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论中国货币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全面系统的论述, 主要是
体现在《中国制度史》、《吕 著中国通史》二书中的 货币 专题部分。《 中国制度史》, 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吕思勉 在 沪 江 大 学 、光 华 大 学 授 课 讲 义 基 础 上 撰 就 的 , 初 名 《 国故纲 要》、《 国故新义》, 曾改为《 政治经济掌 故 讲 义》, 后经扩充, 更名为《 中国社会史》。11 1985 年出版 时定名为《 中国制度史》。全书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 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按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 等分成十七个专题, 作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和论述。12 其 中专题三就是《 钱币》, 这是吕思勉第一次系统论述从 上古至民国的中国货币发展史。13 40 年代初, 在光华 等 大 学 讲 授 中 国 通 史 , 吕 思 勉 撰 成《吕 著 中 国 通 史》。 上 册 分 门 别 类 、系 统 叙 述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政 治 制 度 和 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 货币》 是第十二篇。14 与前者 相比,《 货币》 部分对中国货币史的认识有所深化, 论 述 更 成 熟 、更 具 系 统 性 ; 同 时 货 币 经 济 学 理 论 深 度 也 更高。由于吕思勉所撰中国货币史篇幅不大, 所用材 料都是出自正史, 这让人很容易滑过论述中融通的货 币经济学理论、分析方 法和涵泳的论断。但是 吕氏的 论述无论在 理论、分析方法上, 还是 在内容上, 皆有可 论之处, 不乏精彩。本文撮其要旨, 加以论述。
本文以吕思勉论述中国货币史为切入口, 探讨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的基本认识、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不足, 以窥吕氏
史学风貌。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 货币史; 经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186( 2007) 03- 0078- 06
作者简介: 黄阿明( 1978- ) , 男, 安徽巢湖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博士生( 上海 200062) 。
吕 思 勉 早 年 向 往 旧 时 经 济 之 学 。④此 种 经 济 之 学 , 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学问总括。彼时尚无学科分类概 念 , 一 切 社 会 上 、政 治 上 的 问 题 , 读 书 人 都 应 略 知 大 概, 目的在于经世。这是吕思勉幼年所立志向, 亦是其 一生问学治史之旨归。他曾说, 研究学问的人, 不能将 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书本里, 要肩负社会改革之责, 要 为现实谋实用。他批评“向者士夫埋头钻研, 几谓天下 之事, 尽于书籍之中, 其号称读书, 而实不能读书者无 论矣; 即真能读书者, 其学问亦多在纸上, 而不在空 间。能为古人作忠臣, 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⑤又说: “大凡一个读书的人, 对于现实社会, 总是觉得不满足 的, 尤其是社会科学家, 他必先对于现状, 觉得不满, 然后要求改革, 然后要想法子; 要想法子, 然后要研究 学问。若其对于现状, 本不知其为好为坏, 因而没有改 革的思想; 又或明知其不好, 而不只想在现状之下, 求 个苟安, 或者捞摸些好处, 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 那还 讲学问做什么? 所以对于现状不满, 乃是治学问尤其
