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服用的注意事项中药在煎煮的时候和服用的时候都有一些注意事项,我们平时要注意,否则可能达不到服用中药的效果,甚至还有害健康。

一、特殊煎法:1、要求先煎的药物,应当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同煎;2、后下的药物,应当待其它的药物煎沸后再加入同煎15分钟;3、要求烊化的药物,应当先加少许水蒸化后,再兑入药汁同服;4、冲服的药物,应当将药物粉末分次加入药汁同服。

二、服用中药饮食禁忌:1、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性多温热,易耗气动火、伤阴动血。

如葱姜、蒜、胡椒、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食品,如若食用,会抵消药效,甚至促发炎症。

2、忌生冷食品:生冷食品容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取,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腥膻食品:很多中药均含有芳香物质,并赖以发挥治疗作用,尤以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为甚,而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宜。

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4、忌饮浓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单宁酸,浓茶里含的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取或破坏某些药效成分,药效会大大减低。

5、忌食萝卜:服用中药时不宜生吃萝卜(服理气化痰的药除外),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人参的补益作用,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6、忌食油腻食品:油腻食品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

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三、中药的服用方法:1、药液温度:一般汤剂应当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当冷服,而寒性病者应当热服。

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或三次服用。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使药效持续;呕吐的患者或小儿宜小量频服。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疗效,因此,必须了解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30分钟。

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

煎1次倒出药液再同样方法煎1次(时间稍短)把2次的药液混合分2-3次服用。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处方必须注明),现介绍如下: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应先煎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

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5—10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与群药同煎。

如滑石、旋复花等。

另煎;某些贵重药,需要另煎。

如人参、羚羊角等。

烊化:胶质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单独加温烊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粉剂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

如牛黄、麝香、三七粉、川贝粉等。

2.服药方法(1)服药次数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遵医嘱。

(2)服药时间饭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以温服为宜。

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

【推荐下载】浅谈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推荐下载】浅谈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浅谈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2012-12-10 【编者按】:护理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护理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

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忌用热水煎煮 用热水煎煮,中药才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 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

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

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

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2 警惕假煮沸现象 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

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

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3 注意煎药的次数 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加入凉开水,浸泡20~30 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 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服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服用方式,它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这种服用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药煎服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煎服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中药材煎煮需要选择合适的锅具,一般推荐使用铁锅或砂锅,不建议使用不锈钢、铝制或陶瓷锅。

锅具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材质不易溅沫,导热性好,底部均匀加热,不易破损。

2.中药配方准备:根据医生开方的中药处方,准备好各类中药材,将其按照比例混合。

3.清洗中药材:将每一味中药材用清水浸泡15-30分钟,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

可以带皮的可以不去皮,不带的要去皮。

注意不要有破损变质的材料。

4.泡制中药材:倒入适量清水,加入泡洗干净的中药材。

先大火烧沸,然后转小火慢煎,一般大约煎煮20-30分钟左右。

若中药处方中有特殊煎煮要求,比如加入酒类或者其他辅料,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操作。

5.滗去药渣:煎制完毕后,将药液倒入滗网中,去掉杂质和药渣。

6.饮用中药汤剂:将中药汤剂倒入杯中,温热时饮用。

二、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遵循医生指示:中药煎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根据医生开方的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准确服用。

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服用时间,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2.煎药时间:中药煎制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可能会导致有效成分的丧失,过短则可能无法充分提取药性。

3.药材煎煮次数:中药煎煮一般可重复2-3次,第1次为主剂量,第2、3次为副剂量。

第一次的药汤最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二次的药汤次浓,适宜分为两次服用。

第三次的药汤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直接服用完毕。

4.常规保鲜:煎制好的中药汤剂最好当天服用完,不要放置过久。

如需分次服用,可以将剩余的中药汤剂分装冰冻保存,不要反复冷冻。

5.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中药煎服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大葱、生姜、大蒜等,以免影响中药的疗效。

