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1卷主题词索引

合集下载

中华皮肤科杂志简介

中华皮肤科杂志简介

栏目
《中华皮肤科杂志》主要栏目:①皮肤性病的科研防 治方面的导向性文章及专家论坛、编者的话。②反映 我国皮肤性病预防和治疗,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新成果、 新进展的原创性文章图文并茂以论著和论著摘要刊出。 ③反映皮肤性病的新疗法、新技术、新药物及常见病、 多发病的临床经验、中医中药、皮肤外科、皮肤美容 的经验介绍。④医学继续教育园地(授予2类学分)、调 查报告、科研速报、国外学者来华报告、病例报告 (有彩图)、书评、书讯、读者·作者·编者、专题笔谈、 学术动态、学会活动、彩图及广告等。
中华皮肤科杂志在1987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比中获优秀期刊三等奖1992年获华瑞杯编辑规范奖1995年中华医学会80周年庆典会上获优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同年获江苏省第二届优秀期刊1999年获江苏省第三届优秀期刊奖2000年在中华医学会85周年庆典会上获优秀期刊银奖
《中华皮肤科杂志》简介 中华皮肤科杂志》
简介
《中华皮肤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系列杂 志之一,1953年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 的大16开本,月刊。国际刊号ISSN0412 -4030,国内统一刊号CN32-1138/R, 邮发代号28-30,当月15日出版,每期 单价11元,全年定价132元,以高、中、 初级皮肤性病科医师、科研、预防、医 疗和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
《中华皮肤科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 现为全国中文核心 期刊(为全国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学类, 期刊(为全国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学类, 北大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北大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核 心期刊),( ,(2008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心期刊 ,( 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目录期刊) 刊目录期刊),

男性无症状性病高危人群尿沉渣检测沙眼衣原体.docx

男性无症状性病高危人群尿沉渣检测沙眼衣原体.docx

男性无症状性病高危人群尿沉渣检测沙眼衣原体男性无症状性病高危人群尿沉渣检测沙眼衣原体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卷论著作者:谢礼豪程文海黄澍杰周康涛卢和琨吴志周戴丽华单位: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关键词:沙眼衣原体;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反应【摘要】目的研究能否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检测沙眼衣原体(Ct)。

方法分别用Wellcozyme chlamydia 法和PCR 法对352例男性无症状的性病高危人群首段尿沉渣进行Ct检测,两法经尿沉渣、尿道拭子配对研究。

结果以尿道拭子Ct培养为金标准,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98%(P<0.05)和100%(P >0.05),9 8.04%(P>0.05)和96.68%(P>0.05)。

结论对Ct的检测,用Wellcozyme chlamydia法时,不宜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作标本;而用PCR法时,可用尿沉渣代替尿道拭子作标本。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Urine from Asym ptomatic Males of STD High Risk PopulationXie Lihao, Cheng Wenhai, H uang Shujie, et al. Jiangmen Institiute of Dermatology, Center for STD Preventi on and Treatment,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whether Chlam ydia trach omatis (Ct) can be detected in urine specimens.Methods The fi rst void urine sediments from 352 asymptomatic males of STD high risk populati on were measured by Wellcozyme chlamydia and PCR.Results Using the urethral swab culture as gold standar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Wellcozyme chlamydia were 5 0.98% (P<0.05) and 100% (P>0.05), and those o f PCR were 98.04% (P>0.05) and 96.68% (P>0.05),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urine sediments can not be used as the sp ecimens for the detection of Ct by Wellcozyme chlamydia, and urine se diments can be used if Ct is detected by PCR.【Key words】Chlamydia trachomati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nzyme immunoassay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口服阿昔洛韦引起皮疹及胃肠道反应一例.docx

口服阿昔洛韦引起皮疹及胃肠道反应一例.docx

口服阿昔洛韦引起皮疹及胃肠道反应一例
口服阿昔洛韦引起皮疹及胃肠道反应一例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期第31卷病例报告
作者:祖而立叶青贾莉
单位:132011 吉林省中心医院皮肤科
患者男,74岁,1997年1月21日因背部起水疱、痛4天来诊。

体检:背部左侧三处簇集性水疱,壁薄、液清,无融合,周围有红晕。

诊断:带状疱疹。

治疗:阿昔洛韦(ACV,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0mg 每天5次口服,紫外线照射局部,外涂5%ACV霜。

次日,患者诉,当时在本院局部照射紫外线,回家口服ACV 2片后,觉全身瘙痒。

3小时后第2次口服ACV 2片,全身瘙痒明显加重,并起大片红皮疹,恶心明显。

未再服ACV及照射紫外线,自服扑尔敏,病情稍有缓解。

患者否认服用其它药物及不洁食物,以往无胃肠道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仍见散在对称分布的淡红充血斑片,部分小风团样丘疹,皮肤划痕征阳性。

原水疱周围皮肤无特殊改变。

诊断:荨麻疹型药疹。

治疗:停用ACV,口服赛特赞、病毒灵、肌苷,用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2天后恶心症状消失,1周后皮疹及瘙痒消退,带状疱疹皮疹10天前后全部结痂,无新疱出现,3周脱痂,残留色素沉着斑,并遗有神经痛。

(收稿:1997-07-10修回:1997-09-28)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docx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docx

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6期第31卷病例报告作者:成晓茹王宗发兰海梅黄德顺单位:510515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成晓茹王宗发兰海梅);广东深圳武警医院皮肤科(黄德顺)我科于1997年7月收治1例以双小腿红肿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报道如下。

患者女,31岁,因双小腿红肿2月余,加重伴发热20天入院。

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双踝周皮肤肿胀,不红、不痛,约半个月后肿胀向上蔓延,表面发红,逐渐变硬,不痛,按脉管炎治疗无效。

20天前双小腿皮肤出现疼痛,颧部渐出现对称性无痛性红斑,伴发热,疑丹毒收住院。

入院体检:体温38.5℃,脉搏120次,双腹股沟各可触及4~5个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无触痛。

胸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颧部可见片状浸润性红斑,双小腿皮肤弥漫性肿胀,呈暗红色,触之硬如橡皮,皮温略高,触痛明显。

血常规:白细胞21.4×109/L,淋巴细胞0.67,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有核红细胞=100∶17。

予青霉素720万U 静脉滴注,一周后双小腿肿胀部分消退,疼痛减轻,仍发热,渐出现牙龈肿胀,四肢皮下发生多个直径3cm ×5cm结节,表面皮肤发红,疼痛,即取小腿皮损、结节及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

结果:皮肤病理呈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及皮下脂肪小叶间大片肿瘤细胞,似淋巴样细胞,核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染色深,胞浆少;淋巴结病理示:正常结构大部分消失,代之为片状异形细胞浸润,核及胞浆特点同皮肤病理;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之细胞角蛋白阴性,上皮性膜抗原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及T、B淋巴细胞抗原、碱性磷酸酶均阴性,可排除淋巴系统肿瘤;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0.6∶1,粒系增生偏低,占37%,原粒占34.6%,红系占61.2%,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系统增生偏低,血小板量减少,形态正常,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即急性红白血病。

家族性太田痣二例.docx

家族性太田痣二例.docx

家族性太田痣二例家族性太田痣二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卷病例报告作者:汪治中卫连坤牟贤龙吴寅华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皮肤外科例1女,16岁。