其次, 吕思勉强调主导货币流通的普遍性与广泛 性 。这 与 他 始 终 关 怀 下 层 人 民 的 民 生 有 莫 大 关 系 。吕 思勉论述秦汉以往何以铜钱受民众欢迎成为主导货 币, 而珠玉 不能成为主导货币时 说:“古代的铜钱, 尚 且价格很贵, 而非普通所能使用, 何况珠玉金银等呢? 这许多东西, 何以会与铜钱并称为货币? 这是因为货 币之 始, 乃始用之于远方, 而 与贵族交易的。”19 又说 这 是 因 为“ 珠 玉 金 银 等 , 价 均 太 贵 , 不 适 宜 于 普 通 之 用。只有铜, 价格稍贱, 而用途极广, 是普通人所宝爱, 而亦是其所能使用的。铜遂发达而成普通的货币, 具 有 铸 造 的 形 式 ”。20 因 而 只 有 铜 币 最 适 合 充 当 寻 常 贸 易 之 货 币 。21
第一, 关于中国货币史, 吕思勉有两个基本认识。 其 中 最 引 人 注 目 的 是 中 国 货 币 史 的 分 期 ,《中 国 制 度 史·钱币》开篇云:
“吾国币制大略可分五期, 自殷以前, 盖珠玉金 银龟贝粟帛等杂用, 此为第一期。周代渐开金铜并用 之端, 至秦汉而大定, 此为第二期。南北朝以降, 黄金 减少, 乃代之以帛, 此为第三期。及宋而纸币兴, 金人 效之, 元明沿焉, 至宣宗宣德三年而废, 此为第四期。 纸币既已极弊, 铜钱又不足, 用银乃乘之而起, 肇于金 之末造, 盛于明, 废纸币以后, 以迄于今, 此为第五 期 。 ”15
吕思勉是 20 世纪中国的史学大家之一, 他以独特 的方式参与了当 时的新史学建 设 。①吕 氏 旧 学 根 底 深 厚, 史著取材于普通文献, 治学风格崇尚通博。②另一方 面, 吕思勉也积极汲取西学新知应用于史学研究, 大凡 阅 其 史 著 者 皆 可 体 察 。 王 家 范 论 吕 思 勉 时 说 :“ 先 生 于 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 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 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 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 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 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先驱。”③可谓公允之论。目前有关吕思勉的研究已有不 少成果, 但主要局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考察, 鲜有 从其他角度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成就。本文就吕思勉在 中国货币史方面试作探讨, 以窥吕氏风貌。
第二, 吕思勉分析中国货币史的两个经济学理论 工具。其一是格雷欣法则。这是 16 世纪英国金融家格 雷欣观察到的一个货币流通法则, 现在被某些西方经
79
济学者认为是货币理 论的第一个经济法则 , 30 核心内 容可概括为“劣币驱逐良币”。20 世纪的经济学家对此 法 则 作 了 更 为 系 统 准 确 的 表 述 :“ 如 果 政 府 以 法 律 条 款形式对自身价值各不相同的两到三种流通中介形 式规定相同的名义价值, 那么只要有可能, 支付将总 是以那种生产成本最低的中介进行, 而且比较贵重的 中介将从流通中消失 。”31 中国经济学界对此 法则 的 理解是,“在复本 位制下, 一种货币排挤 另一种货币的 现 象 。认 为 两 种 实 际 价 值 不 同 而 名 义 价 值 相 同 的 金 银 铸币同时流通时, 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 即所谓良币, 必然会被熔 化、收藏或输出, 从而退 出流通界; 而实际 价值较低的通货, 即所谓 劣币, 反而充斥市场。”32 事 实上, 通观古今中外货币史可以发现不仅本位制和复 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下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就是在 单 一 铸 币 体 系 下 也 存 在 劣 币 驱 逐 良 币 的 情 况 。这 一 点 很容易理解。比如, 在只有法定货币铜钱流通的货币 体系下, 私铸的劣质铜钱, 在一定时期内会将政府铸 造的精致铜钱驱逐出流通市场。
20 世纪以来, 中国货币通史不在其少。除少数从 文化角度论述外, 大多以王朝编年或编年结合币种结 构。16 从技 术操作上来说, 按王朝 编年、编年结合币种 分类以及从文化角度撰写中国货币史易于处理。但是, 要对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历史进行分期实属不易, 至少 涉 及 两 个 问 题— — — 分 期 标 准 与 如 何 准 确 分 期 。 从 深 层 内在逻辑来说, 分期体现了论述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 熟悉程度、货币发展历史脉络的把握程度和对此发展 史的理解力。吕思勉对中国货币史的分期依据是以每 一时期的主导货币或说本位货币为标准, 把中国货币 发展史大致分作五期。这种分期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吕 思勉自己的理解。他根据主导流通货币, 把每一期主导 货币的转换线索、兴衰过程、原因与利弊一一进行分 析, 如此则中国货币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明晰可见。