中药汤剂煎服九不宜

中药汤剂煎服九不宜
此 外 ,如 用家 里烹饪 用的 砂锅 煎 药 ,一 定要 刷
洗 干净, 以放 入清 水后表 面不 出现 油花 为准 (
油脂 可影 响中药 药效 ) 。 2 不宜 过频搅 拌 中药 存 煎煮 过程 中,要 求 所有 药材 都应 该 受 热 均 匀,并防止 黏 性 成分 粘 在 容 器底 部 ,因 此 住 煎药 时 要适 时进 行搅 拌 。但有 人认 为搅拌 次数 越 多越 有助于 药 汁煎 出,其实 这 种想 法 是 不 正确 的。 如 果搅 拌 过 频 ,不 仅 会使药 锅 中温 度丧 失较 多,不 利 于 中药 有 效 成 分溶 出,还 会
次 就可以了。
碍 淀 粉 、蛋 白质的 浸 出, 也 就 阻 碍 了中药 材 内
部 可 溶性 成 分 ( 主 要 为有 效 成 分) 的浸 ¨ { 。 确 的 做 法 是 先把 开 水放 凉 ,再加 入药 物 中 ( 加 水 以浸 过药材 许超 过 l 厄 水左右为宜 ) ,经 过 t卜 分 钟 的 浸 泡 ,然 后 置于 火 上 煎蕉 ( 先 武 火烧 水 冉改 为文 火 ) 。这 样 能 使 药物 有 效 成 分 允分 煎… ,利 j : 发 挥 其最 大 的 疗 效 。但 第
的 疗效 。 所以专家 建议 : 中药在 煎煮前 不要 冲洗 ,
而应该 先 用水 浸泡—下。
] . 浸 泡 前不 宜洗 2浸 泡不 宜用 生 自来水
许 多人在煎煮中药之前,总是 要用清水先
将 药材 洗 一遍 ,认 为 这 样做 卫生 。殊 不知 ,中
药 在 煎 煮之 前 是 不宜 水 洗 的。这 是 因为 不少 药
2 0 1 4 年第 9 期 保健医苑
3 1
保健 医苑 I 中 医 宝 煦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煎药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水煎,分温三服"者,先用水煎煮一遍,把药汁取出,再加水煎煮二遍,与第一遍药汁混在一起。

每一次服药时,取三分之一的药量,温服。

"水煎,分温两服"者,则将两次煎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温服。

除非医生特别注明,服中药多取温服。

2、医生未嘱付于食前、食后服者,则食前后服皆可,与饮食时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

但补阳药要求在饭后服药。

不要在非常饥饿时空腹服中药。

3、药方中注明"泡水代茶饮"者,用中药直接泡开水服用。

泡中药的开水,当为初煮开的沸水,泡后加盖闷闭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可服用。

一次要服光,再加第二次水。

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

再加水时,也要用开水。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也就是说,一付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喝完,再加水,再喝完。

将药渣弃去不要。

4、药方中注明"煮水代茶饮"者,泡药后先在火上煎药至沸腾,再文火煎煮五分钟,而后把药汁连同药渣倒入保温杯中,闷半小后服用。

可带药出差。

再加水时,用开水即可。

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

这种方法比常规的煎药法要省事许多,特别是对需要外出的病人。

5、有大量制附片的方子,在服药时先小口尝一下,以不麻为度。

如果麻嘴,要再煎一会儿。

服药时要小口慢慢地喝,不要一口喝光。

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一两勺蜂蜜,一起煎两个小时。

如果制附片的用量在15克以下,一般不需先煎,也不需久煎,合计煮药半小时即可。

6、如服中药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

用小勺慢慢地喝中药,并且,隔一会儿就喝一小口,以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7、服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舌麻,或者手麻、头晕、腹部剧烈疼痛,或是排便次数过多,患者自觉难以忍受时,可以热水调蜂蜜服下即可。

一般如果服药中病,则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甚至症状会短时加重或全身无力等,最好咨询医生,不可随意停服或者另服西药,否则疗效难以为继。

切切不可因病情变化,私找民间土医滥服激素,以致于病情反复。

对中医药煎服法的认识

对中医药煎服法的认识

对中医药煎服法的认识中医药煎服法是指在煎煮中草药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确的煎服法对于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和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中医药煎服法的一些认识:1. 煎药器具的选择:煎药器具应以砂锅、瓦罐为佳,因其材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且传热均匀,保温性能好。

不宜使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2.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应以清洁、新鲜、无异味的水为佳,如自来水、矿泉水等。

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质地、季节等因素而定。

一般而言,每剂药用水量应在200-300毫升之间。

3. 煎药火候与时间:煎药火候应根据药物性质和用药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滋补药则宜用文火慢煎。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贝壳、矿石类药物,应打碎后先煎;芳香类药物则应后下,以免影响药效。