面部右侧分布褐青色斑片16年。

患者出生时右颧区即有蚕豆大小褐色斑疹,随年龄增长而渐渐扩大,从未消退。

各系统体检无异常发现。

皮肤科检查:右眶区、右颧区和右颊区分布褐青色斑片,约5cm×10cm,右巩膜受累。

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部分布密集的梭形或树突状黑色素细胞。

诊断:太田痣。

家族中4代14人中有5例患该病,见图1。

第1代、第2代女性患者和第3代患者均为左上睑外侧受累,第2代男性患者为左肩受累,先证者(第4代) 皮损位于右三叉神经支配区域。

图1患者家系图例2女,46岁。

面部右侧分布褐青色斑片46 年。

患者出生时右下睑即有粟粒大小褐色斑疹,随年龄增长而扩大,从未消退。

各系统体检无异常发现。

皮肤科检查:额部右侧、右眶区、右颞区和右颧区分布褐青色斑片,约6cm×8 cm,巩膜未累及。

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部分布大量的梭形或树突状黑色素细胞。

诊断:太田痣。

家族中4代18人共3例患此病,见图1。

先证者的双亲均为正常表型,可能为外显不全。

讨论太田痣患者中大约有1%患者具有家族史,但其遗传方式至今未明。

本文例1中患者的双亲总有一方是患者;连续4代都有发病患者,呈垂直系谱方式;患者的同胞中,约有1/2的个体发病;双亲无病时子女中无发病患者。

总的看来,该2例家系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收稿:1997-08-01修回:1997-11-24)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docx

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docx

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卷药物与临床作者:王爱平王端礼虞瑞尧赵俊英雷鹏程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王爱平王端礼);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虞瑞尧);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赵俊英);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雷鹏程)为观察北京市第六制药厂研制的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于1997年6~10月间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1%联苯苄唑软膏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病例与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

1%环吡酮胺软膏(商品名环利软膏)和1%联苯苄唑软膏(市售)均由北京市第六制药厂提供。

1%环吡酮胺软膏每日外用2次,1%联苯苄唑软膏每日外用1 次。

手足癣疗程为4周,体股癣、花斑癣为2周。

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渗出、浸渍、糜烂、脱屑、角化、皲裂和瘙痒,按0=无,1=轻,2=中,3=重来评分。

治疗前、停药时及停药后2周分别进行评分、真菌镜检和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

在停药后2周进行总疗效判断,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真菌镜检阴性为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60%,真菌镜检阴性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20%~59%,真菌镜检阳性为进步;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20%或继续加重,真菌镜检阳性为无效。

痊愈和显效病例合计为有效病例,计算出有效率。

真菌学疗效以真菌镜检阴性为消除,真菌镜检阳性为未消除,计算出真菌清除率。

疗效率比较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

二、结果环吡酮胺组治疗皮肤真菌病共92例,其中体股癣42例,手足癣35例,花斑癣15例。

联苯苄唑组共95例,其中体股癣57例,手足癣26例,花斑癣12例。

各病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期、治疗前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表明:环吡酮胺组治疗体股癣临床治愈率85.7%(联苯苄唑组80.7%),有效率92.9%( 联苯苄唑组96.5%);对手足癣分别为60.0%(联苯苄唑组46.2%)和97.1%(联苯苄唑组92. 3%);对花斑癣为86.7%(联苯苄唑组83.3%)和93.3%(联苯苄唑组100%)。

丙种球蛋白治疗带状疱疹.docx

丙种球蛋白治疗带状疱疹.docx
(收稿:1997-03-18修回:1997-06-10)
2.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常规使用转移因子或聚肌胞、维生素B12、长效维生素B1、外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治疗环境、护理条件两组均相同。治疗组在住院的前1~2天,加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次,剂量2.5~5.0g(体重≤50kg者用2.5g,>50kg者用5g,个别体壮者用7.5g),注射用水稀释至50~100ml,以2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系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3.疗效评定和比较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准确记录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皮疹全部结痂脱落时间以及发生后遗神经痛情况。研究完成后,进行t检验比较两组的疗效。
二、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观察结果见附表。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2例,发生率为7.14%,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8例,发生率为30.76%。
丙种球蛋白治疗带状疱疹
丙种球蛋白治疗带状疱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2期第31卷 中医中药
作者:陈家秀 李桂明
单位:400042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我们于1995年2月至1996年12月对54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例。患者均有沿周围神经单侧分布的集簇疱疹和剧烈神经疼痛。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8~76岁;病程2~15天,其中<7天13例,≥7天15例。对照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36~78岁;病程2~16天,其中<7天11例,≥7天15例。
6.89
P值
-
<0.01
<0.01
<0.01
滴注丙种球蛋白1次治疗带状疱疹,治疗结果显示无论是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完全消失时间、还是皮疹结痂脱落时间以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尽管静脉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但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严重病例以及免疫调节功能低下特别是伴有恶性肿瘤或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使用该药治疗是值得推荐的。

女性吸毒的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及SOD测定.docx

女性吸毒的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及SOD测定.docx

女性吸毒的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及SOD测定女性吸毒的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及SOD测定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期第31卷论著摘要作者:李溥齐德宫戎聚全鲁德贵王仕秀单位:558003 贵州都匀市,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溥戎聚全);安顺市皮肤性病防治所(齐德宫鲁德贵);安顺市戒毒所(王仕秀)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的性传播疾病。

海洛因滥用对尖锐湿疣患者的免疫功能损害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影响报道甚少。

我们于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对322例海洛因依赖的女性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及SOD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例和方法(一)检测对象和分组:①海洛因依赖尖锐湿疣组:共322例,为安顺市戒毒所未经治疗有吸毒史,经病理确诊为尖锐湿疣的女性收容人员。

年龄19~44岁,每日吸服海洛因量0.1~2.5g,吸毒时间为5~48个月,均为鼻吸,均有卖淫史,无其他并发症。

②尖锐湿疣组:共188例,系安顺市皮肤性病防治所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尖锐湿疣的女性患者,年龄20~53岁,无吸毒史。

③海洛因依赖组:共126例,为安顺市戒毒所未经治疗有吸毒史无尖锐湿疣的女性患者。

年龄20~63岁,每日吸服海洛因量0.1~0.2g,吸毒时间4~40个月,为鼻吸,无其他并发症。

④对照组:女性健康志愿者104例,年龄19~48岁。

(二)材料: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批号9004;兔抗鼠IgG荧光抗体(IgG-FITC),批号9004;淋巴细胞分层液(比重1.077±0.02),批号880815;无Ca、Mg?Hanks液;参考血清(以上材料由武汉生物制品厂提供);CuZn-SOD试剂盒(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提供);荧光显微镜(美国AO荧光镜,落射式光源)。

(三)检测方法:①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含量测定:采用单相琼脂扩散法[1]。

每次每板以参考血清作质控;②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用PEG法[1];③血清SOD水平测定:采用放免法;④T细胞亚群检测[2]:取患者静脉血加肝素抗凝,分离单一核细胞,用Hanks液调细胞浓度5×106个/ml、2000r/min,离心2分钟,弃上清液,分别加抗CD3、CD4、CD8单抗80μl于4℃作用45分钟,以1000r/min离心1分钟,弃上清液,用无Ca、Mg?Hanks液洗涤,每份加荧光素标记的兔抗鼠IgG 80μl 4℃作用45分钟洗涤3次,取样于玻片上在AO荧光镜下计数500个淋巴细胞,求发荧光细胞所占百分数。