当然, 吕思勉的中国货币发展五期说不无商榷余
地。吕思勉认为第四期宋至明宣德年间主导货币是纸 币, 对此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如傅筑夫就认为两宋是金 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 起初是铜钱, 后来是白 银。傅筑夫还认为“ , 宋代货币经济的最大成就, 是贵金 属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从此中国的银本位制度遂完全 确立, 结束了长期以实物作货币的时代。”17 金元明的 纸币, 都是流通一段时期后, 很快贬值退出流通, 白银 起而代之成为流通货币。这一点就是吕思勉也认为白 银 真正成为货币是始自 金代。18 可能后来吕思 勉也意 识到五个分期存在问题,《吕著中国通史》 中就不再提 五个分期; 但是对中国货币发展的脉络认识依旧如昔。 但是无论如何, 关于中国货币史的五期划分是吕思勉 对中国货币发展进程的认识, 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本位货币, 最终定格在白银而非黄 金。对此吕思勉阐释说“ : 然金在当时, 特以供王公贵人 之用, 不则富商大贾或资焉, 与平民实绝无关系。”22 他 驳 斥 了 一 部 分 人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黄 金 是 多 的 , 后 世 却 少了, 而归咎 与佛事的消耗”的误解 。23 吕思勉以数学 的 思 维 论 证 古 代 金 并 非 真 多 于 后 世 , 不 过 是“ 以 聚 而 见 其 多 ”, 一 旦 散 之 广 大 的 民 间 ,“ 就 自 然 不 觉 其 多 了 ”。24 吕 思 勉 又 从 金 银 比 价 角 度 论 证 了 白 银 数 量 多 于黄 金, 更易为普通民众获 得而适合成为货币 。25 他 进一步认为即使是白银对一般民众而言亦不是可广 泛获得的货币,“…乡间资生, 皆 属实物, 即有余畜, 亦 非银钱也。近代之民如此, 况于古昔。”26 他指出中国 货币制度之所以不完善, 就是在于中国疆域广大, 各 地习俗不同 , 而政府的控制力量无 法统一, 27 法定 货 币难以普遍流通, 因而存在货币形态多元化现象, 因 此他认为货币最 宜举国一律。28 强调主导 货币流通的 普遍性与广泛性, 可以说是吕思勉“极具平民意识”29 思 想的体现之一。
重庆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3 期( 总第 148 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3,2007( 摘 要: 吕思勉是 20 世纪中国史学大 家 之 一 , 旧 学 根 基 深 厚 ; 但 也 积 极 吸 取 西 方 社 会 科 学 理 论 应 用 于 史 学 研 究 。
78
是社会科学家真正的动机。”⑥本乎此, 他一生关 注社 会改良, 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比如有文官考试方法改 革、救济米荒对策、盐法改良 与田赋征收、对平卖 的建 议、抗战检讨和今 后的方针、战后中国经 济出路、战后 民 食 问 题 、平 均 地 权 和 改 良 农 事 、整 理 土 地 和 居 住 问 题、根治贪污等问题。这些时论文字, 充分体现了吕思 勉的“经世致用”思想。
物价与货币是吕思勉早年就关心的社会经济问 题。自十九岁时 始,“先生治史颇重视物 价的变迁, 搜 集这方面的资料”, 细心记录物价, 可惜毁于抗战。⑦晚 年 吕 思 勉 还 说 :“ 予 年 二 十 余 , 虏 朝 始 大 铸 铜 元 , 时 卖 买久以银论价, 而工资犹多论钱, 铜元既多, 钱价日 落, 而工资不增, 劳力者遂不可终日。予目击其状之 惨, 始有意作历代币价考, 其所搜集, 以正史为主, 间 亦以他书补之, 报纸所载, 听睹所及, 附益焉者亦不 少, 未及属稿, 倭寇入犯, 积年笔记多藏小楼中, 屋遭 炸毁, 亡失过半。”⑧甚至吕 思勉首次参与学术论 争的 文章也是有关货币的。⑨缘于对下层民众的关怀, 无论 是读史札记, 还是二部通史和四部断代史, 货币与物 价 始 终 是 吕 思 勉 论 述 的 重 要 内 容 , 如 断 代 史《魏 晋 南 北 朝 史》就 用 了 相 当 篇 幅 论 述 当 时 的 物 价 , 吕 氏 本 人 对这部分内容也甚是满意。⑩吕思勉平日就留 意物价 与货币史材料, 札记有《 汉时珠玉之价》、《 汉人不 重 黄金》、《 汉武以酷法行皮币》、《 皮币》、《 商贾以币变 易积货逐利》、《 盗摩钱质取镕》、《行钞奇谈, 伪钞奇 技》、《 印子钱》、《 论金银之用》、《 续论金银之用》等。 写札记是治史的重要方法, 既是积累资料, 也是思考 问题的方式。