煎药时间一般宜在20-30分钟之间,但具体应根据药物性质和用药目的而定。

4. 服法与药量:中药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但也有一些药物需遵医嘱特殊服用,如病情较急者需煎好后立即服下,或需在特定的时间内服用。

此外,不同年龄、体质的患者,用药量和用药方式也可能存在差异。

5. 饮食禁忌:服用中药期间,患者应遵循“忌口”的原则,即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用药安全。

同时,患者还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药效产生影响。

总之,中医药煎服法对于确保药效和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煎煮中药时,应遵循科学的煎服法原则,根据药物性质和用药目的选择合适的煎药器具、用水、火候、时间和服法。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忌口和保持心情舒畅,以充分发挥药效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有疑问,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煎服中药,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注意事项》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考前须知中医以其中药汤剂医生能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疗效宽、吸收好、副作用小而见长,所以汤剂的煎煮就显得很重要了。

所以我们要掌握有关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考前须知,保证汤药的质量和疗效,为临床用药效劳。

一、煎药的工作制度煎药是制备中药汤剂的一项专业技术操作过程。

汤剂的质量不仅与煎药器具、煎药热源、饮片规格、加水量、煎煮次数、煎药时间等有直接关系,也与煎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有关。

汤剂的质量对药物的疗效有很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证汤剂的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煎药规程及工作制度。

1.煎药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精神病、皮肤病,每年必须检查一次身体并建立健康档案。

2.煎药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中药专业知识,熟悉煎药技能和煎药操作常规,经培训后在药师指导下上岗工作。

3.煎药人员在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所用煎药器具应随时刷洗干净,保持清洁。

经常保持煎药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

4.煎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煎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核对、记录及交接手续,防止过失事故的发生。

5.煎药宜选择化学性质稳定、传热均匀、较牢固的器皿。

家庭煎药可选择砂锅,医疗单位或经营企业宜选用较牢固的搪瓷器皿或不锈钢器皿。

煎药应防止直接接触铁、铝和有害塑料制品,防止发生化学反响影响疗效或污染药液。

剪液瓶必须洁净,不宜使用回收的旧平瓶。

二、中药煎药操作常规〔一〕煎前查对煎药人员收到待煎药后,应与处方药味、剂数、重量核对,查看是否有需特殊煎煮的饮片核对瓶签所记科别、患者姓名、日期、取药号或病床号等是否与处方内容相符,发现疑问应及时与医师或调剂人员联系,确认无误前方可加水煎煮。

〔二〕煎中留意群药按一般煎药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饮片按特殊煎煮法处理。

注意经常搅动并随时观察煎液量,使饮片充分煎煮,防止出现煎干煎糊现象。

如果不慎出现煎干煎糊现象时应另行调配,重新煎煮。

〔三〕煎后处理每剂药煎好后应及时趁热滤出煎液,以免温度降低后影响煎液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

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事项,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中药的煎煮和服用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确,所服用的中药就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或疗效大打折扣。

现普及一下正确煎服中药有9大注意供大家参考:1、注意药材冲洗:大多数中药材都有灰尘和杂物,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冲洗,以除去灰尘杂物。

如药材中有花、叶、果及肉类药材的,需要将其淘洗。

2、注意煎煮容器的选用:首选用砂锅、砂罐来煎煮中药,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铝、铁、铜、铅等金属容器。

3、注意煎煮前浸泡:清洗后可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而种子、果实为主的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夏天气温高时,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注意煎煮的用水量:煎煮药材时加水量一般以淹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的如何首乌、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质地疏松的药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须淹没药材即可。

5、注意煎煮的先后次序: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同时入煎,但有时需要特殊处理;如标有“先煎”的药材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药、贝壳类药物则应先放入锅中煎约30分种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标有“后下”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煮得差不多时投入,只需煎沸几分钟即可;标有“包煎”的药材需用纱布包裹后煎煮。

6、注意煎煮火力与时间:一般药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药物保持微沸。

如果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及芳香药物如藿香、佩兰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

如果是骨角类药如龙骨、贝壳类如牡蛎及补益药人参、白术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7、注意服用时间:于饭前或饭后服1小时服用汤药,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煎好的中药汤剂一般应温服,但如果是寒症时宜热服,热症时应凉服。

8、注意服用技巧:为了避免浪费,一剂中药建议您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

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频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危害,不致药入即吐。