异维A酸联合手术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docx

异维A酸联合手术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docx

异维A酸联合手术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异维A酸联合手术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期第31卷临床经验作者:胡兹嘉张宝民方方单位:210042 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胡兹嘉方方);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张宝民)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

1996年10月我们收治1例伴双手掌高度疣状角化的重症EV患者,采用口服异维A酸,肌注干扰素,联合手术剥离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39岁。

因四肢泛发扁平丘疹20年,双手掌疣状增生14年住院治疗。

患者19岁发病,先于双手掌、手背部起褐色小斑片,无自觉症状,曾自用香烟烧灼褐色斑有消退,但不久又复发。

皮损渐增多,波及颈部、躯干、四肢,部分高起呈疣状肿物,双手掌呈大块状角化肿物堆积,累及整个掌指,以至影响到手部功能,不能伸屈、握物。

患者起病后曾到数家医院就诊,拟诊“寻常疣”,做过冷冻和激光,治疗无效。

既往体健,无其它系统疾患,父母非近亲结婚,有兄妹7人均无类似疾患。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颈、躯干、四肢广泛分布褐色、淡褐色斑片或丘疹,略高于皮面,四肢和臀部有多个花生米至荸荠大小褐色疣状隆起的斑块,双手变形,手指呈被动伸展状,掌心及手指屈侧有多块高度疣状角化的斑块堆积,外观如石林状,皮损基底炎症浸润,伴红肿和触痛,指间糜烂,双手发出严重的恶臭(见图1)。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79g/ L,红细胞5.86×1012/L,白细胞16.8×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

尿常规(-),HBsAg(+),ALT<40U,胆固醇3.016mmol/L,甘油三酯0.66mm ol/L,血尿素氮、肌酐正常。

IgG 12.56g/L、IgA 1310mg/L、IgM 1270mg/L。

T3 54% ,T4 36%,T8 25%,T4/T8 1.44。

34183810

34183810
参考文献
[] 1赵辫. 临床 皮肤病学 [ . M]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 0 :2—2. 2 12627 0
[] 2 倪容之. 现代皮肤病治疗学 [ I北京: M. 人民军医出版社,99 4 9 1 9 :7 . [j 3 李日庆. 中医外科学[ . M]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8 1 9 2 0 :6 .
反应和变态反应 中发挥作用 。在本病的治疗上也正 是 由于 U B的这种 生物效 应 , V 才使得 患 者 的病 情迅 青叶、 玄参等有清热凉血之效 , 牛蒡子清热解毒 . 苦 速得 到控制 直 至痊愈 参清 热燥湿 止痒 。诸药 合用 , 共达 清热 凉血 、 祛风止 由此可 见 , 银颗 粒配合 U 消 VB照射 治疗玫 瑰糠 痒、 养血润燥之功, 不失为治疗血疳疮的一剂 良方。 疹, 具有疗程短 、 疗效好 、 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优点 , 不 近年 来 , V U B已被 广泛 应用 于 多种 皮肤 病 的辅 失 为治疗 玫 瑰糠疹 的一 种较好 的选 择 。 助治疗。U B照射治疗时 , V 因其光线大部分为表皮 所吸收, 使皮肤角质层中脂质 , 特别是神经酰胺含量 增加 ,对防止水分的蒸发和角质层 中水分保持一定 含量起着重要作用 , 因而起到增强皮肤屏障的作用。 同时 , 紫外线照射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 即抑 制免疫反应和诱导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 ,增加抗炎
关键 词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 炎, 重型 ; 中医证型: 预后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 R 1 .2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0 5 ( 0 0) 2 0 4 — 2 17—28 21 0—020
慢 性重 型 乙型病毒 性肝 炎 ( 重 乙肝 )病 情多 慢 变, 治疗 难度 大 , 响 预后 的 因素 较多 , 影 现仍 为肝 病 治疗 的难点 。为探 讨慢 重 乙肝 中医证型 与临床 分期

毛霉病.docx

毛霉病.docx

毛霉病毛霉病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卷医学继续教育园地作者:杨秀敏王毓新单位:100730 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毛霉病(mucormycosis)是一种较少见而往往又是致命的条件性真菌感染,可侵犯人体的鼻、脑、肺、胃肠道、皮肤等部位,甚至可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各个脏器,其病程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本病首次由Paltauf 于1885年以全身播散型毛霉病报道。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以及器官移植、烧伤抢救和其它延长生命技术的广泛使用,都为条件致病真菌的繁殖和致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

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毛霉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问题简述如下。

一、病因学(一)病原菌:毛霉病大多数系由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中的毛霉属、犁头霉属、根霉属和根毛霉属等的某些菌种所引起。

主要特征为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

特点为:①菌丝较粗大,不分隔或极少分隔;②菌丝壁较厚,侧枝与母枝成直角;③好侵犯血管,易在腔内形成血栓,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近年国内报道鉴定到种的有7例,分别为Mucor lusitanicus、总状毛霉、少根根霉、多变根毛霉、微小根毛霉五种[1]。

它们之间可从形态学方面加以鉴别。

(二)发病诱因:健康人免疫功能正常时不易患此病,但有下列情况时:糖尿病酸中毒、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等,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以及血液透析、静脉吸毒者则有可能发病。

二、发病机制(一)感染途径:毛霉菌侵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以及新生儿的脐部。

国外文献以呼吸道为主,鼻、脑型和肺部感染约占1/3~2/3[2],国内则以消化道(胃毛霉病)为最多约占2/3[3],此差异可能与该类型患者一般情况好、病程较长、病死率低、确诊率高有关。

(二)作用机理:首先毛霉菌孢子从外界被动到达靶器官后,以腐物寄生形式存在而未侵入组织,但可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坏死。

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docx

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docx

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5期第31卷病例报告作者:顾军高勇胡乃东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皮肤科[顾军高勇(进修医师)胡乃东(进修医师)]患者男,64岁。

因左侧腹股沟黑色皮疹23年,明显增大4年来院就诊。

23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腹股沟有一米粒大小的黑色皮疹,不高出皮肤,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以后皮疹缓慢增大,近4年增大明显,并逐渐高出皮面。

洗澡后,高出皮面的部分可象结痂一样被剥除。

去除后基底不易出血,但很快又有新痂形成。

近1年多来,小部分皮疹有时有轻微瘙痒,搔抓后有破溃、渗液,可不治而愈,但又可在另一处发生破溃。

半年前在外院拟诊为着色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口服,间断服用半年,但病情无好转。

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左侧腹股沟有一5cm×12cm的不规则黑褐色斑块(图1),界限清,表面色素分布不均,部分呈乳头状,似一黑色的脂性结痂贴附于皮肤,以皮疹边缘最为明显。