体现在《中国制度史》、《吕 著中国通史》二书中的 货币 专题部分。《 中国制度史》, 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吕思勉 在 沪 江 大 学 、光 华 大 学 授 课 讲 义 基 础 上 撰 就 的 , 初 名 《 国故纲 要》、《 国故新义》, 曾改为《 政治经济掌 故 讲 义》, 后经扩充, 更名为《 中国社会史》。11 1985 年出版 时定名为《 中国制度史》。全书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 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按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 等分成十七个专题, 作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和论述。12 其 中专题三就是《 钱币》, 这是吕思勉第一次系统论述从 上古至民国的中国货币发展史。13 40 年代初, 在光华 等 大 学 讲 授 中 国 通 史 , 吕 思 勉 撰 成《吕 著 中 国 通 史》。 上 册 分 门 别 类 、系 统 叙 述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政 治 制 度 和 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 货币》 是第十二篇。14 与前者 相比,《 货币》 部分对中国货币史的认识有所深化, 论 述 更 成 熟 、更 具 系 统 性 ; 同 时 货 币 经 济 学 理 论 深 度 也 更高。由于吕思勉所撰中国货币史篇幅不大, 所用材 料都是出自正史, 这让人很容易滑过论述中融通的货 币经济学理论、分析方 法和涵泳的论断。但是 吕氏的 论述无论在 理论、分析方法上, 还是 在内容上, 皆有可 论之处, 不乏精彩。本文撮其要旨, 加以论述。
本文以吕思勉论述中国货币史为切入口, 探讨吕思勉关于中国货币史的基本认识、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不足, 以窥吕氏
史学风貌。
关键词: 吕思勉; 中国; 货币史; 经济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186( 2007) 03- 0078- 06
作者简介: 黄阿明( 1978- ) , 男, 安徽巢湖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博士生( 上海 200062) 。
吕 思 勉 早 年 向 往 旧 时 经 济 之 学 。④此 种 经 济 之 学 , 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学问总括。彼时尚无学科分类概 念 , 一 切 社 会 上 、政 治 上 的 问 题 , 读 书 人 都 应 略 知 大 概, 目的在于经世。这是吕思勉幼年所立志向, 亦是其 一生问学治史之旨归。他曾说, 研究学问的人, 不能将 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书本里, 要肩负社会改革之责, 要 为现实谋实用。他批评“向者士夫埋头钻研, 几谓天下 之事, 尽于书籍之中, 其号称读书, 而实不能读书者无 论矣; 即真能读书者, 其学问亦多在纸上, 而不在空 间。能为古人作忠臣, 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⑤又说: “大凡一个读书的人, 对于现实社会, 总是觉得不满足 的, 尤其是社会科学家, 他必先对于现状, 觉得不满, 然后要求改革, 然后要想法子; 要想法子, 然后要研究 学问。若其对于现状, 本不知其为好为坏, 因而没有改 革的思想; 又或明知其不好, 而不只想在现状之下, 求 个苟安, 或者捞摸些好处, 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 那还 讲学问做什么? 所以对于现状不满, 乃是治学问尤其