中药的煎服法

中药的煎服法

中药的煎服法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是否正确,直接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药物在煎煮时,应注意器皿,火量,火候,方法及服药时间等条件。

1、器皿:选用沙锅、陶器、瓦罐等,最好不用铜、铁、铝等金属器皿,以免引起化学反映,影响疗效。

2、用水量:放水量以浸过全部中药并高出2-3厘米为宜,煎后剩药液一茶杯(约300毫升左右)3、火候:煎解表药宜用急火或叫武火,煎的时间不宜长,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用文火久煎,水开后再煎40--60分钟左右。

文火特点: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

武火特点:火势急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

4、煎法:一般中药煎前先用温水浸泡30分钟然后再煎。

本着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一剂药可煎二至三遍,然后把药汁倒在一起分二至三次服用。

此外有些中药则需要特殊方法来煎。

1)先煎:矿石、贝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生石膏、、磁石、龟板宜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

2)后下:含挥发油的芳香药,如沉香、藿香、薄荷、砂仁、白豆蔻等药可于其它药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止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车前子、滑石、旋复花、辛夷等先用纱布将药包好后在煎。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虫草需另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

5)烊化:含胶质、粘性大,易溶易粘锅或煎焦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需要单独一次隔水蒸化分二次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后服用。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药法: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物要热服;治疗呕吐或药物中毒,每次服量要小,宜频服,用寒凉药治热性病证宜冷服。

用温热治疗寒证宜热服。

内服丸、散剂均可用温开水吞服,加酒是为其升提宣通,用淡盐水送服是为了引药入肾。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标准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标准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标准一、容器的选择煎煮容器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其次为不锈钢锅、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二、预处理第一步:“看”。

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

将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凉水浸泡20~30 min ,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冬季可用20℃-30℃的温水浸泡,但应注意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使某些药物变性。

三、煎煮1、煎煮用水:现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或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浸过手背即可。

煎药的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再加水重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具体应根据药物性能而定,如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而滋补药宜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4、煎煮方法: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因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处方上一般会加以标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

一般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

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 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正确煎药这12个要点要注意

正确煎药这12个要点要注意

正确煎药这12个要点要注意
中药是治病效果不错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年轻人对它犯起了愁,主要原因是不会煎药。

中药煎煮的方法是否适当,关系到其药效。

为了大家能正确煎药,下面给大家介绍中药煎煮的12个注意事项: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

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

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煎服中药注意事项

煎服中药注意事项

煎服中药注意事项
董骏铭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24()3
【摘要】一、煎中药1.药材不用清洗,避免丢失有效药物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煎煮容器不宜用铁锅,多主张使用陶瓷罐、瓦罐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3.煎煮用水宜选用沸腾过后冷却下来的凉开水。

一般以水漫过药物1.6厘米左右为宜,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

煎药前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保证有效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水中。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董骏铭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中药煎药煎服的方法注意事项与技巧
2.浅谈中药汤剂煎服的注意事项
3.煎服中药注意事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是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中药汤剂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中药学煎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准备药材:将需要煎煮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灰尘。

2. 加水:根据药材的种类、质量和煎煮目的,加入适量的清水。

一般情况下,水的用量是药材的3-5 倍。

3. 浸泡: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

浸泡时间一般为30 分钟至 1 小时。

4. 煎煮:将浸泡好的药材和水放入煎煮锅或药壶中,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

煎煮时间根据药材的种类和性质而定,一般为20-30 分钟。

期间需要不时搅拌,以防止药材粘锅或溢出。

5. 过滤:煎煮完成后,使用滤网或纱布将药渣过滤掉,保留药液。

6. 二煎:如果需要,可以将药渣再次加水煎煮,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

二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缩短。

7. 调整药液:根据需要,可以将药液浓缩或稀释,调整药液的浓度。

煎药的具体方法和时间可能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些药材可能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

因此,在煎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药师,以确保正确的煎药方法和剂量。

此外,煎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药液的质量和效果。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煎药必读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煎药必读