皮疹中央有部分正常皮肤。

部分结痂可剥除,在皮疹的一端有一2cm×1.5c m的糜烂面,无明显渗出及浸润。

在面部及双手背有散在褐色皮粒至绿豆大的扁平丘疹。

取腹股沟皮疹的少许结痂作真菌直接镜检未见菌丝及孢子。

在皮疹边缘及中心破溃处各取一组织作病理检查。

结果示两标本的病理表现相似,都有明显的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大量的基底样细胞及棘细胞增生。

表皮内色素明显增多,基底位于同一平面,真皮浅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脂溢性角化病。

图1患者临床皮损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恙虫病71例临床分析.docx

恙虫病71例临床分析.docx

恙虫病71例临床分析恙虫病71例临床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4期第31卷临床经验作者:黄一锦张益珠戴亚莉单位:361003 福建厦门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黄一锦张益珠戴亚莉(进修医师)]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为媒介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1994~1996年我院共收治71例恙虫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71例患者中男36例,女35例;年龄1~78岁,<14岁28例,15~59岁35例,>60岁8例;发病季节为3~12月,发病高峰为6~9月;有野外活动或草丛树下坐卧、游玩史44例,其余不详。

所有病例否认既往有血液、心、肝、肾等疾病史。

二、临床表现本组多突然起病,均有发热,呈稽留热11例,弛张热13例,不规则热45例,间歇热2例;伴畏冷、寒战12例,咳嗽26例,全身酸痛17例,剧烈头痛8例,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9例;病程持续1~4周。

主要体征:焦痂或溃疡59例,占83.1%,有皮疹35例,占49.3%。

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59例,占83.1%;肝大44例,脾大35例,球结膜充血15例,扁桃体肿大35例,心率>100次50例,<60次5例,心音低钝12例。

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偏低8例(最低2.8×109/L),升高32例(最高25×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50 53例,>0.80 5例;淋巴细胞<0.20 14例,>0.40 53例,出现异型淋巴细胞2例;血小板计数降低21例,最低43×109/L。

尿常规异常39例,尿蛋白阳性36例,有脓细胞15例,有红细胞10例,有管型4例。

肝功能检查64例,异常60例,ALT升高40例,AST升高41例,LDH升高22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3例,白蛋白降低35例,球蛋白升高8例,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13例。

外斐反应:病后第1周7例阳性,第2周末45例阳性,第3、4周59例阳性,效价自1∶80~1∶640,第4周末以后下降,至第8~9周多数为阴性。

中华皮肤科杂志引文分析.docx

中华皮肤科杂志引文分析.docx

中华皮肤科杂志引文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引文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第3期第32卷引文分析作者:阎德明单位:300021天津市长征医院图书馆一、引文数量统计分析1993~1997年各年所载论著量(篇)依次为:57、39、53、75、59篇,年均载文量56.6篇。

这5年中每年的引文量(条)分别为:373、269、333、480、368条,年均引文量364.6条。

5年的篇均引文量依次为6.54、6.90、6.28、6.40、6.24条,篇均引文量6.44条。

附引文的论著所占的百分率为100%。

这5年篇均引文量略高于该杂志1990~1991年的5.33。

说明该学科的研究者情报意识增强,重视吸收国内外皮肤性病科先进的科技信息。

二、引文年代分析从时间的角度对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得到有关文献老化速度的可靠指标及最佳利用时间。

表1数据表明:整个被引文献的引用时间较长,从1948~1997年共50年。

90年代即1990~1997年文献被引次数为830次,占总引文量的45.53%。

引文年代主要集中于1990~1993年,该时期为引文高峰值区(共引文668次),占90年代总引文量的80.48%,顶峰为1990年(共引文195次),占高峰值区引文量的29.19%。

80年代即1980~1989年引文次数为861次,占总引文量的47.23%。

引文年代主要集中于1986~1989年,为引文高峰值区(共引文524次),占80年代总引文量的60.86%,顶峰为1989年(共引文173次),占高峰值区引文量的33.02%。

统计结果表明:中华皮肤科杂志刊载内容新颖、快捷,能够直接反映国内外皮肤性病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

表1 引文年代分布年份引文量(篇) 百分率(%) 年份引文量(篇) 百分率(%) 194810.051987975.32 1950~1959 80.4119881397.62 1960~1969 201.0219891731970~1979 1035.27199019510.70 1980371.8919911819.931981341.8719921588.671982442.25134 7.35 1983 75 3.84 1994 89 4.88 1984 61 3.35 1995 57 3.13 1985 86 4.72 1996 16 0.82 19865.881997注:因从收稿到刊出的周期为1年左右,1997年引文量为0三、引文语种分布分析在被引用文献1823条中,中文(含译文)433条、英文1366条、日文24条,分别占总引文量的23.75%、74.93%、1.32%,体现了我国皮肤性病科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流式细胞分析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x

流式细胞分析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x

流式细胞分析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流式细胞分析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期第31卷论著作者:钱黎华王侠生杨蜀嵋徐金华闫永宁徐明单位: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关键词:梅毒;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流式细胞计数【摘要】目的研究人类对梅毒螺旋体的细胞免疫反应特征,分析进入血液后的梅毒螺旋体对机体外周血中各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 的影响情况。

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运用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或藻红素(PE)的CD单抗,分析了24例未经驱梅治疗过的早期梅毒患者(含泛发型皮疹、掌跖型皮疹及无皮疹型各8例)外周血中各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

结果24例梅毒患者的外周血中总T、TH、NK细胞及TH/Ts的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而Ts的比例则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另外皮疹呈泛发型、掌跖型、无皮疹型三组患者在上述免疫表型的比例方面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未经驱梅治疗过的早期梅毒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免疫抑制,其中皮疹呈泛发型、掌跖型、无皮疹型三者基本上反映了进入血液后的梅毒螺旋体在不同皮肤屏障功能下的表现形式,而与机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s in Syph ilitic Pat ients with Flow CytometryQian Lihua,Wang Xiasheng,Yang Shumei,et al. Departme nt of Dermatology,Huashan Hospital,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Abstract】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he human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to Treponema pallidum(TP), an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P in fection on the vari ous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 f the patients. Methods Twenty-four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ea rly syphilis were analyzed,including 3 groups of 8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syphilides,palmoplantar syphilides and latent syphilis each. Monoclonal antibodies of CD labeled with either fluor escein isothiocyanate or phycoerythrin were used on a flow cytometry to detect t he chan ging of pe 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panT,TH,NK cells and the ratio of TH/TS were significant ly lower (P <0.01) and those of TS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WTBZ <0.01)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 he immunophenotype distribution was found among groups of disseminated lesions, palmoplantar syphilides, and latent syphilis (P0.05).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there is prominent suppression of c ellular immunity in the untreated patients suf fering from early syphilis.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of 3 groups in skin lesion s was due to the different dermatobarrier function against the systemic invasio n o f TP, rather than attributed to the alteration of the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 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Key words】Syphilis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Flow cy tometry人T淋巴细胞对梅毒螺旋体(TP)的免疫反应极为重要[1,2],但是进入血液后的TP是如何影响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尚不清楚;临床上所见到的泛发型、掌跖型、无皮疹型的早期梅毒,它们在细胞免疫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更鲜为人知。