其次, 吕思勉强调主导货币流通的普遍性与广泛 性 。这 与 他 始 终 关 怀 下 层 人 民 的 民 生 有 莫 大 关 系 。吕 思勉论述秦汉以往何以铜钱受民众欢迎成为主导货 币, 而珠玉 不能成为主导货币时 说:“古代的铜钱, 尚 且价格很贵, 而非普通所能使用, 何况珠玉金银等呢? 这许多东西, 何以会与铜钱并称为货币? 这是因为货 币之 始, 乃始用之于远方, 而 与贵族交易的。”19 又说 这 是 因 为“ 珠 玉 金 银 等 , 价 均 太 贵 , 不 适 宜 于 普 通 之 用。只有铜, 价格稍贱, 而用途极广, 是普通人所宝爱, 而亦是其所能使用的。铜遂发达而成普通的货币, 具 有 铸 造 的 形 式 ”。20 因 而 只 有 铜 币 最 适 合 充 当 寻 常 贸 易 之 货 币 。21
第一, 关于中国货币史, 吕思勉有两个基本认识。 其 中 最 引 人 注 目 的 是 中 国 货 币 史 的 分 期 ,《中 国 制 度 史·钱币》开篇云:
“吾国币制大略可分五期, 自殷以前, 盖珠玉金 银龟贝粟帛等杂用, 此为第一期。周代渐开金铜并用 之端, 至秦汉而大定, 此为第二期。南北朝以降, 黄金 减少, 乃代之以帛, 此为第三期。及宋而纸币兴, 金人 效之, 元明沿焉, 至宣宗宣德三年而废, 此为第四期。 纸币既已极弊, 铜钱又不足, 用银乃乘之而起, 肇于金 之末造, 盛于明, 废纸币以后, 以迄于今, 此为第五 期 。 ”15
吕思勉是 20 世纪中国的史学大家之一, 他以独特 的方式参与了当 时的新史学建 设 。①吕 氏 旧 学 根 底 深 厚, 史著取材于普通文献, 治学风格崇尚通博。②另一方 面, 吕思勉也积极汲取西学新知应用于史学研究, 大凡 阅 其 史 著 者 皆 可 体 察 。 王 家 范 论 吕 思 勉 时 说 :“ 先 生 于 著作中常透出一些精彩议论, 知道他实得益于对社会 学、人类学等新知识的吸收, 社会经济、社会组织、社会 生活都进入了他的中国通史, 实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先驱。”③可谓公允之论。目前有关吕思勉的研究已有不 少成果, 但主要局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考察, 鲜有 从其他角度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成就。本文就吕思勉在 中国货币史方面试作探讨, 以窥吕氏风貌。
第二, 吕思勉分析中国货币史的两个经济学理论 工具。其一是格雷欣法则。这是 16 世纪英国金融家格 雷欣观察到的一个货币流通法则, 现在被某些西方经
79
济学者认为是货币理 论的第一个经济法则 , 30 核心内 容可概括为“劣币驱逐良币”。20 世纪的经济学家对此 法 则 作 了 更 为 系 统 准 确 的 表 述 :“ 如 果 政 府 以 法 律 条 款形式对自身价值各不相同的两到三种流通中介形 式规定相同的名义价值, 那么只要有可能, 支付将总 是以那种生产成本最低的中介进行, 而且比较贵重的 中介将从流通中消失 。”31 中国经济学界对此 法则 的 理解是,“在复本 位制下, 一种货币排挤 另一种货币的 现 象 。认 为 两 种 实 际 价 值 不 同 而 名 义 价 值 相 同 的 金 银 铸币同时流通时, 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 即所谓良币, 必然会被熔 化、收藏或输出, 从而退 出流通界; 而实际 价值较低的通货, 即所谓 劣币, 反而充斥市场。”32 事 实上, 通观古今中外货币史可以发现不仅本位制和复 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下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就是在 单 一 铸 币 体 系 下 也 存 在 劣 币 驱 逐 良 币 的 情 况 。这 一 点 很容易理解。比如, 在只有法定货币铜钱流通的货币 体系下, 私铸的劣质铜钱, 在一定时期内会将政府铸 造的精致铜钱驱逐出流通市场。
20 世纪以来, 中国货币通史不在其少。除少数从 文化角度论述外, 大多以王朝编年或编年结合币种结 构。16 从技 术操作上来说, 按王朝 编年、编年结合币种 分类以及从文化角度撰写中国货币史易于处理。但是, 要对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历史进行分期实属不易, 至少 涉 及 两 个 问 题— — — 分 期 标 准 与 如 何 准 确 分 期 。 从 深 层 内在逻辑来说, 分期体现了论述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 熟悉程度、货币发展历史脉络的把握程度和对此发展 史的理解力。吕思勉对中国货币史的分期依据是以每 一时期的主导货币或说本位货币为标准, 把中国货币 发展史大致分作五期。这种分期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吕 思勉自己的理解。他根据主导流通货币, 把每一期主导 货币的转换线索、兴衰过程、原因与利弊一一进行分 析, 如此则中国货币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明晰可见。