先煎
②某些有毒药物可经过先煎1—2小时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附子、制川乌、制草乌先煎是为了减毒,先煎时间控制在 60~90 min 为宜。
降低毒性
研究发现,附子、制川乌、制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分解或水解其C-8 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 1 分子乙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原碱,即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其毒性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 1/200~1/500,毒性降低;再进一步水解,其 C-14 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 1 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即乌头原碱、中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生物碱的 1/2 000~1/4 000,毒性显著降低。物碱水解过程如图 1 所示。
中药在煎药前为什么不宜淘洗?
煎药前不必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药物的气味会散失,降低药效。 另外中药在做成中药饮片前会净选和加工炮制,总灰分是达到国家标准的。
中药为什么要煎两次?延长时间煎一次可以吗?
中药在煎煮前为什么要浸泡?泡多长时间为宜
如果不预先用凉水浸泡,直接用快火去煎或者开水煎煮会使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以致阻塞药片毛细管的通道孔隙,水分难以进入而有效成分又难以向外扩散,故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药物的疗效不能充分发挥。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及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
加水量 现代算法 根据吸水率和蒸发量
加水量=吸收常数ml/g×饮片质量+预取药量ml+损耗量200ml k=1.5ml/g 1.3k0-0.9k0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液汤剂的质量,若加水不足会造成药材浸煮不充分,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溶出率相应降低;加水量过多,药汁浓度太低,浓缩可能会破坏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不便服用,降低病人依从性。吸收系数与方剂的功效、方中药物的药性,质地、干湿度、粗细、品级、药用部位等因素有关。

中药汤剂煎前、煎时、煎后“三不宜”

中药汤剂煎前、煎时、煎后“三不宜”

中药为我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不仅副作用比较少,而且对一些慢性病和妇科病的治疗及虚弱体质的调理都有独到作用。

现在除了有条件的医院可将中药加工成冲剂外,一般都要经过煎汤服用。

中药汤剂的煎服看似简单,其实具有很多的学问与讲究,弄不好还直接影响到疗效。

为了煎服好每一贴中药,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建议大家在煎服中药汤剂之前,先学习补充一些中药常识,以防在煎服中药汤剂过程中出错。

下面介绍中药汤剂煎前、煎时和煎后三个“三不宜”,供大家参考。

煎前浸泡三不宜浸泡前不宜洗许多人在煎煮中药前,总要用清水先将药材洗一遍,认为这样做卫生。

殊不知,中药在煎煮前是不宜水洗的。

因为,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会使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

一些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些药材在配药时要研碎),如果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

此外,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易溶于水,洗后同样会影响应有的疗效。

专家建议:中药在煎煮前不要冲洗,而应该先用水浸泡一下。

浸泡不宜用生自来水中药煎煮前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使药材组织内部变得疏松膨胀,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

但要注意:浸泡中药不宜用生自来水(刚从水管里放出来的水)。

因自来水为了达到饮用卫生要求,都要在水中加入漂白粉进行消毒杀菌,并使水含有一定量的余氯。

而氯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反应。

若用这种水来煎中药,必然会对药中有效成分产生影响,使药效大打折扣。

去除水中余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将水烧沸即可——水在加热过程中,大部分余氯会随水汽逐渐蒸发掉。

同时,加热还使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钙、镁离子含量下降),减少药材中有机成分与钙、镁离子发生凝结机会,从而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得到提高。

浸泡水温不宜高浸泡中药以冷水(常温)为宜,千万不能用刚烧开的沸水或水温较高的水浸泡,也不能直接煎煮没有浸泡过的中药饮片。

中药煎煮法科普小知识

中药煎煮法科普小知识

中药煎煮法科普小知识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能随临床需要加减药物,具有易吸收、发挥疗效迅速、制备简单等特点,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现代汤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中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

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如何正确煎煮中药,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中药煎煮法●煎煮器具①以陶瓷砂锅、瓦锅为好。

②搪瓷类、玻璃器皿、不锈钢类次之。

③禁用铁、锡、铜、铝质容器。

●煎前浸泡煎前浸泡药材,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可以缩短煎药时间,避免煎煮时间过长造成的有效成分耗损和破坏过多。

一般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

●煎前用水①古代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

②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

③总之,以水质洁净为好。

●火候及时间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火候及中药煎煮时间表●煎煮次数①一般中药煎煮2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②2次煎煮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特殊煎煮法先煎: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生石膏。

②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煎煮时如需加水,只能加开水,服药时盛药的容器不能有冷水。

后下:①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青蒿。

②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钩藤、大黄。

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

烊化:又称溶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

冲服: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不需要煎煮,用好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即可,如三七粉。