回状颅皮及面部四肢皮肤增厚和腿骨痛.docx

回状颅皮及面部四肢皮肤增厚和腿骨痛.docx

回状颅皮及面部四肢皮肤增厚和腿骨痛回状颅皮及面部四肢皮肤增厚和腿骨痛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6期第31卷病例讨论作者:浙江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单位:李学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310006病历资料患者男,28岁。

主诉回状颅皮,面部、颅、手足皮肤增厚,腿骨痛2年。

2年前始,头皮开始增厚并渐进展呈多条沟状,同时面、手足皮肤也增厚,伴多汗及多油腻。

近半年来,有双小腿骨痛、关节痛,曾多次从关节腔中抽出液体。

发病以来体重下降12kg,无食量增加现象。

其父、妹有相似骨痛,但头皮有无改变不详。

体检:发育营养中等,愁眉貌,视野正常,额骨及下颌骨不突出,乳房不增大。

手足呈大铲状伴多汗,20指趾呈鼓槌状。

肘膝以下呈圆柱状,有明显压痛。

头皮松软,共有10条对称纵向平行排列沟,长度自中央向周边依次缩短,每沟深宽各约1cm,头发黑硬而密,前额有3条平行沟纹,沟尾稍向下弯。

全面部毛孔粗大呈橘皮样外观,较多油脂。

肘膝以下皮肤厚且硬韧。

实验室检查:卵泡刺激激素4.0mIU/ml、黄体生成激素7.4IU/L、雌二醇287.36pmol/L、孕酮5.72nmol/L、泌乳素11.9μg/L、睾酮129.5nmol/L、生长激素<1.0μg/L、T3 2.62nmol/L、T4 105.78nmol/L、甲状腺刺激激素1.7μIU/ml,以上皆在正常范围。

讨论余土根医师(浙江省中医院皮肤科):本例诊断回状颅皮不困难。

回状颅皮分原发与继发两类,本例是继发。

继发性多因患部有慢性炎症史及湿疹史等引起,应问询并确定本患者的病史原因。

此外,还应考虑有无回状颅皮样痣的可能。

可用皮瓣转移及植皮等手术方法治疗。

赵启明医师(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皮肤美容科):同意上述意见,诊断是明确的。

在治疗方面有人主张切除少量颅皮皮肤后缝合,或全部切除颅皮后另行植皮,但前者效果不持久,后者影响美容。

个人主张用头皮扩张术加切除术为好,可取得持久美容效果。

吴能定医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切片中示表皮无异常。

1998年主题词索引

1998年主题词索引

1998年主题词索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使用说明: 1.本索引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英汉对照)》(1995年版)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中医药主题词表》(1987年版)进行标引。

2.主题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3.黑体字为主题词,宋体字为副主题词,后接文摘号。

文摘号前两位数为年号,编排时省略,后四【总页数】16页(P241-2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江苏医药》1998年主题词索引 [J],
2.《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98年全年主题词索引 [J],
3.1998年第17卷主题词索引 [J],
4.《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98年第3卷(耳鼻喉科)主题词索引 [J],
5.1998年本刊主题词总索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产西替利嗪医治荨麻疹疗效观看x

国产西替利嗪医治荨麻疹疗效观看x

当前头癣的特点和防治建议当前头癣的特点和防治建议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5期第31卷专题讨论封绍奎吴绍熙单位:100036 北京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封绍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吴绍熙)头癣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皮肤病,当前仍然在许多国家和地域传播流行。

头癣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卫生和居住条件及医学知识的普及程度紧密相关。

50年代后头癣在我国大部份地域取得了操纵,至70年代,大中城市中已大体消灭头癣,可是近十几年来又有死灰复燃的偏向,现将我国头癣的新特点和防治建议介绍如下。

一、病原菌的变迁头癣病原菌的散布除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同外还不断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转变。

70年代以前,北美的头癣病原菌大体上全数由奥杜盎小孢子菌(M.audouini)引发,70 年代后那么75%是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15%是奥杜盎小孢子菌、10%是犬小孢子菌(M.canis)。

到1987年,断发毛癣菌占87%,犬小孢子菌占13% ,奥杜盎小孢子菌已很难见到。

在我国,70年代以前头癣致病菌中许兰毛癣菌(蒙古变种, T .shoeleinii var.mongolia)占73.3%、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ineum) 占19.4%、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占7.3%[1]。

70年代以后,这三种菌所占的比例已明显减少,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T.m entagrophyte)却明显增多,专门是在城市儿童头癣中该二菌已占绝对优势。

据作者调查,北京市最近几年头癣中犬小孢子菌占87.5%[2]。

附表是1985 ~1995年我国一些地域和城市头癣病原菌的调查情形,供参考。

1996年,咱们又在全国8大地域(包括台湾)进行了调查,其中犬小孢子菌占39.9%、须癣毛癣菌占22.5% [15]。

附表1985年以来我国部份地域报告的头癣病原菌[3~12]地区许兰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疣状毛癣菌合计哈尔滨124922689齐齐哈尔029433吉林省07134280呼和浩特29514461042263银川市527294141392乌鲁木齐22057531361935喀什市101281183250北京市9154152131176天津市12414869121237河南省50886644451049武汉市53192122272成都市31542192180福州市48520421314江苏泰州54801774853259合计93598376813205359969134029二、传播途径70年代以前,我国头癣的传播途径主若是与患者紧密接触、同床共枕和由患者利用过的理发工具、衣帽、围巾等传染而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1卷主题词索引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31卷主题词索引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年第6期第31卷索引使用说明: 1本索引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标引主题。