当然, 吕思勉的中国货币发展五期说不无商榷余
地。吕思勉认为第四期宋至明宣德年间主导货币是纸 币, 对此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如傅筑夫就认为两宋是金 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 起初是铜钱, 后来是白 银。傅筑夫还认为“ , 宋代货币经济的最大成就, 是贵金 属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从此中国的银本位制度遂完全 确立, 结束了长期以实物作货币的时代。”17 金元明的 纸币, 都是流通一段时期后, 很快贬值退出流通, 白银 起而代之成为流通货币。这一点就是吕思勉也认为白 银 真正成为货币是始自 金代。18 可能后来吕思 勉也意 识到五个分期存在问题,《吕著中国通史》 中就不再提 五个分期; 但是对中国货币发展的脉络认识依旧如昔。 但是无论如何, 关于中国货币史的五期划分是吕思勉 对中国货币发展进程的认识, 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价值。
中国传统社会本位货币, 最终定格在白银而非黄 金。对此吕思勉阐释说“ : 然金在当时, 特以供王公贵人 之用, 不则富商大贾或资焉, 与平民实绝无关系。”22 他 驳 斥 了 一 部 分 人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黄 金 是 多 的 , 后 世 却 少了, 而归咎 与佛事的消耗”的误解 。23 吕思勉以数学 的 思 维 论 证 古 代 金 并 非 真 多 于 后 世 , 不 过 是“ 以 聚 而 见 其 多 ”, 一 旦 散 之 广 大 的 民 间 ,“ 就 自 然 不 觉 其 多 了 ”。24 吕 思 勉 又 从 金 银 比 价 角 度 论 证 了 白 银 数 量 多 于黄 金, 更易为普通民众获 得而适合成为货币 。25 他 进一步认为即使是白银对一般民众而言亦不是可广 泛获得的货币,“…乡间资生, 皆 属实物, 即有余畜, 亦 非银钱也。近代之民如此, 况于古昔。”26 他指出中国 货币制度之所以不完善, 就是在于中国疆域广大, 各 地习俗不同 , 而政府的控制力量无 法统一, 27 法定 货 币难以普遍流通, 因而存在货币形态多元化现象, 因 此他认为货币最 宜举国一律。28 强调主导 货币流通的 普遍性与广泛性, 可以说是吕思勉“极具平民意识”29 思 想的体现之一。
重庆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3 期( 总第 148 期)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3,2007( 摘 要: 吕思勉是 20 世纪中国史学大 家 之 一 , 旧 学 根 基 深 厚 ; 但 也 积 极 吸 取 西 方 社 会 科 学 理 论 应 用 于 史 学 研 究 。
78
是社会科学家真正的动机。”⑥本乎此, 他一生关 注社 会改良, 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比如有文官考试方法改 革、救济米荒对策、盐法改良 与田赋征收、对平卖 的建 议、抗战检讨和今 后的方针、战后中国经 济出路、战后 民 食 问 题 、平 均 地 权 和 改 良 农 事 、整 理 土 地 和 居 住 问 题、根治贪污等问题。这些时论文字, 充分体现了吕思 勉的“经世致用”思想。
物价与货币是吕思勉早年就关心的社会经济问 题。自十九岁时 始,“先生治史颇重视物 价的变迁, 搜 集这方面的资料”, 细心记录物价, 可惜毁于抗战。⑦晚 年 吕 思 勉 还 说 :“ 予 年 二 十 余 , 虏 朝 始 大 铸 铜 元 , 时 卖 买久以银论价, 而工资犹多论钱, 铜元既多, 钱价日 落, 而工资不增, 劳力者遂不可终日。予目击其状之 惨, 始有意作历代币价考, 其所搜集, 以正史为主, 间 亦以他书补之, 报纸所载, 听睹所及, 附益焉者亦不 少, 未及属稿, 倭寇入犯, 积年笔记多藏小楼中, 屋遭 炸毁, 亡失过半。”⑧甚至吕 思勉首次参与学术论 争的 文章也是有关货币的。⑨缘于对下层民众的关怀, 无论 是读史札记, 还是二部通史和四部断代史, 货币与物 价 始 终 是 吕 思 勉 论 述 的 重 要 内 容 , 如 断 代 史《魏 晋 南 北 朝 史》就 用 了 相 当 篇 幅 论 述 当 时 的 物 价 , 吕 氏 本 人 对这部分内容也甚是满意。⑩吕思勉平日就留 意物价 与货币史材料, 札记有《 汉时珠玉之价》、《 汉人不 重 黄金》、《 汉武以酷法行皮币》、《 皮币》、《 商贾以币变 易积货逐利》、《 盗摩钱质取镕》、《行钞奇谈, 伪钞奇 技》、《 印子钱》、《 论金银之用》、《 续论金银之用》等。 写札记是治史的重要方法, 既是积累资料, 也是思考 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