●服药的时间汤剂一般情况服药,每日一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

对药物功效不清楚、无法确定煎煮及服用方法的,请咨询医师,以免减低药物疗效,甚至发生中毒等意外事件。

中药汤剂煎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中药汤剂煎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中药汤剂煎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作者:何彤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3期中药汤剂是一种液体制剂,是将药材饮片或者粗颗粒加水煎煮后,滤去药渣制成的。

中药汤剂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的多重功效。

中药汤剂煎服要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尤其是需要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煎药用水,严格控制中药汤剂煎煮火候、时间等。

服用中药汤剂时还要明确服药时间、方式、中药汤剂温度以及是否需要忌口等。

中药汤剂煎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对煎煮的条件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煎药器具选择和清洗、中药材的量取和清洗、煎药用水准备等。

中药汤剂煎煮的器具应该选择陶器、砂锅等,或者使用不锈钢金属器具。

用一般的金属器具煎煮中药汤剂或多或少会影响药效。

金属器具在高温作用下可能会和中药材接触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例如铁离子可以和部分中药材中含有的香豆素以及生物碱发生反应,危害服用者身体健康。

另外,在煎煮中药汤剂前,煎煮人员要清洗并擦净煎药器具,避免器具中积存的中药材残渣溶解,或与新药发生干扰,影响药效,或者出现毒素等。

煎煮人员还要注意煎药用水质量。

中药汤剂煎煮过程中水是主要溶媒。

煎煮人员要使用洁净澄清、没有异味、杂质少、含有一定矿物质的水源,井水、自来水、纯净水都可以。

煎煮人员要根据中药材的情况以及煎煮要求确定加水量,如果中药材的吸水性较强,或者煎煮时间比较长,需要多加一些水,避免烧干锅。

例如木瓜和黄芪是高吸水性药材,鸡骨草、鳖甲等需要长时间煎煮。

煎煮人员还要根据药方准确量取中药材,做好漂洗,切忌浸洗,避免溶解掉中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降低药效。

中药汤剂在煎煮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煎煮次数、火候、时间以及过滤四个事项。

科学煎煮才能得到高质量的中药汤剂,保证药效。

第一,煎煮次数。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汤剂的煎煮次数以两次为宜,部分滋补类药材可以选择煎煮3~4次。

第二,煎煮火候。

中药汤剂的煎煮可直接加热,在中药汤剂没有煮沸前,需要使用武火加热,中药汤剂煮沸后改为文火,保持中药汤剂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保留足够的有用成分,同时可以避免高温对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煎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转载)发表者:郑彩霞1929人已读1 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或不锈钢、玻璃、搪瓷器皿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

因为砂锅等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可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 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为宜,浸泡20-60分钟方可煎煮(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 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

煎时最好加盖,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 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 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ml。

6 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

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

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

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 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 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

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

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

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忌用热水煎煮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才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

现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来水,它既不是天水类(雨雾雪水),也不同于地水类(江湖河水),而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水。

为了保证对水的消毒。

自来水必须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大。

氯是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作用。

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

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

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警惕假煮沸现象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

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

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合理服法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现在比较普遍的服法是将头煎、二煎分服。

这样做笔者认为不合理,因为头煎药有效成分浓度均较二煎为高,特别是含有易挥发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

由于药物含量有差别,直接造成药物血药浓度的起伏,使药物作用忽强忽弱,有碍于疾病的治疗。

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

煎服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

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除要注意煎煮时间、火候、用水量、特殊煎法、温服、冷服、忌口等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忌用热水煎煮如果直接用热水煎煮,中药才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的浸出,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的浸出。

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分钟左右)再煎,这样有利于中药材所含有效成分的浸润、溶解、浸出。

现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自来水,它既不是天水类(雨雾雪水),也不同于地水类(江湖河水),而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水。

为了保证对水的消毒。

自来水必须含一定量的余氯,而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大。

氯是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作用。

由于凉开水已煮沸过,余氯都已挥发,这就避免了余氯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作用。

同时,在水的加热过程中,由于生水中钙和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降低了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药材中有效成分与钙镁离子结合沉淀的机会,使药汁中有效成分浓度提高。

所以煎煮中药以凉开水为好。

警惕假煮沸现象煮沸是制备中药汤剂的基本要求,而温度达到100℃是煮沸的标准。

但有的药液在远未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了,这是因为药物中所含化学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如皂甙等化学成分,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大量泡沫。

汤剂中如配伍有紫菀、款冬花、远志、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它们在煎煮过程中也易产生此种现象。