2主题词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以外文字母为首字的主题词排在最后。

3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 最后为起页。

4因篇幅所限,每篇文题仅以一个主题词条目出现, 该文其他主题词以互见表示。

A阿莫克拉见淋病阿司咪唑见月经失调阿维A酯见银屑病阿昔洛韦见疱疹,生殖器见药疹癌,基底细胞见黑素瘤p21、p53及PCNA在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王宏伟等)(6):666癌,鳞状细胞见Bowen病见癌,基底细胞见黑素瘤见角化病头皮棘刺松解型鳞状细胞癌一例(赵亮等)(4):243癌基因蛋白质p21 见癌,基底细胞见角蛋白细胞艾滋病差别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前病毒DNA水平(范雪莉等)(3):141暗色丝孢霉病见甲真菌病白化病泛发性不完全型白化病一例(闫秀兰等)(4):235B白介素15 见角蛋白细胞白介素2 见白塞病见红斑狼疮,盘状白介素2受体见疱疹,生殖器白介素4 见荨麻疹白介素6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尖锐湿疣白介素8 见尖锐湿疣见银屑病白念珠菌白念珠菌粘附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在介导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刘晓红等)(5):285白塞病雷公藤多甙和复方丹参对白塞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影响(李海如等)(1):46白三烯B4 见银屑病白细胞流变性见银屑病白血病长期口服雷公藤继发白血病一例(薛筑云等)(1):54白血病,单核细胞,急性以皮肤结节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王建琴等)(1):34白癜风α-促黑素外用治疗白癜风(马成林等)(2):128白癜风患者血清抗黑素瘤细胞抗体的检测白癜风角朊细胞内皮素-1mRNA表达的研究(常建民等)(4):215复方驱虫斑鸠菊搽剂治疗白癜风(朱铁君等)(6):666黑素细胞培养移植治疗白癜风使眉毛色素恢复一例(徐小珂等)(4):260节段型白癜风皮损区角朊细胞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观察(徐小珂等)(4):248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见衣原体,沙眼斑片试验见皮炎,接触性斑秃斑秃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三例(尚青等)(1):58精神情绪因素与斑秃的关系(曾敬思等)(2):119瘢痕切除加磨削术治疗线状瘢痕(汪治中等)(4):262瘢痕癌头皮巨大瘢痕癌一例(王强等)(4):264瘢痕疙瘩胶原酶局部注射治疗巨大瘢痕疙瘩一例(郑光亮等)(4):261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附138例临床分析(朱怀荣)(3):195胞间粘附分子见银屑病包皮环切术见疱疹,生殖器孢子丝菌病碘化钾预防孢子丝菌病的实验研究(姜兰香等)(5):300宁夏地区18例孢子丝菌病分析(喻楠等)(5):312特比萘芬治愈孢子丝菌病一例(李春阳等)(6):666伊曲康唑治疗孢子丝菌病(李鹤玉等)(5):335鼻脑接合菌病少根根霉引起鼻脑接合菌病一例(王毓新等)(5):327鼻炎见荨麻疹便血见皮肌炎表皮发育不良,疣状异维A酸联合手术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例(胡兹嘉等)(3):196表皮生长因子见银屑病表皮松解性棘皮瘤表皮松解性棘皮瘤一例(尹伊由等)(5):329丙种球蛋白见疱疹,带状病毒见皮肤病C层粘连蛋白见银屑病超敏反应青蒿琥酯对Ⅰ~Ⅳ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张汝芝等)(6):666超氧化物歧化酶见尖锐湿疣成纤维细胞见白癜风见硬皮病见硬皮病,系统性特比萘芬见脓癣垂体激素类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痤疮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多中心治疗寻常痤疮(吴绍熙等)(5):338替硝唑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王跃晋等)(1):50异维A酸联合抗生素治疗聚合性痤疮一例(林彤等)(4):260错构瘤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一例(王迎林等)(4):246D丹参见银屑病见硬皮病,系统性弹力纤维病穿通性钙化弹力纤维病一例(周慕先等)(1):51蛋白质p53 见癌,基底细胞见角蛋白细胞迪银片见银屑病碘化钾见孢子丝菌病调控序列,核酸见疱疹病毒2型,人动物,实验见孢子丝菌病动物实验见皮肌炎对乙酰氨基酚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发性肌炎见皮肌炎E莪术油见银屑病儿童见真菌病二甲胺四环素见麻风F发病率见银屑病防晒剂见黄芩甙防治见麻风见头癣非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生殖支原体检测(王荷英等)(3):149肥大细胞增多,大疱性大疱型肥大细胞增生病一例(袁卫如等)(4):226肺出血,充血性见紫癜,过敏性肺动脉高压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肺肿瘤见曲霉感染见硬皮病分型,真菌见甲真菌病见念珠菌属氟康唑见真菌病腐木见申克孢子丝菌蝮蛇抗栓酶见银屑病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并发脑萎缩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例(张信江等)(1):61 G钙泊三醇见银屑病钙化见硬皮病,系统性干冰见雀斑干扰素见尖锐湿疣高压氧见银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根霉见鼻脑接合菌病骨矿物质密度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骨质疏松见银屑病光动力疗法见鲜红斑痣光敏感药组氨酸光氧化试验检测吡哌酸和诺氟沙星的光敏性(阎春林等)(6):666龟头包皮炎见阴道炎国际互联网络见皮肤病学H黑棘皮病见结节病黑素瘤CD44V6在表皮肿瘤及恶性黑素瘤的表达(陈秀琴等)(3):176恶性黑素瘤患者T细胞化学趋化功能(郑敏等)(4):209黑素细胞见白癜风黑癣见体癣红白血病以皮肤浸润为首发症状的红白血病一例(成晓茹等)(6):666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性激素受体的检测(杨克健等)(1):36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角朊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王秀丽等)(5):319红斑狼疮,盘状盘状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白介素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观察(李海如等)(1):41红斑狼疮,系统性伴血管性皮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张晓等)(1):44抗白介素6单抗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研究(汤宇澄等)(1):35皮质类固醇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冲击治疗对SLE患者血清sIL?2R及IL?6的影响(许速等)(4):252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肺动脉高压一例(陈秋霞等)(1):52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坏疽性脓皮病一例(王勤等)(1):53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刘贞富等)(1):5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音神经性聋一例(陆玲等)(1):5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HLA?DRB1、DQB1易感基因的研究(金晔等)(1):1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Fas及bcl?2抗原的表达(蒋莉等)(1):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服用雷公藤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黄岚等)(1):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戴慧光等)(1):1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邓安梅等)(5):32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石成钢等)(1):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中某些细胞因子的检测(尹国华等)(1):39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陈翔等)(1):3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3抗原的研究(梁再赋等)(1):1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NO浓度测定(朱晓浚等)(1):4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DNA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曾凡钦等)(6):66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垂体泌乳素及生长激素水平测定(郑玉明等)(6):66