肿瘤
DTI:弥散张量成像
显示三维空间内的水分子弥散 多个方向(6个以上方向)分别施加扩散敏感
PRESS时序图
STEAM时序图
多体素 化学位移成像(CSI) 使用序列也是PRESS、STEAM 空间定位时增加相位编码梯度
多体素MRS,2D-CSI
多体素MRS特点
一次可采集多个感兴趣区的信号,便于 比较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波谱
缺点是体素容积较小,信号强度较低, 采集次数相对多,扫描时间较长
去氧血红蛋白所致的缩短T2*时间作用 减少-局部组织信号相对高
由于去氧血红蛋白缩短T2*的效应很小
所以使用对T2*效应敏感的序列,GRE 或GRE-EPI
场强越高、T2*效应越明显,所以BOLD 一般需要较高场强(1.5T以上)
在4.0T以上场强,能显示激活区域早期 信号降低现象(去氧血红蛋白比例增高)
脑功能成像( BOLD-fMRI)
血红蛋白包括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 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对质子驰 豫没有影响
去氧血红蛋白属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 有4个不成对电子,磁化不均匀,产生 横向驰豫时间(T2和T2*)缩短效应
局部脑功能区激活-局部耗氧量增加-通 过局部、全身调节-局部血流量增加-血 流量增加较耗氧量增加为大-局部氧合 血红蛋白比例增加,去氧血红蛋白比例 降低
从三维立体空间定量地分析水分子的扩 散运动及相关性
DTI应用
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显示神经纤维束的 走行、方向、排列、髓鞘等信息
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形态学 和病理学研究
临床治疗参考,手术导航 观察心肌、骨骼肌的纤维显微结构
MRI灌注成像
并非MRI特有技术,CT、PET、SPECT 使用MR造影剂、MR成像
DWI
利用弥散造成质子相位漂移 施加方向相反的一对弥散梯度脉冲 静止质子完全相位重聚 质子弥散后因为相位漂移,信号降低 弥散越快,信号衰减越明显 DWI:主要显示组织弥散对比的图像
DWI时序图
B值选择
弥散敏感梯度 b值(弥散加权因子):越大,表明梯度
场越高或持续时间长; b值越大,弥散权重越重,但信噪比降低 高b值常用于观察较慢的弥散、低b值用
1H-MRS常选用三甲基硅烷(Trimethylsilane)作 为标准物
某一窄波的波峰下面积与目标区域内某特定代谢产 物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由于一般含H代谢物的浓度不到1/10000的水浓度, 被水掩盖,序列需要水抑制
MRS特点
得到的是代谢产物的信息,而非解剖图像 通常用数值或谱线来表示 对磁场均匀度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场强,提高信噪比,各种代谢产物的进动
MRI功能成像
弥散
弥散: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布朗运动 小分子物质、温度高、结构疏松,弥散快 弥散方向,随机性 MRI主要显示的是水分子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ADC):弥散的定量指标,
弥散距离/弥散时间的平方根 ADC影响因素:弥散、组织灌注状态(体素
内的微观血流质子与弥散无法区分)
于观察较快的弥散 测量ADC时,B值越多,越准确
DWI与ADC图
ADC图:反应组织ADC值不同的图像 信号基本与DWI相反,但并非完全相反 DWI除了反应ADC外,还受组织T1、T2、
质子密度差别的影响;DWI时一般TE设 置较长,尤其T2弛豫影响较大(T2透射 效应)
DWI应用
频率差异增大,可更好区分各种代谢产物 信号较弱,常需要多次平均才能获得足够的
信噪比,因此检查时间较长 除了1H-MRS外,31P、13C
MRS空间定位
单体素 序列: 点解析波谱 (PRESS) 刺激回波采集 (STEAM) 两者差别:PRESS:SNR高,最短TE长,
部分信号因T2衰减丢失,对短T2*代谢 物观测困难
BOLD-fMRI实施
刺激设备 显示激活前后信号变化 实验设计、实施 避免干扰,可信度 数据处理、分析;对齐、标准化、准配、
平滑等处理
BOLD-fMRI应用
语言、视觉、运动、其它感觉功能区定 位
手术前对术后功能恢复、代偿情况预测 手术导航 硬件、软件要求高
MR波谱分析
MR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是 目前能够进行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无创 性检测的唯一方法。MRI提供的是正常 和病理组织的形态信息,而MRS则可提 供组织的代谢信息。
化学位移
同一种磁性原子核处于不同的分子中 分子化学结构的不同,电子云对磁性原
子核的磁屏蔽作用的大小也存在差别 原子核因分子结构不同而致局部的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