判断药液真正煮沸的标准是温度而不是人们常识里那种产生泡沫的表面现象,未煮沸的药液,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完全浸出,在临床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引起其他问题,因此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合理服法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现在比较普遍的服法是将头煎、二煎分服。

这样做笔者认为不合理,因为头煎药有效成分浓度均较二煎为高,特别是含有易挥发成分和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二煎中其成分含量其微。

由于药物含量有差别,直接造成药物血药浓度的起伏,使药物作用忽强忽弱,有碍于疾病的治疗。

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

服用补药药应注意什么补药,既有饮片(如人参、当归、黄芪、黄精等单味中药),又有成药(如蜂王精、阿胶补血膏、虎骨酒、参芪补浆)。

饮片一般配入汤剂煎服,成药则不然,一般装璜精美,启封即饮,携带方便,口味甜润,故倍受青睐。

随着养生保健医学在我国的兴起,各种营养补剂也应运而生,而且名目繁多,而令人目不暇接。

某些中老年人,他们或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心,或对营养补剂的一味偏受,就不管自己有病无病、虚证实证,盲目滥服补药,殊不知这么做不但得不到原有的疗效,到适得其反地增添了疾病,影响了健康。

服用补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恢复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或是为了防治老年病,以便健身养生、延年益寿。

但是,“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就是说,当人体在正气不足,虚象迭起的情况下,才能进服补药,“虚象”,中医叫做“虚证”,根据虚证有不同临床表现,又分成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不同类型。

因此,中医在补益诸虚病症中,往往要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用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补脾、补肾等不同方法,尤其重视“虚什么,补什么”的治疗法则,这样才能保证补而不偏,也不致出现“补而助火”的反作用。

因此,服用补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辨别病证虚实阴阳;所谓“补”,就是补病人之虚亏和不足。

但是,中医病证在临床表现上往往错综复杂,也就是说,有的人貌似体虚,其实“虚”中还夹杂着“实证”,而“虚中夹实”的病人是不能进补的。

例如:某人自感乏力,精神萎靡,胸闷不舒,食欲不振,但大便数日不解,小便黄,舌苔黄腻等。

倘若自服补药,等于火上浇油,必定滋生他病。

因此,进补前必须辨清阴阳虚实,遵照医嘱,有的放矢的进行,万不可滥服。

2、要掌握适当药量:补药入口以后,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变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但是,运用补药补虚养身,有一个循序渐进、日久见功的过程,这就是说不能一见虚证,就大补特补,超量服药而急于求成。

否则就在可能引起脾胃消化无力而导致胸腹胀满不舒,甚至发生其他病证。

一般来说,对于大手术、大出血,使气血突然大伤,正气欲脱的病者,可急用人参30克煎汤补虚救治。

若对慢性病,或急性病以后的调养期,就可使用药性平和、药力和缓的营养补剂,分多次少量饮服,一般以早晚空腹每服一匙为佳。

3、要掌握煎服方法:凡一切补益药饮片,大多是植物的根、茎块状,质地致密。

因此在煎药之前,应该将药放在锅水内先浸泡2小时之久,然后再加水至药平,煮开后以文火煎1个半小时左右,间隔翻动药物数次,使其尽量煎透。

每剂药应煎两次,煎第2次时可少加些水,煎的时间为1小时左右。

将所取之药汁,一般多在饭前空腹服,或早晚分服。

4、要掌握补益的季节时机:进服补药一般多用于年老体虚,或老年慢性病患者久不愈。

对于年老体虚者,宜在冬季补益,此取中医“冬三月者为封藏”之说,意思是冬天养精蓄锐,来年可少得疾病。

对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而且一到冬天病情加剧者,应该在夏天进服补药。

这在中医叫做“冬病夏治”。

因为夏季是支气管炎、哮喘病的缓解期,此时虚象突出,若能进补固本,可减轻冬季病证的发作。

总之,服用补药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滥服。

其他如在感冒或患有感染性疾病时,亦应暂时停服。

拔罐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听语音∙∙|∙浏览:25317∙|∙更新:2017-03-06 13:09拔罐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外治疗法,以其物廉、方便、实用广泛运用于家庭之中。

在拔罐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达到疗效。

医生建议在家拔罐最好用真空罐,容易操作,也不会发生烫伤。

.拔罐后需注意几项.1、拔罐后不能马上洗澡。

拔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

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

所以拔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