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检测(余莲)(1):3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与HLA?DR、DQ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彭学标等)(1):9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模式分析(彭学标等)(4):251以心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林彤等)(1):54用肾图定量分析法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脏损害(罗迪青等)(1):16红斑肢痛病糖尿病合并红斑肢痛病一例(樊建峰等)(1):11红色毛癣菌见甲真菌病坏疽性脓皮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环磷酰胺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环吡酮胺见疗皮肤真菌黄褐斑氢醌单戊酸酯的研制和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李文全等)(4):249黄芩甙复方黄芩甙防晒效应的研究(徐洪玉等)(3):187见银屑病回状颅皮回状颅皮及面部四肢皮肤增厚和腿骨痛(浙江中西)(6):666活性氧组分见银屑病J基因重排见淋巴瘤,T细胞,皮肤畸残预防见麻风激光见尖锐湿疣见毛细血管瘤荚膜见隐球菌,新型甲环亚硝脲见蕈样肉芽肿甲氰咪反见疱疹,带状甲真菌病197例甲真菌病真菌分离培养(杨国玲等)(5):315516例甲真菌病分析(周文明等)(5):314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临床和实验研究(冉玉平等)(5):276低剂量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林俊萍等)(3):204国内首见球毛壳菌所致暗色丝孢霉病(王家俊等)(5):273恒温加热溶解病甲标本法(王刚生等)(5):324甲真菌病的扫描电镜诊断研究(张迎等)(5):315伊曲康唑加冰醋酸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姚其柏等)(3):204原发性病原真菌和条件性真菌所致的甲真菌病(Pierard)(5):308中等剂量伊曲康唑间歇冲击治疗甲真菌病(赵建林等)(3):203甲状腺功能亢进见斑秃甲状腺炎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假阿洪病假阿洪病一例(柳齐福)(6):666尖锐湿疣见药疹不同方法治疗尖锐湿疣时合并干扰素的疗效观察(王建琴等)(3):194尖锐湿疣2宫颈人巨细胞病毒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检测(宋文刚等)(3):180尖锐湿疣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的研究(王岚等)(4):239女性吸毒的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及SOD测定(李溥等)(3):181阴茎巨大尖锐湿疣九例(赵亮等)(3):143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烟雾中的HPV DNA(吴原等)(3):182胶体金法见梅毒螺旋体胶原酶见瘢痕疙瘩角蛋白细胞见白癜风表皮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产生及调节(张建中等)(4):233培养人角朊细胞中白介素15的基因表达(韩钢文等)(4):236中波紫外线影响大鼠表皮角朊细胞p53蛋折及p21蛋折表达的研究(徐兵等)(6):666角化病砷角化病并发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一例(涂国菊等)(4):238角化病,脂溢性巨大脂溢性角化病一例(顾军等)(5):330角化不全先天性角化不良一例(王爱平等)(6):666角朊细胞见白癜风见红斑狼疮见银屑病睫毛见毛发疾病结合素类见硬皮病,系统性结节病结节病合并黑棘皮病一例(吴文育等)(5):279解脲支原体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快速检测解脲支原体(郭秀军等)(3):191解脲支原体对七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其与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的比较(骆丹等)(3):152解脲支原体中tetM基因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朱慧兰等)(3):185疥疮 2.5%硫化硒洗液治疗疥疮(万屏等)(4):259筋膜炎嗜酸性筋膜炎15例报告(李慧珠等)(6):666聚合酶链反应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尖锐湿疣见淋巴瘤,T细胞,皮肤见肉瘤,Kaposi 见衣原体,沙眼见隐球菌,新型见真菌聚合酶链反应,差别见艾滋病巨细胞病毒见尖锐湿疣K卡托普利见类天疱疮康复见麻风糠酸莫米松见皮炎糠疹,苔藓样中草药治疗急性痘疮样苔藓状糠疹九例(赵庆利等)(6):666抗病毒药见疱疹病毒1型,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见皮肌炎抗生素类见痤疮抗体,抗独特型见天疱疮抗体,抗心磷脂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原,淋巴细胞功能相关见银屑病抗原,增殖细胞核见银屑病抗真菌剂见皮肤真菌克林霉素磷酸酯见痤疮L郎格罕细胞见受体,肿瘤坏死因子酪氨酸酶常用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许爱娥等)(1):48雷公藤见白塞病见白血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类天疱疮卡托普利加重类天疱疮并诱发荨麻疹一例(阎春林等)(1):60冷冻疗法见疣利福平见银屑病裂头蚴病皮肤裂头蚴病一例(赵维聪等)(4):235临床研究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鳞癣样红皮病,大疱性先天性异维A酸治疗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二例(曾学思等)(6):666淋巴瘤,T细胞,皮肤二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丁铁钢等)(4):212淋巴水肿见银屑病淋巴细胞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银屑病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见梅毒淋巴细胞转化见银屑病淋病阿莫克拉治疗无合并症淋病疗效观察(薛华忠等)(3):203淋病患者伴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析(郭盛华等)(3):185硫化硒见疥疮流式细胞计数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梅毒聋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芦苇见申克孢子丝菌卵形糠秕孢子菌见甲真菌病M麻痹伊曲康唑引起甲癣患者低血钾麻痹一例(李和莲等)(4):261麻风二甲胺四环素抗麻风杆菌活性及其治疗多菌型麻风的疗效(沈建平等)(3):189麻风病的防治现状及展望(李文忠等)(6):666麻风畸残防治及康复现场试点效果观察(张国成等)(6):666组织样麻风瘤误诊一例(曹克诚等)(6):666麻风分支杆菌见麻风毛发米诺地尔对培养鼠触须毛囊生长的影响(傅琳玲等)(6):666毛发疾病先天性眉毛和睫毛脱落一家系报告(许冰)(6):666毛霉见毛霉病毛霉病毛霉病(杨秀敏等)(5):331毛霉菌病冻土毛霉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王俊杰等)(6):666毛霉菌属见毛霉菌病毛母质瘤运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技术观察毛母质瘤中的细胞凋亡(倪晓等)(6):666毛细血管瘤激光治疗龟头毛细血管瘤13例(张文书)(1):50毛癣菌见脓癣梅毒二期复发性梅毒并脑膜血管梅毒一例(李秀芳等)(3):165关于梅毒治疗中的几点建议(韩国柱)(3):138流式细胞分析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钱黎华等)(3):174梅毒患者合并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黎兆军等)(3):178胎传骨梅毒一例(陈秋霞等)(3):177胎传梅毒八例(邹朝春等)(3):159胎传梅毒二例(周平玉等)(3):140头孢三嗪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分析(何成雄等)(3):194早期胎传梅毒二例(郑淑云等)(3):143梅毒螺旋体胶体金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初步观察(徐元宏等)(3):192酶联免疫反应见衣原体,沙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见天疱疮眉毛见毛发疾病米诺地尔见毛发免疫印迹法见天疱疮磨削术见瘢痕N奈瑟氏球菌,淋病见尿道炎不同时期分离的淋病奈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向辉等)(3):166淋球菌L型的诱导及基本生物学性状的研究(唐宁枫等)(5):318淋球菌营养型与耐药性及质粒的关系(吴红等)(3):163脉冲场凝胶电泳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对淋球蓝的基因分型(苏晓红等)(3):160脑膜血管梅毒见梅毒脑萎缩见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内皮素见硬皮病,系统性内皮缩血管肽类见白癜风粘附分子见银屑病粘附分子1 见银屑病逆转录病毒载体见乳头状瘤病毒念珠菌见阴道炎念珠菌病伊曲康唑治疗粘膜念珠菌病三例(宋智琦等)(5):336念珠菌属阴道念珠菌菌株的分型和相似性分析(秦振宇等)(5):288尿道炎淋球菌和衣原体及支原体多重感染性尿道炎并发尿道口淋菌性脓肿一例(林挺等)(3):162伊曲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14例(卢植生)(2):129尿素支原体,尿素分解172株解脲支原体的血清学分型研究(王荷英等)(4):224脓皮病芽生菌病样脓皮病一例(张春玲等)(5):329脓癣特比萘芬治愈脓癣五例(赖伟红等)(4):268疣状毛癣菌引起脓癣及体癣一例(赵薇等)(5):294脓肿见尿道炎脓疱病,掌跖掌跖脓疱病347例发病因素分析(王迎林等)(2):117P疱疹,带状0.5%甘草甜素乳膏治疗带状疱疹(杨东生等)(6):666丙种球蛋白治疗带状疱疹(陈家秀等)(2):128静脉滴注甲氰咪胍等治疗带状疱疹(朱天毅等)(6):666无环鸟苷乳膏治疗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曹仁烈等)(5):340新生儿泛发性带状疱疹一例(吴琼等)(2):99胸部带状疱疹致心电图异常Q波一例(郑大德等)(5):284盐酸万乃洛韦治疗病毒性疱疹(林宝珠等)(2):127疱疹,单纯见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包皮环切术减少生殖器疱疹的复发(黄捷)(3):173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sIL-2R水平及NK细胞活性测定(马百芳等)(3):179万乃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赖伟红等)(6):666疱疹病毒1型,人双嘧达莫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郑家润等)(4):230疱疹病毒2型,人见疱疹病毒1型,人一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及其致病的HSV?2野生株的糖蛋白D 基因序列分析(杨慧兰等)(3):168疱疹病毒DNA 见肉瘤,Kaposi疱疹病毒科感染见尖锐湿疣见梅毒培养见生殖支原体皮肤,人工复合培养人工皮肤的制备(马刚等)(2):121皮肤表现见白血病,单核细胞,急性见红白血病皮肤病三种病毒性皮肤病发生于同一患儿(乌日娜等)(6):666皮肤病学利用国际互联网络查找皮肤性病学领域中的信息(范卫新等)(1):63皮肤淀粉样变双醋二氟松霜与0.025%维A酸霜交替外用治疗皮肤淀粉样变(刘季和等)(5):325皮肤平滑肌瘤表现为结节状的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一例(付萍等)(3):198皮肤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培养模型的建立(伍津津等)(4):256皮肤萎缩见硬化萎缩性苔藓皮肤真菌琼脂柱法测定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MIC(李少平等)(5):323中药射干提取物对皮肤癣菌抑菌作用研究(刘春平等)(5):310皮肤真菌病1%环吡酮胺软膏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王爱平等)(5):337伊曲康唑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协作组)(5):333皮肤腭口线虫病皮肤腭口线虫病10例报告(方栩等)(6):666皮肌炎伴有粘液血便的皮肌炎一例(赖伟红等)(6):666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关系的观察(谷丽红等)(1):20皮肌炎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一例(王丽等)(1):59皮肌炎伴脂膜炎三例(黄桂琴等)(1):55皮肌炎并发心包炎一例(甄莉等)(1):57青蒿琥酯对实验性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的影响(周倩等)(4):241皮炎见银屑病0.1%糠酸莫米松霜治疗湿疹和皮炎(杨曼里)(5):340皮炎,变应性接触性四种中药复方对小鼠实验性皮炎作用的研究(涂彩霞等)(4):244皮炎,光变应性光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测定(罗东辉等)(6):666皮炎,接触性季节性接触性皮炎花粉斑贴试验阳性部位皮肤IgE检测(严道金等)(4):250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145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张书岭等)(4):255皮炎,特应性见银屑病423例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的预后研究(魏明辉等)(1):25血清sICAM?1与遗传过敏性皮炎的关系探讨(魏明辉等)(5):322皮炎,脂溢性见银屑病2%酮康唑洗剂治疗脂溢性皮炎(李佳琳等)(4):268皮质类固醇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平阳霉素见瘢痕疙瘩泼尼松见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Q气象因素见银屑病荨麻疹见类天疱疮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IL-4、sCD23的研究(张开明等)(6):666国产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贾虹等)(5):339幽门螺杆菌与荨麻疹的关系探讨(李晓明)(6):666恙虫病恙虫病71例临床分析(黄一锦等)(4):259青霉素见银屑病青蒿琥酯见超敏反应见皮肌炎氢醌单戊酸酯见黄褐斑琼脂柱法见皮肤真菌球毛壳菌见甲真菌病趋化性见黑素瘤趋化性,白细胞见银屑病曲霉感染肺癌合并曲霉感染二例(刘静霞等)(5):327雀斑无痛酚治疗雀斑400例(马维平)(4):258液氮冷冻治疗680例面部雀斑(王建华等)(4):257R热休克蛋白类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热休克蛋白质类见银屑病肉瘤,Kaposi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Kaposi肉瘤组织中类疱疹病毒DNA(夏建新等)(4):254新疆Kaposi肉瘤组织内HHV?8 DNA的PCR检测(普雄明等)(6):666肉芽肿见隐球菌,新型见鱼鳞病伊曲康唑治愈须癣毛癣菌肉芽肿一例(杨秀敏等)(5):335伊曲康唑治愈一例念珠菌性肉芽肿(林敏乐等)(6):666肉芽肿,环形见Favre?Racouchot综合征乳房外湿疹样癌面部乳房外湿疹样癌一例(罗燕等)(1):62乳头瘤病,融合性钱币状融合性乳头瘤病一例(陈爱明)(2):92乳头状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18型E6E7反义RNA表达重组体的构建(郭庆等)(3):144性罪错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型别分析(张丽芳等)(3):183乳腺肿瘤见Paget病乳腺癌合并Sweet综合征一例(徐家森)(4):264软性下疳见硬下疳软下疳诊断和处理的探讨(邵长庚等)(3):135S沙眼衣原体感染见淋病山莨菪碱见银屑病申克孢子丝菌从芦苇等植物及土壤中分离孢子丝菌的研究(金学洙等)(5):298神经免疫蛋白见银屑病生长因子见白癜风见银屑病生殖支原体见非淋菌性尿道炎高危人群生殖支原体分离培养的初步报告(赵季文等)(3):147湿疹见皮炎,接触性见荨麻疹新生儿和早婴儿湿疹发病因素的临床调查分析(张力等)(3):190受体,IgE 见荨麻疹受体,细胞表面见红斑狼疮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见银屑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在郎格罕细胞迁移中的作用(蔡钦朝等)(1):32双醋二氟松见银屑病双醋二氟松霜见皮肤淀粉样变双嘧达莫见疱疹病毒1型,人T太田痣家族性太田痣二例(汪治中等)(5):328糖蛋白类见疱疹病毒2型,人糖尿病见红斑肢痛病特比萘芬见头癣见癣见真菌病见孢子丝菌病体癣见脓癣紫色毛癣菌引起黑癣伴泛发性体癣一例(陈玲娣等)(5):328替硝唑见痤疮天疱疮间接ELISA和ABC?ELISA法对天疱疮抗体检测的研究(杨卫兵等)(4):218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天疱疮患者血清结合的天疱疮抗原(顾富祥等)(1):47寻常型天疱疮并甲下出血一例(杨海平等)(4):217天疱疮,良性家族性69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临床分析(顾恒等)(6):666三代十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李岷等)(6):666天疱疮抗原见天疱疮酮康唑见皮炎,脂溢性见银屑病头癣当前头癣的特点和防治建议(封绍奎等)(5):304特比萘芬治疗头癣20例疗效观察(金海生等)(5):337伊曲康唑治疗头癣(封绍奎等)(5):334头孢三嗪见梅毒透明质酸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银屑病土壤见申克孢子丝菌腿溃疡见Budd?Chiari综合征脱氧核糖核酸酶类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唾液酸类见银屑病W外胚层发育不良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伴无乳头一例(田中华等)(6):666万乃洛韦见疱疹,带状见疱疹,生殖器网状色素性皮病网状色素性皮病一例(肖毅等)(3):197微生物敏感性试验见解脲支原体见奈瑟氏球菌,淋病维A酸见银屑病维A酸霜见皮肤淀粉样变喂养方式见湿疹无环鸟苷见疱疹,带状无痛酚见雀斑X西替利嗪见荨麻疹吸毒见尖锐湿疣细胞凋亡见Bowen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毛母质瘤见银屑病细胞因子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细胞粘附分子见银屑病鲜红斑痣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陈夷等)(4):257纤连蛋白见白念珠菌纤维瘤64例皮肤纤维瘤表皮的病理改变(孙建方等)(2):118纤维瘤病,侵袭型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一例(郑茂荣等)(4):263纤维细胞见角蛋白细胞显微镜,电子见甲真菌病见着色霉菌病显微镜检查,电子见支原体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